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智敏 初中生物学科义务教育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直以来,教师们都非常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如实验设施的完善,实验仪器的配备等),教师们比较重视能力目标的实现。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往往被忽视。一些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不足,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也不知如何才能使其实现,更不知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教学设计中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隐形性。即寓德育与教学中,达到自然渗透,隐而不露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并找到最佳结合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1、教学设计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 教学设计中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并学会尊重不同意见,谦虚、礼貌待人。还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取长补短。例如在学习生物分类一节时,教师要求各小组学生就上的生物进行分类,简述分类依据。有的小组依据营养方式分为植物、动物、其它生物。有的小组依据生活环境分为陆生、水生等。小组汇报交流时,达成共识,同学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2、教学设计突出人的主体性 在学习“现代生物技术”一节后,学生了解了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而当地普遍种植抗虫棉,于是教学中笔者补充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尝试写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介绍一下抗虫棉。以上例子即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广泛迁移,融会贯通。对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3、教学设计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增添了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的知识。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研究水平最接近的重点科学领域之一。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定会造福我国,进而造福全人类。在“激素调节”一节中又设计这样的环节,教师特别介绍“结晶牛胰岛素”的诞生。196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终于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为祖国赢得了巨大荣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将其一一融入教学中,会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民族是智慧的、团结的、强大的。学生的爱国情感将随之得以升华。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用情感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景氛围,用真情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与教师的情,作者的情相沟通、相交融。 例如“人的生殖”一节,教学中播放这样一段视频资料:孕妇及其日常生活。伴着婴儿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宝宝诞生了。笔者即刻提出问题:屏幕上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又是谁给予的呢再次点拨,大家又该如何报答父母呢即用真情感动学生。没有灌输,没有牵强附会,学生理解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从而懂得了孝敬父母,珍爱生命。 2、用知识熏陶学生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树立形象的必要条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树立威信的重要前提。学生常常会因崇尚教师的博学多才而把对教师的敬慕之情迁移到所学的课程上,并受教师的启发和影响确定自己人生的志向。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现如今,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一条河。即教师不仅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不断更新知识。教师用广博的知识熏陶学生,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3、用哲理点拨学生 初中学生对于形象化,情感化的知识易于接受,而抽象的哲理可以巧妙地渗透在课堂活动中。例如学习“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时,学生列举了许多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同时也提出:一些生物为何会灭绝呢此时教师及时点拨,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并进一步指出,选择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再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学生就认识到:狼会吃羊,还会伤害人类,但人类不能将其赶尽杀绝,只能控制它的数量。狼是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事例教会了学生全面的看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重视学生课堂活动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各种学生活动,如观察、调查、收集并资料、模拟、探究、实验等。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扎实有效的学生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要想客观地评价并非易事。教学中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实施 1、观察法 尽管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心理特征并不是完全对应,但经过细致的观察,教师还是可以获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较为准确和清晰地认识。每位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要想获得客观、丰富的评价信息,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目的,有具体的观察指标,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2、访谈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访谈是评价各种情意表现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或者偶尔的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观察到学生的姿势,表情,语调,还可以通过追问,要求学生澄清或具体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所以能更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自己所要评价的具体情意变量是什么,以及这一变量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如何,而后编写出一系列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合成一套情意评价问卷。 4、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是教学评价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有关情意评价的内容汇入学期测中。即中的一些开放性试题中。例如近几年新疆地区初中生物结业考试中出现了如下试题:受伤的猎豹被当地牧民救治,猎豹痊愈后,牧民该怎样做呢又如,一农民把一个农药瓶随意丢弃在水渠中,半小时后,水中鱼儿相继死亡。同学们怎样看待这件事谈一谈你的看法。诸如此类的试题,就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好评价。 总之,可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还有很多,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教学三维目标中的其中之一。
2、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3、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还强调科学的价值与人文价值。
情感态度就是获得成功或喜悦之类的情感体验或对待事物或做事的态度。价值观就是真假对错,辩证科学一类的观念的形成。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树立正确价值观
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孩子从认知社会开始,学会的第一个动作是模仿,他会把大人看作模仿的对象。
如果大人的言行不一致,将会直接影响、误导孩子。所以父母要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特别是在教导孩子价值观时,能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来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责任意识。正如西点军校的法则所说,“绝不推卸责任,敬业为魂,从小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从小,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承担的责任。
比如学生,当前的责任就是学习文化知识,职场人,责任是认真工作,军人,责任是保家卫国,医生,责任是救死扶伤,每个人对待责任,必须要有担当意识。任何责任都不想担当,只想坐享其成,那是不可能。因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意识的人,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将会精彩纷呈。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情感
,
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
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情感影响态度,态度引发相应情感。通常情况下,如果将某特定对象与某种感觉形成稳定联结后,就会形
成对该事物相对稳定的态度。
态度是对某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稳定的反应倾向。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构成,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
244~255
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态度肯定会隐含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情
感体验往往是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具体的内心体验。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逐渐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总体
性评价,
并经过一系列的判断与感受,
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倾向。
只是具体情感会影响到对某事物具体态度的形成,
态度一经形成,又会决定对该事物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即将采取的行为举措。情感注重的是将外界刺激与个体需要
