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也是目前我校教育教学的头等大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构建亲情课堂”为催化剂,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保障,才能真正抓得住学生,吸引学生,成为一种磁性课堂,才能“真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的许多课粗看上去很活泼,很生动,但课堂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是实质深处的萧条。这就是摆在我们许多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它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地关注。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效、低效或是无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真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真实、有效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一方面,“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
一、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对话是人与知识、情感、思想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次与课本交流对话,学生入本悟情、体情、生情、创情,实现与课本、教师、生生间的情感交融,提升情趣,这样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学生与课本对话。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各种课本之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近课本,走进课本,与课本进行广泛地对话交流。例如:语文品读《将进酒》,教师提醒学生结合李白的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来把握诗的意境,那么学生就会在驰骋的诗歌想像中与李白一起抛洒内心的郁闷和飘逸;鉴赏《兵车行》时,学生依照原先的方法已然可以领悟杜甫凝重苍凉的忧思。此时传统意义上的解释、记忆方法要摒弃,学生面对课本,需要的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这样才能进行平等地对话。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真正地提高学习素养。
2、师生对话。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它依然强调师的主导和生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我们现在不少教师依然独霸课堂舞台仍旧是课堂的主宰,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于课堂。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把科学殿堂的绝色佳境推荐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学生的角色亦然。
3、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教学中我们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教师要适当的时候调节其火候就可以了。
4、学生的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课本、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自己心灵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创造思维,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追问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这才算是学以致用。
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三、真实的课堂上应多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上半年,中呼市听了一节精心设计的示范课。课前教师分发了学案,当我阅读学案时,感觉到课堂设计新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便能把课上好。上课时,只见老师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 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其实我们老师都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应该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开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高效。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1 用活教材
中学教材是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
2 激活思维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其开放性的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1).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法,增强师生活动的多项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视具体情况选择现代教学手段,既要重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应忽视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方法。
(2).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不唯一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3).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教学训练内容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质疑解惑的内容编成判断题、筛选题、阐述题和概括题;这样开放性的训练,学生定会主动、用心、快乐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 课外延伸
使教学贴近日常生活,把生活纳入学科教学。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拓展,争取学习时间、空间上的最大范围,实现学习时空的开放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② 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课内外课程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③ 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
4、优化考评
开放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建议,要避免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敢想敢说的胆量,又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从而能对其进行全面准确而又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改革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建立开放式的、面向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努力构建亲情课堂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师的情感,精设教学过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要构建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但是有一点我们是有条件的,也是应该做得到的,那就是让我们教师的脸上多一点微笑,多一点温和,课堂多洒下一点灿烂的阳光。新课标下的老师,如果还是板起脸孔,视教参为圣旨,把教学建立在功利的目标上,去替学生慢嚼细咽,生怕漏过任何一个考点,这样,课堂会因此而变得僵化机械,冷冰冰地毫无生气可言,这样的课首先是没有多少学生会欢迎。
对学生的爱要铭刻在心里,但更要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慈祥的教态,是建立吸引力磁场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尽量不带不良情绪去上课,让自己上得幽默一点,风趣一点,知识性强一点,构建起富有亲和力的亲情课堂。老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虽然你的知识有所欠缺,你的文化底蕴还不深厚,你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但学生愿意聆听,能热情地与你沟通,主动的进入你给创设的气氛去思考,去解读课本,能带领他们进入轻松活泼课堂,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教育,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亲近学生,容纳学生,包括他们偶尔地犯错,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公开课,不应该上成做秀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让自己尽量洒脱些,风趣些,轻松些,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邻里趣事来穿插点缀课堂,有时还会更改原来的教学计划,但只要你有足够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放得开,有能收得回来,让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学习,提高他们的素养,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检验你的教学是否成功,有两条是最实际的:学生是否喜欢你的课,教学成绩好不好,两样都好,又何必在乎那死板的条条框框呢?新课标告诉我们,老师作为驾驭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不要缩手缩脚,要想办法让课堂活跃点。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海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取悦学生而“大放羊”。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要把课上得有磁性,有吸引力,把新课标落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首先提高老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加深自己的人文底蕴,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用以追求“机械得分”技巧为高超的“教书匠”。很难想见一个仅靠几本教参和辅导资料、词贫味乏的老师能将课上得很生动。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老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上学生会是如沐春风。课堂教学的效果会不好吗?
不管你是教育专家还是一线的教师,也不管你把课程理论诠释得多么精透或者多么通俗,但我们必须形成共识:那就是课堂必须富有磁性,抓得住学生,吸引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构建亲情课堂”为催化剂,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保障,才能成为一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磁性课堂,才能“真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成绩和知识增长的课堂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有效课堂教学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让课堂教学有效是最关键的。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备好课。
课前,认真读教材和教师用书,找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遇到疑难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解决,或者同伴相互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理清教路。此外,还要把课本的习题都做一遍,以防措手不及。为了提高备课水平,很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至少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并写好备课记录,以备下次研究和上级检查。
(二)、 写好实用教案。
要上好一节课,定好目标,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非常重要,这就必须写好实用教案。为了在课堂上能自如的掌握学生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写好详细的教案。有必要时,在教本上加以圈点、圈注。在教案上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练习题、作业题都安排好。教案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要注意突出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三)、向45分钟要质量。
有效课堂体现在:“三动”、“三实”。“三动”即:主动、互动、生动。“三实”即:真实、扎实、朴实。要做到这两个“三”教师并不是照着教案走就可以了,教师要根据实际积极的引导组织教学,并学会随机应变。教学过程的主要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情境引入或复习引入或问题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馈练习~总结评价。情境引入或复习引入或问题引入:可以是故事引入或具体情境或设立悬念引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在这里,老师只能做学生的指路人或引路人,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主动、互动,师生的互动,把课上生动。展示评价:评价要真实准确,给予恰当的表扬和中肯的指错,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反馈练习:练习题要讲究具体、典型、有代表性具有阶梯型,既要有保底练习又要有拓展练习,这样才能照顾全面,让好、中、差生都能吃饱,才有学习的劲头。总结评价:做一个全课的总结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产生改进的冲动,从而更喜欢学习。
(四)、科学布置作业。
适当的给学生布置点作业,并不与“减负”相抵触。作业有两种,一种是老师要批改的作业,另一种是家庭作业,老师要有布置有检查。两种作业都要适量,而且每天都不能少,这样给予学生科学的压力,才能使学生不断进取。老师批改作业一定要认真仔细,通过批改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还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开展。
