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状况很是理解。我的儿子如你同龄,你的迷茫,恰恰说明了你是一个有心的孩子。这里,我作为长者,给你提供点滴思考的东西,或许对你有帮助。这就是定位。事业发展的方向;爱情价值观的方向;未来自己与家庭走向等等。没了方向,不迷茫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男孩子,事业第一位,先要考量一下自己适合做什么,你现在有何基础,还欠缺多少,你需要还努力多少,你能否做到努力,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是环境适应你,而是你要学会适应环境,你有经济基础,再加上明确的定位和积极的努力,如果再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你一定会成功的!接下来谈你的爱情,我想,任何一个优秀的女孩子都会欣赏一个有头脑、有建树的男人,那你又何须烦恼呢?至于你的未来和家庭,也会因你而骄傲。这是我给我儿子出去实习时候的留言,也赠给你:征程万里,跬步深积,参天大树,始于弱枝,若要鹏程,先丰羽翼;良好人际,谦虚第一;遇事勿躁,权衡利弊;人前背后,良言善语,君子怀德,恩怨泯之!祝福安顺,创造佳绩!
导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标志、社会发展的灵魂。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导教育模式之一。为此,本文以创新能力为主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一定对策。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美国的创造学家泰勒曾说过:“一个能够懂得怎样在他的人民中鼓励、认识、培养创造素质的国家,就会在一般社会中发现,他们能够处于具有优势的地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本价植取向的教育改革研究。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均把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取得了大量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一代又一代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但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做出分析论述。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与大学生进行创新
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创新能力的涵义
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物进步与发展的共同因素。一般来讲,创新是指主体(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机构,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将更加注重由思想品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当今科学技术和世界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中国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机遇。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讲,在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中国民族企业只有走创新发展之路,才能保持长足的发展。民族企业要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担负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等教育,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培养新时代的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就成为必然。
二、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另外,当前高校的许多教师思想陈旧,缺乏创造性,无形之中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思想呆滞,缺少敢于质疑的品质,学业上没有创造性;而且,很多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实施学分量化,这种方式让学生一味地追求成绩,对自己创造能力的发展不重视,
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能力。
2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前高校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专业课与公选课。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安排,将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本专业扩展,学生的学习从大一到大三,一头钻进专业课程中,不注重学科的交叉。而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尽管,近年来高校也设置了选修课,不过大多停留在表面,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
3重视认知教学,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丰富的时期,而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认知观为主要方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而丰富的情感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它对形成学生好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有很大的帮助。当前高校教育大多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忽视心理教育
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因为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最心仪的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缺乏明确的目标,专业思想不牢靠,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
5教师备课时缺乏创新意识
大多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完成自己的课时量,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完成对学生的授课。在备课过程中,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照搬,很少对知识点扩充,备课没有创新,重复老一套,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没有创新,学生的学习也很难有所创新。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与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关、人才观,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与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
2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进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要体现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主动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开阔视野猎取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
(2)建构创造性学习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一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二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方法,注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
高校教师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领头人,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1)高校教师要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在学科教授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的提高,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创新理念。
(2)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加强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讲课、解惑,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
(3)作为教师能够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质疑,能够错误平和对待,要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去影响,指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高,最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
