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变化,第1张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急骤变化,智力迅速发展,情绪情感的内容及形式日渐丰富,集中表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生理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意识的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情感(feeling)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与恨的体验等。从严格意义上讲,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就鲜明而又丰富。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K.H Pribram)指出,人的体验和感受对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这一解释突出地表明了情感体验的性质和作用。与情感相比,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因此,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即需要、态度、观念、信念等)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常使用情感的概念。

情感(feeling)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与恨的体验等。从严格意义上讲,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就鲜明而又丰富。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K.H Pribram)指出,人的体验和感受对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这一解释突出地表明了情感体验的性质和作用。与情感相比,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因此,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即需要、态度、观念、信念等)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常使用情感的概念。

一、情绪的特性

情绪是情感领域中最活跃、也是研究最多的方面。它与其他心理现象相比,有一系列的特性。了解情绪的特性,有利于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情绪现象。

(一) 情绪的生理特性

各种心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情绪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心理现象不同的是,情绪发生时,个体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情绪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生理特性。情绪发生时的生理变化主要是通过人体内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颉颃作用导致的。它主要表现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外分泌系统以及脑电、皮肤电反应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一般说,交感神经与紧张而不快乐的情绪有关,其兴奋时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器官运动减弱、血糖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等变化:副交感神经与平静而快乐的情绪有关,其兴奋时会引起一系列与上述相反的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跳减慢、消化器官运动加强、血糖分泌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减少等。

(二)情绪的外显特征

当个体发生情绪时,还会出现身体的外部变化,这是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外显特征。这种情绪性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人的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两大类。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言语时的音高、音响、音速、停顿等变化来反映其不同的情绪。非言语表情又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两方面。面部表情主要通过面部肌肉、腺体和面色的变化来反映情绪,以眉、眼、鼻、嘴及面颊肌肉的变化为主;体态表情主要通过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来反映情绪。

人类表情本身也有一系列特点。第一,表情具有先天共性。某些基本表情在个体出生最初几天里就得以表现,并且这些表情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种先天性为人类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给人们识别、研究和利用表情提供了便利。因此,心理学研究能找出一些情绪的共同面部表情模式。艺术工作者也就能抓住各种基本的面部表情的典型模式,用一些最简单的图解线条十分成功地描绘出人的情绪状态。第二,表情具有后天习得性。人类表情是在先天发生基础上,又在后天社会交往中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种后天习得性为人类表情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导致某些人类表情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的原因。正因为表情具有后天习得住,因此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第三,表情具有可控性。表情的生理基础与情绪不一样,后者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一般不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而前者主要受躯体神经系统支配,可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从而显示出表情的可控性特点。我们既可以有意识地自然表现情绪,也可以夸大情绪或掩饰情绪,以符合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需要。这种可控性为人类运用表情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也就有了在教育和教学中充分运用表情的可能性。

(三)情绪的两极性

人的情绪在极性、性质、强度、紧张度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两极状态。这就是情绪的两极性。从极性上看,有肯定情绪(如快乐、高兴、满意、兴趣等)和否定情绪(如悲伤、烦恼、愤怒、厌恶等)。从性质上看,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积极情绪与社会利益相符,有利于个性发展;消极情绪则与社会利益违背,有碍于个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积极情绪可以是正情绪,也可以是负情绪,消极情绪也同样如此,情绪的性质和情绪的极性不是一回事。例如,愤怒是负情绪,但对敌人愤怒是积极情绪,而教师对学生动辄发怒,则是消极情绪。同样,愉快是正情绪,但出于幸灾乐祸的愉快则是消极情绪。从强度上看,又有强弱不同的情绪之分。从紧张度上看,有紧张和轻松的不同情绪之分,等等。

(四)情绪的情境性

人的情绪会随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情绪的情境性。无论是基本情绪还是复杂情绪,都是个体在具体的某种情境之中,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并以主客观之间的一定关系为中介而发生的,情境发生变化,情绪也社会集团购买力容易随之发生改变。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人情绪不好时,旁人会劝他出去走走,换一下环境来调节情绪,道理也即于此。正因为情绪会随情境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总在情绪的两极之间发生(这由前述的情绪两极性决定的),所以从另一角度看,情绪也就会出现波动的特点。情绪的情境性,或称之为情绪的波动性,为人们在特定场合,其中包括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情绪调控,使之朝着积极的有益的方面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动力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的动力施加直接的影响。在同样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半途而辍。一项对11至15岁青少年的实验研究(柴文袖、王文娟1984),更以量化手段揭示了正情绪和负情绪对实际活动所产生的增力相减力作用。该实验让男女青少年进行400米跑,采用鼓励组和挫折组相对照的办法。结果鼓励组情绪高涨,成绩提高,而挫折组情绪低下,成绩降低,两者差异显著。

