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主要经历

曹力主要经历,第1张

曹力

曹力,职务: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江苏南京人。曹力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0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本院壁画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担任课程:素描、油画、色彩设计、线描、绘画构成。

中文名:曹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南京

出生日期:1954年2月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作品《牧童》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代表作品:《小城印像》

早年经历

姓名:曹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4年2月

职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

江苏南京人。曹力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0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本院壁画系教授,壁画系主任。担任课程:素描、油画、色彩设计、线描、绘画构成。

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北京)、1989年(台湾)、1992年(西班牙)、1992年(西班牙)、1994年(香港)、1998年(北京)。

代表作品

《马与楼道》组画、《牧童》(中国美术馆收藏)、《牧牛图》(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原野》、《村女》、《最后的歌》、《打开的乐谱》、《金色的天空》、《生之舞》、《玩纸鸟的少年》、《童声合唱》、《马》、《母与子》等。

主要作品

1984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教师作品展》。

1985年参加故宫午门东侧殿展出的《十一月画展》。

1986年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第一回油画展》。

1987年参加中国美术馆《走向未来》画展和美国纽约HEFNER画廊展出《中国当代油画展》。

1988年参加美国纽约EFNER画廊《五人联展》,参加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首届素描作品展》、《油画人体艺术大展》。1989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

1990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教师双年展》。

1991年参加日本河日湖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现代美术大展》,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系教师作品集》、《913月画展》。

1992年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展。

1993年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93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

1996年于北京人民文化宫大殿参加“重复·开始”油画作品联展。

1997年参加美国奥克拉荷马州“开放之门”——中国油画展。

1999年参加“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艺术精品邀请展”。

2000年参加中国美术馆展出“艺术于科学”国际作品邀请展,“20世纪中国油画作品展”。

2002年参加“2002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会”。

2003年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十所美术院校教师作品展”,“国际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

2004年参加“印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中国)。

2005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

2006年参加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德国)、在纸上行走——曹力纸上作品展(宁波·宁波美术馆)。

2007年举办永远的牧歌——曹力油画作品展(中国·上海美术馆、中国·宁波美术馆)

作品

1982

在侯一民先生指导下搞毕业创作《苗家风情》,毕业后留壁画系任助教。同年创作木浮雕作品《生之歌》、《游方》、《少女与鸽子》等,并发表于《美术》第10期。

1983

为画马,赴内蒙古海拉尔呼伦贝尔草原体验生活,创作木浮雕《汲水》、《马头》、《拥抱》、《女人体》等作品。

安徽美术出版社《画刊》第3期发表《苗家风情》壁画局部。

1984

创作油画《马与楼道》组画四幅、《七色鸟》组画七幅,创作小品画系列。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系教师作品展”。

1985

创作《马》组画四幅、人体线描20幅及大量试验性作品。

参加在故宫午门东侧殿展出的“11月画展”。

湖南美术出版社《画家》第1期发表油画《马与楼道》组画四幅、《七色鸟》组画四幅、《灰调子》等作品,并发表文章《玩童与他的梦—关于青年画家曹力》(孙景波文)和《画外的话》(本人文)。

1986

创作油画《村女》(美籍华人陈逸飞收藏)、《牧童》(中国美术馆收藏)、《牧牛图》(钓鱼台国宾馆藏)、《爱》、《五彩云》、《红色闪念》(日本个人藏)和《马》组画(美国个人藏)。

带学生赴内蒙古实习写生。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第一回油画展”。

湖北美术出版社《速写艺术》中发表作品《牧女》、《洗衣》、《笙舞》、《饮》、《削》、《担》。

《美术》第9期发表油画《马》。

《新观察》第4期发表油画作品《马》和水彩小品四幅。

《民族团结》第6期发表油画作品《牧童》以及水彩作品《奔马》、《苗歌》。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富春江画报》第10期发表油画《牧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故事画报》第8期发表连环画作品《神秘的古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第39期发表装饰画8幅、剪纸4幅、速写6幅、人体素描8幅。

《中国美术报》第27期发表油画《马》。

安徽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画选刊》发表连环画作品《向日葵》。

1987

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讲师。

创作油画《毛毛雨》、《湖畔》(日本个人藏)、《大草与牧童》、《蓝色的雾》、《暮色》、《晨》、《牧归》、《音乐树》。

创作连环画《格列佛游记》200幅。

参加中国美术馆“走向未来”画展。

参加美国纽约Hefner画廊“中国当代油画展”。

《中国美术报》第24期发表速写作品《牧归》并发表文章《谈曹力速写》(卫和文)。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曹力装饰画》个人画册并发表文章《迷人的童心》(詹建俊文)。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线描、现代人体作品选》发表人体线描作品十六幅。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第3期发表油画《马》之二。

《北京文学》第1期发表油画《马与楼道》。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中发表《格列佛游记》连环画200幅。

1988

创作油画《黄昏》、《晨》、《暮》(日本个人藏)、《黑与白》(台湾个人藏)、《梦》、《母与子》(日本个人藏)、《自然》(日本个人藏)、《马戏图》(台湾个人藏)、《牧马人》等作品。

参加美国纽约Hefner画廊“五人联展”。

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曹力油画、土陶作品展”。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首届素描大展”、“油画人体艺术大展”。

安徽美术出版社《素描选集》中发表素描作品五幅。

漓江出版社《新写实绘画》发表油画《马》。

《中国美术报》第8期发表油画《毛毛雨》。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曹力速写集》个人画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作品集》发表油画《春》、《夏》、《秋》、《冬》、《谜》五幅作品。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发表油画《五彩云》、《苗孩儿》、《童话》、《放牛娃》并发表文章《画笔下的梦》(吴厚斌文)。

1989

创作油画《小城一瞥》、《小城印象》、《惊蛰》等作品。

在台北龙门画廊举办第二次个人展览。

《小城印象》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并获铜牌奖(德国个人藏)。

秋天赴贵州罗甸体验生活,画了一批素描作品。

1990

创作油画《乐园》、《惊奇》、《原野》(新加坡个人藏)、《木瓜树下》(美国个人藏)、《谜墙》(西班牙个人藏)、《头像系列》等作品(美国个人藏)。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教师作品双年展”。

1991

创作油画《头像系列》组画、《假面舞会》、《青春》(西班牙个人藏)及12幅微型油画(美国个人藏)。

参加在日本河口湖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现代美术大展”。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的“壁画系教师作品展”。

参加“’913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第1期发表油画《葫芦树》。

第38期《_望》周刊海外版发表油画《红笛子》。

油画《葫芦树》、《南方童话》参加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中国当代油画拍卖”,年底赴西班牙考察。