4建立高效、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1)改革现行的考试体质,因为现有考试方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测试,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学质量,建构综合性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5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外作业
(1)作业设计应力避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
作业的形式要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
(2)作业设计要富有挑战性。
跳起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是愉快的,作业设计既要源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技巧进一步巩固,加深印象,又要略高于教材,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要加大实践操作的比重。
(4)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外作业的辅导。
启发学生打破旧思想框框的束缚,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对各种创新性设想进行分析、整理、判断,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6引导大学生创新意识地自我培养
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意识时刻积累加强。具体来讲要做到一下几方面:一是让学生要成把自己的创新火花时刻记录下来的习惯;二是塑造大学生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三是养成学生对创新具有大无畏的气魄;四是锻炼学生从经验、事实、材料中提炼自己思想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纵观历史,我们取得了无数辉煌的发明创造成就。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求我们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增强国力的关键。通过论述,我们看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有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将它带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集合实际,不断充实、完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的、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构建创造性的音乐教学,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正确理解,懂得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正确理解音乐教学中创造的含义。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是广义的,泛指一一切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比如:自由创编歌词、小组合作创编音乐节奏、自制打击乐器等。这种活动重过程不重结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创造的结果也许很幼稚,甚至不规范,但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创造过程中,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一次创造的经历。教学中,要遵循思维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懂得创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要走出专业创造的误区,打破创造的神秘感,把创造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二、营造氛围,敢于创造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消除畏难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而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心中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思维。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在欣赏《野蜂飞舞》这首曲子时,先让学生反复倾听,展开想象,不要对他们提出过于专业的问题而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不要对他们的想象力加以限制,而要鼓励、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音乐的气氛中寻找感觉,自由想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超乎寻常,真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说仿佛魔鬼来了,有的说听了觉得很紧张,也有的说是好像很多野蜂在团团飞等等。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让学生试着从音乐的要素如节奏、速度等方面去寻找答案,从而创造性地理解乐曲的表现手段。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情感激励,促进创造
积极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要多渠道、全方位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因,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主线,力求做到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精妙的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的真谛。比如,教学《保卫黄河》时,教师先用生动、深沉的语言,描绘出国难深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历史背景,然后以《保卫黄河》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诵,同时,用多媒体反映那个时期的国情画面,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配合着《保卫黄河》那雄浑苍健、慷慨激昂的音乐,学生的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学生再遇到类似题材的革命歌曲时,能创造性地把握歌曲内容,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
四、因势利导,即兴创造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育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回顾以往我们不难看到,那些五六岁甚至两三岁的儿童,只要你播放音乐,他(她)立即会手舞足蹈起来,边玩边哼自己的调调而不需要你教。即兴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是他们心灵的直露和表白。然而随着他们在社会、在成人为他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却渐渐地把这种巨大潜能给压抑了、给扼杀了,到十一二岁的时候,让他们随意跟着音乐跳舞,或随便唱些什么,他们便会不安,不知如何开口,即兴对他们已经成为陌生。而到了中学、大学,书念得越多,就越远离这种人类最本能、最自然的东西。学生的创造潜能被扼杀,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为起点的教学方式。如听音乐即兴编一个小故事,给乐曲即兴起一个名字,或跟着音乐即兴舞蹈或表演等。如在教学《柳树姑娘》时,让学生聆听范唱时,可即兴加上表现柳树长叶子的动作。在教学《踏雪寻梅》时,让学生即兴根据音乐编一个故事,或画一幅踏雪寻梅图等。在教学《狮王进行曲》时,让学生听音乐即兴起名字等等。
五、留有余地,提升创造力
音乐教学活动要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首先是教材的整合利用,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部分,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补充一些具备可创造余地的教材,以此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创造空间。比如,低年级唱歌教学中,对于那些歌词形象、节奏鲜明、富有动作感的歌曲,如《郊游》《不倒翁》等,可以引导小朋友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的动作。这样,孩子们往往兴趣盎然,编得千姿百态。
