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原文为: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其一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其二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者简介: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大臣、诗人。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

-别董大二首

1、解答:

全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2、原诗: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4、创作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5、作者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3 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学习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学习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学习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情感体验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目标

 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

 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诗歌第一、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边事增加,战争频繁。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 ,还有 、李颀、 、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 、 , 、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2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歌,划分诗节: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1)

 2)

 3)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层八句写 ,着力 ;

 第二层八句写 ,揭示 ;

 第三层八句写 ,刻画 ;

 第四层四句写 ,突出 。

 二、课堂训练

 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一)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总结诗人描写这一场景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3 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 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手法的作用。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手法感情结构作用

 5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反思质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关键字词赏读诗文;

 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课堂训练

 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课文第三、第四部分。

 (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怨”,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四)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二、艺术特色归纳:

 (一)思想内容: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二)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 ,渲染 ;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运用 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汉将:

 将军:

 四组对比:唐军- ,士兵- ,征人- ,古将军-

 4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形成音调之美。

 (三)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练习

 (一)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

 1本诗的主旨是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 。

 2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 “_ , 。”“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营州歌 唐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试分析诗中少年的形象。

 2诗中“狐裘蒙茸”见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千钟不醉”见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岁能骑”见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8分)(文科班)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下列各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1分) ( )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词中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来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五、反思质疑

 《燕歌行》课前预习答案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

 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课外练习答案

 (一)

 1本诗的主旨是 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①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预伏下文。②交代被围兵败的根源,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③写蓟北征人,徒然回首,相去万里,永无见期,度日如年。④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 与 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与室家分离 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 古今对比。全篇“_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二)

 1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就了驭马驰骋的本领。

 2即兴寄情,直抒胸臆。

 3可爱之状 豪放之性 勇悍之状

 (三)

 1 C

 2希望抗金报国。

 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若无知音的沉郁情怀, (2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分)(意思对即可)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破(国家残破)山河在,城春(都城的春天)草木深(丛生)。感(感叹,感伤)时(时事)花溅泪

  (见了美丽的花儿,禁不住涌出眼泪),恨别(怨恨和家人隔离)鸟惊心(听到悦耳的鸟鸣,便惊动愁肠)。 烽火(指战争)连(连续)三月, 家书(信)抵(值)万金。 白头(白发)搔(抓)更短,浑欲(简直要)

  不胜(受不住)簪(古人别住发髻的条状物)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晚年曾定居成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广泛、深刻地

  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人称“诗史”。

  题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七五七年春,当时杜甫被困在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内,触景伤情,发出了国破家

  亡的沉痛感叹。春望,在春天的遥望。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七言绝句,共两首。

一、《出塞·其一》

全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二、《出塞·其二》

全文: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翻译: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