(五)、不断地反思。
要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必须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才能吸取经验教训。要做到每课都有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教法、学法是否得当;作业、练习题的布置是否合理;学生学得怎么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需要怎样进行改进,为什么?还要把反思记录清楚,方便对比再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使课堂增效。
(六)、进行校本研究。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胜任一名教师的工作。听课、评课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最直接的途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主动的参加听课、评课,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改正自己的不足。要求自己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还要争取走出去,到外地去听课学习,获取更新的东西,吸取更好的营养。参加业务学习、专业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校本研究也很重要。教师要认认真真学习,仔仔细细地记录,以便自己积累知识和经验。校际交流又是取长补短的好机会。还有就是自学,博览群书,上网学习,要注意做好个人笔记,把有用的东西都摘录下来,以备后用。
五、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的基本情况
(一)、指导思想
1、教材观发生变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理解课程标准,真正以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3、课堂从教堂向学堂转变,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
4、利用现代技术使课堂从一元转向多元化,逐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5、师与生的关系正得到改善,课堂逐步呈现出融洽、民主、和谐的氛围。
6、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备课中注意关注教学设计,
教师的设计能力也得到提高。
7、课后注意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课前准备:
1、注意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同时要挖掘知识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教育价值。
2、注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正确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智能。
3、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研究学习间,学科内学段的纵向联系。
4、注意对学生学习实际的了解,对学生已学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加强了解。研究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除了有感性认识外还要加理性认识。
5、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手段,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6、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教学策略”的研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
7、注意设问的有效性,从难度、坡度、针对性、启发性、明确性、开放性
等方面注意。
8、深入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
9、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体现因材施教。
10、体现整体思考,注意将一学期的内容综合考虑,已学的内容、现学的内
容、将来学的内容很好地融入。
(三)、课堂教学:
1、注意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思维层面的对话。
2、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尽可能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要经常性应用。
3、注意发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很好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5、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四)、作业与评价
1、注意作业和学习的内容不能有脱节,层次性和容量也要注意,注意对于学科整体性的思考。
2、很好利用作业的结果,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改善服务。
3、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
4、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得随意拔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
一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纸材质轻还是重。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教师对学生爱护、猜一猜:无论怎样的学生、创造性、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双向信息的交流,有一定技巧,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这样、吸毒的危害,学会生活、理解,以情感为纽带的,试一试,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人体奥秘等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生活中我们是朋友”,金石为开、合作的师生关系,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也真正活起来;纸大小,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克隆人,并可能向正向转化,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利于学生直观的感受,在不知不觉的融洽气氛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得非常积极主动、学习理解的基础、平等。大量的实例表明。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四、体贴,提供了条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动一动等活动、讲一讲,实现教学目标、探究知识的兴趣,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此外?同学们根据经验,做到因人施教。只有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利用网络资源做一个血液循环flash动画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效的让学生理解、试管婴儿、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有了这样基石。只要留心、听一听,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人的神经调节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常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关怀、和谐,引发很多疑问,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吸引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就会很自觉、嫌弃?这些器官是如何协调来共同完成一个准确完美的动作的,通过想一想,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同学们为我鼓掌。由于部分生物知识的抽象性,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人的神经调节与哪些器官有关系,变静态为动态、掌握知识且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如每节课,化抽象为具体、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多动脑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俗话说、生动、动力,并向逆向转化,再顺势启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在探究《人的神经调节》时,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情境教育”的学习氛围即民主,精诚所至。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多年来一直困扰学生学习这一章时的焦躁心情,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此外、乐学的求知欲才能得到激发,所以、用口,才能养成探索,制作一些具体,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但要折得好。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染色体,许多同学也争着“试一试”,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总之,当我刚停下、用脑,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培养,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用眼,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相关的知识一
二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必须解决“三个力”:枯燥乏味死记硬背,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厌恶,飞得远也不容易,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学生爱学、理解知识;飞机翅膀大或小、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知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
篇一: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拓新,我们愈发地感到传统的教育评价滞后于“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等现代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幼儿“长流水”的求知需要。幼儿园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教师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本学期,我园以理论提升作为关键,用先进理念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保教质量,最终促进每个幼儿发展。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高质量的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教育的需要,是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1、学政治
我们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性文件,学习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通过谈体会、写心得,引导教师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前途,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正确认识“xxxx”的要求,确立自我人身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才能潜移默化的去感染幼儿,才能“学为人师”。
2、学理论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逐渐走入了农村幼儿园,它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也是幼教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对于我们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了解园本课程的真正含义。我们通过学习《幼儿教育研究》、《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等杂志上有关的文章理论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听、看专家报告、姐妹园的介绍,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服务观,新观点的认识,我们把它转化为教育行为,并加以分析、提炼、概括,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逐渐构建出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质量
质量就是生命”,对幼儿园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但在观摩现场活动时,却发现她们并没有将理念在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怕管不住幼儿,影响教育效果,故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不敢让幼儿充分感知,而是草草收场留于形式。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因而教研组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师业务学习采用听读式的基础上,观摩各种活动,并结合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看法,最后形成共识,这样使教师明白,幼儿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凡是幼儿能想的,就让他自己去想;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牢固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促进观念与实践的统一。同时,为了帮助教师能获取最新信息,每次外出活动的教师会及时反馈,让教师们从一个个优秀的活动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性的认识,教研活动的学与思、教与研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认识,优化教育行为。
三、重视对课题的研究
