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有情怀的幼儿教师

如何做一名有情怀的幼儿教师,第1张

责任心是一种态度,认真工作是态度端正的体现。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不正确,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下,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

爱心和童心

教师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爱长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许多问题行为的孩子;不仅爱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爱平民甚至家境贫寒的孩子。

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

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共鸣”,同时教师会在生活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由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摘 要]职业情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文中就如何培养幼师生的职业情感,从宣传幼师教育,提高职业认识;展示幼师特色,激发专业兴趣;开展模拟教学,磨练职业技能;体验实习生活,强化职业情感四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幼师生 职业情感 职业认识 专业兴趣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爱心、良好的耐心和热忱的事业心,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而现在幼师专业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时,大多数都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究意适合干什么,自己究竟最喜欢干什么,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又缺乏自由度,所以上幼师并不一定代表她们自己的意愿,她们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因受一些社会舆论的影响,她们会对幼师职业怀有不满,觉得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这样的一种情绪使她们在生活、学习上表现浮躁,有不少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表现出了对这个专业的不热爱,有的在毕业后直接改行,有的甚至在参加工作后,还不能进入工作状态。怎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情感的培养,使幼师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事业心、责任感呢

 

 一、宣传幼师教育,提高职业认识

 

 幼师生(注:师范学校内大多开设幼师班,学生毕业后一般到幼儿园工作,幼师班的学生称为幼师生。)刚进师范学校,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有着本能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亦处于懵懂状态,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所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差异,她们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呈现多种情况。这时我们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由班主任给学生宣讲幼师教育的特点和特色,让优秀毕业生讲述工作的感受和体会,请幼教专家描绘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前景,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感受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并为此震撼,从而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是人类的启蒙教师,幼儿0~6岁关键期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将决定幼儿一生的成长,幼儿教育工作非常崇高和伟大,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早期基础教育的重视,幼教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了幼师生对未来职业的有效认知,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甘心为幼儿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

 

 二、展示幼师特色,激发专业兴趣

 

 为了增加学生对幼师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感受幼师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从多方入手展示幼师特色。通过定期组织手工作品展、儿童画展、舞蹈观摩、钢琴观摩、试讲观摩、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说课比赛等多项活动,充分挖掘青春少年爱唱、爱跳、爱美的潜力和天性,激发她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跨年级的学习交流,使学生直面幼师专业的学习成果,领悟幼师学生的学习乐趣,获得幼师学习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惊羡感慨,到不断思索进取的变化后,我们再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各年级发展的不同要求,帮助学生拟定出每一个年级、每一级别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把学生从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中解脱过来,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幼师特色展示使幼师生一步一步地找准努力的方向,对职业的认识也从最初的困惑迷茫走向坚定自信,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愈来愈浓厚,最终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三、开展模拟教学,磨练职业技能

 

 职业情感来自于工作的乐趣,教学能力的提高带来的成功体验是幼师工作乐趣的源泉。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早日赢得人们的肯定和赞誉,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充分锻炼和展示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学生设计、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模拟活动中,指导学生恰当选择活动内容,分析把握设计意图,合理制定活动目标,精心准备活动条件,灵活运用设计思路,巧妙指导活动过程。一次次的模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熟悉幼儿园工作流程,熟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努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对工作驾轻就熟,让工作变成精神享受,从而体验到工作的乐趣,体验到教师职业的独特魅力,最终以较强的工作能力、乐业、敬业的态度,达到职业目标的需要。

 

 四、体验实习生活,强化职业情感

 

 幼师生职业认识的提高、专业能力的磨练还需要“实战”的场地练习,而教育见实习活动是幼师生在校期间最早、最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幼师生职业情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多次安排教育见实习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走近幼儿,和幼儿互动,发现幼儿教师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支优美的舞蹈,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件有趣的手工,都能引来孩子敬佩的目光,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幼师生通过实习不但学到了许多保教技能,达到了课程理论与操作实践的有机统一,而且真实接触到了幼儿、接触到了幼儿园教师,切身感受到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了解了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为一名真正幼儿教师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实践收获使学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重新找准方向,决心要以崭新的理论知识、火热的工作激情投入到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

