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乐在何处你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一乐也。兰亭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谓二乐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三乐也。曲水流觞,可谓四乐也。饮酒作诗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乐之极也!这“五乐”概括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正应了“信可乐也”一句。一群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行高雅风流之举,怎不令人羡慕快乐之情,自不待言。
然而作者的写作用意并不在乐上。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和死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死亡一直是缠绕在文人心间的话题。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形式各异。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原先自己以为欢乐的事情,在短暂的俯仰之间就变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发出感慨;何况人生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要走向死亡。在作者看来,人生是多么渺小可怜!以上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接下来,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作者记录下这次集会的作品,目的是给后人提供一个产生共鸣的依据。然而,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并不是“虚诞”“妄作”,王羲之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作者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生死问题,表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文人共有的。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越是如此,我们越是感觉到庄子所言的深刻。
本文语言清明简洁,有些已成为成语,广为使用。由于作者的思想比较含蓄,对人生的思考点到为止,因而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把握。
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兰亭集序》记叙了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修禊仪式,饮酒赋诗的事情。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清淡雅静的春日图景,表达了作者痛感人生短暂的情感,阐发了作者对“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生死观的批判。
晋朝司马氏当政,司马氏性情残暴,治世无道,这是背景,而作者的悲大多由此而发
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不甘为朝廷所用,就以悠游于山间为乐,也有风流晋朝多名士之说而这些名士之中竹林七贤是代表,举阮籍为例,这个人狂放自大,整天喜游于山间,有时候坐在马车上任凭马车在山间疾走,到了傍晚大声放哭而回家
由于世间无道皇帝昏庸,这些文人内心的苦闷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身怀才能却不愿躬身于朝廷
在这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悲同这个并无二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其实在当时那个时候人跟人之间的说话都要悄悄在一间小房间里面说话,怕有人窃听,做人做事都十分谨慎而放浪形骸其实也并不是某些人希望的生活,只是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然而这样的生活很快就消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作者不敢直内心对当世的愤懑,只能借助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祟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山峰,树林,竹子,溪流。
抒发了作者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