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翻译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表达一种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
这首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通过把“春”比拟成一个人的形象(更多的象一个多情而羞怯的少女),是作者所描述的“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而灵动。
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分为三个层次: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痛苦,失落,为失去春天而悲伤。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上下阙自然过渡,表现了作者充满希望,充满向往,心情开始明朗,情绪转为乐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兴奋异常,快乐无比,为找到了春的住处而高兴。
李煜《清平乐》赏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春半:是指春意正深浓春光明媚之时。
2砌下:阶下,玉砌的阶下。落梅如雪:白梅似雪,落英缤纷。
3雁来句:古人谓鸿雁传书,但如今已到雁来季人却不归来,音信无凭。
4离恨二句: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愁别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今译:
别来又是春花烂漫,触目伤情柔肠欲断。伫立在阶下白梅飘落象雪花似的乱纷纷,刚刚拂掉又落满一身。
雁已归来音信却无凭,路途遥迢归梦也难成。这种离恨恰如无边的春草,越走越远还在萌生。
简析:
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乾德四年(966),李煜弟从善入宋不得归。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词。词并未拘泥与此一情,而是虚笔点染,描绘出一种扩大的感情境界与氛围。词的开篇,点明事由与季节。为什么在春意正浓春光明媚之时,却说“触目柔肠断”呢?原是“别来”之阴影笼罩了一切,触目之景还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和形象。过片紧承“别来”二字,“雁来音信无凭”既是景象的转换,也是情感深入,谓雁能传书,但是雁来人不来,雁归人不归,徒增愁恨。“路遥归梦难成”又翻进一层,为所怀念之人设想,语意奇特,委婉之至。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在语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 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词作鉴赏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