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

《爱的艺术》:爱是一种积极的能力,第1张

      我们从小学过语文数学,学过天文地理,学过唱歌跳舞,却从没有学过“爱”这门课程。有人说,爱不需要学习,那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当我们呱呱坠地,便开始“爱”的旅途。从爱爸爸妈妈到爱小猫小狗,最终爱上一个人生伴侣,我们的一生,遍布爱的足迹。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爱是一种能力,并非天生,而需要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

      看似荒诞的言论,却有着严密的逻辑。首先,什么是爱?我们口中的爱,在弗洛姆看来,是个人为了克服孤寂,渴望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内心追求。这样的爱,也许并不纯粹,它往往成为“纵欲”的借口。比如爱好游戏、爱偶像等等,这样的爱是将个人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之上,将自己与外物捆绑,以此排遣人生而孤独的恐慌感。每个人自出生起,就要面临着个体与世界不断分离而造成的焦虑和孤独,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良方确实只有爱,但只有实现人与人的统一的爱才是对人的生存焦虑这一问题真正的、全面的回答。

      “人与人的统一”并非单纯的男女之间的长相厮守和天长地久。那些“我不爱这个世界,我只爱你”“除却巫山不是云”“You jump,I jump”的爱情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里,两个人彼此需要,心理上相互依赖,失去自我,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的附属或一件事(譬如执迷不悟的单恋)的工具,从而使自己不用再对生存的孤独和焦虑做出独立和自由的回答。这样的爱,没有“人与人的统一”,只有人与人的附属。

      我们总沉迷与幼稚和天真的爱的幻想之中,“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或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常言道“爱情使人盲目”,但其实盲目的不是爱情,而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我们常见的爱情故事大抵如此:初见时,彼此灿若群星。他举止儒雅,风度翩翩,上进努力还温柔体贴;她高雅纯洁,巧笑倩兮,一颦一笑顾盼生辉。如此美好的人,怎能不让人动心追寻。所有我们穷尽一切,只愿靠近他一分,搏她衷心地一笑。我们日夜猜想,若是能与他相爱,每一日该有多少欢愉,人生应是就此完美。而热恋过后,现实往往把星光摔作玻璃渣。他不爱洗袜洗澡,沉迷游戏和足球,他的哥们儿比你重要,他事事倔强霸道;她高傲冷漠,你不断道歉才换她一展笑颜,她虚荣自私,稍有不顺便是梨花带雨的哭诉,她嫉妒刻薄,大街上随意的一眼能换来几天的冷战。更甚者,他也许只把你当做匍匐于他魅力之下的证据,是向他人炫耀的资本,是消遣生活的工具。他爱你,不过因为被你所爱。你爱他,满足了自己对爱的幻想,你需要他,所以你爱他。这样幼稚、天真的闹剧式的爱情戏剧每日上演,一点点消耗着我们对爱的渴望,把我们变成无爱能力的人。经历过一次这样的爱的缠斗,有人心有不甘,换个角色继续,有人心灰意冷,从此与爱隔离。于是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打着“青春”“前任”的旗号大肆收割流量,赚的观众一把又一把的眼泪。至于现实的孤独、焦虑,只要打开电视、手机,总能寻一个角落释放自我。

      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简单来说,只有保持自我清醒和独立的人才是拥有爱的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创造和培养爱。进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无法回答“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他更没有能力回答“我为什么爱你”“我会爱你多久”这些问题。即使他给出了回答,也不过是欺骗他人,欺骗自己的谎言。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对别人忠诚,因为他们自己就能做出保证,他将来会保持不变。

      成熟的爱情是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成熟的爱情背后是两个成熟而有趣的灵魂,是两个客观、理智、清醒的、有着坚定信念的人。爱上一个人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自我需要”,而是客观地去探求对方的内心,去发现他本身的美,与他交换彼此的灵魂,然后去过创造性的生活。客观地看待对方,会发现他的平凡,他不是身骑白马的王子,也不是痴情温柔的诗人,他就是他,普通得只有一两个优点,但却可以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他让你的心永远柔软,像午夜的湖面装下繁星点点。因为爱着这样的灵魂,你更热爱生活,更爱整个世界。

