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断桥无雨
烟漠漠,乱水波,双燕分秋色。
鹅黄柳绿时已过,何处来春歌。
风瑟瑟,吹落叶,满目萧景可知过?
不知愁处心头热,泪涌成泉何话说?
断桥默然坐,怜雨不曾舍。
唯有彩蝶飞,谁人可得追?
郁郁寡欢似无心,
捕蝶不成莫心碎!
解析:
断桥是白堤的起点,因从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而名断桥。现在的断桥建于1941年,是一座独孔环洞桥。当积雪初融时,桥上的雪光融融,看去有似断如残之感。《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娘着次相会就在这里。
断桥是西湖观赏雪景之最佳处。一场大雪过后,只见远山银装素裹,近树灿若梨花,宝石葛岭堆琼砌玉,湖水晶莹朗彻,令人乐而忘返。
此时放棹湖中,则又是另一番情趣。明代凌云翰有《断桥雪棹》诗道:
山逗晴光玉气浮,
我来乘兴似玉猷。
桥迷带东高高耸,
船压玻璃细细流。
雪后未回花外棹,
雨中曾唤柳阴舟。
遥思寂寞春寒夜,
一舸归来起白鸥。
古代的断桥,我们从唐人张祜的“断桥荒藓涩”句推测,当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已残而未消,难免有些残山剩水之感,于是就拟出了“断桥残雪”这一景目。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 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 即老虎 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 晴 ,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 同意 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 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 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 低洼处 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 积水 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 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 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 堆砌填塞 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 qiè满足 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 yù门坎 ,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 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 莲舟不能从。暝色 夜色 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颓 kùi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 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 声音响亮而清远 ,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 wēngcōng草木茂盛 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 狭窄 ,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 簇拥 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 山洼 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1 徐霞客传 原文
在江阴市马镇南 岐村徐霞客故居与“晴山堂石刻”之间的一条长长碑廊内,墙壁上砌嵌着130余块多为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及“附编”中的名段佳句碑刻。
碑廊南端有两块碑刻颇受游人关注,常常有人驻足观赏。这倒不是因为碑刻书艺、刻工高超,独具神韵之故,而是碑文内容的吸引。
如:“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那是出自东南文坛盟主、官至礼部右侍郎钱谦益,当年为谋求梓印《徐霞客游记》而写给两位友人书函中的文字。
正是这两段文字,充分展示了钱谦益与徐霞客之间的真挚情谊。慕名拜访钱谦益可以说是最早客观而准确评价徐霞客及其著作的一位著名学人,并且首先将徐霞客推崇为“千古奇人”,把《游记》视作“千古奇书。”
出身于常熟名门富室、颇负盛名的钱谦益。
2 请给我徐霞客游记的全文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
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
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四月初一日 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
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
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
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
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
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
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è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
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ù门坎,水从坳中斜下。
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
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颓kùi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
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
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
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
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
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
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
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
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
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
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
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
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ēngcōng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
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
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
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
3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就架起绳梯接起来再爬上去。不时往下看,峻峭的山谷让人只觉得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而生,五彩斑斓,互相交错,灿烂得如图画锦绣。于是感慨黄山当是我一生所能见到的奇观之一,然而更有天都峰这样的奇观,我未前去一探,实在是美中不足,让人心生遗憾啊!
回眸间随从们都因为碍于险阻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爬;我没注意他们是因为这一路的风景不觉着诱惑我独自向上攀登。已经到达一座峰头,只见一间寺庙屹立其上,仿佛就要腾空飞起,这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没有到达的地方。站在这座峰头,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从玉屏峰吹来的山风,仿佛天都和莲花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去拥抱。往四周眺望,各种各样奇秀的山峰错落排列,山谷纵横交错,简直就是黄山最壮观的地方。不是我第二次到黄山来,怎么知道黄山之奇竟达到这种境界!
