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文在找
箫
箫又名洞箫,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音孔为前五后一。
编辑本段箫的历史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编辑本段箫的品种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玉屏箫等。不同尺寸的箫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
黑漆九节箫,因管身外涂黑漆而得名。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玉屏箫:产于黔东玉屏县,是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对玉屏箫的高度赞誉。
相传,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朝廷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
在1896和191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
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远、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其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音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工艺精细,声音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饰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诗、画、色谐和,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玉屏箫的音色圆润、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龙风箫”更为独特。这是两支雌雄为配的对箫,上面雕刻精致的龙凤图案。雄箫略粗,上刻腾龙,发音宏亮、奔放;雌箫稍细,上刻彩凤,音色柔和、含蓄。两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谐而富有情趣。
玉屏箫是优良的独奏乐器,更适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合奏,与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剧和粤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玉屏箫是重要的乐器之一,多用于表现幽静、娴雅等场面。
编辑本段箫的制作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萧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经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吹气发育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飘穗(装饰绦带)用。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
编辑本段箫的定调
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类似,但不如笛灵敏。箫常定为G调。
编辑本段箫的演奏
箫上端的吹孔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①胸式呼吸: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②腹式呼吸方法: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③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胸腹式呼吸时。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编辑本段经典曲目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唉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唉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唉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唉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二胡独奏曲改编。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润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笛子
目录
笛子的选择
笛子的种类
笛子的历史
乐器特色
笛子的技法
笛子演奏家
笛子的制作
笛膜贴法
笛子的保养
笛子的保养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 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目前使用的有阿胶、驴皮膏、黄鱼胶、树脂、白芨等,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编辑本段笛子的选择
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制作水平的高低。选择、购买时,应进行检验:
1、检验笛子的竹质。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竹纹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别不宜过大。笛管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
2、检验笛子的音准。方法是按照校音仪器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手风琴、电子琴等)对照试吹。主音确定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部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检验。 还可以吹吹各个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净。检验泛音也是检验实音音准的好方法。
