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把“人生如戏”挂在嘴边,但是真正深刻理解这句话含义的人却并不多,也许是因为“人生如戏”这句话听太多了,反而造成对这句话的理解停留在肤浅层面。庄子“庄生晓梦”算是一次人生的大发现,他发现我们似乎是活在梦里,其实就是已经类似于意识到人生是一场游戏这回事了。
但是,为什么说“人生如戏”是一种比超凡入圣和遁入空门更高的生命觉悟呢?
佛家常说“脱离苦海”,脱离苦海只是一种世俗觉悟,比如“立地成佛、四大皆空”之类的,都还是一种挣脱二元对立的一种人生冲动而已,禅宗的禅定状态也只是脱离世俗的二元对立,只是一种暂时的脱离各种我执和分别心时,达成的一种高峰体验(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与庄子的逍遥游状态,止观状态并无二致。
但是不管是想要驱除凡俗的我执,去除分别心,觉悟一切的空性,都是基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出发点,先哲们的这类思想觉悟当中,其实暗含了一种假定,似乎人生就是一场苦难的剧场,欲望和我识、我见之类的都是一种带有罪恶的东西,所以要超凡入圣,就要极力摆脱它们。
这其实是走入了一种觉性的误区,好像在那些空性的觉悟之中,人类压根就不应该有欲望、有情绪、有情感以及种种观想,似乎这些大自然给人设定的天然机能都只是苦难和痛苦的根源。其实这些所谓觉醒只完成了一半就被二元对立给带进阴沟里去了,从而白白浪费大自然给他们设定的这一场美妙的生命游戏,不去享受自然力量给予生命的恩赐,反而去陷入到所谓的超凡入圣、空性成佛的虚执之中。
这种所谓的觉醒其实是泯灭了过程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要到哪里去,到达了哪里,而是在于我们体验过程的美妙,那些被认定痛苦恰恰是人生最美的染色,恰恰是价值知觉的基础,把人生种种都当成苦厄的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因果观念,世界并不因为合和而空性,恰恰世界的意义、时间的意义、因果的意义全部显示在过程之中。只有深刻体悟到“人生如戏”的含义,才会真正明白:“对于人生来说,结局不是生命的目的,过程才是!”毕竟,结局大家都一样,都是一堆墓土而已。
而过程中成败得失、喜怒哀乐、功名利禄、凡此种种都是一场霍尔蒙、多巴胺和确忍胤置诘挠蜗罚仓皇且怀∩窬芈返男朔芎脱挂郑反馈和负反馈的游戏而已。但是,这恰恰不应该体现我们的空性觉悟,恰恰证明这是一场体验真实、精妙绝伦的人生游戏。空性看结果,生命看过程!
超然入戏才能开启一个开挂的人生
只有超然入戏,才能开启一个开挂的人生。超级幽默、超级觉悟、深度洞察、超脱无碍、超然积极,只有超然入戏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随时换位思考,才能做到随时随地换位思考,切换视角,明明无碍,了然通达才能做到真幽默,真豪情,真性情。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身在一场游戏之中,才会对人世间的游戏规则有更高的觉察能力。才会不止于执着,而超然执着,这种超然执着是一种顿悟之后一种享受游戏的游戏认真。
燕处超然与看山是山
人无非活在这样几个层面:情绪层、情感层、观念层、欲望层、觉悟层,很多人被情绪奴役,被情感牵制,被观念束缚、被欲望驱使等等的时候,是很难做到超脱自身从而达到觉察了悟的。这样一来他们的愤怒是真愤怒,痛苦是真痛苦的时候,纠结是真拧巴的时候,人生游戏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无法做到幽默达观,享受生命本身了。
入迷的人就无法意识到,挣钱只是一种游戏,创业只是一场游戏、出名只是一场游戏,权力只是一场游戏,婚姻和性,世俗的种种都只是一种游戏而已。他们要玩好游戏,恰恰要能够超脱游戏,才能觉察到游戏中的规则和漏洞,才能让自己人生开挂。
觉悟者不再患人生强迫症,不再愤世嫉俗,反而开始欣赏残缺,欣赏人生中面对的各种BUG设定,开始欣赏自己,真正开始欣赏别人,此时,你才会变得幽默和豁达。
超然入戏成就高情商与高智商
能够自由切换视角的人才会情商更高,也更加聪明。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在玩一场人生游戏的人,他们才能俯瞰游戏,才能更好的发现游戏中的规则和漏洞,才能看到其中的技巧和秘密。当我们能够俯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比以前仰视和平视,甚至迷茫于其中的人更加清楚的知道人生游戏的玩法。超然入戏者可以拥有更加自由和多样的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和社会、观察事物关系的视角,因此,对人和事的认识往往会更加深刻。
超然入戏者也不会因为一两次游戏失败而痛苦失落或一蹶不振,心态上面会更加超然豁达,幽默生趣,当然我们在玩法和技能也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飞跃。洞穿人生游戏的人很可能是智商和情商都可以达到很高的人群。
只有超然入戏的人才会真正明白:“我现在还活”这句话的真实意味!也许你会说,意味着我还可以好好玩几把,继续爽一下。一个觉得人生充满苦厄和严肃的人,是不知道“享受人生”这四个字的含义的。超然入戏者是超然个体,别人的眼光多他们来说不足为虑,他们的兴奋源更加广大和深刻。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9787807023777
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需要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第一部分:自律
问题和痛苦
人生苦难重重。
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
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
替代品带来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神经官能症由此成了更棘手的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维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父母的过错
爱,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有必要了解爱的实质,以及爱同自律的关系。
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感受到的重视程度。就越是强烈。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解决问题的时机
许多人都没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
问题没有消失,它们仍继续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
问题降临,必将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体验。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必然是有益的事情,问题拖得越久,就越是难以应付,甚至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了。
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几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
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
评估责任归属,必然让我们感觉痛苦.从而产生回避倾向。
从内心出发,做出权衡,当事人须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人人都需要多年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逃避自由
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
