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初恋情事

白居易的初恋情事,第1张

(中唐诗人白居易和湘灵的故事写照 ・᷄৺・᷅ )

水木年华有一首校园民谣叫《在他乡》,少年时,我常常听得入神。今次我无意间看到白居易和家乡的“小芳”菇娘的懵懂初恋情事,忽然又想起来多年前曾听过的那首民谣歌曲。歌曲唱到:

《在他乡》

演唱:水木年华

我多想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就让我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让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那年你踏上暮色他乡  你以为那里有你的理想

你看着周围陌生目光  清晨醒来却没人在身旁

人静的雨夜想起了她  她的挽留还萦绕耳旁

想起离别她带泪的脸庞  你忍不住地哭出声响

我多想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就让我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让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  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

我觉得这首歌是为白居易所写,简直不能再相配了。白居易跟邻家女孩湘灵从小玩到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最后老母不动声色间,打发儿子去求取功名。

在他乡的白居易,焉能不思念自己家乡的她呢?但是大丈夫四海为家,能屈能伸,为求功名,说不得只好暂弃儿女情长了。

当然夜深人静,小白是否会垂下脑袋,写下那么一篇相思情书,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看他后来名满天下时,俨然一代“色魔”的名气,可见他曾经必然是个情种。成为“色魔”,乃是白居易的另一种表现情感的方式。正所谓:

三年后,白居易回到家乡,已经不见了湘灵菇娘,怅然若失下,他又踏上新的人生征程,放浪形骸,诗酒若仙,一派宛如盛唐诗仙再世形象。

在烟花柳巷之间,白居易留连忘返,最后把风尘女子不知收留多少进入白府,因此世人戏称他为“色魔”。

好了,咱们重头说说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生于唐代大历七年,也就是772年正月,此时大唐藩镇割据,父亲白季庚为躲避政敌,举家迁居到符离。自此,小白以符离为家乡。

在符离,小白约十岁,母亲严厉,父亲官威气盛,都是叫小小的白居易所害怕的。这时他认识了邻居“小芳”女孩湘灵。

湘灵年芳约十三,娉婷袅娜,宛如天仙,白日姮娥,旱地白莲。你要说这时候的白居易,就和**姐湘灵开始谈恋爱,我始终不信。倘若是**姐开始欣赏这个聪明好学的小弟弟,这倒是原本可能。

有人说年老的父亲生下的儿子多聪明,譬如孔子、孟子和胡适,都是些没有父亲疼爱的人,且都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寥寥几人,虽不能证明这个老男人生孩子聪明,却也不妨参考一番。

两兄弟常常在一起读书学习,小白又写得一手好诗,写词谱曲也不在话下,这个湘灵恰好生得一副好嗓音,两人一个作词曲,一个演唱,真可谓好不文艺范。

就这样两人渐渐陷入爱河,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大约小湘灵菇娘,也渐渐让白居易产生了爱慕之心。

话说故事发展到这时候,必有一个巫师类的人物来破坏好事。当然本故事也不例外,才子佳人天天有约,不学无术,唱曲作词尽干些不着边际的事,母亲很快发现端倪。

这时候,白母就把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小小白)拉来一问,才知道是这个村姑坏了儿子的道行。这还得了,我儿子聪明绝顶,将来可是要做一方诸侯的人(藩镇割据下,节度使权力极大,往往相当于土皇帝),被你一个小妖精村姑坏了道行,这还哪有前途啊。

这次,白母陈氏可谓下了血本,把白居易打发去了南方的叔叔家,给足了银两盘缠。之后,白居易游历京城,干谒了当时的首都文坛宗师顾况,这首干谒诗就是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说来这首诗,可是有个白居易成名的小故事,总被人津津乐道。话说小白从没到过京城,谁都不认得,顾况问了白居易名字后,看了看他的这首诗的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觉得很普通,就随口开玩笑道:“小子,长安米贵,白居可不易。”这明显调侃他,说你这点才学就想混迹长安,恐怕道行不够。

可是再往后,当顾况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时惊叹而佩服道:“有才若此,白居天下也易!”