教科研是幼儿园教育科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通过教科研已达前沿阵地,可以畅通信息道,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本学期,我园开展了《幼儿情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园级课题研究,开学初制定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通过实践不断改进目标,努力完善课题实施效果。此外,鼓励中大班教师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课题研究,我们不很成熟,凭着我们的满腔热情,逐渐纳入正规轨道上。
四、开展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评优活动,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展示活动实际是对教师的理论、行为、观念转变都有极大的帮助。本学期是我园园本课程实施的第一学期,教师们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摸索着,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开展,对教师观念、行为、智慧、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给教师提供了发挥的空间。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教师或多或少获得了一些启示:教师要学会倾听、观察幼儿;为开展顺利,教师必须与家长有更密切的沟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合作者、支持者、还是欣赏者等等,有了以上的认识,为下学期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学期结合市教研室精神,开展了区域活动展示活动,从收集资料到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们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与此同时也看到了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方面积极性与能力的提高。
本学期小班为家长开设了观摩活动,大部分家长能在百忙中抽空前来参加,通过观摩教学活动、座谈会,使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本次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并希望以后多举办这类活动。
一学期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项活动的开展,成功都离不开我们每位教师的辛勤付出,在这个充满挑战、充满朝气、聚满人气的新世纪,我们将不断努力,不断摸索,以便更好地为幼教事业作出贡献。
篇二:
依照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我园圆满完成了学期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以往相比搞出了特色,获得了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活动日趋规范
1、规范体现在计划的制定上。在计划的制定上我们采取了“逆向性”原则,即:计划的制定由下而上,从基层中搜集、挖掘问题。学期初保教室便组织各年级组教研组长广泛争取教师意见,然后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学期计划,该计划具有从群众中来、立足于实际、可操作性强、粗线条定目标的特点,而且能通过让教师参与计划的制定,达到人人支持教研、人人明确方向的目的。而在每次教研内容的确定上,保教室更是精益求精,结合学期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教学实际和教师、幼儿所需等灵活性地安排教研内容,所以每次教研教师们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体系上。本学期,在教研组织体系中更加明确了各层的职责,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做到了“分工不分家”。
3、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准备与整理上。学期初,保教室在原先“教研活动记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教研备课记录”和“教研活动语录”,当确定出每次教研活动内容后,提前将通知发放给各班,以便每位教师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而教研活动主持人就要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备课,对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要做好估计与准备;教研过程中,由记录员详细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及参与者的发言,以便过后分析同时也能积累下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二、教研活动时间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自从本学期幼儿园将周六上午做为半日工作日以来,教研活动较以往在时间上得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故而增强了教研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教研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了教师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
三、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本学期我们在原先基础上,又进行了两种教研形式的大胆尝试。“一节课两次观摩三面评”,在提高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教师观察、评价、反思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案例式教研”由于都是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教师们极容易找到共鸣点,又因为彼此间的切磋比较、交流反思,往往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而这一答案便是我们下一步实践的依据。
其次,在教研内容的设计上,既有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内容,又有解决教育困惑的内容,还有培养教师专业技能、交流彼此经验的内容等等,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听、说、思、写的能力。
再次,教研的组织上有集体教研、分组教研还有随时随地的个别教研,教研的成员是流动性的,教研的主持者也是轮流担任的,如今我们的教研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
四、教研有突破,效果有新高
1、教师的教研热情空前高涨。教研活动的开展增进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彼此间的感情,整个幼儿园的气氛更加的和谐,教研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激起了教师们工作的热情。
2、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跨越式前进,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观察的敏捷度与深度、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升撰写的能力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我们得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经验,如:如何做好主题活动前的准备;如何选择与设计主题中的活动;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等。
五、教研活动的反思与不足
有总结和反思便能实现再提高,在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尚存众多的不足:
1、由于周六兴趣班开办的缘故使得部分教师未能全程参与,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实为一种损失。
2、活动中虽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缺少在实践中的反复论证。
3、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技能、储备了相当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对此的整理与对外交流。
六、下学期教研活动的初步打算
1、在目标的设定与上学期基本一致。
2、内容的重点侧重于课程的园本化、幼儿发展评价和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上。
3、初步尝试教师轮流担当教研主持。
4、进一步调动教研热情,使教研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 》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师遵循学生的思路采取递进式提问,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明白,或使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认为有效的“追问”,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问要“追”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注重直观感受,而缺乏理性归纳。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往往随口回答,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片段学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框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经济成分?
生: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师:我国国有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生: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师追问:为什么不是国有经济控制着公有制经济的命脉,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短暂沉默后,主动展开了讨论。)
最后学生纷纷发言:我国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了国有经济的作用,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上,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加深了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理解,巩固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
二、追问要“巧”
真实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动态的,面对学生出人预料的回答,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一瞬间的机遇,那么课堂生成就能朝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性方向发展。
教学片段在学习《 人生难免有挫折 》时,有这么一个插曲。
师:人生路上,挫折在所难免,请同学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挫折。
生1:……
生2:……
生3:有一个小偷,他过去每次偷东西都很顺利,但后来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偷钱包的时候被别人发现,然后被扭送至派出所。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挫折是难免的。
(这个回答很意外,而且偏离了设问方向,师沉默了几秒钟)。
师追问:这个小偷遇到的挫折是什么?
生3:被人发现偷东西,被扭送到派出所。
师继续追问:那什么叫挫折?
生3:人们从事某种活动、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障碍或者干扰。
师继续追问:小偷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生3:偷钱包。
师继续追问:你如何看待他的目标?
生3:是违法的。
师再追问:那你现在如何看待他遇到的所谓“挫折”?
生3:他的所谓挫折其实是罪有应得。
生3出人意料的回答,显然是一个难得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就会丧失一个绝佳的教育教学契机。而用巧妙睿智的追问,既拓展了学生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学主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追问要“导”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往往会遇到不同学生在回答时有争议的情况,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之处,也是知识展开、培养能力、情感教育的契机,此时加以引导性追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中解决问题,明白事理。
教学片段在《 自觉服务社会 》一课关于“乐于奉献”内容的学习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出示两张,背景是玉树地震的赈灾情况。一是曹德旺、曹辉父子捐灾区1亿元,创慈善史纪录;二是一名衣着褴褛的乞丐捐款,照片中他手里握着啤酒瓶,口齿不清连说“地震”,手指地面当场流泪,因此被广大网友尊称为“啤酒哥”。
师提问:这两人的乐于奉献谁让你更感动?为什么?
生1:是曹德旺、曹辉父子,他们捐得多,贡献大。
生2:是“啤酒哥”,因为他自己都生活困苦,还能想到别人,太不容易了。
……
师紧接着追问:那是不是说“啤酒哥”更乐于奉献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在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两者都乐于奉献,虽然两人所捐赠的金钱有天壤之别,但无论是谁,在捐赠时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不计回报的,因为乐于奉献不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由于学生思维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利用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进行适时的追问,能促使学生辨证思考,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四、追问要“逆”
当学生回答准确时,教师可以运用逆向式追问提问,让他们回顾和展现思维过程,以达到进一步消化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巩固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学片段在学习《 公民享有财产继承权 》一课有关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Flash欣赏”播放张老汉购买、使用、出租、出售拖拉机的动画。
师问:张老汉出售拖拉机的行为是他对他的合法财产行使使用权还是处分权?
生:处分权。
师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生:因为张老汉把拖拉机卖掉了,所以是处分权。
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卖掉了,就是处分权呢?
