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艺术节的主持稿范文(通用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主持稿的情形越来越多,主持稿是主持人为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为了让您在写主持稿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关艺术节的主持稿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节的主持稿1
向:尊敬的各位领导
张: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刁:带着世纪创业的豪情,满怀幸福的渴望,建国xx周年的光辉节日,向我们阔步走来了!
栾:灿烂的笑容和祖国的花朵一起绽放,嘹亮的歌声同欢庆的锣鼓一起敲响
周:让我们真心的祝愿插上翅膀,同展翅的和平鸽一起自由地翱翔
杜:让我们把颂歌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亲爱的党
向:今天,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校园,
张:共同拥抱美丽的九月
合:现在开始
栾: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们:六九中学副校长史菊然,副书记胡伟杰,政教主任姚舜奕、赵飞亚,教务主任王宇,后勤主任康建业、丑力强
刁:让我们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杜: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都没有遗失心里的阳光
周:下面请欣赏一年三班为我们带来的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张:有这样一首神曲,自发行以来持续风靡全球,这首歌有力的节奏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与追捧
向:下面请欣赏一年四班为我们带来的神曲《江南style》
栾:感谢一年四班同学的精彩表演,领略过了国际的流行元素,现在我们来体会中国的传统艺术
刁:古筝和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古人云:“清音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栾:首先请欣赏一年五班,一年七班,一年八班和一年十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古筝琵琶合奏 《渔舟唱晚》
杜:语言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而手语也是语言中重要的一种 周:下面请欣赏一年九班的手语表演《国家》
周:下面让我们欣赏一年三班的谭雅戈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巴乌独奏《牧歌》
男: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最能歌善舞的要数傣族了
女:下面请欣赏一年一班和一年二班为我们带来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孔雀舞《竹林深处》
女:欣赏过了优雅舒缓的乐曲,让我们融入于动感与活力
男:请欣赏一年八班同学为我们表演的现代舞
女:接下来请欣赏竹笛演奏《春到湘江》
女:已经步入初中的我们我们正处于青春的过渡期,可我们心里总是充满孩子的童真
男:下面请欣赏6班带来的舞蹈《小花帽》
女:小提琴是管弦乐中的重要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广阔
男:下面让我们欣赏由西洋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音乐《梁祝》
女:对国家的热爱是我们进步的动力,一年十班的男生们将他们的爱国情怀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男:下面请欣赏歌曲《精忠报国》
女:有一首歌曲短小、精练,却富有合唱音乐所特有的协调感。
男: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多次代表我校参加合唱比赛的三年三班赵立民老师以及他们班的全体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女: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时代,可是,步入初中生活的我们已经没有了那么轻松、愉快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这首歌曲一起回忆我们可爱的童年吧!
男:下面请欣赏二年七班、二年九班、三年二班和三年六班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歌伴舞《童年》
女:明天,是我们伟大祖国64岁的生日,我们的祖国带给我们幸福
的生活,而我们,却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昌盛
男:下面请欣赏三年四班的同学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讴歌,诗朗诵《祖国,我该是你的什么》
女: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我们都要不停地向前看让我们随着风儿奔跑,自由是我们最终的方向
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二年四班和三年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歌伴舞《奔跑》
女: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祖国的一切都需要未来的我们来完善
男:少年强,则国强,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年七班的大合唱《少年强》
女: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男:请欣赏二年一班的诗朗诵《我的中国梦》
结束语
女:飘扬的乐曲,舞动的旋律,溶入了同学们多少的才情;
男:回荡的歌声,深情的朗诵,张扬了同学们无尽的个性
女:一个个创意,一篇篇文稿,无不编织着同学们色彩斑斓的梦。
男:历史将会记住这难忘的艺术节,我们将记住这真情的艺术节,
女:今天属于艺术,今天属于梦想,今天属于辉煌,今天属于你我他
男:让我们和着美妙的音乐、悠扬的旋律、嘹亮的歌声,表达内心的喜悦。
女:让我们将美好的记忆延续,憧憬那甜蜜的未来,迎接那新的希望。
男:让我们把参加艺术节的热情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用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才干塑造艺术人生。
女:让我们将美好的记忆延续,让我们同心同德,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一同把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美的摇篮,梦想的家园。
男:让我们相约再次相聚相会在明年的同一天!
