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讲座:情感经验与教师成长

朱小蔓讲座:情感经验与教师成长,第1张

无锡市蠡园中学,朱小蔓讲座,2015年5月15日,

主题是《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简明扼要。联系陶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联系当下的生命教育,朱教授的讲座勾勒一个大概的概念框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内在兴趣和热爱,来自于一种联结感的体验,一种重要的自我经验模式。这个和我最近阅读的书似乎有一些相关呢。《遇见未知的自己》《自我观察》《心灵神医》《亲密关系》,都是从建立身心灵联结的基点开始,走向积极情感的累积和负面情绪的澄清。这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自我经验模式的发觉和完善。人在关系之中运转,重新恢复当下教育情境之中缺失的联结感,为生命的成长接种“生命疫苗”(吉登斯)。朱教授引用并且强调了陶行知先生的话,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朱教授指出,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构建一种基于人道的师生关系。价值序阶错乱导致情感矛盾,身心灵生命间发生不平衡,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支持学习者冒险,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朱小蔓《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

这两天读了朱小蔓教授推荐的书《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诺丁斯的作品,一名旧时的高中数学老师,一位教育哲学家,一位课程专家。诺丁斯女士的视角比较广阔,她的几个观点值得当下学校教育的实践者们深深思考。人文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不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核心任务。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兼顾其未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学校最主要最核心的目标。

人的生命是一个身心灵相互联结、依存并且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它自身是不断内部循环的小宇宙。

同时,人的整个生命体又与外部世界、他人发生联结,在种种或远或近的关系(时空)中度过生命,获得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感觉和经验。

无论哪个方面都体现:人在关系中才能维持生命作为一个完整体顺畅“运转”,协调发展。

因此,为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与其他生命构建起怎样的内部关系?如何看待并且处理这种种关系?——既是道德教育永恒的话题,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趣。

人与其他动物物种都有“生命”,不同的是只有人才有“生活”、有“生活史”,要“过生活”,这是一个从历史—社会—文化视角讨论人之生命的深刻命题。

斯特劳森曾经提出一个“经验之人”的概念。依他的理解不存在一个与肉体存在分开的“纯粹的自我意识”。他顾及到了具体感觉的身体性,而这种身体参与的自我感觉脱如果离开具体的时空(关系)层面是无法描述的。

德国学者费迪南˙费尔曼在《生命哲学》中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自我经验模式的生活经验”,认为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表示自我认同的。其中特别重要的认识还有:“生活是获得具体经验的媒介,这种媒介把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生命体内间际以及它们与外界的联结、依存和转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可以作为客观知识进行认识,而基于联结感的主观体验则是人的生命现象独有的普遍性生活经验。

最为常识性的诸如:人类婴儿在母腹中觉知到与人、与外物的关联、联结,其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人在生命终结前最难割舍的,对亲情、友情的感情依恋等等。

人类婴儿最初的联结感是混沌不分的。它渐渐在环境和关系中,在脑发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种种我称其为联结感的变式情感。如——与人的亲近感、安全感、依恋感、信任感、同感共受、共情、同理心;——对其他生命物种的怜爱、欣赏和感情移入;——对超越物质、超越当下的憧憬、向往;对高尚、神圣的崇敬、敬畏,对绝美事物的流连忘返;——对知识间的奇妙联系、相似性、连续性的敏感、兴趣、迷恋、专注和追寻;

这种种反应着不同的生活内容,但却有相似结构的情绪情感是人的生命具体经验的表征,它是“被感觉到的意义”,有其内容和形式的“独立性”。它“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也就是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清楚分开”的方式发生。

虽然长期以来,不能从认识论哲学,从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以及从知识—理性—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殿堂登堂入室,但它们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在劳动、学习、交往、艺术审美活动和精神崇拜活动中获得的最真实可靠的自我经验。

如果真的关爱生命就不能不关爱这些生命的自我经验。

因为,当种种变式的主观联结感在生命体内产生,生命的内外关系便呈现出和顺、通畅、惬意、兴味盎然的情绪情感;相反,如果联结感出现阻滞、割裂,它表现为生命的内外关系不畅、情绪沮丧、扭曲、了无兴趣、压抑、疏离、自我封闭、防御和逃避等等的倾向。

而且,它们并不只是人的封闭的内心生活。它们是生命活动最具动力性的机制,影响生命状态,所以又是生命态度形成、稳定为人格、性格最丰富稳定的来源。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同时,这类正面情感经验保障着个体生命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表现出学习创造的勇气、兴趣和意志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支持学习者放松、安全、惊异,敢于冒险、不怕嘲笑和挫折以及情绪专注、执着于兴趣、坚韧等等智力品质。

相反,在不利成长环境及缺乏基本人道(仁爱)关系下产生的负面情绪,尤其在神经脆弱的儿童期,其长期持存造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信任、爱的愿望和能力受损,对其性格、人格、价值认同带来创伤性影响(这会造成人格障碍等等问题);