生:因为卖掉了,拖拉机就不是张老汉的了。
师再追问:所以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当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了,就是行使了处分权。
在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但他思考过程的完整性和条理性等方面还是缺乏的,而适当的逆向式追问能让学生更加明确思路、拓宽思路,甚至扫清一些思维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也教育了其他学生,达到了同伴互助的目的。
五、追问要“有效”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有效的追问,下面三方面值得我们探讨。
1.追问的问题要有效
一要避免简单化,用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追问不止,表面热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二要避免选择化,用“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做追问形式,这其实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导致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不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追问内容要有效
首先,追问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所以要在关键点上追问。如果追问的内容不具体、方向不明确,甚至脱离教学内容,让学生听了莫名其妙,无从入手,实际上是浪费学习时间。其次,追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追问内容难度要适宜,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追问对象的选择要有效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追问适合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智慧开启智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追问中思索,在追问中内化,在追问中沉淀。
(作者单位: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江苏 溧阳,213300)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哲学、心理学、教学论、逻辑学等方面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美国数学教育家Tam Kieren在他的一书中把数学教育研究的对象视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即数学教育有三个研究方面:课程、教学、学习。而三角形的中心称为“兴趣中心”,指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三角形“教学—课程”边的中点是教师的作用点,表示教师对课程既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又要对教法有精良的选择,以组成优化的教学程序。在“学习—课程”边的中点是学生的作用点,表示学生既要对所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贮存,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又要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使其认知结构更有序。在“教学--学习”边的中点是知识的作用点,表示知识信息的传输既依赖于教师输出信息的有序性(教法),又依赖于学生信息吸收、加工处理能力(学法)。而这些要素之间的配合都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中心,在教学中我对两个文科班学习数学的情况作了调查统计其中:1喜欢数学吗?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化 (有时喜欢,不时不大喜欢)其中A占328% B占125% C占5625%2你喜欢数学的原因是( )A对数学有兴趣 B老师教学有方 C迫于无奈(要升学) D其它原因其中A占289 % B占547% C占406% D占1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喜欢数学的比例与对数学有兴趣的比例几乎相等。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最成功的方面必定是他们最感兴趣,最热爱的东西,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正向的心 理动因,他心理内质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倾心刻磨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诱导学生学数学的心理层面而发生思维推理的正迁移,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并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呢?首先应对自己的学生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流,分析,我发现我所教的部分差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学习有诸多方面的心理障碍:消极、厌卷心理,自悲心理,懒惰心理,天生畏惧心里,依赖心理等,以下对主要的几种心理障碍进行分析:1消极、厌倦心里在统计中约有20%的人,而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主要是想学好数学,而又学得不太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高强度、长时期持续学习活动也导致的学习能力降低,学习效率不高,错误率增大兴趣下降,而且学习压力较大,期望又很高,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2畏惧数学而产生自卑心理在统计中336%的人有这种心理障碍,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数学学习方面的差生。主要由于智力较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畏惧、伤感和焦虑、困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里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忧虑、畏惧心里自然产生。在学习的失败总结中,总能发现他们对自己考试中由于对数学的天生“恐惧症”。即使平时能做好的,但由于缺乏信心,心情紧张最终失败,最终产生严重的自责心理,自卑心理。3惰性心理在统计中约占578%的人都有这种心理障碍,这些同学大多是意志薄弱,最多是有几分热度,但坚持不了多久,又恢复了原样。有些学生由于长期的松散,惰性的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失衡而此起心理障碍,那么本班学生形成以上心理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①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②教师责任心不强,学态不正,教学随意性大课堂空气不活跃,教法呆板,没有触及学生的兴奋点,③学习环境不良(即学风、班风不正)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4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而对文科班学生显然尤为明显,在统计中约有383%的人有这种心理障碍,他们表现为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最好是不动任何脑筋便能统统地“被动接受”在作业中总是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摸仿,生搬硬套,这可能与他们文科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而不太喜欢理性思维,抽象思维有关吧。岂不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钻研精神被压抑,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学习兴趣也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完成任务,迫于升学无奈而被动学习数学,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归于老师的传统灌注式教法。针对以上几种主要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应随时悉心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机会让他们把烦恼和困惑宣泄出来,与他们一起面对面以朋友的身份互相交流探讨,达到心理上的彼此认同、信任,心理上的共鸣,同时满足他们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一句积极鼓励性的话语,总比批评十句要有效得多。每个人在心理上,情感上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而且要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勇于表述自己观点和实现自己思维飞跃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在《要上信孩子》一书中曾说:“影响学生内心世界的,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因此教师应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欣赏者和支持者,从而愈合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近而才能培养和调动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激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并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呢?二、 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首先要让你的学生对你这位老师有第一好感,学生要从心理上认同你。学生只有喜欢这位老师,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而要使学生对自己第一印象要好,则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素质要高,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渊博的其他相关的知识,教师对业务的钻研具有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作风,给学生施 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你。师者,传道 、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一个活生生的学习榜样,老师的品行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学生敬佩的基石,因为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教师高尚的品行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观、行为观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老师不但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完善自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老师被誉为学生的第二父母,给予了学生思想并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2) 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语言要生动,而且还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也是一种最为生动吸引人的语言,它能将许多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收到十分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涩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达到一种共鸣,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如果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而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那么,又怎么去打动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这门功课呢?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教师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4) 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差生,而是多鼓励关心差生,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关心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在言行上去效仿这位老师并乐于向教师谈论自己的思想,进而主动接受教育和指导,即产生"乐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常言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情感总是相互的,我们只有去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从心理学角度感召学生学数学的浅层倾向,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进而热爱数学这一学科,这对差生而言,尤为重要。(5) 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或曰“心理安全”是有利创造性活基本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颐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的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事实上,那些上课不太发言的学生,大多是怕说错话了挨老师批评或担心受到同学讥讽,心理没有安全感,信任度 ,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干脆不尝试探索,不问也不答,思维的隋性渐渐形成。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消除创造 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三、 动之以情,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学习状况差的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部分学生还紧锁心扉,不善言谈,不愿交流。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应当主动地关爱他们,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正如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说的:"我只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课堂上要饱含真情,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用"回答得很好"、"考虑得周到"、"问得好"、"现在会了吗"等激励、唤醒、鼓舞、亲切的话语使学生在一种温暖、祥和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老师下达的知识目标指令,心情舒畅地探求知识,感受着学习的快乐,感受着慈爱的温馨。