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隔离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封闭自己情感断绝与外界的来往,如果两人之间发生了情感上面的隔离,说明你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出现了问题。
两个人的相处能否体验到双方彼此的情感,关乎到这段感情能能否继续走下去。一段感情中,对自己的爱人非常陌生,不清楚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行动上也无法揣测对方的意图,宛如有一堵墙立在两人中间,隔绝了两个人的交流,两个相互深爱的人,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因为你们把自己封锁起来了。
每个人都有一道自己的心理防线,随着另外一个人加入到生活中,心里防御机制就会被激活,但这种防御不是敌对的,而是相安无事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抵触。生活的改变使得他变得焦虑,不知道怎么去适应新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封闭。
发生情感上的隔离,有可能是单方面个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双方共同产生的问题。不管问题出在谁的身上,需要你们共同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感情是两个人的生活,不能沿着以往自己个人的生活模式来相处,你的生活模式只适合你个人,放在两个人身上肯定会发生冲突。
有效的沟通是缓和关系的有效方法,如果察觉到两个人产生了情感上的隔离,不妨好好聊聊,将心中所想的表达出来,沟通才能找出问题所在,才会清楚存在问题的根本,沟通也是两个人情感上的接触,通过沟通两种陌生情感的桥梁搭建起来,才有融合为一的机会。绝对不能过于在乎对方的想法从而选择忍让,这样只会让隔阂更大。
情感上的交流是稳定感情的重要条件,发生情感隔离并不可怕,只有敞开心扉,互相接纳,我们的情感就能得到交流,隔阂就会消失。
先走心讲一个故事。
36岁的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气场十足,颇有御姐范,她逻辑思维缜密,讲起话来铿锵有力,像一个天生的演讲家。
她的咨询目标是改善亲密关系,她不理解为什么丈夫对自己越来越疏离,她淡淡地说:“我们两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们白手起家,共同创业,十几年来也没有太多矛盾,如今该有的都有了,他却对我越来越冷漠了。”
在初始访谈阶段,我在收集晟的成长经历时,问她小时候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小时候?”她微微仰起脸,尝试搜索记忆:“小时候也没经历过特别的事情……哦,对了,有件事印象比较深,在我八岁的时候,有次我爸突发心脏病,我妈刚好不在家,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话,我和哥哥两个人迅速把老爸送进了医院,我哥那时候十一岁吧,医生说还好送得及时,要不我爸可能就没命了。我哥都慌了,我都没慌。”晟将这件事陈述了出来,脸上挂着笑。
八岁的女孩面对父亲突发心脏病,一点慌张感都没有,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我问她:“你那时候什么感受呢?”
“感受?没有感受,就思考怎么把老爸送到医院。”
我轻声问:“你愿意再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境,感受一下当时的感受么?”
她安静了下来,尝试进入感受,过一会,她说还是没有感受,并表示这样专门去体验感受好尴尬啊。
看到晟还很不习惯与自己的感受在一起,我不再勉强她继续在这个点上深入探讨下去,便继续收集她的成长经历:“小时候还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么?”
她皱起眉头,继续搜索记忆,片刻后说:“印象很深的……哦,我大伯去世那天,我妈急匆匆赶到他家,她也把我带过去了,我当时很害怕不敢进去,也不敢一个人在外面等着,妈妈就骂我,怎么这么胆小,妈妈一骂,我哇一下就哭了。我妈就冲我脑袋用力拍了一下,说,不许哭,再哭你大伯就要把你带走了,当时吓得我就没再哭。好像从那之后,我就没再哭过,反正我是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还哭过。”晟讲这段话的时候,脸上依然面带笑容,好像在讲一件很有趣的事。
“那时候你几岁了?”
“快上小学的时候,六岁吧。”
“这之前你爱哭么?”