1992

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展,在西班牙马德里哥什那达、巴拉哈什两个城市的文化中心分别举办第3次、第4次个人画展。

同年赴法国巴黎考察。

油画《红鸟》、《三叶草》、《太阳花》参加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中国当代油画拍卖”。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线描精选·曹力作品集》个人画册。

江苏美术出版社《江苏画刊》第1期发表油画《惊蛰》(美国个人藏)、《惊奇》。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第2期发表油画《南京小镇》(美国个人藏)。

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现代线描精选》发表线描作品五幅。

回国后创作油画《戏金蟾》、《冬去春来》、《窈窕淑女》等。

1993

创作油画《幸存者》、《蓝鸟》、《迷人的夜色》、《牧笛》、《吹箫女》、《夜曲》、《梅花老K》、《银色》、《岛》等作品。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

参加在炎黄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科学与艺术”美术作品展。

油画《红鸟》、《昼与夜》参加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中国当代油画拍卖”。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第4期发表油画《窈窕淑女》、《假面舞会》、《蓝鸟》、《乐园》及线描五幅、素描一幅并发表文章《曹力画中的曹力》(宋晓霞文)。

开始与香港Schoeni画廊合作。

1994

在香港Schoeni画廊举办第五次个人画展。

1995

创作油画作品:《喧嚣远去》、《远处是橄榄树》、《打开的乐谱》、《最后的歌》等。

1996

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参加“重复·开始”油画作品联展。参展作品:《盛夏》、《最后的歌》、《远处是橄榄树》、《喧嚣远去》、《宝贝》。

创作非洲驼鸟蛋作品046号,由中国驼鸟协会收藏。

1997

应美国GHK公司邀请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参加“开放之门”中国展开幕式。参展作品《最后的歌》、《打开的乐谱》、《马》系列等。

陶艺作品《孩子的幻想》、《母与子》参加中国文化部组织的“中国当代陶艺展”,作品由文化部收藏。

1998

创作油画作品《激越的琴声》、《母与子》、《青春》、《少年日记》、《童声合唱》。

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素描经典画库·曹力素描集》。

在北京世纪艺苑美术中心举办“第6次个人作品展”。参展作品:油画40幅、素描20幅。

1999

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的《中国艺术》1999年第2期发表文章《体味自由》,以及油画作品《喧嚣远去》、《最后的歌》、《远处是橄榄树》、《宝贝》、《窈窕淑女》、《田园合奏》、《牧马人》、《盛夏》、《蓝鸟》、《金色天空》、《光与影》。

由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曹力绘画构图技法》光盘及录像带。

参加“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艺术精品邀请展”。参展作品:《过去与未来》、《窃窃私语》。

参加青岛“国际美术邀请展”。参展作品:《风筝》、《海滩》。

2000

《今日艺术》总第94期发表评论:《诗·音乐·空间》(张澎文)。

发表作品:《原野》、《母与子》、《有月亮的下午》、《青春》、《风筝》、《命运之鸟》、《金色天空》、《光与影》。

在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当代美术家》2000年第2期发表文章《谈点感想》,并发表作品:《规定曲目》、《都市喧嚣》、《都市喧嚣之二》、《我很烦、我要飞》。

油画《小城一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邀请展,参展作品:《综合材料雕塑·新人类》。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20世纪中国油画作品展”,参展作品:《远处是橄榄树》。

2001

创作油画作品《红鸟》、《红土》、《飞翔》、《马》系列共四幅。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艺术世界》总129期发表作品:《演员》、《风筝》、《音乐会》。

2002

参加“2002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会”。参拍作品:《红土》(由美国GHK公司收藏)。

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曹氏马家族》第七次个人作品展。参展作品:油画40幅、素描55幅。并在《北京青年报》、《信报》等其他报纸上发表作品及文章。

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的《中国艺术》总29期发表文章《有限中寻求无限》及素描作品12幅。

《中华文化画报》2002年第4期发表评论文章:《梦想与隐喻——读曹力近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评论家殷双喜文),同时发表油画作品10幅,素描1幅。

2003

创作油画:《天使之梦》之一之二、《小女孩的梦》、《粉色晨风》、《梦中的橄榄树》、《完美家庭》。

创作素描:《飞翔》、《烛光之歌》、《花样年华》、《完美家庭》。

参加“国际当代素描艺术邀请展”,参展作品:《五魁手》、《兵马俑新素描》。

在岭南美术出版社、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画廊》2003年第6期发表评论文章《田园·梦幻与诗》(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主编易英文)。同时发表油画作品:《金色的天空》、《少女与鸟》、《夜生活》、《红鸟》、《光与影》、《逆光》、《打开的乐谱》、《牧歌》、《青春》、《秋》、《天使之梦》;发表素描作品《曹氏马家族》16幅;发表综合材料雕塑《新人类》。

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画家·丛书(二)》中发表文章:《梦想与隐喻—读曹力近作》(殷双喜文)。并发表油画作品:《云南童话》、《准备起飞》、《大馅饺子》、《白色梦幻》、《打开的乐谱》、《红土》、《红鸟》、《飞翔》;发表素描作品《自在》;发表综合材料雕塑《新人类》。

2004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美术向导》2004年第2期发表素描作品:《看见风景的房间》、《幻境》、《人与自然》、《田园幻想》、《奇异的梦》、《天使之梦》、《生活迷茫》。

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画家风格素描系列一书《曹力素描》,作品115幅出版。

创作油画作品:《情色花园》、《放飞》、《瑜珈》、《琴声如诉》。

2005

参加全国第十届美展,油画《中国童话》获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佳作奖”。

创作油画:《梦中的俄罗斯》、《绿色童话》、《一束光》、《天使游戏》、《牧童》、《没睡醒的小鸟》、《金色草地》、《大鸟的梦》、《几家欢喜几家愁》。

成就

油画《小城印象》获“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铜牌奖。

出版

《中国素描经典画库--曹力素描集》、《中国现代线描精选--曹力作品集》、《中国当代画家线描精选》(曹力作品)湖南、《中国当代艺术家画传---曹力》、《理想与现实》(香港)、《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曹力的画集》广西、《中国素描经典画库·曹力》广西、《速写艺术》、《曹力素描》、《曹力速写集》(四川)、《曹力装饰画》(安徽)等画集、画册及《曹力绘画构图技法》光盘、录像带。油画《小城印象》获“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铜牌奖。