希尔德·布鲁茨博士在她的《心理学研究》“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对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病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能够为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承担责任。
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
我们由儿童成长为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付出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地图,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尽管这会带来痛苦,但远比我们的个人利益和暂时的舒适更为重要。
我们必须淡化暂时的不适之感,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
迎接挑战
献身真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自我反省。
客观地观察外在世界,却不能以缜密的眼光观察自我。
献身真理,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发展第二天性。
诚实可能带来痛苦。
为了规避,人们会选取各种捷径。
长时间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积聚,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隐瞒真相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那么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尊重事实的原则呢
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其次,要牢牢记住:一般说来,不说出全部真相,基本上就等于说谎;非得保留部分真相,郡一定是情非得已,且是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
第三,不可因令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争取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
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
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
第六,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
自我封闭显然容易得多,殊不知尊重真理和事实.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代价。
保持平衡
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
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
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
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或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抑郁的价值
对那些有勇气承认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选择放弃.是获得成功必经的一步。
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常常要经受多次的放弃,其经受的重大改变,甚至多于一般入一生的改变。他们须在短时间内,放弃同等比例的“过去的自我”。
放弃某种心爱的事物——至少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肯定让人痛苦,但适当放弃过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
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健康的现象,只有放弃遭到某种力量的干涉,才是不自然、不健康的现象。
放弃的过程无法进行,抑郁的心态就会延续,直到心灵找到出路。
心理学家埃里克·艾瑞克森,曾列举出人生八种危机。这些危机是我们在迈向成熟的人生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
放弃与新生
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生命的意义恰在于“死亡”这一现实,这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
放弃自我,是耗时长久、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
为了减少痛苦,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极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我称之为“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关于平衡和放弃的本质,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首先确立自我.才能够放弃自我。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种人生原则,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这四种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第二部分:爱
爱的定义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
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
陷入情网
自我界限的认识和发展,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
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
坠人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
坠人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
坠人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
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
坠人情网,惟一的好处就是消除寂寞。
把伴侣当作独立个体,能够面对对方的问题,彻底找到问题的症结,使婚姻和家庭迈向成熟。
自我界限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
性和爱不是一回事,却可能润时发生。
恋爱或性交的“自我界限”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真正的爱可能由此产生。
依赖性
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间应当有分工:情感健全的配偶,可以适当更换彼此的角色:
消极性依赖心理的特征之一,是缺乏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和自律性相辅相成。父母缺乏自律性,且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爱,子女也就不可能自尊自爱,更不知如何给予别人真正的爱。
精神贯注
不关心心智的成熟,爱就不能带来任何滋养以及任何形式的“精神贯注”,
爱的对象不仅是人,也可能是无生命的事物或者活动。
培养某种特殊嗜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
