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心理学的高手能告诉我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实质意义。与无意识、潜意识与前意识的实质意义。

麻烦心理学的高手能告诉我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实质意义。与无意识、潜意识与前意识的实质意义。,第1张

我觉得自我、本我和超我带有德国哲学的味道。其实就是一种语言诠释的效果。人们熟知的语言结构、生活常识的这种理性、逻辑的认知系统,它需要一种保持其自身的压力,举个例子来讲,你在回忆里看到一只粗大的、树干般粗的虫子,虽然这是很荒谬的,但你确实有这种印象,如果理性此时不能自圆其说,将其纳入可以解释的因果关系,多有几次这样的现象,那么理性就会崩溃。但平常人们感觉理性好像是一种廉价的、无所谓的、轻飘飘的东西,但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点漏洞都不能容忍的缜密的系统。我们这个世界是理性在背后加以维持的,一旦理性崩溃,我们脑子中的世界的概念也就崩溃。

本我和超我,都比较远离自我的语言范畴,换句话说就是其经验难以被以语言的形式认知。在幻觉或做梦状态下,人们经历本我的状态,如果说看到一个血腥的或极为躯体化的感觉,譬如事物的变形,那其实并不是幻影,而是相对真实的东西,没准一头狮子就是这么看它的猎物的,因为此时理性不对知觉进行准确的聚焦。本我下的经验都是躯体化的,了解一个事物也是仿佛和身体连接在一起。超我,经常和宗教上那过分严厉的审判联系到一起,其实就是道德——我们情感中评判他人(不可避免地也评判自己所投下的自我的形象)的那种力量。对于自我来讲,也对于普通人的最为坦诚和较为宽容的角度而言,超我就是指造成自我的各个部分间相互冲突的外来力量。正是这种境况造成人不得不使用“心理防御”,譬如你的母亲告诉你要热心帮助别人,然而随后你慢慢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指残酷地对待敌人,但是要热心地帮助自己人。

我觉得,正是人们对意识的利用,使得潜意识被区分出来,因为意识正是潜意识中得以显现的部分。所以,如果不能把潜意识的领域变为意识,探讨它就永远没有意义。就像前文所说,世界的概念由理性所控制,那么如果人们能自由改变理性,那么人们应该能够控制这世界的样貌——让世界压迫成为自己思想的回应。但实际人们却不能,因为这工作似乎是处在潜意识的领域里。潜意识,也称为意愿的力量,如果人们在那个世界拥有决定的力量,那么如果说这人想要猪飞起来,人们就确实能见到飞起来的猪,这不是比喻。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潜意识的领域里所使用的注意力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是不同的,而且一定只能有一种注意力在同一时间占主导地位,就一般人而言,占主导地位的也就是日常生活所需的那种解决和处理事务的注意力——而从潜意识的角度来看,外在的生活只是一种召唤的结果,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本我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d”,原德文字则为“)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简单定义: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

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简单定义: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简单定义: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相互关系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所分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比如,你在开会期间想喝水,这就是一个需要(本我),它向检查官(自我)发出请求:“我渴了,想喝水。”自我根据超我的规定进行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满足。”因为根据法律、道德、习俗的规定,一个文明人在开会期间喝水是正常需求,于是,自我对本我说:“你可以喝水。”你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一个本我满足了,立刻舒服了。 再比如,你在开会期间想吐痰,这也是一个本我,嗓子堵得难受,本我想立刻清理出来,至于清理到何处,本我不管,本我只想立刻满足。于是,本我跟自我说:“我要吐痰!”自我马上根据超我进行检查,结论是:“不行!因为根据法律、道德、习俗等超我的规定,一个文明人是不能于开会期间在干净的地板上吐痰的,要不,以后谁看得起我?”于是,你忍住了,一个本我没有满足,过一会儿,你抽出面巾纸…… 如果你一个人正在爬山呢?如果你正骑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呢?如果你正在大汗淋漓踢足球呢?恐怕你立即就满足本我的这个愿望了,原因是——那时的超我很宽松。 以上所说的生理需要,自我判断简单明了,满足起来也轻而易举,可是,情感上的需求就复杂得多,需要自我反反复复地做本我的工作,还不见得能做通,于是,人们的苦恼也就更多了。 例如:你爱上一位漂亮的女孩,本我就想与她一起生活,共度一生。经自我一分析:“可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情相悦,男欢女爱。这是超我所允许的高尚爱情。”于是,你开始送玫瑰花,请她看**,展开攻势……如果你结婚以后,又遇见一位让你倾心的年轻貌美女孩,本我也想与她一起共度良宵,当本我向自我发出请求的时候,自我一分析:“不行,咱结婚了,行使过选择权了,再找一个,岂不要犯重婚罪?那会被众人看不起的”于是,你只是在本我领域想了想,有了些幻想,但终于没有行动,或者通过拼命工作冲淡或转移了本我的想法…… 就是这样,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我最初是在张德芬老师《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看到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那时也看不白,这次听了李克富老师在给我们研修初级班中的第五讲里面又讲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再加同修们有时再讨论一些,我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似乎懂了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这些让我想起张翔老师的一句“每个人都是原本具足的”, 在婴儿期本我们的思想表现是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则包括无意识,简单定义: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1]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简单定义: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偶然间看到了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经常性的陷入迷茫,因为我的“本我”“超我”一直在吵架,而“自我”却不会调节它们之间的矛盾。

