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篇,600字的

求徐志摩诗集的读后感2篇,600字的,第1张

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

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水的柔波,水的涓涓流淌,是最容易打动诗人心扉的。不仅康河是灵感的载体,他山他水也常令作者触动。在作者一篇寄情文章中,就这样写,“流、流、流、流到阿诺河去。”显见在多情的作家眼里,河水好像是能通情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悄悄的他终于要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了。淡淡的忧伤如同迷蒙的轻雾打湿了诗人的心情,他甚至有些贪婪地望着眼前美好的一切,他多想带着这里的一切归去啊。但他却连天边的一片云彩也不忍带走。那么,就让他满怀着对康桥的眷恋作最后的告别吧!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全篇诗,文行流水,自然流畅,寄情寓景,含蓄隽永,片片云彩,片片痴情。和谐的句式,美妙的比喻。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意境。我想,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诗的美感吧!

人类的精神中永远有永恒的东西,唯如此,才有如此多的文学艺术经典;也唯如此,我们在捧读先贤经典作品时,仍能遥远地回应作者,重拾昨日的感动。所以说,阅读是对文本作者审美体验的还原、再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代表作中最优秀的诗作,研究徐志摩的学者多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建筑美和图画美,对诗人写这首诗时怅然的情怀却所述甚少。重回康桥(英国剑桥大学)时的诗人早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徐志摩了,曾经的理想都如肥皂泡般一个个破碎了,剩下的只是追忆,而重回曾留下最多回忆的康桥,怎不让多情的诗人怅然!也许他想起了在此求学的昨日,也许他还想起了和林徽茵欲说还休的昨日,也许……

因此,这首诗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既有故地重游的喜悦,又有物是人非的感叹。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都被小作者感受到了,而且行云流水般写了下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所以在所有没想到中我又想到一点:让学生勇敢尝试,他们往往会创造出令我们惊叹的结果!

徐志摩的《我有一个恋爱》赏析

我有一个恋爱①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他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

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在或是消派——

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①写作时间和发表报刊不详。手稿篇末注明:“二十六日,半夜”。与原稿有出

入的是:第3行“晶莹”为“光明”;第4行为“我爱他们的恒心”;第6行“清

晨”为“侵晨”;第9行“山涧边”为“涧边”;第13行“魂灵”为“心灵”;

第17行“冰激”为“冷激”;第20行“心伤”为“伤心”。

《我有一个恋爱》中抒情主人公的恋爱对象是“天上的明星。”明星闪烁于天穹,

照耀着地球,但并不带感情色彩。把“天上的明星”作为恋爱对象,这本身就表明,明

星所指的不是常人眼中的自然现象,对明星的描写不只是纯客观的描摹。这明星是诗人

眼中人格化的明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星”这一艺术形象具有自然和情感双重

属性。

有的人仰望满天繁星,寄托内心的乡愁;有的人描写依着祖母的怀抱数星星,忆起

童年的天真。徐志摩描写的则是在“暮冬的黄昏”,在“灰色的清晨”,在“荒野的枯

草间”,明星闪烁的晶莹。这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摹仿,是“这一个”诗人独特的

摹仿。诗人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的觉醒只令他对现实更为不满,

当时国家“混乱的局面使他感到他是度着灰色的人生”(蒲风语),个人爱情的挫折尤

使他痛苦,国事、家事,“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把他那颗充满浪漫梦幻的诗心折磨成

“破碎的魂灵”。但是,象许多浪漫主义者一样,理想屡屡受挫但仍追求不会,他是永

远不甘平庸的,他要在灰色的人生里“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灰色的人

生》)。与他同期的诗作《灰色的人生》相比,同是写灰色人生,但《灰色的人生》重

于现实的暴露与反抗,激愤粗犷,格调沉重凝滞,果然有“野蛮”、“大胆”、“骇人”

