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把写景、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文章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布局、室内的光线以及陈设之后,写自己“偃仰啸歌”的情态,怡悦之情溢于言表;接着把自己的喜悦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创造了优美动人的境界:“庭院寂寂,……珊珊可爱”。写亡妻的片断中,描绘了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富有诗意,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永久的缅怀与眷恋。在叙事中,作者有时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的哀思;有时作者将感情融合在叙事之中,“东犬西吠……凡再变矣”,写家道中落,字里行间似可闻作者叹息之声。
1,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2,原文:
《项脊轩志》
作者: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上教版高一第二学期第16课无此段文字)
(下文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4,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7-12-23]
一、看“喜”
一喜劳动有获。一间普通书房,何以令作者深深喜爱呢?因为有劳动收获的快乐感。曾经,这间房子“小”——“可容一人居”,“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漏”,“暗”——“日过午已昏”。归有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了环境:“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经过修缮,这间书房不再漏雨,又变得明亮,再加上兰桂竹木散发出的幽香,颇有些生机。审美愉悦代替了劳动的疲劳,自然喜上眉梢。
二喜环境清幽。“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与小鸟为朋,与明月为友,与桂影为伴,与清风为侣,回到清幽、谧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充满了诗意,还倍感亲切、详和。正如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既可以修身、养德,又可以明志、致远——何其妙哉!
三喜读书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在这里或躺或卧,或啸或歌,或读书或静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而更多的是勤奋苦读:“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当然,这里的环境之美、读书之乐,绝不是豪华的、奢侈的享受,而是作者的一种知足常乐,一种随遇而安,一种高境界的追求,一种心灵的满足。这是一个文人的精神愉悦,是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泊之心。
四喜夫妻恩爱。回忆夫妻生活,归有光写了三件极其平常的小事:“问古事”,“学写字”,“说娘家”。夫妻间有问有答,有学有教,有说有笑。这是何等幸福!与朱自清笔下的“我轻轻推门进去,妻已熟睡好久了”的“静”相比,多一分“闹”;与林觉民笔下的“初婚三四个月……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缠绵相比,则显出一分淡然;与孙犁笔下的“你走,我不拦你,孩子怎么办……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打完了鬼子我再回来谢你”的沉重相比,则多了一分轻松。总起来说这是一段美好的生活,是归有光一生中度过的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喜少悲多。
二、说“悲”
一悲“诸父异爨”。诸父分家造成的结果是“三多一乱”:灶多——“诸父异爨”,门多——“内外多置小门”,墙多——“墙往往而是”。同时:“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客逾庖而宴”,整个家庭杂乱无章。这些平常小事,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家家都有亲人,家家都有琐事,家家都有忧喜,只不过这些平常小事对一般人来说或不在意,或感觉不到,或不愿说,或不愿写,但归有光却细腻地体会到了,而且体会很深,想到家庭败落,想到人世变迁,想到亲人分离,未免不深长感叹。
二悲幼年丧母。归有光几乎是“为儿不识慈母面”,对母亲的怀念,只能通过老妪的转述:“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正如林纾所语:“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母亲对子女入微的关心体贴,归有光不能亲自感受,只能靠想象模拟得之。想象母亲的一言一行,想象母亲的音容笑貌。多么可怜!我们可以试想,当他读到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时一定是泣不成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三悲祖母之亡。回忆祖母,归有光写了极其平常的三个“一”。一句埋怨:“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看似怨,实则是爱。一个期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轻轻的话语里深藏着祖母多年来内心的愿望。一件礼品:“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写出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归有光回忆这些生活小事,历历在目,想到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想到家境变迁,一种辜负了亲人的期望的沉痛心情涌上心头,又“瞻顾遗迹,如在昨日”,自然是“长嚎不自禁”。
四悲中年丧妻。中年丧妻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其妻英年早逝,使归有光心境惨淡,故“室坏不修”,修也不居。尤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是归有光对娇妻之爱的延续。睹物思人,倾注在这棵小树上的既有时间上的迁移,又有空间上的变化,树在生长,人在思念,思妻之情与日俱增,甚至幻想自己也化作一棵树,希望“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希望根连根,枝搭枝,叶贴叶,希望“每一阵风过,我们都招手致意”,然而,物是人非,真可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人死不能复生,但他们精神意义上的生命是永远融为一体的。
总之,文中抒写的“悲”、“喜”之情表现为读书情、夫妻情、手足情、母子情、祖孙情、怀妻情,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写平常小事,抒平常之情,事小情深,故感人至深。
《伶官传序》本文是《新五代史 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 ""抑……欤 "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项脊轩志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追叙、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这一特点在《项脊轩志》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本文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和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情态各别。对母亲,写她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突现了慈母对儿女衣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祖母,写她的“吾儿,久不见若影……”的爱怜的言辞和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和“以手阖扉”的动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简洁地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写她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不但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夫妻依依情话的场面。总之,作者对于各个人物,都能分别抓住他们的特征,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富于生活情趣,并从中表达出自己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和功名未就时的忧愤之情,这是应该正确地加以分析的。 《项羽之死》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dai 4)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