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家长该如何解决?

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家长该如何解决?,第1张

大多数家长往往容易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小学阶段知识简单,孩子成绩都差不多,所以大家差距都不大,初高中孩子生理、思想渐渐成熟,再开始培养也不迟。可是我们忽略了,考试不能够完全客观的反映出孩子真实的差距。考试是一种检测手段,它只能检测出知识,而没法检测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感受。而这些,对于一个学生的后续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都是隐形的。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实际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孩的生活习惯靠大人教育培养,学习习惯也不例外。小孩生来天真活泼、无拘无束,不知道学习、成才的重要,但是要让他养成一种好奇心。

家长要陪伴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多带孩子们到公园边走边看边数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受条件环境影响,思想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舞台在演戏,他也会想到自己也上去试试,很多小孩跟着爷爷奶奶跳广场舞,听到音乐就会屁股扭起来。多让小孩参与社会活动,启迪思维,激发动脑动手热情。

家长注重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举一动都映射在孩子的大脑里,比如自孩子学说话,家庭成员都用普通话交流,孩子一定会说。大人习惯读书看报爱学习,孩子很快就意识这是生活规律。小孩的模仿能力最强,好奇心也强,这时大人可悬念式的提问?让孩子去找答案,然后告诉他为什么?培养学习能力,家庭生活是关键、是基础。

家长教会孩子在玩耍中引导学习兴趣。小孩是不接受枯燥无味的说教和讲大道理的,尤其是小孩对某个感兴趣的玩具或者专心玩耍时,千万不要打扰,让其遇到难题时、向你求助时,抓住他在玩成功时或者失败后,大人插手帮助找原因或者帮他总结经验,使孩子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发现小孩的某种不良习惯和表现在,不要指责更不要当外人的面去纠正,让孩子某事感兴趣又有联系时,把不良习惯提醒一下,他会爽快的接受。

家长引导孩子在自我表现中提高。小孩的学习能力需要一种自信,一个人的性格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孩上幼儿园,老师和班长总是站在前面讲台,自己总是在讲台下面,心里总想跟老师一样,受到全屋孩子们尊敬。在家庭生活中提供机会,让孩子学当老师,告诉孩子注意观察老师是怎么当的,通过这些方式给孩子自信,春节,亲戚朋友都相聚,让孩子当家庭春晚导演、主持人,他会召集孩子们排练节目,准备导具,茶余饭后,安排时间观看演出,观看结束后进行总结肯定加鼓励,给孩子的自信就是给孩子的学习动力。

家长作好孩子玩与作业时间管理。家长对于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玩,跟孩子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时间,之后根据结果调整,目标就是让孩子既很好的完成作业,又能有时间玩。孩子能独立高效完成作业,其实真不是小事,不仅仅体现在完成作业这个动作上,在持久的坚持中,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作业。今天的作业必须今天完成,作业必须自已独立完成等等。现在的孩子,大部分被大人娇纵得太过分,毫无忍耐力,做两分钟作业就起来喝水,吃点零食等等,这都是不好的习惯。这就需要大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小孩提出要求,比如,穿衣吃饭,做家务都灌输给孩子要有责任心,要有头有尾,要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大人交给的工作等等。生活中让孩子具有责任心,不怕困难,有坚忍精神,那他对学习能力就能提高。总之,学习不只从学习上找原因,找方法,而应该在生活中进行培养,不能就学习而论学习。

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自习能力。提高孩子自习能力是小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需要家长给孩子讲,孩子给家长说。逐渐地让孩子学会自己阅读课本,查阅参考书能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孩子每天都坚持在

一段固定时间段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这个行为本身是孩子的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是自制力、韧性的磨砺,给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不可小视的影响。