之气。而《我有一个恋爱》里明星晶莹闪烁,创造了一个轻盈、空灵而又宁静、神圣的

意境,与诗人灰暗、沉闷的人生感受侧面相比衬,这种反差也正是两者的契合点。

在晶莹的星光里诗人看见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得到了“知心”、“欢欣”、“灯亮

与南针”,这一光明慰藉了现实人生的抑郁苦闷,理想的歌颂重于现实的暴露。在这首

诗里,诗人对明星的审美摹仿勿宁说是对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审美观照,他

造出了一个独立的纯美的艺术境界与现实人生相抗衡,并以此作为坚定的信仰慰藉与激

励自己人生的追求。诗之末了,诗人高歌:“任凭人生是幻是真,/地球存在或是消泯

——/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这是一曲人生理想之歌,在这里,诗人的人生追求

与晶莹的星光互为溶合,表达出诗人执著的爱恋与坚定的信仰。

这首诗在艺术上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形式上或追求变幻的自由,

或力求单纯和统一,前者更适宜表达激荡的心灵,所以这首诗前三节句式整饬、节奏单

纯,及至诉说衷心,便改用错综交替、自由变幻的句子。但都工而有变,散而有序,错

落有致。这首诗在爱的感激昂奋中每每略带抑郁,表现了诗人感受人世沧桑的心怀。这

种矛盾的情绪以对比手法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二、三、四节各以现实人生与天上明星作

视觉、与触觉上、心灵感受上的对比,现实人生越灰暗,明星越显得光明美好;明星越

亮,现实越灰暗。

诗人便忧郁人生,更深深爱恋明星。

徐志摩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以“爱、美、自由”为人生信仰,对爱情、人生、社

会都抱着美好的理想,希望这三者能在同一人生里得到实现。正如梁实秋所说:“志摩

的单纯的信仰,换个说法,即是‘浪漫的爱’……这爱永远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地步,永

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诗中“我爱

天上的明星”便是这么一种爱,把它理解为对具体人物的爱也好,理解为人生的理想也

好,这都是一种神圣、热忱的爱。

无意中欣赏徐志摩的《偶遇》 ,诗中的含蓄淡雅,是徐氏风格的一惯表现,但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其中蕴涵的欲说还休无法言表的情愫 我本不想费尽心思揣测那段复杂且似有似无的感情,但这首小诗却暗暗带着某种魔力,让习于尘俗的耳朵里,启示一种神奇的意境。“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如此决绝,含着一丝的绝望。彼此交汇的光芒敌不过永远的黑夜。偶遇的爱情,犹如雨后的彩虹,尽显美丽之极致,可惜是梦幻的、脆弱的,无法在理智世界立足,无法在残酷的现实生存。

忙碌的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很自私的一种情感,都有一段埋在心里的故事。不是谁想刻意去寻找婚姻之外的情感,只是生活里。总有那么一种不经意的偶遇。会让你的内心在渴望里。无法让自己平静。不由地开始期待一份属于自己的偶遇的爱情,带着些电火花,让生命从此不平凡。即使最后只留下回忆,足够了,足够品味一辈子。

偶遇,这两字仿佛就能带给人惊奇一样,单是写在纸上便显得如此得协调。人字旁的偶,走字底的遇--一个人走出去的偶遇。偶然遇到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感情,犹如偶尔落入沉静湖面的小石子,也许会引起轩然大波,也许只是擦身而过的美丽。

有位身处他乡的朋友告诉我“彼此看看,虽然都是人类,从脸到心,竟有那么大的不同,很奇怪的感觉,觉得陌生而又熟悉。”并没有困难,但总感觉是漂浮在大海深处,有时辽阔,有时窒息,有时恐惧。遇到不同年龄、各样肤色、各种国籍的人。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偶遇到一个曾经相识的人。无法感受那种重新见面的惊喜。

