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爱情面纱下,与自己的世界和解

《面纱》—爱情面纱下,与自己的世界和解,第1张

        小说以类似悬疑小说的剧情展开,午后,女主人公吉蒂和情夫唐森在吉蒂的卧室里,看到窗子上的白色陶瓷把手缓缓转动,吓得丢了魂似的,接下来却没有了任何动静……吉蒂漂亮迷人,虚荣的母亲一心将她嫁入名门望族,却没有如愿。吉蒂二十五岁时,为了在长相平平的妹妹多丽丝之前出嫁,在一阵慌乱中嫁给了并不喜欢的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跟随丈夫到香港之后,吉蒂认识了多才多艺、魅力四射的助理布政司唐森,并迅速与之发展成婚外情关系。沃尔特发现吉蒂与唐森之间的关系后,申请去霍乱肆掠的地方进行救治工作,于是带吉蒂来到了湄潭府。最后,沃尔特不慎感染霍乱去世;而吉蒂在这几个星期的时间里,生活在死亡的笼罩下,接触了修道院里修女们的生活与信仰,渐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感悟,一步一步与自己世界里的纠葛和解。

与沃尔特和解

        对于沃尔特,吉蒂从来没有在乎过他,更没有喜欢过他,自从他们结婚以后,她没有一天不是在后悔中度过的。他毫无情趣可言,她对他厌烦透了!沃尔特呢,尽管知道她不爱他,知道她所有的缺点,他却极力配合她,深深地爱着她。直到发现了吉蒂的背叛,她甚至理直气壮地将这一切归咎到沃尔特的身上。在湄潭府,从韦丁顿和修道院的修女们那里,吉蒂听到了一个新的沃尔特,他善良勇敢、温柔体贴、无私奉献,令她自豪;而曾经,就是因为不爱他,她就否定了这个男人一切好的品质,甚至鄙视他,现在,吉蒂只能看不起自己了。吉蒂希望沃尔特从自己给他带来的伤害中走出来,曾经,她面对沃尔特时虚伪、庸俗,当她的心境发生变化后,她不再愿意用谎言去欺骗他,尽管这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深深打动了她,她说她不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不是他的。她知道,她能为沃尔特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祈求他的原谅,以使他内心获得安宁。沃尔特的离去是很突然的,但是,对于吉蒂来说,她只能为他做这些了。一个生命的消逝,就如一缕轻烟消失在空气里,意外往往不期而至,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个时刻。

与多萝西和解

        吉蒂不喜欢多萝西,从名字到年龄,到并不漂亮的长相,到冷漠的神情,到肤色,到她随意的举止,到她对客人过分的客气……因为她们之间特殊的关系,没办法去区分这种印象究竟是吉蒂在与多萝西接触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还是纯粹因为她是唐森的妻子而产生的嫉妒,或者两者皆有。当吉蒂独自回到香港,多萝西出于对吉蒂的勇敢行为(奔赴湄潭府那个生死之地)的敬佩,去港口迎接吉蒂并真情表露了自己对于吉蒂英勇行为的景慕。吉蒂经历了一切之后再次回到这个曾经熟悉的地方,多萝西的这出乎意料的好意与热情给了吉蒂很大的触动,也帮助她更平缓的适应了环境和情绪的转换。多萝西,这个“平平无奇”的女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曾经的情敌吉蒂从认为她配不上唐森到觉得唐森欠她一份忠诚。一个人很容易由于一些片面的因素对另一个人产生主观的印象,于是对他人闪闪发光的其他方面视而不见。有时候将自己从迷局中摘脱出来,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会产生一些令自己惊奇的思路与见解。

与唐森和解

        当吉蒂奋不顾身爱上唐森的时候,唐森相貌英俊、潇洒精干、多才多艺、富于魅力。和唐森在一起的幸福感使吉蒂觉得自己从一朵快要枯萎的花重新蜕变为婀娜绽放的玫瑰,她变得楚楚动人、光彩照人。“你完全想象不到我和查理是如何不顾一切地相爱着,为了这份无比珍贵的爱情,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做出任何牺牲。”在吉蒂心里,她和唐森的爱情坚不可摧,她认为他们热烈的爱着对方。但是,当考验到来时,他们的爱情却是最不堪一击的,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庭、地位和前途,唐森毫不犹豫选择牺牲吉蒂。“他早就看出你爱慕虚荣、懦弱、自私自利。他要让我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你的本质。他知道,遇到危险时,你会跑的比兔子还快;他也知道,我以为你一直爱着我,这是在自欺欺人,因为他十分清楚,你只爱你自己。他知道你会为了自身能毫发无损,而眼睛也不眨一下地牺牲我。”在湄潭府的日子里,将自己从三人的关系里摘除出来,吉蒂清楚的意识到唐森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才能和品质都是二流的,但她却依然爱着这个卑鄙龌龊的人。在修道院的工作慢慢的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对于其他人的生活及世界观的了解,开阔了她的心胸,唤醒了她的想象力。她可以不动感情地想到唐森,甚至觉得自己当初那么热切渴望得到唐森的爱的行为真是傻到家了。曾经,吉蒂觉得自己的生活除了苦难不会有别的东西,现在,在想开了这些所谓的苦难后,她已经可以笑口常开了。美是上帝的馈赠,是最珍贵和稀少的馈赠之一。而真正的美,是从内心从骨子里从容释放的真我之美。

与母亲和解

        贾斯丁太太控制欲极强、刻薄无情、野心勃勃又吝啬愚蠢。自己的丈夫在事业地位上无法满足她的虚荣心之后,她将希望转移到貌若天仙的女儿吉蒂身上,她让吉蒂进入社交界,去遇见青年才俊,希望女儿借此嫁入名门贵族。但是四年过去了,吉蒂依然单身,并且不再那么年轻,贾斯丁太太开始数落她,甚至只要能让她离开家,已经不在乎她嫁的人是谁了。于是,吉蒂嫁给了沃尔特,即使她不爱他。长大后的吉蒂,虚荣,这一点明显的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贾斯丁太太的影响,或者说,吉蒂之所以成为长大之后的吉蒂,极大程度上是由长大的环境和给她言传身教的父母决定的。最后,贾斯丁太太在吉蒂抵达英国前因病去世,吉蒂看到这个曾经强硬、盛气凌人的女人毫无声息地躺在床上,想着她的一生为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机关算尽。这一刻,所有的过往纠葛都化为云烟,逝去的人已逝去,活着的人应该好好活着。

与父亲和解

        贾斯丁先生是一位律师,他的夫人一心希望他在事业上往上爬,为此对法官和政治家们极尽谄媚巴结,而他并没有太大的意愿;他的女儿们把他当家里的摇钱树,认为他理当像牛马一样工作养活她们。在忍受了三十多年这样的苦难之后,他终于解脱了。妻子去世,他得到机会去一个新的地方任职首席法官,崭新的生活铺开在眼前。这时,吉蒂提出要跟他一起生活,她意识到一直以来,她们母女一直在索取,却没有回报过;如今,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混蛋吉蒂了,她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去试着爱他和得到他的爱。过去,他们父女之间空有父女名分,而现在,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们决定彼此好好认真对待,他们的亲情和幸福虽然迟到,但是一旦到来,相信从此会好好珍惜。