 幼师生职业情感的形成不是自发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研究,查找幼师生职业情感存在的问题,发现幼师生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宣传幼师教育,提高职业认识;展示幼师特色,激发专业兴趣;开展模拟教学,磨练职业技能;体验实习生活,强化职业情感等一系列方法,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加以总结,逐步构建形势下幼师生职业情感培养的途径,从而造就一批批优秀的幼儿教师,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夯实根基。

1、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融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于一身在幼儿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老师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甚至高于母爱的无私的、伟大的爱,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有力、最自然的连接点,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金钥匙。

2、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花时间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孩子,学会观察。逐步做到对班内的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了解孩子健康状况和心里需要的同时,帮助孩子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3、作为一个细心的老师还要管理好幼儿园和孩子的物品,和同班老师一起建立起班级日常生活规则。除了为孩子创设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外,还要帮助孩子逐步形成规则意识,让孩子在幼儿园快乐生活!

4、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做好伙伴,及时交流孩子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就会清楚的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要让家长觉得了解他的孩子,关注他的孩子,这样他们就会尊重你,认可工作。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或作用是: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正规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有幼儿教师从业证书和相应的幼教素质。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情绪每个人都有,是人的心理活动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是因情绪而表现出的行为是否适当,当一个人常年积累负面情绪的时候,不知不觉。

情绪每个人都有,是人的心理活动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是因情绪而表现出的行为是否适当,当一个人常年积累负面情绪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进入不良情绪状态,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而教师也是凡人,当有学生在你面前气氛的说“你很讨厌”;当你的学生一次次不遵守纪律;当你的学生打乱你的课堂;当家长质疑你的教学行为时负面情绪就会爆发和失控。

不过,情绪是可以控制管理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师,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本文作者给您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1

换个角度看世界

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时候,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事物。例如,一个学生,你花了很多时间去教导,但还是没有进步,家长对你质疑,这时候,你要先改变自己的信念,才能改变自己的情绪。

2

合理发泄

不良情绪一定要合理发泄出来,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泄情绪的方法,前提是不要伤害别人为前提,我们可以大哭一场,可以找朋友倾诉,可以去购物,去唱歌大吼,可以去旅行等等

 1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能力

  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教育中用爱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去关怀学生,爱护学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是最纯洁的,幼儿园的学生年龄都很小,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幼儿教师更要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运用丰富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讲解和崇高的人格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喜爱,为学生树立楷模榜样。作为幼儿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运用自己的幽默机智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感染学生的同时带给学生极强的示范和影响力。同时,幼儿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学会运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与幼儿沟通的模式,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活动起来,让学生有朝气,有生气。

  2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教育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如果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等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最先解决的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加强对学生心理和情感教育的力度。一般幼儿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和教师沟通。在学生参加的不同活动中也要进行心理情感教育,推进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念积极的面对问题,通过参加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懂得维护班级荣誉,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优势。

  3管理模式要民主平等

  对于目前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模式要进行优化,实现管理模式的民主平等,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比如组织主题班会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树立榜样,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在评选优秀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公开竞选、自我推荐、演讲等方式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注重人本教育,为幼儿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

  4从特色活动入手,丰富班级活动

  要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活动,这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比如:通过园里组织拔河比赛,通过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学生通过活动,增强的集体荣誉感,也会更快的成长。再如,叠衣服比赛,活动风风火火的进行,有些小朋友在30秒就可以拉上拉链和折叠衣服,锻炼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因此,幼儿园要多开展相关的活动,也可以开班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班级主义精神。

  5让幼儿作品展现,彰显幼儿学习的“足迹”

  幼儿美术作品展,能够促进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1)节日展出作品

  对幼儿来讲,都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表现自己、增强自信。我们就要利用空间进行展示活动,比如“儿童节”“圣诞节”“元旦”等进行展演,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其中。

  (2)生活主题展示

  在幼儿的生活中,活动丰富,有亲子小作品,有安全演练,春游时外出观察……幼儿通常在区域活动中,将这些见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将这些作品展示出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成果。

  6建立与学生家庭间的反馈机制

  注意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老师,其言谈举止和思想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孩子的老师要主动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讲一讲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调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积极性。学校也可以建立与学生家长间的反馈机制,比如召开家长会、学生问题个别讨论等,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快乐生活。

