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

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第1张

一、《阿Q正传》

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

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并希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第二章起移载“新文艺”栏,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毕,以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写出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苦雇农阿Q的艺术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等。

二、《狂人日记》

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鲁迅透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揭露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指出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最后,日记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五、《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是鲁迅《彷徨》中的一篇小说,被鲁迅胞弟周作人认为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这篇小说探讨了辛亥革命后,曾经参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有人认为,鲁迅在吕纬甫这个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并借此思考自己的命运及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独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鲁迅实际的选择是与他在这两篇小说中假想的两条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条路。

祝福和在酒楼上时代背景的异同

1924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在大年的氛围中,鲁迅完成了小说《祝福》的写作。1925年3月25日,《祝福》发表于《东方杂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祝福》都是作为讲述一个女人苦难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后来的研究者开始从反思启蒙和性别探讨的角度关注其中的知识分子处境和女性生存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则拓展到了宗教伦理和民俗领域。

学习目标:

 一、理清情节、了解人物

 二、分析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探讨小说主题。

 三、认识小说中社会现实

 四、了解小说要素及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学习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2探讨小说主题。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于强烈的反封建的愿望,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根据生活实感写下短篇《怀旧》,描绘了小镇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中的种种动态。这虽是用文言写的,却是他的第一篇小说。临时政府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在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没有完成历史的任务,清朝的帝制虽被推翻,帝国主义却依旧虎视眈眈,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也不曾有丝毫动摇,篡国复辟的风潮迭起。鲁迅由失望转入苦闷。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七年,他虽时或忿而战斗,但更多的时间却在沉思默想。公余不断抄写古书,辑录金石碑贴,校订《后汉书》(谢承)和《嵇康集》。他分析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行探索。这些都成为他以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必要的准备。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沉睡的中国大地蠕蠕欲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接着爆发。在这个时期里,《新青年》杂志成为鼓吹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主要阵地。鲁迅于一九一八年起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活动,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 )刊登于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这是一份最激烈的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书,以文学的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等短篇,集中力量从各个角度向封建传统进攻,大大地激励了处身于革命浪潮中的青年,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大的作家。生活中的鲁迅会有苦闷与彷徨,但作品后的鲁迅依然是伟大的,给了我们超越时代的思考。

 鲁迅继《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之后,又写了二十几个短篇,1923年,鲁迅将1918年到1922年所写的15篇小说结集成《呐喊》,由新潮社出版。1926年又将1924年到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结集成《彷徨》两个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也是《呐喊》与《彷徨》的总主题。《呐喊》与《彷徨》收入了鲁迅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说,无论思想意义还是艺术价值,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鲁迅在〈呐喊自序〉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

二、课内自测

 1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另有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另有文化论著等。

 《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2字音

 渍痕 莓苔 白皑皑 窗棂 呷一口 堂倌 擎起

 颤动 眼眶 长庚 啾唧 送殓 诳语

 3字形

 cǎi hàn shì chóu chú

 绝无精( ) 精( ) 骨( ) ( )

 kuàng chuò xuān yōng

 ( )穴 阔( ) 寒( ) ( )肿

  三、初读理解

 1、小说《在酒楼上》的叙述角度,是以第 人称展开故事情节,交错使用 个不同的视点。从时序安排来看,以 先

 后组织情节,就表现手法而言,本文运用了 描写, 描写, 、 、 。其中 描写,在鲁迅小说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小说塑造了主人公 形象,这是一个典型的觉醒者的形象。他写《祝福》中的“我”、《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都是受到西方文化及新文化运动影响而觉醒,试图变革社会,但却又无力改变现实,却反被现实摧毁了那点刚萌生的理想追求。 ,是他们共同的悲剧命运。

 2、就小说矛盾性质而言,不是以人与人的利益冲突为主线,而是描写,人与 的特定关系。 与 的矛盾构成小说主要矛盾。故事性的框架被社会状态和人的命运展现所替代。

四、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2、请学生复述故事。

 3、分组讨论,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分为四部分:

 (一)(1--7)

 (二)(8--21)

 (三)(22--48)

 (四)(49)

《在酒楼上》是鲁迅小说集《仿偟》里面的作品,其中描写的最为出彩的人物莫过于吕纬甫了,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用蜂蝇来对自己人生的比喻,吕纬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与苍蝇一样,被人惊吓的一下即刻飞去,但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点,这种悲剧色彩,不仅让我们觉得主人公可悲,更觉得他可怜,曾经意气风发和拥有青春活力的吕纬甫曾经勇敢的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的胡须,曾经满怀信心的和封建礼教作斗争,曾经慷慨激扬的讨论者国家大事,曾经对“保守派”的停止不前而大为耻笑,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让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解放,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苍蝇和蜜蜂的飞行一样,用回到了原点,这是全文最让我感到讽刺的地方。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就这样把这个充满着理想,拥有着朝气的年轻人压迫的面目全非,使吕纬甫的人生变得颓唐与绝望,为了生活,他放弃了自己革命的立场,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的家庭教师,但这一切的变故他的思想都非常的清醒,以至于在精神上给以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变得自责,更觉得自己无用,因此他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这一转变也是他经历的社会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所造成的。

从小说中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主人公堕落的惋惜,和他悲剧色彩的必然性以及感到的无奈,虽然吕纬甫在政治生活上失意而颓唐,但鲁迅仍然把吕纬甫刻画是心怀善良和诚以待人的形象,在小说中吕纬甫回故乡s城主要是为办两件事,一是给三岁为夭折的小弟弟迁坟,其二是给顺姑娘送花,但小弟弟的尸骨早已腐烂的不见了踪影,顺姑娘也已经去世。做这两件事实在没有了什么意义,甚至是让人感到是无聊的,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努力办好这两件事,乐此不疲的四处搜寻和挑选绒花,在迁坟的过程中,辛辛苦苦的在雪地里忙了大半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吕纬甫的心并没有完全的死,他依然有着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他甚至眷恋着以前给予他美好回忆的邻里之情,这不仅与颓败的吕纬甫在形式上做了对比,更展现了吕纬甫多维的人性。

《在酒楼上》表达了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向沉寂这一背景中,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颓唐的情绪。不仅让人感到可叹,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给我以启迪。

《在酒楼上》

1“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

《呐喊》中,独异个人大声呐喊,《彷徨》中独异个人走向失败。

2在不被庸众理解所制造的危机下,中国知识分子走向失中的魏连殳败;

表达了对启蒙的深深怀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6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