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童年读书》主要讲了什么?

莫言《童年读书》主要讲了什么?,第1张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开创了中国在这个世界奖项的先河。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时隔五年,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童年读书故事吧。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人真是怪,越是不让他看的 东西、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看起来、干起来越有瘾,所谓偷来的果子吃着香就是这道理吧。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 地下行走的土行 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所以前几年在电视上看了连续剧《封神演义》,替古人不平,如此名著,竟被糟蹋得不成模样。其实这种作品,是不能弄成影视的,非要弄,我想只能弄成动画片,像《大闹天宫》、《唐老鸭和米老鼠》那样。

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 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那时我的记忆力真好,用飞一样的速度阅读一遍,书中的人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地背诵。现在完全不行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 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首位华人,莫言老师的文章经常被用来放在考试阅读理解中,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莫言中考阅读童年读书,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莫言中考阅读童年读书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 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⑤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1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A和B补充完整。(2分)

 B

 A

 我为了看《青春之歌》被虫咬且耽误喂羊。

 我为了看《封神演义》给同学家拉磨

 — — —

 A B

 17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 (我)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

 (2)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18选文第③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幸福。”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9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20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3分)

 取消小升初和中考莫言建议引发万千家长共鸣

 昨天莫言在两会上提出,

 将12年义务教育改成10年,

 并取消小升初,初升高考试,

 取消大学等级,

 学习德国,欧州,

 一部份上大学,

 一部份上职业院校的提案。

 莫言指出当下应试教育重压下,

 导致大部学生厌学。

 催生补课,择班,择校,社会问题发生。

 教育是民族存亡的大事,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

 像我们这样拿教育开玩笑,

 为了孩子,为了民族,

 请支持莫言,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如下:

 中小学12年缩至10年 取消升学考

 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读20多年,时间太长,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时间太长。数字化时代的学生智能发展水平已经远高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目前,孩子们为了备战小升初、中考、高考,毕业班往往提前1个月到一学期准备考试,累计有15年的时间在复习应考,各种模拟考让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应将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

 ——全国政协委员莫言

 启动儿童书籍免费阅读行动

 我国农村儿童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儿童阅读量仅为城市儿童的1/7。由于中国城乡差距,30%的城市孩子拥有88%的儿童图书,农村地区儿童实际上是无书可读。如果启动0至6岁儿童免费阅读行动,向全国0—6岁城乡儿童免费提供“阅读包”和“阅读百宝箱”,由政府主导研制分级阅读标准,搭建网络平台,组建网络阅读指导教师队伍,使城乡孩子跨越时空限制,线上、线下手牵手一起阅读。着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阅读需求,也是通过教育出版实施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三四岁的孩子是否应该开始学习语数外这一问题不仅使年轻家长感到迷茫,也让学前教育深陷两难境地。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学前教育法》,开展幼儿园教育课程游戏化,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收获幸福童年。

 ——全国人大代表沈健

 建立“校企科技特派员”制度

 高校是科研的先头军,然而,很多研究成果并不能及时推向社会,如果建立一种高校教师“走出去”的“官方通道”,即建立“校企科技特派员”制度,携带教师自己或高校的科技成果进入企业,就可以直接形成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造福社会。

 ——全国政协委员李铀

 逐步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免费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和强迫性并存,政府有强迫家长履行职责的权利,也有提供免费教育的义务,因此实施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将为适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供现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

 将法制教育列入义务教育课程

 在校园安全的立法方面,不论是幼儿园还是九年义务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都不能缺少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应该把法制教育列入到义务教育的课程系统里面,九年义务教育很重要,应该把法律意识根植到每个孩子的头脑里面,现在这方面是很碎片化的,没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学校应该有专门的法制方面的老师,在师生配比方面要有一定的变更,人员、教材的配备也要相应的齐全一些。

 ——全国人大代表高阿莉

 京津冀一体化 教育环节很重要

 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战略,不仅在经济、交通等方面要一体化,教育方面的一体化和协同发展更是迫在眉睫。应充分利用京津的教育优势,通过名校办分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开发等方式,加快提高河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

 探索多样化创业教育

 职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创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选择。高校探索多样化创业教育,设立面向所有学生的通识型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能力,并针对有条件、有想法的学生,举办创业实验班或训练营,推动创业项目走向社会,是学生个性需求与教育供给的有效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邓辉