正巧遇到一位游行的僧人澄源,更加兴致勃勃。过了中午,随从仆人们也赶到了。一行人站在寺庙前,指点品评着天都、莲花两峰。寺庙的僧人说道:“天都峰虽然很近,但毕竟险峻无路;最好在近处观望着天都峰,明天一早去攀登莲花峰。”我没听从,决意要到天都峰一游。
带领着澄源和尚和仆役们仍向着崎岖的山路进发。到了天都峰的一侧,我们沿着流石逶迤盘旋而上,抓着野草荆棘,见有石块堆成的路,就踏着石块往上走,见有石崖斜侧可攀,就顺着崖壁攀援。每当到了手脚没处搁的地方,澄源和尚必先攀上去,再拉我们上去。心中想着上去都这么难,下来怎么办呢?然而坚定了决心就不再往回走。
经历数次凶险,最终到达了天都峰的峰顶。山顶上只有一块石头有数十丈高,澄源观望了一下,见其侧边有台阶,于是协同我往上登临。从山上往下看,诸峰无不伏在天都峰下面,唯独莲花峰能和它齐平。时逢浓雾一会生出,一会消止,一阵雾来,对面都难以看清。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往前走,雾则跑到身后,我往右行几步,雾则从左边生出。峰顶上松树也有弯曲挺拔,纵生横卧的,千姿百态;柏树虽然很大,但无不平贴生于石头上,就好像苔藓一样。山高风自然就大,雾气飘忽,往来不定。往下张望诸峰,云雾中,时而惊现为绿色尖而高的山,时而被吞没为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则日光闪耀,别有一番天地。
注:徐霞客这天应该已经做好了攀登天都峰的准备的。先在石缝间走过一段山路,继而到达一个中转站(不知叫什么峰,只知上面有座寺院叫文殊院),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又接着进发。
这篇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可谓一路艰险,一路风景。作者的衬托手法是非常高超的,他先写在石罅间行进的艰难,这就为后文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处”的艰险作了衬托;又用寺院僧人的规劝来衬托路途的艰险,进一步衬托诗人攀登天都峰的决心。作者为何要不畏艰险,下定决心攀登呢?这是因为天都峰景色的奇丽,而作者最后登临天都峰顶,看见云雾变化,松柏奇姿,仿佛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回报。
4 文言文徐霞客游记中的溯江纪源的译文译文长江、黄河是南北的两条主干河流,是因为它们单独通到大海我们县正当大江入海的要冲之地,县因长江而得名,也因为到了这里长江的水势浩大而且将要到头了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望着浩渺的水流击桨,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远;溯流穷源,知道它远的人,也只以为发源于岷山而已我最初考证典籍的记载,见黄河自积石山流入中原追溯它的源头的人,前有博望侯乘木筏,后有都实佩带金虎符他们的说法不一致,都说是在昆仑山的北面,估计那地方,距岷山西北一万多里,为何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呢?莫非黄河的大处更比长江大一倍吗?等到越过淮河涉过汴河,然后才看到黄河的水流如同衣带,水面宽处不到长江的三分之一,难道长江这样大,它所流入的水流,赶不上黄河吗?到往北经过了三秦地区,南边穷尽了五岭,向西到了石门关、金沙江,然后了解到中国流入黄河的水流是五个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流入长江的水流是十一个省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隶,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计算它们水流的吞吐量,长江既然比黄河多一倍,它的水流大本来就是应该的。
5 徐霞客游记主要内容1 主要内容:主要按日记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
2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3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
6 《徐霞客游记》一篇文章的翻译自己考虑《大明一统志》说:“雁湖在雁荡山顶,龙湫瀑布的水,就来自雁湖。”
我和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道山岭,完全不见人的足迹。不久山越来越高,山梁越来越狭窄,两边几乎直立,如同走在刀背上一样。
加上棱角尖利的石片突起,每过一道山梁,眼前又显出陡峭的山峰,都好像从刀剑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像这样攀登的情况多次遇到,远远望去只觉得山顶甚至容不下一双脚,怎么可能容纳一片湖水呢?过了一会儿在高峰穷尽处,一块巨石如刀劈的一般,先前担心石头的锋刃划伤人,到这里甚至连脚踩的石锋都没有!在山崖上犹豫不决,又不敢再返回原路。
向下看南面石壁下有一台阶,就让奴仆解下绑腿的四条布带系在一起,从悬崖上吊下去,先垂吊一个奴仆到下面,其余的人依次垂吊下去,本想这样或许能找到向上攀援的路。等到了下面,却仅能容下立足,没有多余的地方。
再看山岩下面悬崖绝壁,深约百丈,打算再向上攀登,而上面的山崖也陡立直上有三丈多高,不可能飞跃而上。只好将所系的布带扔上去试试,布带勒得很紧,被突出的石锋所划,忽然从中间断开。
再想办法续上布带悬空,用尽力气腾跃,才得以登上山岩。等脱离危险,回到云静庵后,时间已近傍晚。
7 求徐霞客游记节选译文探湖遇险徐霞客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1]。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峰[2]。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3]。
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4],涧底石平如砥[5]。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6],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7]。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8]。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9],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10]。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11],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12]。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13]。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14]。
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
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15],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16],若可俯而拾也。
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