与自己和解

        吉蒂在母亲夹杂狡诈与心计的培养中长大,她的文化程度不高,脑子也不聪明,她在即将陷入困境的时候抓住了沃尔特,危机过后又不满于沃尔特的不解风情,迅速的被唐森明目张胆和充满甜言蜜语的“爱情”所俘获。在唐森毅然决然牺牲她保全自己时,吉蒂带着死亡或许是解脱的心态跟沃尔特到了湄潭府。正是在湄潭府看到的经历的一切,给吉蒂的人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晨,透过屋里的窗户,她看到狭窄湍急的河流、河对岸的城市、停靠在河边的帆船、云团中的城堡……她看到了美好。墙根下死去的乞丐,死亡就在眼前,曾经生龙活虎的痕迹全无;她当初抱着死就死的态度来到这里,而当死亡真的就在身边的时候,才知道人多么弱小无助。修道院里,在瘟疫的笼罩下依旧干活的年轻姑娘们、被父母抛弃的孤儿、牺牲自我放弃一切来到这里的修女们、光秃秃的屋子、白色的走廊,带给她出乎意料的震撼。第二天,吉蒂就来修道院工作了,在这里,她的才能(针线活做得好)得到发挥,慢慢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友好的对待,跟修女们也逐渐熟识起来。修道院的工作让吉蒂成长、成熟起来,她的内心不再被困在个人情感的迷局中,她觉得自己的精神重新焕发起来,身体也变得强壮。隐隐约约中,有什么在指引她进行寻找,修女们知道它,满族格格可能也知道它,所以吉蒂总觉得自己与她们之间隔着什么。当她自由地回到香港,从所有精神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她以为自己获得了足够的勇气去无畏平和地面对未来,但她又一次在唐森的柔情蜜意中沦为欲望的奴隶,这也让她果断决定马上离开香港回英国。随着客轮渐渐远离香港,过往的一切慢慢的虚化,她觉得自己被带往一个自由的国度,也相信经历斗争便可以重获自尊。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吉蒂送别了母亲,建立起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她知道了未来怎么走: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个自由而且自主的女孩儿 她不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什么,但她感觉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力量,能够抱着乐观、轻松的心态,勇敢地去面对将要到来的一切。 她找到了那条修女们所躬行的通向平和与安宁的路。

张爱玲说,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长满了虱子。

生命永远充满未知,即使你已做好准备应对,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但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不期而至。

这些意外让你看到的也许不是美丽,而是丑陋:自私、虚荣、欲望、贪婪……

其实生命本是美丽与丑陋并存。

有的人,被迫扯掉了覆盖在自己身上的“面纱”,正视并战胜了自身的不完美,活得轻松自在,重获新生;

有的人却将丑陋的一面遮遮掩掩,用面纱覆盖,给自己戴了一层又一层面具,到头来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以为骗了别人,其实骗得只是自己。

忍痛扯掉覆盖在身上“面纱”的人,勇敢地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吉蒂便是如此。吉蒂是毛姆小说《面纱》的主人公。

《面纱》主要讲述的是女主吉蒂贪慕虚荣,一心渴望嫁入豪门,最后没有如愿,嫁给了细菌学家沃尔特,婚后出轨查理,被丈夫发觉,

为了惩罚她,丈夫带着她来到霍乱肆虐的之地湄潭府,一起赴死,结果丈夫死于霍乱,而吉蒂也在各种经历中,认识到之前的自己虚荣荒唐,终于觉醒,扯掉了自己的面纱,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毛姆是英国20世纪最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流行于全世界,影响深远,读者遍及各个国家、各个阶层。《面纱》一经出版,几乎成为畅销书,短短几年,在伦敦重印5次,印数高达23000册。

阅读《面纱》,通过吉蒂的自我蜕变之路,你会 体悟到有勇气扯掉不完美这层“面纱”的人,才有可能重获轻松自在的生活。

吉蒂的前半生真得很倒霉。

在娘家时,母亲把她作为爬上上流社会的跳板,一旦发现她没有价值,恨不得扫地出门;结婚时,丈夫并不是自己所爱;出轨了,以为找到了爱情,结果碰到的是一个感情骗子;

丈夫口口声声说爱她,可是发现她出轨,想着是如何报复她,如何杀了她,好不容易和丈夫情感有缓和,可是丈夫感染霍乱死了,身怀六甲,不得不离开湄潭府。

如果吉蒂一直生活在香港,从未接触过上流社会之外的天地,其实一次情人的背叛就会将她打入地狱,翻不了身。她会继续沦陷,沉溺于情人的甜言蜜语,找不到未来的方向,更遑论自我。

丈夫沃尔特尽管残忍,让她直接看到情人的虚伪和自私,给了她人生的第一重打击,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步的残忍,我想吉蒂终其一生,也会在怨恨沃尔特、思念情人查理的泪水中度日如年,不会改变,更不会找到自我。

不幸,有时真的是用来考验我们的。

所以,当不幸发生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妨换一个角度想想,它也许是你改变的契机。

来湄潭府之前的吉蒂真得很无知。她从不承认自己虚荣、愚蠢,她只习惯听夸赞她的美言,听不进哪怕一句关于自己不好的评价。

当沃尔特发现她出轨,说她愚蠢、轻浮、粗俗、平庸是个二流货色时,吉蒂的心中燃起的是狂烈的怒火,她的虚荣心受到了伤害,像一头失去幼崽的母狮,眼睛里充满了恨意。

此时的吉蒂,其实心里并不接受自己的平庸和虚荣,她认为自己出轨,错主要在沃尔特。

直到情人背叛,直到来到湄潭府。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开始反思情人查理的为人。

慕颜歌说,

第一次,吉蒂痛苦地承认,沃尔特说得对,自己就是个二流女子,愚蠢虚荣,不然怎么会爱上虚伪自私同样愚蠢地查理呢?