 建立教育系统典型案例库判例

 有的孩子在上学路上被石头砸了,学校赔不赔赔多少现在并没有相关标准,学生受伤的情况千差万别,于是出现了一些校闹现象。我们需要建立教育系统典型案例库判例,让教育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全国政协委员王康

2012年10月11日,当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举国沸腾,纷纷慨叹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行列,莫言的获奖,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正对整个中国文坛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文学界更是掀起了“莫言热”。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所谓的“民间故事”,其实就是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在莫言的小说里,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绪。这让我想起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他和莫言一样,都是以描写“邮票般大小的故乡”里的人和事著称的乡土作家。福克纳虚构了一个美国南方小县“约克纳帕塔法”县,“以传说、记忆乃至幻想的方式返回历史,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构筑无限的时间领域,构筑象征性的精神家园”。�他们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娓娓道来故乡与历史、故乡和社会的兴衰荣辱。对故乡的眷恋和守望,是他们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现在就以他们对故乡的情结为线索,探讨他们与各自故乡的关系。

一、真切的故乡——灵感的来源

故乡,是一个人一生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记自己曾经生长的地方。对于作家而言,更是具有某种特别的价值,故乡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对于莫言来说,故乡是他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在他的小说里,大多以高密为地域背景。谈起家乡对自己的影响,莫言感触颇深,他说:“童年的记忆对于作家的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莫言的故乡高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包括历史或者现实的人物和事件,也有民间的传说故事。经过他的改造,人物成了小说的艺术形象,事件则成为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比如《红高粱》,主要描写的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汽车的故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其中描写到的“共歼敌39名,其中有在平型关大战中逃生的敌板垣师团中将指挥官中冈弥高……烧毁敌军车四辆,缴获一辆”‚,其实是在高密发生过的真实事件。1938年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在抗战期间,曹克明和他的堂兄曹正直率领高密西北乡的地方游击队,联合高密东北乡的冷关荣部,发动孙家口伏击战,这次行动中的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红高粱》的主干。《红高粱》中“我爷爷”余占鳌的人物,是根据高密人刘连仁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刘连仁意外被日本人俘虏,押到日本做苦力,多次逃跑,多次被抓,最后躲到日本北海道的深山老林,过了十三年的野人生活,最终回归故乡。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很残忍的杀人场面,很多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是来自高密历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高密的人们遭受了许多非人的待遇。莫言曾经说过,他在21岁之前,一心想逃离家乡,因为那里充满了孤独、饥饿、压抑和恐惧。但当他真的离开了家乡,才发现那些痛苦的记忆,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扇万能之门。高密故乡过去发生的一切,不管是他亲身体验过的、亲眼所见的,还是亲耳所闻的,都为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感。像《丰乳肥臀》中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细节,例如上官鲁氏把豌豆吞进胃里回家后吐出来给饥饿的孩子们吃的事例,就是取自莫言村里的人们的真实经历,历经人间苦难而绝不向命运低头的上官鲁氏则是莫言母亲的真实写照。

和莫言一样,福克纳也从故乡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素材。福克纳说过:“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密西西比的奥克斯福是福克纳的家乡,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的大半时光,然而在他的创作中,不像莫言以真实的故乡地名出现,而是自己虚构了一个地方“约克纳帕塔法”,去描写家乡的人和事。福克纳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可以在他的家乡人物中找到原型。在《福克纳传》中有提到,福克纳5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黑人女仆卡罗琳,她忠诚、决断、善良、有主见、富有尊严感,对福克纳的一生,尤其是艺术创作上影响巨大。福克纳影响力巨大的一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迪尔西,就是以她为原型的。迪尔西忠诚、仁爱、果敢,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去维系着就快要分崩离析的康普生家庭。傻瓜班吉的形象,也是来自福克纳身边的人。福克纳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叫安妮 钱德勒,她有一个智力上有障碍、要全程监护的弟弟,名叫埃德温,家里人经常把他关在篱笆后面,不准他与陌生人接触。他总是和他的姐姐妹妹们玩,直到30多岁才离去。《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几乎和福克纳接触过的埃德温一样,因为智障而被人看不起,就连家人也嫌弃,整天把他关家里。还有凯蒂,她身上带着的是福克纳暗恋对象、最后成为他妻子的埃斯特尔的影子,不同于传统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把对埃斯特尔的美好幻想都放在了凯蒂的身上。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那么福克纳就是一个会编故事的人,他对故乡的人和事可以信手拈来,再加以变形,就创造了崭新的形象。

