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路上,孙悟空为何多次哭泣

取经路上,孙悟空为何多次哭泣,第1张

取经路上,孙悟空为何多次哭泣

                文/刘献洛

第1章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这是孙悟空的第一哭,他和猴子猴孙日日嬉闹,无忧无虑地玩了三五百年,已到了老年时期,突然有一股危机感从心底升起,觉得这一生不该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度过,究竟如何才能永远的快活下去呢?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

第2章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叫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孙悟空这一次哭,是因为自己毫无谦虚之心,在众人面前卖弄,遭到了菩提祖师训诫和遣散。他想到自己所求皆如意,但还没有报答师父的恩情,所以哭泣。

菩提祖师确实高明,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恨人有笑人无”,爱而不得往往会产生扭曲心理,从而害人害己。古人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27章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 

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在这一章中,孙悟空哭了两次。第一次呢,孙悟空受观音点化,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立下了汗马功劳。论说唐僧应褒奖他,而不是时不时地念咒,呵斥他走。但是师徒相处久了,他的魔性也逐渐消除了,对师父也产生了真正的情感和依赖心理。但是,师父却不辨真假,不识善恶,还恩将仇报,一心要驱逐他这个立功之人。

第二次呢,因为他看到了东海,想到了上次发生的事情。

《西游记》14章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写道:

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撇得那长老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道:“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罢!罢!罢!也是我命里不该招徒弟,进人口!如今欲寻他无处寻,欲叫他叫不应,去来!去来!”正是舍身拚命归西去,莫倚旁人自主张。

……

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 

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

在14章中,是孙悟空自己心猿意马,伤了“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个毛贼的性命。经过东海龙王的点化,孙悟空意识到自己有了倨傲怠慢之心,被师父批评唠叨之后,却毫无悔意,竟然愤然离去。在27章中,他被师父赶走,回花果山,再次途经东海时,就想到了上次的事情。想想,曾经我自己的经历,满心欢喜去宁波,不虚心接受师父的教诲,还总是倨傲怠慢。被师父批评过后,心生不满,甚至产生离别之意。而今看《西游记》,确实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心猿”和“意马”。

第33章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却说那大圣被魔使法压住在山根之下,遇苦思三藏,逢灾念圣僧,厉声叫道:“师父啊!想当时你到两界山,揭了压帖,老孙脱了大难,秉教沙门,感菩萨赐与法旨,我和你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乍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可怜!可怜!你死该当,只难为沙僧八戒与那小龙化马一场!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叹罢,那珠泪如雨。

……

行者听见当值二字,却也心惊,仰面朝天,高声大叫道:“苍天!苍天!自那混沌初分,天开地辟,花果山生了我,我也曾遍访明师,传授长生秘诀。想我那随风变化,伏虎降龙,大闹天宫,名称大圣,更不曾把山神、土地欺心使唤。今日这个妖魔无状,怎敢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替他轮流当值?天啊!既生老孙,怎么又生此辈?”

在这一章中,孙悟空哭,是因为想到了当初被如来佛压在山下五百年,多亏了师父救自己出来,受观音指点,保唐僧取经。没想到遇到个厉害的妖怪,自己又被压在了山下,这一次谁能救自己呢?曾经上天入地的威风何在?再听到妖怪将山神土地当奴仆使唤,更仰天长啸,产生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第34章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时曾下九鼎油锅,就煠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放眼便哭,心却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讯。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际也没及奈何,撞将进去,朝上跪下道:“奶奶磕头。”那怪道:“我儿,起来。”行者暗道:“好!好!好!叫得结实!”

这一次,孙悟空哭是因为化作小妖,去骗取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母亲的幌金绳时,想到自己曾不可一世,傲视天下,只拜三个人。如今却为了保唐僧,取经卷,要拜一个老妖婆,多没面子啊?

