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如何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第1张

幼儿文学是专为3—6岁幼儿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是语言艺术的构成,既带有口头语言的特点,又是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无论从字、词、句、段,还是整个篇章都具有优美动听的效果,而且蕴含着一定寓意。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而且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审美感受力,陶冶幼儿的情操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它能给孩子永久的慰藉,给予人纯净的心态,对人和自然的信心,对生活的达观态度。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远远低于动画片、游戏中。那么,该如何激发幼儿对文学欣赏的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创设浓厚的文学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法,古代有“孟母三迁”之美谈,这些都说明了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把孩子放在文学的“大染缸”里,不怕染不出一个带点“文学气”的孩子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创设环境氛围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有其不可估量的功效。

1、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1)幼儿化的物质环境。

幼儿化的环境的创设,要充分体现幼儿特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又充满浓郁的幼儿生活气息,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产生共鸣,感到趣味。

(2)艺术化的物质环境。

陈鹤琴先生曾说:环境艺术化,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如让幼儿欣赏散文诗《圆圆的春天》,在语言区中设置情景:圆圆的池塘中漂浮着碧绿的荷叶,一只可爱的青蛙蹲在上面,活泼的鱼儿跳出水面,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唤起幼儿美感的动人的艺术形象,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

(3)教育化的物质环境。

纯粹的装饰性布置确实曾经风光过一段时间,但其浅薄的内涵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如果我们把教育性摆在第一位,有意渗透文学性的特征,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诗歌内容为主题进行布置,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会动的房子》这个童话故事,我们呈现在墙面上的是:一座红墙绿瓦的房子建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房子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周围是蓝天碧海,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山,……这样的布置,孩子们很喜欢,常常指着画面讲给小朋友听,说到高兴处,还“哈哈”大笑起来,自得其乐;有的孩子还会改编故事情节,不经意间,他们想象的翅膀已经飞起来了。可见,孩子身处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已经闻到一点文学的气息了。

2.设置图书角

设置图书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孩子从书上学到多少知识,也不曾想让孩子个个成为“小书虫”,我们真正的用意是:让孩子喜欢书、喜欢看书。《娃娃画报》、《阅读识字》等这些书上都有很好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谜语,并且图文并茂。每天给他们一些看书的时间,比如晨间、饭前饭后、放学前。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书上的作品了。

二、精心选择各种良好的文学作品,促进幼儿欣赏的兴趣。

据研究表明,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文学作品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整体发展,能提高幼儿审美请局和文学素养,能疏通情绪,促进认知,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思维想象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有的资源相对缺乏,提供给幼儿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许多文学作品中承载的社会功能较多,大都注重认知、道德教化、行为规范,而相对地忽视文学美、语言美和意识美,因此导致幼儿兴趣低迷,那么如何选择良好的文学作品,就成为教师头痛的问题。

1、文学作品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

幼儿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语言应是儿童语言,它应是在儿童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它的特点是口语化,句式简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充满真实感和情趣,富于想象和夸张。如诗歌《我想……》,“看见小象,我想有一条长鼻子,和小象用长鼻子握握手……”,和动物们有一样的特点是幼儿最为开心、快乐的事情,诗歌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想象,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同时语言浅显明了,幼儿欣赏阅读时兴趣亦会高涨,效果也就显著。由此可知,儿童语言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易于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儿童的身份认真体会儿童语言的特点,并运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才能够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兴趣。

2、为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应贴近幼儿的心理。

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同成人不同。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我们都能感受到儿童思维方式和成人不同。在阅读方面,儿童更注重形象是否活泼生动,故事是否有趣,情节发展是否符合逻辑。他们在阅读目的上,更强调休闲而不是获取知识(当然很多知识也同样蕴涵在儿童文学中),孩子从文学书中获得的启迪是多方面,所以成人不要把它们看成是“闲书”禁止孩子阅读,不爱阅读往往是不爱学习的主要表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意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作品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同时选择教材时遵守了教育性、适宜性、形象性、经典性、贴近幼儿生活、寓意深刻、语词优美、形象易懂等原则,尽量做到触及各方面的内容。

三、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进一步加深兴趣的宽度。

文学欣赏是一种净化心灵的高雅的审美活动,能提高孩子的审美感受力,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读好书,锻炼美的感觉”。孩子并非不喜欢文学作品,而是由于不懂得如何欣赏,受年龄特点所限制,其文学欣赏水平还比较低级,具有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感情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判的特点,所以他们的兴趣比较低下,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举足轻重。