女:鲜红太阳已经升起, 翻开新的一页日历,我们感到无限欣喜 男:本届艺术节即将拉下帷幕,它将成为我校历史的一页。
女:现在我宣布,哈尔滨市六九中学哈西校区以 ”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
合:到此结束
艺术节的主持稿2甲: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各位同学:
合: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我们举行第二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汇演,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镇领导的到来。
甲:四月的阳光温馨恬静,四月的微风和煦轻柔,四月的天空白云飘逸,四月的校园热烈欢腾。
乙:春风贺喜无言语,花枝招展满校园。在这莺歌燕舞,绚丽多姿的日子里,我校第二十二届校园艺术节拉开了帷幕。
甲: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校长致开幕词。
乙:让我们歌唱友谊,共祝同学们学业有成,勤奋进取;让我们歌唱校园,共祝全校师生携起手来,再创佳绩!
合: 天虹中心小学第二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现在开始!
1、歌曲《我相信》
甲:相信是信任,相信是承诺,相信是肯定,相信是渴望!
乙:相信你我,可以收获成功;相信你我可以收获精彩;
甲:请欣赏四年级同学的歌曲《我相信》。
乙:大家掌声欢迎。
2、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乙:未来如一把跳动的火焰,闪烁着耀眼而迷人的光彩;
甲:未来似一组优美的音符,奏响着动听而激昂的旋律。
乙: 未来是激扬的舞蹈,因为未来,我们欢欣鼓舞;
甲: 梦想是跳动的音符,因为梦想,我们充满期望。
乙:让我们共同欣赏五年级节目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大家掌声欢迎!
3、舞蹈《金龟子畅想》
甲:我是淘气的淘气的金龟子娃娃
乙:带着快乐能量出发,要追寻流星雨 快跑的秘密。
甲:请欣赏一年级同学的舞蹈《金龟子畅想》。大家掌声欢迎!
4、合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乙:阳光灿烂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念那个细雨蒙蒙的日子。
甲:你在雨中漫漫地走,有种失去了方向的迷茫。
乙:请欣赏五年级同学的合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大家掌声欢迎!
5、舞蹈《左手,右手》
甲:伸出你们的右手,伸出你们的左手
乙:让我们一起拍拍手,这就是我们灵巧的手
甲:请欣赏三年级同学的舞蹈《左手,右手》。大家掌声欢迎!
6、合唱《外婆的澎湖湾》
乙:我们走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甲:而现在我们仍记得外婆那张慈祥的脸庞
乙:让我们随着歌声重温外婆家的澎湖湾
甲:下面请欣赏六年级为我们带来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7、相声《一吐不快》
乙:有些话憋在心里总是不痛快,总想说出来,接下来请欣赏五年级同学带来的相声《一吐不快》 甲:大家掌声欢迎!
8、手语舞蹈《国家》
甲:当中华大地遇到危难,是您用爱心相助。
乙:当地震让儿童失去温馨家园时,是您用爱心援助,
甲: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永远坚强,蓬勃向上
乙:请欣赏三年级同学带来的手语舞蹈《国家》。大家掌声欢迎!
9、合唱《小螺号滴滴地吹》
乙:小螺号滴滴滴吹 海鸥听了展翅飞
甲:小螺号滴滴滴吹 浪花听了笑微微
乙:小螺号滴滴滴吹 我们听了心欢畅
甲:请欣赏四年级同学的合唱《小螺号滴滴地吹》,大家掌声欢迎!
10、小品《斗牛》
乙:接下来请欣赏二年级的小品《斗牛》。
甲:大家掌声欢迎!
11、舞蹈《我爱洗澡》 甲: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乙:我们都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孩子。
甲:请欣赏二年级同学的舞蹈《我爱洗澡》,大家掌声欢迎!
12、独唱《五星红旗》
乙:我们的祖国,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甲:祖国啊!我们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们为你自豪。
乙: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来歌唱《五星红旗》。下面有王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五星红旗》,大家欢迎!
13、手语舞《爱》
甲:“把你的心 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 串一个同心圆。”
乙:你是否还记得那熟悉的旋律?下面就让我们重温这首经典手语舞《爱》,掌声有请六年级同学。
14、小合唱《隐形的翅膀》
乙: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只因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甲:接下来请欣赏由四年级同学表演的女声小合唱《隐形的翅膀》。大家掌声欢迎!
