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明进步需要实践,也需要理性思维----理论,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的《实践论》对此有深刻的论述。因此,为了能更有效率的从事实践活动,便产生 实践理论 ,比如:企业管理学、金融学、电子学、信息学、军事学等等。实践理论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联度最大的、联系最密切的理论。实践理论是人类实践与理智的最重要的结合,其中参与直接产生实践理论的主要是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人类实践与理智的最初结合,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基础理论来自于过去的实践,是对过去人类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总结与抽象,它与实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理论与基础理论本质的区别在于:实践理论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实践,基础理论虽然来自于实践,但基础理论不仅仅服务于实践,基础理论还是人类理智发展的重要基础。基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仅仅依靠实践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 思想理论 ,思想理论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境界。思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的情况下它不直接服务于实践,但它对实践理论和基础理论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理论是专门服务于人类理性思维的理论,它通过创造和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类的思维更加理性,使人类的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更加有效。 思想理论几千年来始终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的内容经过几千的积累已十分丰富。按地域分:西方思想理论以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始祖,东方思想理论以中国的思想家老子、孔子为始祖,东、西方两大思想理论都对人类思想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思想理论按性质分:有以研究概念的普适性原理为目的 思想哲学 ,和以研究事物的特殊属性为目的 思想科学 的两大分支。在思想理论的基本的两大分支中,各自都有许多子学科,其中认知哲学和思辨科学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 根据我们对于哲学与科学的界定原则,可以给出 认知哲学 定义为:从与“知识”相关的理论概念出发,研究人类 认识事物过程 中理性思维的普适性原理。同样我们可以给出 思辨科学 定义为:从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各种相互关联的现象出发,研究各种情况下表现出的不同理性思维的特殊属性。两者的共同点:1)认知哲学和思辨科学都是人类有关思想(理性思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理智的最高境界;2)两个理论都具有高度抽象性。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 出发点不同 ,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概念”,而科学的出发点都是“现象”;2) 目的不同 ,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事物的普适性原理,而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特殊属性;3) 方式不同 ,哲学研究多数情况下采取归纳、举证的方式,只需要验证理论的广泛适用性,不需要完整的实证;科学研究除了采取归纳的方式外,更多的采用演绎、辨证的方式,并且往往需要完整、有力的实证。 英国思想家休谟(1711—1776年)的思想理论中,对认知哲学和思辨科学均有重要贡献。在《经典通读----人性论(休谟著)》一书导读中,对休谟做了这样的评价:“休谟总结了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的成果,其最直接、最重要的贡献推动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它作为西方哲学发展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哲学思想的沿革来说,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没有康德就没有古典德国哲学,没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没有马克思哲学”。在休谟的思想理论中“认识论”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他从 人性 的角度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知识的起源和分类、理性推论的性质和作用等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26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要想全面理解休谟的“论知性”,也还不容易,原因就在于缺乏一条清晰的理论“脉络”。在同一个学说叙述中反复交错地“游走”在哲学和科学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无疑给后来者的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尝试将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思想理论按认识哲学和思辨科学两个不同领域进行梳理和区别,目的在于加深对其思想理论的理解。 休谟在《人性论》中对 人类的知觉 做出一个较系统阐述,如果运用“认识哲学”视角来分析,可以得出其的思想要点包括: 1、 人类的知觉 可分为两类:印象和观念。