家长交给孩子正确高效的学习方式。学习光靠死记硬背是不管用的,需要根据自己习惯和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小学阶段,大部分孩子都容易以老师为权威,对知识是不假思索的接受。如何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提问,是家长朋友们应该做的事情。当孩子出现学习能力不强问题时,我们家长常常把它定义为孩子年纪太小了,又或者是孩子贪玩、粗心导致的。其实不然,孩子的这些表现多半是因为学习能力落后所导致的。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很重要。现在关于兴趣式学习的谈论很多。但是,学习的成功,更多的是责任和坚持。拥有精英意识的孩子,有着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就会更加渴望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有着更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关爱孩子,家长就得自己先进步!每天一起学习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知识,学习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解决方法,让孩子在大好青春时光中,不再受学习的折磨和摧残;让孩子真正能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为自己和全家人都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孩子爱发脾气背后,牵涉到“愤怒”和“愤怒管理”的概念,处理不当的话,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有情绪时,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接纳。

这时如果贸然转移注意力,宝宝就错失自我情绪觉察(我知道我生气了),以及学会情绪表达(我来想想怎么更好的表达心情)的大好时机。

更何况,如果“贿赂”宝宝不生气,还很可能在无意中鼓励了孩子,以后想要的东西没要到,就会神奇地用哭闹大法来达到目的。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先搞定心情,再搞定事情”,双管齐下。

搞定心情,意味着“接纳”,父母要看到、理解并接纳孩子此刻的情绪。比如,对ta说,“爸爸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妈妈看你很不开心,你现在特别愤怒是不是?”

搞定事情,意味着“方法”,孩子发脾气正是因为无法用理智解决当下的问题,爸妈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最好以有选择的方式。比如,“时间到了,你今天不能再看电视了,不过我们可以一起看一本图画书,或者听一首你喜欢的歌,你想要哪个?”“现在不想做作业,你看是休息10分钟后自己再去做,还是妈妈先陪你一起到书桌前看下今天的作业有哪些?”

3-5岁是孩子愤怒管理能力

的启蒙关键期

宝宝从2岁开始进入发脾气、出现攻击行为的高峰期。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怕两岁”(Terrible Two),也就是指孩子到了2岁左右,开始有了“我”的意识,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宝宝运动能力发展比自控力来得快,此时也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想法及感受,所以会出现让爸妈头疼的许多行为。

在此时,帮助孩子觉察自己情绪,就非常关键。

到了3-5岁,宝宝语言能力明显较好,有能力对其他人说出感受(我生气了),也有能力在大脑中进行“自我对话”(我不能乱发脾气),掌管自控力的脑区(大脑皮质前额叶)也比较给力了,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就多了许多能力来进行情绪调节,是父母培养愤怒管理能力的重要时间点。

对于学龄期的儿童来说,听故事,玩情景游戏,是最容易、效果最好的习惯养成方法。

  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时候,一般都有自己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际关系和行为的一定态度,儿童也是如此。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简而言之,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情感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易变性便是其第一大特点。

我国有句成语“破涕为笑”,源出晋朝刘瑶《刘越石集.答卢湛书》,“时复相与举觖对膝,被涕为笑。”这是表述转悲为喜的意思。这种情感在成人身上只有在大悲大喜的转换时才会发生,但在幼儿身上却是经常可见。你看那小小的脸蛋上还挂着品莹的泪珠,但悲哀却早巳消失,满腔洋溢着笑意。

幼儿的情感为什么这样易变呢首先,这同他们的个性不成熟有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容易造成需要不稳定,需要不稳定则必然引起情感的易变性。幼儿的需要常常受周围情境因素的支配,如看到一只蝴蝶就高兴,看见一条小虫就害怕;吃不到想吃的东西要哭,拿到了好玩的东西又会乐。总之,他所处的情境,对他的情感有巨大的支配作用。由于情境是极活跃、易变的,特别是幼儿所处的情境,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就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易变性。其次,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的具体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他们常常只注意现象,而忽略本质。因而他们的认识容易变化不定,从而使情感也变化不定。今天,你给我一块

糖吃.或者给我一本连环画看,我就喜欢你,乐于同你玩,明天,你吐我唾沫,或者打了我一下,我就不喜欢你,不愿意同你玩。不过,如果你能马上给我一个好玩的玩具,我就可以立即变不喜欢为喜欢,同你一块玩。