  近年来,幼儿园的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要从微观上做好管理工作,做好幼儿的教育,和家长建立好沟通。面对新形势和发展要求,教育领导要认清方向,及时更新观念,探索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导语:幼儿园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也要根据孩子智商的发育和身体的发育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阶段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我们不排除发育过早和过晚的可能,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多观察孩子的成长状况。有啥可根据孩子的天赋,能力进行定向的培养。

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幼儿

 一、以家园配合为依托,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成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远。老师和家长应该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浸润在情感教育的环境里,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将所受教育逐渐地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

 二、以一日活动为依托,渗透情感教育

 1利用晨间谈话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教育时间。幼儿园的孩子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懂的,我们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讲感恩父母、关爱他人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眼含泪花。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的不易,行为上发生了变化: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向他们祝贺;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倒水、捶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如:我在组织大班社会活动《亲情树》和《我当爸爸妈妈》时,孩子们通过我创设的环境,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体验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幼儿了解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里的亲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爱心,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亲人。另外,我还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游戏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3通过游戏活动捕捉情感教育契机。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体验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方法得当,组织得好,就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存在。如在组织角色游戏“妈妈生病了”时,我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妈妈生病了,我们该如何照顾妈妈呢有的说:给妈妈倒杯茶;有的说:帮助妈妈揉揉酸痛的地方,要比平时更乖巧;有的说:要和妈妈聊聊天,让妈妈多笑……

 4通过照顾植物,体验关爱之情。在班级的自然角内,摆放着幼儿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每天清晨,孩子们进园第一件事便是观察自己的植物,看看发芽没有,是否需要浇水了,有没有长虫子。在照料自己植物的同时,有的孩子见自己临近的植物还没浇水的,也会帮助别人的植物浇上水。大家互帮互助,在他们悉心的照顾下,自然角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结合不同时段与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八”妇女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传统的节日将民族之光闪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是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真实写照。如在“三八”节前夕,我先请小朋友讲讲自己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再说说妈妈为你们做了什么事情。孩子们有的说:妈妈为我织毛衣;有的说:妈妈为我洗衣服,烧香喷喷的饭菜……我接过孩子们的回答,顺势推舟:妈妈这么爱你们,为你们做那么多的事情,那你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要谢谢妈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响亮地回答着。在“庆三八夸妈妈”活动当天,孩子们为妈妈献上歌曲和赞美诗,并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整个活动始终洋溢着一股温情,体现着孩子对妈妈的爱,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妈妈的辛苦,知道感恩母爱,并能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妈妈的爱,是很好的情感教育活动。

 四、以幼儿生日为依托,进行爱心教育

 班里的孩子经常带生日蛋糕来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我就抓住这机会,让孩子明白妈妈把自己养这么大,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请妈妈来园跟孩子一起庆祝生日,然后,由孩子亲口跟妈妈说出感谢妈妈的话,或让孩子给妈妈打个电话,说出感谢妈妈的话。记得班里的明明小朋友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日那天,明明的妈妈终究抵不住思念,一路风尘仆仆赶来了。当时一见到明明就满眼充满泪水,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讲,但一张口,眼泪像开闸的水直泻而下。明明抱住妈妈边帮妈妈擦着眼泪,边对妈妈说着:妈不哭。孩子们被温馨感人的场面感动,当天的生日歌唱得特别地深情。

 五、以关心弱势群体为依托,体验关爱别人的感受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需要我们关爱、帮助的人群。如:山区的孩子、因灾难家破人亡的孩子、残疾儿童……对于这样一些人,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关爱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更应从精神上关爱他们。在为四川地震受灾的捐款活动中,孩子们都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给灾区孩子带去了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中的智残儿童,我们更应该尽力帮助他们,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巧手义卖献爱心”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全园孩子把义卖活动中的所用收入,捐给了六位品学兼优的聋哑儿童。孩子们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来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幼儿

 一、拥有爱心

 一切从热爱幼儿教育工作开始,只有热爱幼儿教育,才能立足岗位,用真心和真情滋润这些幼芽,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教育工作者从选择幼儿教育那天起,就注定要和三五岁的孩童打交道,和他们的家长打交道,面对这些蒙童稚子,拥有爱心是我们融入幼儿园工作的`起点,不热爱幼儿教育,就不能做好幼儿教师。不热爱关心每一位幼儿,就不能做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看成是一群圣洁的天使,我们的工作是第一个给他们插上翅膀的工作,拥有爱心,才能拥有翅膀,才能点燃幼儿飞翔的梦想。

