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中秋月表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苏轼的中秋月表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第1张

表达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扩展资料: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写的是凄怆的游子心情罢。素娥即嫦娥,说是的是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

翻译: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

中  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1063—1172),字先之,兴国(今江西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为临江军司法。任国子监教授,知四会县、清江县,靖康初,任著作郎、国子祭酒,宋高宗即位后任秘书监。著有《章贡集》,《全宋诗》录诗九首。此诗题为《中秋》,重点写中秋的月亮,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写明月当空。起句中“当空”两字表明所写非月出、月落时的月亮,而是高挂在空中的月亮,因此也是一年中最亮、最圆时的月亮。“皓魄”形容中秋月之亮,“宝镜”形容中秋月之圆。魄(bà),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光,这里代指月亮。“皓魄”即指明亮的月亮。次句采用烘云托月法,以万籁俱寂的夜空来突出月亮之光彩夺目。籁(lài),泛指声音,“仙籁”,仙境的声音。

颔联采取错位相承的方法继续写中秋月之圆满与明亮。三句写中秋月之圆满,其中“平分秋色”四字高度概括了中秋月的特点,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秋季的当中,所以这四个字成为成语流传开了。中秋节的月亮的特点就是像车轮一样圆满。四句写中秋月之明亮,以至于照亮了千里云路,不言而喻也照亮了千里大地。其中“伴”字,形象地说明了在云彩飘动时,月亮在云中穿行的情景。

颈联转用神话传说写中秋月之明亮与圆满。传说月宫中有只洁白的玉兔跪地捣药,服其药可长生不老,五句写这只白兔很狡黠,在月缺时逃脱了,但是在中秋之夜则原形毕露,所以说“空从弦外落”,这句话是形容中秋月之明亮。“弦”为上弦月与下弦月之“弦”。传说月宫中有只蛤蟆,能食月,使月亏,所以诗人称之为“妖蟆”。六句写希望这只妖异的蛤蟆不要在眼前出现,这表明眼前的月亮是最圆满的。

尾联写诗人希望乘槎(chá)通过银河遨游月宫。“槎”,木筏。“灵槎”,仙人乘的木筏。七句写诗人打算与知己相约,携手乘上仙人的木筏共游银河,末句提出遨游银河的前提是要等银河彻底清澈。这显然是在说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很浑浊的。李朴生活在北宋末叶,当时党争激烈,政治状况既腐败又混乱。可见作者还是关心现实、立足现实,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的。

清人俞琰《咏物诗选》序开宗明义说:“诗能体物,每以物而兴怀。”这首咏物诗既工于描写中秋月的明亮与圆满,同时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政治清明,并希望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此诗的写作宗旨所在。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宋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题为“中秋月”,这首诗的诗意是写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月明星稀,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全诗原文如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全诗白话文诗意如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引发了诗人对要“此生此夜”之“好”的赞叹。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3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