第五十一章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话说齐天大圣,空着手败了阵,来坐于金皘山后,扑梭梭两眼滴泪,叫道:“师父啊!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同缘同相心真契,同见同知道转通。岂料如今无主杖,空拳赤脚怎兴隆!”大圣凄惨多时,心中暗想道:“那妖精认得我。我记得他在阵上夸奖道:‘真个是闹天宫之类!’这等啊,决不是凡间怪物,定然是天上凶星。想因思凡下界。又不知是那里降下来魔头,且须上界去查勘查勘。”

孙悟空终于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了自己力量的有限。其实这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

第五十七章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却说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伏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

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菩萨教木叉与善财扶起道:“悟空,有甚伤感之事,明明说来。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行者垂泪再拜道:“当年弟子为人,曾受那个气来自蒙菩萨解脱天灾,秉教沙门,保护唐僧往西天拜佛求经,我弟子舍身拚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业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菩萨道:“且说那皂白原因来我听。”行者即将那打杀草寇前后始终,细陈了一遍。却说唐僧因他打死多人,心生怨恨,不分皂白,遂念紧箍儿咒,赶他几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特来告诉菩萨。

这次,孙悟空见了菩萨为什么哭得最伤心?他尽心尽力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唐僧却不分青红皂白,屡次赶他走,一点情义都没有。于是他感到特委屈,又一次打退堂鼓。菩萨讲了句公道话,打死妖魔鬼怪是你的功绩,打死普通人身就是你的不善了。孙悟空虽然诚心保唐僧,但却没有完全祛除骨子里的魔性,因此并没有做到戒杀生。还有,我觉得孙悟空练就了一身本领之后,除了畏惧佛祖、观音和师父之外,没有什么令他感到畏惧的了。然而只有观音和师父跟他在情感上走得最近。如今师父又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就赶他走,着实冤枉了他。于是,铮铮铁汉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面前哭得就像个小孩子似的。

由此联想到,员工犯错了,领导如何处理?孩子犯错了,父母如何处理?

以前看《西游记》,只喜欢看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降妖除魔。现在看《西游记》,看的是人生百态,看的是个人成长,看的是世道人心,看的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看的是企业管理,看的是如何子女教育,看的是佛、道、易……

   我觉着有很多。《悟空传》上映以后,无论是感天动地的情感,还是众多个性鲜明逐步完成自我觉醒的人物,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观众表示被片中悟空阿紫的“从石心到心跳”的细节虐哭,也有观众对仙出新境界的郑爽饰演的阿月那句“过去真的这么重要吗,对于我来说,跟你一起这几天,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台词念念不忘。

 天蓬和阿月的恋情让人感觉很可惜,这部在看的时候其实最为感动的却不是孙悟空和阿紫之间的爱情,而是天蓬和阿月之间的爱情。她被贬下凡间,临跳下凡间的时候切开两半星石,和天蓬约定下次再见的时候,只要看到这块星石,就一定会在想起他来,天蓬本想随她而去,她却说你要好好守护我们的星河,于是一过两百年。

   倪妮的阿紫最后落得灰飞烟灭也是很可惜,云散落,风不停,几度拥有,几度失去,不曾忘记前世的约定”倪妮饰演的阿紫在剧照中一脸思绪孤单看晚霞,与之前彭于晏依靠吊桥看晚霞这张剧照完美呼应,两张剧照放眼望去,悟空与阿紫两人纷繁复杂的情感关系一览无余,给人无限遐想。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有什么好东西总是想着给儿子,即使儿子不在了,看到二郎神长得很像自己的儿子,也忍不住将其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疼,每天都给他带去他爱吃的红薯,并且在看到二郎神吃下自己带来的东西得时候摸着他的头笑的令人颇为心酸,让人每次看到都忍不住落下泪来。这部**还是值得一看的。

