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东山洛上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还东山洛上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第1张

还东山洛上作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春流急不浅,归枻去何迟。

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云晴开䗖蝀,棹发起鸬鹚。

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

《还东山洛上作》作者岑参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阳),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像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的其它作品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逢入京使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戏问花门酒家翁

○ 碛中作

○ 岑参更多作品

《登古邺城》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注释

 1、邺城:春秋时齐桓公所建,战国时曾是魏国的都城。公元204年(东汉建安九年),曹操破袁绍后以此为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约25公里。邺城是我国的古城遗址,现大都湮没,地面尚存铜雀、金凤两台遗迹。

 2、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

 3、飞云殿:似是魏都宫殿之一。

 4、望陵台:即铜雀台,公元210年冬(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故址在今临漳县西南三台村;漳水——即漳河

 5、武帝:即曹操。

鉴赏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然而,在邺城却只有野火伴随着东风,暮霭充斥空殿。那曾经象征着兴盛的望陵台只能与孤城默默相对,漳水无语东流。此四句承“空”而来,一写春色之“空”,二写君王之“空”,三写红粉之“空”,“漳水”句归结以上三“空”,总写昔日繁荣景象和昌盛基业已尽逐东流而去,即四写时间之“空”。末两句抒慨,感叹人事俱非,春色依旧。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中间换韵,韵调深沉,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

扩展阅读:岑参的历史评价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唐诗鉴赏辞典 七言古诗 岑参 岑参 系列: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七言古诗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2,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3,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4, 金山西见烟尘飞5, 汉家大将西出师6。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7,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8, 幕中草檄砚水凝9。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十, 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1走马川:地名,在今新疆天山脚下。2雪海:地名,在今新疆境内。3轮台:地名,唐代开始设轮台县,在今新疆米泉县。4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指唐代西域的游牧部族。5金山:即阿尔泰山,在新疆北部。这里泛指塞外山脉。6汉家大将:这里借汉指唐,指封常清。7戈相拨:兵器(戈矛)互相撞击。8五花:即五花马。连钱:良马名。旋作冰:马身上的汗和雪转眼凝结成冰。9草檄(xi):起草声讨敌人的文告。十短兵:刀、剑一类兵器,与长射程的弓箭相对而言。不敢接:不敢迎战。车师:地名,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译文 你可以看到,那走马川伸延到雪海旁,黄沙茫茫和天相连。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就日夜怒吼,一川碎石竟然大得如斗,被风暴吹得满地乱走。正是匈奴牧场的秋草枯黄、塞马正肥的时候,金山的西面敌军侵扰边境,汉军大将挥师西征。征战中将军的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刀枪互相磕碰,寒风吹到脸上宛如刀割一般。马毛带着冰雪,上面汗气腾腾,转眼间马毛又凝结成冰,军幕中起草文告但砚中墨汁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定会把肝胆吓破,料想他们不敢前来迎战,我一定在车师西门等候捷报。

赏析 这首以乐府体七言歌行写成的边塞诗,雄奇恣肆,英气逼人,歌颂了艰苦而豪迈的边塞生活,热烈赞美唐军西征的壮举,读之令人振奋。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作者用了反衬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边塞的奇景和战况的危急,同时也写出了征战的劳苦和将士的斗志。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平仄交错,节奏动荡跳跃,急促有力,有一种音乐感。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1,轮台城北旄头落2。 羽书昨夜过渠黎3,单于已在金山西4。 戍楼西望烟尘黑5,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6,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7。 虏塞兵气连云屯8,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9,沙口石冻马蹄脱十。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1角:军中的号角。2旄(ma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3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尉犁县。4单(cha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5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6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凭证。7阴山:在今内蒙自治区中部。8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9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十沙口:位置不详。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

译文 轮台城头吹起寒夜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忽然坠落。军中的紧急文告连夜送过渠黎,报告单于军队开到了金山以西。从戍楼上西望只见烟尘滚滚,汉家军队屯扎在轮台城北。大将军手持旄节率兵西征,黎明时笛声响起大军出行。战鼓催战,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也被震动。敌营的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零乱的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上风寒云蔽雪片降落,沙口的石头寒冷得简直能把马蹄冻掉。亚相封大夫勤于王政不辞辛苦,决心报效国家立誓平息边境战火。自古以来名垂青史的人谁没见过,而我看你的功名已经胜过古人。

赏析 这首诗和上篇系同一时期、赠同一人之作。但此诗是直写军情战事,写战局之凶险与气候之严酷,反衬出唐军誓师出征之声威与高昂士气,表现出坚韧不拔、雄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全诗情调激昂,充满浪漫主义 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全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它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个人资料

中文名:岑参

别名:岑嘉州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唐朝

所处时代:唐朝时期

出生地:河南仙州

出生时间:约公元75年 逝世时间:公元770年

职业:诗人、官员

职位:太子中允、嘉州刺史等

成就: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岑参简介

岑参[读音:cén shēn](约7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河南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的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岑参生平简介

岑参,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岑参简介,但却早死,家道衰落。岑参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年回长安。

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生平成就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岑参简介,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17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