 二、做事细心

 一切从幼儿教育的细节开始,面对这些小孩,指导他们成长,他们的父母都感觉棘手,何况我们的班级有这么多小小孩,所以,每天都要细心细致、体贴入微地指导他们活动、休息。做好他们一日的成长记录,每个幼儿的生活和禀性都是有差异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做到每时留心,每事用心,每课专心,把幼儿教育这项琐碎、细腻的工作做实做细。课堂上一定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各种情况,及时化解消除不良的隐患,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颇具耐心

 一切从尊重幼儿的成长开始,指导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和游戏活动要颇具耐心,要善于蹲下身子和幼儿沟通,对于幼儿的良好习惯难以形成和难以保持,要不厌其烦、极具耐心地反复训练和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全身心地融入幼儿群体中,有耐心的同时要有耐力,正视幼儿教育的反复性,面对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困难,特别是好习惯的反弹,有时令我们束手无策,在平时的行为培养、语言沟通中,幼儿的行为幼稚,幼儿的语言更幼稚,所以,要有耐心容纳行为的反复和语言的反复。幼儿教育就是一个反复习得的过程。同时,还要耐心与幼儿家长沟通,形成积极有效的教育合力。

 四、生长童心

 一切从发现童心的地方开始,生长童心和发现童心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的修为。事实上,谁都不能否定从生理和心理上我们与一群幼儿的巨大差异。但我们要想把幼儿工作做好,就必须培育自己的童心,善于发现童心,尊重童心,把幼儿的童心世界装点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要学会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幼儿以及他们心中和眼中的世界,要善于用教育艺术把幼儿带入美好的童话世界,用美丽的童话来培养幼儿的精神。幼儿教师要相信童心生长的地方才有适宜幼儿茁壮成长的土壤。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培育颗颗童心,呵护幼儿的童心。要每时每刻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最纯洁,同时也最脆弱,最易被“菌”感染,幼儿教师还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因为幼儿是一个极易被伤害的弱势群体,有时家长的监护不力,会直接殃及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学会用童心捧起童心,用童心传递童心,用童心滋养童心。

 五、立下恒心

 一切从做好幼儿教育的恒心开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但要把这群幼儿视为挚爱,还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计得失,坚持不懈为爱付出。爱是责任,有了恒心,有了责任心,那么,你做幼儿教师就不单单是一份工作,而是关乎每一个家庭幸福,每一个生命尊严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

 六、具备美心

 幼儿教师要把幼儿教育事业看成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幼儿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美育修养和较高的审美情操,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善于汲取团队的智慧来做好日常的幼儿教育工作。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应该是一个能歌善舞,会讲故事,会唱儿歌,有天使般的微笑,在幼儿的眼里就像白雪公主一样有吸引力,是美的化身,幼儿的世界充满童话和未知。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塑造美,要不断发现幼儿世界的精彩,展示他们不一样的美丽,让幼儿的世界魅力四射。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有敏锐的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心理,提升自我的审美情趣,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美学修养,你的心是美的,你是美的,你看幼儿才是美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开始。

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幼儿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民间游戏

 我们的童年没有“机器猫”、“布娃娃”,但我们的童年却很快乐,至今都回味无穷。因为它有泥巴巴、石子、橡皮筋和许多同伴。这些东西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游戏简单易学。

 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兴趣趋向、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幼儿把什么都当成玩,当然,学习也成了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品质。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幼儿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自身的活动进行学习,因此,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

 传统文化许多是通过玩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民间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还有许多妇孺皆知的玩具像七巧板等等,不仅让幼儿了解这些玩具也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我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活动中。如语言游戏,我和幼儿玩童谣诵读、绕口令、问答游戏等;体育游戏时,我和幼儿玩跳房子、贴烧饼、丢手帕、吹泡泡、抓布子、打纸炮、滚铁环等,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有效的发挥了身体运动的潜能。如跳皮筋的童谣《马兰花》,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幼儿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例如“吟之有韵,诵之有味”的古诗词,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我们每天在用餐前、离园前组织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大大激发诵读兴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古诗词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让幼儿更加亲近并热爱母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

 《三字经》,它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幼儿们讲解《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三字经》的兴趣。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目的。我们还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来播放,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幼儿营造一个书香的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形成优雅的人格。