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模样,是件痛苦的事情。那就好像突然扯掉一直以来戴在脸上的面纱,让面纱之下的面孔赤裸裸地暴露阳光下,原来自己并不完美,任谁都是心痛的要死。

可是改变往往就是如此。如果不接近无限的绝望,不碰到更强、更可怕的东西,又怎么会知道真正的自己长什么模样?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

其实,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命维护“我是对的”。

武志红说,

吉蒂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虚荣、愚蠢,并接纳了它们。

一次韦丁顿和吉蒂聊天,韦丁顿说:

这时吉蒂的表现不再是狂怒,而是不以为然,并且脸上露出了笑容。

吉蒂在沃尔特临死前,发自肺腑的忏悔,并且承认自己曾经犯下了错,自己非常非常后悔。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不简单。自己身上的不足,就像是并不美观的毒疮,散发着臭味,你下意识地想要摆脱它,无视它。

但是,无论你如何装作看不见,它都真实存在你的灵魂里,只能勇敢地面对它,接纳它,疗愈它。

吉蒂在修道院每日按部就班的工作中,积攒了足够的勇气,她有勇气战胜困难,这在以往,她想都不敢想。

即使最后身怀六甲,回到故土,面对昔日被自己轻视的父亲,她也诚恳地请求父亲的原谅,她对父亲说:

吉蒂不知道前面等着她的是什么,但她感觉内心充满了力量,能够抱着乐观、轻松的心态,勇敢面对将要到来的一切。

《阿甘正传》里有句经典台词: 你得丢开以往的事,才能向前。

吉蒂熬过了蜕变时的痛苦,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而获得了新生。

每个人并不完美。

上帝给了我们有限的力量,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欲望。

你可能物质至上、可能虚荣心爆棚、可能追逐名利,但这些都是遮蔽我们真实自我的“面纱”,如果在它们的捆绑下,我们活得迷茫、活得很累,那么要认识到它、接纳它,并勇敢扯掉它。

苏辛说,

真的,我们终其一生,就是在接纳和改变自己的不完美中前行,不断地剔除灵魂中不堪的一面,逐渐地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吉蒂从一个虚荣、平庸的女子,一步步成长为独立坚强的女性,不幸的遭遇给她提供了成长的契机,发现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勇敢面对。

最终她治愈了情人背叛带来的创伤,让丈夫内心平静地离开,并得到父亲的理解,悟到了做母亲的责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获得了重生,或许这就是《面纱》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在伦敦的上流社会,凯蒂的母亲致力于把她培养成一个淑女,最终目的就是可以挑选出一个如意郎君(说钓一个金龟婿应该更为准确)。

凯蒂挑挑拣拣,拖到25岁,还没有找到符合要求的对象,而他的妹妹多丽丝却在18岁就已经嫁了人。

这让凯蒂极为恼火,于是,她不爱瓦尔特但还是嫁给了他。

婚后的凯蒂觉得丈夫又木讷又无趣,于是和香港布政司唐生胡搞到了一起。终于被瓦尔特发现。

是的。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他说道,“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瓦尔特还是爱着凯蒂,最后也因为凯蒂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里,凯蒂最终爱上了瓦尔特,带着他的孩子回到伦敦,再遇到昔日的情夫唐生时,她对儿子说,“他谁都不是”。

可是,在书里,尽管我十分想看到最终凯蒂爱上了瓦尔特,可是却没有。

直到瓦尔特死去,就算她看到了疫区的人那么尊敬瓦尔特,就算她知道瓦尔特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可她还是没有爱上他,离开了疫区的凯蒂,只感觉到了自由。失去已久的自由。

回到了香港的她又被唐生引诱,这次她感觉到了浑身乱颤的羞耻,也几乎可以理解了瓦尔特的心情,痛恨这样爱着她的自己。

毛姆真是一个冷静的甚至有一点冷酷的作家,他从来都不稀罕给你一切团圆的大结局。

他写的是最冷酷的人性和现实。

1

本书一开头就是一个偷情的场面,门把手轻轻的旋转了一下,两个人都吓了一跳,唐生连鞋子都穿的惊慌失措。

最终,门把手轻轻的回到原处,什么也没有发生。

凯蒂开始回忆她跟丈夫瓦尔特来到香港的情景。

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魅力四射的姑娘,在伦敦参加各种各样的舞会,周旋在各种各样的男人中间,母亲对她的择偶期望很高,可惜她拒绝了无数个人后,却总是遇不到那个合适的。

拖到了25岁,老妈已经别无其他指望,只想她赶紧嫁出去,不要在家啃老,至于她嫁给谁已经没指望了。

瓦尔特恰巧再这个时候出现了,她简直没有发现他居然爱着她。为了离开那个家,也为了让自己不要出现在妹妹多丽丝的婚礼上,凯蒂答应了瓦尔特的求婚。

婚后,尽管瓦尔特很爱她,但是她还是跟香港布政司的唐生搞在了一起。

瓦尔特发现了凯蒂的不忠,给了她两个选择。要么跟他一起去湄潭府,哪里瘟疫横生,每天都在死人,要么去找唐生,只要唐生愿意离婚并跟凯蒂结婚,他就放凯蒂自由。

凯蒂信心满满的去找唐生,以为此事轻而易举。

但是那个胆小懦弱的男人,怎么可能为了凯蒂离婚,为了他的名声和仕途,他理所当然的拒绝了凯蒂,并且说,哦,亲爱的,在瘟疫区只要认真防护不吃生冷就不会死人的。

瓦尔特冷静的看着这一切,早已预料到了所有的结局。

凯蒂终于绝望了,同意跟瓦尔特一起去湄潭府。

2

在湄潭,作为细菌学家的瓦尔特一心拯救病人,并不跟凯蒂说话,只是静静的翻书,看向凯蒂的脸也是厌烦的。

凯蒂百无聊赖,在一次参观修道院的过程中恳求院长让她帮忙照顾小孩。出于对瓦尔特的尊敬,院长留下了她。

修道院的院长是一个高贵的女人,为了信仰,抛却显赫的家庭,只身来到了这个危险的地方,救助病人和儿童。

在院长和修女的感召下,凯蒂渐渐觉得跟这些丑陋的小孩在一起也让她发自内心的感觉到了快乐,她越发的想留下来,也越发喜欢上了这个湿热的城市。

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瓦尔特和凯蒂的关系也渐渐缓解,两个人已经开始可以说一些话了。

但是不幸的是,凯蒂怀孕了,瓦尔特问他是谁的孩子,凯蒂没有撒谎,直言她不知道。

瓦尔特默默的走了,几天后,在睡梦中,凯蒂被噪杂的声音吵醒。

瓦尔特已经不行了。

在疫区与瓦尔特一起工作的将军流下了眼泪,凯蒂开始真诚的为瓦尔特着想,希望他能够没有怨恨的离去。

于是她不停的祈求瓦尔特的原谅,可是瓦尔特最后却只说了一句话, 死去的却是一条狗。

死的却是一条狗,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我总是没来由的难受。

你肤浅,虚荣,可是我依然爱你,我无法不爱你,我也痛恨我爱着这样的你,可是我却毫无办法。

死的却是一条狗出自戈德史密斯《挽歌》:大意为一个好心人与一只流浪狗深厚的感情,可这只恶狗却咬了好心人。大家都以为好心人会死,可最后死的却是那只狗。

(**里,凯蒂最终爱上了瓦尔特,瓦尔特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这是一个好结局。而在毛姆的书里,凯蒂至始至终都没有爱上瓦尔特,他爱的还是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唐生。)

