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富裕农家女儿艾玛少年时期被送到宗教学校学习贵族女子礼仪,毕业后顺理成章嫁给了医生包法利的故事。
艾玛人物性格:爱玛是一位富于幻想、内心充满了浪漫与激情的女子。然而,她所处的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毫无男子气概的丈夫,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烦躁、抑郁和痛苦。因此,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想象上。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包法利夫人》不仅标志着19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女人总摆脱不了虚荣,但我相信,女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爱玛是个悲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拥有和她一样的浪漫情怀。烂漫的女人最美好最空灵。只不过,我们不要重蹈她的覆辙,不要因为任何其他人完完全全把自己迷失掉。
拥有天真烂漫的心灵,和不卑不亢柔中带刚的性格,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否则就算他们爱她,也只是把她个陪伴而已。
这部迷你英剧“艾玛”只有四集,却看了有两个星期之久,终于落下帷幕了。“艾玛”是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是最受认可、文学价值最高的成熟作品,JK罗琳把这本书反复读了不下二十遍,认为它的结尾,是文学史上最吸引人的转折。尽管如此,却不曾看过原著,不打算追加看了,缘由就是对于艾玛人物性格的不喜欢,尽管在后半段她也意识到自己一意孤行的错误,经历此番境遇后,心性也自知而成熟了,仍难以感同身受和共鸣这份蜕变。其实这部剧,英式乡村风格非常鲜明,景色宜人、穿着赏心悦目,本书的经典在于细腻的心理描述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发展,纯然的看剧就窥见不了其精髓,有些可惜也有些无奈。扪心自问,潜意识中谁不想成为艾玛呢?妥妥的白富美,心地善良、人缘好,最后还收获了高富帅的爱情。也许正因为太过完美和偏爱,反而不喜欢这样的人设,这个世界就有如此的无法理解和包容,与善良无关,只是向来如此!
艾玛出生于哈菲尔德庄园富有的家庭,聪颖美丽,伶牙俐齿而又自命不凡,喜欢给别人当红娘,以自己灵敏的天赋和直觉来撮合,创造他人的美好爱情故事,尤其当成功撮合了她的家庭教师泰勒**与韦斯顿先生的美好姻缘后,越发不可收拾,毫无疑问她是一个爱幻想、热心的浪漫主义者,但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姐姐远嫁后,她成了庄园名副其实的女主人,也一直固守在这片土地。泰勒**离开后,艾玛与孤女哈丽特成了好朋友,于是哈丽特的婚姻成了艾玛的“爱好”,以自己贯有的方式努力为她谋幸福,只是一次又一次错乱中,无奈而苦笑,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也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悲伤,哪有人乐意被掌控呢?只不过是对身份、地位的向往和追求,艾玛始终是出于善意,但是以己之见的方式!
艾玛的阶级意识观念根深蒂固,这是必然的,她自小接受的教育与认知就是如此,周围所能接触的也都是身份地位相当的人,既有着自身的优越感也有着很好的教养。于是当农夫马丁向哈丽特表达爱意时,艾玛无法认同此恋爱关系,主要是身份地位的不认同,哈丽特尽管是私生女,没什么地位,在艾玛眼中农夫还是配不上她的,“他会变成一个非常讨厌、粗俗、懒散的农民”,于是计划将哈丽特嫁给镇上的牧师埃尔顿,并给两个人制造机会。艾玛很开心地以为两人会很快结婚的,只是老朋友奈特利严厉地指责艾玛的行为,“哈丽特和罗伯特不是你的玩物、你的娃娃,按你说的做,在桌子底下结婚,他们是活人,有一天你会悔不当初的”。艾玛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在做着正确的助人之事,只是啊,高傲的埃尔顿怎么会看上哈丽特呢?他所中意的是艾玛本人。哪有人可以被一目了然地看到心意呢?即使是自己的心,也始终捉摸不透啊!