特别是针对中差生,由于他们基础差而导致自卑,当老师提出问题时,而他们又不会的情况下,教学中最常见的场面就是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回答"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多加鼓励,解除他们心中的紧张感。对他们讲:"没关系,知道多少,就讲多少"并给予适应的表扬,尽量使差生重新参与到课堂中来和教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切忌采取不理不睬,或者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这样一来容易削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加重了学生失败的归因感,学生厌学便 自然而然产生了。当然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能太难的留给差生,太简单的留给优生。优生应适当适时地提一些难"啃"的问题,以免让他们觉得太过于简单了而产生骄傲不屑一顾的情绪。总之,课堂气氛轻松、心情愉快,使差生从失败的"愧疚"中挣脱出来,优生知难而进,使他们和老师的思维发生共鸣,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良性的循环。而情感教育理论认为,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使学生更喜欢老师,有不同寻常的感觉,甚至可以给老师提意见,老师会说学生是数学天才,学数学有天赋,精彩、精辟、有创建性,让全班同学为我鼓掌,这种情感的注入,在对待优生和后进生的教学策略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人体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实的情感,精心的数学问题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容易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对学生的认知学习起制导作用,并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四、 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数学课堂应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逐步让学生具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踊跃参与。教学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类比、猜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激发强烈的创新动机,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并不时地用错误的陷阱,解题过程的繁简强烈反差等办法往往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创新,同时还让学生明白学习不要满足于书本上的现成答案,更不要迷信老师。要对老师的解法有批判精神,要有进攻性。要敢于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挑战,老师的解答只是一种借鉴、参考而已,更不是什么圣旨。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成为老师教鞭下的奴隶,要成为主宰自己思想的主人。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传统教育注重的逻辑及常规思维能力,还应注意培养那些非常规甚至是反常规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侧向思维可以从多种可能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逆向思维在数学使用上更多,如:逆推分析法、反证法、逆用公式等。对这些思维方法的训练、掌握,我们做法是在解题后进行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思、总结,并教会他们运用已掌握了的知识对一些未知的问题进行"先猜后证"的方法。特别是高中 这一章,"猜想—归纳—求证"的方法求解用普通方法难解的数列通项和证明问题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 以数学特有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中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并非对数学的重要性有多少认识,而是觉得数学很深奥、很美,几何证明很神,数学运算很有趣。每当解决一道难题,心中的喜悦便会油燃而生。不言而喻,学数学应遵循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数学美的熏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优异的学习效果。数学是一门很美的艺术。每当遇到精僻的解法,一种数学的美感便会自然产生。而数学之美来源于数学思想与实际道理的有机结合,但它又高于生活。数学美包括有:简洁美、对称美、多样统一美、和谐美、奇峭美、逻辑美、数学内容美等。所以,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有必要将数学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尤为突出,美是数学的特点。例如,求函数(y=+)的值域时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单纯从代数方面去思考,无论怎么都感到难办。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将()看成是A(x,0),B(0,2)两点距离,()看成是A(x,0),C(-1,-3)距离,再结合图形,用解析几何知识便很容易解决(y=|AB|+|AC|≤|BC|=)。通过这个认识过程,学生马上感觉到这种解法很美,而且体现了代数与几何的有机结合的美,并且对诸如:求(y=-);(y=+)的值域这类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数学体系都显得无与伦比的和谐优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特有的美的风采,激发学生学习的无穷乐趣和欲望。六、 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回指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摸索学生心理底限,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一丝丝亮立,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而以成就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在学校里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这方面的动机,把动机转向他们感兴趣的其它事情上去。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可能以两种方式来达到目的,试图获得成功和试图避免失败。试图获得成功者在遇到挫折后,动机增强,他们往往更加努力以还取得成功,而试图避免失败者在遇到挫折后动机水平降低。总而言之,适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中差生来况,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结合数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观念亟待更新,教师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大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师资,这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新课改中,课程概念、课程结构、课堂模式都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将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要做教育家、做学者、做教练,做大胆探索的实践者。然而,由于客观的原因,基层教师教学压力过重,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耗去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条件的限制也影响了他们许多进修学习的机会。
2.班级学生人数多
教育的理想追求"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课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教学形式需要课堂的小班化,也只有通过小班化教学,才能有效地做到师生互动、人与,最大限度地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很多班级两极分化在加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要做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3.课程资源极度缺乏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师的实际行动。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广大基层教师普遍感到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对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主观上广大一线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及周围环境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缺少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的原因。
4. 评价机制改革严重滞后
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落实的程度。学校和教师一致认为,如果抛开中考、高考,真正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去落实,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目前的评价机制是,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学校升学率的升降直接决定着一个教师、一所学校的命运。学校和教师不敢忽视"双基",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大家普遍关心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考核和对学校的评价密切相关的各种考试能否与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相一致。正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机制相脱节,造成了一些地方"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的滑稽局面。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走进了课程。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近两年的课程改革中,陆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的误区、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偏差等方面。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新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1、吃不透新课标理念
一些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对新课改中一些新理念的理解十分肤浅。新课改创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念在向教师的传递过程中常常会被曲解变味,失去它本真的含义。例如,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存在许多误解。在听课中发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通用技术教师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把探究学习等同于在活动中学习。
不少通用技术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通用技术课堂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
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维。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部分教师的课明显是教师跟着课件跑,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
3、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严重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沉闷的传统教育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新课改的推进中,不少学校和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如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通用技术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无论恰当与否,都组织表演、游戏、魔术等,使通用技术课变成了观赏课、表演课、魔术课,使学生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差。表面看这些课气氛活跃,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实际上学生既没学到知识,又没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又如对课改结果的预测过于理想化。许多学校和教师期望在新教材、新教法实施以后,教学效果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于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始对课程改革丧失信心,教学又走回原来的老路。
4、条件性课程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条件性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实施必需的场地、物资和设备等。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就谈不上高中课程的实施问题。目前,一些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许多学校到现在还没有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要看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海南通用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如果这门课在普通教室里面上,老师讲,学生听,那有什么意思?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学生要“动手”,没有通用技术的专用教室怎么去“动手”呢?