3、检验笛子的音量。一般来说,音量大者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鸣大,振动力强。吹奏时手指上有时有一种发麻的感觉。
4、检验笛子的音色。对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圆、亮,这一方面取决于笛子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与贴膜技术、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关系。
5、检验笛子的灵敏度。一般来讲,以气到音出、发音不迟钝为好,反应越快越好。
6、初学者应选调性。同样一款竹笛有各种不同调性。怎么选择?一般来说,初学者以选用中音笛类,E 调或 F调笛子较为合适。因为这类笛子音高适中较易吹奏,演 奏也常用到。如果有条件,想多选几支笛子,那么,除E 调和 F 调中笛外,还可再选一支 D 调曲笛和一支 G 调梆笛,这两个调子的笛子也常用到。
编辑本段笛子的种类
梆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
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
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 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
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曲笛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多为C调或D调。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编辑本段笛子的历史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编辑本段乐器特色
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据传说,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 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编辑本段笛子的技法
笛膜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技巧。
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气、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较短较 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编辑本段笛子演奏家
近代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有: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赵松庭、王铁锤、简广易、俞逊发、蒋国基、缪宜民 (美国)、杜如松、张维良、张向华、詹永明、陈涛、陈中申、马迪等。
编辑本段笛子的制作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 笛子这个乐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比较著名的笛子制作师有:邹叙生、王益亮、 董雪华、闻锋、应明章等。
编辑本段笛膜贴法
首先用针将膜对裁开,剪长方形的小块,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轻轻地揉成一个小团。通过捻动使膜捻成很多细密的皱纹,然后轻轻地展开,膜恢复原状后,再用两手拇、食四指轻轻得向前后左右绷它几次。这样不仅防止膜贴好后出现松的现象,而且使膜的纹更加均匀了。然后用阿胶(驴皮胶)沾点水,擦在膜孔的周围,使笛膜纹与笛子纹成平行方向,贴在笛膜空上即可。
另外,膜上揉出的纹不要过大,若过大,吹出来的声音会发沙。膜也不要贴得太紧太松,太紧了就没有清跪响亮的音色,太松了声音发嘶,不好听。解决办法:过松时,可用指肚按住两边轻轻拉一拉;过紧时,可用指肚按笛膜的中央,但不要弄脏了笛膜,更不能沾上水。笛膜沾上了水会变老,声音就不好听了。总之,贴膜是一项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高质量的笛膜,如果贴膜技术不佳;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共鸣效果。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学吹笛的必修课程。
编辑本段笛子的保养
(1)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份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这样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4)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5)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洗时要注意,水温不可太热太冷。一般将手浸入在水中不冷不热为适。因水太冷,脏东西洗不干净,水太汤,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又猛一干,对笛子不好,竹质易变,易破裂。另外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太坚实),浸水(洗洁精、香皂等)擦洗。但不可用洗衣粉和肥皂,因它们刺激性大,易破坏竹质内壁。
(6)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笛子和箫从演奏形式上看一个横吹,一个竖吹,从构造和形状上看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有些相似之处,吹奏的方法还是不完全一样的。
笛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笛 管身正面有吹孔、膜孔、六个音孔、笛子末端一般前后各两个孔,也叫筒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竹笛)
箫也叫洞箫,洞箫通常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6个称六孔箫 ,开8个指孔称八孔箫,六孔箫前5孔后一孔,八孔箫前7孔后1孔,近尾端有出音孔2-5个。底端为开管。一般内径为16mm,从吹口端至下端调音孔的长度为520mm左右,全长为800mm左右。
(六孔箫)