艾玛依旧不放弃地凭自己的异想天开去引导哈丽特内心的想法,误会不断地产生。这时艾玛家庭女教师泰勒**的继子弗兰克丘吉尔回来了,又惹得一众遐想,艾玛更是极力撮合哈丽特和费兰克之间的情愫,但是费兰克热情而开朗,甚至引发艾玛自己的内心波动,以为自己爱上了弗兰克,只是弗兰克和美丽优雅的简费尔法克斯两人早就私定终身了,掩饰的过好,蒙蔽了所有人。艾玛再一次受到震惊,以为这下和哈丽特同仇敌忾了,但是哈丽特一点也不伤心,自己至始至终都没有对弗兰克有意过,她表示自己的心另有所属,艾玛觉得不可思议啊,自己怎么会判断出错呢?在她眼中这两个人是有故事的,但实际上这两人毫不相干,再次打击了她引以为豪的天赋和直觉啊!当哈丽特羞涩地说出自己爱慕的人是奈特利时,艾玛震惊不已,连连摇头低语不可能,牵连着悔不迭已认识哈丽特,因为她发现了自己的真心。
在这份震惊中,艾玛显得慌乱,原来至始至终都判断错误了,以为的事实却在意料之外。在哈丽特的挑明中,艾玛也逐渐审视并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奈特利已经占据了自己的心,不仅仅是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更是情感的转变,自己早已深深地爱上了奈特利。简奥斯汀给了圆满的结局,奈特利也一直都是喜欢艾玛的,两人袒露真心后,相拥而泣,即使艾玛不愿意离开哈菲尔德大宅,奈特利迁就地愿意搬过来,因为了解而宽容。哈丽特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善良富足的农夫马丁先生。
故事圆满结束了,仅凭以上的文字太难看出这本小说的经典了,满目的是艾玛的自以为是和养尊处优。当然不是,艾玛热情温暖,对待每个人都很友好,即使嫌贝茨**唠叨,也会去陪聊,也曾在言语上伤害过贝茨**,但也能放下身段去真心道歉!艾玛是真的关心每个人,只是因为她一直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得不以固有的认知去看待这个世界,将自己的“好心”强加于人,但是奈特利始终能看到问题,总是在艾玛过分之举时,厉声指责她,这也许就是爱而改变,“也许,正因为我们彼此的不完美,才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完美伴侣”。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界限,往往很难窥见一个人的心,笑并不一定是开心,哭不一定是悲伤,予以尊重是对彼此关系最好的选择!
“艾玛”描述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正是能在简单中透露着反转和不俗的写法而引人入胜,英国文艺批评家凯特尔博士就认为:“艾玛”是奥斯汀生平所写过的“最伟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很多人不喜欢艾玛,简奥斯汀肯定很钟情她,这是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了,倾尽一生的梦想化成了艾玛,美而圆满!从没想过结婚的艾玛结婚了,一直想要结婚的自己始终结不了,于是有着更多的艳羡和嫉妒啊,也正是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种种因素,合理而正常,更好地承载自己的心性,从喜欢艾玛开始,于自己的珍贵意义!
《阿黛尔的生活》艾玛不再爱阿黛尔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激情的消褪,阿黛尔无法融入艾玛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阶层。
阿黛尓没有接着学习进修法国文学和英语,甚至旅游。没有一个自己一人做也很享受的兴趣爱好。所以艾玛因精神孤独而背叛了阿黛尔了,艾玛将其赶出家门并决然放弃了两人的爱情。
《阿黛尔的生活》结局:
十年后,反而两个人仍处于无法交流,以至于艾玛因为因为画展的事情像阿黛尔抱怨的时候,阿黛尔无论是建议还是安慰都不能给,只能问艾玛要不要吃东西。而艾玛说话的时候也没有看着阿黛尔,彷佛已经习惯式的自说自话了。十年,这么隔阂地爱着,只能越爱越远。
《坏种》这部**很多人应该都不陌生,这是一部极其恐怖的**。影片主要围绕一个小女孩展开的故事,这位小女孩叫艾玛,虽然只有八九岁,但是她的智商非常高,而且做事更是心狠手辣。不管是面对亲情还是友情,她丝毫没有任何同情心。艾玛性格很孤僻,从小就没了母亲,父亲为了让艾玛快乐成长,于是就请了一个保姆,但是艾玛非常讨厌这个保姆,这是为什么?保姆最后是怎么死的?
