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的心理声学是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及其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声学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不仅关系到演奏者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演奏的心态及其定势,而且有助于把钢琴演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思考。本文力求对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心理声学问题作客观的分析,阐述演奏的音乐行为及法则,并对演奏的音乐行为给予描述和解释。
音乐与物理现象,人类社会及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钢琴音乐表现的媒介是声音世界。钢琴是单一音色的乐器,它的每一音各具自己固定的发声体。钢琴声源响出的条件是决定于各音的琴弦、附加在各琴弦前的琴键、以及琴梭的运动方式,而触键的情况则决定了琴运动的速度,触键的力度是钢琴音色变化的最基本缘由。
音乐原初的动力矢量——声音是具体化的力。每位钢琴演奏者都以自己独特的感情体验,把握着乐音的式样之间的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选择有音乐潜在性的声音类型,迎接着演奏音乐,而音乐在每个演奏者的感情世界中所激起的回响也迥然各异。音乐对于每个演奏者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心弦和音。演奏者所感觉的就是发出来的声音本身,而这个声音就是演奏者弹奏动作经过钢琴而发出来的。听声音与发出声音是一种循环反应,愈是用心听,愈能发出心里的声音.对乐音获得或宏或细或粗或精的不同感知层次。在钢琴演奏上,声音的准备并不只是身体上的,而是要演奏者如何去聆听、感觉和思考,倘若只用情绪牵引演奏者去感觉声音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在身体上去准备声音,在心理上去准备声音。任何一个演奏者都必须具有对声音“准备”有相当水准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钢琴上调整自己所需要达到的要求。
有关节奏的分句的一切因素最终都由速度来控制和调整。速度的含义有两个,其一,某一作品所要求的速度;其二,演奏者处理这一速度的方式。在音型雷同的连续演奏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既不能快得含糊不清又不能慢得冗长单调,而且必须始终保持均匀、平稳的脉动,除非出于表情上的需要而不得不中断这一连续的脉动或者加以变化。
速度是一个相对因素
不可否认,某个作品的初始速度不是绝对固定的。正如两个朗诵者以不同的速度来朗诵同一首诗,都可以很精彩一样。两位钢琴家尽管采用不同的速度,也可以把同一首乐曲表现得非常出色。因此,演奏家要判别正确的演奏速度,只须自问一下,这一速度是否体现作曲家的精神和创作意图。正因如此,演奏家对于即使是由作曲家亲自标注的节拍机标记,也往往可以采取相当自由的态度。 有时也会出现对我们有利的情况:一首作品被标上两个节拍标记,一个代表最快的极限,另一个代表最慢的极限。
学生为了达到节拍标记上的速度要求,常常试图用超过自己能力的极快的速度来演奏,结果导致层出不穷的错音和技术上的失误。请记住克里斯蒂安的忠告:“用很强的力芳和很快的速度弹奏大量的音符,远不如清晰地弹出每个音符并且体现作品的精神来得困难。”因此,最好不要去迁就那些麻烦的节拍标记,而把你的速度严格地限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因此,一首乐曲的总的情绪——生动的、安宁的或者忧郁的——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下速度有关的意大利术语,往往更多地含有表情上的意义,而较少指速度。比如“行板”(andante)并不含有“慢”的意思,而是指“向前走”;“快板”(allegro)也不意味着“快”,而是指愉快或欢乐的情绪。生动活泼和明亮辉煌的效果绝不可能仅仅依靠速度来取得,如果那样的话,那么最雄辩的布道者就应当是那些说话最快的人了。正是精确而有控制的节奏、清晰而恰当的重音才能显示健康的律动。它们甚至在慢速乐曲中都会带来充沛的生命力。
速度的变化
然而,基本节奏的稳定绝不意味着速度的刻板。正如雅典神庙建筑中那些貌似笔直的线条其实无不具有微小的弯曲度。同样地,表面上固定的节奏,在艺术家的手指下保持一种奥妙的灵活性,能够使其具有人情味,而减少呆板的情绪。
这种灵活性我们在上文关于延音重音(agogic accent)的讨论中已提示过。尽管延音重音在每个第一拍上稍稍延长,可是由于这一效果一再不断地重现,所以并不破坏规则的节奏脉动。在演奏以节奏因素为主的作品时,钢琴家主注意力要放在节奏律动上,尽量避免其它不规则的因素的影响。只有当要模仿歌唱家的抒情或戏剧性表情时,才允许更自由地表现。
因此,在一些强调结构规整的作品如:巴赫的对位作品和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中,要严格遵守速度要求,如果不遵守,就会一团糟。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上述几位大师的杰作中选出一些显然已预示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比如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
一般说来,结尾处的速度变化不论在古典还是现代音乐中都是被许可的。比如在巴赫的时代,往往通过最后的终止式的渐慢来加强作品结尾的庄严。不过,在技术辉煌的乐曲中,最后的渐强总是由相应的速度渐快来渲染效果——见贝多芬的《奏鸣曲》(op13)及莫什科夫斯基的《芭蕾旋律》(op36,no5)。反之,速度渐慢则加强了结尾处渐弱的安宁气氛,如格里格的《摇篮曲》结束处。
毫无疑问,演奏抒情性乐段,特别是贝多芬的慢板乐章时,应当有一定的感情表现上的自由度。但是“在演奏气势庞大的作品,也就是结构边贯的大型作品,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时,我们往往必须克制自己给每个细节以过多的丰富变化的欲望,以免忽略乐曲大的轮廓、总的情绪和布局上的气势。”[马泰伊(mattay):《音乐解释》]所以,在从巴赫以前的时代直至今天的所有音乐大师的作品中,感情表现的意义终究在于对速度范围的控制——不要顾虑那些所谓的“古典主义者”的异议,他们在演奏前人的作品时,很可能把音乐的灵感和精神统统掩埋了!就连门德尔松这位向来在演奏速度上一丝不苟的钢琴家,在被他本人《无词歌》的情绪所感染时,也禁不住放松了自己的原则。的确,在一阵自由的幻想中,他竟然用不断地渐快来处理作品35号第1首中那严肃的赋格!