社会活动

曹力无疑是一位极富诗人和音乐家气质的画家,他给20世纪的中国画坛留下了一系列充满着神奇与客观、梦幻与真实、过去、与未来纠缠不清的奇诡瑰丽的抒情叙事组诗,其间跃动着艺术家超人的想象与创造的精灵。在众多的以神秘主题为表现风格的艺术家中,曹力以善于叙述清醒的神秘和真实的梦境而独具一格,这肯定得益于到处生长着神话与传说之树的艺术家童年的故乡贵州山区。如此多的童年意识,如此多的音乐与诗的性质,使曹力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既烂漫纯真而又深遂严峻,既清晰客观而又梦幻空灵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正因为曹力创造出来的所有梦幻和神秘都来自真实的生活,并以其出色的线和色彩标示出自己想要表现的、渴望能抵达生命内部奥秘的鲜明轨迹,我们有理由认为,尽管过份的精致和谨慎为曹力艺术风格向更自由的王国发展设置了不易突破的栅栏,但在20世纪末的中国画坛上,有一扇涌动着蛊惑人心歌声的大门是曹力以其智慧和毅力为我们开启的。

苏旅1994年写于南宁河堤路

主要展览

曹力个展“长翅膀的舞者”于灿艺术中心开幕

2014年5月10日下午,曹力个展“长翅膀的舞者”在798灿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曹力自进入中央美院至今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及部分新作,完整呈现其艺术探索脉络,此次展览也是曹力十几年来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个展。

曹力,曾经为小提琴手,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是一位极富诗人和音乐家气质的艺术家。曹力出生贵州,西南地区的神话传说和巫傩传统给予其奇特感受力,以表现和超现实的方式叙述个人的历史情境。他的作品通常有着童话和寓言般的美好,表现亦非真实的视觉空间,而是艺术家想象力构架的幻想世界。曹力对色彩极为敏感,不仅重视色彩的表现性,更着意于把握色彩细密的结构,加上自由奔放、富有建筑感和节奏性的线条,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形成交响乐般的复合空间。作品构图也打破了时空观念和透视法则,不懈地追求形、色、构图的变化,运用点、线、面大胆地组合画面,呈现出他对于形式语言的大胆探索。

曹力生肖属马,也十分爱马,在他的创作中,马成为生命的隐喻,以各种变形的马表现他不同时期对于艺术形式的不同认识,因此马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有着多重的意义。展厅播放的微**《马语者的丛林》,马自由奔放,树林安静神秘,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曹力绘画的自由状态。此次展览以创作年代为脉络,展现曹力1982年以来几十载的创作思路。早年作品《马与楼道》被认为是曹力作为艺术家独立品格和自我意识体现的开始,老美院楼道里的马就是曹力当时精神困惑的写照。80年代中期以后,曹力的绘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面貌——以平面排列的形式构成画面。作品开始出现抒情的风格,形成诗歌般的朦胧情调,由于学过小提琴,音乐与舞蹈的节奏感也逐渐在画中体现出来。

90年代,曹力的作品开始突破个人境遇的自我表现。欧洲学习回国后,他的作品增加了理性的成分和可解释的思想,他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人和物编排在一起,转为形色合一的复合视觉空间,这样的“幻觉空间”色彩精致、微妙、丰富、画面密实,奇异的造型和优雅的色彩气氛相混合,呈现出和现实全然不同,而又确乎相似的奇幻景象。1996年创作的《长翅膀的舞者》形象清晰,造型荒诞、夸张,透露着神秘的隐喻。曹力90年代的作品开始产生矛盾的共存体,《喧嚣远去》即是这样一件作品,当城市变得空间拥挤,环境喧嚣和嘈杂,曹力的潜意识开始向“贵州”回归,追求一种宁静的状态。画作中曹力将城市作了符号性的表现,汽车、电话作为外部世界的象征,和传统的马、民间乐器并置在一起,好像自我和非我的并置。将现代文明的各种规则和原始生命力的矛盾类比到同一空间,即是他个人情感和社会位置的折射,也为他的形式探索提供了更大余地。

2000年以后,曹力的画中除了乡村田园的抒情,更流露出对于人生的感悟,“马”的形象开始变得浑厚、饱满,带有平民主义的亲切与幽默,成为日渐宽广更具包容的多元文化的自我象征。此时曹力对于人文方面的追求更加强烈,他开始关注更大的主题,于是表现人与自然、生命与社会关系的大幅作品开始出现:《512记忆汶川》哀而不伤的悲悯情怀;《二十一世纪的传说》隐忍而伟大的救世形象;《新世纪的寓言》梦幻绚烂的童真色彩这些作品在思考的背后,暗含了对生活的乐观和都市的英雄色彩。正如尹吉男所说:“英雄也是现代城市的主题,在曹力的作品中,这种英雄的气质,表现为对往事的追忆、对不同文明与英雄的怀想。”

曹力的绘画昭示了一个冷静、持续、沉着的艺术态度。他体现了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持续努力——在一个四散的物质世界里,用语言聚合起一个精神的整体,保持想像的活力与灵魂的自由。在生动迷人的艺术表现之下,带有稚童般的纯真与顽皮,充满着旺盛的青春活力和激情,超现实的自由结构和表现主义的自由情绪揉和在一起,隐含的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5日。

一、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 夏朝 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人,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属山西省),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鲍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 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 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 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 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 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 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 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 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 清朝 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 晋朝 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 明朝 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鲍琨:河北省保定人,环境保护特级工程师,05,06年环境黑龙江省环保世纪行金奖

1、郡望

上党郡:古郡名。韩始置。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东海郡: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江苏省涟水)。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泰山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东省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2、堂号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鲍姓主要堂号有:“清望堂”、“东海堂”、“亦政堂”、“上党堂”、“舞鹤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报本堂”、“世孝堂”、“伦叙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

鲍姓宗祠通用对联

〖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湖湘良吏;

东海阀阅。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奸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东海等郡。

东海世泽;

太守家声。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鲍靓,为官东海太守。

才名孤雁;

节举孝廉。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鲍当,向郡守薛映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时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东汉孝子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参军俊逸;

司隶端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峰贫寒,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杀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有《鲍参军集》。

令晖赋茗;

少君挽车。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鲍宣,甘守清贫,与妻桓少君,共挽鹿车归乡里。

------------------------------------------------------------------

〖鲍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丰岁歌神父;

厚谊重叔牙。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人鲍德,西汉鲍宣的曾孙,任南阳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他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公子小白出奔吕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神明平冤狱;

校尉惩权豪。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鲍忠,字克礼,鄞人。巡按广东,平反连州冤狱七十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诗韵如松竹;

画法传白阳。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平湖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

〖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君挽车垂誉;

