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题目: 琵琶行并序
年代及作者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内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玄: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 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 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云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嘲哳(音折):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1、湓(pén)
2、铮(zhēng)
3、贾(gǔ)
4、悯(mǐn)
5、徙(xǐ)
6、谪(zhé)
7、荻(dí)
8、幽咽(yè)
9、虾蟆(há ma)
10、绡(xiāo)
11、钿(diàn)
12、篦(bī)
13、春江花朝(zhāo)
14、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作品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相关背景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版本介绍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通行本有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其中“水下滩”三字,论者注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究其所以,就在于因版本的异文而产生的不同理解与训释。请看版本的异文:
①作“水下滩”——明万历三十四年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清康熙四十三年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
②作“冰下难”——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在“水”下注“一作‘冰’”、在“滩”下注“一作‘难’”;北京图书馆藏失名临何焯校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
③作“冰下滩”——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在“水”下注“一作‘冰’”,《四部丛刊》影印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白氏长庆集》;
④作“水下难”——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绍兴本《白氏文集》,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校《白氏文集》。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通行本有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其中“水下滩”三字,论者注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究其所以,就在于因版本的异文而产生的不同理解与训释。请看版本的异文:
①作“水下滩”——明万历三十四年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清康熙四十三年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
②作“冰下难”——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在“水”下注“一作‘冰’”、在“滩”下注“一作‘难’”;北京图书馆藏失名临何焯校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
③作“冰下滩”——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在“水”下注“一作‘冰’”,《四部丛刊》影印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白氏长庆集》;
④作“水下难”——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绍兴本《白氏文集》,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校《白氏文集》。
1关于悼亡的诗词
1、《鹧鸪天》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2、《离思·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悼亡诗三首·其一》 西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4、《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5、《遣悲怀》 唐·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6、《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7、《沈园二首》 宋·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8、《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9、《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清·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 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 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10、《悼亡诗》 南朝·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1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2关于悼亡的古诗纪念王昭君 董必武,为王昭君题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李白 《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李白 《杂曲歌辞·于阗采花》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陈子昂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
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
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园春。杨凌 《明妃怨》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胡曾 《咏史诗·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杨凌 《琴曲歌辞·明妃怨》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蒋冽 《巫山之阳,香溪之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