(人又是个有价值层级的意义系统。当生命的某一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个人感受因身体、气质、偏好及当下情境与心境的不同,价值序阶(preference-hierarchy)容易出现错乱,导致人的情感矛盾、跌宕起伏,不同侧度的生命间会发生不平衡,其中因认知与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而构成的伤害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又是中介性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希望人在生命幼年、少年时期的正当情感需求能得到及时和适切的回应,以此形成对他人以及共同体的顺畅联结及其信任感,从而可以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感以及亲社会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同时,也通过促进人的理性判断力和意志的增长,使人有条件在价值序阶发生错乱时经由情感澄清而重组生命情感经验,恢复自我同一感,重新达至精神安宁。)

失调的情绪需要经历情感澄清:认知活动和意志力为激活,人的联系感体验被勾连和接续,情绪情感被修复,恢复了自我同一感;生命经过动态搏击、返回平衡态,重新达到精神安宁。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所关注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最关心的是个体活跃而有意义的主观联结感是否产生了?关心它们因什么而产生?它们是如何断裂和被破坏的?又是如何得以重续的?

综合上面并且结合生命经验:

——生命以及生命关系顺畅,来自一种与己相关的、切己的、合意的生命能量补给(介入);

——这需要一种“热认知”:具有个人境脉的具体化知识;

——而不仅仅是一种“冷认知”,被客体化的普遍知识及其认知形式来救赎生命(包括自我救赎)。

它们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知识?怎样认知?怎样的能力?

——梳理人类的教育史,不难发现并一再被证明,那是一种永不消退的教育爱。——优秀卓越的教育家经由个人生活经验、教育活动经历,几点个人体悟,从心灵内部释放出来的见识、智慧和精神;爱自己,爱孩子,爱他人,爱大自然,爱人类正义创造的世界;它是高度综合的情感,不仅是由道德的感性层面发轫的情感,也是身体行为参与,灵性层面把控坚持的信念和信仰。

古往今来,无论东西方,凡是称得上教育家的,皆信奉和践行爱的教育、教育爱的精神;它超越民族、国界、意识形态,也往往超越自己的时代。

——通过爱的力量,在“爱力”、“爱心”中,生命才可能以整全的状态建立更好的自我内部以及与外界他者之间的联结并获得意义。当教育性的关爱之光照射生命,便是一种激活生命,穿透生命关系的伟大力量。

陶行知是中西文化交融,并且走向现代的伟大典范。

办晓庄乡村师范是他“爱的出发地”,“爱满天下”是他风尘仆仆的教育实践,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活生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爱的彻底”,定格了他完美无缺的生命形象。

他坚信,有了爱,就不得不,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

翻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的夏丏尊先生当年曾经把一些教育改革不能成功的原因评价为,总是企图在改变水池的外形,而忘却了池中最根本的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般。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高度强调教师情感素养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向来就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若能从他老师的这些激情中感受到他的真诚,他们就会信任他。”

“教师合理使用对儿童的权利,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善于深入到儿童思想情感世界中去的热忱和善于理解儿童语言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者诺丁斯倡导“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标志着现代之后,对于教育爱的突破和超越。她强调构建关爱的关系。在爱的觉察、回应和调适中,在榜样、对话、求证的实践过程中相互生长爱的体验和能力,使彼此共同创生和享用道德生活。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摒弃权威的、静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

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故现今时代不要求教师有完美的生命和强大的教育爱力和爱能。但师生的生命状态一定会在教育过程中“出场”和“较量”,师生身心灵的各个侧度的生命样态都会通过情绪情感表征出来。

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情感品质和能力视为教育的爱在生命教育中的“观测点”和“标志物”。(理论到这里收回来了,要画一个圆圈。原来从个体内部,还有个体联系内外的联结很细微的地方发散出来,身心灵,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到身心灵成长的各个阶段,从联结到关爱,再到教育爱,似乎老调重弹了。到后来,增加了双向的,动态的特点。这是新颖的。这里又回到了教师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又收回来了。)

教师需要具备有关生命现象及其处理的知能条件,但根本上还在于教师自我生命的不断敞开和成长。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敞开自己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师生交往中敞开与学生真实的生命联结;

——在与教师同侪分享职业生命的联结、分享跨际知识的联结。

学生联结感的体验:(与知识、与其他生命、与自身,)的建立或破坏,与教师生命敞开的勇气和及习惯密切相关。

在学校中,教师是发现、回应、建构学生生命联结的主导者。这需要教师具备情感表达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教师情感素质提升行动》项目,以教师情感表达为切入口,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教师情感表达的表情和语言和行为展开行动研究。

情感表达在情绪能力范畴中更有综合性,更为直观的特点。它包括表情、肢体表达、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它以情绪辨识理解为基础,有适切回应、对话求证和情绪管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情感素质在本质上源于教师内在的人文精神与修养,但情感表达具有一些显性的可观测的方面,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加以锻炼和改善。