 《弟子规》这本书它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它是古人教育幼儿生活规范的经典,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经典。《弟子规》句式整齐,朗朗上口,道理简单易懂,便于幼儿接受,如幼儿犯错或有坏习惯时,它当中的一句就是很好的教育,“事虽小,勿擅为……”幼儿听了,很不好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它为规范教育幼儿。以前,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每当这时我就和幼儿一起背诵《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让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常常丢掉的东西又悄悄地回来了,丢失东西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现在幼儿挑食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多次的谈话,效果不大,有一天,又发现这种情况时,我给他们朗诵了古诗《锄禾》,并解释了它的意义,描绘了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辛苦,幼儿一下子好像理解了它的意义,赶紧把丢在桌上的米粒都捡了起来。以后,吃饭前我们都朗诵一下这首诗。

 饭前、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我们给幼儿讲一些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典故、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让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的民间工艺构思巧妙、工艺精巧,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民间艺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惊叹。为了让幼儿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了解、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并把这些技艺传承和创新,让中国文化在幼儿心中打下烙印。我们创设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拓印”、“蜡染”、“编中国结”、“书法”、“陶吧”、“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们在传统工艺的学习中,感知民族文化的独具匠心,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每年的春天,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风筝,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风筝的特色,讨论怎样才能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幼儿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幼儿还有家长一起去郊外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体验过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让好动的幼儿安静下来,让安静地幼儿动起来,幼儿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学习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它相关的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过节风俗。现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每逢节日,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为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根据不同的节日,我们都布置相应的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还有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些“无声的教材”,它能从感官上带给幼儿刺激,从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它通过幼儿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使幼儿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

 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和幼儿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制作节日玩具。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爸爸来幼儿园搓汤圆、一起闹花灯、猜灯谜;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重现一些传统习俗。大家在一起过节,浓浓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幼儿。幼儿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民俗风情。

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

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

关键词 儿童情绪 调查研究 解决策略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

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

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心理形成及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起的国家的关注,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也引起教育专家尤其是儿童方面研究专家的高度关注。

一、儿童情绪对人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绪调节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隶属于自我调节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虽然源于先天的素

质和本能,但后天的学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同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因此,早期的情绪调

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

情绪调节和气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描述为气质的一个维度。而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水平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问题行为出现的也较少。我们发现,学龄前儿

童在应对消极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确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首先,

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替代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方法,具有随年龄而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消极意义的调节策略则包含了被动应付和发泄,它会随年龄而减少。

其次,在情绪调节与气质的相关分析中,与难养型儿童相比,易养型儿童会更多地运用积极调节策略,更少地采取消极调节策略。此外,我们还发现,儿童的问题行

为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发泄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发泄的调节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儿童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儿童园和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儿童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很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遗传的易感素质在不良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具体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焦虑情绪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小年龄的儿童常见的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开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

睡,还可以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出现社交性焦虑,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2、恐惧情

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有过一时性的恐惧反应,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随年龄增长即

自行消失,如怕黑暗、怕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而且这种恐惧

的情绪持续相当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程度,应被进行治

疗,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去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

3、抑郁情绪较多是因受到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不好

等,从婴儿童到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学

习、注意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有自残、自杀行为等等。

4、多动性情绪作为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出现在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安,注意不

集中,易分心,好冲动。多动症儿童的活动过多是不分场合的,与同龄、同性别儿童相比其显得过分地多动不安,如在室外喜欢奔跑而少走,在教室不能静坐,在座

位上不停地扭动。患儿过分喧闹,特别多嘴,在需要保持安静、遵守秩序的场合也不能安静下来。注意障碍是多动性障碍一个核心症状,表现为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

暂,不能坚持认真听讲,心不在焉,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写作业不能全神贯注、粗心大意,做事情有头无尾,常半途而废,常常忘

事。

另外患多动症的儿童行为冲动冒失,喜欢打扰别人,恶作剧,显得毛手毛脚,自我控制能力差,组织能力差,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不能收拾整齐等等。还常发生学

习障碍。多动性障碍应由专业医生诊断,而不是随意给一个好动的儿童戴上多动症的帽子,确诊后方可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为药物、心理、家庭、学校几方面的互

