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杜甫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

如何看待杜甫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第1张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就是杜甫,一生忠君爱国,“穷”善天下。在时代忧患中,他的眼睛始终是往下看,他看到的是国家的残败,百姓的苦难,他忧心忡忡,歌声凄苦。当很多人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抛洒怜悯之泪时,他却为石豪村一对生离死别的老农唱一曲悲歌。读他的诗我们泪洒衣襟;读他的诗,我们肝肠如火。他始终以他的行动践行着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从盛世青年时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乱世垂暮时的“戎马关山北,评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一生忠爱缠绵,用他的生命来写他的诗篇。他的律诗以开阔的意象抒写深广的社会现实和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不绝的回响。杜甫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从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为杜甫写的传记中这样评价这位诗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一个一生身居下位的官员,一个并无多少政治建树的“腐儒”,一个平民中的平民,一个生前并无诗名的诗人,何以在他的身后留下如此炫目的光彩。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说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杜甫被历史定格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和杜甫同时代的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历史巨变的诗人有很多,为何只有他一直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记录着时代的苦难,为百姓的疾苦呐喊?

一.青少年时期高远理想与高尚道德的追求是杜甫一生能够忠君爱民,先忧天下的根本原因。

杜甫在二十五岁之前基本过的是一种书斋生活,他徜徉于古代三四千年的历史,与圣贤、忠臣、孝子为友;他有着引以为豪的家世,那宣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他的叔父杜升是个为报父仇而杀身的十三岁的孝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杜甫从小就有不同俗辈的抱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青年时期的杜甫漫游齐赵和吴越,二十五岁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富有哲理,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远大的胸襟抱负。他这时所咏的《房兵曹胡马》和《画鹰》也都是自身的写照。“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撅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系凡乌,毛血洒平芜!(《画鹰》)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风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时期这种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及儒家的道德修养使杜甫无论面对怎样的纷纭乱世和潦倒生活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二杜甫是用他的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来丰富、充实着儒家的内涵——忧患意识与仁爱之心。

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的境界则远高于此,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还在为皇帝担忧。“八月秋高风怒的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他五十岁那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室掀了顶。于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失眠中他却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当他到鄜县去探亲的时候,突然发现家里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他当然非常悲痛,但是与此同时,他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还有很多比我更贫困的人,他们那些失业之徒。他还想到在边疆前线戍守的那些将士,他们遭受的痛苦比我更加厉害。所以他就把关怀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去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告的穷人。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杜甫所以是诗人之首,是因为杜甫的确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唐王朝。他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象,使后世能如见如闻地了解到,公元八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门十年代末,老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命贱得跟蚂蚁一样默无声息地载进死亡。透过这些血泪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儒家的忧患意识与仁爱之心杜甫一生都在践行。

三杜甫的七律以精练的字句、开阔的意象表现雄浑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深沉苍凉的忧国忧民情怀。

把七律推向最高峰的是杜甫,他的七律代表了近体诗的最高成就。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杜公才力既雄,涉猎复广,范围今古”,“七言律,唐以老杜为主”。杜甫的七律“字字不闲,千锤百炼”。他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登高》、《登楼》等,不但格律精湛,而且思想感情深邃,体现了忧国忧民、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给人以激励,产生了时代的共鸣。

杜甫的七律“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开阔的意象表现雄浑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忧国忧民感情。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阔大雄浑,景象幽美却渗透诗人极不平静的心情“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渚清”一句语势平缓,仿佛闲笔,实际上借写望中所见而逼出第三四句。“无边”一句,给人以万景纷驰、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紧接着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展现出开阔辽远,无比壮观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情。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中国伟大的诗人像屈原、杜甫、陶渊明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1 关于雨的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2 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关于雨的诗句

关于雨的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1 用雨寄托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

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话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出处: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2 用雨寄托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

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话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出处: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3 关于“用雨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3、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 / 渡易水歌》

7、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8、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9、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10、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4 忧国忧民情怀的,关于“雨”的诗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碧落堂》

文天祥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鬃欲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关于雨的诗句 1 用雨寄托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

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话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出处: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2 关于“用雨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3、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 / 渡易水歌》

7、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8、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9、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10、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3 用雨寄托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

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话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出处: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陆游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4 忧国忧民情怀的,关于“雨”的诗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碧落堂》

文天祥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鬃欲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的。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当时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其经典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是陆游68岁时留下的一首爱国诗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全诗意境宏阔、意象奇幻、笔力豪健、气势恢宏,表现了作者赤心报国的高迈志向和抗战雪耻的坚韧气节,喊出了南宋时期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早年读罢此诗,遂将陆游引为精神知己。

此诗首句描写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诗人已到了年迈多病的“僵卧”年纪,居住在孤寂荒凉的村庄,此句写出了诗人回乡后的寂寞处境和生活的窘迫。但贫病凄凉对诗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诗人依旧乐观豁达。次句写诗人心中仍想着为国戍边,结合首句来看,可知诗人之所以不把自己年迈多病的身体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是因其爱国热忱高于一切,一心只想着“为国戍轮台”,彰显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但烈士暮年,夕阳西下,诗人自知再去戍守边疆已不现实,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终于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战场的愿望。这两句的含义层层递进,喷薄而出,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诗人因为内心想着去戍守边疆,所以在夜晚难以入睡,对外面的风雨感触清晰,然后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再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联想到战争中的情景,如此便自然而然地进入“铁马冰河”的梦境。