在《坏种》中艾玛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一直没有感受过母爱的她,做事也比较任性,想法也比同龄孩子成熟得多。艾玛学习成绩很不错,在学校里深受老师的喜欢。艾玛只有八九岁,外貌漂亮可爱,最喜欢吃的零食是巧克力。
艾玛不想被别人看不起,凡事都努力做到比其他人更优秀。不过艾玛的内心也很脆弱,她对父亲非常依赖。后来艾玛的父亲在家里请了一个保姆专门来照顾艾玛,时间久了保姆对艾玛家里的一切也都摸清了,这也让她的内心也有了想当艾玛继母的念头。
艾玛得知保姆的想法后,她就更加讨厌保姆了。艾玛不想让自己的爸爸被保姆抢走,于是多次制造难题刁难保姆,因此两人也成为了敌人。后来保姆也开始想各种办法对付艾玛,艾玛一气之下放火烧死了保姆。
艾玛杀死保姆的事情被她的父亲察觉了,多次逼问艾玛保姆的死是不是和她有关,最后艾玛大胆承认是自己杀死了保姆。艾玛的父亲心里非常愧疚,感觉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女儿,本想带着艾玛去湖边的小屋一起自杀,谁知自己却死在了女儿艾玛的手中。
其实这部**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艾玛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的父亲虽然很爱她,但是爱的方式错了,也导致艾玛更加情感缺失,因此才会失去理智做出这些可怕的事情!
艾玛人物性格:爱玛是一位富于幻想、内心充满了浪漫与激情的女子。然而,她所处的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毫无男子气概的丈夫,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烦躁、抑郁和痛苦。因此,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想象上。
《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2014)》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zyv3fPzo1_H3QOrFg3DTw
pwd=smd9提取码:smd9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取材于现实的真人真事,一个乡村医生夫人的服毒案。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艾玛的女人,虽出身农家,却自幼受到修道院里大家闺秀式的教育,学过刺绣,会弹钢琴,会画素描画,阅读过大量爱情小说。她长得漂亮可爱,生性风流,崇拜奢华,羡慕贵妇,梦想有朝一日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是现实中活脱的浪漫主义人物。
然而,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往往横亘着巨大的鸿沟。 为了实现她朝思暮想的幸福,她结婚了,却是嫁了一个平庸之辈。满于现状的丈夫,平淡无奇的生活,使得自视清高的艾玛怒火中烧,她看不起夏尔,先后两次出轨,债台高筑,以致最后走向绝路。
艾玛的一生,从最初的农家少女,成为乡村医生的妻子,子爵的舞伴,莱昂眼中的情人,罗多夫的情妇,最后堕落为一个罪人,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她的一生,展示的是一个浪漫主义梦想幻灭的过程。
艾玛的丈夫,夏尔,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平庸无趣之人。他外形笨拙,内在愚蠢,性格软弱,毫无抱负。婚前唯母命是从,婚后唯妻命是从。个人没有主见和魄力,生活更没有浪漫和新意。
他一个人快乐地满足于婚后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美丽的妻子,简单的幸福,令他沉迷,叫他心醉。殊不知他眼中的美妙佳人却是一位不安现状、脚不沾地之人。他一直以为她和他一样陶醉在新婚的二人世界,殊不知她在婚后经历了一个他无从了解的心理历程。转而一心向往书本中的热情与陶醉、天上的情人、永久的浪漫、灵魂深处意外的甜蜜。
夫妻二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庸人,另一个则是浪漫主义的怨妇。她做许多小事都能得到他的好感;而她越看他,就越有气。