笛和箫由于激振方法的差异,共鸣方法的不同(笛贴有笛膜,箫没有),不仅音量相差悬殊,音色也就迥然不同。笛子的音色粗犷、高昂、清脆、嘹亮,而洞箫却柔弱、秀雅。相对箫和笛子而论,箫音低沉而优雅,体现静,缓,吹的时候气息也是缓的 。笛子清亮,更多的体现一种活泼、欢快(小笛子),吹奏时气息比箫急。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相比,不如笛灵敏,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 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洞箫由于音量小,用途不及笛子广泛。
笛和箫的相似之处从指法方面说,尤其是六孔箫,与笛子的指法差别不大,只是音孔位置与笛子有些变化。七孔箫、八孔萧的指法也是类似的。箫和笛子的相同处从技巧方面说还可以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它们的发声原理也基本相同,都是从口缝中喷出的气流(即口风)至笛箫吹口处,经过吹口尖棱的分劈后产生涡旋而形成没有稳定音高的边棱音。边棱音再经过管内气柱的谐振获得稳定的音高。笛子同箫都属于八度超吹乐器。
洞箫梅花三弄比春江花月夜难度高。洞箫梅花三弄比春江花月夜难度高原因如下:
1、洞箫梅花三弄在演奏技巧上要求较高。
2、在乐曲结构上,洞箫梅花三弄也更加复杂。
31、在表现手法上,洞箫梅花三弄更加注重音乐情感和意境的表达。综上所述,洞箫梅花三弄比春江花月夜在演奏技巧、乐曲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更具挑战性,因此难度更高。
不是特别好学……
以下供参考: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演奏姿势
箫的演奏姿势有站式和坐式两种,演奏时一定要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
(一)立式
独奏或重奏时一般采用立式。两臂自然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弯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头部向前但不能前倾更不能后仰。双肩和双肘自然下垂,切忌耸肩。箫放在嘴上时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因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头,太大了又容易扬颈,这样不但姿势不雅,也影响呼吸。两腿站定,两脚稍稍分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适,切忌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这样不但姿势不雅,同时也影响正常呼吸。
吹萧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状态,便能很快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胸腹式呼吸时。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箫的口形
口型是指吹箫时口的形态,它包含了“风门、口风、口劲”三方面的因素。正确的口形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
风门是双唇间椭圆形的空隙,供气流通过。风门的形状是决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风也称为气的流速。口风的急缓(气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气控制。口劲是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部肌肉收放时所用的力量。吹奏时的口形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大小、口劲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量点集中在中间使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由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确的口形。风门应对准吹孔,下唇贴住吹孔内侧的边缘,盖住吹孔约四分之一处,将气流汇成空气柱,以“呜”的嘴形来吹奏,以求气流的集中和稳定。口形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风较缓,口劲较小;高音时则相反。
掌握好风口、口风、口劲之间的关系是吹好箫的关键因素。
编辑本段指法训练
指法训练的目的是使每个手指既能独立活动,又能相互配合,使手指动作灵活、迅速、持久。
持箫的动作:双臂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保持弯曲,要求肩部、臂部、手部及手指一定要放松,不能僵硬。这样,才能做到手指动作灵活、均匀、迅速、持久。
第二,手指要有弹性,并保持一定力度,这样按闭音孔时才能严密不漏气。手指抬起时,则需要迅速放松。
第三,开放音孔时,手指一般不宜抬得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手指肚和音孔的距离会加大,动作不能迅速完成,会影响演奏速度;过低则影响发音的音准和音量。一般来说,手指抬起时,距离音孔二至三公分为宜。如果演奏速度较快,音符时值较短因而音符变化较快较多的乐句时,手指抬得应稍低;而演奏速度较慢,音符时值较长的乐句时,手指则应适当抬高。
颤音
颤音的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练习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颤音的快慢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又称“打点”,或称“擞音”,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
颤音的奏法是:先将本音发出,紧接着均匀、迅速开闭本音上方二度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匀的交替出现。颤音用“tr”来标记。
二度颤音: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孔。除了常用的二度颤音外,还有三度颤音、四度颤音(不常用)等。三度颤音就是开闭本音的上方三度音孔。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如内蒙古、西藏等民间音乐中常用三度指颤音。
颤音的快慢(手指运动的频率)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练习颤音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三度颤音是两个手指同时动作,要求迅速而均匀,不得忽快忽慢。颤音的练习要求一次能达到十五秒钟之久,相当于慢板的八拍左右。
