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每个天赋才干的含义——四大领域

吃透每个天赋才干的含义——四大领域,第1张

这张展示的是盖洛普的天赋才干的四大领域,分别是执行力、影响力、关系建立和战略思维。我来分别讲一下他们的意思。

执行力才干主题突出的人,他们懂得如何让事情向前正常发展。

执行力领域才干较多的人,他们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实干家,做事很靠谱、兢兢业业、勤奋、值得信赖。

所谓才干较多,不管对于哪一个领域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前12项才干当中大于等于4项集中在这个领域,就可以称为比较多。

执行力领域才干,他们的意思本身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比如说里边有几个是会促使一个人喜欢做事完成任务,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执行力比较强,包括像成就、统筹专注、责任、排难。

其他的执行力领域的才干并不直接表现为喜欢做事情,喜欢执行,教师公平纪律。

还有两个在我的辅导经验中,很多人身上经常体现为是阻碍执行力的,比如说像审慎和信仰。

如果说你见到一些人奉行对事不对人,效率优先,哪有这么多玻璃心,这人不行就换别人,那么很可能说它的动力驱动力就来自于执行各种任务,很多时候他们天然会忽视人际关系,忽视别人的感受,有的时候为了达成目标,甚至也会忽视自己的感受。

第二个是影响力领域的才干,影响力领域才干突出的人懂得如何去掌控全局、发表观点,并且确保聆听团队的意见。

影响力领域才干较多的人,他们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在人群中很有存在感,总是他们在带动跟号召别人,他们天然倾向于站在大众面前展现自己的观点,想要去影响别人,来接受自己的观点跟价值。

影响力领域的才干里面有几个是很明显自带关怀跟存在感的,比如说像统率、追求、沟通、取悦,另外几个行动、竞争、完美、自信,他们的最优状态是一种影响力,而大多数时候体现为对自己的某种要求。

在盖洛普的4个天赋才干领域当中,影响力领域才干出现在前10的概率是最低的。换句话说,天然具有影响力天赋优势的人本来就是比较少的,这跟我们的常识也是比较吻合的。在人群当中你会发现只有少数人,他天然是很耀眼、自带光芒的,他们就很有可能是那种带有一些影响力才干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去影响别人或是担任领导者的角色,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恰恰是那些运用发挥自身才干优势,最大化自己潜能的人。

所以说如果你的影响力领域才干并不多,并不突出,你也不用去羡慕别人,你需要关注的就是自身的突出才干,在哪些领域如何去发挥跟运用它们。

第三个是关系建立才干。

关系建立才干突出的人,他具备构建牢固关系的能力,它可以将团队凝聚起来,发挥更大的力量。

关系建立领域才干比较多的人,他们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对人际关系很敏感、为人周到、为别人考虑、关注点经常落到他人身上。

关系建立领域的才干里面有几个是很明显会跟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通常来说就是能处好人际关系,包括伯乐、体谅、包容、积极。

另外的几个像是适应、关联、和谐、个别、交往在最优状态下是一种关系建立能力,大多数时候体现为他们对人际的一种感知力,当然说感知的侧重点是各有不同了。

如果说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有些人,他们情感细腻、说话委婉,可能你还觉得有点绕弯子,他的情绪情感的表露比较明显,很可能他们的驱动力就是来自于人际关系建立。

第4个是战略思维才干领域。这个才干领域突出的人,他们帮助团队思考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获取并分析信息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战略思维领域这个命名本身可能会让人误认为说这个领域才干突出的人,他们很聪明、智商高、有战略思维、大局观、很有眼界等等,实际上也并不尽然。

战略思维领域才干较多的人,他们整体给人感觉是热爱思考、很有想法、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有知识、博学。

他们相信思考是优先于行动的一件事情,不想清楚就不要去做。

可以这么说,思考本身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不让他们去思考,就是在扼杀他们的生命力。

而且从整体上来看,战略思维领域比较突出的人行动力方面普遍还是弱一些,想的多做的少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他们对很多事情在认知上是很清楚的,但是自己却并没有真正做到,因此也会对自己感到有一些不太满意。

<<< 优势动力教练学院 学习笔记

前面分领域介绍了50位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其中的一半,剩余的一半心理学家其著作竟然几乎还没有中文译著。

因此这里特别列出来,也期待国内出版社的编辑们能够看到,有选择的引入。

阅读演化心理学领域的著作,几乎没有人会不提到勒达·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及其丈夫约翰·托比,加上杰罗姆·巴考三人主编的这本书:《适应的心智》。

Barkow, J, Cosmides, L & Tooby, J, (eds) (1992)  The Adapted Mi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这本出版于1992年的著作,汇编了勒达·科斯米德斯和约翰·托比提出的心理适应性理论,还收录了像戴维·巴斯、斯蒂芬·平克、马格·威尔逊、马丁·戴利等知名学者的文章,自出版以来被引用超过4700多次,因此是演化心理学领域的基础读物。