捣衣馀石在,荐枕旧台空。行雨有时度,溪流何日穷。
至今词赋里,凄怆写遗风。李白 《于阗采花》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杜牧 《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顾况 《刘禅奴弹琵琶歌(感相国韩公梦)》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
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
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
白居易 《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刘威 《尉迟将军》天仗拥门希授钺,重臣入梦岂安金。江河定后威风在,社稷危来寄托深。
扶病暂将弓试力,感恩重与剑论心。明妃若遇英雄世,青冢何由怨陆沉。
白居易 《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
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许浑 《听琵琶》欲写明妃万里情,紫槽红拨夜丁丁。胡沙望尽汉宫远,月落天山闻一声。
杨达 《明妃怨》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
张祜 《赋昭君冢》万里关山冢,明妃旧死心。恨为秋色晚,愁结暮云阴。
夜切胡风起,天高汉月临。已知无玉貌,何事送黄金。
马戴 《送和北虏使》路始阴山北,迢迢雨雪天。长城人过少,沙碛马难前。
日入流沙际,阴生瀚海边。刀镮向月动,旌纛冒霜悬。
逐兽孤围合,交兵一箭传。穹庐移斥候,烽火绝祁连。
汉将行持节,胡儿坐控弦。明妃的回面,南送使君旋。
韦庄 《绥州作》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李敬方 《太和公主还宫》二纪烟尘外,凄凉转战归。胡笳悲蔡琰,汉使泣明妃。
金殿更戎幄,青祛换毳衣。登车随伴仗,谒庙入中闱。
汤沐疏封在,关山故梦非。笑看鸿北向,休咏鹊南飞。
宫髻怜新样,庭柯想旧围。生还侍儿少,熟识内家稀。
凤去楼扃夜,鸾孤匣掩辉。应怜禁园柳,相见倍依依。
徐夤 《愁》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
白居易 《青冢》上有饥鹰号,下有枯蓬走。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塿。
传是昭君墓,埋闭蛾眉久。凝脂化为泥,铅黛复何有。
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
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
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遂使君眼中,西施作嫫母。
同侪倾宠幸,异类为配偶。祸福安可知,美颜不如丑。
何言一时事,可戒千年后。特报后来姝,不须倚眉首。
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
王安石 《明妃曲》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3中国文人的悼亡诗词元稹,唐,《遣悲怀》三首。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潘安,西晋
悼亡诗三首
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三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亹亹朞月周。戚戚弥相愍。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苏轼(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半死桐——贺铸 (宋)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中国的四大悼亡词
4最有名的三首悼亡诗(词)西晋潘岳最早创作《悼亡诗三首》,写对其妻子去世后经久难泯的怀念,遂开悼亡诗一途。
齐梁间诗人沈约、隋诗人薛德音,俱有同题为“悼亡”的诗,都是悼念亡妻的。梁江淹有《悼室人》十首,也是悼亡之作。
إ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
另外,夫妻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也是最隐秘的感情,我国古代的诗(词)人们,尚缺少将这一感情宣于诗词的习惯和勇气。إ 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尤其是元稹,有《遣悲怀》七律三首,又有《离思》七绝五首、《六年春遣怀》七绝八首,共十六首悼亡诗。
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إ 悼亡诗词一如哀祭文,其要在于感情的真挚而不在于字面上的刻骨铭心,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数句,即因此而传诵。
又因为悼亡诗词悼念的不是那些志存高远的士人之辈,而是与诗(词)人久居一室的妻子,所以写来多亲昵之语,又多撷取妻子在世时的许多生活琐事,并与妻子死后人亡物在作比较的方式表达感情。元稹的悼亡诗且多议论,这与元妻韦丛不但与丈夫生前恩爱,且甘于贫贱、品性高尚,所以元稹诸如“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其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其四)这些比而兼议的句子,也成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إؤ 悼亡诗 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悼亡诗 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悼室人诗 江淹 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
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
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 湘醽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悼室人诗 江淹 适见叶萧条,已复花庵郁。 帐里春风荡,檐前还燕拂。
垂涕视去景,摧心向徂物。 今悲辄流涕,昔欢常飘忽。
幽情一不弭,守叹谁能慰。 遣悲怀三首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离思五首 元稹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谩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麹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正月崇让宅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悼亡诗 王士祯 陌上莺啼细草薰,鱼鳞风皱水成纹。
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5关于悼亡的古诗关于悼亡的古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 宋 ] 苏轼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作者简介: 苏轼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等。
行路难的作者是谁?