莫言会说,福克纳会编,从故乡取材方面,莫言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改变,而福克纳主要收取人物的原型,然后自己创造出新的故事情节。故乡对于他们而言,情感复杂,他们的悲与喜、爱与恨都深深扎根在故乡的土壤之中。现实的故乡,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

二、心造的故乡——故乡世界的守望

无论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还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都不再是他们真实的故乡,而是在保留一些真实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倾注自己的想象,以故乡为艺术创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印象和理性思考都展现在描写对象上。从《我弥留之际》里福克纳第一次把他那神秘的原乡命名为约克纳帕塔法县和杰弗逊镇之后,福克纳一直在他虚拟的故乡里挥洒。福克纳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19篇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在这些创作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在这个小县里,福克纳描写了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庭的几代人的故事。《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庭的兴、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父权主义、封建传统的禁锢;《我弥留之际》中暗讽美国南方农民的人性丑陋,还有黑人的故事、穷苦白人的故事等等,在福克纳创作的艺术世界里,都突出和强化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同样,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有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关于“高密东北乡”的。高密这一地理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白狗秋千架》中,自此之后,高密一词就频频出现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抗日战争题材的《红高粱》,讴歌母亲的伟大和无私的《丰乳肥臀》等,道尽了高密乡内外的许多平常人的悲欢离合。

其实,无论是苦难的故乡,还是苦难的乡民,都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守望。福克纳和莫言笔下的故乡,都是他们心造出来的,他们对故乡残败和苦难的描写,不是责备,而是深深的依恋和“恨铁不成钢”之怨。福克纳和莫言对故乡的情感是一样的,爱之深、责之切,但是他们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福克纳比较注重保持故乡的“原貌”。虽然约克纳帕塔法县和杰弗逊镇是他虚构的,但是小说中提到的山川景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他也保留了他本来故乡的社会生活现实。黑人、黑人生活和奴隶,还有庄园家族过去的辉煌,现在的衰落,他们的罪孽和遭受到的天谴,南方人的光荣与骄傲等,都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得到真实的再现。福克纳所呈现的南方社会,是实实在在的南方社会。相比之下,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和福克纳相反的是,莫言心造的故乡中只有地名是真的,其它几乎都是无中生有。有学者考证过,小说中提到的高密东北乡有的沼泽、湖泊、大河、山岳、一望无际的红高粱,现实的故乡一样都没有。而且,莫言故乡的期待比福克纳更高,对故乡的改造更随心所欲。他说:“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把我的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一个非常现代的城市,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我敢于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我的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根本就没有山,但我给它挪来了一座山,那里也没有沙漠,我给它创造了一片沙漠,那里也没有沼泽,我给它弄来了一片沼泽,还有森林、滑坡、狮子、老虎……都是我给它编造出来的。”�不像美国南方的人看到福克纳笔下的小县都会觉得熟悉,高密人看莫言的小说,不认识那是自己的故乡。这是莫言刻意而为之的。不管哪一种呈现方式,都无法忽略他们隐藏其中的乡土情结。

福克纳和莫言,对故乡都有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情感。在艺术创作里,他们都以呈现对故乡的怨居多,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各自故乡的爱是难以言表的。莫言说过,21岁之前,他一心想逃离家乡,因为那里充满着饥饿、恐惧和苦难,所以有关故乡的小说都是灰色调的,没有诗情画意和热情洋溢。他否定故乡的一切,他对故乡的第一情感是憎恨和迫不及待地想逃离。然而当他真的离开的时候,那里的饥饿和恐惧的回忆却成为他留恋的记忆。特别是久别故乡之后,再一次踏进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时候,所有的情感回忆都变成了美好的。人的血肉和故乡是相连的,莫言生于高密、长于高密,他的精神是离不开故乡的。尽管在小说描写中有些场面过于残忍和暴露,但也表现了他对故乡人们苦难的同情。福克纳也是如此,对故乡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一方面他赞扬南方人的勇敢、忠诚和自尊,尤其是对于南方的山水,他是很自豪的,在小说中也多次描写到南方的山川景物;另一方面,他对南方有一种恨,尤其是在奴隶制和种族主义上,福克纳崇尚自由和平等,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美国南方历来种族歧视严重,他在小说中赞扬黑人的忠诚和勇敢,曾经遭到南方人的仇视、攻击和嘲笑,说他背叛南方。谁知道正是因为深爱,所以才敢于揭露它的缺点?