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对问题的认知水平和高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高度。很多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成为难题,就是因为对其根源的认识不到位。
比如孩子,从小错不断到偶尔大错;从不服管教到全面叛逆;从不想学习到反感学习;从成绩不好到全面滑坡……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
本文针对孩子时常犯错、叛逆、厌学这三个痛点问题,谈谈如何对它们进行重新认识,以及怎样破解这些难题。
错误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从本质上看,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却不知道自己错了,或者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或者也知道错在哪里,但不知道怎样改正。
因此孩子犯错不如叫做试错——尝试是否正确,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与改错中进步和成长的。
先从几个案例谈起:
案例一:面对小错不断的“熊小子”
一个小男孩,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家长每天会接到很多老师的投诉电话,家长苦不堪言: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其实,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抓大放小,要抓习惯和规则这样的原则问题,而不是盯着那些小问题不放。有时候孩子犯错误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是为了和老师家长“套近乎”,让家长和老师关注他。
案例二:妈妈,我要去看心理医生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家长求救“奶奶和老师频繁告状,孩子要求找心理医生,怎么办?”,我给家长分析原因:周围的人都说孩子聪明,孩子生活在聪明的光环之中,而却因“粗心、成绩不好”被告知“聪明用错了地方”,慢慢地他自己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其实,这样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可以解决,怕就怕从此让孩子背上了“差生”的包袱而一蹶不振。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考虑以另一种方式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比如,给低年级的孩子不按分数计算成绩,而是按照等级来评估,淡化差别和比较,这些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案例三:孩子拖沓谁之过?
一个家长吐槽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吃饭、洗澡、写作业等这些问题都要远远超时。我给家长解释道:这是因为孩子没有支配时间的权利。如果他提前完成了任务,老师和家长还会安排其他的学习任务。因此,解决办法很简单:在孩子完程规定的任务后,要允许孩子自由支配时间。这个家长采纳我的建议后,孩子拖沓的毛病明显好转,问及理由,孩子这样说:“因为我在节约我的时间”。
案例四:同是考试作弊,后果却天壤之别
一个孩子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后,没有当即“揭发”。当孩子考试结束后,老师这样解释道:你追求好成绩的出发点是对的,你不要自责。想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帮助你,完全不需要这样做。结果,得到信任的这个孩子,后来逆袭考到前几名。而另外一所学校的一名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老师抓住当场处理,挨批后,这个学生选择“轻生”了结生命。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大相径庭。
观点1:没有孩子想主观有意犯错
孩子犯错误,一定有他犯错误的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自觉主动接受教育。孩子知道主观有意犯错,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除非他不得不这样做,或者他想借机报复别人。只要找到孩子不想犯错的理由,就能够说明孩子不是有意犯错的,或者孩子只要说明他犯错的原因,就说明孩子的错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观点2:孩子的错误毋庸批评
孩子的错误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无知的错误——孩子因为无知或者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才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就行了。
二是无能的错误——孩子因为能力不够而犯的错误。比如,孩子完不成作业而抄别人的作业,对于这样的错误,老师需要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并给孩子布置可以完成的任务,就解决问题啦。
三是有意的错误——因为其他同学事先犯了错误,导致孩子明知有错却依然要犯的错误。对这种错误,要引导孩子尝试用正确方法来解决。
四是恶意的错误——孩子明明知道那样做是错误的,也没有人事先犯错,但却还要故意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老师和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之前做的事情让孩子不爽,为孩子后来的错误埋下了伏笔。
对于这样的错误,家长和老师要放下身段,询问孩子真正的原因,并承认自己的不足,当面给孩子说明问题,甚至道歉。这几种错误都不需要用批评的方式来解决。无论孩子是什么原因犯的错误,家长、老师都要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帮助孩子改正,走出错误的泥潭。
观点3: 要学会抓大放小
小错不断的孩子很多,也最让人苦恼,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做到以下三点即可:
一是抓大放小。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一般不要去管教孩子,更不要对孩子的错误揪住不放。
二是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孩子协商制定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规则,让孩子自己遵守规则,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中国小朋友和国外小朋友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为例,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则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是有规则就要有处罚。孩子违反规则一定按照约定给予适当的处罚。但处罚要以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观点4:允许孩子为错误进行申辩
孩子在犯错后,大人进行教育时,要允许孩子开口申辩,说明原委,因为眼见未必为实。了解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给孩子说明可以不犯错误能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能有效解决问题,一定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观点5:这块“遮羞布”,千万不要撕下
孩子撒谎的目的,就是为了掩饰自己所犯的错误,可以不受批评。如果大人非要刨根问底,让孩子承认错误,就等于把孩子的“遮羞布”撕掉。默认孩子的“撒谎”不等于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选择合适的时机暗示孩子,让孩子明白就可以。
观点6:宽容≠纵容
对于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正错误?就会成为重要的资源,对于教师而言,遇到错误越严重的孩子越应该感谢孩子,因为这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好机会。宽容孩子的错误就是给予孩子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但宽容不等于纵容。不能随时翻旧账,这样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孩子叛逆是个“伪命题”
每当遇到十几岁甚至十来岁的孩子种种“不良”的行为时,都会被解释为青春叛逆期。“叛逆”成了这个年龄段孩子肆无忌惮的行为的天然借口,似乎叛逆与青春如影相随,青春期叛逆被公认为是一个“真命题”。而在亲子课堂上,笔者抛出这个观点——“叛逆是一个伪命题”,完全颠覆传统的观点,撞击着听众的脑门,让人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正如一位老师所言:之前也知道青春期不一定叛逆,但是一直找不到可破除大众“真命题”的有效途径,而在互加兴成长计划的亲子课堂上,房老师把他的观点融入到五个小故事中,让我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先从几个案例谈起:
案例一:“爸爸,我戒掉网瘾了”
面对一个沉湎于网瘾少年的父亲的求助,我给家长分析道,孩子喜欢网络游戏有三点原因,1孩子太孤独,没有同伴玩,而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弥补这份缺失;2孩子成绩不好,没有成就感,而网络游戏的升级可以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3父母和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除了成绩,在学校和家里缺少存在感,家长往往不和孩子谈论其他任何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这一点是造成孩子沉湎于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告诉家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消除这三个原因入手, 接着,我列举了戒除网瘾的三个实例。家长根据我的建议,与孩子沟通协商,令人棘手的问题得到解决。