“嗯,爱哭。之前我遇到什么事情都哭,每次哭我妈都骂我怎么又哭,再哭就要挨打了,有时候我能控制住不哭,有时候控制不住。”
“控制不住的时候,妈妈真的会打你吗?“
“会,总是拍一下我的头,我妈后来说她都是轻轻拍的,但我记得是很疼的。小时候我好像很怕老妈打我,但就是控制不住哭,大伯去世那天,我爱哭的毛病总算给治好了。大伯刚去世乱死了, 我再哭,我妈哪顾得过来啊 。”然后,晟拖长声音打趣笑道:“哎呀……不容易……那时候自己太弱了,哈哈哈哈。”
接下来,晟借着哭这个话题,抱怨起现在公司的小年轻们太娇惯了,说工作上遇到点挫折都能哭,她又讲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素养的人才,现今企业喜欢什么样的员工等等……
她轻易控制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向,她远离了童年。
晟讲着这一切,有理有据,语速飞快,富有感染力,我在旁边完全插不上话。
我的大脑听着她鸡汤味十足的演讲时,我的心还停留在她六岁的时空。
眼前强势干练的晟与六岁爱哭的她,有一种分裂的感觉。
哪个才是更真实的她?
初始访谈之后,晟表示愿意进行一段长程心理咨询。
在我与她咨询前期,她谈话的内容多是围绕婚姻中或者工作上的琐事,每次她讲到应该很有感受的事情时,都给我一种感觉: 分明是自己的故事,但她总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淡漠理智地在陈述一件其他人的事。
好在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咨访关系更稳固,晟的自由联想渐渐走到了与父母相处的点滴,重新又折回到童年的话题。
在我们咨询进行到第二十多周的时候,晟再次触及七八岁时父亲突发心脏病的经历。
“那时候我大脑高度警觉,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急,老爸被抢救过来后,我妈夸我是小救星……当时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好像不知不觉就把一件事情完成了,现在突然感觉,我那时候才多大啊,确实挺了不起的。”
“那时候你除了大脑高度警觉外,还有其他感受吗?“
“感受?”晟皱着眉看了我一眼,又茫然地看向对面的白墙,一两分钟后,她开口:“我刚才忽然感觉,其实,我很害怕,特别特别害怕。”
“怕什么?“我问她。
“怕爸爸死了,我很急地在想该怎么做,就觉得要快点要快点,我很怕爸爸会死掉,我真的好怕,大伯就是突发心脏病死去的。”晟讲到这里,眼泪突然掉了出来,她慌忙抽纸巾擦眼泪,有些尴尬地说:“哎哟,这么大的人了,居然哭了。”
原来,六岁经历的丧失,也是因为心脏病突发。
八岁的晟,唯有把所有感受系统都关闭,只留大脑高速运转工作,这样,才有机会救活爸爸。这是一个八岁女孩的应激反应,在那一刻,她也达到了妈妈期待的状态。
时隔28年,那些被关闭在身体深处的感受,总算被释放了出来。
自此,感受的主人也不必再紧绷着,不必再高度警惕着做一个看守人。
感受获得了自由,看守人不再是看守人,也获得了自由。
晟还是很不适应眼泪,她尴尬地猛擦眼睛,我忍不住说:“ 你是可以哭的。 ”
这句话她听进了心里。
她突然泪如泉涌,声音有些颤抖地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可以哭,我一直都不敢哭……”
在下次见到晟时,她告诉我说:“上周末我去了教堂,我坐在下面听大家唱圣歌,我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然后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整整哭了一个多小时…… 我从来没有那么痛快地哭过 。”
又隔了一周,晟又告诉我:“前几天,我和我老公聊天,我聊到了自己和他相处中感受到的委屈,我忍不住哭了,我老公居然也哭了。他说认识我十多年,第一次看到我哭,他太感动了,那一刻,他感觉很欣慰,忍不住也哭了。”说到这里,晟又抽纸巾擦眼泪,同时又笑,但她这次笑得很由衷,是那种很开心,很有感染力的笑。
眼前的她,变得像个小女人,沉浸在幸福的喜悦里。
后来,晟表示她实现了咨询目标,她说:“以前我太强势,过于理智,从来都感受不到我老公,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强大,其实那个强大,好像一件华丽精良的盔甲,而盔甲下真实的我,好小好小,特别柔弱 。”
我接了一句:“ 柔弱的你,是你;强大的你,也是你。 ”
“ 没有盔甲,我可以强大,也可以柔弱。 ”她粲然一笑:“盔甲卸下来,感觉变得好自由,好轻松。”
晟的故事讲到这里,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晟的故事里,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爱哭的小女孩不被妈妈接纳,最终,她总算活成了妈妈喜欢的样子,还成了一个拯救者,自此她强大、理智、有超强的行动力。
强大、理智与超强行动力这些特质,帮助她度过应激事件,让她更好地适应了社会,更快地收获了现实层面的成功,但她也付出了一个代价,就是需要隔离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深锁在身体最深处。
晟特别擅长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指一个人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以应对焦虑和痛苦,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情感隔离,在我们的文化里,无处不在。
中国人实在太擅长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像魔咒一样,在我们文化里代代相传。
父母对孩子情感的淡漠,往往会导致孩子不得不学会隔离自己的感受,孩子长大后又变成下一任情感淡漠的父母。
感受一下,你是否也是那个擅长情感隔离的孩子?