其次是教师的评价问题。有人说,创造只有在“无评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实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合理的评价是提供创造机会的保证。如在人音版五年级教材《看大戏》一课中有一段念白,教师不急于给出范唱中的规范节奏,而是先让孩子自由讨论设计节奏,再聆听范唱,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根据乐曲情绪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来读念白,不强求与范唱中完全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迷信权威,允许孩子存在不同意见,给孩子提供了创造的机会。这一过程也充分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感受到了创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创造能力是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需要,我们必须深入地研究实践,使学生懂得创造、敢于创造,进而能够即兴创造、提升创造。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音乐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新思维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创新思维能力是主体所具有创新特质因素的思维和多种创新思维形式内在有机整合体。从形式上看创新思维能力本身就是一个由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整合体。从内涵上看,创新思维就是指主体具有创新特质的因素内在整合所形成的思维。它包括五种特质:一是流畅性,二是敏锐性,三是变通性,四是独创性,五是精密性。这五种创新思维特质在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及其整合功能。独创性。独创性是指思维的结果,产生新成果、新产品、新作品、新理论、新方案(管理、实验);新工艺、新方法。这些成果是属于首创的,具有实用的或理论的价值。独创性即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见解。用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新奇的方式处理事件,成果别具一格。它决定创新的本质和创新人格化能力和智力化能力所发挥作用的性质。精密性。精密性是指思维的细致和严密性,凡提出设想,力求实现,为此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它决定创新的深度和创新的成功机率。它促使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对创新对象的指向性和专一性。变通性。变通性是指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善于提出不同意见或问题的解决办法、迂回变化的思路、扩大问题的时空因素。它决定创新的广度和多维性,促使创新人格空间的扩大和创新智力化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敏锐性。敏锐性是指善于发现问题的未知
部分,能直觉到问题的结果,能够超越感觉及现实(时空)的界限,能从一事物中敏锐地跳到其他事物中,在不同事物中把相同因素联系起来。它有利于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和突变点,提升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对创新对象的感知程度。流畅性。流畅性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和顺畅性,思路畅通,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它决定创新性观念产生的速度,加快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创新活动中的功能发挥。正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质相互联系,整合成一个创新思维能力的整体。它决定创新的本质和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创新活动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二、创新智力化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手段
创新智力化能力是主体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创新所需要的一般技能内在整合外化的结果,包括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等技能。 创新知识是主体从事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技能是主体从事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手段和中介。
1、传导性。创新智力化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创新主体与创新对象客体之间承担和履行着传播、反馈、调节创新信息的职能。没有创新智力化能力,人的创新活动无论是其认识阶段还是实践阶段就无法做到使主体与客体联系、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创新智力化能力决定着创新信息输出、输入的效能,决定着创新目的实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的效果和人的创新能力内在整合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同时新成果总是以一定的创新知识形态或技术成果或物化形态的新产品来传承和反馈于世人和后人。
2、基础性。在创新能力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创新智力化能力起着基础性的条件作用。创新智力化能力的条件作用表现在:没有一定的创新智力化能力,任何创新都不能进行。创新智力化能力决定着创新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程度,并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体的创新决策和实施以及创新能力内在整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智力化能力发挥着“创新的条件”和“条件的创新”双重作用。比如人的创新知识既是人的创新人格化能力提升的基础,又是创新思维活动的科学基础。因为人的知识作为陈述性知识可以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和
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作为程序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掌握、控制、认识事物和规律的程序和规则,特别是作用于创新对象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主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
3、中介性。在创新能力诸要素相互关系中,创新智力化能力具有中介性的作用。所谓中介性是指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等创新能力要素与创新对象联系的桥梁,是创新能力内部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的纽带。创新技能是创新智力化能力的重要形式。它是创新主体为了达到创新目的所采用的激发创新灵感、控制和使用创新思维的各种手段和技巧。它位于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成果产生之间,是使前者变为后者的中介。在列宁看来,“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1](p189)创新方法同样是主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对象相联系的中介因素,创新主体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创新对象,使主体与客体相联系,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创新方法。毛泽东曾形象而深刻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2](p139)因此,创新智力化能力既是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中介或桥梁,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内在整合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三、创新人格化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创新人格化能力是主体创新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因素作用于创新活动而形成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品德、创新个性特质(包含情感、意志、性格和兴趣等因素)以及创新理想和信念。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在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驱动性。驱动性即创新人格化能力在创新活动或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推动力量。人的情感、意志具有倾向性的品格,积极的情感在认识过程中以热情和激情为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调动认识主体身心各种认识器官以及大脑皮层各个部位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的创新效能,还可以使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意志以它的坚韧性的品格调节和支配认识主体的认识意志,使主体在对未知