作为演化心理学的创始人,勒达·科斯米德斯的地位完全不会低于斯蒂芬·平克和戴维·巴斯,这绝对是最值得引进中文版的一本书。

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主要是以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情绪。

她与迈克尔·刘易斯和珍妮特·哈维兰-琼斯合著过一本《情绪心理学》,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必读之物,无奈中文版据说翻译太烂。此书已经出版到第4版(2016),期待能够重译。

此外,她2017年出版的新书,《情绪如何产生》在Goodreads上获得了41分(满分5分)的好评,豆瓣上读过的人也给了89分的评价。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约翰·罗伯特·安德生(John R Anderson)是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架构的先驱人物,该理论被称之为ACT-R。可以说,安德森的研究为认知科学领域奠定了基础。

早年安德生出版的著作有《语言、记忆与思想》(1976)、《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初版于1990,2014年已经出到了第八版)、《认知的架构》(1983)、《思想的适应性特征》(1990),2000年他还出版了《学习与记忆》。

最新的书籍就是2007年初版的《人类心智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出现的?》( How can the human mind occur in the physical univer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阿伦·巴德利(Alan D Baddeley)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记忆及其结构,以及与认知神经学基础。对于我们的工作记忆,他提出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巴德利工作记忆模型”(与Graham Hitch共同提出)。

巴德利与其他人合著的《记忆》一书,是研究这个领域的经典教科书,他还设计了很多心理测量工具。1993年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

除了《记忆》,巴德利还出版过《记忆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Memory Basic Books, 1976)、《你的记忆:用户手册》( Your Memory: A User’s Guide  ,2nd ed, Rupa & Co, 1996)、最新的书是2013年出版的《人类记忆的本质》(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

肯特·C·贝里奇(Kent C Berridge)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快乐、悲伤、痛苦等情感相关的神经科学基础,并对药物成瘾、学习、恐惧等神经学基础有着出色的研究。

贝里奇写了很多文章,获得了很多奖,但著作目前仅有一部与Morten Kringelbach合编的书问世,主要探讨的是大脑中如何产生快乐。即《大脑的快乐》[Morten L Kringelbach & Kent C Berridge (Editors) ,  Pleasures of the 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爱德华·迪安纳(Edward F Diener)研究的也是幸福,但是主要关注个人的主观幸福感(well-being),研究发现人的幸福观与其自身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在教育、婚姻、财务等水平近似的情况下,幸福主要和你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

迪安纳学术著作的h指数相当高,2012年还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家奖。其著作也颇丰,有

《幸福感:享乐心理学的基础》(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Russell Sage,1999)

《文化与主观幸福感》(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radford Books / MIT Press,2000)

《幸福:打开心理财富的奥秘》( Happiness: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Psychological Wealth,  Wiley-Blackwell,2008)

《幸福感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 Springer,2009)

《幸福感的文化》( The Culture of Well-Being,  Springer,2009)

《评估幸福感》( Assessing Well-Being,  Springer,2009)

《幸福感与公共政策》( Well-Being and Public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年)

《幸福感的国际差异》(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年)

大卫·刘易斯(David Luis)在美国简直是个烂大街的名字,一搜能出来很多,所以必须得加上一个心理学家的头衔才能找到。这个刘易斯专治恐惧与焦虑症,开创了一种“神经反馈”疗法,就是对刺激反应的监测,改善对情绪的控制。

他还有个头衔是“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之父,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本来我们就被商家迷惑地晕头转向,一旦他们知道了人类大脑的秘密,你就更别想逃脱营销之术了。

目前他的书已经有一本翻译为中文:《心理学家的营销术》(The Brain Sell: When Science Meets Shopping)。此外,最新的书是《肥胖星球》[ Fat Planet: The Obesity Trap and How We Can Escape It  (Random House, 2015)]。

卡罗尔·塔夫里斯(Carol A Tavris)研究领域是性别认同和平等,与Carole Wade合作的《心理学》,是研究性别平等和文化研究的必读教科书,自1980年代出版之后,目前已经出到第12版。塔夫里斯还面向公众写作,揭穿伪心理学和普及认知失调等知识。

中文翻译出版过卡罗尔·塔夫里斯和 埃利奥特·阿伦森 合著的《错不在我》(另一版本翻译为《谁会认错》),此外的作品并没有中文译本。

塔夫里斯还面向普通人写了《心理学的邀请》(与人合著, Invitation to Psychology,  4th ed, Prentice-Hall, 2014)、《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The Scientist and the Humanist: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Elliot Aronson  , Psychology Press, 2010)、《愤怒:被误解的情感》( Anger: The Misunderstood Emotion , Touchstone, 1983; 2nd ed, 1989)等。

约亨·法罕伯格(Jochen Fahrenberg)于70年代在弗赖堡大学创立了心理生理学研究小组(PRG),在很多领域是开创性人物,例如人格与神经的相关性,他领导的这个小组还开创了生理的动态监测来研究人类活动时的生理反应。