现在的我已自诩为乐观向上的人,不想也不愿深究任何问题。卡文迪说过“看透世人不难,但与己无益。”这句话现在也被我奉为座右铭。虽属后知后觉,但也为时不晚,生活也与世人一样,不难琢磨,但参破了,想深了,倒变成了庸人自扰的一种游戏了。在我的心中,分手是为了给自己和对方多留条退路,谁能说放弃不也是一种美呢?所有的分别也都为了再次更加欣喜地重逢。相隔的时间越久,喜悦便越醉人,犹如陈了许久的好酒一般。偶遇曾经的恋人、故友是最具有魔力的。

我不奢望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美丽的公主向我走来,我只希望在都市摩肩接踵的人群中,遇到一张无数次在梦中怀念的脸庞;我不祈求在漫长的黑夜中,拥有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只盼望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有一双熟悉的双手带给我久违的惊奇;我不幻想在逝水的年华中听见“我爱你”的忧郁声音,只希冀在匆匆的生活中,偶然听到一声久违的呼唤。

所有诗人的梦想,对于我来说,都不如“偶遇”来的美好,尤其是遇到曾经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感情

  众所周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等四位民国名媛的感情纠葛当年曾轰动一时,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让我们先看一则1931年11月20日《北平晨报》的报道吧:“19日午后2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

这则报道中的乘客就是徐志摩。再看一看当时有四个女人在闻知讯息时的反应吧:当噩耗传到妻子陆小曼耳中时,她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林徽因在得知消息后,两眼发黑,双腿一下软了下来。她和丈夫梁思成流着泪,编了个小花圈,中间嵌着志摩的照片,敬悼于徐志摩的灵前。前妻张幼仪在听到噩耗时,她对儿子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而凌叔华呢,这位与徐志摩的感情似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才女当然也是没能忘怀徐志摩。她在《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文中说道:“志摩,你真的死了吗谁会相信像你这样一个有生气的人会死了的得到这消息时,我就不信,可是问了几处,都答说是真的,回电已证明了。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我骗自己说:‘也许这孩子觉得日子太平凡了,存心弄点玄虚来吓一吓他的朋友吧!再说,他哪里像会死的人呢’”“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杈,这在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我在骗不过自己时,也曾这样胡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

在同一时间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四个女人,一个是始为道义终被抛弃的原配,一个是追求经年苦恋未果的爱人,一个是爱炽生怨悲胜于欢的妻子,一个是朦胧暧昧抑或隐秘的红颜,都在为徐志摩“唱悲伤的歌”,为何如此只为徐志摩曾经有过的深情,他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

值得一说的是,这四个女人都非等闲之辈。她们不是名门千金,就是大家闺秀,都更是才女级美女,可谓才色艺倶全。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发奋图强,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还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林徽因后来成为着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陆小曼当时被誉为“风华绝代的北京名媛”,名满北京城社交界,擅长绘画和表演,写得一手好诗文;凌叔华后来成为着名的作家和画家,在小说方面颇有成就。

徐志摩,这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毕生都在不懈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只活了34岁,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后人吟诵的优美华丽的不朽诗章,还有那些为后人乐道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与张幼仪——始为道义终被弃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与张幼仪的感情,除了半篇《离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话连篇的信之外,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无论离婚前还是离婚后,甚至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张幼仪从不吐一点儿口风。1988年张幼仪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她的侄孙女张邦梅于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着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由道布里几出版社出版。两人关系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她表示,张幼仪看过她的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眼看过张幼仪。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之前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这封其实是应张君劢之请而写的。在张幼仪怀次子两个月后,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沙士顿。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着作。

后来张幼仪曾表示过,“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 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与林徽因——追求经年苦无果

1921年秋天,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两人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象《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构成了他这期间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再别康桥》、《草上的露珠儿》等诗中都有反映。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的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陆小曼——爱炽生怨悲胜欢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与朋友王赓之妻陆小曼在交际场相识。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缠绵深情。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后来,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 ,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的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块大洋。但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陆小曼之所以会养成这样大手大脚的毛病,是因为她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脾气。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徐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与凌叔华——朦胧暧昧半隐秘