如果是,在某个一瞬间,你是否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亲爱的,不是这样的。 当我们在谈某种心理防御机制时,不是在评判好或不好。
情感隔离陪伴你那么多年,几乎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当你认为它不好的时候,很容易会认为自己也不好。
我们首先要肯定,情感隔离也是有好处的。
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一个人都有保护作用。
情感隔离在晟的童年,很好地保护了她,并让她的命运避开了可能存在的更大的风险。
在情感隔离的机制下,晟在最危急时刻,立即封锁了感受系统,得以让她远离了恐惧与慌乱,得以帮助她与哥哥一起及时挽救了父亲的生命,这让她避开了一次更为严重的丧失创伤经历。
回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到底经历了多少苦难啊。
如果在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充分地与自己的感受在一起,在战争,饥荒和瘟疫面前,我们如何继续前行?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我们顽强地走过五千年,苦难没有消灭我们,反而让我们更睿智,让我们更勤劳,最终,我们华人的身份在世界各地节节升高, 情感隔离真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不是要消灭情感隔离,而是要与其和解。
当你看见了自己情感隔离那部分的价值,你也就肯定了那些年,自己在隔离之下的价值了。
任何时候的你,都是有价值的。
然后,你觉察到当下的环境是安全的,你感到自己更有力量了,你希望今后可以更轻松快乐。
那么,你便可以回归感受了。
回归感受是一条苦涩与甜蜜并存的路,也是一条值得一步一个脚印、细细去探索的路,路的终点是与最自由的自己在一起,那是平和与喜悦。
在这条路上,如果你能找一位与自己匹配的心理咨询师,陪你一起探索半年以上,会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还不愿意做心理咨询,或者还不够有条件做咨询,你也可以找到适合你当下的方式去一点点链接你的感受。
比如,你可以每天坚持正念冥想,多做瑜伽呼吸练习,每天睡前静静感受一下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也可以与自己的身体各部分做一下心灵对话。(因篇幅有限,这部分先简写,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如何回归感受”的文章。)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一年看看,一定会有些变化的。
是的,是一年,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月。 因为感受被锁太久太深了,它需要时间才敢于重见阳光。
给它时间,慢慢来。
(备注:写作也是创作,文中案例已被360度改装。)
我发现我对很多事情没有感觉,逃避不好的情绪,身边的人觉得我很有亲和力,其实是我扮演出来的人设。真正对事情感知是麻木且冷漠的。我找心理师咨询了一下,他告诉我这叫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防御机制,就是情感和观念分开,对事情只有观念,没有情感,为的是在坎坷的境遇中,避免陷入痛苦的漩涡,保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权宜之计
冷战是指夫妻之间的沉默和情感隔离,双方停止交流和互动,无视对方的存在和感受。这种冷漠和冷淡的态度会加剧夫妻之间的距离,破坏彼此的信任和亲密感。打假则是指夫妻之间的争吵、责备和攻击。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情绪和不健康的沟通方式,容易引发更大的争执和冲突,使双方陷入恶性循环。
夫妻之间的冷战和家庭暴力(打假)都是不健康和可怕的行为,它们都对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以下是对两种情况的解释:
1 冷战:夫妻之间的冷战指的是相互之间产生紧张和敌对的情绪,但双方没有积极地解决问题或沟通。冷战通常表现为相互的沉默、互不理睬、情感隔阂和拒绝交流。这种情况会导致夫妻关系的疏远,增加误解和不满,破坏了沟通和互相支持的基础。长期的冷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甚至威胁到婚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
2 家庭暴力(打假):家庭暴力是指在夫妻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身体、情感或经济上的虐待行为。它可能包括身体暴力(如打骂、伤害)、情感虐待(如恐吓、恶语相向)和经济控制(如限制财务自主权)。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侵犯个人权利和尊严的行为,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并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和安全。