的追求过程中,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可见热情和激情及意志的坚韧性使认识主体处于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并推动和激励认识主体去追求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影响创新的人格因素对主体创新实践同样起激励—抑制作用。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比认识过程中更复杂多样而始料不及的困难和障碍,因而人们的信念、意志状态、情感程度等人格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克服困难的程度。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热情、在实践活动中情绪低落、意志颓废的人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建树。人的情感作为实践过程中主体的反映所必须具有的心理对象,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制约并作用于实践过程的展开,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中各种动作持久或短暂的动力,帮助产生主体的意向和欲望并激励实践活动的形成,将直接影响主体创新实践的客观效果。创新意识是创新动机的直接诱因,包括创新需要、创新认识和创新态度等等,间接动因则是自我实现需要与报效国家相结合产生的事业抱负。创新理想和创新信念是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给我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的。但这学期的课以其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我明白,哲学也可以“活”起来,能力在于平时的培养和创造。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首先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而学会如何开放性思维、学会创新,是当代大学生最应学会的的能力。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在小学、中学接受的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而是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乏非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应适当进行一些非逻辑思维训练,给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既是学生的创新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受益良多。宝莱坞的**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每一部**中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在这部**中,兰彻、兰俱、法涵三个主人公,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教育,主人公的口头禅“Aalizzwell”,即“一切皆好”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剧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涵的:“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三节课的时间,老师专门用一节课来让大家发现生活中自己所关心、所独到的、可能被他人所忽视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做成五分钟创新活动。在这个时间,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学会生活中细节的发现留意,学会去争取机遇,勇敢地做一些事。而一个人创新性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能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健康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学中,是一个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的时间。我们不仅要学会创新思维,还更应拥有创新实践的能力。学习是为了运用,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对前人理论和经验做出质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首先,你要每天都设法为某件事情而感到惊奇。你可以停下来看一看停在路边不同寻常的汽车,你也可以品尝一下咖啡店的新品。抽出时间体验事情本来的样子,对世界保持开放的态度。
其次,你要每天设法至少让一个人感到吃惊。尝试去说一些你曾经不敢表达的观点,问一些你平常不会去问的问题,或者尝试变换你的外表等等。
然后,再把每天让你感到惊奇的事情和你让他人感到吃惊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不要让这些宝贵的经历稍纵即逝。当你发现你记录的这些事情中有一件点燃了你的兴趣火花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跟住它。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会重新燃起你从童年时候逐渐衰退的好奇心。
扩展资料第一点,你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注意要及时反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对自己的目标不是很确定,而在心流体验中,创新者却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并能从行动中马上得到反馈,比如,音乐家不仅知道接下来该演奏什么音符,而且也能马上听出演奏的音符是否正确。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可以尝试每天早上都怀着明确的目标醒来。这个目标一定要能够让自己兴奋和开心,并且你能设想到如果完成这个目标应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第二点,平衡挑战与技能。心流体验之所以让人感到快乐和轻松,是因为平衡性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你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行动非常匹配,不会因为挑战太大而让自己变得沮丧和焦虑,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潜力比表现出的能力更大而觉得无趣。
就像打比赛的时候,如果对手比自己强大得多,你会产生挫败感,如果对手比自己差得多,你又会产生厌倦感。所以,只有当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才是真正好玩的比赛。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你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选择和自己能力想匹配的事情去做,既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眼高手低。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学校在发展,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生,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与过去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一个时期,学生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作为一个班集体的总领导者――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方面已经不能够再墨守成规,凭经验走以前的老路了。经过几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管理班级必须渗透创新教育,这样的班集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少年儿童时期正是形成创新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机,班主任要提高管理效果,就应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型的集体氛围。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改进方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创新要求,使教育由“时间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要着眼于学生的一切发展,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不仅要提高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更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是灵魂,起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还要抓法制教育、自我教育等,且要寓教育于乐学之中,递进式落实内容。在教育中,不要一手硬,一手软,要多管齐下,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创新教育大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创新意识,含有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全面发展意识、健康意识等,在培植过程中,要多元化、多层化来衡量创新,多激励性评价,以此倡导创新,塑造创新型的集体氛围。这样,师生“双边共振”,才能催化促成创新意识及精神的产生。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友谊的深浅,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学生之间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对待个别学生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一位学生同时与班里的几位同学打架,这位学生是“问题学生”,屡教不改。我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狠狠批评了他与几个打架的学生,并让他们放学后留下好好地反思;事后我反省了自己不冷静的态度。放学后,当这几个同学带着一种不安的神情来到办公室时,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我首先作了自我批评:“对不起,当时我确实过火了。”他们听了,感受到我的真诚,也诚恳地说:“对不起,老师,我们以后再也不打架了。”