令晖赋茗见才。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鲍宣之妻桓少君。下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

〖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法正风规汉太尉;

诗才俊逸鲍参军。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远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

〖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鲍家大院鲍氏宗祠联。

============================================================

附录:鲍姓典故、趣事

〖二鲍纠慝〗

汉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为赵王的刘良,替中郎将束歙送丧归来,在进入城门时,他的车与右郎将张邯的车相遇。因门道狭窄,两辆车不能相错而过。刘良见张邯的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张邯倒车,并把门侯岑尊召来,对他大声责骂,并要他跪在他的马头前面叩头认罪。

司隶校尉鲍水得知此事,十分气愤,就上章弹劾刘良,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藩臣,蒙皇帝鸿恩,入都待候,自应晓得门侯岑尊是国家的官员,不能随意侮辱。然而他竟无视国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应严厉惩处。”鲍永此举,使朝臣莫不戒慎。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强暴的鲍恢提为都管从事。

光武帝向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即使贵戚也敢于触犯,所以贵戚们应当赶紧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活动,避免碰上这两个人而吃苦头。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概括为“二鲍纠慝”,用来咏颂执法者不畏权势不畏权势,敢于执法。

-----------------------------------------------------------------

〖鲍家无懒橙〗

“鲍家无懒橙”道出了鲍家勤奋治家的风尚。

相传乾隆时代,扬州分旧城与新城。鲍志道昌腾于盐业,富甲江南,便于扬州新城盖了一处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鲍志道巡视了院庭,刚进大门,鲍志道指着大门两旁各置的木橙问:“放置两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懒橙。凡扬州大家馆府均设此橙,是怕下人劳作过勤而便于休息,以此来显示主人仁爱宽儒之风度。”鲍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橙!”后来清代文人林苏门作诗称颂:“胡然无懒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劳惯,当门侍立斜”。于是“鲍家无懒橙”便成了扬州城达官贵府的一名言。

--------------------------------------------------------------------------------

中国人民解放军鲍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鲍先志中将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7岁。

鲍启祥少将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营支部书记,红15军团78师总支书记,第75师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游击第3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新四军3师8旅23团团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39团团长,独立13旅37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2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师长、师政政治委员,第4公安部队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高级预备学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54岁。

鲍奇辰少将

鲍奇辰(1916-——),山东省临清县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抗日。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2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1943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野战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战役。1948年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山东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叁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1955年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1970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著名艺术家

鲍元恺(1944—),世界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至196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学习长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江定仙、陈培勋、杨儒怀和段平泰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1973年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在台湾南华大学、天津师大和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任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鲍元恺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和儿童音乐。1991-2001十年间,他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中国风》(Rhapsody of China,包括《炎黄风情》《台湾音画》《华夏弦韵》等七个篇章),已在亚洲、东西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个国家与地区上演,多次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的演出曲目。2004年以来,他又连续以第一交响曲《纪念》(原名《人民的儿子》)、第二交响曲《烽火》和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听众中不断引起强烈共鸣。这些作品先后由Philips、雨果、DG、EMI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他的艺术成就多次被国内外各种媒体报导,近年来被香港出版的《华人》,台湾出版的《乐览》和 美国 出版的英文《音乐中国》等刊物作为封面人物

鲍元恺从教三十余年,在海峡两岸亲传弟子百余人,其中刘长远、刘彤、伍嘉冀等已经成为蜚声乐坛的作曲家。

鲍元恺1986——2005年任音乐学术期刊《音乐研究》编委,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1993年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赴美国进行官方访问,2001年赴欧洲进行学术访问,1994年至2005年间,九次赴台湾讲学。

---简论鲍元恺《炎黄风情》的艺术构想

学东 鲁琦

《黄河之声》1999年第一期

就在世人感叹交响音乐知音难觅、抱怨交响新作排演艰难之际,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的《炎黄风情》却有着另外一番命运。这部作品自1991年10月首演以来,远播中外、续演不衰、遍受赞誉。先后由国内外多家交响乐团在世界多座城市和地区竞相上演,该作品的多种版本的激光唱片先后问世。如今,《炎黄风情》不仅已经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而且其中的部分曲目,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列入普通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一些城市的小学、初中音乐教材也选用了这部作品的部分曲目。可以想见,当那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耳濡着《炎黄风情》一天天长大,《炎黄风情》将不仅从空间的广袤上,且会在时间承续的持久中,释发着深远的影响力。

(一)

上世纪初以来,随着交响音乐这一外来音乐形式的引入,中国作曲家开始了这一新领域内的探索。几十年来,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作曲家知识构成和审美追求的差异,他们在中、西音乐这两极之间所选取的融合处和切入点各不相同,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交响音乐作品,却是他们共同的夙愿。归纳起来,他们的创作无外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以民族民间音调为素材,用交响乐的多声技法加以丰富和深化;二是抽取出民族音乐中最具特性的“细胞”加以自由发挥;三是于音响结构的内部组织和创作构思的审美特色中,把握中国风格之神似。本来,这几种思路各有其功能和侧重,从而构成了中国风格交响音乐创作的“生态平衡”。它们只有创作水准的高下,并无创作层次的贵贱,它们都有可能也已经各自产生出一些传世的精品。然而,也许是因为不同时期作曲家对不同思路创作侧重和提倡的诱导、听众欣赏层面的差异,尤其是若干年来“新潮”音乐的影响,这种“平衡”出现了某种倾斜。不少人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样的观念:“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无调性、听不懂=创新、现代、先进、高级;而传统技法、有调性、有旋律、能听懂=保守、陈旧、落后、低级。”

在这样的观念下,以民族音乐为创作素材、对民族音调、风味的追摹,自然就变作了过时的把戏被抛在了脑后。

相反,另一些作曲家记起了“画鬼容易画人难”的古训,深感把那些早已存在且为民众熟若家珍的民族旋律,用交响音乐的语言重新结构,既不失华夏传统之神韵,又能合今人之情趣,别有难处。由于“受到最简单的素材的限制”,“通常要求作曲家掌握更加熟练、高超的写作技巧。”②为此,他们宁愿从民族民间音乐宝库的门前走过,去另辟新境了。

应该说,近年来雅俗共赏的交响音乐作品的奇缺,与以上两种思潮不无关联,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鲍元恺却一头投入了中国民歌的海洋,既不蔑其“易”,更不畏其“难”,从容献上了他的交响音乐新作《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24首管弦乐曲》。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曾产生过不少以民歌为素材的交响音乐作品,如贺绿汀的《森吉德玛》、马可的《陕北组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等等。可以说,民歌不仅是中国作曲家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也是听惯了单声旋律的中国人了解和接纳交响音乐的桥梁。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们倍感亲切的民歌旋律作中介,交响音乐这一多声的外来形式,才有可能在中国生根、开花。

