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第1张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就是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产生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形成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还能借助于已有的认识来改造客观世界。

在此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人的意志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意志常常和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并且调节支配行动,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比如小学生为了争取优异成绩而刻苦学习,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而顽强拼搏,科学家为科学研究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等,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

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志最显著的特征。目的越恰当、越明确,它的社会价值越大,则意志行动的水平也就越高。克服困难,指的是克服意志过程中来自内外的困难。内部困难指人在意志行动中,自身所出现的相反的要求和愿望,常常表现为内部矛盾。

外部困难是指人在进行行动时碰到的客观环境中的阻碍。人在意志行动中克服的困难越大,说明人的意志越坚强。

意志作为人的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在活动中的功能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动功能表现为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完成预定目的所进行的行动;制止功能表现为抑制和阻止不符合预定目标的行动。就是说,意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志是人学习文化知识,攀登科学高峰,发展智力的重要心理条件。人的意志水平的高低和意志品质的好坏,对于人的学习和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人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在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独创性的研究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经历许多失败。若没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很难长久坚持和获得胜利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华罗庚也说过:“勤能补拙足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马克思还说过:“在科学的征途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意志是人控制情绪与情感的巨大心理动力。意志薄弱的人会被消极情绪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而意志坚强的人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去除消极情绪的干扰,将意志行动进行到底。

意志可以造就坚强性格和完美个性。它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夫志,气之帅也。”

意志不仪是一种心理过程,还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爱迪生常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非凡的才能,是顽强的意志品质为其形成的基础,顽强的意志又是构成其性格的核心成分。

意志在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一个人成事、成才和成人的关键。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生物学家巴斯德也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在这个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什么是意志?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坚强意志?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感情。目的越高尚,理想越远,行动中的意志就能表达得越好。也就是说,只有“最高质量”的局势才能引起意志的努力。因此,培养意志首先要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并说明提高成绩的愿景。同时,要结合透视的目标。如果只有短而近的目标,对生活没有意义,这种个体就不能具有强大的意志品质。有远大目标的人,不骄不躁,不败,可以再接再厉,达到最终目的。

另外,在意志行动中,是否克服内外障碍或实现目的会引起感情反应。感情在意志的支配下又成为行动的动力,可以促进人们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例如,对周围的人有批评、谣言、自信和责任感的人会尽可能地战斗,努力达到目的。有集体主义感情的人可以为集体荣誉调动自己的潜力,克服工作和学习中的所有困难。意志由感情推动,感情是意志的必要条件,可以加强意志。当然,相反的意志也能控制感情。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要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

劳动、学习、科技、文体活动都需要个人表现出毅力、毅力和决心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勇气。对于个人来说,兴趣不大,平凡,情绪上不会带来愉快的体验,或者困难较大的活动可以更好地进行意志和锻炼。意志力出现在克服困难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活动有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个人有责任完成任务,需要报告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和其他指标时,他必须做出意志和努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必须带着目的地组织活动,一些经常出轨的学生也不能例外。

论“意志力”的来源

开发身体,培养意志,养吾浩然之气。

第一,意志首先来自于家长的意志传递。

要求孩子做的,就必须做到,否则就不要要求。这个要求要尽量地少,否则就是伤害。

孩子不明白也要去做,则培养意志;讲明白了再去做,就会损害意志。而且,把讲道理变成了习惯,未来,一旦找到借口就会放弃。

让孩子自己选择的决定,都是基于情绪化的,未来孩子会形成以情绪做决定的依据和习惯,那样的话,一旦有了借口,就会彻底放弃。孩子的未来将一片黑暗。

家长讲的道理,或许是真理,那是由于家长有二三十年的人生阅历,但是,孩子没有那样的阅历,孩子听不明白,也不爱听,结果,都是废话!

如果,孩子的心灵被“自己不明白的道理”所占据,这就是所谓的“成见”,它就会屏蔽未来对真理的吸收,就会最终成为满脑袋浆糊的人。而且,“小大人儿”式的儿童,在未来的挫败会更多。

第二,“意志”来自于人的肢体,主要包括骨骼和肌肉,与动机和习惯有关。

0到9岁的儿童就好像整个人是一个感觉器官,他主要靠模仿着接受并塑造自己的身体。这个年龄段的学习应该是具有艺术性的、创造性的、 游戏 的特点。音乐(乐器)特别能发挥这种对自己所做事情的 情感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唱歌和弹乐器。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培养美感,也能通过 情感 来培养意志。

9到11岁时,肌肉在参与行动与环境互动中成长,在这一过程中生命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动作等的节奏来滋养意志。

11岁时,肌肉在适应骨骼的发育而与之共同成长以此滋养意志力,肌肉与骨骼的力学原理和动力学,促进了意志力的生长。

11到13岁的儿童自己就会适应世界中的物理条件。以前,肌肉是根据内部完整的节奏系统去生长,当时的骨骼就要适应它。而现在,肌肉骨骼则是在外界物理条件下,充分地激发基因所蕴含的力量。