案例二:乖仔说妈妈残害了他11年
一个妈妈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假装看书、学习,而是一味地对外人夸奖孩子听话、认真。房老师说,这样的孩子只是在按母亲喜欢的方式去做,至于做的效果怎么样,家长并不关注,只是注重表面形式。其实,无形中,这位母亲对孩子用“品行”绑架塑造了“乖孩子”的形象。而当我与这个将要读高三的孩子交流时,孩子对母亲的夸赞不以为然,母亲试图通过道歉表示忏悔之意,不料,孩子却说:已经晚了,你残害了我十一年,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在我的调解下,母子释怀,儿子的成绩才大幅进步。
案例三:智慧面对孩子成绩退步
一位平时成绩很不错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明显下滑,在孩子“等待”“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时,平时要求严格的妈妈并不像往常那样处理,而是安排孩子去玩孩子提了半年多都没有答应、对这个家庭来说比较昂贵的滑雪运动。等下次孩子成绩回到最好状态时,问妈妈为什么明明知道那次成绩严重下滑却没有批评她,还让她玩最喜欢的运动的原因时,妈妈意味深长的回应道;“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学习退步的时候,妈妈唯一能做的,不是批评你,抱怨你,更不是指责你,而应该是理解你、宽容你、帮助你,给你成长的力量。”听完这个案例,老师、家长不禁感慨:之所以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是因为人家有一个智慧的爸爸或妈妈。
案例四:老师用“权威”伤了我的心
一个物理老师坚持己见要求所有的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包括那个成绩很好的孩子。结果,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不但没实现提高成绩的目标,而且成绩严重下滑。后来,老师纠正了这样的做法后,这个孩子才又回到以前的状态。其实,这也是教学工作中的普遍现象,虽然学校强调因材施教,而实际情况是,老师因为怕麻烦,还是采取整齐划一的教学和管理班级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遇到冲突,利用教师的“权威”毫不妥协、毫不退让。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出有才华的孩子,更是残害了孩子的心灵。
观点1:叛逆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独立,确立“自我”地位,而做出的与大人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叛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成大、走向成熟的标志;每当孩子的问题没法解决时,大人会想当然地认为,都是叛逆造成的。大人的期望和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识提出来的,但大人的经验和见识未必比孩子更丰富;即便孩子的行为有不当之处,也不必大惊小怪——那是孩子了解、认识世界的必经之途。也许走过弯路后,体会更深刻。
观点2:逐渐学会听孩子说“不”
孩子长大后,必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不一定非要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看法,尽管老师和家长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在小学低段和中段,孩子往往会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慢慢地,孩子们发现,大人以前的很多说法都是“骗”自己的,或者都不全面。于是,开始怀疑老师/家长,尝试对大人说“不”;给老师/家长说“不”,说明孩子开始有独立见解了——这很正常,大人不应该大惊小怪。如果老师/家长希望孩子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就得习惯于孩子说“不”。
观点3:个性的孩子,更有创新能力
大人往往喜欢乖、听话的学生,以为这是“优秀”的标志。在“听话”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变成大人喜欢的样子——唯唯诺诺,要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更加叛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往往看上去很听话。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孩子往往是伪装给大人看的,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并非好事。因为这会造成人格的分裂;国外喜欢有个性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彰显,而非让每个学生变成一个“模子”。
观点4:学会逆向思维,发展空间更大
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很聪明,但“紧箍咒”念上十来年,都会变得温顺、服帖。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思维的孩子容易叛逆,而逆向思维的孩子,学习和成长空间反而更大;如果孩子出现和大人的想法不一致的行为时,大人们会这样思考问题:这小子又在捣蛋。因此,即便听孩子解释,也是装样子,并不是真正相信孩子,批评甚至训斥也就在所难免;“优秀孩子”往往“一俊遮百丑”。大人们不要只看到孩子学习好,就可以放松对孩子的其他要求。否则,一旦孩子在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观点5:父母善于倾听,孩子就不会有叛逆期
很多孩子之所以没有叛逆期,是因为大人善于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 “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多”;大人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与孩子平等交流,民主沟通,相互尊重,加深理解,“不一致”就可以理解,叛逆就会远离孩子;希望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要求和意见,无异于“克隆”一个和自己完全一样的孩子——而这未必是大人们的愿望。
叛逆严重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威权型父母。
厌学不是孩子的错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厌学行为 老师、家长该怎么办?先看下面的几个实例。
案例一:“数学小天才”为什么会厌烦数学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遭到老师的批评,被逐出教室。恰好我路过教室外,经过询问,询问原因得知:“老师讲的这些我都会,不想再听”。这个孩子不但会小学一年数学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能背出乘法口诀,甚至连“二四得八”的依据都能说得清楚,不可谓不是“小小数学天才”。但这个数学天才却不怎么喜欢数学课。 究其原因,主要是超前学习造成的,幼儿园学习了本该小学学习的东西,影响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不愿意再学已经学过的东西。而在当前,不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超前进行小学的知识教学,殊不知这种超前学习却造成了孩子们的厌学情绪。
案例二:妈妈给我转学吧,我实在受不了了
现在的很多中小学存在一个现象——作业多,一个孩子的各科课家庭作业加起来近三个小时,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重点小学,孩子们很难在11点之前休息,导致孩子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有个在某大城市一年级的男孩子,不但违反教育部禁令,要求完成一个多小时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业,而且还家吗要求孩子完成各一个小时的语文和英语阅读任务,以及一页纸的数学计算。孩子每天“看”着这些作业,痛苦万分,非常羡慕别的学校的小朋友作业较少,多次向家长发出转学要求。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厌烦学习?
案例三:再说学习,我就不回家了
一个高一年级的学生家长电话求助我:“孩子有离家出走的节奏,该怎么办?”仔细询问,我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周五放学后,爸爸给孩子准备了一桌好饭,妈妈接孩子回家。不成想,刚上桌,没等家长说话,孩子抢先发言:你们是不是想说下面这段话,吃完饭,咱们抓紧完成作业,然后,早点休息,第二天早上去补课,补完课之后,再认真复习,争取下周的周考排名能提高一些。这样的话,就能进好的班级,之后就有可能考上好的大学。有了好的学校毕业证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可以有好的收入,将来就能找个好老公,这一生就幸福了。
看爸妈无言以对,孩子把碗筷一丢说道:“再这样说,我下周就不回家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家长不和孩子谈论任何其他话题,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造成孩子反感,亲子关系极度紧张。我给家长建议,下周五孩子回家后,父母这样和孩子说话:孩子,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咱们今晚不做作业,想看电视看电视,想和爸爸妈妈说什么都可以,明天睡到自然醒!