鲍元恺的《炎黄风情》可以说是其前辈的同类作品在现代的延续和继承,是一次更全面、更系统地运用和展示汉族民歌的民族管弦乐的尝试和探索,它由从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六省区精选出的24首民歌(加上作为结构中部的《哭五更》、《放风筝》等共计31首)组成大型的交响音乐作品,其民歌体裁之多样(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全部汉族民歌体裁)、调式之丰富(共计宫、商、徵、羽四种调式),都是空前的,不啻是一次在交响乐队带领下的对汉族民歌的巡礼。

其实,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与以往的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在创作动机上不尽相同。后者更着眼于“请进来”,即“为交响乐队创作如何才能做到群众化和民族化作一些探索。”③而前者更立意于“走出去”,即以交响音乐这一形式为桥梁,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确切地说,《炎黄风情》不是一部以民歌为素材的作品,而是一部以展示汉族民歌为目的的作品。这种创作动机的微妙变化,是中国音乐家在求索和反思中对自己民族音乐价值的重新确认,是鲍元恺在进行了各种创作实践后“蓦然回首”的产物。

几十年来,中西方音乐并没能真正做到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中国音乐“落后”、“简单”、尚处于欧洲音乐发展的初期阶段的思想颇有市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魔影在西方也在中国徘徊着。中国作曲家们依照西方音乐的“榜样”塑造着自己的作品;西方音乐家则对中国的音乐知之更少,他们一方面将那些纯粹的中国民歌视作对欧洲音乐的抄袭,一方面又创作着根本不似中国音乐的中国音乐。

鲍元恺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作曲家,他赞赏巴托克关于民间歌曲有着“巴赫的赋格曲与莫札特的奏鸣曲”④同样价值的观点,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我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的天地。”⑤中国丰富的汉族民歌必将使专业音乐创作获得新的生命。多年的创作实践使鲍元恺意识到:当我们对汉族民歌的规律还没有透彻地把握、对其美的内涵还没有充分发现的时候,我们从中提取出的“基因”往往并非其神髓,因而也就不可能“嫁接”出优良的新作。与其让那些“仿民族性”的作品流传,还不如把原原本本的汉族民歌展示于人。他自信中国音乐独特的魅力。于是,他在《炎黄风情》中让西洋乐器尽力摹仿中国民歌的滑、抹、颤音;加入板胡、唢呐、三弦等中国乐器;对20多首原民歌的旋律未动一音,甚至《蓝花花》的几次变奏也是依据民歌的分节演唱。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人们听到“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而正是从“洋为中用”到“中为洋用”这一观念的转变,使《炎黄风情》不仅从数量上,也从本质上完成了对以往同类作品的超越。

(二)

然而,鲍元恺在强调民歌“纯正性”的时候,没有将“纯正”的涵义作狭隘的引伸。他意识到,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音乐不仅有相异的个性,也有相通的共性。在人类交往臻密、地球愈发显小的当今,各民族音乐间的相互融合,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衡量任何民族的音乐价值既要看它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区别程度,也要看它能够接纳外来因素和被外域音乐所接纳的程度。因此,那种远离国际交流的封闭自赏的音乐,也终将会被世界与时代所远离。只有携带着民族优质基因融入国际音乐交往,且能为其他民族所接纳和敬重的民族音乐,才能成为参与构筑人类音乐大厦的基石。这也许正是鲍元恺最终选取中国汉族民歌与西方交响音乐形式联袂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汉族民歌作为最具中国音乐特色的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只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隔绝和交通工具的局限,汉族民歌所暗含的种种技巧与成就常呈分散的状态。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各地民歌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妥善地搜集、整理和保存民歌(如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工作),以及以其作为我们发展当代音乐永久的参照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也该注意到,当现代的音乐传播多由民间转入音乐厅场、人们的欣赏口味已不可避免地发生某种转变的条件下,纯民歌的演唱已不可能作为带有普遍意义的表演和欣赏方式了,这无疑会大大限制民歌的传承范围。于是,最能代表中国音乐精神的汉族民歌与最能体现西方专业作曲水平、且为世界成熟的主流艺术形式的交响音乐的结合,无疑会打破中国民歌的封闭状态、拓展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发挥难于替代的作用。

既是中西合壁,自然要涉及到对中西音乐特质长短强弱的比较与剖析。鲍元恺以为,蕴含着丰富的单音内涵的优美旋律,是中国音乐最具特色的属性,也是西方音乐难于比拟之所在;而西方音乐所擅长的丰富和声基础和系统的多声创作经验,是中国音乐最为薄弱的环节。他不能接受那种把音乐价值的相对性绝对化的做法,似乎由于单音音乐乃中国音乐之本质属性,就注定了中国音乐只能永远沿着单音音乐的道路走下去。他以为,中国传统音乐历史地走上单音盛行的道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实践中多声音乐土壤贫瘠的结果,也是包括儒道等音乐美学思想制约及文化心理模式封闭守旧的产物。因此,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审美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多声音乐实践、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多声音乐作品,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不满足于欣赏单音音乐的听众的今天,僵化地看待民族审美习惯、以单音音乐为绝对审美准则的做法,不仅是迂腐的,更是行不通的。

乍看起来,鲍元恺的音乐价值观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单音神奇,多声亦佳,如何为之其实,这恰恰反映出鲍元恺独特而辩证的中西融合观。总体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没有局部的优劣,更不意味着彼此没有学习、借鉴的必要。他曾说过:“我所说的融合,是黑与白的融合,但不是灰色;是驴与马的融合,但又不是骡子。我要求我的作品中有此也有彼,但绝不能把彼和此的特色都抹杀;是把不同性质的‘元素’放在一起,但只让它们融合,而不是化学中的溶合是‘太极’和‘无极’的同时存在。”⑥显然,《炎黄风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融合观而创作的。它没有以牺牲中国音乐的旋律美为代价,换取多声语言的丰满;也没有以摈弃多声思维为筹码,赢得民歌曲调的完美。它既保持了传统单声民歌的旋律、音势、甚至演唱特色,又充分展示出管弦乐队丰富的多声表现力。单声的纯美与多声的繁复被令人信服地、完美地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之中。