幼儿情感发展的第二个特征是易感性。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的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拍桌子的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至于为什么高兴?后来学拍桌子的孩子并不清楚,也许拍本身就成了他们高兴的原因。又如他们对人的情感态度也是这样,一个小朋友喊:“叔权好”、“阿姨好”,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一个小朋友拉着叔叔的手,亲眼地表示要和叔叔一块玩,其他小朋友也会围上来,做同样的表示。他们的情感十分热烈,但不够深刻,易受感染,也容易改变.例如,暑假期间,父母把孩子送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开始两天,他哭哭啼啼要找奶奶。可是,过两天,跟姥姥有了感情,便不找妈妈了。相反,当妈妈要带他回家时,他反而不肯定。一旦回到家中,他又哭哭啼啼要找姥姥.

如何培养孩子们情感能力(依恋、同理心、去个体化、调控)从题主提出的问题来看,还是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单纯的,非常的善良。孩子的情感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父母很恩爱孩子是会很有安全感的,父母平时注重孝敬老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善良的种子。他将来一定会对家庭比较依恋,会有同理心、去个体化、能够很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孩子的成绩很重要,因为考上理想的大学,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孩子的能力也很重要,因为,孩子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天起,关于分数的高低,已然无人问津,孩子要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对于孩子的情感教育---孩子是否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们没有来得及去关注更多。甚至于认为,情感,对于孩子来说可有可无;更有甚者,认为孩子对人、对社会的冷漠,更能够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能不说,这种对孩子情感教育的淡漠的态度,是孩子成长的悲哀。

记得一位未来学家说过一句话,未来的人工智能,几乎能学会人类的所有智能。甚至能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而产生与之匹配的认知模式。也就意味者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与人工智能之处,是否会学习,已经不是区分的标志。那么,人类与人工智能区分的指标有哪些呢?那就是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具备的。

我们生而为人,正因为爱自己,而推及爱父母及社会,乃至爱自然万物,才能热爱生活,创造美好。如果没有了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即使孩子学富五车、富可敌国,又能如何?无非是能挣钱的机器而已。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丰富的情感?那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爱自己,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有一颗感恩之心。

怎么爱自己?爱自己的前提是自尊,自尊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孩子明白:我不需要任何证明,就具有独有的价值。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有了这样的自我接纳和认可,就会有善待自己的动力。因为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如此有价值,自然就会好好的爱自己。爱自己,孩子就愿意去讲究卫生、就愿意去锻炼身体、就愿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就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就愿意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因为孩子学会了爱自己,孩子就能够持续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孩子就更有能量去回馈父母的爱,也就是学会了爱父母,进而爱同学,爱社会。

怎样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呢?当孩子学会了爱自己以及爱社会,孩子就比较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妈妈煮的一碗粥,孩子就会感受到妈妈的爱意;家里的一盆花,就会让孩子发现生命的美好;家里干净的地面,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珍惜;同学的一次帮助,就会感觉到同学的朋友之情。而这些美好的情感,都是在自爱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爱孩子,唤醒孩子的自尊。

感恩,是最美好的一种情感。据说,哈佛大学的心理教授曾经做个实验,实验发现,在诸多的美好情感中,能量最强大的情感就是感恩,感恩的能量甚至超过了爱的能量。具有感恩心的人,其幸福指数总体都比较高。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具有感恩的情感。从我的经验中,就是先从父母的身教开始,父母面对亲朋好友的帮助,要有感恩的态度。特别是在家庭自然生活状态中,要经常把这种感恩的事情进行分享,父母这种感恩的心态,就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进而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劳动,在吃饭的时候,孩子会由衷的说:妈妈,今天的饭菜真好吃!即使饭菜的味道不太可口,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付出的劳动,对妈妈的劳动表示尊重的感恩。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孩子的感恩心就会生发出来。

有了感恩心的孩子,就会更容易和朋友同学友好相处,孩子就更有机会获得帮助和成功,也就更有可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愿我们的孩子成为爱自己、爱生活、懂感恩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1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