人们都知道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关系,但却不知道徐志摩还有一个私交甚密的红颜知己——凌叔华。

徐志摩与凌叔华的隐情,当时只有极少几位知情者可以朦胧地觉察到一点影子,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徐志摩情感世界里还有第四位女性存在。徐志摩突然意外去世后,凌叔华与林徽因为他留下的“八宝箱”而闹得满城风雨,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凌叔华与徐志摩的关系不可等闲视之。

凌叔华是民国时期不折不扣的一代名媛。在当时,她的名气甚至比林徽因还大。慈禧太后的御用画师、一代怪杰辜鸿铭等文化名人都做过她的老师。老北京一套有着28个房间还带花园的四合院是父亲给她的陪嫁。

有名的“凌**的大书房”就曾招待过伟大诗人泰戈尔,也是因为泰戈尔,她结识了一生的挚爱徐志摩和以后的丈夫陈西滢。徐志摩对凌叔华的才貌很欣赏,为凌叔华的第一部小说《花之寺》作序,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人作序。半年时间里,两人书信就“不下七八十封信”。徐志摩在1925年赴欧前,将一只藏有记载他与林徽因、陆小曼关系的日记及文稿的“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保管,并戏言他出国若有不测,让凌以此为他写传,这恰恰表明凌徐二人已相知极深。

凌叔华曾说过:那时,她爱上了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意外去世后,一直默许二人关系的徐父就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凌叔华欣然应允。但是凌叔华在各种场合都一再否认她与徐志摩的情感。在她去世后,后人没有找到一丝一毫她与徐志摩的东西,就连那些徐志摩寄来的明信片,也不翼而飞了。

凌叔华女儿陈小滢说:“母亲在弥留之际,一遍遍念叨的是诗人徐志摩的名字,而不是父亲陈西滢或者其他什么人。”

凌叔华、徐志摩的这段隐情本可以由徐志摩的“八宝箱”来解开谜底,可迄今为止“八宝箱”下落不明。他们的关系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徐志摩也许是凌叔华心中永远的秘密。

整理:zhl201610

徐志摩偶然表达了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此诗并非只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它更是一首对人生的感叹曲,充满情趣哲理。全诗两段十行,上下节格律对称,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歇长廊中堪称别具一格。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短诗,却能够超越历史,独放异彩。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

很多人都是从《再别康桥》这首诗,知道了徐志摩这位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跟很多位女子有过瓜葛,诗词大多都跟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当时就有不少人把他当作情圣。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一直都是在浪漫和风流当中度过的,当初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平举行的演讲会时,搭乘中国航空由南京去北京的飞机,途经济南南部时受到大雾影响,降低飞行高度时撞到了山上,不幸去世。

徐志摩很早就因为包办婚姻结婚了,只不过在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就前往美国读书,不久又转往英国伦敦。在徐志摩看来,这场包办婚姻只是为了完成最基本的婚姻义务而已。据说他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一脸嫌弃的表情。即便是在婚后,徐志摩也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自己的妻子张幼仪,很多时候对她都是不理不睬。

在徐志摩看来,自己喜欢的人应该是一个接受新式教育,有着理想和目标的新女性,不是那种有着封建思想,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女性,他需要的是和他有共同理念的人,所以在船上遇到林微因后,才会展开疯狂的追求,为此跟自己的妻子张幼仪直接离婚了。可惜的是,林微因最后还是没有选择徐志摩,反而跟梁思成结为夫妻。

徐志摩后来喜欢上了自己朋友王赓的陆小曼,在他们两人离婚后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这件事情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就连徐志摩的父亲都因为这件事情断了他的所有费用,他只能靠着教书和做兼职来养活自己和妻子。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跟林微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去他们家做客。特别是在徐志摩去世后,林微因将一小块失事飞机的残骸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一直珍藏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