莫言和福克纳,小说源于故乡,又超越了故乡,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意义。他们通过对自己故乡生活方式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有普遍性的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因为对故乡有所眷恋,才会有所回归。

�W��2�:��

本报高密10月11日讯 晚上7点刚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高密走出去的山东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问鼎这一奖项。

  几天前,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的消息不胫而走。来自国内外20余家媒体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一条爆炸性新闻。

  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棒子黄澄澄地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已经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但他还是面带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记者群里散发出焦急和期盼的气氛。他们不停地看表,翻着网页,并一遍一遍追问着莫言的下落。莫言事后对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成了!”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远在北欧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莫言获奖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晚9点,让各路记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终于现身。对于获奖,莫言表示“可能是我的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超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他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而并不是最高的奖项”,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按照诺贝尔奖有关规定,所有获奖者将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12月10日举行的颁奖典礼。

莫言对于阅读是偏爱的。他曾说:"我也曾经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我童年的时候。书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获至宝。家长反对我读这些没用的‘闲书’,牛羊等待着我去放牧它们,我躲起来,不顾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匆匆忙忙,充满犯罪般的感觉,既紧张又刺激。"那么,莫言是怎么读书的?他喜欢读哪类书?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是先当读者再成为作家的。作家莫言在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条件虽然艰苦,但他总能想方设法读到自己喜爱的书籍。这开启了他的心智,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最终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乐读"闲书"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失学了。他从小就迷恋读书,那时的农村,既无电视,也少有收音机,连**都很少看到。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村头上的大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样板戏或春节期间看本村业余戏班子演的《三世仇》、《姑嫂擒匪》等茂腔戏,生活很枯燥。说到这里,我觉得中国人真应该感谢周有光先生制定的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案,莫言上到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小就能查着《新华字典》读"闲书"。所谓"闲书",是农村人对小说的称呼,人们把看"闲书"当成不务正业,所以莫言开始看"闲书"时,家里大人是反对的,因他常常为了看"闲书"而耽误了割草放牛羊。后来,学校老师来家访时说,只要功课学好了,看看"闲书"也无妨,既可以多识字,还能明事理,向书里的英雄人物学习。此后,家里大人们才不大反对他看"闲书"了,只要能完成分给他的劳动任务,搞好学习就行。好在那时的学校,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老师不布置或极少布置家庭作业,所以莫言有大量的时间看"闲书"。

  莫言从小记性好,看书速度很快,一遍看完,书中的人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背诵。读欧阳山的《三家巷》时他才六七岁,看到书里的美丽少女区桃牺牲之处,禁不住流泪,看完此书,小小年纪便怅然若失,上课无心听讲,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区桃"二字,被同学讽刺、告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有位老师借给他一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和冬妮亚的初恋同样让他着迷,读到二人分手时,他禁不住为之伤心流泪,一连几天,好像害了相思病。这说明他是真的读懂了,是用心在读。为了读杨沫的《青春之歌》,他不去割草放羊,钻在草垛里,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为看二哥借来的藏到猪圈棚子里的《破晓记》,他头碰到马蜂窝,几十只马蜂蛰到脸上,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肿成了一条缝,还是忍着痛苦阅读。莫言二哥也是个书迷,二人经常互相争抢,有时二哥借到好书在看,莫言就凑过去,一目十行地读。二哥不愿他在旁边看,就把书藏起来,但不管藏到哪里他都能找到,找到后,自然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

  为了找书看,莫言曾帮别人推磨换书来读。他把周围的熟人家、老师同学的书都借来看了。我放在家里的《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鲁迅作品选》自不待说,连我留在家里的初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本都读了,甚至连我的作文也不放过。我们上初中那阵,语文课是分为《文学》和《汉语》的,那套《文学》课本编得很好,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牛郎与织女》、《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到了高中则按文学史顺序从《诗经》一直学到《红楼梦》。时至今日,莫言和我都认为那套语文教材是编得最好的。莫言读《聊斋》也是从我的语文课本里的《席方平》、《促织》开始的。实在没书可读了,他连家里糊在墙上的旧报纸也看。报纸看完,莫言就翻《新华字典》,试图把它背下来,把一本《新华字典》翻得稀烂。认真背字典,大大有助于认字和掌握词汇,这也奠定了莫言的文学功底。

