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117页古诗四首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下册117页古诗四首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能体现这一心境的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赏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动作描写,通过“独坐”“弹琴”“长啸”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明月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描写了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赏析

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后引发的思乡之情。

2、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同时照应“谁家”,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作具体分析。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示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译文 东望故园路途遥远,泪水沾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您相逢,写封家书却没有纸笔,就请您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赏析

1、主旨:这首诗通过对逢入京使时场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以及豁达的胸襟。

2、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泪下如雨湿袖难干的情形,表达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为下文写捎口信“报平安”做铺垫。

3、“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答:“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

个人认为,如果有人选择对情感保持淡泊的态度,一方面的确可能是因为爱情挫折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方羞于表达情感给别人留下了情感淡薄的印象。

不同的人会对情感选择一种很平淡的态度,如果要想具体到每个人的原因,那么就要根据现实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因为每个人的教育和日常思维都不一样,因此对待感情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知。

对情感淡薄的人而言,爱情挫折的确可能是一个导致因素。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很明显,假如一个人在感情关系当中不断的付出热情,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挫折和拒绝。长期以往他的认知就可能会认为,交往感情是不值得付出和维系的。因此他就会对于这些情感爱情的事情变得趋于平淡。这并不是因为他自身真的看淡了情感关系。而是为了躲避这种拒绝行为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也有可能对方羞于表达情感,给别人留下了淡泊情感的印象。

当然,我们的社会更加倾向于认可一些勇于表达自身想法和情感流露的人。如果有一些性格内向的人在外表达的能力不足。那么在很多时候,这类人群在他人面前都会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很多人看来他们也对情感非常的淡薄。但这种情况并不需要进行强烈的改正,因为等到未来他们自身的交往经验丰富以后,这种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具体的现实情况要根据这个人的日常行为和想法来进行了解。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每个人的教育和思维想法都不一样,具体的现实情况肯定要根据个人的日常行为和想法来进行推测了解。比如说从小的家庭环境影响、学习知识时对某些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等行为和想法。都会影响自己对于感情这种选择态度的判断和表达。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美好,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在山间的宁静中,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他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悦。同时,潭水清澈明亮,倒映着周围的山光和诗人自己的身影,让人感到内心的宁静和空灵。这种美景与内心的平静相互呼应,烘托出了诗人淡泊的情怀。

“得之淡然,处之泰然,失之坦然”做人的哲学应当是如此的吧。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慕名,不慕利,淡泊处之。

我其实艳羡的是那些淡泊之人,无论多大的诱惑摆在眼前,他们都能淡然以对,不至于因那些身外之物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我敬佩庄子那份“曳尾于涂中”的飘然心境,他舍弃成为人上人的机会,甘于在乡野中收获自己的快乐之境。这种对于名,对于利的淡泊,不仅是我所应该学习的,也是天下人所应该学习效仿的。

纪晓岚曾言:“事能知足心常态,人到无求品自高,”确实是如此,真正淡泊人生的人懂得满足,同时也清楚何为自己所想要的。正如张衡在《归田赋》中所写的“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这就是张衡清楚想要的生活,他倦了官场的追名逐利,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我想,这也是许多淡泊之人向往的图景吧。喜欢“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吊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生活,或许孤独清冷了些,但是可以一人淡然于世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难道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

然,“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总会有追名逐利之心,能够真正淡泊于世的是寥寥无几的,更多的还是在乎名跟利的。他曾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这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体现当初的李绅是多么体恤人民疾苦。可是,当他置身于权力中心时,他全然忘了自己的初心,自己原本所该怀有的淡泊之人。他极尽奢靡,贪图享乐,再也无法抽身,他甚至将百姓当作是可以随风而逝的秕糠,俨然成了无情我无意的小人。试想,若是他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能够淡然处之,并多为百姓谋福利,那么他定会为百姓所爱戴,同时他的内心也定然是满足快乐的。

再反观当今,又有几人能淡泊处事呢?我觉得人们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大部人是为了学术而研究,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气,多写几篇学术论文而研究。是该问问究竟是有几人能够潜心研究,不重名利呢?这点,我想我们都该向季羡林老先生学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作为学术泰斗的季老,是如此淡泊,而我们是否太功利了呢?

愿我们多多反思自我,多让自己学学淡泊之人的心境,过上那“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淡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生活。

标签: 人生

淡泊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德行,是一种为人者所能达到的极高思想境界。淡泊,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东晋陶渊明因为淡泊,辞官归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三国诸葛孔明因为淡泊,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谓淡泊之极。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

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淡泊是一种从容,是对人生和世界深彻感悟的一种超越,人生在世,会被太多的事情所羁绊,很难达到心静的意境。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凡人恐怕都想给别人,给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古往今来也确实有不少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赢得生前身后名,流芳百世,英名长存。

求名,重名,无可厚非,名正言顺。孔子就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说话就没有分量。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这就是过分贪婪导致的。

鲁迅先生是一位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上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1936年春,《作家》编辑部要在刊物目录上端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头像。为此来人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并建议把他的头像也印在上面,被鲁迅谢绝了。

想得到名声,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有道是“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如果一个人热衷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都会留下祸患,那就会应了那句人们熟知的俗语——“图虚名,得实祸”。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们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如果我们都能以淡泊的心态去看世上的一切,不计得失,不惊荣辱,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活得精彩,活得有滋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