相权衡,从而产生一种个体内心的主观体验,态度则侧重于对外界刺激形成总体评价与稳定的反应倾向。这种反
应倾向的形成,既有经验因素也有情感因素,成为个体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
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的具体编写方式就是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自己在对待情感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会怎么去做,还有自己就是如何去处理那些没有办法割舍的情感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写上去的。
而且这些在个人的体现上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价值观方面的话,就是自己怎么看待其他的一些东西,就是在看待金钱,看待社会,或者是看待整个生存环境是怎样子的一个认知都是可以写在上面的,然后价值观的话,每个人也不同,一个人有很好的价值观的话,是可以很好的去生存的。
相关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和政治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凸显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视。
而且,从新课改的精神来看,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评价,强调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等,都从多个方面说明了,新课改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主体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以它为主线,引发了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的改革,并出现了很多有关的新教育理论,理念。如:生态教育理论,合作学习,多元智力理论…那么,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毫无疑问,能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所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然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要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关注。
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然进入学习之境;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新课程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新课程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欣慰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三)使新课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开放、生成,让教学精彩起来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在讲“生态教育学理论”时就可以首先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放”的问题:所谓的生态教育学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充分的袒露其情感与态度,接着教师就可适时的创造“生成”的条件,问题:在生态教育学中有个“限制因子定律”,就你认为,你知道的“限制因子定律”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分组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就会“生成”很多精彩的解答。
(二)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老师在讲授“合作学习”这节内容时,将我们分成组,然后给一张纸进行实践课,模仿“瞎子,瘸子”生活,进行合作交流,并写出心得。要求:求实,准确,心得有思想,有条理。这样的问题会有效的引领学生的合作互动方向。当学生由于实践认知失衡,出现片面理解时,教师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作互动向更深层次迈进。
(三)激趣、启思,让教学深刻起来
探究的兴趣是引起探究活动的前提,在兴趣驱使下的思维的活跃状态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佳状态。兴趣的引发要靠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时,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情境内,教师的巧妙点拨、灵活引导,会使课堂教学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相互启发与提升的过程中深刻起来。例如,在选修《地方文化研究》中老师讲授“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某地要举办一次主题“近代以来服饰变迁之旅”的服装展示活动,现组委会邀请同学们为各个阶段设计一段解说词,具体要求如下: 1、给每个阶段定一个主题,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阶段,小组成员每人设计一篇。 2、解说词主要内容包括这个阶段服饰的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所反映的地方习俗。教师可先动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讨论、争辩,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同时采取成果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汇报他们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使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深刻起来。
(四)重置情景、角色扮演,让学生主动起来
重置情景、角色扮演,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方法就是让学生模拟生活,学习情景,让他们在特定的学习,生活情景中去感受、体验和表现。把感觉充分营造出来,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不但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文学和演讲能力,是一劳多得的好方法。当学生自然产生情感倾向和价值观的取舍的时候,我们的新教学就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了,而学生的历史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尊重学生、鼓励创新,让评价多元起来
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往往一堂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不当的评价造成的。不当的评价会使教与学双方均不能进入状态,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无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了。而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却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因此,新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实际上,新课程教学,说到底是学生生命价值的成长过程,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本性得以逐渐展开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的评价就应更关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我们的评价就更应多元起来。比如:鼓励学生不单讲:“你很棒!”批评学生不单讲:“你太不争气了!”…
总之,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然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不言自而喻的。但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第三个维度尤其重要,这是我们语文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根本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应该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一种具体的客观事物,可以直观感受和量化,而是属于人的心理意识方面的东西,具有不可捉摸性。但他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说,情感是人性的基础,态度是人性的表现,而价值观则是人性的高级状态。要培养这些东西,靠强输硬是完全不能有所作为的,笔者尝试着从学生心理出发,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漕移默化地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人性化,以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为此愿就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谈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理念与策略。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最有影响的除了固有的亲情之外,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同学情、师生情了,后者尤其深远。因为这是一个群体,在教师的组织下,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互相交流,若千个家庭的亲情在这里得到溶合,若千个孩子们的灵性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更多的健康的情感,小到互助互爱、尊老爱幼,大到集体荣誉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等。
这些情感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而且必须是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孕育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有效的。要想教学活动有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炉,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观念得到进步的突出,教师就有理由利用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说、纵情的想、放开去写:俗话曰:“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其中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增强师生间的亲合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就是在师生间营造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情感空间。正如李镇西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从而让学生享受到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情感快乐。
价值观分析: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任何一种思想在没有被绝对的否认之前,这种思想所形成的视角、背景、判断以及它所述说的意义,都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客观价值所在,而这种思想的价值则在于它所被认可的程度跟意义,就是人对于这种思想的理解感知,这是人性思维里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评定所在,这也就评定出一种思想是否伟大,而这种思想又是否可以成为价值观的由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