      如果彼此分享的仅有过去和现在,没有创造,那也不是幸福的爱。只是相互畅叙年少懵懂,倾诉当下思念,未来的彼此一定会互相厌倦,把甜蜜的日子丢失在柴米油盐里,把细细的柔情割裂在喋喋不休中。即使离开了对方,也会在下一任面前重复同样的结局,就像两根木柴热烈燃烧后留下一地灰烬。创造,才是幸福的源泉。什么叫做创造?就是彼此离开了对方也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世界保持着不竭的好奇,内心永远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成熟的爱,是我告诉了你天山的白雪,你带给我海边的清风,我把生活过成一页页诗读给你听,你把未来谱成一首曲与我同唱。我们尊重彼此的每一个选择,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我们不用事事一致,你的未来不用为我服务。因为你我都可以独立且自由地生活。即使有一天命运之神将我们分开,我不会因失去而孤独,不会因没有依靠而焦虑,只是如收获春风夏雨一般,珍藏这一段美好的爱情。

      理想的爱情,不是无法企及的神话,因为爱是一种能力,既是能力则必有培养的方法。弗洛姆提出,爱是能力,也是艺术。艺术的实践离不开兴趣、纪律、集中和耐心。兴趣是掌握任何一门艺术的核心,爱亦如是。纪律即克制,克制对爱的虚无幻想,对爱的错误实践和对爱的盲目冲动,不要放任自己沉溺于不成熟的爱之中。集中即安静、专注地做一件事,保持头脑的清醒,三心二意、心猿意马都无益于爱的培养。耐心是甘愿等待,等待自己足够成熟再去攫取爱的果实,不为一时之欢放弃等待一个有趣而成熟的灵魂,等待也是不轻言放弃,爱并非一帆风顺,争吵会有,抱怨会有,但在争吵和抱怨中要学会倾听、专注地走近彼此的心声,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而热烈的讨论,放下情绪,坦诚地表达。

      除此之外,掌握爱的艺术还要克服自恋,保持客观、理智、谦恭以及坚定的信仰。“自恋”的实质是人的恐惧和欲望。恐惧孤独,想要获取关注的人喜欢晒自拍,这是“自恋”。广而言之的“自恋”是把爱当做消除孤独的工具或是满足个人欲望的途径。克服自恋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勿把臆想当做现实。弗洛姆在书中说,“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就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我所理解的理智和谦恭,不外乎承认自己的平凡,且相信于平凡中自有一番价值。坚定的信仰既不是宗教信仰也不是偶像崇拜,而是不受他人或权威的挟持,基于个人生活经验及思考所得出的个人意志的体现,即完整的人格。简而言之,想要掌握爱的艺术,首先需要掌握生活的艺术。学会生活,在生活里找到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一步步靠近真正的、成熟的爱。

      在《爱的艺术》结尾,弗洛姆这样写道:“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性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是艺术,不是童话。愿你我都能寻到自我,寻到真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2000字(精选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2000字(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的艺术》读后感2000字1

 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内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非常具有创造性,可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非常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但是性风俗在这五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在中产阶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骇。”“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现在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现在爱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样的原则。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重点已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马克思也提出这一原则,这表现在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论逻辑使他发现了心理分析疗法的过程,也就是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过程。”弗洛伊德对宗教的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缺点只在于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单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这一核心导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符合二十世纪初完整的资本主义精神。”“弗洛伊德对爱情的看法符合十九世纪物质主义意义上的男权主义,而沙利文的定义是来自于二十世纪被异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发现从生理的范畴转换到生存的范畴中去,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最后这方面还是不太懂。

 不过有时他的分析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人从同母亲的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就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书中对神爱的阐述也显得有点太多了。最后在“爱的实践”这一部分,弗洛姆讲到如何去爱。就像古训所强调的一样,他也强调了专心这一要素。他说:“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意义,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在书的最后,弗洛姆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这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这本小书确实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可是对于我,还不止如此。我还在自己的书群里跟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精彩理论,这种尝试把大家都集中起来,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对大家共同的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前天还用同样的方法分享了《优势谈判》这本书,效果也很好。以后还会继续分享更多好书,也许会发展得更为专业呢,而这都是这本小书给我的启示!