此外,这个小组创建的弗莱格人格测量表(FPI)是德语国家中进行人格测量的常见评估工具。

法罕伯格的著作大多以德语写作,著名的有《日常生活的心理学》( Alltagsnahe Psychologie,  Verlag Hans Huber, 2002)、《人的假设》( Annahmen über den Menschen  , Roland Asanger Verlag, 2003)等。

玛莎·莱娜汉(Marsha M Linehan)自己年少时候有一种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因此之后的主要研究领域就是这种病,它介于神经症与精神病的中间地带,病人常常情绪极度不稳定和焦虑不安等。

最初,莱娜汉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参见 亚伦·贝克 )的治疗,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对于自己恢复发挥了重大作用。她发现冥想与基督教的祷告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于是就开创了另一种“辩证行为疗法”(DBT)。其后,这种疗法被证实对于BPD患者具有最具效果。

莱娜汉与人合著出版了《青少年自杀的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with Suicidal Adolescents  , Guilford Press, 2006)、《辩证行为疗法实践手册》( Doing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A Practical Guide , Guilford Press, 2011)等著作。

无论如何,对于一些有自杀倾向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阅读这样的书籍或许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目前她的书繁体字出版过的有《DBT技巧训练手册》。

伊丽莎白·洛塔斯(Elizabeth F Loftus)研究的是人类记忆问题,洛塔斯提出了人类记忆容易出错的“误导信息效应”,这种错误尤其见于法庭上误导证人的导致他们记忆出错,在一次法庭审判中洛塔斯作为专家证人出席,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人物。

其著名的著作《目击者证词》系列,其中包括:

1 Eyewitness Testimony---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Eyewitness Testimony: Civil and Criminal  (Kluwer, 1987; 4th ed, 2008)

3  Witness for the Defense: The Accused, the Eyewitness, and the Expert Who Puts Memory on Trial  (St Martin’s Press, 1991)

除此之外,还有《被压抑记忆的神话》( 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  ,St Martin’s Press, 1994)等著作。洛塔斯在TED上的演讲可以搜索《我们的记忆有多少可信》(How reliable is your memory)。

这也让我想起了《黑镜》第四季《鳄鱼》那一集的保险调查员。

安德鲁·梅尔策夫(Andrew N Meltzoff)是国际公认的婴幼儿发展专家。早期因研究婴幼儿模仿成人手势和面部表情的能力而知名,后来转向研究婴幼儿的自闭症、心智理论等。

代表著作有《婴儿如何思考》( How Babies Think: The Science of Childhood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2000)、《模仿的心智》(与Wolfgang Prinz合编, The Imitative Mind: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Brain Bas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等。

杰弗里·米勒(Geoffrey F Miller)的研究领域包括演化心理学之下的性择理论和演化消费心理学,其最为知名的就是进一步拓展了费舍尔提出的“失控理论”。

米勒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为褒奖,并提出此政策能够提高中国人平均智商。在性择领域,其最知名的著作是《择偶的心智:性择如何塑造人性的演化》( The Mating Mind: How Sexual Choice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 Doubleday, 2000),和《择偶智慧:性、亲属与心智的再造系统》( Mating Intelligence: Sex, Relationships, and the Mind’s Reproductive System , Psychology Press, 2007)。

此外,从演化角度讨论消费心理学的著作有,《花钱:性、演化与消费行为》( Spent: Sex, Evolu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 , Viking, 2009)以及《配偶:女人想成为男人》( Mate: Become the Man Women Want,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5)。

林恩·纳德尔(Lynn Nadel)主要研究的是记忆的神经基础。与约翰·奥基夫(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合著出版了《作为认知地图的海马体》(1978)。

纳德尔后来研究唐氏综合征,从而提出了新的干预治疗措施,获得不少奖项。他的著作大多偏向理论,最近主编出版的《空间认知手册》( Handbook of Spatial Cognition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2)算是对认知心理学中空间认知部分的总览。

罗伯特·恰尔迪尼( Robert Cialdini)教授在其畅销书〈影响力:说服的科学)( Infuence: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中将影响力分为六种模式,且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其中任何一种影响力都能提高我们的情感诉求。

人们有强烈的冲动去回报他人对我们的恩惠。给听者一份小礼物,或是做出让步,他们会很感动并按你的想法去做。

我们容易被公认有权威的人所说服。(此处情感诉求与人品诉求产生碰撞。)

我们总是竞相追逐自认为短缺的事物,同时,失去某物的担忧要比得到某物更能激发人们。向听者指明他们有可能会失去的事物,以激发其产生情感共鸣。

我们希望被当作言行一致的人,因此结合某人过去的言行,告诉他你想让他做什么。

人们总是会受周围人的感受与行为所影响,并与其保持一致,因此说服一个群体要比各个击破更易成功。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努力发现你与听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行为、语言甚至可以是穿着。(文章节选自艾伦巴克著作《提升你的沟通技能》,如对内容感兴趣请购买原著进一步研习)

**作为一种商业形式,也受到技术和商业因素的影响。**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商业营销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的制作和推广更加精细和高效。这些技术和商业因素的影响,也让**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其独特的画面和声音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丰富的色彩、音乐、声音和特效等元素,创造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让观众沉浸在**的情节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和人性特征,让观众在情节中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让观众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启示。