长安的繁华,很快让白居易忘了家乡苦苦等待自己的湘灵菇娘。什么女大三,抱金砖都抛却脑后,只见十里长安繁华如梦似幻,哪记儿时灯火阑珊凝眸处。

当然,偶尔午夜梦回,小白也能忆起来,有那么个明眸皓齿的菇娘,还在远处痴痴等待自己。

于是,游学三年后,白居易回符离,兴冲冲去湘灵符离的家,却发现人去楼空,好不惆怅。自此,白居易在符离苦读诗书文章八余年。

有一天,白居易手捧书卷,漫步湖边,看到远处有一辆车子由远及近,虽然珠帘微卷,匆匆一瞥,他却早已看出来,端坐里面的不是别人,正是多年未见面的湘灵菇娘。

湘灵家人知道女儿心思,本就是为了白家孩儿而回故乡,都知趣的让这一双儿女久叙离别之情。正是这一天,二人干柴烈火,初尝云雨情,蚀骨知味。

“我们一家,去了越中给人种地,那里赋税轻。但爹爹病了,想回家,所以我们就回来了,这次回来了,就不再走了。”女孩害羞,不敢直言思念情郎,可是,回乡探望儿时伙伴才是真。

天下从没有不透风的墙,湘灵回来的消息,很快被白母知道了。白母见儿子,还没忘记那个村妇,怒不可遏。

这次,为了断掉儿子的念想,对全家人说道:“咱们搬出符离,去襄阳,全家都去你们父亲那里!”这一年,小白22岁,湘灵25岁。

白居易离开故乡前,就去找母亲,跪求

成全,可惜当初老母就看不上这个村姑,何况白居易马上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岂能为了一个乡下丫头,而放弃儿子的前程。

白居易到襄阳后,大约过了半年,父亲因病去世。然后,他要扶灵回乡。回到符离后,白居易发现湘灵又离开了,茫茫中原,无处可寻。

自白父去世后,白家开始衰落,不过几年,生活艰难,举步维艰,没有老爹白季庚依仗,开支都付不起,最后大家举债度日。这些状况更加坚定了,白居易考科举的决心。

不比宋代考试很容易,譬如苏轼考进士时候才十几岁,唐朝考试贼难。29岁竟然是进士中最年轻的,不信有诗为证:

话说这个科举考试,比高考难多了有木有,概率约只有千分之六。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回到家乡,吹锣打鼓好不热闹,可是邻家传来啜泣之声。

32岁的湘灵虽然也归来,却是倚门自叹息道:“他做他的新科进士,我做我的乡野菇娘,从此相见不如怀念。”对于大白同志,湘灵开始避而不见(小白都已经二十多岁,快三十而立了,不能再叫小白,那就叫大白╯□╰)。

可爱的傻姑娘,却不知有人就喜欢野孩子,偏偏喜欢的就是乡下菇娘。白居易就是这样喜欢野孩子的一个男人啊!香港有个女歌手杨千嬅,曾经唱过一首歌,名字就叫《野孩子》,非常好听。歌词是这样的:

《野孩子》

演唱:杨千嬅 词:黄伟文 曲:雷颂德

就算只谈一场感情

除外都是一时虚荣

不等于在蜜月套房游玩过

就可自入自出仙境

情愿获得你的尊敬

承受太高傲的罪名

挤得进你臂弯 如情怀渐冷

未算孤苦也伶仃明知爱 这种男孩子

也许只能如此

但我会成为你

最牵挂的一个女子

朝朝暮暮让你

猜想如何驯服我

若果亲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许多旁人说我

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就是

一种最坏名字

笑我这个毫无办法

管束的野孩子

连没有幸福都不介意

若我依然坚持忠诚

难道你又适合安定

真可惜 说要吻我的还未吻

自己就自梦中苏醒

离场是否有点失敬

还是更轰烈的剧情

必需有这结果

才能怀念我

让我于荒野驰骋

明知

爱这种男孩子

也许只能如此

但我会成为

你最牵挂的一个女子

朝朝暮暮

让你猜想如何驯服我

若果亲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许多旁人

说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种最坏名字

笑我这个毫无办法

管束的野孩子

连没有幸福都不介意明知爱 这种男孩子

也许只能如此

但我会成为

你最牵挂的一个女子

朝朝暮暮

让你猜想如何驯服我

若果亲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许多旁人

说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种最坏名字

我也笑我原来

是个天生的野孩子

连没有幸福都不介意

白居易这一生只谈过一场恋爱,却是失恋了62年。后来,大白跟许许多多的女孩子过家家。

然而,大白的所有恋爱,都不过是为了虚荣。那唯一的一个野孩子湘灵,再也不曾生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而且越来越远。乃至后来的他们,一个在佛门,一个在尘世,仿佛中间隔着一条银河那么远。

湘灵虽然有心躲避白居易,奈何白居易有心要找寻湘灵,所以两人终会相见。然而,二人虽然相遇,阻碍仍在老母亲。二人来到白母面前,跪求成全。然而,白母一如当初那样决然反对。

白母歇斯底里道:“当年你是布衣学子,她尚且配不上。如今你是天子门生,她更是连给你提鞋都不配了!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除非我死了。”