张弛有度,而不是永远处在繁忙状态。
要拥有健全、完善的婚姻,要养育健康、成熟的子女,要实现整个人类心灵的进步,需要的远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 自我牺牲”
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给予者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受虐待狂者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只是他们寻求报复快感的前提。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
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入,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治疗一样,双方都得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好恶暂且放在一旁,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在心理治疗或婚姻关系中,拥有健康情感的人,也可能产生精神贯注。两个彼此真爱的人,即便有了稳定的婚姻关系,仍会产生精神贯注,但其间更多的却是爱。
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
关注的艺术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倾听孩子讲话
首先,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
第三,对孩子倾听得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
死亡的风险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
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
独立的风险
人生就是一种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跃,大都出现在青春期时代,但实际上,这种跳跃可以在任何年龄进行。
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
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
其次,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愿,还需要强烈的安全感。
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承诺的风险
做出承诺,是真正的爱的基石之一。
做出承诺,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安全感。
聆听子女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要,有助于家长实现自身完善,而不是盲目坚守权威.颐指气使。
父母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子女的变化,就不会与时代脱节,对其晚年人生也大有益处。
冲突的风险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以谦逊的态度行使权利,这种行为最普遍的结果就是爱的冲突。
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父母爱他们的子女,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要采取谨慎、积极的态度。
爱的自律
自律的力量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
人不应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得荡然无存。
“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地约束。
广博、自由的爱是一种理想,很少有入能够真正实现这种理想。
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
爱与独立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你自我完善。
不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无视别人的独立和自由,这种情形最极端的体现,恐怕就是“自恋”了。
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危害。
在情感关系中,双方如何保持独立性
男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在于婚后只想着登山,对后方营地婚姻)却缺少经营。
女人婚姻出现问题,常常在于女人婚后觉得万事大吉,以为其人生价值就此实现。
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而不是“合而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为美满。
诗人纪伯伦曾这样谈到婚姻中“寂寞的智慧”: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爱与心理治疗
一个人坚持不懈,跋涉于心智成熟之路,爱的能力就会不断增长。
爱的神秘性
真正的爱,其对象一定是人,只有人的心灵才具有成长的能力,可是,我们又如何解释其他形式的美。
为什么面对美,我们会奇怪地产生哀愁乃至欲哭的冲动呢为什么几小节的音乐旋律,会让我们魂牵梦绕、唏嘘不已呢
关于爱,有许多至今难以了解的方面。
普通心理学提供的关于自我界限的知识,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
宗教与世界观
由于天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属于我们的宗教范畴。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或广阔或狭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
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或世界观,只有局部属于意识思维层面。
形成宗教思维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的家庭,父母是我们信仰的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他们的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
我们的宗教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宗教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宗教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科学的宗教
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
本书的主旨之一,就是探讨增加认知、扩大视野的意义。
爱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完善,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
科学的宗教,旨在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世界观。
最有活力、最适合我们的宗教,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宗教,才是属于我们的宗教,正如神学家艾伦·琼斯所说:我们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几乎很少有人有独一无二的人生。