4 技术和商业因素

1 视觉和听觉效果

**是一种充满艺术创造和商业价值的娱乐形式,而且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这是众所周知的。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思维。那么,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情绪情感表达包括那两个大的方面

词典里这样注释:

情绪 :

qínɡ xù

①心情;心境:情绪不佳|醒来情绪恶。②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与“情感”一词常通用,但有区别。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也受情感的控制。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喜悦、愉快等;反之则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忧愁、恐惧等。

情绪、情感的和区别

情绪和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既是在有机体的种族发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西方心理学著作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这样,感情的概念就包括了心理学中使用的情感和情绪两个方面。

情绪和情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标示感情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的。要想把它们作严格的区分是困难的,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二者加以说明。

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由于饮食的需求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由于危险情景引起的恐惧,和搏斗相的忿怒等。因此,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是,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与动物的情绪有所不同。即使人类最简单的情绪,在它产生和起作用的时候,都受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这个原因,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动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这些需要相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色彩。例如难闻的气味能引起厌恶的情调,素雅整洁的间使人产生恬静舒适的心情。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态度,对于这些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态度的反映,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例如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求知欲等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高级情感,它们具有社会历史性,有时还可能带有阶级的烙印。

由于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情感的性质常常与稳定的社会事件的内容方面密切相关。因此,情感这一概念较多地用于表达情感的内容,它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而情绪,则常用于感情的表现形式方面,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因此,当谈到狂热的欣喜、强烈的愤怒或持续的忧郁等的时候,常常用情绪这一术语来表示;而对诸如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艺术感受之类的体验,则用情感这一术语来表达。

可是实际上,无论情感或情绪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因此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一方面人的具有稳定的社会内容的高级情感,也可能以鲜明的、暴发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情绪。例如保卫边疆的战士,在敌人进攻面前,爱国主义的感情会暴发为强烈的怒火。又如 1976 年 1 月 11 日 傍晚 ,在长安大道上,等待周总理灵车经过的千百万人,冒着寒风,流着热泪,悼念周总理的无限悲恸浸蚀着人们的肺腑,表达着人们由衷的哀忱。这些深邃的体验,既是中国对祖国、对领袖的高尚的深沉的情感,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表现为激烈的情绪。另一方面,那些与人的生物需要相的情绪,都能由赋予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上甘岭战役中,在极度缺水的条件下,一杯水在战士手中辗转传递,没有人沾一下自己的嘴唇。这个著名的事例之所以感人,就是由于人们高度的道德和觉悟,压倒了那些基本的天然需要

,表现了纯正的高尚的情操。以上的几个例子说明,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区分的,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但是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人类体现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性本质之中。

坚强是表达情绪情感的词吗

坚强用在意志上,而情感情绪用激动,冲动,丰富,稳定,平静等词语。而不用坚强。

浅谈民族唱法的情感表达都包括哪些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说唱音乐演唱、民歌演唱等传统三大类以及当代"民族唱法"(即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中咬字与吐字对情感表达的意义进行一些探究。一、我国民族声乐概述歌唱是民族声乐艺术得以流传、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传存方式。民歌演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心理过程,具有情感性。它是以人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民歌唱词还是曲调,其风格,特征都应在演唱中被人感知。中国传统声乐历史悠久,含盖面广。

要探究宿舍人际关系对情绪情感的影响力,要从情绪情感的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我由于人比较诚实,善良,乐于助人,但是话不多,不善于人际交往,朋友有那么几个,但是遇到和自己不熟的人就会比较拘谨。由于小时候被欺负过,再加上我爸妈对我管得比较严,所以我性格有时候会压抑。听我周围人说,在他们心里,我是一个相当好说话的人,因此有些事情别人也喜欢来找我。我室友看到别人有事来求我就认为那些人在欺负我人好。我就怕这种性格以后走上社会会吃亏,会得不到发展,该怎么改呢?

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属于自身的哪一个方面

从心理学上讲情绪是一种潜意识预警系统。比如害怕的情绪是因为曾经受过严重伤害,所以会出现害怕的情绪。愤怒,开心,焦虑,无谓,楼主感兴趣可以查查心理学书籍。

幼儿园情绪情感工作方案

众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幼儿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幼儿生活、整个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幼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重大。情绪情感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凡能引起愉快体验的,如兴趣、快乐、安全、自主、幽默、舒服等可称为积极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发展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那些能引起痛苦体验的,如:生气、伤心、愤怒、恐惧等可称为消极情感。少量的消极痛苦的情感体验,对情感发展有益而无害,少量的挫折感,更能使幼儿想像和体验别人的痛苦感受,培养关爱和同情,懂得给与和回报:但是,如果一个幼儿经常处在恐惧不安之中,整天心事重重,或经常有很多 惹他生气和愤怒,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因此让幼儿经常处于愉快平衡的情绪之中,少受坏脾气的干扰,并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适度控制自己的情感,能使大脑的情感潜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开发。 二、托班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目标:

我们参考了大量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理论并结合我园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培养总目标:

1、形成适度、安全的依恋,对老师和同伴产生初步的信任感,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有积极、愉快参与各类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愿意与同伴一起玩。

3、有初步交往的意识和简单的行为;愿意与老师、同伴交往,喜欢老师和同伴。

4、能用表情、动作或简单语言表达自己遇到的困难。

在确定总目标后,我们又结合幼儿在入园的一年时间内情绪发展的规律,将这一年的时间分为:新入园适应期→愉快情绪培养期→积极情感培养期3个阶段,并将总目标分解,制定出了各个阶段的分目标,便于教师操作。

阶段新入园适应期愉快情绪培养期积极情感培养期

培养目标1、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的分离焦虑,建立安全感。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使他们萌发对老师及同伴的适度依恋,逐渐对老师、同伴产生初步信赖感;尽快建立对老师的移情,愿意上幼儿园。

3、缓解家长焦虑的情绪。1、愿意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积累愉快及成功的体验,时常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2、愿意和老师进行语言及肌肤上的交流、愿意与同伴玩,初步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情、动作或简单语言)向老师、成人、同伴表达自己的情绪。1、喜欢老师、喜欢同伴、喜欢自己周围熟悉的人。

2、对周围生活中常见的大自然、小动物萌发喜爱之情,产生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3、在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

4、鼓励家长积极配合班级的具体工作。

三、托班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A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B 积极、愉快地参与各类活动

C 学习用表情、动作或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困难。

D 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转化消极情绪

2、培养初步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A 萌发对老师及同伴的适度依恋,逐渐对老师、小朋友产生初步信赖感;

B 体验、积累愉快、自信、成功的感受;

C 体验交往、分享的乐趣

四、托班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策略

(一)、了解托班幼儿的情感需要并合理满足,激发积极情绪情感的产生。

情绪情感和需要是紧密相联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取决于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些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会引起愉快、满意、喜爱和赞叹等积极的情绪情感,相反,就会引起厌恶、悲哀、愤怒和苦闷等消极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培养托班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从了解现阶段他们的情感需要并积极合理的满足开始。我们在对123名(15-3岁)托班幼儿情感需要的调查中发现了现阶段他们依恋、自主、交往、获得成功的需要都十分强烈。因此我们结合幼儿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满足,让托班幼儿在情感需要得到合理满足的过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情感的产生。

1、满足幼儿对依恋物的需要

在新入园适应期,很多托班的孩子来园都会带各种各样的东西:毛巾、被子、枕头、毛绒玩具等,整天活动都带着他,甚至睡觉都带着他,不让别人碰一下,你一碰他的东西就会引来其的哭闹和不安。以前我们一般不鼓励幼儿带这些东西,因为它影响孩子正常的活动,现在我们了解了幼儿的情感需要后,不但允许幼儿带这些依恋物来园,还专门设计了“我们一起上幼儿园”的活动,让幼儿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吃、一起睡,消除孩子离开父母后的不安全感,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形成安全感,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的发生。

2、满足幼儿对肌肤亲触的需要

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肌肤亲触的需要,他们吮吸母亲的 ,轻触父母肌肤,渴望得到大人爱抚,这种需要在托班幼儿的身上仍非常强烈,特别是离开父母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更希望得到老师的亲抚。老师充满爱心的抱抱、亲亲、摸摸都能让孩子感到无比的舒服。因此一日活动中,我们尽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每个孩子肌肤亲触,比如:早晨

情感表达--签语娃娃

不错,为你的情感表达准备了特别而又温馨的礼物。

送礼物很适合,自己用看着也高兴。

消费者的情感过程包括哪两个方面?

情绪,情感

新搅砂浆的和易包括那两个方面分别用什么表示

新搅拌砂浆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和(保水性)两个方面。

一般试验方法:分层度、稠度。

通过这2个试验判断砂浆和易性。

总体来说,稠度一般砂浆可施工区间在60-100,。

60左右为地面砂浆,80左右为抹灰,70左右为砌筑。

这些都是商品砂浆的判断,现场自拌砂浆谈不上和易性。

商品砂浆一般都会加入砂浆外加剂的,这个是决定砂浆是否具有和易性的重要因素。

冯特的情感学说把情绪情感分为

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其三维模式图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顶部是八种最强烈的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每一类情绪中都有一些性质相似、强度依次递减的情绪,如厌恶、厌烦,哀伤、忧郁。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黄希庭认为若撇开情绪所指的具体对象,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强度、紧张度、 度、复杂度。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可将情绪分类心境、 和应激三种:

(1)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 , 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 , 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 , 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 , 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 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 , 感知敏锐 , 思维活跃 , 待人宽容 ; 而不 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 ,, 感知和思维麻木 , 多疑,看到的、听到 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2) 。 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 , 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 是由某个事件或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 , 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 并且牵涉的面不广。 通过激 烈的言语爆发出来 , 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 ,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 , 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 , 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特别是当 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 , 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 , 那就得赶快送医院了。