15、舞蹈《qq星》
乙:小鸟在歌唱,蝴蝶在飞舞,小昆虫们在演奏
甲: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qq星成长体操。大家掌声欢迎!
结束语:
乙:本次艺术节文艺表演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
甲:让我们的歌声永远陪伴您
乙:让我们的笑容在这里化为永恒
甲:希望同学们将艺术节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用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才干塑造艺术人生。
乙:本次艺术节演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艺术节的主持稿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的夜空外清新,倒映着我们灿烂的笑脸。
今天的舞台格外绚丽,飞扬着我们心头的喜悦。
为了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丰富活跃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为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激发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特举办“xxx”艺术节活动。
在这欢乐美好的日子里,各级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带着关怀与希望,同我们欢聚一堂。
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今天是我们欢乐的节日
这里是我们展示的舞台
让我们用热情的歌声抒发心中的情感
让我们用优美的舞蹈表达内心的快乐
放飞希望追求梦想。
艺术节文艺汇演现在开始。
艺术节的主持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男:深秋的枫叶象征着我们的热情如火
女:初冬的霜花象征着我们的纯洁无瑕
男:我们把热情和纯洁写进青春的日记
女:记下菁菁校园的艰辛和喜悦
男:展开知识的翅膀,我们把梦想放飞到天堂
女:敞开圆润的歌喉,我们使青春的旋律流淌
合:湘潭县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文艺汇演正式开始!
男:湘潭县中小学生艺术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她是我们展现自已艺术素质的舞台,是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
女:本次活动得到了县局领导的亲自关怀,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作为协办单位的湘潭县十中向各位的辛勤劳动一并表示感谢。
艺术节的主持稿5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所有的河流都朝着东方,不拒细流浩浩荡荡。
女:所有的禾苗破土而出,不管酷暑还是严寒,都阻挡不住拔节向上。
男:我们一天天健康成长,从牙牙学语到小学学堂,身体和智慧一样茁壮。
女:有一种向善的力量
男:有一束指引的光芒
合:那就是成长的方向
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女:参与,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男:参与其中,快乐便触手可及。
女:我参与,我成长,这天,就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嗨起来。
合:宿松县城关小学20XX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演出此刻正式开始
女:一档文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了大江南北,萌爸萌娃,萌翻了每个家庭;一曲《爸爸去哪儿》唱遍了大街小巷,老爸老妈,甚至是小宝贝也能哼上两句:那么301班虞xx小朋友又能演绎出怎样的精彩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的架子鼓表演《爸爸去哪儿》。
男:一望无际的翠绿,让人心胸宽广;清闲淡雅的草香,令人心旷神怡;热情豪爽的民风,更是让我们流连忘返。那里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飞扬的歌声。下方,让我们共同欣赏一年级小朋友为我们带来的舞蹈《草原精灵》。
女:当我们第一次背上书包,是那样的开心、自豪!我们不再是妈妈的小尾巴啦!二年级的我们,心中充满了无数的好奇与问号,老师,您好,我们想快快投进您的怀抱!下方请欣赏舞蹈《二年级》。
男: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马儿欢快地奔驰,多么令人向往啊!下方有请洪文彤、吴优为我们表演《赛马》,看看他们是否能把你带进大草原上呢?
女: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接下来请欣赏由殷茜带来二胡演奏《二泉映月》。
女:相同的阳光,相同的照光屋,成长的路上也有烦恼。开学第一课和小伙伴们一齐,快快起跑。
男:大家都有梦想,而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那么,一年级小朋友的梦想是什么呢?让我们一齐欣赏舞蹈《嗨,我的梦》。
女: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武术表演《中国龙》,掌声有请。
男:小猴子,一路走,桃子吃了七八九,小猴子,一路走,咕噜咕噜摔跟头。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三年级的小朋友将为我们表演一段关于猴子的舞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入场!
