常见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常见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第1张

一、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诗赏析的情感基调主要有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忧国(民)、送别、思乡、相思离别等。

举例: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相思离别: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扩展资料:

古诗赏析的学习方法:

1、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

2、要多看: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3、要多练: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开篇明义,《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诗。怎样透过诗句去分析解读诗人的情感脉络呢?且听小话诗词为您解答。

先简单说一下诗人王湾和他写这首诗的缘由吧。了解了这两点之后,对于解读这首诗是也很有帮助的。

王湾,洛阳人,学识渊博,公元712年考中进士。第二年春风得意的诗人到江南一带漫游,借以饱览名山大川,游览风景名胜,探寻人文古迹。

诗人王湾从洛阳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到古城瓜州,然后乘船渡过长江抵达镇江,接着诗人又去了苏州游玩。

蜚声诗坛的名作《次北固山下》,就是诗人王湾途径镇江北固山时写下的,原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这首五言律诗,开篇两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大意是说: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这两句表明诗人王湾此时正在旅途中,乘船正好经过长江边的北固山。

在唐宋时期,北固山的东、西、北三面临江,形似半岛,山势突兀险峻,形势险要,江山相雄,雄踞镇江城之东北,登顶眺望,正是诗人释法平笔下“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的壮美景象。

北固山因此也得到了“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北固山也因壮美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于世。

史料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朝廷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设置浙东西边防节度使,将润州改名为镇海,也称镇海军节度使。

在唐代,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镇江与扬州之间的江面宽达三十余里。唐代著名诗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在扬州时,曾隔江遥望镇江北固山,写下诗句有诗“北固伤江口,夷山近海滨”。

刘长卿在镇江任职时,也曾写下“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孤帆候风进,夜色带江白”的诗句。可见在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是很宽阔的。

沧桑桑田,唐代北固山下的长江江形与现在也不一样了。即便是如今,北固山下的长江江面依旧很宽阔,江水流经镇江,汇入东海。船行在北固山下的江水中,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人们那依稀能感到江水犹如大海一样的气势。

再回到诗中,诗人于隆冬季节从飘雪的北方乘船来到江南,江南的风光给诗人带来了惊喜。因为呈现在眼前的山水与昔日自己在洛阳看到的山水是截然不同,这不光体现在山水的色彩上,也体现在山水的形貌上。

诗人用“青”与“绿”这两个极富色彩感染力的字眼,描摹屹立在眼前的北固山和横卧在眼前的长江。以“青”字和“绿”字来点染眼前的山水,用词是非常精准的。

诗人在描摹北固山和长江的时候,还从仰视和俯视这两种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诗人伫立船头,往上仰视,看到的是屹立在江边的青翠葱郁、雄奇险峻的北固山;往下俯视,看到的是横卧在眼前的碧涛万顷的江水。

山峙江边,水涌船行,诗人一路尽情饱览江南的风光,青山绿水尽收诗人眼底,一派美好的江南春色呈现在诗人眼前。然而,就在这盎然的春意之中,诗人却身在旅途,漂泊于遥远异乡的浩渺烟波之上。

诗人舟车劳顿,人在旅途中,船行碧波上。离家已有些时日了,诗人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他渴望故园的抚慰、亲人的温暖。

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着青山绿水的景物描写,从“客路”与“行舟”两个表明羁旅的词语着手来写的,字里行间的漂泊羁旅之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接下来诗人写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人一路行来,经过长途劳顿之后,船至北固山下,视野豁然开阔。

诗人伫立舟头,放眼远望,宽阔的江面潮水涌动,这潮水又是那样充溢,仿佛把江岸推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此时,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他看到高高悬挂的船帆。一个“正”字,表明江风轻微,一个“悬”字,进一步表明江风似有若无。

诗人眼前的江水、江风都是那样平静。我们也仿佛体会到此时诗人的心境,以及他沉浸在这开阔壮美的环境中的轻松与惬意。

如果说,开篇两句中诗人用从高到低的视角来描写山水的话,这两句就是从远到近的视角来写江岸和行船。

远处的江岸,是诗人放眼所见之景;近处游动的客船上,诗人伫立在船头。诗人的审美视野,就是这样从远到近地移动着。

新春即将来临,浩浩荡荡的潮水涨满了长江,两岸间的距离便显得格外辽阔,给人的视觉上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行驶在宽阔平静的江面上的船只,船帆高高悬起,诗人乘着江面的春风,向前方迤逦前行。