文学作品欣赏课不同于其它课,指导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其一,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不是通过孩子自己的操作、探索来达成目标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的配合来完成的,强调师生互动。比如散文诗《睡觉》,我主要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直观的结合、配乐诗歌的朗诵、形象动作的表现等方法来开展。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到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在活动中,我主要通过了物质环境的创设如轻柔的音乐、柔美的夜色背景等让幼儿感受到安静的氛围。同时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及无意识性,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了直观的结合、配乐诗歌的朗诵等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了解诗歌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还通过表演的环节,让幼儿通过形象的肢体动作的表现进一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验作品的情绪情感。

其二,文学欣赏课运用录象、VCD、录音机等电化教具,让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起来,会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比如诗歌《被窝里的游戏》中,我们用了VCD,当躺在床上的小熊、缩在窝里面的小鸟,躲在茧壳里的小虫出现在荧屏上时,孩子们欢呼雀跃,深深地被片中的形象吸引住了,对诗歌的理解也非常容易了。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这非传统的看、情景表演之类的方法可以比拟的。

儿童文学特征及其心理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透析儿童文学的特征。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关键词:儿童文学 心理

主要概念: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有那些

1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学母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自身又有独特之处。儿童文学区别于成年人文学,要根据儿童的视野,社会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特征等多方面为儿童创作。适合于儿童年龄特征,阅读水平,欣赏水平,审美要求,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所以儿童文学应具有以下的特点:(1)。必须切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喜读易懂。儿童文学应该是反映儿童生活,但是并不局限与儿童生活。(2)。必须要有儿童情感和趣味。以纯正明朗充满快乐与爱的情感色调为特征。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为作品笔调和作品任务言行的幽默,风趣,滑稽,能引起儿童心灵的体验与阅读的兴趣,不能只看作者的主观意愿。(3)。必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儿童文学有教育与审美的功能。但它不属于教育学的范畴。而是寓教育于艺术形象之中,使少年儿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4)。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儿童文学必须采用典型化的方法,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形式,活泼的语言来教育儿童,感染儿童。

2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特征就是指处于儿童时期而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各种心理表现。如活泼好动。富于幻想,自制力差,喜欢问为什么,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可塑性强,岁新事物的接受里,模仿力强等等。儿童文学就是根据儿童的种种心理特征而创作的文学。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教育工作。

儿童文学的优秀作品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有趣。这两个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儿童的审美要求和内心世界对事物的看法。无论是写幸福的生活,还是苦难的经历,还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承认文学中见不到的奇妙的想象力。我们的儿童和世界的儿童的需要一样,基本面貌是有趣,在这一前提下,幸福的苦难的都行,内容的选择和有趣这一前提并不矛盾。

今天的儿童文学,随着时代的更新,社会的前进。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必须有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才能产生巨大的深远的教育。而也是因为这样,儿童的事业在扩大,接受的事物就越来越多。视野扩大就是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21世纪的儿童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少年儿童,他们因为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思想观念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喜欢从实际出发,不空谈理想,注重现实,有鲜明的个性,对老师,家长或观点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各种开放的意识,进取心强,这些种种都有区别与过去的儿童。

多元化的作品是儿童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事情都是零距离的接触,使儿童可以从多方面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扩大他们认识社会,理解事物,了解生活的视野,并形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趋向。所以现代儿童文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凡是有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培养创造力和自信开朗性格,有利于儿童欢快幸福成长的,都可以在儿童文学中体现。这不只是从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观察和创造,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和指导。

儿童文学是儿童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粮食,儿童文学创作家应该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将心比心,理解孩子的儿童视角,要拥有富有感情的心灵去探索儿童的世界,怀着一颗永不枯竭的童心去创作。因此儿童文学有着和别的文学无法代替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揭示童心,展现童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必须从实际出发。懂得他们在每个时候的心理特征,就能很好地对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着手从各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由于儿童脑的生理机能尚不成熟。反映机能没有定型。生活见识少。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偏于表现和直观。年龄越少,越需要借助事物的形体,色彩,声音去认识。他们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对待一切。想象极其丰富,天真,活泼,率真以及爱做无边无际的幻想便是他们的天性。而事实证明,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儿童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儿童心理去思考生活,以儿童的语言去表现生活。

所以文学写作要选取儿童所熟悉的生活画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儿童天真烂漫,充满稚气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在儿童感到有趣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教育。老师或家长也可以进一步教导儿童正确客观地分析这些现象的好坏,把知识形象化。没有敏锐的艺术感觉,没有纯真的童心,就不能做到这一点,爱心,童心是从孩子中来的。压迫懂得孩子的心理,交接他们的成长环境,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真理,通过最浅显易懂的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着就是儿童文学的根本所要,也是揭示童心,展现童趣的最关键点。