在实际演奏中,颤音有由慢渐快的,也有由慢渐快再渐慢回到本位音不颤的。
指震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动分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
(1)本位指震音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下半孔进行上下震动。
第二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旁边,还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时在本音孔的旁边快速均匀的震动。只接触音孔边缘,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
第三种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动,则手指不接触音孔。
(2)下位指震音:
按发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动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数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进行震动。
由于手指震动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当手指震动快时(约每秒钟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随着特长音或弱音出现,江南丝竹乐常用指震音技巧来表现江南美景。当手指震动慢时(约每秒钟两次以下)所得到的是类似气震音效果。但它没有气震音那样舒展和内在,又因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发音,音强的震动幅度较小,所以实际应用不多。
倚音
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在演奏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
倚音是一种装饰音。它在本位音之前出现,并倾向于本位音,使本位音有一种丰富的特殊色彩。倚音用较小的音符写在本位音的左上角,并用连线与本位音连结起来。
本位音前只有一个倚音音符时称为“单倚音”。单倚音有上下之分,比本音高的叫“上倚音”;比本音低的叫“下倚音”。本位音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倚音音符时称为“复倚音”。
在演奏倚音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因为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它帮助发出主音,倚音的演奏时值一般在前半拍的开始部分或有意在正拍之前,正拍时正好连上本位音。不得将倚音任意拖长或吹在强拍上,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叠音
叠音是在演奏两个同度音时,在第二个同度音的上方二度音孔用手指急速地开接一下,使这两个音有一种重叠的感觉。
在演奏两个同度音时,在第二个同度音的上方二度音孔用手指急速地开接一下,使这两个音有一种重叠的感觉,叫做叠音。
叠音的记号是“又”。不在乐谱上写小装饰音。
叠音可以说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不能把叠音奏成倚音。要记住倚音是在第一个音符之前出现。叠音的手指动作在第一个音符之后。倚音再短暂也有一个过程,而叠音第二个音的手指动作和第二个音的拍子是同时的,我们只能感觉它的存在,因为手指的急速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是不占时值的。因此称叠音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它巧妙地丰富了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使两个音既分开,又形影不离,造成一种悦耳的色彩。
民间还有一种叫做“唤音”的加花手法,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叠音奏法。它不仅仅用于两个同度音之间,在任何音程的任何音上都可以使用,尤其是戏曲或民间乐曲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发音方法同于叠音,不过叠音一般是标记在曲调上,我们在吹奏时要有意识的重视它。“唤音”吹法则是无意识的叠音吹奏,它不但出现在两音之间,并且在任何音符都有可能出现,它是没有什么标记的,只是要以旋律进行得流畅生动为标准。
打音
打音是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要求手指“灵、准、稳”。
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所得到的效果叫做“打音”,记号是“扌”。
打音与叠音不同的是:叠音的演奏方法是用本音孔上方二度音孔发音,而打音则是在本音孔打动发音。它的实际音高是本音与下方二度音的急速重复。如在演奏中遇到“1”音时,用打音所得到的实际上是“71”的效果
打音的用途和色彩与叠音大致相同,特别在江南的一些乐曲中,打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内蒙古或西藏的乐曲中也有应用,不过手指动作较慢,类似倚音。
在练习打音时,手指要“灵、准、稳”。所谓“灵”是指法要灵活,发音才能不死板;“准”是手指要打在音孔上,不能有虚音;“稳”是要求我们在运用打音时不能忽快忽慢,不能影响原曲速度,打音的时间要恰如其氛。
赠音和波音
赠音是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
赠音与倚音相反,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赠音没有专用符号,在练习曲中,我们把赠音用较小的音符标在本音后面,并用连线与本音连接起来;也有将赠音的偏旁部首“贝”做为赠音的标记。 赠音在本音之上之下都可以,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都行,一般三度四度比较常用。
赠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赠音在江南丝竹(和南派音乐)中应用较广。
赠音的吹奏方法:当本音在结束前的一刹那,立即停止吹奏,同时用手指将赠音带出。呼气停住的时间一定要准确、果断,这样才能与手指很好的配合。停早了,赠音做不出来;停晚了,造成赠音时值太长,就不是赠音了。
波音是在吹奏本音时,迅速将本音上方二度音孔开闭,回到本音。
波音有两种:单波音和复波音,复波音在单波音的基础上再次开闭一次音孔。 演奏波音的要求是:手指一定要干净,利落、有弹性。波音也是演奏中经常用到的装饰音技巧之一。
滑音
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