接下来诗人写道:“海上生残夜,江风如九年”。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见到的江面上的清晨景色。诗人只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就将一轮红日在黎明时分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的壮观景象描写了出来。

由于诗人抓住了江面清晨景色的特点,所以在描写中突显了这一特点,给人以新颖的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可见诗人高超的炼字造句的能力。

海上的旭日和黎明前的夜色构成一幅宁静而不失温馨的画面。初升红日的霞光投射到诗人泊船的江面,驱散了残夜时分笼罩在诗人身边的夜色与寒意,让诗人仿佛觉得江上的春天提前来到。

诗人以时间为序,用写意的手法描绘出白天与夜晚两幅江南山水画。江南的青山、绿水、和风与红日让诗人沉浸在一种对宁静美的惊喜中,也让诗人沉浸在一种对壮美的大自然的叹羡之中。

这两句在内容上由时间转人空间,在写法上由实写转人虚写,既承接了前几句中对春景描写的文意,也自然过渡到后边的思乡之情中来。

诗人运用生花妙笔,把唯独在春天清晨的辽阔江面上才能够观赏到的优美景色,摄纳到自己的诗篇中,以其生动的画面为人们呈现了北固山山水的特色描摹了出来。

由于它能够以高度精确的语言,敏锐地捕捉到黎明之时、春江之上的独特景色,显示出特定 的时空表征,从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王湾同时代的文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记载:当时的宰相张说,曾将王湾的这两句诗题写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让其他文人模仿学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最后二句,诗人终于转人明确的抒情,但他的情感仍然蕴含在具体可感的形态之中,凝聚为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诗歌意象。

时值辞旧迎新之际,身在青山绿水之间,满目鲜丽的春色,自然会引起诗人浓郁的故园之思。江面旭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行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大雁正朝着洛阳的方向飞行。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于是,他的思绪很自然地与家书和千里之外的故乡洛阳联系在一起。于是,全诗的最后两句也就成了诗人这次漫游江南时心情的一个注脚。

雁足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的写法,诗人常借这个典故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王湾在诗中“归雁”,与雁足传书的典故是同源的。不仅因为它是传递“乡书”的使者,还因为在春天来临之时, 作为候鸟的大雁可以展翅北迁,而诗人自己却不得不漂泊异乡,只能够翘首北望。

这两句由描写新春之景,转而抒发思乡之情,总结全篇,韵味悠长。全诗以写景为主,境界开阔,绘画细腻,而诗人的主观感情只是隐含在对北固山山水浓描淡写的笔触里,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这两句婉曲传情,含蓄隽永,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王湾的这首寓情于景的山水诗,为人们描绘了形态毕现、色彩纷呈的北固山山水图卷:青翠的北固山,辽阔的长江,江面的夜色、黎明,水天一线升起的红日,江南的春色,尽入图卷,尽收眼底。

王湾的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篇描绘新春之景,而又处处隐含思乡之情。诗人用“山光水色入画来”的细腻笔法在诗中注入感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但会醉心于祖国壮美绚丽的大好河山中,而且诗人的思乡之情也能让今天的我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好诗共读,佳作共赏,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徜徉,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中的情感:

古诗词的种类有爱国诗,田园诗,送友人的诗,表达爱情的诗,还有思念家乡的诗。

对古诗词的分析一般先判断古诗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分析诗人想要抒发的诗是什么情感,其中可以适当对诗句进行翻译,然后是分析诗句有没有运用什么特别的写作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三、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1、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2、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3、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4、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6、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

7、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8、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四、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

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摘 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中潜藏着各时代、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端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端午诗词,比之于端午节俗文化,端午诗词更精微地呈现了节日中人们的情感、心境。唐代是端午习俗繁荣发展的时期,宋代则更加的精致、完善,对端午诗词中情感内蕴的挖掘,不仅有助于理解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更能彰显出传统诗词对文化的传承、对民族精神的延续作用。

关键词:端午 诗词 情感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中天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节,有时为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由于这个日子每年变动,不便于记忆,魏晋时把它定在五月五日。“‘端五’也大约在此时起代替较古的‘端午’,后来端午就一般固定在五月五日。”[1]