也许,《炎黄风情》中的诸多作曲“技法”,并不是鲍元恺的首创,但却经过了悉心的选择和巧妙的组接。这种选择和组接不仅要以音乐的内容、情感为依据;以多样性及避免雷同为准则,还要以不破坏中国的艺术趣味为条件。在鲍元恺的笔下,传统的技法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西方”的手段充溢着“中国”的情调。譬如,为了突出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炎黄风情》大量运用了复调性的织体写法,它们中包括《小白菜》中严格的五度模仿,《走西口》中严格的八度模仿,《小河淌水》中扩展时值的八度模仿;更多的则由于民歌旋律的限定而采用对比式的复调声部和自由的非严格模仿。即便是和声织体,也多通过各声部不同节拍位置的休止、延留、辅助音和经过音的手法给以复调化的处理。从纵向和声结构来看,鲍元恺不排斥以物体振动的泛音原理为依据的三度结构原则,又注重通过转位和弦、高叠和弦和非三度叠置和弦淡化“洋”味,使音响更加绚丽多姿。从横向的和声进行来看,全曲多以二、三度关系的弱进行为主,辅以四度强进行,流畅而又富于色彩。另外,双重调性的和声结构在这部作品中也时有出现,或是因旋律的简洁给和声配置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或是因旋律于和声同主音不同宫音而形成的双重调性的交叠(如《槐花几时开》的旋律与和声竞相差三个降号)。这些技法无疑对丰富民歌的音响色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风格的强调还体现在《炎黄风情》的转调技法上。综观全曲,24首分曲每曲都有转调,却没有一处采用西方传统的功能性转调手法。它们或为旋律自身的调式转换,(如《绣荷包》的羽宫交替、《看秧歌》的羽商交替)或为段落间色彩性的调性对置(如《杨柳青》中的大三度转调、《夫妻逗趣》中的小二度转调、《小河淌水》中的小三度转调)。而更多的,则是通过前乐段尾音与后乐段首音的同音相承(即“鱼咬尾”),由于两音为同音高的不同调式音所形成的转调。又因为首音和尾音在转调前后的调式中所处音级的不同,造成了同主音不同调式、同调式不同主音等二度、三度、四度多种转调的可能性(如《茉莉花》中以前段徵音为后段羽音的大二度转调、《雨不洒花花不红》中以前段羽音为后段角音的四度转调、《绣荷包》中以前段宫音为后段羽音的小三度转调等)。其中,又以大二度羽徵调式转换为最多(除《茉莉花》外,尚有《猜调》、《小放牛》、《放马山歌》等)。这一大量存在于我国民间音乐中的转调手法(如民间乐曲《江河水》即是),不仅大大丰富了旋律的调性变化和色彩对比,而且突出了中国音乐连绵展衍的线性思维,从而充满了中国音乐的神韵。

(三)

真情,是鲍元恺几十年来音乐创作的终极追求。他重视创作技巧,一种新技法的研习,一种新音响的追摹,常使他夜不能寐。但那是因为他懂得音乐的情感要在他对各种形式要素的调配与运用中,才能体现出来。为了音乐情感的需要,他敢于使用最“前卫”的技法;而为了同样的目的,他又不惜砍掉任何多余的手段。这次的《炎黄风情》,由于是以汉族民歌作为其表现内容,这就既决定了鲍元恺所运用的技术不能超出调性音乐的范畴,也决定了他本人的情感及创作个性只能在民歌的限定中、在管弦乐对民歌情感的诠释中显现出来。这既给鲍元恺带来了便利,又为他平添了约束。

民歌是一种通过听觉记忆和口头流传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其歌词与曲调经一代代普通民众和无名艺术家的打磨、提炼,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因而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民俗、气质和情感的最集中的体现。明代冯梦龙说过:“世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道出了民歌的魅力恰在于它“法天贵真”的品性、在于它是用欢乐和血泪凝聚而成的真情实感的宣泄。正因如此,人们才不仅把民歌看作具有音乐形态学的研究价值,更看作是情感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范例。从这个意义上说,《炎黄风情》所包含的民歌,为鲍元恺的创作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情感基础。《对花》的欢悦、《猜调》的谐谑、《蓝花花》的凄怨、《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豪壮、《绣荷包》的依眷、《走绛州》的豁达,它们或是景色的素描,或是心言的表露,或是借景寓情,或是分节叙事,可谓喜怒哀乐俱全,酸甜苦辣皆有。而鲍元恺的创造在于,通过管弦乐队的调色板,把这些率真而简约的民歌所蕴含的情感进一步渲染、揭示出来,尤其是他遵从民歌的情感基调而又不囿于歌词限定,循着音乐自身的规律,将民歌演化为精致而独立的器乐作品,使民歌的情感含量和幅度常常得以创造性地扩展和深化。《小白菜》中弦乐声部的五度模仿,象是小女孩与生母灵魂的对话;《闹元宵》里管弦乐队与唢呐的交响,似纯朴乡民的载歌载舞;《走西口》中小提琴与大提琴深情的倾诉,让人更深地体会“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内涵,而《蓝花花》悲楚全奏的嘎然休止,则让人顿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这样的音乐自然不会被你拒于心门之外,因为这声声旋律不知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涌动了多少个春秋;这样的音乐当然也不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作品中无论是风格的对比和统一,情绪的对置与转换,配器布局的迁跃与层递,音乐高潮的积聚与消退,总能把你引入到一个出乎意料又合于情理的艺术境地。

表面看来,《炎黄风情》不过是以地域为线索,将24首单曲顺序编排在一起。实际上,鲍元恺在作品的宏观结构和布局上,是颇费了一番脑筋的。《炎黄风情》的体裁和内容决定了它不能从中外现成的曲式中找到归宿,而必须在借鉴中外曲式中诸如反复、变化、对比、并置、递进、高潮等原则的同时,营构出自己独特而严谨的结构样式。在每一组乐曲中,鲍元恺总是把较慢的、带有散板特性的单曲安排在最先(如《小河淌水》、《无锡景》、《走西口》的开始部分),而将快速火爆的单曲安排在最尾(如《对花》、《猜调》、《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使人感到它与中国传统曲式中散慢中快和起承转合原则的血肉联系。唯一的例外在上半场的最后,鲍元恺以缓慢悲怆的《蓝花花》收尾,耐人寻味。它既奠定了上半场从《小白菜》到《蓝花花》的总体悲剧基调,又通过这种悲剧气氛所造成的心理的空旷感和期待感,加强了与下半场音乐的联系,并使听众最终在《看秧歌》大团圆的喜庆气氛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实际上,《炎黄风情》的上下半场恰似悲喜的两大“乐章”。