科学是复杂的世界观,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
宇宙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观察,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宇宙的运行遵循若干规律,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人类易受偏见和迷信的误导,在解释宇宙时易犯错误;
人类要形成世界观,理应具有足够的怀疑精神,理应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由此总结出观察宇宙的经验。
除非经过亲身体验,否则,我们就不可以自以为无所不知。
科学方法的提炼,虽然来自实践经验,但我们仍不可相信单纯的经验,惟有多次重复实验而获得的经验,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识”
只有在相同情况下,其他人通过类似的经验,也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这才是可靠的经验。
对塑造世界观而言,科学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为进步。
凯茜的故事
一种禁锢心灵的非理性观念。
马西娅的故事
为使治疗取得成功,心理学家是否必须主动挑战病人的无神论、不可知论,甚至有意识地引导病人信仰宗教呢。
婴儿与洗澡水
心理治疗者面对病人的信仰,能够采取更成熟、更稳妥的态度,而不是不屑一顾或敬而远之,甚至如遇水火。
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
健康的奇迹
越来越多的医学家认为,所有病症都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即心理上首先出现问题,导致身体自卫系统失效。
在思考同步性之前,先了解一下潜意识思维或许对我们更有帮助。
潜意识的奇迹
对于潜意识这一神秘的领域,梦,是其存在的最好证据。
心理疾病并非潜意识所致,它属于特殊的意识现象,或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关联出现了问题。
在我们身体当中,存在着比意识思维更“聪明”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为“潜意识的智慧”。
好运的奇迹
所谓“心灵感应”极可能和潜意识有关。
进化的奇迹
心智的成熟,就是一个人特殊的进化模式。
生物进化过程就是最大的奇迹。
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自然地从有规律的状态流向无规律的状态:从高度分化状态流向低度分化状态,宇宙处于逐渐分解的过程。
能量自然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进入熵的状态,称为“熵的力量”。
说进化过程是奇迹,是因为它显然违反自然规律,组织性和分化性越来越突出。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力量对抗。
人性的爱,违反熵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永远走向进步的神奇的力量。
熵与原罪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
懒惰是爱的对立面。心智的成熟,需要付出,必要的努力。
懒惰,是人生的一种可怕而消极的力量。
在本质上,所有人都是懒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抵抗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与懒惰对抗是永恒的战争,你永远不要放弃,你要与懒惰斗争到底。
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
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同样都有懒惰的原罪。
邪恶的本质
懒惰就是原罪,懒惰常常通过心理疾病而得以呈现。
爱是懒惰的对立面。一般意义上的懒惰,无非是消极地失去爱的能力。
熵是一种庞大的力量,是人性极恶的体现。
意识的进化
心智成熟的入,却能深刻地意识到懒惰的存在。
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
意识获得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熟知的一切,此时意识与潜意识逐渐融合
我们的意识,具有一种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
力量的本质
力量是在意识基础上做出决定的力量,也即我们的意识思维的力量。
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
在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我们终将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一言以蔽之,我们必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
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其他情况下,不采取行动,却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所谓心灵的力量,不单是要意识到各种可能的情况。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我们还要具备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的能力。
心灵的力量不断积聚,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感。
俄瑞斯忒斯的传说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为了生活得更好,必须尽可能地少有人走的路了解世界的本质,但真正的了解无法一蹴而就。要洞悉世界的本质,认清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我们就可能经受各种痛苦,而惟有经受痛苦,才能够最终走向真理。
“意识的防卫机制”有意限制个人的认知范围和认知能力,阻碍自己的认知过程,心灵就会与现实脱节,言语和行为也会变得不切实际。
曾经无比复杂的问题,变成了一种难得的机遇;令人痛恨的障碍,变成了值得期待的挑战;头脑中可怕的杂念,变成了有益的心灵启示:令人恐惧的内心感受,变成了活力与希望的来源;沉重的精神负担,变成了来自上帝的美妙恩赐。
抗拒潜意识的暗示
爱,就是为了心智的成熟而自我完善的意愿,真正拥有爱的人,心灵自然会不断成长。
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拥有这样的本领,我们就可以理解意识领域之外的潜意识.并妥善地加以运用。拥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确保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始终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智慧,指引着我们走向新生。
释迦牟尼、耶稣、老子,以及其他古代圣贤,都以不同方式阐述过类似观点。
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
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能控制自己不去找她,去控制不了自己不去想她,有的时候命不由人,心不由人,爱也不由人。爱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只能感受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一种情绪及心理,所以就不好控制。那种感觉说不出来,当爱情来了真的无法摆脱。
