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这是陆游称赞岑参的词句,这句话是省略句,前边省略了主语。意思是说:(他)是李白杜甫之后唯一的一个(才华出众的)诗人罢了!
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扩展资料:
陆游喜欢岑参是因为岑诗多写边塞奇丽风光和军营的豪壮生活,与他所向往的从军生活情趣相投的缘故;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得当乐观精神是基本特征,从这一方面来讲的话,岑参和高适是一致的。
所以在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少高适诗中的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岑参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跟高适不同。
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之情。岑参初次远赴西域,一路上难免故风情深,正当思家难禁时,忽遇返京使者,于是托口信向家人报平安,回望故土,山高路远,诗人愁肠暗结,那频频回首的过程,包含了他多少往事与言语!离情何得诉?只有离人泪。无纸无笔,请人带个口信也好。“相逢”的巧,使诗味显得更浓。简单的说,就是诗人一路愁肠心思,忽遇使者,托报平安,然后心里稍有安心,思乡之情何其浓。
岑参(约717-约769),祖籍南阳(位于今河南),唐代之前家族已隶籍江陵(位于今湖北)。岑参的父亲岑植担任过仙、晋二州的刺史,有五子,岑参为第三子。曾祖父岑文本担任过太宗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在高宗、武后朝为相,从祖岑羲在中宗、睿宗朝任过宰相,故岑参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虽为“相门子”,在岑参出生之前,家族却已惨遭巨变。岑长倩因公开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被腰斩于东市,五个儿子同时被赐死,祖坟被掘。岑羲在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斗争中站错了队,玄宗继位后,岑羲被诛,籍没其家,株连其亲。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岑参有幸生活在后世称为“盛唐”的时代。然而,盛世中也有战争。
在他的一生中,岑参曾经两次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总共生活了6年。
这6年,西域的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岑参的足迹,也把这里的美景留在了岑参的诗作中。
以豪迈瑰丽为特色的岑参,是大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称之为“西部歌王”,名至实归。
其诗歌中呈现的西北边疆雄浑壮美的景象,阳刚大气的诗风,即使在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惊叹向往,令人豪情勃发。
如今,西部旅游持续走热,反映的就是人们对西北边境壮丽山川的向往。
如果没机会出游西北边境,读岑参的诗,亦能实现神游塞外旖旎风光。
陆游非常推崇岑参诗歌,称赞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第一人。
这里所选的二十句岑参名句,能较完美展现塞外独特风光,亦能展示岑参阳刚大气的诗风。
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辞别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古诗《逢入京使》就写于赴安西途中。
在《感旧赋》中,岑参很自豪地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在他出生之前的近百年间,岑家先后出过3位宰相,曾祖、伯祖、伯父都因为文墨不凡而名动朝野,一门三相,堪称奇事。曾祖父岑文本一直跟随于唐太宗李世民左右,掌管机要文书,官至中书令,荣兴一时。杜确在《岑嘉州集序》里也说,“(岑参)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可见岑家的文墨功底,前后相继,这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得到了皇室的认同。
岑参用了10年的时间,仍未寻觅到可以荐举自己的贵人。最后还是通过传统应试的方式,登了进士第。
入朝数年,岑参并无多大建树。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将高仙芝入朝,使得岑参下定决心,弃官从戎,“负剑出北门”,开始了别样的人生境遇。
一路行走。向西,向北,数千公里的路程,看上去遥遥无期。走着走着,眼前的风光,慢慢开始阔大雄浑起来,山峦群集,黄沙遍野。再往前走,气温骤然降了下来。中原的8月,正是瓜香果熟的初秋,但这里已经开始下雪。雪纷纷扬扬,越下越大,像什么呢,岑参一语惊人,像家乡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啊,他奇妙的夸张和比喻更凸显出边塞环境的恶劣。在人烟稀少的西北边陲,满目可见的,唯有大雪、坚冰与铁甲;充塞耳畔的,则是风吼、马嘶与笛鸣。
杜甫说过,“岑参兄弟皆好奇”。奇特的边塞风光与战况描摹,成了岑参迥异于别人的诗歌特色。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岑参不是那种有旅游嗜好的写作者。他的前后两次出塞,跟随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奔波于千里之外,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三代为相的显著家史,以及家族的期望值,在这个青年后生的心里植下了太多太深的期盼,出将方能入相,出塞或许是他在前途的问题上下的一次赌注。与其在朝中庸庸无所为,不如在战区做点什么。事实上,岑参出众的文艺才华,也得到了大将封常清的肯定,岑参为他的几次献诗,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和睦情感。而主帅的偏爱,也促使岑参更加发愤。良好的心态,使得岑参自觉地将功名与诗名联系在了一起,笔下自然一派雄心壮志。
