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帖》是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由两首五言诗组成。其大意是: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匆匆离去,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漂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苏轼生于1037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并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我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与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而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可谓一代画派宗师。
苏轼的书法代表作品之一《黄州寒食帖》,其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州寒食帖》意境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黄州寒食帖》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与“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黄州寒食帖》诗稿自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1100年,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著名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又远谪海南的师友苏轼,心中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的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后来,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诗人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黄州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称《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黄州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行书的3块里程碑。
后来,此帖印签极多:一些是天府的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乾隆澄心等数枚;又有雪艇图书、雪艇、雪艇王世杰氏为艺林守之、东湖长、艺苑遗珍等数枚;还有天历之宝、元文宗、图帖睦尔印签等。
印签另有:楞伽、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楞伽山人、楞伽真赏、神品等数枚;容斋清玩、容斋等印;献厂印签;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等数枚。
另外印签还有:北平孙氏印签;嘉庆御览之宝;荆湖南路转运使印、宋官印;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寒木堂、颜世清印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于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清代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澣御识。
为彰显往事,乾隆帝又特书“雪堂余韵”4字于卷首。于是在清代,便将《黄州寒食帖》收回了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之中,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黄州寒食帖》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负有盛名的一代文豪、艺林泰斗星。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而且是一位冠盖千载的书法艺术大师。著名的《黄州寒食帖》即是苏书艺术中的灿灿精品。n,m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z#x(aV
苏轼一生极崇书法艺术,他“幼儿好书,老而不倦。”认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其若书与画。”苏轼的书法作品主要有: 《黄州寒食帖》、《祭黄几道文》、《丰乐亭记》,《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宸奎间碑》、《念妇娇.赤壁怀古帖》,《前赤壁赋帖》、《醉翁亭记 碑》、《罗池庙碑》,《杜甫桤木诗卷帖》等等。《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眨谪黄州时作的,时年四十八岁。!DZMy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l$,c>
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朝廷中何正臣等人指摘苏轼的《伐塘集》(诗集)有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之嫌,弹劫苏轼。于是,兴起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由此,苏轼被贬为黄州田练副使,进入了他政治的失意时期。《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6/b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HfP3
寒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种风俗,每到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允许冷食,故名寒食。这种风俗传说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是力纪念战国时介子推而设。vRH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M
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如身陷囹,欲说难辩,欲罢不忍.满腹雄才大略顷刻付之流水,朝夕幻想的治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瞬间成为泡影。沉重的政治打击几欲使他一蹶不拒,他时而精神颓丧,情绪低落,闭门谢客,饮酒浇愁;又时而逃避现实,归诚佛僧,复梦复醒。苏轼不仅精神骤然衰萎,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生活极为困苦。他解嘲般地自叹:“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学识渊深的名流才子竞为世难容到如此田地,怎能不令苏拭悲从中来,遣之毫端呢《黄州寒食帖》的内容是两首五言古许。读之,苏轼那孤独惨淡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境详如彩绘:“d5h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pL
自我来黄州,己过三寒食。R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u/>/j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2zHuw]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aY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eEX#6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巳白。”uxt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6'bP/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rNThf$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0z-#;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q9m
空庖煮寒莱,破灶烧湿苇。 k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85Hro>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x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Mi|-j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QJ=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hm_+#