从乐队的编制和配器中我们不难发现,整部作品只有五曲运用了大型乐队(以加入小号组、长号组为标志),它们分别为上半场第一组、三组的尾曲和下半场第四组、六组的末曲及六组的二曲。三弦、板胡、唢呐、锣鼓等中国乐器也都安排在上、下半场的最后一组(即三组、六组)之中,这样在上下半场的两大“乐章”中,自然形成了强--弱--强两个拱形结构。在这个大的框架下,鲍元恺也注重了乐曲间情感的反差和调配,极力避免音色和乐思呈示的单一化,做到反复多姿(如《杨柳青》完全运用弦乐的拨奏、《夫妻逗趣》采用乐队与钢琴的竞奏),最终将全曲集中在同一个调中心上(由《小白菜》的G徵到《看秧歌》的G羽)。这样,原本是一首首零散的民歌就被汇集于一个多样而统一的系统之中了。

《炎黄风情》自创作至今,已经十年有余了。今天,它的妙响仍时常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它留下的启示和思考更时常萦绕于我们的心头。它告诉我们,“传统的民族形式未必旧,最现代的手法也未必新。关键却在于我们能否从传统的深厚基础中吸取出新的精神力量。”⑦它提醒我们,不管世界如何变幻,不管技巧怎样翻新,追求使听众强烈共鸣的艺术境界,永远不会过时。它证明,中国作曲家前面的道路不仅很漫长,而且通往成功的途经也很多样,作曲家尽可以在自己偏爱的领地和擅长的角度驰骋创作才华。

注释:

①《乐府新声》1992年4期3页。

②《巴托克论文书信选》(1985年版)140页。

③ 李焕之《音乐论文选集》(1966年版)6页。

④《巴托克论文书信选》(1985年版)30页。

⑤ 鲍元恺《中国风》(载《音乐研究》1994年2期)。

⑥ 侯军《东方既白》(1993年版)403页。

⑦ 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1990年版)33页。

1991年10月13日,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由王钧时指挥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音乐厅首演。这部由《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六个组曲24首乐曲组成的交响音乐会,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 20多年来,通过国内外交响乐团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演出,通过唱片、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传播,《炎黄风情》获得了各地华人的深刻共鸣,引起了西方乐坛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伦敦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芬兰西贝柳斯乐团、澳大利亚国家广播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柏林爱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华盛顿肯尼迪文化中心、以色列国家歌剧院等世界著名音乐厅,都曾奏响这些以西方音乐形式演绎中国传统民歌的管弦乐曲。1995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推荐和审定,《炎黄风情》陆续进入各地中小学音乐课本,成为通过课堂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材。2006年,《炎黄风情》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首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并出版总谱,2008年出版《炎黄风情》的钢琴版乐谱和唱片。2012年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

公元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这一天终于在全世界人的瞩目中姗姗来迟……

很荣幸,我可以来到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享受酣畅淋漓的现场殊荣。

一片嘈杂的现场,忽然光明戛然而止,剩下的只是无尽的黑暗和寂静。顿时,四周射出耀眼的蓝光,随之而来的是海洋背景的巨大帷幕。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海洋,眼前有自由自在游荡的鱼儿,有美丽怒放的珊瑚……这时,象征着繁荣的鱼型福娃——贝贝出场了。它站在海面上向全世界的人们问好。随即表演了几个水上运动,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然后随着蓝色海洋的退去,贝贝也欢快的游走。

接踵而来的是象征着快乐的大熊猫——晶晶,不知从某个角落爬了出来。它的身后是一片无尽的森林。翠绿的竹子,挺拔的迎客松,说不出名的参天大树。人们的心在这个绿色的世界中得到了释然。一阵阵掺杂着泥草的自然风迎面而来。人们大口大口地贪婪地吮吸着。晶晶用它那憨厚的外表,滑稽的表演把人们逗的合不拢嘴。

人们的笑声还没有走远,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的欢欢就激情出场了。它那充满活力的外表,矫健的步伐使人们感受到了无限生机。它头顶一个篮球,双手用力摇摆,向人们传递最真挚的问候。它那精湛的球技博得了掌声无数。忽然,从天而降许多签着国际篮球明星名字的篮球,落在了欢欢的身边。欢欢边花样表演,边将球抛向观众。我随着人们一起呐喊,疯狂,感觉头部被幸福砸了一下,原来是篮球刚好落在自己这里。我紧紧抱着篮球,心中有说不出的兴奋,偷偷瞄了一下,竟然是我的偶像麦迪的签名!我感觉幸福得一塌糊涂。

因为沉浸在幸福中,连代表着健康的臧羚羊型福娃——迎迎是怎么出场的都没有注意。当我从幸福中清醒过来的时候,自己早已经徜徉在蓝天,白云,草地中了。眼前有牧羊人有力而简单的微笑,有缓缓歌唱的小河,有成群向着自由奔跑的羊儿,马儿……人们聆听着自然界中鸟儿的鸣叫,马儿的歌唱,还有许多动物发自内心演奏的交响乐,沉醉得忘了自己。

忽然,草地逐渐退去,只剩下空荡荡的天空,几许云朵漂泊在上面。人们安静地望着天空,等待着……果然,象征着好运与祝福的燕子型福娃——妮妮出现在上空。妮妮的空中体操表演,实在是另人折服。那曼妙的舞姿,那迷人的微笑,那来自天空的祝福,久久不肯散去。

当人们对妮妮感到赞叹不已的时候,前面出现的四个福娃也再次出来亮相。集体演绎了一首永不衰老的金曲。他们载着千千万万颗心随他们一起跃动。此时,上空也用水雾组成了五个大字“北京欢迎你”。这五个大字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人们仰头观望,赞叹不已。

然而,另我感到拍案叫绝的是那些早已经灭绝了的动物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复活,再次和人们见面。我看到了恐龙咆哮的雄壮,我听到了西亚虎的嘶吼,我看到了北美旅鸽的飞翔,我感受到了南极狼的冰冷,我看到了中国白臀叶猴的微笑……这个环节不仅仅是展示奥运对动物保护的重视,更是告诫与呼吁人们要保护我们的朋友,我们地球家园的成员——动物。

开幕式上演的时间虽然有限,但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那是人们哲思的结晶,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那是人们最真挚的祝福。

开幕式圆满结束了,我随人群准备退场,刚要抱起那个有着麦迪亲笔签名的篮球,就被老妈叫醒了。哎!原来只是一场梦啊!

但这是一场华丽的五彩斑斓的梦。笑容在我脸上从梦里流淌到梦外。我知道,在我内心深处早种下了一颗我爱奥运的种子。沐浴着祖国的阳光,我等它长大!