这时,白居易又一次回到京城,再也算不得陌生。他又结识了大诗人———才子元稹。这个元稹正在写一部小说《崔莺莺传》,故事以元稹跟表妹的初恋为原型而写成。

白居易看着元稹的文字,想起来自己也是个忘恩负义的张生,一时睹文伤情。老白和元稹一起同病相怜起来,自伤离别情,自话情伤苦。咱们知道《莺莺传》是这样的:

后来,元明时文人王实甫,根据元稹的小说,改编写成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这个剧本在民间,可谓传唱数百年而不衰。

此后的白居易,再也不正经谈恋爱,常常烟花柳巷,狎妓无数。白居易一人,占了三十多个青楼女子,视爱情为玩物,三年一换,那些年老色衰的女子,都被他遣散。正是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老白不惜自污恶名,糟蹋自己不遗余力,年近四十,谢绝说媒,不愿意为一片树叶放弃整个森林,坚决不娶妻。

当然,白居易终于不耐烦老母亲的逼婚,37岁那年,迎娶了杨氏为妻。名门之后的杨氏,被白居易说得一文不值,因为爱一个人,所以害了另一个人。这就是封建礼教的可怕之处。

白居易53岁时,仍不忘湘灵。虽然枕绊也有娇妻,奈何不是自己喜欢的。哪怕再美,就是不喜欢。正如金庸在《白马啸西风》结尾处写道:

对于白居易来说,不是心爱的菇娘爱上了别人,而是可怕的礼教,束缚他们不得在一起,他们能有什么法子?心理扭曲之下,白居易一步步走向极端,仇恨女人,玩弄女人。

白居易老了,仍然不忘旧爱。虽然他在名利场中,混迹半辈子,奈何没有遇到一个喜欢的。所谓的名门闺秀,又或是青楼女子,他见过几千几万,有温柔婉约的,有善良可亲的,有贤惠聪明的,有狠毒嬗变的…………

年过半百的老白,回到符离家乡,本想去见湘灵,可是湘灵舍身入了佛门。他没想到,这一次佛俗有别,再一次阻挡了他们相见。

老白想想自己这些年来,不知道残害了多少女孩,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恨事,而佛家劝人向善,戒色戒欲。想到这里,他更是有恨有愧,终究不敢踏进佛门对心爱的“小芳”忏悔。

又过十余年,白居易自认为看透一切,再次回到符离。这次,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跟湘灵见面,不再分别。可是湘灵不愿意见他,大意还是当初那句“相见不如怀念”。湘灵回了一封信给白居易道:

老白只好作罢,望着信纸,老泪纵横。他给痴恋一辈子的湘灵,回了一首诗道:

湘灵苦笑,让弟弟拖回一句话:“ 既然梦中已见,只当话别,从此天上人间! ”老白听后心碎一地,离别符离,此后定居洛阳。

老白晚年寄情于《长恨诗》,写的虽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却字字泣血,句句真情,分明借事寓情啊!

后来,《长恨歌》传到日本,上至天皇,下至黎庶,全国无不顶礼膜拜。他被日本人奉为文殊菩萨,影响力远超李杜。

公元846年,也即是唐武宗会昌六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九月的一个晚上,36岁的唐宣宗李忱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来到祖宗黄帝的天宫。

只见黄帝的身旁,站立着一个玉面童子,童子唱着《长恨歌》,衣袂飘飘,声脆如铃。宣宗大为惊奇,问黄帝:“前辈,这童儿是谁?小小年纪竟能背出《长恨歌》。”

黄帝笑曰:“这小童的前世,就是长恨歌主白居易啊。他只因尘缘未了,才到大唐走了一遭。”宣宗还要再问,却见黄帝和童子腾云驾鹤而去,瞬间无影无踪。

醒来后,只听内侍来报,白居易已经于几天前在洛阳病逝,丧报人员星夜赶来长安,传递丧事。李忱写诗悼念白居易道:

白居易逝世时,享年75岁,留下《白氏长庆集》,共七十一卷。话说唐宣宗刚刚当政时,确有雄心壮志,想去开创一代伟业,也想重用像白居易这类实干之才,可惜天不假年,正好白居易此时,不堪病痛,离世而去。

我们纵观白居易的一生感情史,颇多磨难。童年求学上进时,美好时光遇见真爱,却受到母亲各方面阻拦。

此后,爱情一直偏激,同母亲抗争到底,想追求初恋爱情。最后,慑于社会普遍爱情价值观,屈服和投降于礼教,放弃了爱情,追求功名利禄。当获得功名利禄时,又因爱生恨,做出来伤害世间女孩的事情来,人称色魔。

初恋湘灵在空等无望之下,步入空门。白居易人到中年,迫于压力,娶妻结婚生娃。在婚姻不幸的同时,积极倡导文化改革运动,是为新乐府运动,喊出来一切以现实实用为基础的口号,是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做无病呻吟。这种思想跟他迫于现实压力也有关,不敢追求真爱,一切只顾眼前的事情。

因为只跟眼前的时事相吻合,大约最后也成为他,放弃美好初恋的思想基础。传统中国人,可能往往太现实,舍弃了太多美好的东西,也跟我们漫长几千年文明发展史有关啊!