“本我”“超我”一直在吵架,而“自我”从来没有去让他们和解,每次都是逃避。经常性的“本我”说要放纵一下时,“超我”会一直在旁边喋喋不休的说要努力,不能松懈,你看别人一直在向上学习,你不能老想着怎么玩,怎么蒙混过日。然后“自我”就会挣扎,不知道该怎么劝解“本我”和“超我”的争论,但最终每次都会强迫自己偏向“超我”,因为“自我”受环境影响,也认为该努力的时候就不应该享受。

但是“自我”的心中是担忧“本我”生气的,所以“自我”在跟随“超我”的步伐上不会那么坚定,时不时会回头望下“本我”。有时候,“自我”跟不上“超我”步伐,累的气喘吁吁,然后就会放弃前进,回头寻找“本我”,想要和“本我”一起放纵,尽情享乐。当玩的精疲力尽时,“自我”又会突然想到“超我”:“超我”会觉得我太堕落了吧,但是我又没有力气追逐“超我”了,我不知道“超我”在哪呢?最终“自我”陷入了迷茫。。。

在过去的时光里,“自我”一直没有想办法让“本我”和“超我”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好好诉说彼此对对方的不满,相互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因此“自我”活的很累,只想逃避,而且会循环性的陷入迷茫。

今天,“自我”终于不再逃避,把“本我”和“超我”拉到了一起,让它们自由诉说自己心中的话。讨论结束后,“自我”打算时时刻刻带着“本我”一起跟随“超我”的步伐,累了的时候,就停一会,和“本我”一起享受一下美好时光,休息结束,沿着“超我”留下的脚印,继续前行,道路坎坷,无需迷茫,因为“超我”就在前方。

一、三者奉行的原则不同

1、本我是感性、是本能欲望,奉行享乐原则。

2、自我是理性,是逻辑思维,根据外在环境来调节呈现出来的人格,奉行现实原则。

3、超我是内心的道德底线,源自人类集体认同的规范,奉行道德原则。

二、位于心理结构的层次不同

1、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如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

2、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是个体人格的执行者。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遵循现实原则。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并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自我”是个体最常意识到的部分。

3、超我属于心理的最外一层, 人的自我之所以有时会约束本我,是因为有超我的监督和可能的惩罚。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来自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它遵循道德原则,并追求完美的境界。“超我”与“本我”相对立,并对“本我”产生抑制,同时也对“自我”发挥监控作用。

三、组成部分不同

1、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2、自我,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

3、超我是心理的外部环境。社会制度、法律、规则、道德、习俗等是超我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超我将它引往正确的方向,由自我来管理和实施。

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它总是尽量地、千方百计地按照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与超我之间具有天然的冲突,需要自我来协调统一。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可以用下面例子说明。

假如去逛街,在商场中看中了一件衣服,可带的钱不够。这时候,营业员刚好去为别的顾客找衣服,不在专柜里。这时,“本我”会想把衣服塞进包里带走,“自我”则会提醒要克制一下冲动,而“超我”会提出警告:“绝对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是会受到惩罚的!”

因此,三者的关系就是:“本我”想干什么干什么,“自我”能干什么干什么,“超我”想管着“本我”和“自我”。至于三者之间输赢如何,就取决于“自我”的调节能力。

参考资料:

——本我

——自我

——超我

答案:(1)在弗洛伊德理论当中,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的驱力方式的不同引发的。为了揭示这种差异,弗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无休止的战斗,这种战斗由自我来调和。

(2)三种成分的特点

①本我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所认可。

②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

③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5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