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2008,全中国人民都期盼2008,因为,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这是13亿华夏儿女,遍布全球的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太久的等待,作出了太多的努力,积聚的太深的奥运情感。

奥运会的圣火在它的故乡熄灭,又将在神秘的东方燃起,这又是一次四年的期盼,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从浪漫的雅典到神奇的北京,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奥运五环汇聚成五大洲,汇聚成一个地球,也汇聚成全世界人的同一个梦想,这也正是奥运会的真正主: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而如今,在2008年,中国,一个千年古国,已经骄傲的接下奥运会的旗帜,在光辉无比的阳光下和五星红旗一齐升上那蔚蓝的天空,向着全世界发出最诚挚的邀请;08北京欢迎你的到来!(贝贝——北 晶晶——京 欢欢——欢 迎迎——迎 妮妮——你 北京欢迎你!)。

为了08奥运会的到来,中国建造了令全世界人民惊讶的“水立方”,和“鸟剿”主体育馆,这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重视和欢迎,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

我对奥运会总是莫名的感兴趣,也许是我热爱篮球喜欢看“小巨人”姚明的缘故把,也有可能是我对“飞人”刘翔的赞叹和惊讶把,总之我就是喜欢奥运会。

08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之旅已经开始,随着祥云火炬的到来,每个国家都是沉浸在一片和平美好的环境中,在每个国家的传递中,全世界的华人都在为北京奥运会加油助威,他们手拉手,高举着横幅,手里拿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嘴里吹着喇叭,跟随的火炬人们不顾疲惫的跑着~~~

每一个忠实的观众,都是奥运的见证者。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奥运场上明摆着,一句"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把人们的视线带入某种误区,狭隘、浅薄同 普遍参与的人的精神形成某种悖反。但无数的事例在向我们昭示着奥运两种绝不矛盾的精神。我们需要昂首才能恭敬地看到无数奥运英雄疲惫却不乏自信、历尽沧桑 却仍年轻的脸庞。

奥运就是一部长篇史诗,我们能从中挖掘到无数闪光点,但我们却永远不能诠释这种崇高的奥运精神。也许一个人说得最好,"一个人之能很多,一个人之 不能更多,人便寄望于意志的坚强。可纵使再高再快再强,料定极限也摆在面前。而我们惟有去不断地向极限发起总攻"--史铁生的话,一位坐着轮椅在荒园里独 自沉思的作家的话。

五环之下,圣火之前。让我们更深刻地去领会奥运的内涵,去引领崇尚奥运精神的潮流,用我们心中感动的烈火,爱的激情去浇灌明日奥运之花。

1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作为中国人,是值得我们景劣胱院赖摹5�谡庖环菹苍糜肫谂蔚耐�保�颐歉�Ω霉刈⒌氖俏颐堑淖急腹ぷ鳎��煌ɑ肪澄侍庠蚴亲急腹ぷ鞯闹刂兄�亍

作为奥运协办城市之一的天津,这一北方的工业化大城市,将为北京奥运的接待外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近年来,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等方面呈上升趋势。从这一方面则更加说明了交通的重要性。从而,就要求国家和城市建设者要加大力度地进行交通环境建设。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则更应进一份力。以主人翁的身份,在迎接奥运会的日子里,对全区的文明,和谐,安全建设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参与交通环境建设,尽量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安全出行,每天上下学过马路时应注意看红绿灯及走斑马线,不要因为图一两秒中的便利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过错。

其次,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作为一名高中生,已具有清醒的头脑和较强的社交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自身基础上,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并努力贯彻实施,在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或村委会进行宣传。同时,也要向所在学校,宣传教班级及周围同学进行育,以便做到维护交通环境人人有责。

最后,还要注重对交通环境的保护。为了迎接奥运,我市修建了多条快速路,并加强了城市绿化工作,以做好奥运的辅助工作。因此,我们要增强社会主义文明观,爱护交通环境措施,作为一名思想道德高尚的公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届时,将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汇集于天津这一美丽的大都市。可以想象,到那时,外国人走在街头,若看到这井然有序的交通,心中也不免咏起赞美之词。

迎奥运,文明交通我参与。交通带动着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也关系我们普通人的出行。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大手拉小手,平安出行,建设文明,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减少交通事故,以十足的准备迎接奥运会的到来。

家长寄语:作为学生,以具备自立能力和主观判断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尤其在奥运会临近之时,要时时处处以主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更应该注意对交通环境的宣传工作,为即将到来的认识及保护。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并作好宣传这一大盛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

1993年中国打出了这样一条申奥标语:“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的确,当时的中国是多么希望世界给她一个改变的机会,但世界辜负了她。

而当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是中国北京时,我们都热泪盈眶,中国站了起来,中国人百年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现在北京有了机会,当还世界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呢?

奥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必定是热闹的,有许多外国运动员和外国朋友来到中国:黑皮肤的非洲人,蓝眼睛的欧洲人,金头发的美洲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必定是个环保奥运会。那时候北京将变成一个被绿色笼罩的城市。树木更多更茂盛,花儿更艳,小河更清更绿……就连天空也将变得蔚蓝如镜。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我们更要提高文明素质、公德意识,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国人昂扬、乐观、健康、开阔的精神面貌,展现自信、包容的文明心态![文明奥运伴我行作文征文范文

中国人要感谢国际奥委会给了中国这么一个机会把一切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同时,如何创建文明奥运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文明,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我们都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连自身的文明修养都不注重,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文明奥运伴我行作文征文范文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我想,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不会有人希望中国腾飞了,就丢下了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吧!我们要举办文明奥运,让世界会肯定中国!

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

1993年中国打出了这样一条申奥标语:“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的确,当时的中国是多么希望世界给她一个改变的机会,但世界辜负了她。

而当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是中国北京时,我们都热泪盈眶,中国站了起来,中国人百年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现在北京有了机会,当还世界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呢?

奥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必定是热闹的,有许多外国运动员和外国朋友来到中国:黑皮肤的非洲人,蓝眼睛的欧洲人,金头发的美洲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必定是个环保奥运会。那时候北京将变成一个被绿色笼罩的城市。树木更多更茂盛,花儿更艳,小河更清更绿……就连天空也将变得蔚蓝如镜。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我们更要提高文明素质、公德意识,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国人昂扬、乐观、健康、开阔的精神面貌,展现自信、包容的文明心态![文明奥运伴我行作文征文范文

中国人要感谢国际奥委会给了中国这么一个机会把一切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同时,如何创建文明奥运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文明,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我们都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连自身的文明修养都不注重,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文明奥运伴我行作文征文范文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我想,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不会有人希望中国腾飞了,就丢下了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吧!我们要举办文明奥运,让世界会肯定中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6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