女:在电子音乐泛滥的这天,一首不加任何修饰的古筝弹奏能否激起你对中国传统乐器的认知与热爱?下方请听古筝独奏《彝族舞曲》。
男:捧出洁白的哈达,斟上浓郁的青稞酒,深情厚意在心间。伴着欢快的乐曲,踏着翩翩的舞步,幸福吉祥到永远。下方请欣赏由506班同学带来的藏族舞《吉祥》。
女:在我们的校园内,活跃着一群音乐爱好者,他们不仅仅能唱会跳,而且还会弹奏各种乐器,下方请欣赏小提琴演奏
;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
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倾心。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如今的社会现实。在当今社会日益开放的前提下,许多的渣男,海王,渣女,海后层出不穷。安娜的故事拿到现在来讲,也可以提醒当代的姐妹们擦亮眼睛,识别渣男!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具有解剖刀式的冷静冷酷和俯瞰人生的悲天悯人情怀,而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艺术功力和水平,还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自然流露。
白族火把节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编辑本段]白族“火把节”由来:
白族“火把节”传说——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
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节大人早就看穿皮逻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桕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大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二、惹底毫星烧官虫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处,经常相互往来。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个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债。耿丁有惹来到人间后,遇到人间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说火体拉巴), 惹底毫星说:“你们住在天上,我们住在地上,我们互不相干,为什么我们天天给你们交租还债?今天,我们两个来比赛摔跤,如果你赢了,我们就交,你输了我们就不交。”于是两人就比赛摔跤,结果耿丁有惹被摔死。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虫到地上,把人间的庄稼吃掉。惹底毫星带领人们砍来很多竹校和富杆,扎成火把, 举火烧虫,保护了庄稼。为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天都要举行火把节,相沿成习至今。
三、阿南殉夫的传说
故事大意是:汉元封年间,云南叶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聪慧美丽,被汉将郭世忠看中。郭为霸占阿南,设计害死了曼阿奴,然后逼阿南嫁于他,阿南不从,在其丈夫火化时趁守军不备纵身跳入火堆中,焚身殉夫。人们为她的贞烈所感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点火把以祭奠之,相沿遂成火把节。
四、火把迎诸葛亮
相传,蜀后主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众南征,五月渡泸水,六月入汉中,并七擒七纵彝族首领孟获。诸葛亮的恩威并重的策略颇得汉中人民的拥护。当晚入城时 , 沿途群众纷纷举火把提水酒以迎之,遂成习俗,沿袭至今。
五、牛角挂火把
这一传说主要在布拖县流传。很多年前,布拖一带奴隶主残酷买卖和虐待、残杀奴隶之风盛行,广大奴隶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个名叫吉地苏呻的奴隶暗中组织了一个名叫“赤黑日尔”的地下组织,揭竿起义 ,反抗奴隶主的反动统治,屡屡打败了当地奴隶主的武装。后来,反动奴隶主勾结其它地方反动武装,卷土重来 ,进行反攻倒算。起义奴隶被团团围困,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有人想出妙计,将火把捆在牛角上点燃,受惊的牛群仓皇奔逃,冲散了敌人的阵线,起义军乘胜追击,打败了奴隶主军队,取得了胜利。那天正值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此,每年的这天,彝族人民家家户户点燃火把以示纪念,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火把节其他
火把节简介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骏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编辑本段]火把节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三天。
此外在白族、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柏节夫人的传说和慈善夫人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南诏王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忠义殉国
-------郭将军杀夫欲霸妻,贞烈夫人火海自焚
——杀税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战害虫
——天神妒人降火海,火把蒙混免大灾
纳西族的传说中,有一天,天神子劳阿普在云河边游玩,忽然听到民间有丝竹歌舞之声。人间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恼怒,于是便差一名天将到人间,要把大地烧成火海。这位天将变做一个老人到了人间,遇到一个背着大男孩、牵着小男孩的纳西男人。他不解地询问,才知道大男孩是别家的孤儿,小男孩才是这个男人的孩子。于是深受感动,心起怜意,不忍将大地毁灭。他就叫人们家家准备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齐点燃。这天,子劳阿普到云河边查看,果然见满山遍野都是火光,以为大地真的被烧毁了,方才罢休。纳西人因此躲过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灾。从此,就有了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节。
火把节传说概观
首先,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即以神圣的火照岁而祈年,以火色占农事:以火炬之明暗,占年岁之丰歉。除了各民族口头流传的节日传说之外,汉文文献均如是说:师荔扉《滇系》云:“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二十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通省皆然。”许印芳《五圹杂俎·星回节考》亦谓:“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益于大光明中。”“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袁嘉谷《石屏县志·天文志·岁时门》卷一也说:“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烛天,占岁之丰凶,明则稔,暗则灾,幼者各燃松炬相斗,以胜负卜村之吉凶。”除文献记载以外,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其次,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如云南彝族各支系的传说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斗争的缩影,既有歌颂撒梅王英勇不屈抵御外侵的神奇事迹,也有直接描述智勇双全的奴隶阿真计杀奴隶主、解救兄弟的反抗斗争,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再者,就是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恶”的感情和愿望。这类传说应属后起,正如游国恩先生对“阿南传说”进行考证后所得出的结论一样:“火把节因慈善而起者,其在元明之交夫?”“不起于中古,而起于晚近之世。”