概 悟空传封面

[1]当命运早已注定,而你却无法改变时,你会做些什么?是做一只望着月亮哭泣的猪?还是反抗到粉身碎骨的石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却终究得不到认可,世间的规则真是如此么?本书讲述了悲剧英雄孙悟空以及唐僧等人对命运的抗争,并对仙佛等一切伪善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作者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解读《西游记》的某些情节,通篇弥漫的是思考。另类的西游记,另类的玄幻经典。影响最为深远的网络小说。《悟空传》[2]取材是众所周知的,以现代人的某个角度重新解读了《西游记》的某些情节。通篇中弥漫的不是情节,而是思考。语言使用的又符合当今的读者有些跳跃的思维,思考浅者着迷于野性与无拘束,思考深者被背叛和理性所打动,风靡是当然的。通篇不仅有对佛的全新看法,还有一段,个人觉得非常精彩,是“篇外—花果山”中的一段,对永生的评判,一定不能错过。

第一件,三打白骨精,即使被所有人误会了,还是依旧这么做了,最后被赶走。

第二件,打黄袍怪,听到师傅被变成老虎,毫不犹豫的就赶回来救师傅。

第三件,真假美猴王,听到师傅被假悟空打了,立马跑去花果山找六耳迷猴算账。

扩展资料

中国人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情感,源自于对《西游记》文本的热爱。文字的描写,自然可以让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从戏剧到**,观众还是希望看到具象化的神话形象。从文本中走出来的孙悟空,最早应该是在京剧的舞台上。

京剧的表演者们开创了“猴戏”的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精彩传神,奠定了近百年来孙悟空形象的基础,日后,无论是**还是电视,孙悟空的形象一直难脱京剧表演的根。

-孙悟空

  《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悲剧英雄的形象是通过“神──人”结构来建构的。哭是从神到人的纽带,是神式英雄人性的最生动体现。持有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又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自然是一个英雄,一个神式的英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神式的英雄,在一本100回的《西游记》中,却哭了25次,比书中其他任何人物都哭得厉害。

  取经之前,孙悟空有两次哭:第一次是第一回中与群猴喜宴之间,因虑及无常而堕泪;第二次是第二回中,师父菩提因他炫耀本领于众人,逐他归乡,他满眼堕泪。对这两次哭,我们不必深究,毕竟这时的悟空还涉世未深。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孙悟空一开始就会哭,《西游记》作者一开始就写了他人性的一面。西天取经路上,悟空一路行来,其哭更是接连不断;在海浪翻滚、潮声涛涛、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上,一朵云花托着的是身形瘦小、凄凄惨惨腮边泪坠的齐天大圣;“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的是当年畅快淋漓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回顾仙山两泪垂,对山凄惨更伤悲”的是齐天大圣;平顶山遭逢魔障,屈身于须弥山根之下,叹“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珠泪如雨的是齐天大圣;压龙洞二门外,仵着脸,脱脱哭将起来的是齐天大圣;想起取经苦恼,只为受辱于人,泪出痛肠,放声大哭的是齐天大圣;被火云洞圣婴大王劈脸一口烟燎得眼花雀乱,忍不住泪落如雨,投身于涧水,险几丧身,复又活转,止不住泪滴腮边的是当年搅乱蟠桃盛会的齐天大圣;败于独角兕大王,赤手空拳来坐于金山后,扑棱棱两眼滴泪的是“官封齐天意未宁”的大圣;在小雷音,与妖魔一战,跳在九霄,舍了性命,按下祥光,落于东山顶,咬牙恨怪物,滴泪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声的是齐天大圣;孤单一人立于西山坡上,怅望悲啼的是齐天大圣;被黄花观道士所追赶,力软筋麻,浑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泪,失声叫苦的是齐天大圣;“愧上天宫,羞临海藏!怕问菩萨之原由,愁见如来之玉像”,对功曹滴泪是齐天大圣;遇着烧纸钱妇人点头嗟叹“正是流泪眼逢流泪眼,断肠人遇断肠人”的是齐天大圣;狮驼岭狮驼洞困于魔瓶,担心弄作个残疾之人,忍不住吊泪的是齐天大圣;灵山山上,跪地捶胸的是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陷空山上,不见唐僧只见半截儿缰绳,止不住眼中流泪,放声大哭的是齐天大圣;隐雾山妖魔一个分瓣梅花计劈心里捞了唐僧,大叫“天天天”,止不住腮边泪滴的是齐天大圣。