《爱的艺术》读后感2000字2

 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虽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但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的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的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的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的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择暂时的麻痹。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意义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不过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爱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爱。弗洛姆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爱如:博爱、母亲的爱、性爱、自爱和上帝的爱,在这几种爱中我认为梅斯特——艾克哈特对自爱的一段论述很特别:“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来现在的社会中爱自己可能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私的行为,但是弗洛姆认为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表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通过其它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私的人就是自恋的人,他们把对别人的爱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私的人的确不爱别人,但这不仅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爱别人,而且因为他也没有能力去爱自己。我觉的这个观点很特别,确实能做到爱自己又爱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的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爱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爱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爱的艺术》读后感2000字3

 科尔多瓦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我读的关于爱情的几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时常令我陷入对爱情的深思,以至在读完之后也留下的也大多是不解与苦思。与《霍乱时期的爱情》不同的是,《爱的艺术》确实给了我很多有关爱情的启迪。这本书不仅涉及爱情,还对父爱、母爱、博爱、自爱与神爱有所阐述,这些感情均是产生爱情的基础,对这些情感的剖析不仅没有离题,更是对爱情更深刻的讨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196年出版了这本关于讨论爱情的'小册子,篇幅不长,但寓意深刻。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批判了弗洛伊德关于"爱起因于性"的观点,指明弗洛伊德没能触及人类的生物性,渴望人与人结合的基本愿望。另一方面,弗洛姆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下,商业化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化中,爱情同商品一样具有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

 这令我想到在本该接受正确爱情观的青春期时,大部分初高中生接触的却是所谓的"励志"书籍,这些书像推销商品似的将成功人士具有的种种良好品质列在读者面前供其选择,并教予人们帮助其成长。这些优秀品质真的就像商品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因为一本书说要谦逊,另一本书却要威严;一本书说不拘小节,另一本书却要讲求细节;一本书说不争,另一本书却要不让……慢慢地,读者不再纠结选择什么,因为他们记住了最终答案,那就是无论如何要"成功"这些书之所以畅销并经久不衰,正是现今商业化思想占据主流化的体现。这些书籍非但没能正确的引导读者,更将资本主义经济下"等价交换"的理念深埋读者心底,恋人之间的相互付出变得极具目的性,失去爱本有的性质。当然,这不仅仅指恋人关系,人们在日常表现出的善意,无不是为了之后成为交换的资本。深受这种潜移默化影响的人们待人不再真诚,只是渴望某些回报。所做所求,所交亲友,皆是为此。

 当然,不能把这种思维的养成全部归咎于中学时代所受的教育导向。但无疑这种环境使人们变得自私,变成了"重商主义"的人——"认为‘给’意味着放弃,做出牺牲,觉得只给不得就是欺骗"由于受"等价交换"思维的禁锢,不敢付出的人们对于爱有着根本上的误解,弗洛姆指出"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快乐"弗洛姆不仅在书中指出要待人真诚,本人也时刻展现对人的热情,流露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兴趣。若是像弗洛姆一样摒弃"等价交换"的想法,定能感受到"给"带的幸福感,收获不止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本《爱的艺术》才是青春期的少年应该受到的爱的教育,让其明白爱不应该基于交换,更不是基于性。输送给正在建立自己人生观时期的孩子们的应该是这种价值观,而不是"丛林法则"

 弗洛姆指出,只有人格独立才能脱离父母,脱离社会,才会与另一个独立的人格相爱。脱离父母并不是简单经济独立,更是要摆脱一种从爱人身上寻找父爱与母爱的影响。一个人格独立的人,不应像依靠父亲一样向爱人寻找问题的答案,也不能像依赖母亲一样向爱人寻求无私的爱护。做到这些,才能向爱人展现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可以毫无保留献出自己的人。脱离社会并不意味成为野之人,这要求人们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由的人,而是被社会裹挟,伴随社会机器运转的人。有了这个清醒的认识,才能跳出生活的怪圈,成为一个真正有趣的灵魂,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从而完成"爱的艺术"

 爱人的基础是自爱,若不自爱,又如何以己推人,爱屋及乌呢?当然,自爱与自恋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摆脱自恋带的禁锢,就必须将心比心,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才能认识到爱人需要什么。摆脱自恋更应该做到"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这样才能了解对方,才能感同深受"要认识到站在你面前哭闹生气的人,并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因为感受到了孤寂带的恐惧变得无助罢了。此时,爱人不应与之置气,而要抚慰她的恐惧。如果一个人做不到真正地关心对方,那么这种感觉只能认为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呢?作者在第一就指出爱情是人类本质的答案,只要深入探究人类的本质,终将归于爱情。爱不是任何特定社会中特定的产物,所以在一个以竞争和逐利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下,对爱情的特定解读绝不是表达爱的需求。爱应该是这样一种信仰,是基于自己的经历,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疑的信仰。

 弗洛姆认为,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通过锻炼获得的,只要我们培养这种信仰必将收获爱情。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0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