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如鹤庆的传说把六月十九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夫人身上,说是对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烫红了的一种纪念。这或许也是传说引发出新习俗的一个案例,值得探讨。
——巴莫曲布嫫
[编辑本段]火把节四说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演唱这些歌调的时间、地点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烧火歌》由合户家长率领阖家在自家屋檐下的“节日火堆”旁围圈齐唱,以示庆贺;《招魂调》则由各家主妇独唱,同时手托祭物(粮、盐、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粮田走去,边走边唱,当返回时,便采一株庄稼苗,示意已将人魂、畜魂和庄稼魂一并接回家来共度火把节,同时象征迎来人丁清吉、六畜兴旺和五谷丰稔之年;《火把节对歌》仅供本寨人们聚会寨边坝场对歌时所唱;《火把节祭歌》由〈生产和畜牧〉、〈献酒〉、〈除祟〉、〈稻场祭经〉四部分组成,由祭司毕摩在火把节当夜进行祭祀时诵念的歌调,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观念。
3)火把节与史诗传承
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流传在云南富宁县、广西那坡县和越南与中国交界罗罗(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区,历史悠久,影响极深,流传甚广。史诗系当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腊摩” 在“荞年节”(火把节)、“跳宫节”等祭祀性节日中的有关仪式上演唱的世传歌词,又叫《铜鼓歌》 。在罗罗彝族支系中,祭祀礼仪与相关的仪式活动中,祭祀铜鼓或以铜鼓为祭器是一种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腊摩作为祭司在诸多的节日仪式活动——跳宫(即跳铜鼓舞)中演唱的世传祭词《铜鼓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口承语言民俗事象。
此外,在广西境内的彝区,《铜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场合是在每年节日期间“卜铜鼓”、“祭铜鼓”、“开铜鼓”和“封铜鼓”的具体仪式上及其相关的节庆活动中。
由此可见,史诗的形成与罗罗彝族在特定的仪式性节日期间传演《铜鼓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以上节日大多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史诗《铜鼓王》也同样是由祭司腊摩祭祀铜鼓的祭词发展而来的,祭祀仪式及其由此发展而来的节日活动场合是史诗形成并代代传演的民俗文化场,祭司腊摩是史诗的诵唱者、编撰者、整理者和传播者,其诗与史角色和谐地统一在祭祀仪式中。正如《伊利亚特》、《罗摩衍那》的产生离不开行荷马、蚁蛭式的人物一样,彝族英雄史诗的产生和形成也离不开祭司兼歌师的腊摩。
[编辑本段]火把节其他
汉族的火把节
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整个汉族中可以说是唯一进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的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杆作成的火把,浇上油在房前屋后,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星回节与历法
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禄劝县志》载:“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会饮至旬余不息,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陆次云在《峒溪县志》中也说“六月二十四日为年”。纳西族也说“冬季春节为大,夏季火把节为大”。这些记载,表明火把节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星回节有关,而且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过年有关,是远古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上述火把节和星回节的资料中,《礼记》和《玉溪编事》中所讲的星回节都在冬季,不在夏季。而《禄劝县志》和《峒溪县志》讲到星回节和火把节都是过年的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两天。怎么会有两个时间和时令完全相反的星回节火把节是不是过年的节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节的真正源头。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首著名的长诗《豳风·七月》,讲农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其中的月、日两个字,使许多读《诗经》的人伤透脑筋,———诗中讲了一年共十个月(而不是十二个月)的农事。又反复讲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这四天,却又不讲其他的日子,后人读起来很吃力。原因是诗中涉及一个古代历法的问题,与古代的星回节(火把节)密切相关。
中国远古时代使用的历法,与现在所用的罗马历法(公历)和阴历历法(农历)并不相同。《七月》讲一年之内的农事活动,只涉及十个月,原因是当时以“一年十个月,一月36天,5天为过年日”的古历法“火历”记年记时。所以诗中的农夫既讲一年十个月之中所作的全部农事,也讲过年那几天的事情。“七月流火”之“火”,古人又称之为“大火”、“商星”、“鹑火”、“大辰”,指的是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颗星(心宿),并认为“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宋史·天文志·三》)”,因而设专人“火正”,把它作为天象观测的主要对象和编制历法的依据,制定出“大火南中”之月(六月)为正月的“火历”(庞朴《火历初探》)。在以“火历”纪年记时的远古时代,“大火南中”的六月,正是旧年到头新年开始的“岁末年首”。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剩下的5天为过年日,时间正是火把节期间。正因为是“火”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所以叫做星回节。“火历”的历史痕迹,还保留在“天上有十个太阳”的神话传说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
这种历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时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我们可以这样去解读这个神话:它实际上讲的是废止“火历”的历法变革,射下九个太阳,而留下一个太阳的传说,是对废除“火历”,采用太阳历的模糊记忆。而与后羿有关的“嫦羲(嫦娥,神话中是后羿之妻)生下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则标志着太阴历的诞生。天干地支相配的纪年法,其实也是阴历对火历批判与吸收的结果———十是火历的月数,十二是阴历的月数,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的结果,形成六十年一甲子(周期)的纪年法。