无论是冷战还是家庭暴力,都不是健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夫妻之间应该努力沟通、理解和尊重对方,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并寻求专业帮助来解决冲突和问题。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请尽快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以确保您的安全和福祉。
感情中的情感隔离,形容的过程如下:
1、无人分享
两个人在热恋期的时候是有说不完的话的,吃了什么早餐,看到什么人,买到什么东西,事无巨细都想要跟另一个人分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起时间久了,激情就会慢慢的退却。可能两个人从无话不说就会变得很少交流。
即使其中一个人还有满满的分享欲,但是当她每次分享之后得不到回应之后,就会逐渐产生感情隔离。人之所以愿意分享就是因为有人可以倾听,但是当在感情中已经无人分享的时候,或许另一半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再愿意告诉你了。这就心理上的变化就会产生情感隔离,所以当你身边还有一个人愿意跟你分享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时候不要不耐烦,至少证明对方依然很爱你。
2、信任危机
产生情感隔离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信任了,在感情里面,信任是最基本的。当你对自己的另一半非常信任的时候,你是不会对他的任何行为产生怀疑的。即使他没有立刻回消息也好,没有回家吃饭也好,出去和朋友聚会也好,你都会特别的放心,在这样的模式下相处,感情也会继续升温。
但是一旦你们的感情出现了信任危机,那么就会产生很多的猜疑,就算是因为工作忙碌没有回复消息,你都会脑补出一场出轨大戏,一段感情如果没有信任了,自然就会产生隔离感。双方都不愿意开诚布公的交流,这段感情就变得不再真诚,甚至会出现很多的套路。
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感情出现了情感隔离,那么这个隔离就会像一道裂缝一样,永远存在。就算之后你们的感情能够得到修补,可是这条缝不会完全复原,一旦出现了任何的动摇,裂缝就会再次显露出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轻易不会说到死亡这个词,因为我们很忌讳这个词,甚至有时候为了不把它说出来,我们会用很多其他比较隐晦的词去代替它。可是我们的内心都明白,终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会走到尽头,我们身边的亲人的生命也会走到尽头。
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因为亲人离世而痛哭,有的甚至会一夜白头,然而也有人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既不哭也不悲伤,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冷血吗?在这时候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解释。
心理学专家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后表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的症状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件对自己打击非常大,或者让人极其悲伤的事情时,我们的大脑会下意识的把这件事情和我们的意识隔离开来,装作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影响不到我们的意识。
所以我们的大脑在那一段时间内是处于一片空白,时间长了我们就能慢慢接受这件事情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这种病症常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身上出现,因为这种人遇到危险时反应就是逃避和隔离,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心理情感隔离。
所以那些在家人去世后不哭不闹的人,可能不是不悲伤,也不是他们冷血,没有感情,反而可能是因为太过悲伤。当无法用眼泪表达,只能通过放空自己放空大脑来隔离这种悲伤,或者是为了扛起家庭的重担,而不得不把这种悲伤深埋在心里,
每个人都会有离开的时候,伤心是肯定的。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可以逃避一阵子,但不能逃避一辈子。亲人是离开了,但是我们还要在这个世界生存,坚强起来,过去的已成过去,重要的是把握将来,打起精神让生活过得更好。
人类悲伤有两种,一种是情不自禁的悲伤,一种是内在淡定的悲伤?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十六种心理防御机制中,“隔离”就是其中之一。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隔离”,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体一次次失望积累叠加,就会逐渐失去情感链接,不愿意再跟对方接触,以免自身遭受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