该诗将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到了极致,同时也让诗中悲壮的气氛,变得豪迈起来。全诗虽只有四句,但句句动人心弦,所蕴含的磅礴气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亲亲您好,时间可以抚平创伤,却不会抹去记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时,无数英烈为了最后的胜利舍家为国、慷慨赴义的悲壮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依旧触动人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澎湃的力量。

那是一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苦难史,更是一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锻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其中最激荡人心的,是那种为了胜利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是那种舍家为国、前仆后继的家国情怀。14年抗战,数以千万计的英雄们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不屈意志,付出巨大牺牲,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甘愿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是信仰,因为他们“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格,正是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视死如归体现如山责任。诗人艾青曾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正因为中华儿女心怀这种“保卫土地”的责任,在国家有难时,才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危亡时,才有“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大义凛然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无数中华儿女勇赴国难、前仆后继,汇聚起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兄弟三人,短短两个月内先后壮烈牺牲,英雄的母亲含泪忍痛说:“我和儿媳要把四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责任以生命相担,报国用鲜血书写,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视死如归彰显崇高价值。谁不愿亲人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温馨?但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安危,“人人抱定必死之心”“必与日军拼命到底”。“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这是师长给上级的电文;“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这是司令给师长的命令;“不能成功即能成仁,为军人者,为国家战死,可谓死得其所”,这是军长给妻子的遗书……哲人有言,生命的长短以时间计,生命的价值以奉献计。无数先烈用生命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奉献的一生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一生。那些“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将士们,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毅然决然地为国家、为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参与播种,但不参与收获”,又何曾想过什么功名利禄、待遇回报?这种为了抗战胜利奉献一切、献出全部的精神,可歌可泣。

视死如归蕴含无上光荣。革命先驱李大钊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死得光荣,有的死得窝囊,而最壮烈、最光荣的莫过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而死。年仅31岁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在走上刑场的前夜,怀着深情给自己的孩子写下诀别信:“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员、抗日名将赵尚志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赵尚志的父亲得知儿子死讯后没有落泪,平静地对家人说:“我死后,在我坟前戳个板儿,上面写上‘赵尚志之父’五个字足矣。”为国捐躯,虽死犹荣。正是这些为了胜利牺牲自我、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英雄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有人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复兴,就必然会有人付出牺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将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牺牲都在所难免,伟大的事业,既要靠奋斗书写,也要靠热血铸就。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捍卫他们心中所盼的盛世太平。为此,我们当涵养以身许国、忘我报国的博大情怀,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才能更充盈,我们的军旅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是何许人也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些撼人心魂的诗句均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仕后的陆游政绩卓著,“喜论恢复”“积极主战”,一生六起六落,尝遍世态炎凉,始终未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周恩来总理曾评价他:“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唐宋诗醇》卷四二有云:“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作为时代的歌手,陆游的一生是在民族患难中度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许身报国的壮志是他诗歌中的中心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诗歌之中。“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百姓安危的关切;“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展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则揭露了个别人谋一己之私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可耻。

 生于两宋之交、长在偏安南宋的陆游以慷慨报国为己任,他的大量诗歌更多的是抒发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如《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功未立人已老,悲愤之中浸透了诗人纷纭的历史回忆和深沉的时代感伤。淳熙三年(1176年),陆游被免去官职,病了二十多天,他在病榻上仔细研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病愈后挥笔写下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著名诗句。

 淳熙七年(1180年),陆游在抚州任常平茶盐公事之职,适遇水灾,百姓断炊,他不忍百姓受苦,便开官仓赈济灾民,受到弹劾,并被革职。次年,落职赋闲在家的陆游写下了“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的诗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为官为民,关心百姓冷暖,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平和心态。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陆游的这种民胞物与的情怀更是与关怀民族命运、关心苍生社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短短的二十八字,一方面表达了对痛失家园黎民百姓的关心,另一方面则激发国人收复故土的斗志,流露的仍是关爱百姓、心系社稷的真性情。

 陆游的爱国忧民情感历久弥坚、矢志不渝,这可以通过其68岁时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绝笔诗《示儿》得到印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年迈力衰,仍热切向往为国戍守西北边陲。寒夜里的疾风骤雨,不但没有引起老人的悲哀和畏惧,反而激发了他爱国忧民、渴求战斗的壮志豪情。整首诗篇幅虽短,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年轻时的慷慨激昂之语,行将去世的诗人似乎已洞察世事万物,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壮志宏愿。这坚如磐石的信念就像一道不竭的泉流,从头到尾灌注在他的诗里,流淌在他的生命里。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到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白天清醒生活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它也贯穿了陆游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成为其诗歌中的精华和灵魂。清末梁启超有诗赞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5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