端午节从问世、定型到唐代繁荣,唐代的主流文学样式——诗歌对其不遗余力地渲染描述,宋代商业的繁荣为节日习俗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节日市场,在端午节的发展完善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生活中所独有的一种文化习惯和传统。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诗词,随着节日的普及盛行,以及文学自身的繁荣发展而流传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端午诗词较为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画面,较为真实地记述了中国历代文人、百姓在节日中的各种感受,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思想。

一、感时伤事,忧国忧世

感时伤事是中国诗词的传统主题,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又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2]而端午节以其丰富的节俗、节物、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自然会走入诗人们吟咏的视野,于是不同时代的端午诗词,就打上了各自时代的烙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精神、文化,甚至国运盛衰与民族危亡。比较几首唐宋时期的端午诗词,自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时代气息。

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借端午抒发时光易逝与名声难垂的千古忧思。诗中涉及到了端午节俗中特有的艾符、蒲酒、石榴等节物。在欢庆的端午佳节上,诗人却大加感叹时光飞逝、功业未成的苦闷。这种心态与当时所谓的“盛唐气象”甚为相关。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兼收并蓄,这样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文人们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和宏大的政治理想,内心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于是建奇功、立大业成为那个时代文人普遍怀抱的志向。

而到了宋代,这种豪情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精神状态,盛唐气象再也找寻不见。如宋代周紫芝的《永遇乐五日》“槐幄如云,燕泥犹湿,雨馀清暑。细草摇风,小荷擎雨,时节还端午。碧罗窗底,依稀记得,闲系翠丝烟缕。到如今、前欢如梦,还对彩绦无语。 榴花半吐,金刀犹在,往事更堪重数。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想灵符、无人共带,翠眉暗聚。”典型的宋代江南水乡柔媚情调一览无余,充满了生活气息,唐代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那样描写宫廷端午盛宴的气势宏大的诗句再难寻觅了。当然宋代还有建功立业志向并未泯灭的一批文人,他们不满于偏安的局面,不满于南宋统治者的所作所为,频频上书,期望北伐,收复中原。

汪卓的《贺新郎开禧丁卯端午中都借石林韵》“贴子传新语。问自来、翰林学士,几多人数。或道江心空铸镜,或道艾人如舞。或更道、冰盘消暑。或道芸香能去蠹,有宫中、斗草盈盈女。都不管,道何许。 离骚古意盈洲渚。也莫道、龙舟吊屈,浪花吹雨。只有辟兵符子好,少有词人拈取。谁肯向、贴中道与。绝口用兵两个字,是老臣、忠爱知难阻。写此句,绛纱缕。”又逢端阳佳节,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中,或斗草佩符,或消暑竞渡,一片“太平盛世”的“祥和”,此时此刻有谁和诗人一样,还记挂着恢复中原的伟业?念及于此,诗人发出了内心积淀已久的慨叹。

二、浓郁人情,忧欢与共

端午诗词能长盛不衰,除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外,还因为它有着浓郁的人情味,有家人欢聚同庆的欢愉,有离情别恨的忧思,表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如唐代殷尧藩的《同州端午》“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时光飞逝,一别三十五年,诗人在端午佳节回到故乡,故乡的儿童自然不会认得,故有“却问何方是故乡”之问。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怀,与无数客居他乡的游子产生共鸣。黑格尔说:“一切美只有从心灵里产生才真正是美的。”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归属感,需要爱,需要情感交流,需要社会认同,于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了人情美。人情美就是人在友情、爱情、亲情中所体现的一种心灵美。中国传统节日是人情美最集中的体现。这是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家庭伦理色彩,合家团圆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主旋律。端午节的一些民俗,如系五色线、喝雄黄酒,出嫁的女儿回门等习俗,无不体现出节日中合家团聚的愿望。在这种气氛下,未能团聚的人自然也会生出思归念乡、相思离恨的情怀来。敏感多情的诗人们,用细腻的笔调记述了这点点滴滴的相思之情。

真挚丰富的情感为诗歌注入了活力,唐宋端午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描写和绵长悠远的情感流露,形成了端午诗词特有的审美表现。

参考文献:

[1]黄石端午礼俗记泰兴书局,1963,5

[2]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作者简介:张颖(1976-),女,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讲师,医史文献博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