对一个人的感情能不能控制,主要看我们自我调控能力的强弱如何。一个意志坚定,理性化的人,必定能很快地控住自己的情绪,从而也就能控制住对一个人的感情,不会去多愁善感,让一些无用的情绪任意泛滥,以致陷在胡思乱想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一个心神不定、情绪化的人,对感情就很难自控,往往易被感情所左右,从而成为感情的奴隶,被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所奴役或驱使,让思想上背负得太重太多,极为容易变成不幸的陪葬品。
对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控制得了,正常情况下,和性格,年龄,有关系,年龄大一些,性格慢一点的,控制自己的感情会好点,但管控的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要想做到把自己感情控制的收放自如,那是神仙,谁也做不到。人最难控制的就是感情,自己情感受到伤害的时候,想让自己不痛是不可能的,都是用时间来抚平这种痛。只是有些人解脱的早些,有些解脱晚些而已。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不论早晚都是值得庆贺的,因为过后会感觉生活还是那么美好,还会有那么多的温馨快乐等我们去感受。解脱不出来摆脱不了阴影的人就为他们感到遗憾了,没有不坎坷的人生,迈过去了,幸福,快乐,愉悦的事随时都会来到你身边。不论多大的悲哀,多深的深渊,只要自己还活着,这些都不是个事。
理智与情感看上去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实际上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最起码在感情方面是这么回事。
我们在没有遇到爱情之前,会给自己向往的美好爱情下很多定义,会给理想中的另一半罗列很多条件,比如要才貌双全,要上得厅堂下的厨房,要有气质有涵养,要学历匹配,要三观相合等等很具体的东西,就好比怦然心动这部**中的布莱斯,刚开始他觉得自己应该喜欢漂亮的校花,而不应该是其貌不扬的朱莉。可是当某一天,你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绚烂多姿的人,你忽然发现之前下的所有关于爱情的定义以及你给理想伴侣所罗列的所有具象的条件,似乎都不再重要了,只要那个人是她就好,她也许学历不高,也许并非有才有貌,但她在你心里却是最特别的,独一无二的那个,就像影片中后来的朱莉对于布莱斯而言,她也许相貌无法和校花媲美,但却成了布莱斯心中最特别的那个。
理智驱使我们为爱情下定义,为理想中的另一半规定种种条件,但当我们真正遇到那个人时,情感又驱使我们放弃曾经的条条框框,怦然心动似乎在告诉我们,面对爱情时,情感似乎是最佳的选择,可事实又远非如此。
有人曾说过,处于爱情状态的人们往往智商很低,无论是暗恋也好,明恋也罢,都是如此。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面对爱情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情感而抛弃了理智。也许你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不想被感情奴役,试图去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可是感情此时仿佛洪流般汹涌而来,理智的堤坝无法阻拦。也许你可以在所有人面前,甚至是你喜欢的那个人面前不流露出丝毫,可以骗过所有人,可你终究无法欺骗自己,骗过你的心。感情的来临是不由人的,你不知道它何时来,将以怎样的方式到来,你无法去掌控这些东西,甚至它来了以后,你更是被它搞的焦头烂额。怦然心动的感觉很美好,可怦然心动之后就不那么好了,你的一切完全被另一个人所掌控,她的一颦一笑,她的快乐与烦恼无不牵动着你的思绪,让你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如果是两情相悦那还好说,两个人的甜蜜或许还可以掩埋这些,但如果只是单相思,爱而不得,那就无法言说了,千般滋味,万般苦楚,只有当事人才可体会了。
由此可见,爱情来临时,选择情感而抛弃理智也并非很好的选择。就爱情这件事而言,理智与情感缺一不可,它们对立统一,我们需要把握好度,当情感时则情感,当理智时则理智。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1最近两天,我把《理智与情感》看完了。现在写一下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与《傲慢与偏见》出自同一个作者,内容有相同之处,这是作者1797年的作品。
1、作者是想告诫年轻的女性朋友,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该谨慎从事,不要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如果遇见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女方会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参。
2、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她的心地极好,富于情感。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妹妹玛丽安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自己的行动。而埃莉诺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3、姐姐埃莉诺心眼儿好,起初是为了无条件地帮助别人,结果却是帮助了自己。
4、“卖马看母”,母亲很坏,她的儿女有的也很怀。费勒斯太太的有些儿女就是这样。
5、19岁的露西漂亮,起初爱德华看上了她的美丽。其实露西很坏,缠住爱德华不放。后来爱德华没钱了,露西马上抛弃了他。在婚姻问题上男人只看女人漂亮,或者女人只看重男人的外表,都是不对的。早晚得后悔。有时还可能是陷阱。本文中的男主人公威洛比长的很帅,他是害人精。
6、文章的作者强调,如果能有一个心地善良的配偶,会对他(她)的另一半有好的影响。相反,如果有一个心胸狭窄,更加自私的配偶,会使好人变坏,坏人更坏。
7、本文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威洛比。这个人坏极了,整天无所事事,玩弄女人的感情,不止一个。他无所事事,又虚荣心极强,只是为了玩玩,一向成为习惯,他不控制自己的感情,用各种方法讨好女人的欢心,又极不负责。其实他早就想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子为妻,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可釉让他继续好吃懒惰,挥霍无度。上天偏偏又给了他仪表堂堂的外表,使他骗了不少女孩子。
我认为外国文学里有一样好,它深层次的剖析威洛比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作者是这样描述威洛比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其实早期的威洛比性格开朗正直,多愁善感,却因过早地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社会环境把他变成为好挥霍、慕虚荣;挥霍和虚荣心又使他冷酷无情自私。虚荣心驱使他损人利己,追求亏心的得意。最后威洛比自己对自己心灵上的谴责,比别人受到的伤害还大。
8、找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自己的终身伴侣,这是作者强调的。品德,人品比什么都重要。
9、共同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
10、作者同样谴责了女孩的母亲。强调了父母在女孩子择偶方面的重要性,家长心中要有大局,要掌握好大的方向,要有看透人的火眼金睛,要有见识。
11、从作者出版这篇着作到现在,已经200年了。社会基本还是没怎么变,男人择偶的要求是漂亮的女人,女人找的是有钱的男人。我怎么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不用头脑去思考问题。
