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
1、海德(F 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C)原则
A协变性
B特异性
C不变性
D易变性
2、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B)。
A蒂博特
B霍曼斯
C布劳
D埃莫森
3、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A)的知觉。
A自己
B自然
C社会
D环境
4、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B)。
A妥协
B竞争
C合作
D让步
5、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D)。
A内隐认知
B核心知识
C框架
D图式
6、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C)。
A习得性动机
B抱负动机
C成就动机
D社会动机
7、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B)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A生活
B归因
C睡眠
D治疗
8、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C)。
A有无言语的出现
B有无态度的交流
C有无媒体的中介
D有无情感的交流
9、处于(D)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
A友谊爱
B游戏爱
C伙伴爱
D激情爱
10、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
A越少
B迅速增加
C越多
D越难预测
11、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C)关系。
AU型曲线
B指数曲线
C倒U型曲线
D线性关系
12、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B)的特点。 169
A依恋
B爱
C喜欢
D单相思
13、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A)。
A优势反应
B社会惰化反应
C弱势反应
D社会促进反应
14、(D)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A亲密行为
B好恶评价
C情感卷入程度
D自我暴露程度
15、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B)。
A自我暴露
B自我抬高
C隐藏自我
D形象塑造
16、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D)的过程。
A心理健全的人
B成年人
C合格社会成员
D社会人
17、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A)策略。
A自我防卫
B隐藏自我
C自我暴露
D自我抬高
1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C)的趋势。
A不变
B迅速上升
C逐渐下降
D逐渐上升
19、(D)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形成
B印象输入
C印象输入
D印象管理
20、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华生
B勒温
C奥尔波特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2、自尊需要包括(CD)两方面。
A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的自我满足感
B是一种高级需要
C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D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ABCD)。
A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B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C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D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它们是(ABD)。
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B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C从注意经验描述到注意假设检验
D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5、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ABCD)。
A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
B穿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
C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
D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
6、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D)。
A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B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C自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
D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7、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BC)。
A正当行为规范
B社会责任规范
C交互性规范
D伦理规范
8、态度的特点包括(ABD)。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9、自我的结构包括(ABCD)。
A物质自我
B理想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会自我
90、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CD)。
A多拉德
B伯克威茨
C罗伦茨
D弗洛伊德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但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者愿意亲近的人则成为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双方在心理距离上的趋近,会使个体感到心情舒畅;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人们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相互排斥和疏离的情感。
一般说来,良好的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定向阶段设计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会越来越广泛。此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在此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社会心理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FH奥尔波特(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 C社会知觉 D社会知觉
2、勒温(1936)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中,E表示(C)。
A行为 B个体 C个体所处的情境 D函数关系
3、社会心理是(D)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A社会认知 B社会意识 C社会规范 D社会刺激
4、EP霍兰德(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顺序可划分为(A)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观察 B实验 C思辨 D归纳
6、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A)
A统计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档案法
7、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
A目的性原则 B全面性原则 C非暗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8、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B)
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
9、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10、“集体潜意识”概念是(D)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霍妮 C沙利文 D荣格
11、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D)的机制。
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2、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B)为条件的。
A早期社会化 B语言社会化 C性别社会化 D道德社会化
13、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A)、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 B社会认知 C社会情感 D社会意识
14、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得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D)。
A角色内冲突 B角色失调 C角色不清 D角色间冲突
1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D)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1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B)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17、自尊是个体对其(A)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社会角色 B自我 C成功失败 D价值
18、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成为(A)
A图式 B核心知识 C框架 D内隐认知
19、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成为(B)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个体印象 D个体信息
20、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D)
A刻板印象 B光环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2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C)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A信息内容 B信息数量 C信息顺序 D信息真实性
22、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C)
A特制印象 B印象形成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2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D)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总体印象 D刻板印象
24、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这是(D)
A简约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法模式
25、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B)
A印象定位 B角色期待 C基本规范 D评价标准
26、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A)
A归因 B探索 C图式 D评价
2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C)
A成败归因 B稳定归因 C综合归因 D不可控归因
2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A)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29、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A)有不同的解释。
A控制点 B内外因 C稳定性 D可控性
30、海德(1958)认为,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A)原则。
A不变性 B易变性 C协变性 D特异性
31、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D)协变。
A共同性 B一致性 C特异性 D规律性
32、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D)倾向。
A自我暴露 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 D自我价值保护
33、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B)
AU型曲线 B倒U型曲线 C线性关系 D指数曲线
34、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称为(A)
A亲合动机 B成就动机 C利他动机 D优势动机
35、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A)
A越强 B越弱 C越稳定 D越难预测
36、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A)的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很复杂
