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这首歌曲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声声慢》这首歌曲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1张

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对物是人非的惆怅,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对另一半的无限牵恋。

《声声慢》是一首加入了流行元素的中国风歌曲,由邓福如演唱,何官锭填词谱曲。收录于阿福首张专辑《原来如此!!》中,是第四波主打歌。

歌曲歌词

车若又远了 心若又离了

仿佛纯灰色的仰望云飞

你若又疲倦了

声声声慢不再流浪

寻寻觅觅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凄凄惨惨的冬天

我又重来一遍

苏三又离了红桐县

吹散了 这春天

该有的 桃花源

我又开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闭上双眼

风偷偷吹散红线

我又重来一遍

娘子离开了我房间

安静 的烟圈

飘散成 你的脸

怎逼我再想念

怨言

倒流回 我呼吸 的瞬间

放肆的宣泄

诺言

我怎么还听得见

想告诉你

苏三她倚着窗

她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 泪流下 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我静静倚着窗

默默凝望着路旁

那朵花 在飘香 完全忘了

你离开 的时候 留下的那种悲伤

寻寻觅觅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凄凄惨惨的冬天

我又重来一遍

苏三又离了红桐县

吹散了 这春天

该有的 桃花源

我又开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闭上双眼

风偷偷吹散红线

我又重来一遍

娘子离开了我房间

安静 的烟圈

飘散成 你的脸

怎逼我再想念

怨言

倒流回 我呼吸 的瞬间

放肆的宣泄

诺言

我怎么还听得见

想告诉你

苏三她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 泪流下 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苏三她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 泪流下 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我静静倚着窗

默默凝望着路旁

那朵花 在飘香 完全忘了

你离开 的时候 留下的那种悲伤

钟若又摆了 妆若又花了

仿佛停止悬挂的月光辉

你若又离别了

声声声慢不再向往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 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 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 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1、听歌曲《声声慢》。

2、听录音朗读《声声慢》。

3、学生自由朗读。

二、文本解读。

(1) 《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愁

(2)为什么愁

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3)愁什么

明确:①公愁——山河破碎、爱恨难寄的绝愁

②私愁 ——欲语泪流、失去亲人的哀愁

身陷囹圄、人格蒙羞的悲愁

事业不继、相知有谁的凄愁

(4)怎样表现愁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①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分析鉴赏。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钜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①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②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雁” 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③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忧愁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④梧桐、细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⑤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根据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写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1)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然后全班齐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1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痛苦、绝望、(至)愁 。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

多避免直接抒情

借事借景抒情

讲究言外之意

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氾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跟原词有很大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1、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2、背诵《声声慢》。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声声慢》创作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词牌“声声慢”

3、了解“易安体”的写作手法

<二>情感教育目标

1、体味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相结合的浓浓哀愁的复杂内涵

2、丰富学生情感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背诵《声声慢》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李清照词中那浓浓的愁情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三>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汉政权南迁。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词也以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为界线,在其前后明显有所区别。这首词是她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从词意看,当作于赵明诚死后,通篇都写自己的愁怀。她早年的作品也写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而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之愁,所以读后使人感受更加深切。

 <四>分析全词

1、本词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你如何理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 寻寻觅觅: 人物动作

冷冷清清: 外部环境

凄凄惨惨戚戚:内之心灵(板书)

追问:“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哪一个字能够与其它四个字都能组成感 彩相近的词

凄冷 凄清 凄惨 凄戚

可见“凄凄”是外部环境到内之心灵过渡的关键。

3、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4、过雁与词人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

5、你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黄花盛开时,想摘一朵戴在头上,而现在,花已憔悴,又有谁还有这种兴致呢表面上看是写黄花憔悴,无人爱怜,实际上是语带双关,也暗示自己韶华已去,青春不在,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哀愁。

6、“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兼”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

7、讨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都反映了词人的哪些愁情

明确:故乡之思  丧夫之悲  流离之苦  国破之恨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第一、二题。