  据我了解,莫言少年时期不但把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都看了,还把当时流行的所谓的"红色经典"差不多都读了一遍。除上面说的之外,诸如《红旗谱》、《烈火金刚》、《苦菜花》、《迎春花》、《红旗插上大门岛》、《海岛女民兵》、《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山乡巨变》、《踏平东海万里浪》等也都看了。

  "用耳朵阅读"

  莫言失学以后,曾经跟我们的大爷爷学过中医,背诵过《药性赋》、《濒湖脉诀》等中医专著,也读过《唐诗三百首》,为学习古典文学打下了一点底子。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要开展"评法批儒",当时我在湖南常德一个企业工作,上级派下任务,让我们厂和常德师专中文系师生一起注释刘禹锡的诗文,厂里就派我参加,后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刘禹锡诗文选注》(1976年)。正式出版之前,我把征求意见本寄给了莫言,莫言不但自己认真读了,还把它带到棉油加工厂,给要好的工友看,几个人还认真讨论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抒发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的豪情,但这时已离莫言当兵不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很多文章里提到的"用耳朵阅读"的问题。所谓"用耳朵阅读",是指的听书听故事。我多次说过,我的大爷爷、爷爷都极善于讲故事,生产队的记工屋,冬天的草鞋窨子都是人们谈古论今讲故事的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说书人说的山东快书《武老二》,大鼓书里的杨家将、岳飞故事以及茂腔戏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都令莫言着迷上瘾。看**更不用说了,那时农村难得放一次**,县里的**队下来巡回放映,莫言和其他农村青少年一样,追着**队跑,一部**看好几遍,里边人物说的台词都能背诵,动作也模仿得差不多,**队下次再来放这部片子,他照样看得津津有味。难能可贵的是,莫言看了小说,听了故事,看了**,听了说书,都会回家给母亲奶奶她们复述,讲给她们听,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因为复述故事,就是一种语感训练,是一种再创作,复述故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忘记的地方,这就需要复述者往下编,自己变成了编故事的人。莫言从小练就了向别人转述故事、讲故事的本领。读书越多,转述得越多,编得就越多越好,由此达到了一种"读书破万卷,开口如有神"的效果,为他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语言功底和讲故事的基础。

  当然,莫言此时期的读书,只能是处在无意识的阶段,碰到什么读什么,读书仅仅是为了娱乐,为了生理感官上的需要,一点功利的目的都没有。所以,读的书几乎全是文学作品,是小说,而且大都是长篇。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我也曾经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我童年的时候。书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获至宝。家长反对我读这些没用的‘闲书’,牛羊等待着我去放牧它们,我躲起来,不顾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匆匆忙忙,充满犯罪般的感觉,既紧张又刺激。"

  为前程苦读

  莫言入伍后,开始了他有目的、有意识的读书阶段。一开始他在黄县当兵,"四人帮"被粉碎后,部队掀起了学文化的热潮。领导看莫言勤奋好学,口才不错,要他给战士们讲课辅导。讲语文、政治还好说,讲数学,对莫言而言确实难。俗话说,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莫言起点低,哪来那水平。所以这个时期,莫言除了站岗出公差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有意识地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包括数学,自己不会,就跑到当地中学里去拜师,在单位里向大学毕业的技师学习。他十分刻苦,讲课反映还不错。

  也是在此时,莫言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自然又有目的地读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那时,可看的书多了起来,一些老作家被平了反,他们的作品就像重放的鲜花,莫言读了不少此类书籍。