3

瓦尔特死去,凯蒂又怀了孕,修道院的修女们,觉得凯蒂不应该再呆在这个危险的地方,于是催促凯蒂回家。

可是,凯蒂无处可去,妈妈不会想她再回到家去,而她也不愿意再面对唐生,凯蒂恳求院长能让她留下来继续照顾小孩,但是院长拒绝了。没办法,她还是踏上了回香港的轮船。

没想到一到香港,便是唐生的妻子热情的来接她,称赞她的行为,连拉带扯的将她请回了家。

在唐生家她又看见了唐生。她所幻想的唐生又老又丑的画面并没有出现,他还是那么迷人,她以为她与唐生没有瓜葛,没想到,只要轻轻一勾引,凯蒂居然又毫无尊严的沦陷。

事后,她羞愧的浑身乱颤,逃一样的离开唐生家,回到了老家。

4

她以为会面对的事没有发生,因为她强势的妈妈死了。而妈妈活着的时候一心筹划的爸爸的升职却再她死后实现了。

被妈妈欺压一辈子的爸爸眉宇间透露出自由的感觉,她看出来爸爸在拼命的掩饰。

于是她握着爸爸的手,对他说对不起,从小到大,父亲都只担当了挣钱的角色,所有的人都只看他能不能拿到钱回来养活他们,而父亲再想什么,她们一概都不关心。

他的女儿们只当他是全家的衣食来源,为了她们吃好住暖、游玩取乐,他理应做牛做马。如今因为他的过错,钱来得比以前少了,除了对他漠不关心外,她们心里对他又多了一层埋怨和蔑视。她们从未想过这位顺从的矮小男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起早出门,夜晚准时回家换衣就餐。他对她们来说是个陌生人,但他是她们的父亲,自然应当爱她们,疼着她们。

而这次凯蒂想认真的去关注父亲了,也恍然觉得前面几十年的生活竟如行尸走肉,为了男人跟所谓的虚荣而费劲心机。

湄潭之行,她看到了修道院的修女们,也看到了修丁顿的满洲格格女友,她们笃定平静。

那里没有功名利禄,可是她们似乎都很满足和平静,那是来自心灵的平静,正如那座湿热的城市。

但是在修道院里的时候,有一会儿她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超然于宇宙之外的世界。那些空荡荡的房间和白色的走廊虽然简陋,却似乎有一种迷离、神秘的气息游荡于其间。那间小礼拜堂看上去是那么粗陋俗气,几乎可以说是一派惨相,然而它却具有某种雄伟的大教堂所没有的东西。它的彩窗和油画是如此拙劣,然而它所包含的信念,人们对它所怀有的崇高情感,却赋予了它纯净的灵魂之美。在这个瘟疫肆虐的中心地带,修道院的工作却是如此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简直就是对这场劫难的嘲讽。

这些都让凯蒂看到了自己的虚荣和浅薄。

母亲把她培养成了一个 “愚蠢、轻浮、头脑空虚,目的和理想都很势利、庸俗的二流货色”。 除了依附男人她再也找不到别的意义。可是,现在她想关注点除了爱情以外的东西了。

在修道院里,院长对凯蒂说,无论是工作中、在享受中,你都无法得到平静。 

只有在你的灵魂里才能找到平静。

5

母亲死了,父亲将要过完全的新生活了。

当我想到我们一辈子都在靠您养活,可是却没有回报您一点东西,我感到非常愧疚。我们甚至对您一点情意都没有。您的一生是不幸福的,您能让我对过去做出一些弥补吗?

面对父亲的选择,凯蒂不再像以前,只会哭闹,她开始找寻自己人生的意义。面纱下真正的自己。

“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凯蒂终于找到了自己。

从前的她是一个自私虚荣,不顾别人只顾自己的二流货色。

她从小就受着这样的教育,从小的使命就是待价而沽,寻找和依附男人。

可是,瓦尔特,那个已经逝去的可怜人,还有唐生,那个怯懦吹嘘好色的伪君子,让她看透了那些面纱下的灵魂。

那些为了所谓爱情疯狂的自己是那么愚不可及,为男人歇斯底里的岁月又是那么的荒唐可笑。

也许,从今以后,她也可以找到如修道院的修女们一般平和和坚定的所谓道。

“太阳升起了,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她经受的这一切,湄潭的一切,修道院的一切,瓦尔特的一切,面对生死的一切,双脚踏在地面上的一切,那不是毫无意义的。

那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ps很喜欢爱德华诺顿啊,真希望如**,她最终爱上了他。

文/叶薄荷

喜欢《面纱》这部**还是因为张爱玲。

**改编自英国作家萨默赛特·毛姆的同名小说。毛姆可以说是张爱玲的偶像,对张的创作影响很大。《紫罗兰》刊物主编周瘦鹃曾指出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很有些毛姆的味道,张爱玲毫不避讳地承认,她正是毛姆作品爱好者。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也说过:“《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那么,偶像的偶像的作品,当然要一睹为快了。因为《面纱》原著还在发货途中,于是忍不住先看了同名**。

影片从女主角吉蒂的回忆开始。吉蒂有个爱慕虚荣的妈,妹妹嫁了上流社会的高富帅,而吉蒂却因为挑三拣四渐渐变成了老姑娘,吉蒂在家中的处境日愈艰难,因忍受不了母亲的冷嘲热讽,吉蒂答应了木讷寡言的细菌学家沃特的求婚,并在新婚之后远离英国,来到上海。嗯,可以,这很张爱玲,多像《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啊。

沃特沉迷于他热爱的细菌学研究事业,本就寡言自制的沃特让吉蒂很孤独。很快,吉蒂和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风趣迷人的唐森有了婚外情,她满心沉醉于唐森的热情抚慰与甜言蜜语中。沃特发现了他们的情事,报复性地以要求离婚为名,胁迫吉蒂与自己远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气愤无助的吉蒂向唐森哭诉事情败露,恳求唐森离婚并娶自己为妻,唐森无情拒绝了吉蒂的请求。到这里,一切都很张爱玲,刻薄而冷峻。吉蒂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为爱孤注一掷的娇蕊,唐森则像极了怕负责任的佟振保,也像《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乔琪:“薇龙,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瞧,渣男都是何其相似,长着同样一副嘴脸。

而接下来,影片却画风突变,逐渐走起了温情路线。吉蒂幻想破灭,只得跟随沃特来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沃特因为遭到背叛而心灰意冷,他用冷漠、无视、积极投身救治来报复吉蒂,两人渴望温暖,却选择彼此伤害。吉蒂开始在一家修道院做义工,在修女们充满感恩的谈论中,吉蒂才恍然发现,自己眼中古板沉闷的丈夫,是一个多么崇高、无私、善良的人,而在吉蒂熟悉的钢琴曲中,沃特感受到心底的恨之深实则缘于爱之切。不幸的是,就在他们相敬相知、爱意渐浓时,沃特染上了霍乱,命不久矣。沃特临死时,为自己曾经的冷暴力悔疚,他说:“原谅我。”吉蒂无声地哭了,“从来没什么需要被原谅的,沃特,对不起。”在霍乱的成全里,两人原谅了彼此,爱得以升华。