(二)调节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研究表明,情绪的性质影响着认知操作活动。一般而言,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操作活动,而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消极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操作活动。同时,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还反映在情绪的强度上。早在本世纪50年代,赫布就发现,一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和认知操作效率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情绪唤醒水平较低时,有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激励能量,认知操作效率不高。随着情绪唤醒水平的上升,其效率也相应提高。但唤醒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再继续上升,情绪激励的能量过大,使人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反面影响效率。这样,便存在着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最有利于认知操作活动。此后,有人(Wolford,1974)不仅用实验证实了赫布所指出的那种关系,而且发现,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随智能操作活动的复杂性而变化。在实验中设置三种难度的智能操作活动,结果发现,活动越复杂,唤醒水平的最佳点越偏低。这就是反映情绪强度与认知操作活动效率之间关系的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根据这一定律,我们在进行认知操作活动时,情绪强度不宜过高和过低,应保持中等水平,并且这一适中点还应根据认知操作活动难度作相应调整,难度大的,适中点偏低些,难度小的,适中点偏高些,这样才能积极发挥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调节功能。

(三)信号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确切地说,一个人不仅能凭借表情传递情感信息,而且也能凭借表情传递自己的某种思想和愿望,一言蔽之,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研究表明,情感的信号功能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加强言语的表达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情伴随言语,能对言语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高说话者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言语内容。同时,表情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形象性,也有助于说话者藉以表达一些较为抽象的言语,使听者较容易接受、领会。(2)提高言语的生动性。没有表情的言语,即使是再优美的语言,仍给人以呆板、平淡、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印象。而富有表情的言语,则会使一句极普通的话语顿时被赋予了诱人的魅力。(3)替代言语。由于表情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许多场合,它可以单独承担信息交流职能。表演艺术上的早期无声**和现代哑剧,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种种体态语言的运用便是这方面的典型。(4)超越言语。首先,由于人类表情发展到今天,已极为丰富,它能比言语更细腻、入微、传神地表达思想感情。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动词‘是’,有50种表现法,‘不’,有500种左右的表现法,但这两词的书面形式却都只有一种。两者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表情比言语更富有真实感。人们在交流时,事实上存在着两个层次上的信息交流,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言语实现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常言道,“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这里的“话”是指言语,而这里的“音”即指言语表情。当一个人的表情与言语所表达的态度不一致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把表情中流露出的态度视为其真正的内心意向,而把言语中表达的态度看作“表面文章”、口是心非之说。可见表情在人际信息交流中又胜言语一筹。(5)认识事物的媒介。这一现象在婴幼儿中表现得最明显,在成人中也经常发生。如婴儿从一岁左右开始,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情景时,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信息(鼓励或阻止的表情),然后才采取行动(趋近或退缩),这一现象称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四)保健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绪的生理特性己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发生情绪时,其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的身体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说,在愉快时,肾上腺素分泌适量,呼吸平和,血管舒张而使血压偏低,唾液腺和消化腺分泌适中,肠胃蠕动加强等,这些生理反应均有助于身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但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肝糖元分解,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消化腺分泌过量,肠胃蠕动过快,乃至出现腹泻或大小便不自主泄出。这一切又有碍身体内部的调养。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某种不良情绪状态,久而久之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五)感染功能

访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不仅自身能感受到相应的主观体验,而且还能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情绪引起另一个人完全一致、且有相当强度的情绪时,我们称之为情感共鸣。其实,这就是最典型、最突出的移情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能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原先情感。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情绪情感的这一功能为情绪情感在人际间的交流、蔓延提供可能性,使个体的情绪社会化,同时也为通过情感在影响、改变他人情感,达到情绪控制方面的效果而开辟了一条“以情育情”的途径。

(六)迁移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一个人对他人有感情,那么对他人所结交的朋友,所经常使用、穿戴的东西,也都会产生好感。这似乎是把对他人的情感“迁移”到他人所接触的人和物上去了。这便是情感的迁移现象。 “爱屋及乌”即是指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

  花季少女性守则

  性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特别是青春少女更应该注意这些,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少女的一生幸福。

  正确对待异性吸引

  异性间的吸引力是爱情的一个显著特征。青少年由于对爱情的真正涵义、爱情所含的全部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被异性间相互吸引这一特征所迷惑,误把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把异性之间产生的一些好感,当成爱神的降临,伴之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假想的爱情牵引着,步入一个危险的情网。因此,青少年必须端正对异性吸引的认识。特别是少女在这方面更需要重视。