他们婚姻结合不当的喜剧巧合,引发了随之而来的悲剧命运。对于夏尔而言,婚姻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幸福。他百般娇惯他的妻子,尽己所能满足她的愿望,却不知道她所要的是他力所不能及的。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艾玛前后两次的婚外情都离不开夏尔无意地“成全”。一次是夏尔让艾玛和罗多夫一块骑马散心,一次是夏尔把艾玛一个人留在卢昂和莱昂去看戏。 他的愚蠢在于,想不到妻子会伙同别的男人来践踏他的爱与好心。
艾玛的出轨,一方面是自己对寻欢作乐的期待、对永不褪色的幻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对夏尔庸俗之气的报复。 生活在浪漫空想中的她,讨厌平淡的生活,丈夫的平凡和无所作为更让她无法容忍。所以,一旦有机会享受她那所谓的幸福的狂热,便义无反顾,不但不觉愧疚,反有一种复仇的快感。
夏尔不懂她,永远也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却义无反顾的爱她。直到艾玛死后,夏尔发现她当年的出轨事件,非但不怪她,反恨自己不是她的婚外恋人。直到死,手中还拿着她的一缕头发。
说到底,艾玛不是一个值得痴情去爱的妻子,这便是夏尔的悲剧。
艾玛先后有两个情人,一个是损人利己、趁虚而入的情场老手罗多夫,一个是年轻漂亮,有浪漫主义理想却胆小怕事的实习生莱昂。
罗多夫,艾玛的第一个情人,是于谢堡的单身汉,拥有地产和农场。当然,他是情场高手,和女人往来很多,对风流事了如指掌,一眼就能看懂女人。对于艾玛他投其所好,会说些浪漫主义的情话,艾玛错把他当成自己梦寐以求的情人,却不知一开始她就是被算计的。
“只要三句情话,她就会服服帖帖!她一定很温柔!可爱! …… 是的,不过事成之后,怎样摆脱她呢?” 这是书中罗多夫第一次见到艾玛之后的心理活动。
罗多夫用他的情场手腕没费多少力气便抱得美人归,艾玛起初半推半就,继而难舍难分,最后渴求与其私奔,而这个令她不顾一切犹如飞蛾扑火的决断,在罗多夫而言,却是 “包袱” 和 “麻烦” , “谁干这种傻事” !他们之间往返的情书,在罗多夫看来也全是 “胡诌” ,最后,他对艾玛的定义为 “可怜的小女人” 。
艾玛的惨遭抛弃,是读者一开始就看在眼里的,她的大病一场博不来大家的同情。只是在内心深处平生诸多感慨。
如果说艾玛的婚姻是她情感生活之大不幸的话,那么她的出轨,则是这不幸的延伸。而如果说艾玛的婚姻是她对浪漫爱情不懈追求的讽刺的话,那么她的堕落,则是这讽刺的反讽。
无疑,罗多夫是遭众人唾弃的角色,他不负责任,玩弄情感于股掌之上,然而,他作为男人的理智和果断却不得不令人称道。其实,在风月场上,男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守,什么时候撤,他们一直都心中有数,只是被爱情蒙蔽双眼的女人们太过感情用事,步步陷落,从而一步步加深自己起初本就注定了的悲剧。
还是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艾玛的惨遭抛弃除了她没能在一开始就看出罗多夫的本来面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本就缺乏自尊自爱之心。 毕竟,没有最初的堡垒松动、投怀送抱,又何谈后来的伤害。更可恨的,她本来就是一个生性风流之人,又何谈被遗弃后的自尊与清白?
莱昂,是艾玛的第二个情人。在他们中间有一段插曲,艾玛认识莱昂是在罗多夫之前。莱昂年轻漂亮、单纯聪明,多才多艺。喜欢诗歌文学、会画水彩画,会读高音乐谱。两人一见如故,却因他的胆小和保守,错把艾玛当成可望不可及的贤妻良母。
他们再次见面便是在艾玛遭罗多夫抛弃,大病初愈后。这个时候,莱昂经过巴黎酒店女郎的熏染,已不是当年那个羞涩腼腆的少男了。 虽然他仍然胆小怕事,又不好意思,但胆小鬼一旦狠了心,反倒更难阻挡。 更何况艾玛的阻挡之心我们很难断其真假。于是,二人迅速纠缠在一起。
其实,从很大程度上,他们情投意合,有共同语言和爱好,特别是在最初的相遇中,彼此能够带给对方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安慰。然而,当他们经过岁月的磨砺,时过境迁,再次将他们相勾连的却少有单纯的情感,多是纯粹的欲望了。
再加上,他们两人的品性毕竟不同,在幻想中寻求个人欲望满足的艾玛债台高筑却不自知,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享受,每周一次的旅馆幽会使情人间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慢慢变淡,直至荡然无存。
有时我想,如果艾玛和莱昂早能相遇,他们之间的情投意合或许能助他们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或者,他们的不轨之情如果出现在艾玛与罗多夫之前,其结局也许会好些。谁知道呢!