我从沃特发现吉蒂出轨开始实施报复起,心就一直揪着疼,看到这里,已然哭成傻逼。W…Wait…感动归感动,但说好的张爱玲呢?说好的残酷冷峻呢?怎么结尾这样温情脉脉,这不太科学。

如饥似渴地读完《面纱》原著, 果不其然,原著比**残酷冷峻多了 :

1、原著里吉蒂从始至终都没爱过沃特,即使后来,她意识到他诸多优秀品质:

“很奇怪,他面孔清秀,诚实可靠,才华出众,可她就是不爱他。如今他的亲吻、爱抚再也不会找上门来了,想想还真让人松了一口气。”

2、吉蒂怀孕了,是唐森的。**里沃特深情地说,“是谁的都无所谓了”,然后将哭泣的吉蒂拥入怀中。但原著里,他诡异地笑,掏出一根烟来点着,轻轻地叹了口气。在房间待了一会儿,他没再看她一眼就走了出去。

3、原著里,沃特临死前,吉蒂恳求得到沃特的原谅,但沃特直到死仍没有看她,眼睛依然无神地盯着粉刷过的白墙,最后只留下一句:“ 死的却是狗 。”这句话来自于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怨仇,狗发了疯病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其实沃特带着吉蒂来到霍乱重灾区,是报复性地希望不忠的妻子染上瘟疫死去的,然而最后死的却是自己,在他心里,爱是过去时,而恨却难以平复。

4、**里沃特死后,吉蒂回到英国遇到了旧情人唐森,她云淡风轻地拒绝了唐森的邀约,头也不回地离去。但原著里,当唐森又出现在吉蒂眼前时,虽然理智告诉自己这个人是多么卑劣不堪,但事实是,她还是没有抵挡住唐森的引诱,他在她眼里依然魅力四射,她又一次和他上了床。尽管,事后她羞愤不已。

原著冷酷地、讽刺地、意味深长地、极其张爱玲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人性。

尽管**和原著有很大区别,而且几乎整个主旨都大相径庭,但奇怪的是,这并不影响我对**的喜爱,我还是顺手在豆瓣**上打了个五星好评,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的制作精良,虽然故事情节变动很大,但不否认,它依然是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首先是音乐很抓人。 《面纱》原声音乐斩获了当年“金球奖最佳**原声”,像一条包容的、静静流逝的河流,有一种默默呐喊的力量。由开头的平静转为惊涛骇浪的紧张激烈,继而又转为晴天后的风平浪静,一切自然、顺理成章。尤其是结尾的颂歌,天真又纯净的童声响起:“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吉蒂与沃特的爱情与品格在歌声中静静升华,抚慰人心。

然后是细节的点染。 我注意到一个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吉蒂与唐森在上海的剧院看戏。戏台上旦角水袖遮面,埋头啜泣。

唐森为看不懂的吉蒂解释:“她在自悲身世。她被卖身为奴,罪责加身,生活无望,流落异乡。看见锁链了吗,它代表不可摆脱的枷锁,永远压在她可怜的灵魂上,所以她哀恸欲绝。她为自己哭泣,她曾经是活泼可爱的少女,却变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女人,最重要的是,她永远不曾感受爱情,她为这些哭泣。”

吉蒂仿佛被戳中了内心,惊问:“她真的是在唱这些吗?”

唐森回答:“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我一句中文都不懂。”

吉蒂与唐森一齐暧昧地笑了。

这个细节加的很好,既为吉蒂的内心空虚、红杏出墙作了辩解,又刻画出唐森风趣幽默、善察人心的特质,与男主个性形成对比。

最后的最后,演员真的帅爆了好吗?! 爱德华·诺顿给原著中这个冷漠、自制、木讷的男人加了太多分,他的表演隐忍、克制又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和情感渲染力,当他用碧蓝色的眼眸,深情款款地凝望着对方,任谁到最后,都会不由自主地爱上男主吧?

因为张爱玲喜欢上毛姆,因为《面纱》又喜欢上爱德华·诺顿。

喜欢,大概就是这样一件环环相扣、又乐在其中的微小事情吧。

前些天看了一本书《面纱》。

女主是一个很有虚荣心的女人叫凯莉,她长得很漂亮,也一直对容貌引以为傲,追求她的人很多,但是她总是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看不起这些人,一直找不到合心意的人结婚,岁数越来越大,她的妹妹各方面条件没她好都找到了好夫婿,她妈妈也很嫌弃她整天在家里,她感觉很烦。就在她妹妹要办盛大婚礼时,有位优雅绅士向她求婚,她心里很清楚她不喜欢他,但是她感觉跟着他是个好选择,还可以不参加妹妹的婚礼,最后他们结婚了。

凯莉跟着这位绅士回到了中国,他叫瓦尔特,是个十分的好男人。瓦尔特一直对凯莉很好,眼里常常流露出爱意,但是凯莉就是不喜欢瓦尔特,她慢慢喜欢上一个叫查理的有妇之夫,他们开始偷情,凯莉深深爱着查理,她打算和瓦尔特离婚和查理结婚,而查理也允诺凯莉会和妻子离婚娶她。最后善良的瓦尔特知道了这件事,他知道凯莉想和他离婚,但是他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查理要和他妻子离婚,第二,查理离婚后要在一个星期内与凯莉结婚,否则他不同意和凯莉离婚。如果不离婚就一定要和他去一个霍乱蔓延的村庄。凯莉对此很生气。

然而凯莉对自己和查理的爱情很是自信,她相信查理会娶她,所以她去办公室找查理说这件事,奈何查理是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他说他不会和他妻子离婚的,他还百般辩解,百般欺骗,希望可以甩掉凯莉。凯莉的梦完全破碎,她百般哀求查理无果后哭着回到家,她发现瓦尔特早已知道查理的真面目,不然他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凯莉陪着瓦尔特长途跋涉十几天之后来到了这个充满霍乱的小村庄,凯莉和瓦尔特的关系急转直下,瓦尔特对凯莉已经慢慢没有了爱意,凯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越来越畏惧瓦尔特。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

凯莉在这里经历了很多事情,在修道院里帮忙,和修女们打闹,她一天天开心起来。而她慢慢发现,瓦尔特是一个很好的人,是个绅士很有风度,头脑冷静,充满了博爱,她听到这里的人都在赞美他,她虽然引以为傲,然而她还是不喜欢他,当然她也不再喜欢查理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众人发现凯莉怀孕了,凯莉自己也很吃惊,她回家告诉瓦尔特,瓦尔特说:“是我的吗?”凯莉始终没撒谎。

瓦尔特过了不久染上了霍乱,死去了,凯莉很伤心,她独自回到家,后来查理一家很开心的想要把她接回家来,凯莉推辞不过同意了,在这里查理又来纠缠她,她下定决心回娘家,她在路上的时候收到消息说她妈妈已经去世了。