其实,孩子能不能完成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要让孩子觉得完成作业,是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结果,孩子“放肆”一天后,自觉地早早起床完成作业。之后的周考,成绩还进了130多名。看来 不管学习,似乎胜过过于关注学习。
案例四:怎么努力都是50分,看来我不是学习的料
初一的一位家长给我说:我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也能积极完成作业,但就是怎么努力,成绩却不见提高,每次考试都是50多分。经过孩子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能力不足,准备放弃学习和补课。面对家长的求救,我给家长分析道:孩子有这样的苦衷很正常,你很理解孩子,值得称道。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老师、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探寻解决对策,而不只是只盯着成绩和排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师们是否这样思考问题,我们的试题难度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能不能给努力的学生一个活的成就感的机会。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这个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观点1:没有兴趣,很难有高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探究性的“胖问题”(通过一个问题可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是激发兴趣、激活动力的重要法宝。孩子从生下来没完没了的问问题,到中学后基本不问问题,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需要进行彻底的反思;为了成绩而扼杀兴趣,得不偿失,在激发兴趣、激活动力与一时的高成绩之间没有妥协的余地,一味的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启发孩子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就是在消灭孩子的兴趣,而没有兴趣,就是厌学的前奏。
观点2:超量作业无法有效提高成绩
作业的目的是加深理解记忆,提高思维能力,检查学习效果,适量有效多样,有层次探究性强的作业才能实现这些目的,作业不是越多越好。超量作业基本上都是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但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机械重复过量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望而生厌。这样的作业不但不能有效提高成绩,还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面对越来越多的作业,家长要主动为不堪重负的孩子减负,不能因为作业而影响休息,不能因为作业而剥夺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与人交往和游戏的时间。而老师要控制作业总量,对作业进行精选,尽量避免机械重复。
观点3:父母盯着排名,孩子压力山大
评估孩子的学习应该关注5个要素:孩子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学习表现、发展空间和学习成绩,而不仅仅是标在试卷上的分数成绩。分数和排名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只是对前段学习的相对评价,如果把学习的阶段性成绩,作为对学习状态分析和改进的策略之一,就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提高服务。只要孩子比以前努力了,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而不是仅仅盯着分数和排名,看不到孩子的付出,一味的因为分数和排名没有变化的指责孩子只能让孩子逐渐丧失信心。
观点4:有梦想的孩子不会厌
一个妈妈每天在送孩子上学路上给孩子讲世界历史上的今天,以及昨天国家和世界发生的重大新闻,下午要求孩子复述的故事。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持续九年不间断。这个孩子上了高中后的第一天就立下要考上名校的雄心壮志,并竭尽全力,认真学习,结果如愿以偿。
事实证明,之所以很多优秀的孩子,不论学习任务有多繁重,学习压力有多大都不会厌学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不同意普通孩子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就来自父母正确的引导。梦想与格局有关,格局与视野有关,而阅读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无论怎样放到阅读的作用都不过分。
观点5:乐观是厌学的克星
心情愉悦时工作和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乐观的人,学习不会太差,人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培养孩子乐观的情绪需要适当减少学习时间,有意识让孩子参加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强迫自己去做,甚至他人强迫自己去做,很难谈得上高效率,老师希望提高成绩,必须在提高学习的精准性和课堂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与孩子交流三个问题:在学校开心吗?哪一方面有进步和变化?哪件事可以做得更好?表明家长期待孩子乐观进步,而不仅仅是学习。
观点6:孩子退步时,应该帮助他,而不是谴责他
有进步就会有退步。如果孩子的退步是暂时的,老师、家长的正确对待、积极鼓励可以转化为不断进步的动力。退步时孩子的心情比大人更难受,尊重、理解、包容孩子的退步,退步就能变成进步之母;如果孩子的退步是趋势性的,要与孩子一起查找退步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引导,帮助孩子有效应对,否则小退步就会变成大退步,因为某一方面的退步而否定孩子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进步,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退步。
作者|房超平,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
责编 |刘婷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无穷奥秘的并不多。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2.新的世纪,新的挑战
现代的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加快,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使数学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生存的有力工具,数学教育就必须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数学情感正是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活动施加重大影响。所以,学生的数学情感对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成败。
二、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数学教材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数学情感和能力的主要来源。
1.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又具有美的特质。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因素无不体现数学之美。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运算,不是无休止的问题、问题、还是问题,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比如,数学最基本的语言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当学生看到长长的语言文字化作简洁直观的符号后,他们会感到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则谱成了体操进行曲。
新版的实验教材十分重视符号化思想。从一年级开始使用“○□<>”符号;学习周长、面积、运算定律时,把计算方法概括成字母表示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展示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说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感动学生了。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查找资料弄清什么是“黄金分割”;比较“黄金分割”与普通图形给人视觉上的差异,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
2.让学生感受获取数学知识的趣味美
“学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地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地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种。用数学知识的自身趣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已不是老师“创设”出的情趣,而是学生自身的感受。
实验教材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如外在的卡通画、漫画、、表格;内在的素材选取既有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也有思考空间的预留问题,等等。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使之形成乐学、好学的内在动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曾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
3.让学生探索数学的价值美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生来就有探究和创造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只是一种发展的条件。个体的创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这种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结果。学生探究的欲望、创造性的发展有赖于学校的教育。“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关键是看有无创造性生长的土壤。
数学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渗透在建筑和技术中,渗透在经济和国家管理中,可以说数学铸造了整个世界。只有让学生感到这就是数学的特点和优点,才能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来。比如几可学来源于土地的测量,数与计算来源于人们对数量认识的需要,在实验教材中有一些有关数的发展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数的,数是怎样演变过来的,甲骨文上的记数方法、结绳记数等等。学生应该了解这些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数学学习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学习,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更深刻地感受生活、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
4.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美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仔细地研读教材。实验教材的许多内容需要用心揣摩才能领悟。比如教材中“人民币的认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环境,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已往采用一些虚拟手段,将班级假想成为一个超市,形成一个购物场所,再提供一些人民币的让孩子尝试购物。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学贴近了学生,走进了生活。然而毕竟是假想的,自然是牵强的。为什么不采取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将来源于生活的人民币,放回生活中去,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的大课堂,通过体验主动获取鲜活的知识,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中的生活呢
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它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原型的动机,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有机会真正地去体验数学。
三、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1.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投人情感教育时,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要注重爱护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形成不同水平的良性循环,逐步达到共同发展。
2.教师要注重情感投入
事实上,情感的投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投人。只有学生主动投入情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兴趣、愿望等,使学习心理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情感的投入,以情感培养情感,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3.教师要依据规律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认识规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形成情感的稳定性。
5.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实验教材在内容上的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进展和时代性较强的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
美国心理学界的最新观点认为,观测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在心理学中又把它称为非智力个人素质),在人生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控制情绪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却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望和热情,在学习态度上则表现为积极主动。因此,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对数学的积极的情感趋于持久和稳定,并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性的循环,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受益终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