毕竟,在当时浮躁的法国,婚外情现象普遍存在,而社会舆论对其也比较宽容,人们之间的风流艳事不足为奇。 而艾玛放任自己的愿望与贪恋,一味追求寻欢作乐的经验与永不褪色的幻想,以此为本,没有廉耻与底线,何谈如愿以偿,又在何处能寻到属于她的幸福呢?
艾玛是个浪漫、多情的女子,追求浪漫与幸福本没有错,而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渴望绚烂美妙的爱情也是情理之中。讲真,有哪个女孩没有梦想过自己的白马王子,没有期盼过浪漫的爱情归宿呢?但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这距离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也不是凭一己之愿,就轻易抹去的。 艾玛,错就错在,精神世界脱离现实太远。
艾玛的悲剧,不在她平庸的丈夫,也不在她的绝情的情人,而在个人对现实的逃避、对想入非非的虚无爱情的追求。
对浪漫主义的过分追求,不惜一切,反倒将其化为庸俗。过度追求虚妄之物,而不懂得静心抬头,是追求者的无知和愚蠢。艾玛,是庸俗浪漫主义的牺牲品。
故事最后,艾玛于万般无奈中服毒自杀,两个情人没有一个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死后,罗多夫只送了一张名片,而莱昂的结婚请柬也几乎在同一时期送到。她美丽的衣服被贴身侍女偷光,每个人都来占便宜,讨钢琴课费的、讨租书费的、讨信件邮寄费的。反倒是艾玛一直不屑一顾的丈夫爱屋及乌,宁愿负债累累,也不肯变卖她房间里的东西。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艾玛生前看到的只是一部分。 她哪里知道在她一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上流社会,那些王孙公子,那些贵妇**,他们的夜夜笙歌、奢侈享乐,也有隐藏在暗地的不堪和丑陋?这世上,哪有书上所说的晶莹剔透的爱情、奢华的不受牵绊的享受、至真至纯完美无暇的腐朽?
所以说,艾玛的悲剧,于当时的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外省,是一个单调沉闷、闭塞狭隘的世界,贵族、地主、高利贷者、市侩的丑恶与狡诈,资本主义社会的堕落和腐朽,都是艾玛头脑中消极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而个人理想在这种现实的对照之下是多么的苍白可笑,所以,艾玛的悲惨结局自她的理想形成之时就早已注定。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曾提到过福楼拜和他的这部作品。他说:福楼拜30岁的时候才开始写《包法利夫人》,早期作品都有私人性质,到了现在,他的目标就不仅是真实了,而是客观——
他决心去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中间不发表任何个人意见,也不对人物做任何褒贬。纵使他对某个人物抱有同情,也不动声色;就算某个人物的愚蠢让他恼火,或者某个人物的卑劣让他愤慨不已,他也不向读者展示一点个人感情。
所以,《包法利夫人》成了“客观艺术”的典范,就如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书中几乎没有正面的完美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或恶的,或蠢的本性,善良的、十全十美的主人公在这里不存在,而十恶不赦的人,也没有。
作者没有对主要人物进行艺术化的改造和美化,只是客观地描述人物和故事本身。 首先,这个作品的故事构架和主要人物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然后故事中的景色描写和人物感知也都出自当事人的感觉,这一点在故事中显而易见。
除此之外,就是《包法利夫人》中浪漫主义的现实化,和现实主义的浪漫化了。 我们都知道艾玛是浪漫主义人物的代表,但在她的浪漫思想的影响下,一直生活在现实中的夏尔在最后也开始变得浪漫了。比如,艾玛的出轨没有引发他的憎恨,反而到死他都拿着她的一绺头发。 堪称“浪漫主义的情痴”。
而艾玛,她的浪漫主义却在一次次的求之不得后,一步步向着庸俗化发展。 当梦幻的泡沫一一破灭,不得不将它们归于现实。
艾玛人物性格:爱玛是一位富于幻想、内心充满了浪漫与激情的女子。然而,她所处的现实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毫无男子气概的丈夫,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烦躁、抑郁和痛苦。因此,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想象上。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包法利夫人》不仅标志着19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