她希望生个女孩,下定决心好好教导她。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大。

第一点, 作者很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很多细节读来津津有味,想来妙趣横生,他如此细腻的描写真的很令人叹服,在书中也更能烘托感情环境。比如瓦尔特问凯莉:“孩子是我的吗?”作者不仅把凯莉的心理写得尽致淋漓,也写到了瓦尔特因为时刻奔忙在拯救霍乱的前线而瘦弱粗糙的手,更让人心痛,叹惋。

第二点, 第二点作者的所有描写都是真实合理的,每一点人物的情感他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很真实,很打动人,比如他在写凯莉看清查理的面孔之后的辛酸心碎时,可谓描写的栩栩如生,让人感同身受,让我不禁想起我失恋的日子,作品感染力很强,带入性很强。

第三点, 恋爱金句频出,值得认真思考,整个故事值得认真体悟。

女主人公用她的一生明白了很多道理,谱写了一首人生的哀歌,她所思所想所得不是随便就可以领会的,也许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她要教导给女儿的东西。

  [摘 要] 在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受到家庭和婚姻的双重压制。她的偷情又引来丈夫的惩罚和情人的背叛,面对这一切,凯蒂并没有放弃自我,反而踏上了精神觉醒之路,成长为一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之人。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凯蒂的精神成长之路,探讨她是如何摆脱男权观念的影响、实现自我觉醒、找到自我价值的。

[关键词] 《面纱》;凯蒂;觉醒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享誉世界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虽然并不十分受到学术批评界的青睐,但流行世界,影响深远,确实引起过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不衰。”[1]批评家格雷厄姆•格林曾说,基本上一谈到毛姆的作品,关于中国的故事就会让人联想到通奸,马来西亚会让人想起谋杀,南海则让人想起了自杀。[2]《面纱》亦是如此,依旧将中国背景与通奸情节联系在一起。小说讲述了细菌专家瓦尔特和妻子凯蒂经历的一系列的情感波折。妻子发生了婚外恋情,与他人通奸。丈夫为了惩罚妻子,将她带到了瘟疫肆虐的中国南方乡村。在那里丈夫最终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而走向了死亡;妻子则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本文将从女主人公凯蒂的精神成长经历入手,探讨她如何从感性的迷惘中觉醒,走进理性的光辉,获得了人性的自由,从而成长为一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之人。

与20世纪初大多数女性相似,小说中女主人公凯蒂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她出嫁前依靠父母,出嫁后则依靠丈夫,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凯蒂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发言权。婚前的凯蒂主要忍受着以母亲为代表的家族势力的控制,作者对凯蒂母亲贾斯汀夫人的刻画入木三分,她在交际场上左右逢源、能言善辩,为了让自己的丈夫成为名律师,她曾费尽心机发掘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人。但贾斯汀先生在事业上毫无进展,于是她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凯蒂和多丽丝的婚姻上,企图通过家族联姻来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小女儿多丽丝“长得一点也不好看,鼻子太长,身材太粗”[3]16,她便在天生丽质的凯蒂身上打起了主意,“她野心勃勃,现在她要给女儿找的不是一个好丈夫,而是一个杰出丈夫。”[3]16可是时光流逝,凯蒂始终没有找到如意郎君,反而相貌平平的多丽丝却与一位准男爵的独生子订了婚。这势必引来了母亲对凯蒂的冷嘲热讽,事实上,凯蒂的母亲是其所处社会的缩影,母亲的想法、言语代表了当时上流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上流社会名媛的凯蒂处处受到社会各界的监视,时时承担着社会对她施加的舆论压力。凯蒂的这种尴尬的未婚状态使她在上流社会中无地自容。恰在此时,瓦尔特出现在她的视野里,并在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向她求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凯蒂的年龄和容貌使她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况且如果她不结婚,就要为自己的妹妹当伴娘,那实在太丢人现眼。所以即便凯蒂对瓦尔特没有太多好感,但迫于社会、家庭给她的压力,她只能仓促答应了瓦尔特的求婚。可以说,这场婚姻是在外界压力下促成的,凯蒂是完全遵循社会、家庭的意志来结婚的。凯蒂对自己的婚姻毫无发言权,她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嫁给了自己并不中意的瓦尔特,这注定了这场婚姻的不幸。

作者毛姆对婚姻大多持否定和蔑视的态度,他认为婚姻像枷锁,与自由是相对立的。他创作的小说中的婚姻大部分都是失败的,他对婚姻爱情彻底失望,曾说:“婚姻是一种交易,据此男人为女人提供一生的膳宿,以便跟他睡觉。”[4]这部小说当然也不例外。瓦尔特和凯蒂的婚姻只是丈夫的一厢情愿,夫妻两人在兴趣、习惯、性情上表现得大相径庭。起初深爱妻子的瓦尔特对凯蒂十分体贴,时刻不忘给她带来舒适。可是时间一长,性格上的差异和妻子对丈夫感情上的缺失暴露出他们婚姻中的一系列问题。瓦尔特平时特别自制,沉默寡言,太过矜持;而凯蒂天生活泼,性格外露。更糟糕的是丈夫不喜应酬,处处不受欢迎,这造成了凯蒂婚前与婚后生活的天壤之别,在凯蒂的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丈夫无法让凯蒂满意,而凯蒂又缺乏对丈夫深沉的爱来支撑她忍受丈夫的一切,她讨厌瓦尔特的自命天高,孤芳自赏。最终凯蒂在婚姻生活中窒息了,感到十分痛苦,并抱怨说从结婚那天起便后悔了,这无疑引发了这场婚姻的危机,而凯蒂对自己的生活更加充满了迷茫。

在男权社会里,男人扮演着以权威、尊严和力量为标志的主体角色,而女人则是依附于男人的客体角色,所以在日常生活和感情上往往呈现出以男性为中心的倾向,女性只能充当弱者。凯蒂与丈夫瓦尔特、情人查尔斯的关系正说明了这一点。凯蒂嫁给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瓦尔特之后,物质生活暂时得到了保证,但精神追求无法得到满足。现实的婚姻生活平庸、单调,丈夫性格内向、不解风情,这一切压抑了原本生性活泼的凯蒂的内心激情。这时魅力四射的香港布政司查尔斯•唐生出现了,对爱情依然充满虚幻憧憬的凯蒂被他迷住了,爱上了他,并在他的引诱下与其发生了婚外情,成为查尔斯的情妇。当瓦尔特发现了两人的奸情后,感到自己的男性尊严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从来不曾想到要去分析妻子出轨的原因,当即作出决定要严厉惩罚妻子。他要求凯蒂与他同往危机重重的中国瘟疫的重灾区湄潭府行医。凯蒂得知丈夫的决定后,十分震惊、恐慌。她立刻去找查尔斯,请求查尔斯将自己从现在的婚姻中解救出来,要求他与自己结婚。而查尔斯当场拒绝,竟然说:“亲爱的,当一个男人爱上了你,他说的话是不能字字当真的。”[3]68并解释道:“一个男人深深地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3]69这时的凯蒂方才大梦初醒,认清了查尔斯的丑恶嘴脸,意识到负心狡诈的查尔斯只是与她逢场作戏,对她的爱只是性的欲望,自己已经成了查尔斯情欲的牺牲品。