  1978年1月15日,领导通知他,上边给了一个考大学的名额,部队推荐他去,学校是位于郑州的一所部队院校,学无线电。莫言一听十分高兴,又十分担心。高兴的是考上大学就可以学到技术,就可以留在部队,改变自己的人生;担心的是自己文化水平低,怕考不上。单位领导很照顾莫言,每天只让他站三小时岗,其他时间都可用来学习。我们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高兴,家里把我用过的初、高中教材全都寄给他,我岳父也从上海买了几本高考复习用书寄给他,莫言在单位里技师的辅导下,苦读了五个多月数理化。到了6月份,他的高考名额被取消了,理由是莫言年龄过大(23岁)。这半年来莫言"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自学完中学数理课程,学完了初中化学大部。"这一番学习,看似与写作无关,目的很明确——为了高考,但我认为,这一番苦读,对提高他的文化素养还是大有帮助的——扩大了他的知识面,提高了他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水平。

  莫言不能考大学,面临着复员回家的可能,他给我写信说,想要回家继续复习功课,学英语,参加地方高考。我回信让莫言打消此念头,告诉他一旦复员回乡,沉重的生活担子会压得他直不起腰来,天天为养活老婆孩子下地干活挣工分,哪有时间复习功课学英语?我鼓励莫言安心在部队服役,认真学习,抓紧写作,还为他提供了一些写作素材。到了1979年4月21日,莫言给我写信说,他已经重新"开始写作,根据大哥提供的线索,写了1958年一个中学生回乡看到的一切。"此小说没有被发表。还"写了一个六场话剧《离婚》,寄给了《解放军文艺》",也被退了稿。他写信告诉我:"我的文艺创作,连战连败,使人丧气得很,看来我没有这方面的天才。不过,我是不死心的,还想继续尝试下去。"我给他回信,赞同他继续搞创作写小说,鼓励他要有"连败连战"的精神,不要气馁,要多读书,一定要坚持下去!即使当不了作家,读了书,丰富了自己,一旦复员回乡,也可以争取当一名农村中学的代课教师。

  不久,莫言被调到河北保定,负责新兵训练。工作之余,继续苦读,继续写小说。

  莫言儿时

  就喜欢读书很会讲故事

  莫言获得诺奖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在高密的大街小巷,宾馆饭店,到处可见祝贺莫言的条幅和电子显示屏。甚至在平安村里的主要道路上,也有多处条幅。村民们知道,小名叫“斗儿”的大作家莫言,拿了一个国际性的大奖。

  在平安村,莫言的老邻居、今年68岁的村民薛伯山说,“我没看过莫言的小说,但得知他获得了这样一个大奖,还是非常高兴。”村民方言启是莫言儿时的玩伴。今年55岁的方言启说,“11日当晚,村里放礼花放了2个多小时。”

  方言启介绍说,小时候,他和莫言都在大栏中心小学读书。校舍早前是地主家的房子。一共有8间,后来改成了学校。学校一共有5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有30多人。“小时候的莫言很调皮,我们经常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去抓鱼。”

  方言启告诉记者,那时候物质非常匮乏,精神生活也很单调。孩子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去村头看场**,“记得有一次村里放了《列宁在1918》,莫言将它改编成了高密茂腔——《列宁传》,有几句唱词在当地广为传唱:列宁同志很着急,城里粮食有问题。马上去找瓦西里,赶快下乡搞粮食。”

  莫言的表妹王玉今年50岁。她说,“小时候,莫言看书很多,是个孩子王。那个时候,小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听他讲故事。他会把一个故事讲得很曲折,很吸引人。”

  从莫言旧居步行大概3分钟,就是莫言二哥管谟欣的居处。一共有8间屋子,是1986年建设的。房子建好后,管谟欣就搬到了新居。”我们家兄弟姐妹一共有4人。大哥管谟贤,退休前是高密一中的副校长,还有个大姐,莫言是老四。现在,除了我居住在平安村外,他们都在县城和外地居住。”

  关于弟弟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管谟欣说他还是从媒体口中得知消息的。10月11日前的几天,就陆续有日本、瑞典的记者找到了家中。11日晚,有媒体记者就在家里等着。“19点多一点的时候,我就通过一个记者的手机看到了香港网络媒体关于莫言获奖的视频。”

  管谟欣告诉记者,莫言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8岁开始看《林海雪原》《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农户家里书比较少,他就一户户去借,实在没书看就拿二哥的新华字典来背。他写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

  莫言的一位邻居家有很多藏书,但不轻易外借,为了博取这位邻居的好感,他就去帮人家推石磨磨面。“莫言6岁开始上学,小学五年级遭遇文革,此后辍学在家务农十年之久,种高粱、种棉花、割草放羊、做各种农活。”