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18]:“荡在山顶[19],龙湫之水,即自荡来[20]。”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润[21],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反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22],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
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23],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踊跃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
意可行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24],俗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25],寻湖之兴衰矣。
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26]。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27],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28],柔不中杖[29];老柯斩伐殆尽矣[30]!遂从岐度四十九盘[31],一路遵海而南[32],逾窑岙岭[33],往乐清。注释:[1]板嶂岩:一名铁板嶂,石色深褐,方展如屏,故名。
[2]小剪刀峰:因山顶峰尖似剪,故名。另有一峰与之相似而大,谓之大剪刀峰。
[3]马鞍岭:雁荡山东、西内谷的界岭。[4]汤(shāng伤)汤:水大流急之貌。
[5]砥(dǐ底):磨刀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
[6]常云峰:一名灵府山[7]介立:独立。[8]连云峰:亦名连云嶂,著名的大龙湫瀑布即由此峰倾泻而下。
[9]龙湫之瀑:即大龙湫瀑布。万斛飞瀑从连云峰190米高处喷涌下泻,轰雷喷雪,气势极为雄伟。
大旱之时,瀑水则如素练轻纱,飘忽崖际,秀美可爱。清人袁枚有诗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
五丈以上尚似水,十丈以下全是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10]诺讵那:亦译为“诺讵罗”,十八罗汉之一。此指四川高僧罗尧运,相传他在晋永和中率弟子三百,东来雁荡,见大龙湫瀑布,叹为观止,遂坐化于此。
后人因而起塔建寺,尊为开山祖师。[11]廉纤:形容细小。
[12]雁湖山:一名雁湖冈,海拔约1000米。山顶之湖即为雁荡,一名平湖,为秋雁栖息之处,雁荡山亦由此得名。
[13]圮(pǐ痞):毁坏。[14]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15]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清澈。语本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瑶界:琼玉世界,形容清润洁净。[16]海:指东海。
玉环:岛屿名,今为浙江省玉环县。岛上有玉环山,西北与雁荡山隔海相望。
一抹:犹言一长条。[17]垤(dié跌):蚁封。
此泛指小土堆。[18]《志》:指《大明统一志》。
[19]荡:指雁湖。[20]这条记载是不确切的。
徐霞客本着“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精神,冒着葬身深壑的危险,二十年间两次攀登雁荡山顶,终于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纠正了旧《志》的谬说。[21]上湫:指大龙湫。
[22]莲舟:即《游天台山日记》中所述及的莲舟上人。[23]向:从前。
撩:撩拨,挑弄。[24]斗:“陡”的假借字。
[25]履(lǚ吕):鞋。敝:破。
[26]能仁寺:宋初僧全了先建庵于此,咸平二年(999)始建寺,有“雁山第一刹”之称。[27]方竹:亦称四方竹,茎呈钝圆角四棱形,可制手杖。
数握:几把。[28]径寸:直径一寸。
[29]中(zhòng):适合,符合。[30]柯:枝条。
殆(dài代):近,几乎。[31]岐:同“歧”,岔路。
8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全文解释原文: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1 入天台山文言文翻译太平广记
刘晨和阮肇,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途遥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
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上面的桃子看起来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有力量了,想要下山。
用杯子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
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就越过山,眼前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长得非常美丽。
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刘晨、阮肇都很惊讶。
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像他们的老朋友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跟她们一起回家。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图案纵横交错。
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吃的东西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味道很美。
吃完饭又喝酒。忽然有一群女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兴致高处就奏乐。
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姿态美妙绝伦。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
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应该是春天了,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想念家乡,想回去的念头更苦。女郎就送他们,指点他们回去的道路。
二人回到家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凋敝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
2 中天台文言文[原文]:
魏王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许绾负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此,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材木之积,人徒之众,仓廪之储,数以万亿,度八千里之外,当定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乃可以作。”魏王默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译文]:
魏国国王准备建中天台,下令道:“有敢劝阻的人杀!”许绾扛着锹进来,说:“听说大王准备建中天台,我愿意添加一份力量!”国王说:“您加什么力?”绾说:“我听说天跟地之间相距一万五千里,现在国王要做它的一半高,应当是建七千五百里高的台。高既然知道了,它的基础必须要方圆八千里,国王全部的地,不够用来做台基。古代的尧舜建立诸侯国,疆土面积是五千平方里。国王一定要建这台,(就)先武力攻打各诸侯国,全部占有他们的土地,还是不够,还要攻打四方的蛮夷之国,得到了八千平方里,便够做台基了。要用木材的总量,人力的数量,仓库的储藏,都要数以万亿来计量,估计八千平方里之外,应当定为农田的地方,要足够供给国王建台用的,建台的条件具备了,才可以建了。”魏国国王默然没什么回答,便取消了建台。
3 文言文《游天台山记》翻译四月初一早上下了雨。
走了十五里,路上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
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
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
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
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
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
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
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
4 天台牡丹,文言文翻译①天台:即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
②拱把:拱,两手所围也。把,一手所握也。拱把,指其径围大如两手合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③檐甃:甃,一指砖砌的井壁,或者是砖的意思。檐,是指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玉甃,可以理解为洁白的墙壁。檐甃,有的地方直译为房檐井壁,我认为不妥,此处应该理解为墙壁和房檐。
④穰吐:丰盛的样子
⑤婆娑乐神: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据虞预的《会稽典录》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曹盱乃是巫祝,所以婆娑乐神的意思应该是跳着优美的舞蹈来欢迎神。伍神,值得是伍子胥,一些更早的文献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些地方也称“女儿节”,具体不再赘述。
⑥漂发:毫发,细微。
⑦蔽芾:茂盛貌。
⑧奇崇:按文意应该是责骂,责备的意思。
5 天台牡丹,文言文翻译天台山多牡丹,径围大如两手合抱的牡丹花是很正常的。当地村中有一种牡丹叫名叫鹅黄牡丹,一株有三枝干,大的如小斗般,种在五圣祠前。枝叶分散,交错伸出到祠的瓦檐边上,三间房都盖满了。花开时有数十朵,颜色如鹅子、如黄鹂、如松花、如蒸栗,花萼茂盛,层递吐艳,花团锦簇,淋漓复沓。当地人于这株牡丹花外边搭建四五个棚台演戏,以歌舞乐神。如果有人侵花而至漂发,立马就会引来奇异的灾祸。当地人的戒律没人敢违反,所以牡丹花能够由最初的小枝小叶,长成年岁长久开花不断。
3字词解释
2拱把:拱,两手所围也。把,一手所握也。拱把,指其径围大如两手合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3檐甃:甃,一指砖砌的井壁,或者是砖的意思。檐,是指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玉甃,可以理解为洁白的墙壁。檐甃,有的地方直译为房檐井壁,我认为不妥,此处应该理解为墙壁和房檐。
4穰吐:丰盛的样子
5婆娑乐神: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据虞预的《会稽典录》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曹盱乃是巫祝,所以婆娑乐神的意思应该是跳着优美的舞蹈来欢迎神。伍神,值得是伍子胥,一些更早的文献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些地方也称“女儿节”,具体不再赘述。
6漂发:毫发,细微。
7蔽芾:茂盛貌。
8奇崇:按文意应该是责骂,责备的意思。
6 谁能将孙绰的古文《游天台山赋》译成白话文啊 极少有人能吧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
或倒景于溟,或匿峰于干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堙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
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呤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要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
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
近智以守见而不知,仁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见标,瀑飞流以界道。睹灵验而遂阻,忽乎吾之将行。
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
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
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
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桕木之长萝,援葛 之飞茎。
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
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这长松。 窥翔鸾这裔裔,听鸣凤之邑邑。
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辣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
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 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
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亻宁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