2、背诵全词

《声声慢》主要表现的是作者丧夫后的百无聊赖与孤独的心境,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出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因为丈夫生前经常与她大雁传书: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孤楚无依

设计理念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或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出示自学指导(三):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吗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出示自学指导(四):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清学稿”中的“背景知识”,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一、“学引用清”教学是一种目标控制教学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目标。展示目标的环节是导学的过程,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达成目标的环节重在学(学生自学)、引(教师引导)、用(学以致用);检测目标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巩固目标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清学的过程。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为: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

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先学后教”,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地备学生,尽可能考虑到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的困惑疑问,考虑到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样才能对他们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引导和评价,也才能真正做到“学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须时时处处想着学生,譬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当由浅到深,注意问题之间的承接与过渡。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学提纲的设置,一定要方向明确,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浪费了很多时间,主要在于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

三、“学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体运用要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运用,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促进师生对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课件太多,使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课件张数不宜过多,主要呈现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和必要的资料性文字,课件制作一定要为课堂教学预留生成空间。这样更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地发挥引领作用,而不受课件程序性的牵制。

附:清学稿

李清照《声声慢》清学稿

班级 姓名

知识链接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清学训练

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二、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黄昏

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选做)

四、谈一谈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

《声声慢》可能是易安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靖康前后,她经历了由家庭幸福美满,国家战乱频仍,一人漂泊落拓,晚景寞苦凄凉的历程,感慨自然良多。这首词恰恰就是宣洩了一个漂泊落拓而又失去爱情的人内心苦闷的心景。词的上阕主要写境况而兼及心情的透露,下阕以景物旁衬而主要写心情。全首词迭字连用、借用口语,最能体现其妙处所在。

全首词用“寻寻觅觅"开场,把一个人内心空虚、百无聊赖的心境十分逼真的表露出来,寻觅不可得;接着便是冷清;冷清过后,自然就是“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迭词很自然地构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到最后,相识的雁过,引起的只是无语的惆怅。

下阕把意境发展到最高限度,黄花堆积,容光憔悴,谁来采摘?“守着窗儿"是怜爱那憔悴的秋光,也是从秋光中见到了自己容光的憔悴,所以有“怎生得黑"的惨淡感受。正因为空虚,所以“点点滴滴"都好象打在自己的心上,越来越愁。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恨而作的。它写的是词人从早到晚一整天的愁绪。其妙处主要体现在叠字上,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现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丶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巨大的创痛。这几句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其次是借物抒情。都准确而形像地表现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道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愤,促然作结,而其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满纸鸣咽,动人心弦。

此词写诗人愁苦之情。起句的十四个字都用叠字,词结尾"到黄昏、点点滴滴"也用叠字,新警奇特,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起句的叠字都是唇齿音,读文更让人有凄清之感。全词都是寻常语,未用典故,来加雕饰,却把心中所感用白描手法写出,感人至深,结句有力。