  一个曾畅快淋漓闹龙宫、闹冥府、闹天宫、搅乱蟠桃盛会,十万天兵无敌手的英雄,却几次三番,屡陷困境,以至黯然泪下,甚至放声痛哭,岂不撼人心魄,让人感其凄凉茫然?然而诸如此类的哭,由于大家一开始便把孙悟空作为一个喜剧英雄来接受,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作为一个英雄,非到真心痛处,决不会哭。历来的英雄,有愁只是借酒消愁,其出真言是在酒后。悟空的哭是英雄人物史上的一个例外。因为悟空作为一个僧人,不可能老是醉酒消愁,而这哭正是代了醉酒,深深道出了其忧愁悲愤的心境。

  细读书中哭的情节,我们不难发现,哭的实质是好“名”。在孙悟空一生的战斗过程中,他宣扬追求的只是“名”:使一切妖邪闻大圣之名而惊魂丧魄;要保持对诸天神祗的威慑,使普天神将看见他,一个个弯背躬身。要“名”,可以说是孙悟空形象的心理脉搏。

  孙悟空虽名封齐天,而在他人安排的取经路上却三番五次遭受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魔障。西天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正果,要求得正果的强烈意识和获取正果中遭受的挫折形成了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为悟空这个具有人性的神性英雄的哭提供了可能性。哭时忆起所历艰辛,感受现时凄凉,语层深处念念不忘的是:他被压前轰轰烈烈的闹天宫和所封的“齐天大圣”之名。本以为出了五行山能再显一番身手,却只是赎罪似的虚假释放。现实与愿望的强烈反差导致了悟空的哭。在取经过程中,悟空几次深思,十分明了导致自己不幸的原因。

  《西游记》三十三回,悟空的哭言:“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西游记》四十一回,悟空哭言:“一心指望成正果,今日安知痛受伤!”《西游记》七十五回,悟空哭言:“想是我昔日名高,故有今朝之难。”这些都是哭时真言。如果当初他不嫌弼马温官职小,不去计较有无赴蟠桃会资格,他怎会落入如来手掌?以至金箍加顶,派往西天取经,历尽艰辛,几丧性命,悲到深处,又怎能不放声大哭?《西游记》九十九回,师徒四人遭了第八十一难后,孙悟空的一番言语,更是流露了这种心态,带有很大的总结性:“行者气呼呼地道:‘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耳。……’三藏、八戒、沙僧方才醒悟,各谢不尽。”

不矛盾。

流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理层面上的流泪,一种是精神层面上的流泪。

物理层面上,孙悟空被妖怪的烟熏到流泪,这能说明他软弱无能吗?显然不能。面对毒烟的阻碍,孙悟空任然坚持与妖怪斗智斗勇,想尽办法救出唐僧。请救兵也好,求援助也罢,都正好说明孙悟空有能力借助外力来解决问题,这也是神通广大的一种表现。

精神层面上的流泪,比如与六耳猕猴作斗争时,孙悟空被唐僧误解,离开时流了泪。这一流泪,就凸显出孙悟空与唐僧的师徒情谊深厚,并不影响孙悟空的形象。读者读后,只会觉得唐僧太傻,受了蒙骗。

虽然我记不清情节了,但是再怎么强大的英雄也会流泪的。这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形象,相反这样会使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真实。况且孙悟空本来就只是个猴子,众多仙佛都叫他泼猴就是因为他是真的泼。所以这是他性格的体现。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原来没有目标,我行我素。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有了既定的目标,明确了活着的意义,因此悟空思想转变了。懂得了感情,遇事情感动了会流泪。这说明他怀有爱憎的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87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