相配合。

5、抽动性情绪常表现为孩子挤眉、眨眼、歪嘴、抽鼻子、清嗓子或是转头、耸肩,这些动作快速、频繁、无目的、不自主地出现。抽动性

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10%-30%,表现形形色色,可以相互转换,开始一段时间眨眼,过一段时间又出现歪嘴。抽动行为能短暂地受患儿的意志控制一会

儿,入睡后消失,但因疲劳、精神紧张而加剧。产生抽动的起始原因有的是由于躯体局部刺激,如因眼结膜或倒睫炎而眨眼、因鼻塞而抽鼻子,但局部的疾病愈后抽

动的症状却长期保留下来,有的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还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少数孩子

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达一年以上,经久不愈。极少数严重者可以出现大声的清嗓子,咳嗽,怪叫,骂人和四肢多部位的抽动、甚至不由自主敲打自己,又被称为发

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性障碍。抽动症状较轻的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应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或对孩子的抽动现象表现得十分关注,越是责备她们越是抽动厉害,造

成一种暗示作用。对抽动较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儿童应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儿童在刚换新环境的时候,如刚入学、升学、转学或换班级、换老

师,常会出现适应性障碍,除了可以表现出以上多种情绪问题,还有一些退行性行为问题,如早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又尿床了,较大的儿童变得又特别依恋父母、举止

幼稚。适应性障碍的儿童如果得到即使关心和合理的处理,症状会很快好转。

三、儿童情绪问题 的思考及策略

1、学会观察注意孩子,了解儿童平时的情绪特点。

察是了解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对全托儿童的观察要细致透彻,有针对性,不同情况的儿童要有不同层次的关注,这才能更有效地了解儿童显性及隐性的情绪,教

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全体儿童的观察,了解总的情绪趋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多关注个别孤僻、不合群

或偶尔情绪化的儿童,因为在这些外表下的儿童极可能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很多焦虑和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第三,做好追踪记录,更有效直观地了解儿童的情绪。

2、教师要扮演好“代理母亲”的特殊角色。

鲍尔比说过:“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个最坏的母亲。”母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全托班教师首先要扮演好从周一到周五的“代理母亲”角色。首先采

家庭式的称呼,教师可称孩子为宝宝、宝贝或直呼乳名,而儿童则称老师为“王妈妈、李妈妈”,称呼越亲密,师幼之间的关系越亲近。其次,教师要爱孩子,爱是

孩子情绪保持稳定,情感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适当给予孩子拥抱和抚摸,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论,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给予孩子

发自内心的爱,这对缺乏母爱呵护的全托儿童来说极为重要。最后,教师要尊重理解儿童。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理解孩子

偶尔或经常的情绪发作,给予其适当发泄的机会,帮助儿童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而健康发展。

3、创设温馨的教育环境。

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主要是创设处处洋溢着温馨、整洁、优雅的家庭式环境,给儿童以“回家”的感觉;心理环境主要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心理环境,使儿童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和受接纳感,有利于情绪方面的积极发展。

4、丰富夜间的活动。

间活动还是应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包括点心,洗漱等生活活动。同时开展一些外出散步,做客等类似家庭生活的活动使儿童即得到了情绪转移又丰富了社会经

验;另外也要有恰如其分的学习活动,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都能调节儿童的情绪,计算常识体育等活动丰富了知识又强健了体魄。

5、家长与儿童相处时做到“恩威并施、严爱有加”。

双休日家长与儿童相处的日子,每周仅有的两天使家长倍加珍惜,于是溺爱、过度的情感补偿现象就出现了。这么做的后果是导致儿童到儿童园后情绪更不稳定。因此双休日家长对儿童即要有温柔细致的关怀呵护,也要有出于爱护的严格要求,防止儿童情绪波动的大起大落。

6、做好与日班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工作。 与日班教师的沟通主要是了解全托儿童白天的活动情况,情绪状况,饮食及身体情况等,同时反馈给日班教师夜间的相关情况,通常采用交谈、纸条、留言本等方法加以沟通。

家长的沟通主要是让家长及时了解儿童每周的教育内容,儿童的情绪反应、行为习惯等,便于家庭与儿童园保持一致的教育。具体形式包括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录像

等直观手段展现儿童的全托生活;利用家长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随时进行电话联系,提高家园沟通的实效;直接面谈,增进情感。