驰神辔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
害马既去,世事多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
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杨烟。
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竺寂默于不言。
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孙绰曾出任章安令——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治所在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
从章安到天台,也就几十里路,不难朝发夕至。可是,那时的天台山,还是草昧未开、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
如果没有一股寻幽探险的 ,没有一种勇于攀登的毅力,是不能先人饱赏这钟灵毓秀的山川风光的。当然,也就没有这千古绝唱的《天台山赋》了。
而偏偏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迹罕至焉”。于是,孙绰“披荒榛之蒙茏、陟崿峭(eqiao,高峻貌)之峥嵘……跨穹窿之悬蹬,临万丈之绝冥……揽樛木之藤萝,援葛藟之飞茎”,历尽艰险,终至坦途,得睹灵境。
孙绰饱含对名山胜景的向往、赞美的 ,写出这言真辞切、文情并茂的辞赋。吟咏之间,就像在观看一卷素雅的风景画,赏心悦目;又似在吟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脍炙人口。
《天台山赋》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壤富,尽人神之壮丽矣。……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
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孙绰将天台山比作蓬莱、方丈仙山,以为是大自然特别偏爱的骄子,把宇宙的神秀都集中在这里,使得她分外壮观奇丽。
再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真不知作者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匠心,才锤炼出这铮铮作响的十四个字,形象而简洁地勾勒出了“台岳”(笔者以为,天台山与五岳相比,也毫不逊色)的两大奇景:赤城如红霞,高耸入云,在青山上树起一杆标柱;瀑布如银河,飞流直下,在群峦中划出了一道鲜明的界限。
天台山,这深隐云雾中的神龙,至此,已经崭露头角,不由得心驰神往,迫不及待地欲随作者一睹其全貌。孙绰展开想像的翅膀,以生花妙笔,让台岳山川风物的神奇瑰丽、光怪陆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
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
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彤云斐叠以翼棂,皦日炯晃于绮疏。
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天台山地理优越,山脉横亘于灵秀的越国,峰峦掩映于斗牛的分野。
天台山气势雄伟,有的似双阙,夹道耸峙,有的像琼台,高悬空中。天台山物产丰美,这。
7 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 ,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 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 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 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 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 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 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 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 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 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 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 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 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 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
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1神仙居里逍遥游
“神仙居”因所在地浙江台州市仙居县而得名。
“仙居县”原叫永安县,传说一乐善好施者全家饮酒飞升为仙,故事打动了当朝佛性皇帝宋真宗,于是赐改县名“仙居”。
“神仙居”离大诗人李白曾经到过的“天姥山”不远(也有人说这里就是“天姥山”,还据此勒石“太白梦游处”),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写过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所以,皇帝赐改县名是不是与李白有关也很难说,毕竟 历史 上皇帝附庸风雅的故事也是有过的。
讲真, “神仙居”里的景观,奇山、奇峰、奇石、奇洞、气云、奇光等,与李白诗里的许多描写也确实貌神皆合。
这些扑朔迷离的传说与推测,或许反倒为“神仙居”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2天台山上好风光
天台山在台州市天台县,自古享有“风光这边独好”的美名。
山上景点众多且各有特色,前人概括为古、 清、奇、幽;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尽人神之壮丽矣。”
这里著名景点有国清寺、济公故里、石梁飞瀑、琼台仙谷、赤城栖霞、华顶秀色、双涧回澜等。
据考证,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上天台山,写下二篇游记,并将《游天台山日记》标注于《徐霞客游记》篇首,天台山在其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3千年古刹国清寺
天台山佛、道文化源远流长, 据说佛教的“天台宗”和道教的“南宗”都始创于这里。
国清寺始建于隋代(内有“隋梅”一株,后人为其建有“梅亭”一座)重修于清雍正年间,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所在。
大凡佛统、道统,几乎都是在山川秀丽、民风淳朴、生活也相对富裕的地区得到传承,天台山正是这样的地方。
或许,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境才会静下来,忘记生活中的种种浮华烦躁,修身养性,笑对世俗纷扰与琐事吧?