二.生动紧凑,引人入胜

儿童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注意里不容易集中,持久。喜欢活动和变化的事物,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是要经过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不断修养锻炼才能达到的结果。儿童自制力差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以给儿童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应该生动,紧凑。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生动情节的安排是吸引儿童注意的有效方法。儿童阅读的文学故事如果缺少了生动的情节,只用枯燥的说教语言对儿童进行介绍那必然会引起他们的烦恼和拒绝,例如华山的《鸡毛信》一波四折,小说从一开头,就进入了情节。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既有波澜起伏,又有紧密联系。既能吸引小读者的注意,有能恰当地展示作品的主题,使小读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体会到海娃的机智,勇敢,受到教育的鼓舞。

生动性也是吸引儿童注意的主要方式,由于儿童认识事物比较直观和表象化。认识事物,是从具体的感知开始的,在细节中表现幽默风趣。

三.具体可感,形象鲜明

由于儿童的心理机制不够成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像成人具有深刻性,全面性,对事物的看法只在于表面,偏远直观。比如看**看到好人就拍手称快,看到坏人横行就指其痛骂。不能抛弃好的就绝对好,坏的就绝对坏的模式。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显出了很大的一个特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大多数是记叙文。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进一步达到教育的目的,给小读者鲜明的烙印。任务形象的塑造,要增强时代的特色,也要塑造出能鼓舞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形象。任务形象,不是靠静止的描述来完成的,也不是通过冗长的心理刻画来展现的,而是通过生动有趣,曲折奇特的情节,细致逼真描写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来塑造的。在各种各样的任务形象描写当中,应该有鲜明的个性。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是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每个人都有个别性,具体性和生动性。

四.寓教于乐,情趣盎然。

儿童是天生的乐天派,游戏娱乐是他们的生活的主要内容。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但是它不是靠生硬的说教来表达的。要想儿童在游戏娱乐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儿童文学体裁形式就要别具匠心。不但要儿童熟悉了解这些形式,还袄利用这些形式陶冶儿童情感,开发儿童智力,发展儿童思维,愉悦儿童身心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儿童的文学体裁就像是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而研制出来的种种营养食谱,也像高明的儿童厨师,根据儿童的胃口而做出色香味具备的各种佳肴,点心。如摇篮曲,虚怀若谷歌,绕口令,时今歌等等这些体裁形式。与儿童的心理相融合,与儿童的认识相符,与儿童的求知相关,与儿童的活动相连。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另外寓教于乐还包括接受的语言和扣动儿童心弦的艺术境界。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鲜艳夺目,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例如《牵牛花》“牵牛花/往上爬/爬上屋顶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谁敢跟我上天要!这只有26个字的儿歌,却刻画了一个很美的,朝气蓬勃的境界。仿佛展示出一个活泼勇敢的孩子,英姿勃勃地爬上高处,并挥动双手向下面的伙伴招呼:“你们快上来吧!”寓教于生动的意境中。

五.格调明快,引人向上

格调明快不但体现在内容形式上,还要体现在语言上,通俗枯燥的语言不能吸引孩子对文学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的语言还体现在语言的轻松活泼,小读者读得朗朗上口,自然流畅。让人如沐浴春风一样清新爽朗,想盛开的花朵一样质朴。另外语言应该见解易懂,并富有幽默感。

六.层次多样,阶段性强。

儿童的大脑在成熟过程中。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机能和反映机能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所以他们对文学就有着不同的要求。儿童文学又可以分为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儿童文学(狭义)和少年文学。这些独特而鲜明的阶段性,只有儿童文学才有的。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与不同的文学作品,对于儿童心智的开发,理解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文学是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作者是否真心投入地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和儿童交流。在众多的文学发展中,儿童文学创作是最难,最考验人的内心和意志的工作,但是也是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面对着那些纯洁的天天向上的心灵,不会感到疲倦,而是内心的平静,即使再大的苦也是值得的,儿童文学就是能给予人之中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让人乐不疲倦!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著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创作的童话集,共由166篇故事组成。这部作品是最经典的幼儿文学作品之一,对于幼儿文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安徒生童话》不但语言通俗、插图精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具有教育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堪称典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