四、案例分析

个案描述及分析

研究对象:

玲玲,又名小玲。出生于2009年9月,是一个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孩子。自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对儿童园有非常抵触的情绪。小玲不像其他孩子,哭闹一段

时间后会开始慢慢适应,虽然入园已有一年,小玲仍每天哭着上儿童园。就因为小玲的“哭”,成为儿童园的“知名人物”,全园的老师都知道这个孩子,就连我们

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她的大名。小玲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虽然月龄偏小,但动作、语言发展都不亚于其她的孩子。对小玲的“哭”,我们尝试了许多教育方法,

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入园的不适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小玲的自我认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很好地建构积极地自我认知,从

而导致不自信。因此,我们将小玲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让其产生良好的自我认识,建立初步的自信

心,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适应儿童园环境。 案例观察记录:

案例一:(2013年9月1日)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玲的妈妈与外婆很早就

把她送到了儿童园,小玲看到老师,露出了非常害怕的表情,大哭

“小玲要找妈妈”。小玲妈妈与外婆把小玲交给老师,转身就走了。小玲一边“哭”,一边歇斯底里地喊着:“小玲要回家,妈妈早点来接我”,并在教室里不停地

来回走动。

案例二:(2013年9月3日)老师来到小玲家进行家访,小玲本是认真摆弄玩具,一见老师,就马上流露出紧张的神情,接着大”哭”并将老师推到门外,嘴里还不停地说:“小玲不上儿童园!老师再见。”。

列三:(2013年12月10日)小玲这段时间有了一定进步,入园“哭”持续的时间已经逐渐减少。午睡起床,孩子们都在自己穿鞋子,小玲一个人呆坐在床

边,看着大家自己却不动手。老师急忙催促小朋友:“大家动作快点,穿好鞋子去洗手”。小玲一听急了,哭着说“老师,小玲不会,小玲不会”

案列四:(2014年1月7日)今天离园活动是美术活动“小花伞”,小朋友们都在认真涂色,只有小玲在那叫“老师,小玲不会”。这时小玲的外婆来接小

玲,外婆见到小玲不愿意画画,心急的外婆拿起油画棒,大声对小玲说“小玲,你看大家都画好了,你赶紧画”

。固执的小玲又开始”哭”了“小玲不会,小玲不会!”外婆有些生气,一把拉起小玲回家。后来小玲妈妈告诉我,小玲为这事回家”哭”了很久。

家庭背景:

小玲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长期由外公,外婆照顾,老人溺爱孩子,自然事事都由着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庭成员中文化水平偏低,但小玲妈妈非常重视小玲的教育,经常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并对儿童园的教育表

认同和,在与小玲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玲不仅在儿童园容易”哭”,在家也是一样,而且脾气有些暴躁。外公外婆的溺爱,让小玲失去了很多自己动手

尝试的机会,小玲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小玲的外婆还固执认为,小玲还小,这些事情不会,是理所当然的。针对小玲的情绪问题,小玲妈妈希望老师能给于孩子更

多关注,让她能够及早爱上儿童园。

研究对象分析:

经过对小玲个案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我们发现小玲的“哭”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1、入园分离焦虑

玲入园第一天大”哭”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眼神流入出的害怕,恐惧进而产生分离焦虑。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儿童

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给儿童造成的心理负担。从一定意义上讲,分离焦虑构成了儿童入园焦虑的核心内容。关于分离焦虑,是指儿

童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儿童园的陌生环境,小玲不适应,这是造成小玲“哭”的一个重要因素。

2、自我意识出现偏差,不自信

玲在儿童园已有一年,对于环境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她依然还会“哭”,而且每次的“哭”的现象,都伴随着困难出现,小玲在遇到困难,所表现出的退缩,不自

信,是造成她“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孩子不自信的是自我意识出现了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 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

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通过一段时间基础,

我们了解到孩子智能方面发育较好。但是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 形成了她对成人的极度依赖, 限制了她们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

妨碍了她正常的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2]。小玲至今已满3周岁,但她的语言中还不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因此在评价中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概念。不能区分别人眼中的“我”与“自我”。家人的过渡保护,使小玲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更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遇到困难,小玲习惯性的自我

暗示“小玲不会”,习惯性寻求帮助。当自己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只能用“哭”来解决问题。