行路难 3首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
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之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
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的作者及全部内容
行路难其二
[编辑本段]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其三
[编辑本段]
原文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作者:李白
行路难的作者简介
顾况(727—815),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汉族,苏州人。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 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漤觞。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稠螂志》子部杂艺术类着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有《顾逋翁诗集》4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
行路难的有关作者与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选集》以为“作年莫考”。
如
行路难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行路难》表达了作者对于任途艰难的感慨和对前途并不气馁的决心。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作品简介:《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行路难作者是,字,号,什么代诗人,是继屈原以后的什么诗人行路难是什么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浪漫主义诗人,《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作品原文:
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yèjū)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yíng)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tuō)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作者实际上感叹的是什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囝》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赏析
诗人首先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般的叙述上,接着又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以上是对奴隶一般生活境遇和痛苦心理的描绘。“郎罢别囝”以下,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
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子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扩展阅读:顾况的诗作特色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以《囝》最。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漤觞。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曲》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有《顾逋翁诗集》4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
扩展阅读:顾况的生平介绍
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为李泌所荐引,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而根据最新蒋寅、赵昌平诸人的研究,顾况直到元和末年尚在人世。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顾况 故事:红叶传情 诗作特色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 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像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漤觞。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着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生平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为李泌所荐引,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诗文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嵚。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唐代·顾况《游子吟》
游子吟
唐代 : 顾况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嵚。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 写景 , 抒怀 , 思乡壮志未酬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唐代·顾况《过山农家》
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江南 , 山乡劳动长乐宫连上苑春,玉楼金殿艳歌新。 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唐代·顾况《宫词》
宫词
长乐宫连上苑春,玉楼金殿艳歌新。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 女子 , 宫怨无奈查看更多顾况的诗文>>
汉代刘细君远嫁乌孙的故事在历史上颇有影响,成为后来众多文人反复吟咏的对象。唐诗中就有多首作品写及“乌孙公主”之事,或用以指斥当时的边疆与民族政策,或借乌孙公主寄托述怀。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乌孙公主的史料考证,或评价其历史功绩,如俞明《细君、解忧公主和亲述论》①,尚蕊《细君公主和亲乌孙简考》②,李坦《万里和亲第一人---简论刘细君的历史功绩》③等。本文旨在探究唐诗中对“乌孙公主”的书写,力求考察刘细君这一人物形象逐渐被文学化、意象化的过程,并由此揭示唐代文人群体对于和亲政策的复杂心理与多元情感。
一
中国古代在处理边患时,常采用和亲政策,而汉代尤盛。汉初国力孱弱,又奉行黄老政策,汉高祖在经历白登之围事件后不得不通过“和亲”来换取边疆稳固。此后至建元元年(前 140),据史料记载共有十名公主曾经与匈奴和亲,而乌孙公主是汉代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