(3) 应激。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 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 ,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原) 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物学理论

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 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

总有情感在心头。

1情感定义

情感是指人类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主观体验,反映出人类对世界和事物的态度、价值评价和生理反应。情感可以是高兴、愉悦、悲伤、愤怒等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

2情感分类

情感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从强度、质量和表达方式等角度,可将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基本情感和混合情感、自我体验和他人感知等。通过情感分类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人类内在情感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与人类行为

情感是人类内心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情感的不同程度和内容,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并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在科学研究、商业营销、社交交往等方面,情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4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指通过拥有和表达积极情感以及减少和应对负面情感来有效地支持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过程。有效的情感管理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增强人际沟通交往等方面的效果。

5情感影响力

情感对人类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在社交和政治领域中尤其明显。政治家、演说家和社交名人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也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情感和言语来驱动和激发人群。在现代社交网络和舆论场中,情感也是成为了许多网民热议话题的核心。

6情感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分析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等手段,对文本中包含的情感进行分析和分类。情感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产品评论、社交媒体情感分析、**评论等等。

风靡20年最畅销社会心理学书籍《影响力》中的六大原理

 《影响力》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该书总结了六大心理秘笈,解释人们为什么总是不知不觉的受到他人的影响。作者没有用深奥的专业述语,而是以人们易懂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和科学的实验结果来证明这些影响力的存在和其发挥的作用。如果我们清楚地知道影响力的武器藏在哪里,并且经常熟练的驾驭这些武器,那么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做出明智的决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影响力的六大武器其原理概括为下:

 1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类似的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不打算回报,那他在社会群体中会极不受欢迎,甚至会被贴上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之类的标签。

 2承诺和一致原理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了某种承诺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自己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其承诺保持一致。前后一致是一种受尊敬的行为,不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往往会被贴上品行不良、两面三刀、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出尔反尔等标签,而前后高度的一致,则被认为立场坚定、信心十足、诚实稳健、值得信赖、可以同谋等。谁都不想被归入自相矛盾的行列,而且事实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前后一致地做事情结果会更好。因此,绝大多数人会努力让自己去保持一致,尤其是当其承诺书面化了或者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时。

 3社会认同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我们参照别人的行动来决定我们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尤其是当我们认为那些人与我们相似的时候。

 4好感原理

 好感原理认为: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或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在其他因素都一样时,人们更愿意帮助和支持与自己文化相同、爱好相同、观点相同、甚至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

 5权威原理

 权威原理认为:人们往往屈服于权威,相信权威的话,既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做出盲目地服从权威的事。有时候权威的话并没有什么道理,可人们还是会不暇思索地按他们说的去做。

 6稀缺原理

 稀缺原理认为:当一样东西变得稀少时,它会变得更有价值,即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一种原本对我们没有太大吸引力的东西,突然间变得有吸引力了,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快就得不到它了。某种东西变得短缺时,不仅会让我们更想得到它,而且当我们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它时,我们想得到它的愿望就更强烈。

;

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顽主》(1987)讲述三T公司开展“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业务的“荒唐”故事,在这里连人的情感也可以被替代或虚拟:业务员杨重代替王明水大夫与其女友刘美萍约会,另一业务员马青代替一男士陪伴其妻子,等等。这种替代业务的出现似乎是一个象征性信号:中国当代文化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以致人内心最隐秘而本真的情感也可以替代、虚拟或出售了。文艺要表现情感、追求情感真实,本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的几乎无需论证的基本“常识”之一。如今,当着情感已经变得可以随人随地随时随意替代时,这种替代性情感还等同于往昔的本真情感吗?我不得不感叹:洋溢浪漫气息的情感主义已经和正在让位于充满消费文化色彩的后情感主义(参见我的《中国**的后情感时代》,《当代**》2003年第2期)。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情感主义是指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主体态度的知识假定,它相信文艺中的情感应是真实的。以真实地再现现实为旨归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不必说了,即使是浪漫主义式虚构作品也应能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人想起现实中应当如此的真实情感。面对“文革”时期文学理论的过度政治化弊端,文论界学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鼓荡起异乎寻常的情感主义风暴:从马克思的“一切属人的感觉与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思想的角度,上溯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把情感或审美情感推向文艺表现的最高层面。不再是政治(思想)而是审美情感(体验)从此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有关“主体性”和“向内转”等争论也从不同方面凸显了情感主义的这种中心地位。可以说,情感主义是对于泛政治主义的一种剧烈反弹,为“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开展及阐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知识型,其标志性作品当有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古船》等,影片《青春祭》、《巴山夜雨》、《良家妇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等。