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民间又称“抹音”或“捻音”。滑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的逐渐依次开放或关闭,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
滑音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指技巧。它使音程关系从级进改变为滑进,因而适应于一些优美宛转的旋律或戏曲人声的模仿,尤其在北方乐曲中应用得最为广泛。
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
(1)上滑音:由较低的音开始上滑到另一较高的音,叫做“上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低音的音孔向较高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抬起,即使手指由下而上地逐渐开放音孔来发音。同时,气息要由缓渐急,并使风门由大渐小,口劲由小渐大。
(2)下滑音:由较高的音开始下滑到另一较低的音,叫做“下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高音的音孔向较低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落下,即使手指由上而下地逐渐关闭音孔所得到的效果。同时,气息要由急渐缓,使风门由小渐大,口劲由大渐小。
(3)复滑音:由低到高又到低或由高到低又到高的音。
筒音5的指法
将箫的所有音孔全按住所发出的最低音叫做“筒音”。箫的调(或者说什么调的箫)标在第三孔上。第三孔的音作为这个调主音1。筒音作为5,那么开第一孔就是6,以此类推,第二孔为7,第三孔为1。第三孔旁边标一个英文字母G,就是G调的箫。第三孔旁边标着F,我们说这支箫是F调的。第一孔下面标着的音是筒音。第三孔是G,筒音是D,D音是G调的5。第三孔是F,筒音是C,C音是F调的5。第三孔是A,筒音是E,E音是A调的5。推算的方法,第三孔为1,下行四度为5,正好是筒音。我们习惯上以筒音的唱名,区别于不同的指法。筒音5指法是最常用的指法,也是本调指法。因此,要相当熟练地掌握筒音5指法是学习吹箫的关键所在。我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总结并整理这些文字,以使广大爱箫的朋友们能够循序渐进,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后面指法表可以看出,中音区4、5和高音区4、5这四个音都有两种指法。在做指法练习时,两种指法都要练,熟练以后,吹奏乐曲时怎么方便,哪种指法顺手,就用哪种指法。练习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时,开始要放慢速度,然后逐渐加快。不是一遍练习里面由慢渐快,而是一种速度保持从头到底,然后第二遍时再换另一种速度。如第一遍每分钟保持60拍(还可以再慢),第二遍每分钟80拍,第三遍每分钟120拍(还可以更快)等。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综合练习,不但可以继续练习手指的灵敏性,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音乐素质。练习方法也是由慢到快。通过视奏可检验音阶的练习结果。当然不是说只有把音阶练得滚瓜烂熟,相辅相成,反过来再练习音阶又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筒音5指法,可以用任何调箫进行练习。但为了照顾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练习的方便和初学者最适宜用的箫以及一般演出时经常用的调,我们选择三孔1为G音的箫,也就是G调箫作为练习用箫。
筒音作1的指法
筒音作为1是一种常用的指法。这是音名、唱名、调性完全统一的指法。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1(唱名),筒音是D(音名),那么所吹出的音阶就是D调(调性)。其它调箫以此类推。筒音作1时要注意7这个音。7的指法是将所有指孔全部打开,中音7和高音7一样,只有这一种指法。吹7音时请注意音准。一般的箫筒音作1时指孔全部打开吹7音,音高还有点偏低,那么我们就要从气上加以控制。
具体做法是:气息加强一点,风门略小一点,将箫往下压一点,这样等于吹孔向外翻,将7音校正到准确音高位置。以上所说的动作,只是一点点,此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音孔。如果某音略高,那么动作正好相反,气息减弱一点,风门略大一点,将箫往上抬一点,这个音就能略低一点。当然不能所有的音都这样做,要是不准的音孔太多,就该采用其它方法调整音孔了。
筒音2的指法
筒音作为2也是常用指法之一。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2吹出的音阶是什么调呢?
有两种推算方法,
一是从筒音D往下数,D是2,C是1。筒音2是C调。
一是从三孔G往上数,四孔A,五孔B,六孔C(半孔),D是2,G是5,C肯定是1,C调。
筒音2所注意的指法有以下几种,第二孔按半孔为4音,也可以用指的方法,这种指方法吹出来的4音偏高。过去民间艺人常用这种指法,现在一般都采用按半孔指法。中音1、2和高音1、1各有两种指法。
筒音6的指法
筒音作为6这种指法,不是常用指法。由于半孔较多,不宜控制,所以练习曲难度相对比其它指法难度大。但是筒音6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指法,而且别的指法不能代替,因此花时间练习筒音作6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
筒音作6上行小三度是1,用G调箫练习筒音是D。D等于6(全按),E等于7(开一孔),F等于1(一孔全开,二孔开半孔)。那么,筒音作6的指法是F调。筒音作6时的第二孔,第五孔,第六孔都要开半孔。中音区的1、4、5、6和高音区的1、4、5、6都有两种指法。
箫-心境
在吹箫的时候最好是要保持着一种平和,安宁的心境。箫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乐器,是受到大自然的灵性锁所滋润的。箫声,是一种似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在演奏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才能真正的将这种美妙的声音表现的更好。
不过,这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的。当你做到书上所说的所谓人箫合一的时候就无需了。正如我在黄山游玩遇见的老人一样,空明中充满了对人世的感悟,情感丰富多姿啊!
箫,在现在的演奏中似乎早已没有古时那种味道了。多的只是纷杂的世俗况味,抹杀了它原有的灵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