《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2《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我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但是等反过来重新读一遍,就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奥斯汀的小说均为爱情故事,但她本人却终生未婚。她与1817年去世,时年不足四十二岁。
故事集中体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鄙夷的态度。这本书主要表现了“人不能没有感情,但必须受理智的制约。”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似乎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被“理智”与“情感”所迷惑,处于这种纠结矛盾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人也是一样的,有时会更加的复杂。这本书主要是围绕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姐姐埃莉诺、妹妹玛丽安。通过写两姐妹的曲折的感情经历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社会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而在她们为了追逐她们理想的恋爱的时候,我们同样能看见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追逐人性上的自由继而做出的一系列的努力。
姐姐埃莉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位感情丰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她的行为可以看出,她处事严谨、富于智慧、考虑周全、待人和善。对于各种情况都能让理智与情感并肩作战,无论是对爱德华·费尔拉斯先生的爱慕还是对露西·卡蒂尔**的言行的厌恶都能恰如其分的对待。既不失自己的风度,也适当的反唇相讥了恶意挑衅者。这不愧是“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其实一开始埃莉诺就显示出比她的妈妈和妹妹更具有智慧,在面对哥哥约翰·达什伍德和达什伍德太太的愚昧和恶意的讽刺时都能以礼相待,不失礼貌。
约翰·达什伍德太太一直以金钱、地位作为衡量人价值的标准,因而对埃莉诺一家足以温饱的经济来源,保持着轻蔑的态度。埃莉诺深知自己的嫂嫂对自己一家持有偏见,仍然对其尊敬,之后对于爱德华和露西一事对达什伍德太太造成的伤害,埃莉诺也尽力的开导、劝慰。足以说明她的心胸宽广。埃莉诺不仅心胸宽广,而且还十分善于为他人着想。之后由于不得不离开诺兰庄园,尽管内心十分不舍,但在表面上她还是强忍住了悲伤,努力的安慰妹妹和母亲。全然将自我抛之脑后,细心地照顾家人。詹宁斯太太的行为有时显得十分的愚蠢,埃莉诺却绝口不提,反而强调了詹宁斯太太的慷慨大义、乐于助人。对于能在詹宁斯太太舒适的别墅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加以赞赏,并且十分感激詹宁斯太太的细心照料。
之后对于爱德华,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当她不经意间知道自己深深爱慕的爱德华先生已经瞒着家里人和露西私定终生时,她感到了痛苦,可她却不能告诉任何人,因为她深知这件事只会带给妈妈和妹妹更多的痛苦,同时带给自己的只会是更多的嘲笑。不仅如此,在每天的生活中还必须强颜欢笑、交际应酬、安慰身边受伤的妹妹。而在这之后,由于爱德华与露西私定终生的事被家里人知道后受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姐姐差点就昏死过去。
遂母亲将其赶出家门,并且将遗产重新划分,致使爱德华身无分文。当布兰登上校将一个空缺的牧师职位和埃莉诺说的时候,可以看出此时的埃莉诺比谁都更加的高兴。她爱他,可又深知自己是不可能和他在一起的,仍为他未来的生活担心,甚至全力以赴的希望他能真正的幸福就算和他在一起的不是自己。还好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露西和爱德华的弟弟结婚了,爱德华重新恢复了自由。费拉尔斯夫人和达什伍徳太太也都支持了爱德华和埃莉诺在一起。尽管他们之间经受了许多的困难,终有了幸福的生活。
妹妹玛丽安,达什伍德家的二女儿。和姐姐埃莉诺相比则是是一个理智不足,情感有余的人物。在搬离了诺兰庄园,遇见了35岁的布兰登上校对她表示好感。她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一脸的傲慢,她认为他太老了,同时不够优雅。之后,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威洛比,遂开始了她的热恋之旅。“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呆在一起,全然不顾他人。”在玛丽安的眼里,她的威洛比是优雅的、博学的、甚至几乎所有赞美的词用在他身上都不显得过分。
可以看出,玛丽安是个十分感性的人,对爱情如此。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似乎在她的世界里她才是最好的,没有人比得上她,她对自己喜欢的威洛比大加赞赏。对自己讨厌的布兰登上校恶意讽刺,对以詹宁斯太太为首的一系列愚蠢、无知的行为不留余地的漠视、语句中不乏轻蔑。当威洛比抛弃自己时,她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点死掉。沉痛的教训、姐姐的榜样,终于使她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收获了理智。最后她嫁给了一心一意爱她的布兰登上校。
说完了这部作品中的两位可爱、善良的女主人公。这里还要说一位同样令我们带有深刻印象的主人公。他就是约翰·达什伍德夫妇。在本篇开篇作者就写到,继子约翰在分配的遗产中得到了一笔十分丰厚的家产,面对父亲的是死亡,他没有作为一个儿子该有的悲伤。面对自己的父亲的遗言好好照顾三个妹妹,却对是否给她们金钱上的帮助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神态。之后对是邀请埃莉诺和玛丽安还是露西来家里时更是表现出他们的情感不足,理智有余这一特点。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对于我们而言,《理智与情感》这本书,应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3这本书是简·奥斯丁的。我非常喜欢她的另一本书《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她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似乎读了一点就再也放不下了。一看到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就不放下了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还好,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本《理智与情感》似乎带给我太多的意外了。我从没想过,小说的剧情还可以是样子的。当然,我更喜欢作者本人。知道吗?从这本书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学到的格言: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吗?
这本书讲述的是理智的姐姐和感性的妹妹。妹妹在爱情上受到了无限量打击,随后,终于明白了,理智是要的。最后,都找到了爱,所爱的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与许多当时英国的小说不同,都在用悲惨的结局去抨击当时社会的险恶的时候,简·奥斯丁去却塑造了圆满而让人向往的结局。当然,就这,在看完人的小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社会的肮脏与腐朽,甚至,你会怀疑,世界上真的有最圣洁无私的爱情的。可是,当你看完简·奥斯丁的作品之后,你的那种消极心态,就会被作者的魔法赶跑了。
