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语文,诗情课堂】 我的诗情来自语文

【美学语文,诗情课堂】 我的诗情来自语文,第1张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语文教育应着意于审美意蕴和人文情怀的浸润,将文本置于美学的图景中进行理性的审视和阐释,引领学生在亲历文本的生命意识和美学观念的解读与体验历程中禅悟其深刻意蕴和美学力量,从而赋予文本以审美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以语文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深潜到文本内部构筑的审美世界中去发掘、提炼文本蕴含的强烈的美感。在对美文、美景、美情的品味和感悟中,充实自己的审美底蕴,实现审美心理的建构和审美心理的积淀。使语文课堂成为富有诗意和美的清溪,点化和润泽学生生命的成长。

一、吟诵涵咏,品味意蕴,体会文本的语言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学作品,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审美的陶冶。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以美读美、以情品文,在吟诵涵咏中品味文本语言的清新优美、体验意境的清新明丽,感悟文本的丰腴隽永,从而进入“物我同一情融融”的诗意境界中,忘却自我,融入作品,实现与文本、与作者气息相通、心灵相契。

《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赋体散文,作者精心锤炼语言,字雕句琢,体现了一种精练之美、和谐之美、隐蕴之美、虚幻之美、朦胧之美、回环之美。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突出诵读这个重点,以重读、连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启始,读出其长短错落、平仄变化、音调抑扬,通达流畅,读出阿房宫的恢弘气势和赋铺张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段,仔细揣摩、反复玩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韵味之美,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感悟到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深入文本,品文悟情,感受文本的情感美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和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落在一词一句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浸文本之中,将自我生命与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融合,探寻文中情感的文眼,去破解作者的内心隐情。从而深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美,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自身的积淀,磨砺品性、陶冶心灵、拓展情怀、提升境界。

《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长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也蕴含着浓烈的情思。因此,教学时我以“缘分”为课眼,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言表义去深入文本深层,去挖掘围绕“缘分”展开的重复叙述背后深层的底蕴和对“生命”的意义、对“生与死”的思考,揣摩深沉恳切的语言,去感受其思想和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强了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把文本中蕴涵的伟大母爱内化为自己自觉的情感动力,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学会感动,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获得精神的沉凝和人生意义的感悟。

三、启发想象,再造意象,领悟文本的意境美

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只有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让自己沉浸到作者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融为一体而营造出的想象世界里面去,才能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文本的意蕴,进入文本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快感。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驰骋想象的风帆,去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开拓最美的意蕴,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体验文本的意境之美,接受美的熏陶。

《荷塘月色》一文中所描写的“荷塘”“月光”不过是些普通的景物,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千姿百态、饱含诗情,生动展现出一个素淡朦胧、和谐宁静、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因此,在教学时,我着力启发学生就文中有关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浮现: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的画面。这样,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置身其中去品味其意境,感受其意境美,体会作者那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并在对文本进行富于美感的创造中动态把握文本生发出新的意义,实现对文本的发展与超越。

四、走进人物,体悟人性,欣赏本文的人物美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叔成在《美学基本原理》中也指出:“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只是图解某种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那么,不论他表达的思想观念多么正确、深刻,也不能是美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去剖析,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

《老王》是一篇语言简朴,意蕴丰富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精微、传神、别具一格的语言,刻画了一位闪烁着“底层的光芒”的劳动者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虽身处困境,却依旧能存有关心同情他人、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的精神。因此,在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从琐碎小事中深入解读,找出表现内心世界的语句细读品味,挖掘人性中至真的闪光点,体会质朴语言刻画的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探究文中所蕴含的关注贫苦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体会感悟人与人之间善良的朴实真情,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让学生真正走进老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人性之美的律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意义,努力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营造愉悦的审美氛围,以彰显语文教育的审美特点,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从而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热情的创造美,在美的世界中徜徉,在美的环境中成长,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汪燕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210016)

谢邀:

开篇明义,宋词被誉为“一代文学”,宋词是我国古代汉语的优秀代表,宋词也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

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一样,都是汉语的巅峰代表。作为“一代文学”的宋词,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宋词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其次,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不同文学形式,宋词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宋代繁荣兴盛起来的。

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词,本身是一种有娱乐性质的音乐文学。五代词人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的“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词人创作出歌词之后,歌女付诸于丝竹管弦,爱词的韵律歌唱,而且这时期的歌词大多具有娱乐性质,能为文人士大夫的酒筵歌席增添某种其乐融融的气氛。