李清照《声声慢》——《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代表作。在靖康二年,由于金人的铁骑南下,打破了词人平静、舒适的闺房生活。特别是夫死家衰、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李清照悲愁无限。因而,积郁于心而行于言,用自己的血和泪写下了《声声慢》一词。在词中,词人李清照真切地表达了自己晚年凄凉孤寂的处境和悲苦的心境。全词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始的三句描写词人公愁苦心情。而这样的愁苦心情是怎样来表现的?在词中,词人连用了七对叠字,表现出在流离失所、生活飘零中心神不定的精神状态和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第一句写动作。一开始写词人不停地寻找,似乎失去了什么,在词中也没有说出。这样,词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营造了词的审美境界,从而吸引着读者去“寻寻觅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第二句描写的是环境。然而这“冷冷清清”的环境不正是词人苦苦寻找而无所获时产生的心境的表现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句直接写了此时此刻内心的凄凉与悲戚。从整首词来说,这三句不但具有总起的作用,而且表明词人的内心的悲戚,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xuán)寒”即乍暖乍寒,也就是“忽冷忽热”的意义。表明此词写的是秋日清晨,正是“晓寒犹重,秋风砭骨。”这里是环境的描写,接着的“最难将息”说明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自己年老体弱很难调养身体。其实这是表层意义。如果联系李清照生活处境及其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里李清照是通过自己身体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来暗示自己很难对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真是在“凄凄惨惨戚戚”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因而只好借酒消愁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上,心情悲戚的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借酒消愁。然而,这三杯两盏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分秋风的寒气。“晚来风急”也是明写自然环境,实则暗示恶劣的政治气候。这里也许是说词人到了晚年还遇到这样的政治环境,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这一切都积郁于心。真有那“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辛酸与不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是指南来的秋雁。词人正在伤心时,天上一群大雁,正向南方飞去,这群大雁啊,不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联系李清照的一生来看,这三句具有多重意蕴。首先,李清照在词中借助大雁这一传书的意象,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表明昔日生活的幸福美好,今日却苦闷悲凉。比如,她在《一剪梅》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今“正伤心,雁过也”,即使“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这样更加突出了丈夫去世后的李清照的孤苦无依。其次,此时的李清照因国破家亡而南下,大雁因寒冷而南飞,由此而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触景伤情,寄情于物。再次,如今颠沛流离,无家可归,词人借助于南来北往的大雁,以寄托自己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园中开满了菊花,真是秋意浓浓之时。“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里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句反诘句,这里不但表明了由于自己忧愁之多之深,即使菊花已经开得堆满地,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而且李清照通过这一细节描写,以花喻人,女人如花啊!可词人运用了反喻,用菊花的繁盛,反衬自己的衰老与不幸。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活画出一个年老体弱、发愣发呆的人物形象。这里暗示出了李清照老来形影相吊,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怎生”即怎样。“生”即语助词。“独自怎生得黑”即怎样才能挨到天黑。这一句李清照借此感受暗示了自己度日如年及其苦闷忧郁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词人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词人李清照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听到的又是使人忧伤的雨声。词人从声音的角度来写,融声于心,“气之所动,物使之然也。”更何况词人内心本身就充满着忧伤与悲戚,而这雨滴打在梧桐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不是更加使词人心碎,使词人倍增忧愁吗?

所以,词人在最后,把情感推向了极高之处,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呼喊。“次第”指光景、情景。“这次第”是对上面的总结。“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用一个“愁”字作结,首先,集中地把上面的一切做了概括,并归结出其内在意蕴,点明词的主旨。其次,词人在“愁”字前加了一个“怎”字,其后加了“了得”一词,其意义就是“了不得”,概括不完的,同时构成反诘句。词人运用反诘句,不但揭示了词人李清照内心的愁之多,而且具有“欲说还休”的审美效果,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吸引读者去“寻寻觅觅”,而且更加感受到词人李清照晚年无限的痛苦与悲凉,认识到国破家亡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为物是人非,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一愁家国不同往昔;二愁与其夫君的感情,对一个女子而言,尤其是本身就喜哀愁的女子而言,愁无尽。《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诗歌里表达愁苦之情的方式有多种:

1 通过叠词、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通过叠词和口语化的表达,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空虚和六神无主的精神状态。

2 通过借愁的意象来渲染烘托。例如,“乍暖还寒,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憔悴,梧桐更兼细雨”这一段,通过借秋天的自然环境来渲染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3 通过心理刻画和感觉描写来表达。例如,“正伤心,独自怎生得黑,点点滴滴,黄花堆积,憔悴损”这一句,通过心理描写和感觉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法自拔的境地。

4 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怎敌他,晚来风急,到黄昏”这一句,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表现了作者面对外部压力和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总的来说,《声声慢》诗歌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愁苦之情,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凄凉悲惨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4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