乃至于中国诞生不了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数学家等等,也许跟太现实了有些关联!纯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足为外人道。

我们来看湘灵弟弟的行事,竟然给姐姐当送信使,当可以看出一二端倪。虽然那时候封建思想,束缚人心很厉害。但是,广大农村仍然在有限地方,坚守着人性最初的某些美好。

有趣的是,今日广大的农村又成了,最后不愿意丢弃封建思想的保守派。真是要其改变何其难也,不管古今,城市人们跟风而变,农村人们坚守始终。

中唐才子白居易和自己家乡“小芳”菇娘的爱情故事,又像极了金庸小说中的杨过和小龙女。白湘两人,亲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被白母棒打鸳鸯,有点类似于《神雕侠侣》中,黄蓉不许杨过和小龙女两人在一起的故事。也许金庸写杨过这么个人物形象,也许有几分灵感来自白居易吧(当然我猜的)。

白居易痴恋湘灵不可得,游戏人间与风尘,杨过不得小龙女时候,不也是游戏花丛中啊!金庸写郭襄痴恋杨过时写到:

现实中,白居易和湘灵,有情人最终不成眷属,徒留遗憾。他们可谓相互耽误终身,湘灵菇娘一生未嫁,最后入佛门;白居易虽游戏风尘,终究难觅真爱,正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白居易37岁时,终于被迫结婚,也不过是为了顺从白母安排,没有所谓婚姻幸福可言。武侠小说中,金庸当然可以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譬如《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厮守终生,生儿育女。《倚天屠龙记》中郭襄也痴恋杨过,她和湘灵一样,入了空门,却也创立峨眉山一派。

春秋时,有孔子学生申枨(音同城)者,人皆言其刚直仁义,孔子曰不然,说他“枨也欲,焉得刚!”意思说:申枨他贪婪得很呀,哪里算得刚直仁义呢?

世人都贪婪,惟佛门抛情弃爱。白居易和湘灵都贪恋爱情,所以一生为爱遭难。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劝诫人们戒欲成佛,绝情绝爱。所谓九九八十一难,无非戒贪嗔痴三毒之欲。

《西游记》第54回写的是,唐僧要遭遇的色欲诱惑之磨难,书中回目道:“ 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 ”,这也是唐僧该有的一场桃花劫了。开篇有诗云:

看来还是佛家最让人省心,要成佛,先退魔,《西游记》第54回的唐僧最后战退了色魔,无欲无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无欲则刚,万法如常。

少年时候不懂唐僧,觉得他迂腐糊涂,等到后来长大,我才知道他并不是糊涂,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善良,因为少欲,最后才能够取得真经。

事实上,世人历一生,莫不是为取“真经”或舍或弃,或得或失,或战或降,或屈或伸。至于最后取得真经还是假经,值不值得,待留后人去评说!