到了宋代,词风为之一变,词人创作的视角和题材不断开阔,创作技巧不断推陈出新,所以,一阕阕、一曲曲词作如同文学长河中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惊艳着世人的目光。宋词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宋词的音乐美

宋词的本质是音乐文学,脱离了音乐,宋词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宋词讲究文字的协律,是配合词调歌唱的,所以宋词具有音韵谐美的特性:高亢悠扬的水调曲,清越嘹亮的水龙吟,响遏行云的高调念奴娇,音韵流畅的贺新郎,清美协婉的沁园春,哀怨惆怅的雨霖铃,音节谐婉的暗香、疏影。

所以,词人在填词时,会根据创作内容选择不同的词调,这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音乐效果。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如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而且在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甚至宋朝官方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专门掌管音律,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宋词的伤感美与柔婉美

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乡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婉约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一些花草,如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宋词的画面美

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唯美动人的画面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表现在色彩上,比如宋代著名词人陈与义的这首《虞美人》: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陈与义的荷花词具有如诗如画般的美妙意境,词意跌宕起伏,行文意境清旷,寓情于景,耐人寻味,尤其是词人对梦里水乡乌镇的期待之情真实感人、沁人心脾,词作的画面之美跃然纸上。在宋词中,与陈与义的《虞美人》一样具有画面感的词作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

宋词中的爱情美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如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再如苏轼的《江城子》,词人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篇一:作文汉语美如花

 一、缘来如此

 和文字的缘份,与作为教书先生的父亲有关。

 不仅仅是受父亲教书育人职业习惯的影响,更主要的原因是家里经常有书可看,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图文并茂的小人书,鲜活生动的《山西民间文学》,还有那一本本厚厚的《啄木鸟》、《今古传奇》。日日相对,耳濡目染。不经意间,书籍与文字的种子,已经在幼小的心灵里蛰伏、萌动、生根、发芽。

 爱看书、爱摘抄、爱写作,从小至今。因此在学习中偏科,理科成绩较弱。细腻、感性、煽情,书籍与文字也影响了我的性格。

 二、聚焦美丽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丽。

 外形美,一笔一划,方方正正;声音美,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句式美,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意境美,言简意赅,淋漓尽致。小而言之,字如其人;大而言之,字如其国。汉字风骨,形于外神于内,方正明朗而又娇俏温婉。

 汉语是一种极具渊源和底蕴的文字,如日月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琅琅上口的诗经、汉乐府,格律对仗整齐的唐诗,长短句式不一的宋词、元曲,亦歌亦诗,或豪放铿锵,或婉约清丽,令人叹为观止。

 明清以后,中国文学逐步向叙事方向发展,更多的深入民间和寻常百姓之家,很多文学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

 无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中文总有一种刚柔相济、伸缩自如的完美特质,类似于绘画、书法、武术、太级。既有明确的实用性,又有艺术的审美性。能长,能短,能方,能圆,可塑性特强。

 除此之外,中文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和俗语也是这个语言宝库里一朵朵熠熠生辉的奇葩。比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生龙活虎;举案齐眉;鱼水之欢等。神形兼备,读之朗朗上口。

 三、爱我所爱

 闲暇之余会想,像我这样的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或许更适合做个语文老师。身在这样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度,汉语就是我们最鲜明、最引已为傲的民族文化符号。中文,可看可写、可诵可歌。朗诵中文,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所以说,小孩子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有个愿望,希望将来可以办个小小的语文兴趣班,带几个孩子共同学习。引导孩子们爱上语文,让语文学习和作文书写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孩子是清晨嫩叶和花瓣上的露珠,是最纯洁无暇的天使。与孩子们近距离相处,还可以陶冶和净化大人的心灵。

 为此,我收集了女儿大学中文系的相关书籍,又让闺蜜为我借来全套的小学课本,进行系统学习。为某一天这个愿望能够落地做准备。

 不为别的,只因爱,只为喜欢。

篇二:作文汉语美如花

 小时候的我们不会说汉语,只会用肢体语言和别人沟通,现在长大学会了汉语,更知道如何运用汉语和他人沟通,不会像小时候只用动作,让有些人不知道我的用意是什么,假如使用汉语,别人就清楚多了。