乌孙公主原名为刘细君,系武帝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乃是真正的西汉宗室之女。其父荒*无道,于元狩二年(前 121)企图谋反,暴露后畏罪自杀。当时汉武帝着意开拓疆域,试图拉拢西域诸国来积极制衡匈奴势力,而乌孙国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婪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④,自然成为汉朝首要的拉拢对象。彼时张骞亦上书汉武帝:“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⑤元封六年(前 105),武帝“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⑥。尽管和亲的陪嫁丰盛,仪式隆重,但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意愿始终是微不足道的,统治者也从不试图遮掩其隐藏在“和亲”政策下的功利性目的,“罪臣之女”的身份无疑又为细君和亲蒙上了一层政治悲剧色彩。
乌孙地处遥远,言语不通,饮食风俗亦相去甚远,公主倍感孤独,遂作《悲愁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一首《悲愁歌》勾勒出乌孙与汉朝迥然不同的生活习俗,字里行间流露出公主内心的哀怨、孤寂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不仅令“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更是流传千古,影响甚远。张洪慈在《谈〈乌孙公主歌〉的“歌”》一文中认为此歌“是一首描绘乌孙人生活的习俗歌,是揭开哈萨克斯坦族古代文学序幕的源起诗,更将刘细君看作是汉哈人民亲密友好关系的缔造者”⑧。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⑨嫁与军须靡后,刘细君诞下一女,名少夫。不久后便郁郁而终,她沉浮坎坷的短暂一生画上了句点。
刘细君远嫁和亲的故事,本是汉武帝开边政策中的一环,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措施无可厚非。然而,这一事件却引发了后来文人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在唐代,文人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与书写。唐朝的安边政策与汉朝如出一辙,也曾与吐蕃、回鹘、契丹等少数民族和亲。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的 之下,本就具有强烈“汉代情结”的唐朝文人群体更容易联想起第一位远嫁乌孙的“汉家公主”---刘细君这一原型意象,因为她有“天下果得太平,虽死无恨”的洒脱胸襟,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实现了安边理想。同时“,乌孙公主”短短数年凋零于异乡,常怀“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哀婉柔情,这本就是既浪漫又令人同情的故事,加之文人具有臣妾心理,很容易将失意的自己与刘细君联系起来。因此,唐代不少诗作都以她为原型进行文学创作,或是怜悯,或是敬佩,或是借讽时政,或是抒己之情。“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⑩“,乌孙公主”这一意象同样是如此,纵使相隔历史的长河,唐朝诗人依然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产生心灵上的真正共鸣,创作出撼动人心的诗作。
二
大唐盛世虽然国威远扬,四海来臣,但在处理边患问题上依然需要和亲政策。据统计“,唐代共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 33 次,其中与吐蕃和亲 2 次,与回鹘和亲9 次,与吐谷浑和亲 7 次,与契丹和亲 4 次,与奚和亲 3次”唐朝和亲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已达到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高度,文人群体对“和亲”政策的态度亦颇为复杂。景龙四年(710)春,金城公主奉唐中宗之命和亲西蕃,崔日用、李峤、沈 期等十八人同作奉和应制诗,今存于《全唐诗》卷九十三。这些诗作反映出他们对和亲政策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如苏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云“: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寄托了诗人对大唐与吐蕃之间和睦相处的向往。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云“: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则是歌咏中宗皇帝和亲政策的英明。而沈 期则在《送金城公主适西藩应制》直言道:“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诗人借“那堪”一词透露出的是对和亲之举的愤懑之情。金城公主原名李奴奴,系唐中宗养女。她同乌孙公主一样幼遭父难,身世坎坷。不同于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这一时期唐朝政局不稳,边战时起,和亲是唐朝在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向吐蕃倾斜时,为消除两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不得已之举,也正是由于金城公主与汉代乌孙公主有相似经历,她无疑是乌孙公主在唐代的代言人,从中透露出唐代宫廷文人对公主和亲的态度与看法。
当然,亦有诗歌极力赞颂和亲公主对促进民族融合,维护边疆安稳的贡献。如常建《塞下曲·其一》写道: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不同于以往慷慨激昂的边塞诗,诗人立足民族大义的高度肯定汉朝的和亲政策。“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更是通过对比体现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诗人如此肯定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也是针对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发出的一种声音。又如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诗人同样从民族角度歌颂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贡献,着重强调和亲政策对促进少数民族同化、融合的重要作用。
更多的诗人则是站在反对和亲这一阵营之中,他们大多认为和亲政策本质上反映的是上位者的昏庸无能,是朝堂臣子的软弱苟且,企图用女色来求取片刻的国家安宁,如张籍《送和蕃公主》诗: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邑司犹属宗卿寺,册号还同虏帐人。
九姓旗幡先引路,一生衣服尽随身。毡城南望无回日,空见沙蓬水柳春。
首联以今昔对比,看似平淡,实则积蓄着蓬勃而出的力量。“无会日”“空见”流露出诗人对汉家公主遭遇的同情与怜悯。鲍溶《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亦云:“可惜汉公主,哀哀嫁乌孙。”白居易《河阳石尚书破回鹘、迎贵主、过上党射鹭 鸟,绘画为图,猥蒙见示,称叹不足,以诗美之》诗曰:“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唐朝诗人对于乌孙公主在情感态度上除了尊敬,更多的便是同情,这种相互理解的感情也是基于文人臣妾心理之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现象。