本书通过讽刺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人间的冷暖,童心的可爱。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孤苦,丑小鸭的自卑,小美人鱼的善良,没穿衣服的皇帝,住在花瓣上的拇指姑娘……这些感人至深的形象创造了童话特有的洁净天地,深深地打动了千万个读者的心灵,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部作品是具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的幼儿启蒙读物,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我们从《安徒生童话》这部作品中怎样看幼儿文学的基本特征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文学作品当中的韵味性。作品充满诗意,画面感强。安徒生笔下的童话语言简洁生动,富有张力,艺术形式轻捷,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幼儿阅读理解水平。言简意赅,结局符合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回味无穷,引人深思。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合家欢乐的圣诞夜经历了悲惨的一天最终在寒冷与饥饿中死去,故事情节动人,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对小女孩生出无限同情之心。从而带领幼儿体会丰富情感,使幼儿学会同情,珍惜生活。

(二)幼儿文学作品的直观性。即形象性,具体可感性。《安徒生童话》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具有着生动形象的特点,每一篇当中的人物都被描写的活灵活现,他们在安徒生的笔下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看到了滑稽可笑、蠢笨虚伪的大臣与皇帝,也听到了真挚纯洁的孩童声音。不仅有着愿意为爱奉献生命的小美人鱼、为爱勇敢的王子,还有着阴险狠毒、无恶不作的大坏蛋。这些如此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示在幼儿面前。与他们交谈对话,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教导启发着幼儿认识这个世界,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三)幼儿文学作品的幻想性。幻想是儿童文学创作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建情节的主要方式,是形成童趣的重要途径。而丰富奇特的幻想正是安徒生童话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安徒生童话》之所以广受欢迎、流传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总是充满了神奇的幻想色彩的,在他的笔下,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有了生命,都会说话,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它们跟我们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人生,有着无限的可能。 如在《雪人》这篇作品当中安徒生以雪人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冬天积雪融化的普通物理现象,以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趣味盎然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在文中雪人与老狗的对话,既普通平常又生动有趣,加之以雪人对“火炉姑娘”的相思之苦,更是为本文增添了无限趣味。

(四)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性。叙事性,是儿童艺术样式的总体特征,以叙事的方式,更有利于突出形象,突出故事。《安徒生童话》这部作品不仅有着丰富奇特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更是有着吸引人心的力量,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安徒生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动人,不但拥有着十足的趣味性,神奇瑰丽的想象色彩,而且故事叙述完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奇怪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人生。我们见到了娇贵善良的豌豆上的公主,也见证了一场奇特的胡萝卜的婚礼,更是为海的女儿同情不已。

《安徒生童话》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幼儿文学作品里的经典名著,同时更加是文学创作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对幼儿具有着深刻的成长教育意义,还是值得成人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之一,当我再次阅读《安徒生童话》的时候,我还是像小时候初读这部作品一样的深陷其中,被书中的一切所吸引。但是我又获得了不一样的新体验、新知识。它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让我对幼儿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一本好书都值得我们去反复阅读,仔细体会其中的人生道理,获得精神的升华。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内容仅供参考)

满意回答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范畴,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以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美术教育的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处于学前期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情感因素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喜欢想象,往往有惊人之作。孩子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这里画画,那里画画,喜欢做色彩游戏。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色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物体身上,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世界。正是儿童的这种特点,使得美术活动成为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和满足的重要途径。有心的家长不难发现,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墙上的裂缝看作一只大怪兽,把天上的星星当作点亮的小灯,把落叶看作树妈妈的宝宝,他们的色彩也在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让孩子通过美术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或想法表达出来,并鼓励他们用作品和别人交流,在交流中孩子获得一种来自他人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在交流情感,又在获得新的情感满足。 (2)是以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强调儿童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乱画,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它命名,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轮廓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的画面等,都显示出孩子独特的创造力。当然,这种创造力与成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 力是指他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的能力,儿童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并加以重新组合,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创造力是基于对儿童自身的个人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成人要有发现的意识和眼光。 儿童的创造性不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还从其制作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在孩子的美术作品中,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主观想象的色彩、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超常规的、独特的表现,蕴涵着孩子天然存在着的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孩子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过程,由富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感知、审美加工和创作性表达组成。家长正是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孩子创造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 (3)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儿童的操作。操作教育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孩子正是在操作中亲身体验某种情感的发展,体验美术活动自身的乐趣,进一步获得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并用。用多种感官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去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操作教育一定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

萌发幼儿创作情感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给予充分的表达自由空间:在幼儿创作时,我们需要尽可能不干预他们的想象和构思过程,让他们自由地表达。

2、提供多种创作材料和工具:让幼儿自主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创意。比如,可以提供纸张、颜料、画笔、橡皮泥、粘土等工具,让幼儿自由发挥。

3、聆听和关注幼儿的表达:在幼儿表达时,我们需要细心聆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自信的自我认知。

4、鼓励儿童互动和合作:可以引导幼儿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例如让幼儿互相展示他们的作品、讨论他们的创意、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等,这样能够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意思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3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