 中国的文字是由物体的外形或含意来展现,中国字的美也因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意思,语文也有它的美,美在于语气、用意;假如文字、语言没有美,这样写起来、说起来就不好看,也会觉得很单调,人生也就因此不会觉得多采多姿。

 其实不只有中国文字美,各国的文字、语言都有它的特色,不管是外形美还是用意美,都是世界上最美、最珍贵的东西。

 假如在生活中没有汉语,就像少了什么东西似的!我觉得不管在任何时候,汉语是用来和他人沟通,让他人理解,而不是用来取笑别人的。假如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汉语的好处,这样世界上就会非常美。我们应该要时常警惕本身,不要像有些人只会拿汉语来取笑别人,应该要好好使用这个世界上最美、最漂亮的礼物——汉语。

 今天我看完了黑柳彻子女士的《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书中有一章是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对于那些战争中的孩子来说:能和家人在一起,平安然安,吃得饱穿得暖,那就很幸福了。战争中的人是世界上最珍爱生命的人,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很……

篇三:作文汉语美如花

 小时候的我们不会说汉语,只会用肢体语言和别人沟通,现在长大学会了汉语,更知道如何运用汉语和他人沟通,不会像小时候只用动作,让有些人不知道我的用意是什么,如果使用汉语,别人就清楚多了。

 中国的文字是由物体的形状或含意来展现,中国字的美也因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意思,语文也有它的美,美在于语气、用意;如果文字、语言没有美,这样写起来、说起来就不好看,也会觉得很单调,人生也就因此不会觉得多采多姿。

 其实不只有中国文字美,各国的文字、语言都有它的特色,不管是形状美还是用意美,都是世界上最美、最珍贵的东西。

 如果在生活中没有汉语,就像少了什么东西似的!我觉得不管在任何时候,汉语是用来和他人沟通,让他人理解,而不是用来取笑别人的。如果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汉语的好处,这样世界上就会非常美。我们应该要时常警惕自己,不要像有些人只会拿汉语来取笑别人,应该要好好使用这个世界上最美、最漂亮的礼物——汉语。

篇四:作文汉语美如花

 谁说知音难觅?谁说时空深邃?方方正正中,有唐诗宋词;寻寻觅觅中,有小桥流水。在水一方,有伊人凝眸;西塞山前,有丝雨飘飞。个中三昧,尽在沉醉于汉语之美中体会。

 还是那一股不知名的生命力在血脉中扩张着,酝酿着,穿透着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我知道,这股生命力横空出世之日不久将会来临,即使很短暂,也会在顷刻的美丽中爆发出永恒的光彩。

 沉醉于汉语之美,清风细雨中,就品味江南初春,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漫天碧透的脉脉温情;电闪雷鸣时,就欣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天地声乐之雄浑奔放;看天上白云,如奇峰,如鳞片,变化万千;白云散尽,有蔚蓝的天空;阴云密布时,看山川云蒸霞蔚;流水奔涌处,感受天地之美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是汉语之豪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那是汉语之气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是汉语之愁绪……我沉醉于汉语美妙的花园里,漫天纷飞的花语在耳边不断响起。这美,如海浪,刺穿每一个发烫的身体;这美,如歌声,回荡在世界每一寸土地上;这美,如情话,灵动在人类文化的苍穹中。

 江南何所有,聊赠汉语之美。是谁在花前月下,传唱着幽香暗溢的诗篇,香笺锦书中,辉映着两心的婵娟?是谁在千古的风月场上,拨弄着古老的琴弦,应和着词客们的情怀?因此,有了见寒蝉而叹余生,见秋霜而悲白发,见残花而泪红颜,见归鸿而思故旧的无奈。凉风乍起时,清照依然,清香依旧,那是一种淡淡幽幽的恬人酒香与笔墨之香,那是一种来自汉语的美,隔着几千年的风尘岁月,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冲击与慰藉。

 我愿沉醉其中,望汉语那情感丝带,飘逸而自在,纵使错乱却缤纷七彩,煞是夺目,让轻捷的丝带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情入豪肠,三分酿作月光,剩下的七分啸作剑气,一吞就半江波浪,半江疯狂——将汉语这条美丽的丝带系紧脖颈,走出精彩的人生。