  莫言曾这样描绘那段岁月:“每天在山里,我与牛羊讲话、与鸟儿对歌、仔细观察植物生长,可以说,以后我小说中大量天、地、植物、动物,如神的描写,都是我童年记忆的沉淀。”

  1976年莫言参军,走出了故乡高密。在部队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等职。也就是这个时候莫言开始文学写作,并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作品。

  管谟欣说,成名后的莫言,每年依然有大量的时间呆在家乡高密。“一是来看望父母亲人,二是还是来接地气。”

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

我也曾经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我童年的时候。书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获至宝。家长反对我读这些没用的“闲书”,牛羊等待着我去放牧它们,我躲起来,不顾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匆匆忙忙,充满犯罪般的感觉,既紧张又刺激。——莫言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是先当读者再成为作家的。作家莫言在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条件虽然艰苦,但他总能想方设法读到自己喜爱的书籍。这开启了他的心智,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最终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乐读“闲书”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失学了。他从小就迷恋读书,那时的农村,既无电视,也少有收音机,连**都很少看到。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村头上的大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样板戏或春节期间看本村业余戏班子演的《三世仇》、《姑嫂擒匪》等茂腔戏,生活很枯燥。说到这里,我觉得中国人真应该感谢周有光先生制定的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案,莫言上到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小就能查着《新华字典》读“闲书”。所谓“闲书”,是农村人对小说的称呼,人们把看“闲书”当成不务正业,所以莫言开始看“闲书”时,家里大人是反对的,因他常常为了看“闲书”而耽误了割草放牛羊。后来,学校老师来家访时说,只要功课学好了,看看“闲书”也无妨,既可以多识字,还能明事理,向书里的英雄人物学习。此后,家里大人们才不大反对他看“闲书”了,只要能完成分给他的劳动任务,搞好学习就行。好在那时的学校,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老师不布置或极少布置家庭作业,所以莫言有大量的时间看“闲书”。

  莫言从小记性好,看书速度很快,一遍看完,书中的人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背诵。读欧阳山的《三家巷》时他才六七岁,看到书里的美丽少女区桃牺牲之处,禁不住流泪,看完此书,小小年纪便怅然若失,上课无心听讲,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区桃”二字,被同学讽刺、告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有位老师借给他一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和冬妮亚的初恋同样让他着迷,读到二人分手时,他禁不住为之伤心流泪,一连几天,好像害了相思病。这说明他是真的读懂了,是用心在读。为了读杨沫的《青春之歌》,他不去割草放羊,钻在草垛里,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为看二哥借来的藏到猪圈棚子里的《破晓记》,他头碰到马蜂窝,几十只马蜂蛰到脸上,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肿成了一条缝,还是忍着痛苦阅读。莫言二哥也是个书迷,二人经常互相争抢,有时二哥借到好书在看,莫言就凑过去,一目十行地读。二哥不愿他在旁边看,就把书藏起来,但不管藏到哪里他都能找到,找到后,自然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

  为了找书看,莫言曾帮别人推磨换书来读。他把周围的熟人家、老师同学的书都借来看了。我放在家里的《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鲁迅作品选》自不待说,连我留在家里的初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本都读了,甚至连我的作文也不放过。我们上初中那阵,语文课是分为《文学》和《汉语》的,那套《文学》课本编得很好,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牛郎与织女》、《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到了高中则按文学史顺序从《诗经》一直学到《红楼梦》。时至今日,莫言和我都认为那套语文教材是编得最好的。莫言读《聊斋》也是从我的语文课本里的《席方平》、《促织》开始的。实在没书可读了,他连家里糊在墙上的旧报纸也看。报纸看完,莫言就翻《新华字典》,试图把它背下来,把一本《新华字典》翻得稀烂。认真背字典,大大有助于认字和掌握词汇,这也奠定了莫言的文学功底。

  据我了解,莫言少年时期不但把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都看了,还把当时流行的所谓的“红色经典”差不多都读了一遍。除上面说的之外,诸如《红旗谱》、《烈火金刚》、《苦菜花》、《迎春花》、《红旗插上大门岛》、《海岛女民兵》、《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山乡巨变》、《踏平东海万里浪》等也都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3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