岑参回京,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不久。困难但快乐的生活过去了,离开军营,岑参十分不幸地迈入了小人当道、尔虞我诈的官宦系统,他所仰慕和追随的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先后因为抵抗叛军不力,惨遭谗杀。两位大将一生征战无数,面对安禄山的虎狼之师,仅因暂时失利,引兵休整,而被监军边令诚打了小报告,糊涂至极的唐玄宗竟于大战之时,先后斩杀两员军功卓著的大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岑参虽然擅长的是七言歌行体,比如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就是一首典型的七言歌行体。不过,这并不代表岑参其他形式的诗作水平就低。他写的一首诗,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句意简单却无人敢模仿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是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的园囿。刘武乃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同母弟,极得窦太后喜爱。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所得赏赐不可胜道,再加上封国土地肥沃,城邑众多,所以“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孝王修建了东苑。东苑即梁园。它方圆三百余里,风景名胜错落其间,珍禽异兽消遥其里,而此时的梁孝王,既获汉景帝立嗣之许诺,又挟窦太后溺爱之亲恩,出入警跸,拟于天子。于是广招天下豪杰,横议八方之事。梁园上下,千乘万骑,逐鹰走狗;楼观内外,士女宾客,盖倾尘飞。吴有严忌,齐有邹阳,兼及淮阴枚乘,蜀中相如,皆出入梁王门下。于是游说之士,各出奇计;风骚之人,俱撰奇文,梁园鼎盛,一时名闻天下。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诗人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悄然来到梁园遗址,他看到了什么?他来不及追忆园中的宫观楼台,来不及羡慕文士的诗酒风流,甚至来不及感叹这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便将他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给了读者:太阳就要落山了,西山的枯树那伸出的枝枝杈杈自然是无法牵留住这落日的,大群的飞鸦,不停地飞来,它们抱怨夕阳的沉没,它们惊心黑暗的到来,于是在这夜幕降临的短暂时分,聒噪声声,寻巢觅穴,诗人的眼睛被群鸦归林的情景给牵住了,禁不住登上一个高坡举目远眺,除了几家山民的小屋胡乱点缀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外,实在也看不到人间烟火了。春天,本来是个给人希望的季节,但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破败、冷落……梁园鼎盛已成陈迹,这百代巨变、千年兴亡的感慨从一联景语中道出,是极含蓄深沉而耐人寻味的。 诗至此,萧条之景殆尽,再沿此思想续写,是必有同象累积、单调重复之嫌。貂尾何以续貂,且看诗人如何转合。 诗人带着几分惆怅,收回他远投的目光,是啊,毕竟是春天了,庭园之中早已花开满枝。诗人固作痴人语:这座园的花木,你们难道还不知这梁园早已是楼颓人去、风流云散,为何每当春天降临的时侯,还像当年一样百花绽放,嫣红姹紫呢?花草树木,顺秋气而凋,得春风而发,任凭人们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踏着大自然的节拍,悠游而行。感时花溅泪,那是人心中有事,眼中有泪,干花何事?诗人明明知晓天行有常,物是人非,却偏偏嗔怪庭树不能随人事而荣衰;诗人吊古伤怀,无心欣赏这庭树春花,却偏偏又看到庭花灿漫,不减当年。满腹伤心情,尽从对面翻出,真是一句荒唐言,满把辛酸泪;莫道诗人痴,其中有深味啊!这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当年的梁孝王就是因窦太后的溺爱才恃宠自傲,觊觎神器,一己之欲未成,以至于延引亡命之徒,行刺朝廷要员。而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又仗武惠妃气焰,宠冠诸子;奸相李林甫勾结武惠妃,说服唐玄宗欲废太子而立瑁,幸得张九龄苦谏才未能如愿。诗人写此诗,自然也不是空发思古之幽情了。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是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的园囿。刘武乃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同母弟,极得窦太后喜爱。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所得赏赐不可胜道,再加上封国土地肥沃,城邑众多,所以“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孝王修建了东苑。东苑即梁园。它方圆三百余里,风景名胜错落其间,珍禽异兽消遥其里,而此时的梁孝王,既获汉景帝立嗣之许诺,又挟窦太后溺爱之亲恩,出入警跸,拟于天子。于是广招天下豪杰,横议八方之事。梁园上下,千乘万骑,逐鹰走狗;楼观内外,士女宾客,盖倾尘飞。吴有严忌,齐有邹阳,兼及淮阴枚乘,蜀中相如,皆出入梁王门下。于是游说之士,各出奇计;风骚之人,俱撰奇文,梁园鼎盛,一时名闻天下。