真是:

~~~~————~~~~————

写于戊戌年良月二十午时二刻(20181127周二)

修订于20210417星期六

辛丑年三月初六亥时许

壬寅年六月盛夏再改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虽然说白居易的父亲是一个小官,但是无奈于父亲去世时间过早,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四处逃难,可以说小时候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也是因此,白居易才有了发奋图强想要考取功名为人民做事的心理。 白居易最终是没有辜负自己的寒窗苦读,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最终让他在科举考试当中脱颖而出,虽然说白居易没有得到什么,有权利有势力的官职,但是却也算是因此走上了仕途。之后,白居易的长恨歌观刈麦,更是为世人所传颂,此时的白居易,正是一个官品不高的侍郎而已。

白居易

 都说李白的诗体现了唐朝的盛世繁华,而白居易的诗,更是体现了唐朝后期的腐败与落后,我们从他的诗当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唐朝已经是风中残烛。白居易的经历也算是非常曲折,无论是仕途还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屡次被贬,也让他胸中的消极情绪越来越重。

 最终,白居易带着自己的遗憾和报复在洛阳去世了享年75岁。虽然说白居易的仕途和才华没有完美的在历史上展现出来,但是他的诗词却为后人传颂。

 历史总是有它的两面性的历史人物,也正是如此,我们在当时去判断白居易对当时的唐朝做出了什么杰出的贡献的话,可能并不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从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来说的话,他却是影响了后世许多人于文学的态度和对于诗歌的理解。所以我们现在对白居易的评价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学者。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是我整理的诗王白居易的生平介绍,欢迎阅览!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任职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生平简介,欢迎参考~

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人物生平: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任职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人物评价: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

新、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评价亦有不同。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新唐书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又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然而新唐书对白居易的人品则给予极高的肯定:“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鸣呼,居易其贤哉!”这种评价的变迁可能与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对白居易的评价也有不一致处。苏轼曾提出“元轻白俗”的'说法,对元白的诗风颇有微词。然而后来却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苏轼对白居易的诗作,也有“白公晚年诗极高妙。”的评语。

辽金元三代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在《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苏斋”为斋名,并有《咏怀效白》的诗作

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

清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主要成就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什么“诗魔”。那么关于白居易的 故事 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白居易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一起来看看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老家在太原。白居易小时候就很聪慧,当别的小孩还是在母亲跟前撒娇的时候,白居易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白居易的父亲过世的早,一直跟随祖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欢白居易,时常将他带在身边学习教导。白居易也没辜负他祖父的希望,还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颇具才名。

 真正算起来,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处游学的时候。白居易十三岁的时候,太原发生了战乱。白居易的祖父托人连夜将白居易送出了太原。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家乡发生巨变,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收到祖父来信,说家中一切安好,让他安心学习。之后的白居易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

 在经过四处漂泊之后,白居易进入了唐都京城。京城里,处处都有才子。白居易起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落魄诗人。在参加了一个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白居易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知晓。而在后来,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为世人所流传。自此,白居易真正的进入了上层贵族的圈子里面。白居易才华渐渐地显露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坎坷经历,他终于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担任太子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学习。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做的更好。而现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继续!

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比较有名的一个诗人。他一生著作无数,著名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白居易作品包括《 琵琶 行》、《长恨歌》等等,这些作品都非常有名,被后世之人世世代代延传下来。而对于白居易的作品,很多人小时候就有一些接触。

 白居易作品大多以民间题材为主线,反映当时时代一些主流现象。在他的作品里面,他用较为朴实的手法,来描写这个社会的风情。他的作品大多数人都能看懂,而这个正是白居易本人要的效果。他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来唤醒民众内心善良友好的一面。同时白居易还希望执政者们能够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人民心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才会使社会更加进步,使时代更加开放开明。

 在唐朝那个时代,白居易的作品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当时虽然人们比较开放,可是腐败制度处处皆有。白居易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这些。而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他们也需要这样的人来向执政者反映他们真实的需求。这样的道路无疑是受到阻碍的,这条路并不好走,而且注定是孤独的。可贵的是,白居易并没有放弃。像《秦中吟》、《卖炭翁》这些,这些都是白居易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在当年迫于很大的压力才写出来的。所以,白居易的作品多是反映民众的生活,体现人民最真实的需求。

李白和白居易的关系

 李白白居易都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的伟大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白居易的诗词则让人通俗易懂。两人同处唐朝这个中国古代最繁华的朝代,创作了三千多首优秀佳作,成为后人眼中的大文豪,带来了宝贵的历史 文化 。

 李白白居易的诗歌各有特点,前者是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诗集,流传的佳作往往表达了对山川等 自然 景色的热爱,后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揭发社会的黑暗,讽刺当权者的腐败无能。看似不同的二位诗人其实也有共同点。李白虽然以浪漫为主,但同样仕途不顺的他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在遭到贬职后,也有不少诗作是表达了对底层穷苦人民的同情。在不少图文资料中,可以看到诗仙总是佩剑出现的,这代表他的游侠特质,受屈原楚辞的影响,李白在浪漫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出独特的诗作风格,放荡不羁处也有着非凡的 政治 抱负。

 作为盛唐时期的巅峰诗人,李白和白居易以及大部分诗人一样,仕途不顺是他们的共同点,离开官场借由大自然的美丽山川抒发内心的感慨,只有美酒与美景才能慰藉诗人们的苦闷内心,在政治道路的坎坷的经历成就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繁华的唐代,除了经济和 军事 强大之外,民风开放,诗词歌赋的传唱不受限制,使得许多诗作能够流传下来,令后人受益至今。

1 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

2 白居易的励志故事

3 古代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4 感人落泪的励志故事

5 白居易有哪些故事

6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