 这种情感主义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遭遇一连串震荡。从外来影响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以奇幻情感取代真实情感,“接受美学”以读者自主理解取代对于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杰姆逊等关于情感已经被商品化的后现代主义阐释等,为善于模仿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情感主义链条在西方早已脱链的范例。这种外来影响与更根本的内在冲突交织起来:伴随着“寻根文学”热潮的是追寻中国古典文化根基及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动,这种寻根冲动倾向于把个体非理性本能、民族原始巫术根基及边缘奇幻与神秘力量等潜藏的文艺动力源发掘出来。这种包含多重复杂力量的文艺动力源对于已有的简单而朴素的情感主义传统,势必形成剧烈摇撼。文学中除“寻根文学”追求原始的奇幻与神秘情感外,一批“后朦胧”诗人把情感从高雅层面推向日常生活(如于坚和伊沙等);马原、苏童、余华、莫言、刘恪等“先锋小说”作者则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外来感召,在新的“间离语言”中重新书写已经变得隔膜的情感;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的“新写实小说”让原本炽热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琐事的磨蚀中冷却到几乎零度。显然,“主体性”和“向内转”等情感主义思潮竞相激荡的结果,是意料不到地迫使原本统一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情感主义走向破裂:原始主义、日常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上述文学新潮的基本情感呈现模式。

 从王朔的辉煌一时的小说写作中,可以见出情感主义的破裂点和后情感主义的生长点之间的交汇。从《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空中**》(1984)开始到随后的《浮出海面》(198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永失我爱》(1989)等,可以见出情感主义原理继续控制的痕迹。但正是在此期间,一种新的情感方式已经在旧的情感主义园地上生长了。从《橡皮人》(1986)开始,主要以《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1989)、《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及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1,与人合作)等为标志,王朔的写作在80年代后期出现重要转折——凭借独特的“调侃”拉开了中国当代后情感主义潮流的闸门。尽管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1992)体现回归情感主义的某些迹象,但就在文坛产生的主导性影响而言,在调侃中生成的后情感主义毕竟已成为王朔小说的鲜明特征。后情感,在王朔这里正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如《顽主》所示,连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都已成为职业公司的日常商务活动从而可随意替代时,情感的真实性或本真性就被彻底消解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话语虚拟,甚至是由商界操纵的商务过程了。这种自觉地替代、虚拟或操纵的情感,显然正是情感主义破裂后兴起的一种新型情感即后情感。根据《顽主》改编的同名影片于1988年上映,宣告这种新兴的后情感主义进入**。而受王朔精神主导的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和《编辑部的故事》(1991),则报道了这种新的情感主义向核心媒体电视蔓延的讯息。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其在媒体王国中的霸权。

 但是,后情感主义的真正高潮出现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世纪转折时刻,即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1997)和张艺谋执导的《英雄》(2002)中。前者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正是在这部直接诠释王朔精神、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本真情感,在“好梦一日游”活动中被替代、稀释或变形为后情感。这部低成本影片竟然以1000万元一举夺取国产片票房冠军,表明冯氏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赢得了最显著的成功。而在这方面张艺谋到底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2亿5千万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几乎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悄然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置身在后情感时代而叩探后情感主义,这本身就面临观察距离太近的问题,但话又不能不说,因为此时的言说也许可以抛砖引玉。随着后情感主义的强硬雄起,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情感家族势必因新成员的加入而形成新关联域。这一情感家族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大凡文艺作品都不得不表现人的情感,无论直接间接强弱浓淡。即便是后情感主义,归根到底也还是情感的一种呈现形态。只是它的出现造成情感家族的结构性转型与重组。具体看,这个广义情感家族内部应当有至少四名成员: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和后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那种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主体本真情感的话语,其经典形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非情感主义则是那种有关文艺只能通过语言而暗示情感的话语,其代表是崇尚语言的暗示效果的象征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隐情感主义则竭力让对象自己展现自己而主体毫不动情,形成冷眼旁观格局,其诠释者为新写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如果说非情感主义中仍有主体角色、只是这主体被移置于语言系统中,那么,隐情感主义则力图把主体情感移出文本陈述之外、造成所谓无主体的客观“还原”效果(尽管这事实上无法做到)。后情感主义建立在一种新的美学信念基础上:文艺可以替代、虚拟、转让或出售情感。其代表是后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浪潮。情感主义诚然也主张想象或虚拟,但它毕竟认定这种想象或虚拟可以传达人的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的“本质”;而后情感主义则不相信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本质”的存在,洞穿经典情感主义的人为假定实质,转而索性把情感话语碎片用作日常想象、虚拟、戏拟或反讽的原材料,并且成批生产这种替代或虚拟的情感。与非情感主义竭力“逃避”情感、隐情感主义尽量冻结情感不同,后情感主义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情感。在后情感时代,情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只不过这种所谓情感已经成为情感的替代品而不能当真了。