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诗人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悄然来到梁园遗址,他看到了什么?他来不及追忆园中的宫观楼台,来不及羡慕文士的诗酒风流,甚至来不及感叹这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便将他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给了读者:太阳就要落山了,西山的枯树那伸出的枝枝杈杈自然是无法牵留住这落日的,大群的飞鸦,不停地飞来,它们抱怨夕阳的沉没,它们惊心黑暗的到来,于是在这夜幕降临的短暂时分,聒噪声声,寻巢觅穴,诗人的眼睛被群鸦归林的情景给牵住了,禁不住登上一个高坡举目远眺,除了几家山民的小屋胡乱点缀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外,实在也看不到人间烟火了。春天,本来是个给人希望的季节,但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破败、冷落……梁园鼎盛已成陈迹,这百代巨变、千年兴亡的感慨从一联景语中道出,是极含蓄深沉而耐人寻味的。 诗至此,萧条之景殆尽,再沿此思想续写,是必有同象累积、单调重复之嫌。貂尾何以续貂,且看诗人如何转合。 诗人带着几分惆怅,收回他远投的目光,是啊,毕竟是春天了,庭园之中早已花开满枝。诗人固作痴人语:这座园的花木,你们难道还不知这梁园早已是楼颓人去、风流云散,为何每当春天降临的时侯,还像当年一样百花绽放,嫣红姹紫呢?花草树木,顺秋气而凋,得春风而发,任凭人们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踏着大自然的节拍,悠游而行。感时花溅泪,那是人心中有事,眼中有泪,干花何事?诗人明明知晓天行有常,物是人非,却偏偏嗔怪庭树不能随人事而荣衰;诗人吊古伤怀,无心欣赏这庭树春花,却偏偏又看到庭花灿漫,不减当年。满腹伤心情,尽从对面翻出,真是一句荒唐言,满把辛酸泪;莫道诗人痴,其中有深味啊!这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当年的梁孝王就是因窦太后的溺爱才恃宠自傲,觊觎神器,一己之欲未成,以至于延引亡命之徒,行刺朝廷要员。而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又仗武惠妃气焰,宠冠诸子;奸相李林甫勾结武惠妃,说服唐玄宗欲废太子而立瑁,幸得张九龄苦谏才未能如愿。诗人写此诗,自然也不是空发思古之幽情了。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是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的园囿。刘武乃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同母弟,极得窦太后喜爱。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所得赏赐不可胜道,再加上封国土地肥沃,城邑众多,所以“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孝王修建了东苑。东苑即梁园。它方圆三百余里,风景名胜错落其间,珍禽异兽消遥其里,而此时的梁孝王,既获汉景帝立嗣之许诺,又挟窦太后溺爱之亲恩,出入警跸,拟于天子。于是广招天下豪杰,横议八方之事。梁园上下,千乘万骑,逐鹰走狗;楼观内外,士女宾客,盖倾尘飞。吴有严忌,齐有邹阳,兼及淮阴枚乘,蜀中相如,皆出入梁王门下。于是游说之士,各出奇计;风骚之人,俱撰奇文,梁园鼎盛,一时名闻天下。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诗人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悄然来到梁园遗址,他看到了什么?他来不及追忆园中的宫观楼台,来不及羡慕文士的诗酒风流,甚至来不及感叹这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便将他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给了读者:太阳就要落山了,西山的枯树那伸出的枝枝杈杈自然是无法牵留住这落日的,大群的飞鸦,不停地飞来,它们抱怨夕阳的沉没,它们惊心黑暗的到来,于是在这夜幕降临的短暂时分,聒噪声声,寻巢觅穴,诗人的眼睛被群鸦归林的情景给牵住了,禁不住登上一个高坡举目远眺,除了几家山民的小屋胡乱点缀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外,实在也看不到人间烟火了。春天,本来是个给人希望的季节,但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破败、冷落……梁园鼎盛已成陈迹,这百代巨变、千年兴亡的感慨从一联景语中道出,是极含蓄深沉而耐人寻味的。 诗至此,萧条之景殆尽,再沿此思想续写,是必有同象累积、单调重复之嫌。貂尾何以续貂,且看诗人如何转合。 诗人带着几分惆怅,收回他远投的目光,是啊,毕竟是春天了,庭园之中早已花开满枝。诗人固作痴人语:这座园的花木,你们难道还不知这梁园早已是楼颓人去、风流云散,为何每当春天降临的时侯,还像当年一样百花绽放,嫣红姹紫呢?花草树木,顺秋气而凋,得春风而发,任凭人们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踏着大自然的节拍,悠游而行。感时花溅泪,那是人心中有事,眼中有泪,干花何事?诗人明明知晓天行有常,物是人非,却偏偏嗔怪庭树不能随人事而荣衰;诗人吊古伤怀,无心欣赏这庭树春花,却偏偏又看到庭花灿漫,不减当年。满腹伤心情,尽从对面翻出,真是一句荒唐言,满把辛酸泪;莫道诗人痴,其中有深味啊!这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当年的梁孝王就是因窦太后的溺爱才恃宠自傲,觊觎神器,一己之欲未成,以至于延引亡命之徒,行刺朝廷要员。而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又仗武惠妃气焰,宠冠诸子;奸相李林甫勾结武惠妃,说服唐玄宗欲废太子而立瑁,幸得张九龄苦谏才未能如愿。诗人写此诗,自然也不是空发思古之幽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