火把节:对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记忆。
火历或者叫做十月历,是中国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远古先民都使用过的古老历法。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的炎帝。《管子·轻重篇》说:“炎帝作钻燧生火”。《左传·昭公十九年》说:“炎帝氏以火纪(记年),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死而为灶”。《尸子》说:“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这些记载不仅说明炎帝发明了用火(钻燧生火),发明了火历(火师而火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人身牛首)、火(火师)为图腾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姜姓其后),而且他还是崇拜火神(死而为灶)的远古部落的共同祖先,观测星辰——发明用火——教民耕种——死为灶神都统一在炎帝身上,应该不是偶然的。
因此,古代有了两个星回节,即“大火”最正和最偏的时节,一个在夏季,一个在冬季;其中夏季的星回节,是所有古羌(古代羌姜同义)部落后裔和与古羌部落有密切关系的远古部落后裔共同的“年节”,是他们过年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与牛、羊、火等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关。实际上,现在过火把节的许多民族,都与远古的羌人有关,他们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或者是与古羌人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或者是古羌人与其他远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他们都因为与古羌人的关系,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帝,也拥有共同的图腾,那就是牛、羊、火。同时有了共同的节日,那就是火把节——古代的星回节。也有了共同的节日内容——斗牛、杀羊、点火把、放天灯等等,实质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纪念自己的古代祖先——炎帝,崇拜自己远古的图腾——牛、羊、火,回忆自己的远古历史——刀耕火种。
十月为一年,一月36天,另有5天过年日的古老历法,至今还留存在属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比如彝族)中。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节”(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火把节的起源与发展走向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 火把节在“西南文化区”的传承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僳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
· 火把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 渗透在火把节中的‘狂欢化’的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角度。换言之,彝族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佳节,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素朴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
· 火把节与口头传统的保护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哈萨克族的分布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全世界有近15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国、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44国,中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草原,有少量居住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和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人的舞蹈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舞步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动作潇洒优美。舞蹈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哈萨克民族主要是一个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有《骑马舞》、《驯马舞》、《骑马勇士舞》、《可爱的小马驹》、《牧马舞》和《赛马舞》等。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
还有一类舞蹈是表现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的,主要有《擀毡舞》、《挤奶舞》、《剪羊毛舞》、《织花毯舞》等,表现的是一种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狩猎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人的重要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和它们斗争的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有《鹰舞》、《熊舞》、《斗熊舞》、《瘸熊舞》、《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表现了哈萨克人民在狩猎时的情景,这些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哈萨克民族乐器
◆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达吾勒帕孜、省达吾勒、当哈拉、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阿克塔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BR> 达布勒,是哈萨克人一种古老的战鼓,作战时,用以鼓舞士气。喜庆时,用以烘托气氛。最早由一段掏去村心的树干制成,两面蒙有羊皮、牛皮或其它兽皮,原始鼓的体积不大,常驮于马或骆驼背上。后来种类不断增加,体积也增大,并且安装了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其外形类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月氏人融入哈萨克族后,互相影响的结果。 达吾勒帕兹,原是一种木制框、绷有皮革的乐鼓,下有三只柱脚。因其附有控制装置,故哈萨克人又称之为“可松紧鼓皮的鼓”。以后由木框改为铜、铁框,双棍击擂,声音铿锵有力。这种乐器在历史上常用于狩猎和战争。 省达吾勒,实为达吾勒帕孜的乐器变体。体积小,便于携带,用铜制成,单面蒙皮,敲击起来尖利刺耳,常用于狩猎。哈萨克人称之为铜鼓或三脚鼓。 当哈拉,原为萨满巫师用的神具,相当于现在的铃鼓。哈萨克人称之为“带响环的手鼓”。与维吾尔族的达甫、乌孜别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尔相似。最初的当哈拉是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薄木板弯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层皮革,鼓圈周围串着许多可以活动的小铁环,击奏起来叮当作响。 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跳神时所用,形同伞,由一大一小两个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约1.3米。演奏时主要是靠摇撼发出沙沙声音,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与维吾尔族的沙巴依相似,但在制作上复杂一些。 斯得尔马克,这种乐器状似盾牌,上镶有许多小环,顶端插有几束猫头鹰毛,故也称为“猫头鹰音”。因乐器带柄,击打者可持柄摇动以助节奏,听之清脆悦耳。 阿提推亚克,是一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摹拟出马蹄的声音,其状也酷象马蹄,故哈萨克人亦称之为“马蹄音”。玉兹塔克勒达克,由两支大小不一的牛角制成,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发出笃笃木鱼声,主要用于打击节奏。 ◆吹奏乐器