我相信,作者同一样。不愿去承认,也不愿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爱情。她试着用良知和美好的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渴望,来教导,要善良。要相信,爱情真的。
《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4面临波涛澎湃的大海,埃莉诺安静地注视着远方,她没有表现得悲痛欲绝,她理所应当地接受了一切,可心中依然是思绪万千。她没有丝毫地发泄,因为她不希望家人为她担心,所以她总是那么镇定。生活一如既往,她不像她的妹妹玛丽安那样,把一切感情都写在脸上,让其他人担心,甚至影响到其他人,她知道那样并不能改变什么,对自己和别人根本毫无用处,所以她努力的压抑自己的感情,甚至忍受玛丽安的无理取闹。
我认为埃莉诺的理智是全书的亮点,她拥有一个女性应该拥有的美德,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简。奥斯丁把埃莉诺作为女性的典范,为读者描述了她心中赞赏的女性。而玛丽安则是另一方面的代表——感性。她有自己的主张,而且决不搭理其他人的眼光。她先爱上了朝气蓬勃的少年,似乎与她有同样的意见与看法,可威洛比的始乱终弃使她无法忍受,她毫无顾忌的发泄,不顾姐姐的意见,自行其事。她的开朗性格曾使布兰顿上校被深深吸引,而她的无理取闹又让其他人十分担心。还好时间似乎可以治愈一切,大病初愈的玛丽安回到巴顿庄园,被埃莉诺的理智感染,渐渐清醒,接受了布兰顿上校的爱情。
所以说埃莉诺能帮助身边的人获得幸福。而她自己呢,她的爱情是否值得。爱德华与埃莉诺在各方面互相吸引,她眼中的爱德华诚实、理智、有责任感,在得知爱德华已订婚的消息后,她并没有因此而讨厌他,而是理智的看待他,努力地抑制自己内心的感情。而爱德华也确实值得,他在年少时,瞒着母亲,轻率的与一位女孩订婚,而在后来的经历中,他遇见了埃莉诺,并被深深吸引。而为了履行责任,他并未向埃莉诺表露情感,而是决定放弃母亲提供的舒适生活,与露西结婚。而露西早与他的弟弟罗伯特定情,从而策划了这个为得到母亲钱财,使其独立的计划。爱德华被欺骗了,可他觉得庆幸,因为他获得自由,可以追求另一位更高尚的女性。他和埃莉诺获得了彼此珍贵的爱情。
《理智与情感》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可它处处体现着智慧与理智。从这部小说中,我体会到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都可以为所欲为,在做每一件事前都应思考后果,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理智应是生活中处事的原则。
很多人认为,伦理学构建在同情、怜悯和同感这类情感之上,即便这些情感被人们认为是懦弱、情绪化,甚至更糟糕。
激情让人失去判断。 尼采警告我们,不要把那些缺乏情感的人等同于好人。富有同情心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德行,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在处境没有丝毫情感,你一定要审视和他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人存在爱心、同情心泛滥,你也要怀疑他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
斯多葛哲学在一个混乱时代产生,强调人应该坦然面对个体的命运,在他们看来,世界本来就是悲哀的,人更多应从事那些符合宇宙规律的,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完美的事情中去,让这个世界符合正义、更加勇敢和智慧的事情中。
可是,哪些事符合正义、如何更加勇敢和智慧?这些问题的判断,会让人陷入到苦恼之中。更多人权益一定就是正义吗,勇敢只是个人品行,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吗?躲避了受伤害的命运就是智慧吗?有人说,符合集体的情感需要,符合大众的利益。集体的情感在很多时候容易被人称为被绑架的情感。战争的狂热、种族主义以及一切大屠杀的激情,也许都源于一些集体错位的激情,多少人是打着为众人谋利的口号而结党营私。他们感受到,激情背后有着太多的问题。
在斯多葛哲学家看来,激情是让人失去判断的主要原因,它使人的生活陷入危机。而这种危机是自己制造的,他来自自身的诱惑。那些具有充沛激情的人,往往是骄傲的人,他们是处在激情判断状态下的人,最终会导致判断失去准确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激情使得人在一个短的时间段内无法自制,使行为不是以被人控制的形态发生,如暴怒、剧烈的悲伤等;二是激情会让人失去判断力,从而陷入恶中,如持续对人和事物的痴迷等。
第一种比较清楚,例如愤怒。斯多葛学派认为,愤怒和激情混为一谈不可能是善,只能是恶。两者的混淆不是导致愤怒接近勇敢,而是勇敢接近愤怒。可以理解,在这种混淆的情况下,人不是以自由表现自己的反抗,而是以受奴役的方式反抗自己被奴役。一个人本来是可以冷静明晰的将问题梳理清楚,采取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只能将愤怒的刀刃举起,斩断一切羁绊和束缚,直到将自己伤害的体无完肤。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会理解,以为把这种不表现愤怒的勇敢看成是怯懦,看成贪生怕死,看成是非德性的生活。然而,自由的人不是使自己被奴役,也不是使人被自己奴役。当勇敢成为一种企图,即透过对个人的控制而实现自己的存在的方式的是偶,勇敢就是一种折磨。
奥赛罗是一位正直、善良、胸怀坦荡、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走进伊阿古千方百计设下的陷阱;听信谗言杀死忠贞的妻子,最终因自责崩溃而殉情。伊阿宋跟美狄亚的冲突,既是婚姻和爱情的冲突,也是边缘化人群与社会主流的冲突。美狄亚在面对丈夫的背叛时,她没办法申冤,没办法寻求公道,她只能报复,最后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些愤怒仿佛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苦痛,伤害的依然是那愤怒的人。
第二种情况下,激情通常以好的方式出现,所以往往给予例如追求世俗的利益面貌出现。例如,人们会受到劝告,应该努力追求财务自由、精神自由。人们似乎理所当然的认为追逐好的生活环境是幸福生活构成的一部分,表达说出来,即人拥有财富是一种好,因为它让人更加像一个人,更少的受到自然的约束。
然而,塞涅卡认为,没有一样事物可以使人更像人,或者说一个人不可能借助外在的东西能够成为人。人的成熟根本不是外在的赋予,是不是人取决于种种理由在于它是否依赖自然理性。这种进步和完善的生活,都是在不自由实施激情而使自己受支配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好其实并非完全依赖财富,但是人们会在这种情感支配之下,持续的追求财富,如同夸父一样,最后消融在逐日的脚步之中,忘记了他还有自己的生活,还有他应该如何成为一个健全完善的人。当然,很多人有不同的认知,但是,激情和理性,永远应该让后者成王,即便在激情之中,也应该劝说自己这一点。
激情让人不自由。 人在不自由的时候,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激情的支配之下。激情以各种方式出现在生活的面前。例如忧伤的激情支配人的生存,人处于忧郁的状态无法排解,不能自拔。激情颠覆了理性的秩序,幸福的生活或者理性的生活让一切都处于正常的排序之中,而生活在正常排序之中人才能获得正确的印象。这就是斯多葛哲学认识论的伦理特性。不在自然之中的人,也不可能在理性之中。
歌德说过:“当我事事顺遂的时候,我的诗歌之火相当微弱。但是逃离即将发生的灾害时候,它却熊熊燃烧,优美的诗歌就像彩虹。只能描画在黯淡的背景,诗人的才情喜欢咀嚼,忧郁的处境。”应该说人类的情感从来都是复杂的,在某些方面,他们是有害的,有的时候则是有益的,至少在很多诗人的眼中,文学家的心目中,爱情和战争是两大主题。
如同歌德一样,74岁的老人,爱上一个19岁的姑娘乌尔莉克,得不到任何承诺。尽管他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或许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在这花期已过的今天,堂和地狱都张开大口,我心潮翻涌左右为难!”仿佛一堆即将熄灭的灰烬,忽被山风燃起熊熊的烈焰,火苗吞噬着残存的一切。这到底是恩宠还是惩罚呢?