面对丈夫的惩罚和情人的背叛,凯蒂彻底绝望了,只能随瓦尔特去了湄潭府。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男权特征,通奸的恶果往往只是由女性独立承受,男性则可以轻松脱身,仅添一件风流韵事而已。生活在男权统治的阴影下,女性毫无选择,只能屈从于男人对自己命运的主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瓦尔特一直没有原谅凯蒂,他对妻子原本炽烈的爱已经转化成了一股深刻的恨。凯蒂只能接受丈夫对她的残酷惩罚,当时作为疫区的湄潭府十分落后、封闭,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凯蒂无异于坐牢,她不仅要忍受丈夫的冷漠无情,更要面临感染瘟疫的危险,直到她怀孕,瓦尔特才提出让她回香港。甚至连疫区的助理专员韦丁顿都看出了凯蒂与丈夫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对凯蒂说:“我觉得你讨厌他,即使你恨他,那我也不会觉得奇怪。但是我可以确信你害怕他。”[3]100婚姻已经给凯蒂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而瓦尔特的男性占有欲和支配欲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将凯蒂带到湄潭府即避免了她与其他白人男性的接触。凯蒂的生活完全依赖男性,只能处在被动地位,她的生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

在生命中最为痛苦、迷惑的时期,凯蒂并没有放弃自我,反而踏上了精神成长之路,产生了心灵上的顿悟,完成了自我的觉醒,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在湄潭府,凯蒂拜访了当地的修道院,从此她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她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感觉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禁不住流下了热泪,“然而它(指修道院)所包含的信念,人们对它所怀有的崇高情感,却赋予了它纯净的灵魂之美。在这个瘟疫肆虐的中心地带,修道院的工作却是如此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简直就是对这场劫难的嘲讽。”[3]114这片乱世中的净土无形中净化了凯蒂的心灵。修女们给她讲述了瓦尔特兢兢业业工作的事迹,这使她开始理解丈夫,并深刻反思自己的不忠给婚姻带来的伤害。她消除了对丈夫的仇恨,试图与他进行沟通。凯蒂还主动要求承担修道院的部分工作,这令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她接触到了新的生活,新的观念,这启发了她的思维。她的活力又回来了,她感觉比以前更健康,身体更结实。”[3]136她的视野也开阔了,她对韦丁顿说:“我不懂的事情实在太多。生活是那样的奇特、陌生。我就像一个一辈子坐井观天的人,一下子看见了大海。我喘不过气来,同时又兴致盎然。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我感到了新的希望。我就像一个顽固的老水手,又升起帆向着未知的大海起航了,我的心渴求着未知的世界。”[3]142充实的工作使凯蒂在精神上产生了顿悟,开始觉醒,她不再追求以往奢华糜烂的生活方式,而是致力于寻找作为女性的生存价值,她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自由。

除了修道院的耳濡目染,凯蒂还借助伟大而神秘的东方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初到中国时,凯蒂对当地的一切都不屑一顾、心怀鄙视。但韦丁顿的中国妻子给了她很大的启迪和影响。这位满洲格格非常温文尔雅,显示出她身上绵延了上百年的贵族教养。凯蒂见到这位格格后,“方才意识到这里是东方,古老、玄异、深邃的东方。从这位体态优雅的女子身上,凯蒂隐约看到了东方的理想和信仰。与之相比,西方人的所谓信念就显得粗陋野蛮了。”[3]159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毛姆的一贯思想,他厌倦和批判西方文化,崇拜和称颂东方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可以使人性趋善。女主人公凯蒂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后,在精神与宇宙的和谐相融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无限,去除了往日上流社会的虚夸浮躁,心灵日益趋于平静,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在毛姆的小说中一向贯穿着精神探索的主题,探求精神和肉体的自由。凯蒂在湄潭府看到修道院的修女和满洲格格这些女性都拥有自我的精神归宿,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从湄潭府回到香港后,凯蒂对查尔斯说:“我屈服于你是因为我需要你,但那不是真正的我。……她是藏在我身体里的野兽,邪恶的可怕如同魔鬼的野兽。我唾弃她、憎恨她、鄙视她。从此以后,每当我想起她来,我都将会恶心得必须呕吐。”[3]217毛姆受到斯诺宾莎的影响很大,斯诺宾莎曾说当人们追求感官享受、肉体快乐以及尘世里的种种事物时,从中所得到的并不是幸福,而只是自我毁灭。此刻的凯蒂正领悟到了这一点,战胜了本我欲求,摆脱了往日感性的迷茫,打开了通往理性与自由的大门,她的心灵得到了完善、获得了解脱。

在小说结尾,凯蒂对父亲说:“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3]230显然与自己的母亲截然相反,凯蒂在女儿身上所孕育的希望并不是嫁入贵族,而是获得女性真正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凯蒂已经完成了自我在精神上的觉醒,成长为一个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之人。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1

[2] Anthony Curtis,John Whitehead�WSomerset Maugham: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1987

[3]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面纱[M]阮景林,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美]特德•摩根毛姆传[M]奚瑞森,张安丽,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 685

[作者简介] 孙月香(1965―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法;于海(1982― ),男,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法。

文|悠扬

伊能静双十一网上买900件商品,丈夫秦昊表态:这辈子都不会让你为钱发愁。伊能静这任性剁手的背后是有一个好老公,让人艳羡的不止是丈夫的包容呵护,重要的是两个人稳固美满的婚姻。

婚姻是两个人爱情的港湾。然而,婚姻一旦被出轨,面临的将不只是两个人的分手那么简单。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毛姆,在他的长篇小说《面纱》中为人们讲述了一段被出轨的婚姻以及婚姻背后的人性故事。

毛姆被公认为20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流行、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

相传毛姆喜欢听故事。有一从次他到意大利旅行,房东家的女儿根据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一首诗歌,给他讲了个故事。

毛姆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他将主人公换成英国人,充满有毒气体的城堡,换成了中国一个霍乱横行的南方小镇。于是创作出《面纱》这部小说,一个女主在婚姻中背叛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面纱》女主人公凯蒂是一位生活在名利场的富家**,她容貌美丽,但精神空虚;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是只看虚荣的外在;她无力地陷入母亲设置的婚姻规划中,成为“剩女”却被奚落谴责。

因为不甘忍受母亲的奚落及外人的非议,凯蒂鬼使神差地答应了一位木讷的细菌学家的求婚。凯蒂与细菌学家瓦尔特并不是同一种人,他们处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凯蒂与瓦尔特的婚姻关系只是很僵硬的维持,他们互不融合,生活上,情感上都在秉持自己的习惯。不久,凯蒂出轨了瓦尔特官场上的朋友——虚荣潇洒的助力布政司唐生。

