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张吉它谱后,一是要注意和弦编配,根据曲子的内容决定哪里用柱式和弦,手法是扫弦还是弹拨;哪里用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的变化;
二是要注意根据曲子的内容设计音乐力度的强弱,跳音,或是连音。哪里需要个性化加强,甚至要加入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音乐元素进去。
三、反复体会音乐的情感,并且反复练习。
有了以上的步骤,一首好听的吉它曲肯定是错不了的。
卡农表达了什么心情?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有个同样热爱卡农的国外朋友,在他专门为这首音乐制作的网站上写道:“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对我来说,每次聆听卡农,感受是同样地刻骨铭心,尽管我已经听了它不下数千遍,尽管我有近40个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会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听,让自己沉醉,然后莫名感伤,接着沉默,思绪开始发呆,沉溺在感动之中。为200年前的音乐泪流满面,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著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在帕赫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凡夫俗子》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卡农,生命中让心灵颤抖的音乐
谁能告诉我《卡农钢琴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著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著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卡农》表达的情感
更多卡农hibaidu/o321
Pachelbel(卡农的作者),德国人。在他10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天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了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但女孩子嘛,都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经历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着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在3天后的晚上,在当时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钢琴的教堂里,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著,放声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弹后,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没有落泪的。
1、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演奏的首要条件是忠实于原作,凭借空想是不能演奏好一首乐曲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并理解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了。首先可以赏析音像资料。通过各位大师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对作品有大概的认识,也能从他们的演奏中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对作曲家生平,对作品的写作年代,对作品创作的时代特征及当时的音乐风格,以及对作品的国家、民族,作品问世以来的评价等进行仔细研究,使演奏者对关于作品的一切有全方位的了解,更易与作曲家的创作形成情感上的沟通, 更利于演奏者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亨利伍德曾说:“人们能够给演奏者提出的唯一劝告是:在盲从的依附不适当的标记和那种过于自由地偏离作曲家的明显意图之间,寻找一种巧妙的平衡。”这种“巧妙的平衡”就需要变化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情感相结合。
2、处理好音色与情感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声音是由发声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分为基音与泛音。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每一种乐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除了一个基音外,还有许多不同频率的泛音伴随,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甚至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人们喜爱某位音乐家的演奏,通常是记住这个音乐家的演奏音色。这种演奏音色即是钢琴家所特有的情感音色,是钢琴家在了解了作品内涵、风格等之后用适当的演奏方法对钢琴音色的一种理想的控制。所以处理好音色与情感极为重要。
首先,音色的调控依赖于人们敏锐的听觉。在演奏乐曲时,合适的音高,均匀的时值,恰当的音量,变化的音色等等,都需要耳朵仔细地辨别,并让大脑控制手指的活动。所以演奏者需要时刻用耳朵去聆听自己横向的旋律是否优美,纵向的和声是否恰当、纵横结合的复调是否相融,以及弹出的音色是否符合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音色的调控取决于不同的触键。触键方法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音色效果和情感表现。有了对作品和对作曲家的深入了解,也有了对演奏乐曲的基本把握,接下来重要的就是怎么样把想要投入的情感通过钢琴这个媒介表达出来,所以情感因素的技巧化就显得极为重要,触键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帮手。如弹奏欢快活泼的乐章时,需要明亮的音色,这时的触键就需要干净利落,以手指抬高垂直触键的方式较为妥当;当弹奏一些温柔细腻的乐章时,需要圆润的音色,这时的手指要紧贴着琴键,轻轻地按动;当弹奏一些刚劲有力、激情澎湃的乐章时,需要洪亮的音色,这时全身应该发力,透过手指猛击到琴键,将全身的力量注入指尖,弹出强而有力的音响。不同的情感处理需要不同的触键方式。一首作品有起有伏,时而激情澎湃的地方,时而宁静优美。所以,一首乐曲中通常是几种触键方式的综合运用。
首先,熟练演奏是前提,如果没有熟练做前提,那么感情就不可能发挥出来。
第二,对这首曲目有所表达的东西有一种了解,了解从两个方面入手,1、官方对这首音乐内涵的诠释;2、通过自己欣赏音乐而感受到的一种内涵。
第三,脑子里要有画面。
第四,不要让乐谱束缚自己,要即兴发挥、要演奏出自己的风格。
感情是悟出来的,朋友加油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