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忆梅》咏梅花诗赏析

李商隐《忆梅》咏梅花诗赏析,第1张

《梅花·忆梅》咏梅花诗鉴赏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大中九年(855)写下的,此时他在梓州幕府。时值仲春,万紫千红,寒梅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咏梅》),因此题为忆梅。

诗一开头:“定定住天涯”,写的不是梅花,而是诗人自己滞留他乡的苦痛。李商隐在大中五年(841)就辟梓州幕,此时他在东川已经住了四年,没有升迁。梓州(今四川三台)离京城长安一千八百多里,就唐代辽阔的疆域来说,这一千多里还算不上“天涯”,诗人这样写主要是心理上的因素:李商隐在仕途上很不顺利,他生当晚唐之世,政治腐败不堪,特别是朋党之争的祸害、斗筲之徒的排挤和妒忌,使得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钰《哭李商隐》)。同时,就在他来梓州幕的那一年秋天,家里又发生了一件极为不幸的事情:结婚十多年的妻子王氏病逝了。李商隐同王氏的感情极为深厚,爱妻之亡不仅影响他的情绪,而且在此后六年亦即诗人生命史上的最后阶段,这也是一直使诗人伤情的重要因素。可见,李商隐是在仕途坎坷,失去爱妻的情况下来到梓州的。心灵上的苦闷自不必说,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孤独之感,而且在梓州一住四年,长期不调,其孤独苦闷之情可想而知。因此“定定住天涯”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生动写照。“定定”二字,意即牢牢地、死死地定在这儿不动了,诗人似乎觉得自己要永远地滞留他乡,不能生还故里了。寥寥五个字便把诗人自己满腹的苦闷烦忧、无可奈何的悲凉心境充分表现出来了。

那么,满腹的滞留之苦、乡关之思、郁郁不得志之情从哪里能得到一点安慰呢 于是便转出另一句诗:“依依向物华”。“依依”指留连的神情意绪。“物华”指生机盎然的美好春色。在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春色里,诗人好象是得到了一点安慰,心里也似乎对美好的春光有所依恋。

但是,长期郁结在心中的凄苦与烦忧岂能是眼前的春光、和煦的东风所能消除这种抽刀断水、举杯浇愁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却产生相反的效果:引出诗人更深一层的愁思,这样便转出后两句诗:“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诗的意境陡然一变:面对眼前的花草,诗人不禁想起北地的寒梅(北方冬季开放之梅),它在严冬的冰天雪地里开放,而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之时,它却过早地花凋香尽了。它寂寂寞寞地开,又寂寂寞寞地落,生命又如此地短暂,的确生不逢时啊!“最堪恨”三字在字面上表现的是诗人对寒梅早开早凋的遗憾甚至埋怨,但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正是为寒梅的不幸命运鸣不平。从本意上说,诗人在这里也决不是单纯地写梅忆梅了,而是有所寄托,即借寒梅表现自己心中的郁结,可以说,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生动写照,由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饱受风霜的特点,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命运。

李商隐从小聪颖。“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上崔华州书》),十六岁时就“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文集》)。早年受知令狐楚,“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旧唐书·李商隐》),二十六岁考取进士,二十九岁又以书判拔萃。但是后来一系列的不幸和打击落到他的身上:李商隐以才学为王茂元(李党)赏识,并把女儿嫁给他。诗人在感情生活上固然由此得到满足,但这一事件便成了他一生荣枯的转折点。他在政治活动中从此遭到困厄,惹来不少是非风波:因为他娶李党中人王茂元之女为妻,牛党对他大为不满。令狐楚早年对李商隐有恩德,所以其子令孤綯便骂他忘恩负义。李商隐再之受到他的歧视、冷遇、排挤和打击。他在《晓坐》一诗中慨叹说:“红颜无定所,得失在当年”。此事导致他终生坎坷,再加上后来爱妻亡故等等不幸,到他入川以后,便“克意奉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消沉颓唐,心灰意冷。所以,那早秀先凋的寒梅和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何其相似!因此李商隐在《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一诗中就感叹道:“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这里“非时”、“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与“常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可见,诗人的“依依向物华”并没有从美丽的春光中得到什么慰藉,相反,倒从春花联想到“寒梅”,引出自己的身世之感,触动了自己“早秀先凋”的悲伤心绪。难怪诗人在这里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凄凉慨叹了,写到此处,诗便收束住了,但诗中透露出的那种凄凉哀伤的情调仍有余响,读者至此,不免黯然。

李商隐的诗作以“寄托深而措辞婉”(清叶燮)为其主要的风格特征,这首诗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诗中明写“寒梅”而实写自己的身世际遇,委婉曲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宋梅尧臣),读后确实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另外,这首诗层层转折,由“定定住天涯”之愁苦烦闷到“依依向物华”之寻求慰藉为第一转折,由“向物华”而“忆寒梅”为又一层转折,由“忆”寒梅到“恨”其早秀先凋为又一转折,但是由于诗人句句不离自己的不幸身世,虽转折再三而不显破碎,自然浑成,毫无雕琢之迹。

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寒梅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译文: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面对眼前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

梅花最值得回忆,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

1、《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2、《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3、《白梅》

元代: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4、《雪梅·其二》

宋代: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5、《忆梅》

唐代: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忆梅 [唐代]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咏物,梅花,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久久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已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寒梅最让人遗恨的是早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常常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注释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恨:怅恨,遗憾。去年花:指早梅。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鉴赏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

鉴赏二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的向往着春天的景物。“定定住天涯”,可看得出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而是因为滞留异乡而苦。梓州(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

创作背景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