音乐是寓于声音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多种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音乐没有视觉形象,也没有明确的语义性,但它可以抒发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受,可以描绘大自然中人和物的景色、形象以至某种意境,所以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音乐欣赏的能力,与聆听者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艺术通过作曲—演绎—聆听这个“三位一体”的创作过程来完成,作为音乐聆听者,欲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必须先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美国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 A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What to Listen Music)一书中,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既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但实际上人们在倾听音乐时,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并不能把欣赏过程机械地分出阶段。但这样假设的阶段,却可以对倾听音乐的方式有个明确的概念。最简单的倾听音乐方法,是没有任何思维的纯为乐趣而倾听,也就是美感阶段。那可以是一种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一面做着别的工作,一面任由音乐的感染力将你带到一种无意识却又富有魅力的境界。音乐的四个要素都能激发人们的情绪,其感染力是极为强大的,所以美感阶段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带你进入联想的世界,使你得到安慰或解脱,但你不能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因为音乐的价值不仅在于能给你以美感。只有采用有意识的倾听方式,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倾听音乐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涵义所在,这就是倾听音乐的第二阶段,既表达阶段。音乐的涵义是表达情感和情绪,音乐的材料是音,它不能像文字、绘画等艺术明白地表达悲或乐,作曲家通常不能用具体的言词来表达,也不能与某种明确的事物相联系,只能用声音的表情来引起人们的情绪,因此,在不同时间,每次重听的感觉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那种涵义构成了音乐作品的内容,使你激动,与你共鸣。所以音乐虽能以它的表现力使你产生情绪的想象与联想,或兴奋,或喜悦,或悲哀,或安详……但不必用具体言词去说明那涵义是什么。即使欣赏标题音乐,也不能过分拘泥,受标题的束缚,标题只是帮助想象力的发挥。音乐除了使人觉得愉快的声音和它所表达的感情之外,还存在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等形式,这就是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既纯音乐阶段。对于音乐素材,必须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以一定音乐曲式的原理组成一个作品,所以对一个聆听者来说,必须具有并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懂得音乐曲式的原理,去追随作曲家的思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辨别主题,认清特征,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展开,进一步了解乐曲的全篇布局,这才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当然,欣赏音乐不仅是倾听,还要有所想象和联想,倾听音乐重要的是理解音乐作品。理想的音乐欣赏者应是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就像作曲家那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态度,为它陶醉,对它批判,以积极的态度去聆听,否则就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今年,赵雷的一首《成都》火遍了大江南北,这首动听的歌曲听起来悠扬婉转,直击心脾,很多小伙伴纷纷表示“此生”一定要到成都看看。那么音乐到底有怎样的力量,让人能够如此的心灵释放、情感迸发呢?
音乐属于艺术的范畴,是一种反应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不仅如此,音乐还被认为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形式之一。
音乐的最基本元素是音,它虽不能像文字,像图画一样明确、只管的表达情感,但却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做到。
音波图▲
音乐的四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
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
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旋律是乐曲的基础,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
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简单的理解就是成龙的声音和张杰的声音一听就能听出来不同。
音乐有了基本四要素便可以用,旋律的差别,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来表现其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
例如以大调表示愉快、雄壮,小调表示悲哀、忧郁;紧张而短促的节奏表现奋发激怒,和缓而悠长的节奏表现婉转柔和,音高且强为热情,音低而弱为沉静;不协和音表示奋斗争执,协和音表示和平宁静;小号表现战争,双簧管表现田园等等。
也有人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印象结构与个人情感,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一生的跌宕起伏、喜怒哀乐,不正和音乐的抑扬顿挫、曲折婉转一样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