小玲“哭”的两个原因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小玲形成了“情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积极与小玲的父母联系,并得到家长大力支持,开展了系统干预。

干预策略及效果

相关策略:

1、关注孩子情绪反应,读懂并理解孩子

的情绪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外部表情去读懂孩子的心理,同时要提高自

己的移情能力,学会欣赏、理解、宽容有问题的儿童。经过分析,我认为小玲的“哭”源于她的不适应。她不适应儿童园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

她不适应在园什么事情都要需要自己去尝试,去完成。所以,当小玲“哭”着要找爸爸,妈妈时,我们不会跟小玲说“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之类的话,加重

她的入园焦虑,我们开始转移小玲的注意力,告诉她,“老师这里有好吃的糖果,有好玩的汽车,小玲我们一起玩。”

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自己体验“我真棒”

自信心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础的支持作用。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在生活中,幼儿老

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老师应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案例中的小玲情绪表现,其实就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现。为了让小玲不再把“老师,小玲不会”挂在嘴

边,培养她在生活中的自信心,我们与小玲的妈妈及时沟通,让小玲妈妈在家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小玲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由最简单的:喝水,吃饭开始。在家中,

小玲起先习惯性连调羹都不会自己拿,肚子饿了,她就习惯性张开嘴巴,大叫“小玲饿”,小玲的家人极力配合训练,教小玲学习拿调羹的正确方法,进餐的方法。

不管小玲自己能吃多少,也不管把衣服,地弄得多脏,家长都放开手,当孩子自己去吃。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吃饭的快乐,体验到了独立的快乐。

不仅在家,在儿童园,班级老师也配合培养小玲的生活自理能力,餐前自己卷袖子,小便后自己穿裤子。尽管开始遇到了困难,还需帮助才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小玲能自己独立完成穿裤子,真正体验到了“我很能干,我真棒。”

3、给于及时肯定,告诉孩子“你真棒”

绪、情感是动机系统中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

务。幼儿的是非观念比较模糊,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只能通过成人的评价了解自己,我们在评价时,通常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经常以肯定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肯定

行”、“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等等,让孩子在老师肯定的态度中获得前进推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研究发现,3岁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的萌芽阶段,

她们做完事情后是否符合要求,别人是否喜欢她们等诸多关于自我的知

识或自我概念等,只能听信教师、依赖父母或顺从她人。准确地讲,儿童的自

我概念反映了她人的评价,有心理学家将这种评价称为“反映性自我评价”,即人们在评价自我时,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内化她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反映性自

我评价的最大特点是人们从她人眼中看自我,

这个自我被称为“镜像自我”(库利,1902)[3]。准确地说,3岁孩子评价自己还依赖于成人。及时告诉孩子“你真棒”,能够肯定孩子出现的“好”的行

为。这是心理干预治疗中,常出现的“强化”的方法。小玲出现一次好的行为,如:小玲今日入园只是闹了一下,甚至没有流眼泪。老师就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小

玲,小玲十分开心,第二天入园,小玲又有进步,连闹的表现都没有。在家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及时肯定中小玲终于入园停止了哭泣。

效果反馈:

在入园的第三个学期的第一个月过后,小玲终于不“哭”了,她已经顺利度过了这一不适应期,而且她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为她的健康成长而高兴!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从小玲的案列中,我收获颇丰,懂得了儿童情绪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几种情绪教育的方法。

方法一:宽容和理解孩子

给孩子做教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把孩子当“人”。当孩子有异常情绪反应时,我们应持理解和宽容之心,尽量平静对待。做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做她们的朋友。为孩子创设孩子轻松的心理环境

方法二: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有异常情绪的时候,通过转移注意力,设法缓解孩子的异常情绪。尽量避免或减少争执,可转移情绪,让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温和。 方法三: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认知自身的情绪

让孩子了解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了解情绪的各种集体表现,形成正确的情绪观。

方法四:关注儿童情绪、进行合力教育

家庭和儿童园对于孩子的情绪问题应给予共同关注、共同商讨配合,共同实施教育,家园的合力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结论 总之,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儿童不上幼儿园的消极情绪,关键取决于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家园一致、老师家长一致,“我不想上幼儿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相信:我们孩子的幸福快乐人生:从每天,孩子迎着朝阳,快快乐乐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3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