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色不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不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似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作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厘米一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现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似鹿鸣。
卡尔得乃,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简喇叭,据考证可能由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发展而成。目前所见的为黄铜制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做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可尔得乃还可以演奏军乐,在迎宾、集会和凯旋仪式上演奏。
阿德尔那(独孔笛),是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约60-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特别是用它模拟呦呦的鹿声极为真实,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又别称之为二鹿笛。在战争年代,哈萨克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
斯尔那依,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它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质、骨质和苇质。现在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额发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给人以一种窃窃私语之感。一般为妇女们演奏。在哈萨克民间还有一种阿吾兹阔不兹的吹奏乐器,也属口弦类。
◆拉奏乐器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形,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为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树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声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经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奏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目前常用于舞蹈伴奏。
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实为库布孜简单和复杂的两种同类乐器。
克勒库布孜琴制作无一定规模,只能在边远偏僻的山区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萨克族民间古老的拉奏乐器之一。琴身为整块木料凿成,一根弦无指板,常用马尾制弦,琴为弓形,古朴而简洁。
尚库布孜则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犁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汇融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弹奏乐器
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弦代替了羊肠弦,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改革后的冬不拉,在原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最近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
谢勒铁尔,由整块木料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一般长约65一70厘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没有琴品(琴级),故常称为无品冬不拉,多数为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间称之为二弦谢勒铁尔和三弦谢勒铁尔。琴弦常用马尾丝直接固定,用公马尾丝制作的为佳品。琴首没木轴,通过弦轴,调试音律。
萨孜,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娱乐活动以及民间对唱时常用的伴奏乐器。长50厘米-1米。形制柄长弦多,上设有6 个琴轴,绷牲畜肠弦,琴面板上常绘有民间图案,或绘制飞禽草木图案。
节特根(也称节特曼、节特康),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汉民族古琴和古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琴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的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皮克利,是一种雕镂精细、镶嵌美观的两根弦弹奏乐器,形制小巧玲戏,类似曼陀铃琴。有人将其划在冬不拉乐器类,称其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12品,故另列一类。
综观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大致可分为横卧式与竖立式两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副,可称为哈萨克的主体乐器类。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弹奏性强,余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强,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为该族弹唱音乐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式合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