佛门大咖“济公”和尚当是一个典型例证。
4石梁飞瀑源流长
著名的“石梁飞瀑”风景区是一条数公里长的山涧河谷,核心景点在最上游一禅院下面。
这里兼具“浙西大峡谷”的巨石“磅礴”与“浙东小九寨”的清幽秀丽,徜徉其间,奇石、幽洞、飞瀑、清泉、桥栈逐一展现,仿佛行走在绵延的艺术画廊。
据说,两边山崖,还有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乌药和“救命仙草”的铁皮石斛。
“石梁飞瀑”下的溪水岸边,有徐霞客雕像,表明这位旅行家曾驻足于此。
“石梁飞瀑”上边,古老的禅院里一片静穆、不见僧人,仿佛世外遗存。
5琼台仙谷聚菁华
现在的“琼台仙谷”中间是拦截清澈溪水而成的颀长水库,两边山崖对峙,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被誉为“人间仙境”,沿途多名人石刻,甚至还竖有皇帝昭文碑刻,是天台山风景菁华所在。
李白到此曾题诗曰:“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但见瀑泉落,如跺云汉来。”
百丈龙潭是这里的核心景点,百丈上游坑边两岸崖壁如斧斫刀劈,栈道陡峭、幽险、回环,体力不济者很难攀援升顶。
到此一游后才发现,擅长夸张的李白对这里的描写竟没有丝毫的夸张。
6赤城栖霞美如画
赤城山,又称烧山,因山呈赤色,大石列布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
登赤城需适宜的天气,或见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其云雾缭绕,霞光笼罩,光彩夺目,故有“赤城栖霞”之美称。
相传明朝某皇帝两次游天台山都曾在此驻足。
赤城山建有济公院、醉僧亭、葫芦斋等,因为济公少时曾在此读书。
山顶建有梁妃塔(纪念梁朝岳阳王王妃),与国清寺古老的隋塔遥相呼应。
登临赤城山顶,极目远眺,天台县城可一览无余。
7济公故里佛缘家
“鞋儿破, 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哪里有不平哪有我”。
相信,凡看过电视连续剧《济公》的国人,对这歌的曲调都耳熟能详,但对真实的济公,估计了解的人就很少了。
济公名李修缘,出生于故居旁边的永宁村,弱冠(20岁)即皈依佛门。
这位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不走常人路,最终却能修成世人皆知的“活佛”,正是佛禅道宗底蕴深厚的天台山文化孕育的结果。
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到此一游后,题字“天下济公,祖在天台”,这是对地杰人灵天台山特殊的礼赞。
1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译文
十七日 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
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zhé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
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出把七道。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
水由洞出,有二派通“脉”,支流: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
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
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
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
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大岭东转,束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为将军岭;涧捣其西,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
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中,而大岭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入。
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
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初觅炬倩导,亦俱以炬应,而无敢导者。
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
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顾仆各持束炬入。
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镰,耕者荷锄,妇之炊者停爂cuàn烧火,织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皆莫能从。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
洞稍宽,可以测身矫首,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俱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
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第〕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然亦无入处。
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
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石表与石质顿换,片窍俱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
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砂石平铺,如涧底洁溜,第干燥无水,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
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
由层石下北循涧底入,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
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东下一级,复值润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
于是辟成一衖通“弄”,小巷之意,阔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床楞边匀整;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此衖中第一奇也。
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底由东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
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以手加额作敬礼状称异,以为大法术人。
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想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然其洞但入处多隘,其中洁净干燥,余所见洞,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乃取行囊于前村,从将军岭出,随涧北行十余里,抵大道。