最直接否定和亲政策的诗歌当属中唐诗人戎昱的《咏史》一诗,该诗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因其议论的尖锐辛辣还曾被唐宪宗引用,全诗云:
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作为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诗人开门见山,批判汉代和亲政策是拙劣的政治手段,借汉朝史实讥讽自安史之乱后,唐朝通过“和亲”方式一味屈服妥协的做法。一个“岂”字将所谓和亲政策的荒谬可耻暴露无遗,尾联以“千年骨”“辅佐臣”相呼应形成讽刺效果,诗歌意韵更为严峻深广。表面看来戎昱这一首诗旨在否定和亲政策,实则亦暗讽皇帝未能做出正确决策,识人不清。尤其“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更是直击政治要害,成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三
唐诗中关于乌孙公主意象的书写,并不仅仅局限于讨论和亲政策孰是孰非,更多的是唐朝诗人借细君远嫁乌孙这一历史事件指向和亲政策背后蕴含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在诗以言志的同时也深入展现了诗人群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大部分唐朝诗人都有浓重的汉代情结,常常在诗歌中以汉代唐,提及汉代之事,以“乌孙公主”代替唐代的和亲公主。如孙叔向《送咸安公主》诗曰:
卤簿迟迟出国门,汉家公主嫁乌孙。玉颜便向穹庐去,卫霍空承明主恩。
诗人借“迟迟”二字点明和亲队伍行进缓慢,暗示汉家公主或不舍或不愿远嫁乌孙的心情。对于“玉颜便向穹庐去”这一结局,诗人揭示原因是“卫霍空承明主恩”,一个“空”字明确传达出诗人对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失望、遗恨之情。正是由于边塞将军没有履行好保家卫国、威慑外族的责任与使命,才致使国君不得不选择和亲的方式维持边疆的和平。孙叔向通过抒发对汉代和亲政策的不满之情直指当朝统治者,暗含对唐德宗将咸安公主和亲回鹘的不平之意,结句意蕴悠长,颇含壮志难酬的失落和自伤之情。
同样运用以汉代唐手法的还有顾况的《刘禅奴弹琵琶歌(感相国韩公梦)》,诗云:
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
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
顾况主张诗歌应当反映社会问题,揭露朝政弊端,擅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渲染环境气氛来感染读者,想象奇特,色彩浓郁。诗人借“羁雁”“黄云”“边马”“白草”等意象寥寥两笔勾勒出边塞秋季风光的苍凉凄清、辽远阔大。接着以王昭君与蔡文姬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作铺垫,重复使用“愁”字看似是写明妃、蔡琰之愁,实则是强调诗人自己愁思的深厚浓重。“自有生人无此苦”一句质朴平淡,却笔力苍劲,意蕴汹涌,抑李陵扬苏武也间接折射诗人的志向与胸怀,“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更是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诗人的傲气与风骨锋芒毕露。顾况一生仕途不顺,曾因“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而被贬饶州,因此“灭尽乌孙夺公主”对于顾况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句义愤填膺的感叹,更是对遥隔四百年之久的汉朝历史的一声呼喊,寄托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与不平。
孙叔向和顾况两位诗人都在诗歌中提及汉代名将,将“乌孙公主”与“卫霍”等汉代英雄紧密联系,将女性形象与国家命途挂钩,这一文学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文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孙叔向评“乌孙公主”的远嫁是卫青、霍去病“空承明主恩”的结果,点明自己对和亲政策的否定。顾况则借一“若”字极力烘托大汉英雄的骁勇善战,对泱泱大汉的向往之情展露无遗。无论所持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唐代诗人对历史的一种追忆,任文京在《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中就指出:“追忆历史往往是受到现实的触发,怀念历史人物往往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但这追忆和怀念本身不是消极,也不是重古轻今,恰恰相反,这是诗人对现实太关注了,以至于总希望历史上一切优秀的人物都能在今天出现或复活。”
在“乌孙公主”这一意象的发展过程中,唐朝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刘细君远嫁乌孙的遭遇与自身经历相结合,借乌孙公主发忧国之思,心系民生疾苦。比如,杜甫《留花门》诗云: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长戟鸟休飞,哀笳晓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花门,即回鹘的别称,题目曰“留花门”,实则谓“花门不可留”相较于杜甫两年前创作的《北征》《留花门》的指向性更强,创作目的更加明确。“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直接道出诗人的忧患意识,更是就当朝应对少数民族时的“羁縻”政策表明自身立场,所谓“羁縻”即一方面要用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要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对少数民族予以抚慰。“公主歌黄鹄”借乌孙公主《悲愁歌》中的“黄鹄”意象直指乾元元年(758),唐肃宗命 宁国公主和亲回鹘可汗一事。“君王指白日”出自《诗经·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 日”,直讽唐肃宗指天发誓地求回鹘援救一事。“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道出百姓对回鹘骑兵的恐惧之情。“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更是写尽客兵之害,忧虑国之无兵。统观全篇,诗人由小入大,借汉代公主刘细君暗指和亲政策的弊病,引申至夷兵利害,传达自己深重的忧思,不仅是对黎明百姓的怜悯和同情,更是对统治者无所作为、国力日益衰退的愤懑、失望及怨怼之情。后杜甫又作《即事》诗曰“: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诗人吟汉公主实则是表达对宁国公主的极大同情。
谈及汉代边塞立下累累战功的英雄人物,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大名如雷贯耳,莫不敢忘,我们赞颂戍守边疆、英勇抗敌的将领,但也不应该淡忘绵延疆土的无数和亲公主曾留下的血泪。唐朝诗人以乌孙公主刘细君为首,围绕和亲公主这一系列女性形象进行文学创作,不仅仅是出于对公主个体命运的同情与怜惜,也不仅仅是对其维护民族稳定、促进民族融合功绩的肯定,更是对历代的和亲政策,对国家政治统治的一种深刻反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