 后情感可以理解为一种替代、虚拟或构拟的情感。继《顽主》的三T公司之后,《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本身就意味着,情感在这里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情感替代品,是可以由商家操纵、虚拟及买卖的虚拟性情感即后情感了。试营业时立刻招来突发奇想的顾客: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漏洞百出。这项“好梦一日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失恋者恢复自信,接着借助“受气梦”教育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对社会上某些群体展开嘲弄。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明显的后情感成分,而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中渐渐重新投入并发现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观众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以后情感面目出现、而后又再生为情感。在这个后情感时代,影片如果开初就来结尾那种真情感,观众不大愿意接受,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这种“骗人”的人为假定了;而正是在后情感调侃或戏拟语境中,正是在对经典情感主义加以戏拟之后,“劫后余生”的情感才轻易地被观众认可了。这表明,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同时,后情感中并非没有情感,而是在虚拟的情感中再生的情感残片。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具影响力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作为一种虚拟的情感形态,后情感在当前有其适合的表现方式。在媒介上,可以开辟大量休闲与娱乐节目(如“欢乐大本营”、“开心词典”、“幸运52”)的电视无疑是它的核心媒介;可以双向聊天、在虚拟空间里游戏的因特网成为其咄咄逼人的新锐媒介。在语言上,一些文学作品以流畅的语言批量复制都市流行情感,广告和流行歌曲不断移置或打造传统情感主义的如诗语言或言情语言。在这里,经典情感被仿制和转化成消费对象。在艺术形象上,无个性的类型形象和没有原本而可以无限复制的类象很容易就让公众眼花缭乱。而在视点上,公众也似乎早已与过去情感主义时代习惯的深情“注视”告别,转而不停地“闪视”一幅幅快速移动的视觉碎片。

 上面一直在使用的关键词“后情感”(postemotion)与“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来自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Stjepan CMetrovic)的《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 society,1997)。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人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8页)。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 of Niceness)。”(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44页)。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前我国社会状况与西方社会并不相同,是否进入“后情感社会”有待考察,但是,我国文艺和文化中已经形成后情感与后情感主义潮流,从而呈现出一种后情感文化现象,却应是不争的事实。以小说和**《顽主》为先声,以《甲方乙方》和《英雄》为典范标志,后情感主义借助强劲的票房势头和社会影响力俨然已成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时尚流的新霸主,并且打造出以“快适伦理”为核心的审美新时尚。这既是一种后情感文艺,也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后情感文化。后情感文化一词比社会学家乐意采用的“后情感社会”涵盖范围略小,主要是指与文学、**、电视、广告、音乐等符号表意系统的建构作用密不可分的、以后情感现象为主要标志的新生活方式或新生活时尚流。当初由《顽主》、《你不是一个俗人》、《编辑部的故事》和《甲方乙方》等文艺作品创造的三T公司、“好梦一日游”、《人间指南》编辑部等虚拟生活景观,如今早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过程与文化时尚的实际组成部分;而你如果不跟随公众涌进**院欣赏张艺谋《英雄》视觉盛宴,就可能自觉大大落后于这股奔腾而来的时尚生活流。后情感文化注定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可以说,以后情感主义为核心的后情感文化,已经在以通俗消闲为宗旨的大众文化(如通俗诗歌、畅销书、流行歌曲、**、电视、网络文学等)中奔涌成浩荡主流,同时,即便是在崇尚个性创造和形式实验的高雅文化领域也已暴露出自身的斑斑踪迹。当然,后情感主义在当前文艺界不可能一统江湖,而是与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等形成碎片共存格局。我们不得不置身在以后情感为主流的多元情感共存的文化状况中。

 在当前多元情感状况中考察后情感主义和后情感文化对于新世纪文艺理论的挑战,涉及许多方面,而这里只是初步提出问题。1、就情感在文艺中的性质而言,传统的本真情感不得不面对替代情感、虚拟情感、情感操控、情感兜售等新问题,与此相连的是有关后情感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产业学、商学等话题。2、就情感在文艺中的表现来看,作家艺术家似乎可以不必追求情感表现的真实,而只需要按都市公众的娱乐需要而成批模拟、复制和生产“情感”就是了。此情与往昔之情还能同日而语吗?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可能成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兴奋点之一。3、在情感与媒介的关系上,随着电视和网络这两种大众媒介分别充当核心媒介和新锐媒介,情感很容易被大众媒介产业及相应的社会情境所操控,变异为传统情感的替代或虚拟品即后情感。4、在情感与语言问题上,在以流畅和有趣为特色的语言中表现的情感,尤其投合于浮浅的感官快适满足。5、在情感与真实问题上,情感已不必指向以往至高无上的客观真实,而只需满足公众的快感欲求就是了。6、在情感与善的问题上,动情的可以不必是善的,而完全可以表现为恶的形式,如大量生产供公众欣赏的恐怖、暴力或凶杀等娱乐节目或产品。同时,动情的也可以不对人们的共同体伦理建构与调整发生任何实际的有益影响。7、相应地,在情感与美的问题上,感动人的常常是仅仅投合即时感官快适的审美对象;而且,这种令人感动的东西可以不必是美的或审美的,而完全可能是“丑”的。这种“丑”当然不再是经典美学确立的那种“化丑为美”的审美之“丑”,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丑本身。如今的文化产业部门相信,公众安全地观赏被尽情地展示或陈列的丑,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情感愉悦,而真正的美应当是什么则完全不需要考虑。对这样一些后情感话题展开积极的批判性思考,应当可以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进展提供新的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05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