  青少年正值青春发育期,由于性生理的发展和逐渐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在心理上强烈地意识到男女有别,意识到男女之间交往与同性之间的交往,无论在交往方式上还是在交往的内容上,都会有许多不同。因而,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戒备心理,进而,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异性的一种朦胧的好奇心,渴望了解异性,不自觉就产生了对异性的一种除脏的爱恋之情。这时他们,尤其是少女开始有意识地修饰自己的仪表,注意讲究自己的谈吐,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异性的注意,同时也给异性产生好感。他们在异性面前或是表现为热情、兴奋,用种种方式表现自己;或是表现慌乱、羞怯和不知所措,面对这一切,许多青少年感到莫名其少并表现出极大的不安。科学研究告诉人们,青少年的这种变化都是青春期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是有其生理基础的。

  但是,青少年也不能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就任其自然发展,更不能因为这种由于青春期变化产生出来的异性之间的吸引,当成爱情去盲目地追求,从而坠入情网。青少年面对这种心理变化,必须付诸理智,要自觉地运用道德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克服头脑中的某些不正当的欲念,用理智战胜感情的冲动,并且不断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在与异性接触时,要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思想、工作、兴趣、爱好方面的交流上,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扩大交友范围,开展广泛的、正当的男女交往活动,做到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交往,建立起纯真的友谊。

  对于那些已经陷入早恋的少年来说应该下决心使自己尽快摆脱早恋的束缚。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l提高思想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承认自己的行为是早恋。对此不可回避,回避只能意味着放纵,就会任其发展;更不能找种种借口加以辩护,这样只会越陷越深,最终难以自拔。大胆地、毫不掩饰地承认现实,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才是摆脱早恋情网的第一步。

  2要当机立断,痛下决心。用理智战胜感情。单恋的双方在感情的交流方面发展得比较快,一旦下决心了断时,会感到痛苦。尤其是想到对方对自己的某些好处时,更加犹豫不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对不起对方,怕被斥责为绝情,忘思负义。对这些应该理智地分析,任何事物的对与错、是与非都是有其客观标准的,青少年要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既然认识到早恋是不对的,就应该彻底纠正。这样做也许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不被理解,但从长远看,对自己、对对方,是极其有益的,终究会被理解的。

  3要努力说服对方,促使对方觉醒,共同用理智加以克制,逐渐淡化彼此间的感情,疏远相互间的关系。

  4采取积极的措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发展和深化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弥补暂时的空虚,度过冲破情网的难关。

  不要早恋

  早恋将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

  1影响学习,磨灭理想。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宏伟的抱负,都渴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甚至是栋梁之材。任何理想、抱负的实现都离不开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十七八岁,正是为各方面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的最佳时机,可谓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少女,充满了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记忆力强,对新生事物极为敏感,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因此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刻苦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攀登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培养和磨炼自己的意志,塑造美好的心灵,为造福人类,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好一切准备。如果这个时期被恋爱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无异于置一生远大前途而不顾。这种所谓爱情,极可能葬送了青少年的才能、事业和前途,待到以后追悔莫及。

  2对青少年的心理承受极为不利。青少年早恋,自知会受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责备和议论,因而就要躲躲藏藏,远离人群,长此下去,影响了与同学、家人的关系。同时,他们的思想上会产生很多负担,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本来活泼、天真的女孩,就会变得孤僻。冷淡,对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草率地对待恋爱,会酿成终生苦果。爱情之所以被称为入的终身大事,意味着她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可是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感情胜过理智。因此,在辨别人和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草率行事,一时感情冲动,超过理智,与异性确立了爱好关系,以后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发展、成熟,可能会对对方产生不满,进而中断彼此间的感情。这种情况,会引起青少年的失望情绪,使之消沉,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4出现过火行为,引发犯罪。青少年早恋,大多是由于感情的冲动或是出于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管已。这种神秘感、好奇心使他们盲目地效仿成人。当强烈的好奇心和感情上的冲动构成和力时,十分脆弱的理智防线就会被冲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过火行为,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造成青少年心灵上的创伤。如果向时受到**书刊或者教唆犯的引诱,就极可能走向道德败坏或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调查,青少年犯罪三分之一的入有过早恋。某省调查表明,在犯罪原因一项里,与追求性刺激有关的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2%。

  爱情之花是圣洁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正确理解她,懂得珍借她的人,才能栽培并以真诚之水使之永远盛开。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爱情生长的土壤还不具备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筑好防线,集中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拒绝接受和传扬爱情的种子。