过后,我找“问题学生”谈话,真诚地从他的优点谈起,说些他以前好的表现,找出他退步的原因,帮他纠正这种想法,从那以后,他逐渐转变了。这样班里多了一位热心助人、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化解了矛盾冲突,在这种气氛中每当班里有犯错误的同学,他们都能主动承担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将功补过。久而久之,班上没有歪风邪气的现象,大家都有一种自我约束力,这就逐渐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制约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模式,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事实早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海尔集团有今日之辉煌,不可能仅仅是张瑞敏一个人的杰作,而是整个海尔人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现代班级管理,不应只顾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以为成绩提上去就是一个好班级。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着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而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四、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新世纪的班级管理绝不能停留在“管”的层面上,应想方设法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通过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践中我以小干部培养为主线,完善了班级管理机制。
小干部是一个服务集体、服务他人的岗位,担任小干部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锻炼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机会。许多学生渴望通过做小干部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班中原有八位班干部,已不能满足其他队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于是我又增设了科技、欣赏、文学等兴趣性团体及小组长,最大限度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进行实践,在生活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在一次次进步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时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专注于艰苦的创造劳动,坚持不懈地努力,让创新成为自觉稳定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一代才能立足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他能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应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知道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素质有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成为真正意义的学习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
心理专家指出,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人们智慧的潜能的发挥,而宽松的民主学习气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的萌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议论,相互交流,争议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对学生在学习敢于创新的行为,加以表扬肯定,能使用权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求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要全心全意地和学生交朋友,使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补新型合作关系,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想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就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建立各种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有成就和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处了自己的勤奋努力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合作学习,善于讨论,通过和别人的交流探讨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丰富了自己思想,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社会是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靠单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前后四个同学,也可以随机交换位置。教师起好引导作用,充当好管理者,咨询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交流,各种各样的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提高了,群体之间互补作用可以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创新
学问学问学着问着,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这说明学生是在思考,在不断进步,其实我们不用怕学生给我们过不去,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有解决不了,这很正常我们不要为了所谓一点尊严而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变学生做答为集体研讨后予以归纳。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分析信息,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和教材是外因,教师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种种方法,通过外因促使内因的转化,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达到学生自己教自己。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重要措施。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利用条件,自觉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受去体验问问题带来的欢乐,着力提高其成就感,真正学会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思考,快乐应用。
四、在活动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的主线。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效果,防止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中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消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操作将课本的知识变成具体现实的问题。如在讲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内容时,针对听证会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自己模拟操作。中学生中带手机很普遍,已经影响到了上课,学校发了通知要求学生禁带手机,通知下发后,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了民主政治这部分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自己搞个听证会。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开始发海报,邀请学校领导参与,同时联系学生家长代表,并请了校报记者,选出了学生代表,由思想活跃的几名同学组织,听证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近二节课的讨论。整个过程搞得组织得很好,学生的创造力和认识让我们感到惊叹,学生不仅学将课本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思想认识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整个组织活动中显示了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大大推动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总之,政治课教学是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作为中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注重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