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 自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苏轼天天盼望着春花吐红,江岸铺绿,焦虑地等待着北归之日,重酬壮志;然而春光薄情,难驻黄州。他空怀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报国的机会。“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虽已是生机盎然的时令,苏轼却强烈地感到似乎处在满天肃杀的悲秋。能够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独高洁的海棠。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赏,愤世疾俗。于是非常向往一切皆空,物我两忘的佛老虚幻境界,祈念一切烦恼忧伤都在冥冥中偷偷渡去,漠似烟云。他既用释道相通的教义试图自我解脱,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迫使他不能安守。对当时朝廷的腐败误士,苏轼怒不可遏;这样的生活何异于久病缠身的少年,待病愈初起鬓发已斑白如雪了!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剪,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
�0�8沙影宽频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 -- 为广大网友营造轻松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
书法艺术较之诗歌艺术史更具有直观性。此诗所寄托的情愫见诸于书法作品就更为丰富了,其韵味色彩别有洞天。苏轼擅长行书。全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心情渐为恢复,到末尾行笔又复缓慢,持重而平稳地收笔完篇,字体和行笔效果与篇首遥相呼应,辉映合拍。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风,清雅书巷之气,情感发自丹田,气势贯于手笔,从中可看出苏书深厚的功底,笔墨技巧昭昭在日,确实具有心手相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的气势。z
答案: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黄州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扩展资料:
《寒食帖》是苏东坡遭受人生低谷时候凄苦生活的自叙,全文为行书二首,共17行207字,笔蘸浓墨,娓娓道来。开篇行文字体较小,诗文写至后面时情绪似乎突然高涨,个个大字,跌宕起伏。诗中“年”“中”“苇”“纸”四字皆用长竖牵丝,似乎述说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哀伤,全诗皆笼罩在潮湿破败的氛围中。
苏轼一生多次遭受贬谪,却愈发坚毅。此篇书法墨色饱满,飞扬飘逸,若是让东坡再写一遍,只怕是再也写不出来了。正符合他自己所提出的“无意于佳乃佳”(不刻意求佳,自然能达佳境)的艺术观点。
——寒食帖
苏轼,宋朝伟大文学家,与之盛名的还有他的旷世神品、千年国宝《寒食帖》。《寒食帖》诗词与书法造诣惊艳世人千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同时引起各方觊觎并对珍宝休争夺不休。当年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被贬黄州的第3年作了2首五言诗。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小。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右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这两首诗堪称苍凉多情,恰到好处表达了苏轼内心无比惆怅的真情实感。而以此诗为内容的《寒食帖》书法作品正是苏轼心情和境况的有感而发,因此通篇书法跌宕起伏、气势磅礴。
《寒食帖》一出便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捧,可谓是一幅“千古名字”。然而《寒食帖》的命运似乎也与苏轼一样经历坎坷、颠沛流离。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些葬身火海,后来《寒食帖》流落民间,被冯展云获得。冯展云死后,《寒食帖》被盛伯羲偷走藏起,盛死后又被完颜朴孙高价购买。
1917年,《寒食帖》现身北京书画展览会,如此一出现,吸引了收藏界的目光。1918年传到颜韵伯手里,但仍然没有结束坎坷流转的命运。1922年颜将《寒食帖》高价卖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惺堂的大多书画被毁,但他不顾危险将《寒食帖》从屋里抢救了出来。后来将《寒食帖》藏友人内藤虎家中多年,即便东京后来被美多次轰炸,《寒食帖》都未受到波及。
《寒食帖》在海外流转的消息一经传出,便让华夏儿女们日夜难安。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王世杰便暗里让自己的朋友查询《寒食帖》下落,获得消息后便花重金将其买回。
如此,这件千年国宝终在王世杰努力之下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今《寒食帖》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说,宋代是一个被低估的朝代,宋代灿烂的文明与珍藏远非我们的想象,那《寒食帖》究竟有何艺术价值呢?
《寒食帖》纵长34厘米,横长1195厘米,排列行书17行,共计129字。《寒食帖》讲述的是苏轼到黄州之后3年的生活经历,黄州凄苦,内心孤苦,如此情绪伴随着寒食、清明的凄风苦雨,苏轼满腔的萧瑟抑郁便油然而生。
《寒食帖》是苏轼的内在心境使然,字里行间,娓娓道来,又满纸悲情,字体雄浑、力透纸背,诗词与书法相得益彰,更显得此诗字字沧桑,句句涕泪。全帖洒脱奔放,似滔滔江河泻于纸卷,堪称神来之笔。
苏轼笔下字最突出特征是结构变换不一,抑或上密下疏、上疏下密,抑或左轻右重、左重右轻。有专家点评:“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里面又包含天真自然流露”。这的确“很苏轼”,文如其人大抵如此吧。
因此,《寒食帖》被世人称为书法和诗文相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寒食帖》诗苍凉忧伤,书法自然在这种心境下自然而生,跌宕起伏,酣畅淋漓,又迅疾稳健,一气呵成。苏轼把诗词与书法融合得非常完美。
《寒食帖》不愧为一幅“天下第三行书”书法圣品。历代以来,很多收藏家、鉴赏家都对《寒食帖》很是尊崇,很多人都想一睹其风采,并不吝赞美《寒食帖》为旷世神品,关于它的故事也有不少千古佳话。
南宋初年,张浩侄孙张演曾得到《寒食帖》诗稿,并在其后题跋,自此《黄州寒食二首》便被称为《寒食帖》。
清代,内务府收回并列进《三希堂法帖》,乾隆还亲自在帖后写道:“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俗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作”。
因为倍受诸家赞誉,世人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合一起称作“天下三大行书”,《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在世人眼里,王羲之《兰亭序》为雅士之风,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之风,而苏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之风。
说得真好,这三幅作品相互媲美又各领风骚,堪称中国书法界三块辉煌的里程碑。
宋朝,一个被世人低估的朝代……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北宋一代伟大的大文豪,他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诗人,而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艺术大师,在诗、词、文及书法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黄州寒食帖》就是其行书的代表作,属于遣兴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此贴为诗书双璧之作,且以苏轼的自身遭遇作为创作题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因此,在对此贴的欣赏中,应诗书并读。
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黄庭坚于此卷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此跋评论精当,书法也精妙,与苏帖可谓珠联璧合。明代董其昌跋语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入内府,并刻入《三希堂帖》。乾隆皇帝亲自作跋,位于此帖与黄庭坚跋之间,曰“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大字作为引首。元丰五年初春,苏翁在黄冈城内东坡下废园筑草屋数间。堂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东坡居士喜得所居,名曰“雪堂”。《寒食诗》当作于“雪堂”。“雪堂余韵”悠长,千余年过去了,只要我们面对《寒食帖》,就会听到那豪情跌宕的乐章。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