37、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称为(C)
A归因过程 B定势过程 C动机过程 D转换过程
38、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为(B)
A亲合动机 B权利动机 C亲社会动机 D侵犯动机
39、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A)的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很复杂
40、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B)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助人行为 B他人在场対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41、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
A越少 B越难预测 C越多 D越迅速增加
42、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他们不协调时,(A)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趋向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 B行为清香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43、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A)功能。
A工具性 B自我防御 C认知 D价值表现
44、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D)维度。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45、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B)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的畏惧 B中等程度的畏惧 C高程度的畏惧 D最高程度的畏惧
46、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D)的关系。
A线性 BU型曲线 C随机 D倒U型曲线
47、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A)
A费力最小原则 B符合需要原则 C社会交换原则 D道德原则
48、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A诱因的强度 B回避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趋向动机
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A目光 B面部表情 C姿势 D空间距离
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距离
A公众 B社交 C个人 D亲密
51、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这种沟通网络是()
A圆周式 B轮式 C全通道式 DY式
52、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
A自我暴露程度 B好恶评价 C情感卷入程度 D亲密行为
53、基本的人际需要不包括()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感情需要 D认知需要
54、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A智慧 B真诚 C热情 D幽默
55、良好人际关系原则不包括()
A交换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性原则
56、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
A六种人际关系原则 B群体整合原则 C包容原则和情感原则 D群体分解的控制原则
57、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
A控制—情感—包容 B包容—控制—情感 C情感—控制—包容 D情感—包容—控制58、人们在心理和行动方面的交流、交往、被称为()
A人机互动 B人际交往 C人际喜欢 D人际吸引
5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费斯廷格 B多伊奇 C舒茨 D李维奇
60、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
A指数关系 B线性关系 C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1、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现象,称为()
A印象管理 B社会影响 C人际吸引 D互动
62、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时,影响最大。
A1人—3人 B3人—4人 C4人——6人 D10人以上
63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
A社会促进 B利他 C社会懈怠 D从众
64、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
A结果律 B几何级数律 C下降律 D先内后外律
65、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行为,这种现象叫()。
A优势反应 B模仿 C社会感染 D暗示
66、婚姻的主要动机不包括()。
A经济 B繁衍 C爱情 D学习
67、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
A主干家庭 B核心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二、多选题:
68、孕育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包括(AC D)
A社会学 B生物学 C文化人类学 D心理学
69、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ABCD)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群众心理学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D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70、社会心理学领域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两位先驱是(AD)
A特里普里特 B墨菲 C奥尔波特 D莫德
71、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ABC)
A价值中立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伦理原则 D重复原则
72、属于精神分析轮的概念包括(ABC)
A生本能与死本能 B本我、自我与超我 C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 D联想、强化与模仿
73、问卷构成的成分包括(ABC D)
A指导语 B问题及其备选答案 C人口学记录 D结束语
74、在社会学习论看,学习的机制主要有(ABD)
A联想 B强化 C暗示 D模仿
75、霍曼斯(1961)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A C)
A成功命题 B剥夺—满足命题 C价值命题 D侵犯—赞同命题
76、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CD)
A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B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C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
D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77、教师的角色属于(B D)
A成就角色 B规定性角色 C表现型角色 D不自觉角色
78、角色扮演过程包含(ACD)等阶段
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领悟 D角色实践
79、自我的结构包括(ABCD)
A物质自我 B心里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80、社会知觉包括(ABC)
A行为原因 B人际知觉 C自我知觉 D环境知觉
81、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BD)作用
A选择 B引导 C组合 D解释
82、信息顺序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BC)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83、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ABD)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 D协变原则
84、在行为的内因与外阴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ABD)
A人格特征 B能力 C天气 D工作性质
85、根据凯莉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BCD)
A规律性信息 B特异性信息 C共同性信息 D一致性信息
86、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ABCD)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87、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包括(AB)
A家庭教养方式 B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C正确的价值观 D社会化是否顺利进行
88、侵犯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伤害行为 B侵犯动机 C敌意 D社会评价
89、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
A工具性功能 B自我防御功能 C加之表现功能 D认知功能
90、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等阶段
A内化 B评价 C服从 D认同
91、态度转变理论包括()
A平衡理论 B任职失调论 C社会交换论 D精神分析论
92、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包括()
A逻辑的矛盾 B文化价值的冲突 C观念的矛盾 D新旧经验相悖
93、按信息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
A平行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94、一般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的阶段包括()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95、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B包容性原则 C相互性原则 D、平等性原则
96、人际互动主要的形式包括()
A竞争 B利益冲突 C合作 D感情相容
97、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情感效应 D光环效应
98、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发展划分为()等阶段
A取样与评估 B互惠 C承诺 D制度化
99、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包括()
A需求不满 B价值观念不一致 C夫妻的性差异 D远离的“自我”
100、一个典型的家庭生命周期包括()
A形成 B扩展 C稳定 D空巢
首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内容原理: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从心理上的关系以感情为主要特征,它体现的是心理上的差距。先要了解一下大学生矛盾行为表现都有哪些方面。
1、缺少沟通,由于大学生都是从各个省市过来了,让他们迅速的融合到一个大的集体中还不适应。各个省市语言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样双方交流起来比较难,还有就是刚刚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彼此还不熟悉沟通就少。
2、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每一所大学都是综合性质的,它面向的是全国各地的学生,这使得学生之间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都有所矛盾。
3、缺少人际关系沟通技巧,上面提到了缺少沟通,这里主要提到的是沟通技巧,有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彼此间沟通就更加容易,这样加速学生之间熟悉程度减少矛盾的发生。
和谐融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找到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
1、大力举办联谊晚会和一些社团活动,增加彼此间认识程度。在每次交流活动中熟悉彼此。
2、大学生经常参加和举办联系晚会,这样每个大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得每位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也让别人熟悉自己。
扩展资料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自我暴露水平越高,表明人际关系交往水平越深。
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奥尔特曼(1973年)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沟通也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
3、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的人际关系安全的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的自我许多方面,就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4、稳定交往阶段
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广泛深刻,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