人们把强烈生动的知觉称为印象,印象包括所有第一次出现于我们心中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是指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较为微弱模糊的意象。(此次研究的出发点很明确,就是“人类的知觉”这个概念。) 2、 知觉 有 简单 与 复合 之分:1)简单知觉中可以分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它们分别是印象和观念的最小单位,是不能再进一步分解或分析的。2)与简单知觉不同,复合知觉往往包含多个性质不同简单知觉,所以对于复合知觉可以进一步区分。 3、 印象 分为: 感觉印象 与 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的产生原因属生命科学范畴,反省印象却是由观念得来。感官受到刺激产生苦、乐、饥、渴等感觉印象,这些感觉印象在心中会留下一个复本----观念。当观念重新回到心中时,就会产生欲望、厌恶、希望、恐惧等新印象----反省印象。 4、 观念 可根据其复现时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分为: 记忆观念 和 想象观念 。记忆观念比想象观念更为强烈和生动,记忆可以比想象更鲜明地描绘对象。两种观念虽然都源于印象,但记忆更受原始印象的束缚。所以记忆观念中对象复现的次序和形式都不会发生变化,而相象观念不受原始印象的束缚,次序和形式容易发生变动。(2、3、4几部分是对“人类的知觉”概念的展开,引入相关的概念。) 5、在对知觉最初层面的哲学研究中,引入了印象和观念,以及与印象和观念直接相关的感觉、反省、记忆、想象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的关联,这些关联就存在许多十分重要的普适性原理: 1) 普适性原理一 :印象是观念的精确表象,(对于简单)观念中的任何细节也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而每一个简单印象也都有一个和它相应的观念,因此印象与观念存在一定的相互对应关系。 2) 普适性原理二 :许多复合观念是没有相应的印象的,而许多复合印象也不是精确的复现在观念之中,因此,复合印象和复合观念尽管十分相似,但不是永远互相对应。 3) 普适性原理三 :印象先于观念产生,观念源于印象;印象是观念产生的原因,而观念不是(感觉)印象产生的原因。观念不是天生的,观念来源于印象,是由我们的感官传来的。(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根源) 4) 普适性原理四 :反省印象是由人们反省(思维)得来的,它可以被子 记忆 和 想象复现 ,甚至成为观念。这些观念(通过进一步思维推理)又会产生其他的反省印象和(相应的)观念。反省印象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相应的(深化后的)观念之前。 5) 普适性原理五 :回忆熟悉的地方和人时,记忆主要作用在于保存简单观念的 次序 和 位置 ,而不仅仅是简单观念本身。想象则可以随意、自由地重新安排、组合次序和位置。 哲学研究是发散的,对于同一个范畴内问题的哲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可以对不同时期产生的普适性原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而且还可以发现和整理出更多的普适性原理。上述我们分析了休谟对“知觉”概念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基本形式,介绍了“认知哲学”概要和作用。而在休谟的《人性论》中,特别是其中第一卷“论知性”中,对“认识哲学”的研究是主要的内容,而对“知觉”概念的研究只是最初步、最基本的一部分。休谟在认识哲学方面的成就十分丰富,可以归纳出的普适性原理也非常多,为此也确立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同时休谟也在思辨科学领域成就非凡,在其《人性论》一书中,也体现了他在思辨科学上的贡献。在《人性论》书中,休谟对“概然判断”这一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一个十分普通的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和相关阐述,其要点包括: 1、 根据经验人们可以从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出另一个对象的存在。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2、 做出概然推断时的条件和原因: 1)概然判断一方面须以记忆和感官印象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掺杂有观念。 2)建立在 机会 的基础上的概然判断,机会的出现带有偶然的因素,完全的 中立 是机会是概然判断的必要条件。 3)建立在 原因 的基础上的概然判断,原因的概然性来自观念与先前印象的联结,由过去推论现在,把过去转移到现在,使概然性中出现了对于某个原因 偏向 不能再保持完全中立。 4)相反的原因和不完全的经验可以产生概然性,另外,类比也会产生概然性。 3、 通过将概然判断与知识推理以及几种不同概然判断间的比较,给出了概然判断的部分特殊属性: 1)概然判断与知识推理不同,概然判断是带有一定 不确定性的证据 的推断,也叫推测性判断。(不确定性) 2)经验不能凭借概然判断产生因果推理过程,所以概然判断不适用于通过经验推理因果过程。(不适用性) 3)概然判断推论要比一般知识推理更为生动、活泼。(生动性) 4)原因概然性的推论都是从过去推到现在,也就是把过去转移到将来。(转移性) 5)对结果出现可能性进行判断,与对结果概然性判断是相关的,最常见的结果有最大的概然性。(相关性) 休谟在分析研究 概然性判断 这一思辨科学命题的同时,对相关的许多概念进行知性哲学方面的研究,而且在给出概然性判断的特殊属性,也同时提出了相关的许多普适性原理。显然,如果我们按两条不同的理论体系脉络去学习,会获得更加深刻理解。 德国思想家黑格尔的思想理论体系,与休谟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样,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知性哲学和思辨科学理论成果,并且对人类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书中主要是哲学理论,集中论述了许多普适性原理;而其《逻辑学》书中主要是思辨科学理论,集中论述了许多思辨过程中各种现象的特殊属性,而且分析和定性工作做得非常仔细,反而并不关注这些理论概念的适用性。 通过上述方式的梳理,对于哲学内容和作用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领会前人的思想理论也是十分有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