其处东向把七尚七里,西向还麻止三里,余初欲从把七附舟西行,至是反溯流逆上,既非所欲,又恐把七一时无舟,天色已霁,遂从陆路西向还麻。时日已下舂,尚未饭,索酒市中。
又西十里,宿于黄(石)铺,去茶陵西已四十里矣。是晚碧天如洗,月白霜凄,亦旅中异境,竟以行倦而卧。
黄石辅之南,即大岭北峙之。
2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译文十七日早餐后,仍然从新庵往北直下,走到龙头岭,一共五里,由旧路来到络丝潭下。
在这之前,我看到《志》这本书的有关于“秦人凿三个洞,而上洞只有石门进不去”的文章,于是我误会了,以为两洞都到了,没有办法找到所谓的上洞。土人说:“络丝潭北边有上清潭,那儿门很狭窄,水从那里流出出,人不能进去,进去就能看到奇丽的景观。
这个洞跟麻叶洞都是神龙蛰伏藏的地方,除了难进入,没人敢入。”我听到,更加高兴了。
过了络丝潭后,不渡涧(知溪流一类东西),就傍在西麓下。〔原来渡涧是东麓,云阳的西边,是枣核故道;不渡涧就是西麓,大岭、洪碧的东边,出把七道。
北边〕走了半里,遇到樵者(砍柴的人),带我到了上清潭。它的洞就在路的下面、涧的上面,门的东边,夹这想合拢的双掌。
水从洞口流出,有二派通“脉”(难矣),支流:从洞后面来的,汇集而不流动;从洞左边来的,〔就是洞南旁的小洞,〕流得很是急湍。于是越过洞左边得急流,趴在水上进去。
引路人停止提供火炬,不肯再做我们的前驱者。于是我解开衣服趴在水上,像蛇一样进去。
石隙又低又窄,而且水都浸没了一大半,必须身伏在水上,手擎起火炬,平趴着,才能进去。向西走了二丈,石隙才开始高裂一丈多一点,南北横着也裂了三丈多一点,但是还是没有进入的地方。
只有西边一小洞,阔一尺五,高二尺,而水也浸着一尺五高,小洞露出水面的,才五寸而已。估计匍匐在水中,一定口鼻都濡进了水,而且用火炬试探了一下,贴着缝隙的顶部进去,有一半石水渍。
那时让仆人守着衣服在外洞,若我泅水而入,谁为我拿火炬呢?身子可以泡水,火炬难道也能泡水么?况且秦人洞水(??),我也曾没膝浸服,也感到温暖而不冷,但是这个洞水很冷,跟溪涧没有两样。而洞对着风口,飕飕地吹着。
风跟水交相逼入,而火又成为阻挡我地原因,于是决定放弃了。出洞,披上衣服仍然觉整个身子都冷得起粟,于是在洞门前升起火来。
过了很久,才又循着西麓随水向北行,已在枣橡岭的西边了。
3 滇游日记原文及翻译1、原文如下: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2、对照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3、滇游日记的简介: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4 请给我徐霞客游记的全文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
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 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
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四月初一日 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
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
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
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
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
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
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è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
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ù门坎,水从坳中斜下。
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
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颓kùi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
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
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
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
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
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
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
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
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
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
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
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
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ēngcōng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
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
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
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
5 求两篇文言文游记《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藉先生以传。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舟发自常山,由衢低严,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陆双峰,崭然秀峙,觉有异,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舟稍近,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踌,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蒨。欲舣舟以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倘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思微倦,隐几卧,而空蒙滴沥之状,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之中景若何?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于是并以耳游。噫噫,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