不在秩序中的人,只能够生活在偶然和不可知之中,因此生活在不幸之中。正是因为不可知中,从而恐惧、焦虑,这让自己受到很深的伤害。能够伤害自己的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的激情。唯有外在事物唤起你的激情的时候,你才能够被伤害。
唯有一件事物激起的情绪的时候,那外界事物才构成和你的东西,不然,那件事物不过是你外在的事物。伤害你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你的激情。
不反对人的情感。 如果你自己考虑,仿佛没有激情的斯多葛哲学就是冷淡的化身。他们反对激情,追求宁静,最后会走向哪里呢?西方学术界有过争论,对此都倾向否定的答案。他们的一个理由就是,对美德的欲求也是一种情感。在他们理论发展过程中,斯多葛哲学曾认为情感有好坏之分,如羞耻之心等。
总体上看,情感是中性的,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喜好。但是爱比克泰德说过,事物有好、坏、无所谓之分,人的情感也有好坏对错之分,对心外之物的执著,对有违理性和美德事物的热爱是一种错误的、坏的情感,反之就是正确的、好的、合乎自然的情感,错误的情感反对,正确的情感赞同。爱比克泰德说过:“因为我们都不应该像一座雕像一样麻木不仁,没有感情,相反,我们应该尽力保持与其它人建立起来的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做一个虔诚的人,孝顺的儿子,友爱的兄弟,慈祥的父亲,守法的公民。”
听从理性的声音。 判断总是有着偏颇,情感判断标准只能是来自内心,具有丰富知识和人生体验的内心。只要你认定这种情感是摒弃了全然的自私,就不必大多的纠结。为了他人流泪其实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是否有着太多不纯粹的东西。如不当的爱、愚蠢的爱、占有欲太多的爱,这些不是斯多葛哲学关注的东西,也不会将其视为德行。
斯多葛哲学只是希望人能够更加理性的面对生活的困境,既关注集体的情感,也同样始终如一的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着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自己确立的目标。情感是一件珍贵物品,有能力维护的人,勇敢和智慧的人才真正拥有,大多数人不小心就打碎了它,为此后悔一生。
情绪稳定的女人发脾气的时候敢于表达需求。会让人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样,男人就会了解她想要什么并采取行动。有些女人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对于男人来说应该很清楚,因此,就不喜欢和男人以真实的想法面对面来解决问题,而是喜欢测试男人,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一方无法理解另一方的话语引起纠纷,并且自己在心理上也会想不开,
情绪稳定的女人会用建设性的语言发脾气,大多男人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与一些听话的女人相比,男人深切希望女人能够独立自主并拥有自己的想法。当男人在婚姻中犯错时,情绪稳定的女人可以完全通过命令语调引导男人,但是男人会因为女人的理性而更加尊重她。女人可以适当地发泄婚姻中的脾气,我们所说的脾气不等于不合理的麻烦,而是寻求两种意见的统一与和解的目的,发泄的脾气无疑是婚姻中的调味剂,对于情绪稳定的女性来说,也更有利于被动和主动。婚姻中充满了很多紧张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情绪稳定的女人发脾气,会调节自己的心情。只有当她心情愉快时,她的生活才会美好,她的心会变得平坦,眉毛会变得光滑,任何看着她的人都会感到容光焕发。人们的情感就像气球一样,不断在里面欢呼,迟早会爆炸,在适当的时候发脾气,释放心中的积怨,心情会更加舒畅。
做一个情绪稳定和会脾气的女人,生活很匆忙,不必恳求完美,不要为自己留下遗憾,倾听自己的内心,追逐自己的幸福,这样的女人才是个好女人。
一切都被金钱奴役着,奴役金钱都做不到,还怎么做到驾驭感情?解决很简单,摆脱金钱奴役就行了,但是一般这个过程伴随着个人进步,更多情况是,当初你想在一起的那个人,已经被你远远地抛在身后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