意志的行动不经过思考和想象,意志直接发生在肌肉里,并不是在大脑里。思考才发生在大脑里。意志是行动,行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比如把手臂抬起来的过程,肌肉、骨骼、消耗能量等的变化是无意识的。肌肉从行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力量。

思考的行动力在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中才能发挥,直至熟练后仅仅经由脊髓反射到组织器官(肌肉骨骼),意志才会发挥到极致。

生活中第一次做某件事情很难,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容易。重复做某件事情提高意志,所以觉得越来越容易。

每天养成的习惯属于无意识的做,比如穿衣、刷牙。通过无意识的重复可以培养 情感 ,比如老师做,孩子无意识地跟着模仿。

意志是四肢的行动,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说话或理解来培养意志,唯一的培养方法是行动。如果老师说要做某件事情,或要求孩子做,就必须做到,否则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如果老师或家长不能保证他学生做到,最好就别说。

由于现实教育注重智育而忽视 体育 ,结果去培养出一大批“什么都懂,就是什么都不想做的人。”

第三,缺乏运动是现实教育的关键短板

人是身体、心理、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的生命系统。心身相关,身体与心理犹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两面。而且,身体是基础,最佳的生理状态是最佳心理状态的前提。充分的生理状体是自控力、注意力、智力的载体。

人的大脑发育是从胎儿的时期就开始的,而人类,人类的这个大脑的发育有两个重要的一个高峰。在母亲怀孕的前2/3的阶段,是大脑发育的一个高峰期,第二个高峰期是青春期。

在这个时期,大脑对人体的调节功能在增强,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大大的提高,大脑的容量也在迅速的增加,并在17岁前后达到高峰,大脑中负责计算的部位是脑灰质,这个脑灰质也在青春期结束的时候达到了顶点,从此以后开始衰减。

可以说,无论是人类的进化的过程,还是现代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青春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青春期的出现正好对应着这个人类进化历程,大概30万年以前,那个时候正处于的尼安德特人这个时代,尼安德特人开始出现了青春期,这并不是偶然的。

就是说原始人在进化的过程之中,在30万年前这个时代啊,30万年前这个时代脑容量陡然增高,它所带来的呢,就是对人类的精神上的困扰,精神上的痛苦烦恼,而这一点恰恰反映在青春期。在人类到达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有焦虑,这时候大脑容量陡然增加,而且它的功能在剧烈的整合,这也是青春期烦恼所带来的一个副作用,但它是必然而不可回避的。

我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母亲怀孕的阶段,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首先发育的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婴儿出生以后,他的大脑的发育相对地处于蛰伏状态,就是他的大脑发育已经从峰值下降等到了最低点,直至青春期的时候进入了第二个峰值,那么这个过程人类需要什么呢?需要充分地发育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婴儿出生以后主要发育的是身体,而不是智力,我们对智力的开发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开发太多了却是再做无用功,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身体的开发。

如果在青春期以前,我们的身体发育不充分,智力就不能为身体所用。结果就会培养出一批什么都明白,就是什么都不想干的人。而这个恰恰就是我们当下中国这个 社会 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短板,这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营地教育的价值在于营造了一种安全而有趣的氛围,这有利于激发儿童 探索 世界和与人交际的动机。同时,激发了人的从众效应,在这里是一个自然的而又设置了保障安全和符合规律的自然流程。这有助于儿童得到自我教育,教师的任务仅仅是营造氛围、陪伴和率身垂范。

性格是一个人在行为和思想方面的表现特点。其中,认知、情绪和意志是性格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指人们用来理解和认知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情绪是人们感受、表达和管理情感的能力,意志则是指个体行为的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的性格。

具体来说,认知方面包括人们的知觉、智力、记忆、学习、判断等认知过程。认知风格也是人们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方式,如感性、直觉、逻辑等认知方式。

情绪方面包括人们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能力是指一个人感知和识别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通过这个能力,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意志方面是一个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意志力是一个人坚定达成目标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自我控制和自我纪律的体现。意志力也是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进行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能力,以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行为的目的。

因此,一个人的性格通常可以从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方面来描述和评价,它们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

意识,狭义来说,是你对内在心理和外在事物的关注程度(用你的意志来看)。意识过盛,是太在乎内在外在的关注,人很自私贪婪小气;意识弱化,是指人什么(意志和物质)都不在乎(魂飞天外,只爱感受)。个人心性跳脱爱幻想。

意识广义,包含知,情,意。有意识之前必须经历,知(知识、认识、经验和技巧的智慧(智力,信息综合运用)),情(对内在外在事物的情感、感受),意(个体或集体的意志和方向目标)。

意识包含智力,智力是其要素。

有生命的物种,应该有意识,但人会记录(创造文字)或其他等别的生物不会的事情。所以人族仍然是最智慧的。人注重脑力,所以进化成智慧族,其他生物注重体力(体能),就进化出异能,生物的能力都奇奇怪怪的(像魔法一样),人都学不会。

所以世界是公平的,任何事情做到极限都会进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