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但人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个性不仅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个性(人格结构)中最深层的、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情感。情感从情绪发展而来,再由情绪逐步走向成熟。情感发展水平的标志主要反映在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上。一个人要想与众不同,要有个性,必须有高度的自制力,以及正确利用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对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理论上弄清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涵义与特征,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对于情感(EMOTION)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说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所抱的态度;有人说情感同兴趣一样,属于意向过程,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波动性和感染性。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在"非智力因素"概念中提出"情商",即情感商数,从而震动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各学者争相开展对"情商"的研究和探讨。"情商"主要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等内容。"情商"强调了情感对人的成功的作用。笔者认为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和其他一些反应的情感调节是与特定的体验有联系的,情感通常是正在建立起来的习得体验,它属于"非智力因素"中的因素之一。

情感的特征表现为:(1)情感的两极性。如爱与恨、快乐与悲伤、自尊与悲观等两种相反的情感,它们互相依存、互相矛盾,还可以直接转化为活动的动力。(2)情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情感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加上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都不相同,因此个体的情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淡泊如水;有的人着迷音乐,有的人热衷体育。如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与刚进校的大学生情感差异性就很大,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都不同,刚进校的大学生情感易动摇、不定,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的情感和自我意识已逐步趋于稳定、成熟。(3)情感的丰富性和社会性。随着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其感情世界也日趋丰富。他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映,反映的基本形式是满意或不满意。如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官僚主义作风、官场的腐败等表示不满,对市场经济商品的丰富、物价的平稳等表示满意;对食堂的伙食表示不满,对某一个教师教学教法表示不满,对后勤社会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表示满意等。这两种心理是相伴而生的。(4)情感的隐蔽性。虽然情感带有爆发性的特点,易于外露,但许多深刻性的情感,却比较含蓄、平静、深沉。一个成熟的人的情感一般不易外显。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处事为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的情景中,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发奋,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个性,即个人的性格或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乃是个性的核心因素。诚实和虚伪、勇敢和怯懦等都是性格的特征和表现。笔者认为,个性是与众不同的各种素质的综合体,是一个人个体的、显在和潜在的生存方式。个性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家庭、社会、教育多方面的影响。

个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个人特征。作为一般的人,固然有其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社会人,社会对其成员有一般的要求,这些是全面发展的共性。但是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先天的秉赋、后天的成长经历、环境、教育和接受不同的影响,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有差别,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发展倾向和特长。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柱。社会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的创造形成的,人是以其特长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的创造性和竞争能力正是人的个性的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但创造能力却普遍较弱,这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忽视发展个性的结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实现完善现代人的共性和社会需要的共性的同时,也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和可能。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情感教育对个性发展的作用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青年人的感情很丰富,但缺乏自控能力。在成功的道路上,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别人情绪的揣摩。首先要学会悦纳自己,悦纳自己就是指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的态度。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己,形成自卑。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面对社会的改革,勤奋、好学、拼搏、攀登、努力培养自己实际体验和综合分析能力,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他们的情绪是愉悦的,情绪是良好的。人在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容易吸收新成果。而当他们为自己理想蓝图不能变成现实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树立不懈进取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加强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以形成良好的个人心境和积极的情感,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克服惰性。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人最难的是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自己全面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就要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此外,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完整统一人格的基础。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一方面,意志的产生离不开情感的激励。高尚、稳定、强烈的情感,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会对一个人的意志活动产生强大推动力,而低级、动摇、萎靡的情感,则是个体意志活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意志产生之后又会反过来调节和控制情感。情感教育教会学生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现代社会既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又需要人进行多方面协作;孤芳自赏、独身奋战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这需要人们相互融洽、和谐、宽容、尊重和以礼相待。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正确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依恋的纽带。情感不仅是内在的心理,又是能够让人意识到的意向和表达这种心理的外显。使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接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由于他们先天的基础和后天的成长小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人才,这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要搞好大学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大学生的共性,更要重视大学生的特殊性。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倾注多少情感决定着师生的交往关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建立MIN ZHU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借助得到学生承认的个人权威来管理班级,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培养创造性;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学会与人合作,善于人际沟通。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个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基础。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受过教育的人,是掌握科学知识,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面对竞争、挑战和风险,要把握时机,获取成功,人们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善于运用情感智慧驾驭自己的情感,善于调节人生的酸甜苦辣,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现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比别人略胜一筹,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娇宠下长大的,没有受过必要的磨难教育,在思想道德、个性特征及心理素质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迷失方向。或很消沉,一蹶不振,或心理失衡,情绪不能自已甚至走上绝路。因此,高校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

还有几点 自己总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2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