 评

 作者以清新的文笔勾勒出“汉语之美”,表达了对汉语由衷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突出特点在于语言的运用。为了体现汉语之美,文章开篇即以一组整齐的句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颇富感染力,文中更是大量运用了对偶、排比等句式,铺陈渲染,反复咏叹,既使情感的抒发更为畅达,亦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性,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此外,作者还大量引用化用了古诗词名句,不仅适合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底蕴之深。

 当然,由于作者过于追求语言的工整,内容显得有些空洞,个别语句表意也并不十分明晰。

篇五:作文汉语美如花

 汉语,蕴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以及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也许只有历经了历史浮沉的中国人,才能读懂这一个个方块字深处的含义。

 汉语成就了诗词歌赋,敏感而多情的诗人们总是能用寥寥数字营造出他人一言难尽的画面。宋词中常用的“烟柳画桥”四字,便能展现出如此一副画面——江南水乡之中,沾满水汽的石桥被淡绿的柳叶细碎地遮掩着,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湿意。在这种意境之中,连最普通的对话都不禁放轻一些,犹恐这闲语敲碎了这片宁静。因此,直到今日,这些被汉语所成就的精灵们,仍然在数据化的世界中熠熠生辉。

 每一个方块字中都包含着一种情感,一种意境。就如一个简单的“雨”字,都透出一种别样的情感。淅淅沥沥,雨珠点点,在嘈杂之中反而更显得静谧。而英语又怎能表达出这种美的意境呢?雨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有LIGHT和HEAVY之分吧?而汉语却能区别小雨的细腻滋润,大雨的盛气凌人;春雨的润物无声,冬雨的寒意透骨。仅仅一字之中,便有着如此多的学问,这便是汉语的美丽之处。

 而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于在键盘上敲出一行行标准的宋体字,却早已忘记了在那行行方块字背后所隐藏的,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别样深意。看到这些复杂的字形,也并没有想过它所拥有的含义,汉语在现在,已经慢慢退化成了仅仅只是对话、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去发挥,去体现它原有的美好。

 汉语之美,柔和而悠远,直至今日,我们还是在努力地守护这种美丽,不让它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谢邀:

开篇明义,被誉为“一代文学”的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可以说,宋词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和唐诗双峰并峙的两座高峰。

其实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是配合音乐演唱的。从本质上说,词本身是一种具有娱宾遣性功用的音乐文学。

不管是文学性还是音乐性,宋词都呈现出了时代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宋词的音乐美

除过以上说的这些之外,宋词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今存的唐五代词不足两千首,而今存的宋词将近两万一千首,从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来看,收录的宋代词人就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为音乐文学的词,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

宋词也具有这样的音乐文学性质,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宋词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

据当代学者统计,宋词中有一千多种词调,也就是说,每一种词调都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形式。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是清美的旋律;《雨霖铃》又极尽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

有了这么多的词调,所以宋代的填词人就可以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所以,词人在填词时,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甚至宋朝的皇帝也是词的爱好者,比如宋徽宗,他还专门设置了一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周邦彦就担任过大晟府这个最高音乐机构的领导,周邦彦《忆旧游》中的“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就将宋词的音乐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再比如“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

二、宋词的画面美

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画面唯美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

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表现在色彩上,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词中人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词境和唯美的画意。

三、宋词的婉约美

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

宋词中的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

如秦观的《踏莎行》一词,这首词最佳之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蜚声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发了词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四、宋词的豪放美

宋代词坛以南渡为界,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南宋词人面对北宋的灭亡、南宋半壁江山的现实,词人们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更多地流露在词中,因而让宋词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让宋词多了一种豪放的风格,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

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在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也只有在宋词中才能看到这样绝美的词作。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五、宋词的爱情美

爱情诗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

苏轼的《江城子》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六、宋词柔的意境美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

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

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此外,由花草,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意象构成的唯美意境,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如北宋词人张先的《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一词,张先在去玉仙观的途中,与美女谢媚卿偶遇,在张先的眼中和笔下,谢媚卿是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的美女。

但词人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词中的“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全词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本色,和有艺术特色。

总结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代文学”。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

而宋词的音乐美、画面美、婉约美、豪放美、爱情美和意境美则有机成了宋词至善至美的音乐与文学相得益彰的美。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一代文学”一样,都是汉语语言美的代表

它的魅力在于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扩展资料:

一、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二、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语句赏析

  “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08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