瓦尔特得知凯蒂出轨后进行了极端的报复,凯蒂的爱情幻想被唐生的丑陋灵魂击碎,她带着一颗冰冷的心开始了自我的救赎。

01

跳不出原生家庭的坑,人生注定越走越偏

凯蒂的不幸婚姻看似是无意选择,其实是必然的发生。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以及自己没有超越原生家庭的状态注定了婚姻观的偏离。

凯蒂的母亲贾斯汀夫人是个尖酸刻薄的女人,她支配欲极强,野心勃勃却又吝啬小气。

当年遇见贾斯汀时,因为当律师的父亲预言他会前途无量,她才嫁给他。可是,婚后他的事业踌躇不前,受尽贾斯汀夫人的蔑视。贾斯汀夫人就像一个背后的操盘手奋力操控着丈夫的前途和一家人的命运。

丈夫给她带来的窘境丝毫没有挫败她在交际场上的表现。她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她想靠着女儿们找到如意丈夫,把一辈子的晦气统统打消。

她野心勃勃,想给女儿找的不是一个好丈夫,而是一个杰出丈夫。在她的眼中,女儿的幸福不如体面的名声。

在心理学上,家庭关系模式中存在功能过度者和功能不足者。在家里,贾斯汀夫人就是以“功能过度者”的角色存在,她强势控制着其他人的生活。丈夫和女儿则以“功能不足者”的角色存在。

“功能不足者”依赖于“功能过度者”,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凯蒂在没有自我觉醒之前,无法完成对原生家庭的超越,只能屈从母亲的安排。

凯蒂没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竟然因为一句“我爱你”而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她只是要逃离母亲的嘲笑,别人的议论,更可悲的是她的人生就此偏离了方向。

为了报复妻子的不忠,沉默的瓦尔特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凯蒂被虚伪的唐生弃之不顾,她不得不跟随瓦尔特前往中国南方一个霍乱横行的小镇——湄潭府。

在那里,凯蒂被恐惧所包围,死亡犹如随时现身的幽灵。身边的瓦尔特对她心如死灰的陪伴让凯蒂接近崩溃的边缘。

她知道瓦尔特看不起自己。她怨诉:“你这样对我有失公正。因为我愚蠢、轻佻、虚荣,你就责备我,这对我是不公平的。我就是这样被教养大的,我身边所有的女孩都是如此······”

凯蒂在家庭中充当的功能不足者的角色,对命运、婚姻的选择不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只会被动地接受命运为她安排的一切,这也是导致凯蒂婚姻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只有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不受人摆布,听人安排。学会分辨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找到幸福的人生。如果凯蒂有着独立完善的人格,她就不会轻易嫁给自己并不爱的瓦尔特,也不会轻易爱上轻浮虚伪的唐生。

02

在婚姻里,爱与被爱应该是双向的

为了娶到凯蒂,瓦尔特用笨拙的嘴说出:“我对你的爱胜过了一切。”“我知道你的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从一开始,瓦尔特就用卑微的爱给自己定下婚姻中的不平等角色。

凯蒂对瓦尔特只是难以理解的忍受。她觉得瓦尔特丝毫没有魅力可言,他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个子不高,一点也不强壮,又小又瘦。凯蒂天生活泼,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想笑就笑,瓦尔特呆板,沉默,对于凯蒂的闲聊话从不搭腔。她觉得他就像个闷葫芦,有时她真想上去摇摇他的脑袋。

瓦尔特喜欢看书,但是他看的书在凯蒂看来都是索然无味。他们两个在不同的圈子里互相捆绑着夫妻的名义。

瓦尔特卑微的爱没有得到凯蒂的回应。在凯蒂与唐生的偷情事件被瓦尔特知晓后,他的内心已经坍塌。他那卑微的爱也受到了侮辱,所以他决定施以报复。带着凯蒂前往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此后,他对凯蒂的态度不动声色,但是凯蒂感受到了他的爱已经死去。

在疫区生活的日子里,凯蒂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重新认识了瓦尔特。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对瓦尔特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认真给与极高的评价与赞扬。她开始真正看清瓦尔特是一个值得去爱的人,也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孤独。

他们之间的爱不对等,当初瓦尔特爱她,得到的却是来自她的鄙视,即便如此,他依然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爱着她。直到她的被判彻底伤了那颗爱她的心,幡然悔悟也已经挽不回瓦尔特最初的心了。在瓦尔特的内心,他对凯蒂的爱就像破碎的镜子,已经恢复不了原状了。当初一厢情愿的爱现在已经“覆水难收”。

爱情最好的样子,一起面对生活,你眼里看到他,他眼里全是你。学会彼此欣赏,彼此爱慕,才能让婚姻成为最幸福的模样。

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爱情让多少人羡慕。他们常常赞美对方,不吝啬向对方说最美的情话。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婚姻里的爱情也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谁也不依附于谁,彼此爱慕,彼此付出。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才可以长久保鲜。

03

直面内心,才能找回自我

瓦尔特得知凯蒂怀孕之后不幸染上霍乱死去,其实是他那颗不能再承受任何打击的心彻底绝望了。带着懊悔与不甘说了句:“死的确实狗”便离开人世。

凯蒂明知编个谎话,告诉瓦尔特孩子是他们的就有可能挽救两个人的命运甚至婚姻。但是此时的凯蒂在这个生死场里,看过了生的无力,也见过了活的勇敢。她开始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宁。

根据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人的内心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人生来就存在的一种人格,只有最本能的需求。它遵循快乐原则,极力实现所有欲望、意愿和需求的满足。以前,凯蒂出轨唐生就是放纵“本我”,迷失“自我”。

在湄潭府凯蒂目睹了成千上万人的悲惨死去,在生死线上人们的生命如同粪土。有些人却在散发着光辉,比如她的丈夫瓦尔特,比如修道院长和修女们为信念而坚守,为救护生命而无畏的付出。此时,凯蒂的“超我”唤醒了她的自我理想和良知。她隐约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以及奋力去寻找那股力量。

当“本我”和“超我”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就形成了新的“自我”。

凯蒂在丈夫下葬后独自回到了香港,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对未来的一种全新的向往。

但是,伪善的唐生又来骚扰凯蒂,并再一次俘获了凯蒂。但是,事后凯蒂深感羞愧,她已经不能再容忍放纵本我的自己。所以,她决绝地离开,回到家乡。

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也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凯蒂希望她能生下一个女儿,独自抚养她长大,并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的独立女孩。他们将开启崭新的生活。此时的凯蒂已经蜕变为一个独立面对生活的人,她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也找到了当好一个妈妈,当好一个女儿的信心。

在《面纱》这不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也发现了人性的光辉。生活的面纱之下,暴露的是人性的丑恶,但是,最终能够散发生命价值的还是那永不缺少的人性光辉。

学会去爱,首先要有爱自己的能力,直面内心,充实自我。其次,要有能力去爱别人,对原生家庭的爱,对婚姻的责任与爱。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学会爱,拥有爱,才可以照亮自己,照亮生活,温暖他人。

作者介绍:悠扬,用阅读丰盈内心,用文字编织生活的宝妈一枚。读书,写作,热爱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6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