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需要从长期的单向的、齐一性的要求,转向更加重视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自我经验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建构有关爱的师生关系,从生命内部生长起敏于和愿意建立积极联结的正面情感经验,以跟进生命教育推展趋势。

如何为教师成长提供精神上、生命性的支持性环境,则是未来一个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管理改革需要着重考虑的。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篇1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篇2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应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 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够身心健康地工作与生活,笔者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职业信仰缺乏近几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不断下降,导致部分教师忧心忡忡,缺乏职业信仰,具体表现为缺乏爱心、耐心与细心,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艰苦创业的使命感、爱岗敬业的荣誉感与献身职教的自豪感。

职业心理倦怠日趋激烈的竞争,过重的身心负担,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产生抑郁、偏执、强迫、焦虑等症状,表现出无情、无心、无力的工作状态,得过且过。有的教师发出感叹:“工作年复一年,单调乏味,心力交瘁,烦恼苦闷,压力那么大,又那么琐碎操劳,付出和收入根本不成比例,做教师真悲哀!”

职业行为异常或是怨天尤人,埋怨待遇太低,分配不公,学校条件太差,学生素质太差;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勾心斗角,人际关系紧张;或是盛气凌人,争吵责骂,行为极具攻击性;或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或是工作目标过高,脱离实际,久经拼搏无法实现,挫折感由此而生,最终意志消沉。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教师的劳动强度与所受待遇不相称,在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法》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普高持续升温,职教门庭冷落,普教与职教的差别日益突出,求学取向一热一冷、生源质量一好一差、学生感觉一喜一悲、社会评价一褒一贬,再加上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使得职教总体上落后于普教,导致职校教师在地位上、声誉上都不如普教教师,以致产生心理失衡。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校长负责制变成个人说了算;工作环境不稳定,导致全员聘任制操作不规范,使许多教师心里忐忑不安;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职称评定竞争激烈,名额有限,导致教师晋升职称不能如愿。这些都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忽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往往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有些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日益严重。

(二)职业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既要上课,又要负责招生。近年来,很多职校采取招生责任制,一到假期,教师要下乡宣传招生,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学生入学后,还要协助班主任做跟踪辅导、帮教与家访工作,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低、基础差,教师还要面临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上操、晚自习值班等。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不少教师感到应接不暇,出现疲劳、焦虑、失眠等症状。

学校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一会儿搞全员聘任,一会儿搞学历达标,一会儿搞“双师型”教师,一会儿搞末位淘汰,加上坐班制和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使教师不堪重负,被束缚得透不过气来,情绪因此受到影响,孤独、无助、焦虑、自卑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现实反差巨大由于学生素质差,素质教育理念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导致社会、家长、学生本人对中等职业学校产生严重的偏见,出现了“渣滓老师教渣滓学生”的说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校辛辛苦苦,到社会上却自惭形秽,甚至连自己的工作单位也不敢大声对人讲。由于情绪低落,觉得学生难教,纵使拼命努力也是徒劳,因而埋怨学生,责怪家长,工作中不求创新,只求无过,缺乏动力。

(三)个人因素

人格由于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与现实,目标不切实际,自我实现和自尊的需要过于强烈,导致心理失衡。

家庭如生活负担过重、夫妻之间缺乏理解支持、婚姻冲突、子女教育与就业、老人赡养、疾病等等,都是困扰教师心理的因素。

认识有些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既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又不会寻求心理帮助,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加强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政策制定,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帮助职校尽快摆脱困境,做到普教与职教并重,关心、支持职教工作,增强职教工作者的信心。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1)构建客观、公平、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让教师感到工作有方向、做事有劲头、前程有奔头。要营造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处处体会到领导的关心与爱护。(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演讲会以及体育娱乐活动等,或派教师到企业、公司实习,请上级领导、专家作学术报告,帮助教师缓解过度紧张、焦虑、困惑的情绪,使他们安心职教工作。(3)积极引导教师重视心理问题。要帮助教师摒弃落后的观念,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要引导教师树立合理的物欲观、幸福观,不盲目攀比物质生活与工作环境,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要倡导“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做学生的榜样;要引导教师以平静的心态适应自己的角色;要多渠道、多形式、有计划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早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强工作乐趣。在充分树立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基础上,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独立思考与钻研的时间,减少形式主义的要求,保持教师稳定的情绪,增强教师工作的乐趣。(5)优化环境,促进心理健康。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让教师生活得舒心,工作得顺心,形成和谐、融洽、相互尊重、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使教师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心理反应,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1)要转变观念,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积极待人,乐观看事,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自大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应多欣赏、少抱怨,经济拮据时,多想想自己拥有的精神财富,工作失误时,可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安慰自己。应拥有一颗平常心,善于从每一节课中体验成功,从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验成功。(2)要学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采取适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如通过法,保持自己良好的心境。摆脱心理困境,笑对人生逆境,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待人蔼然,自处超然,无事悠然,避免使身心处于疲惫状态。(3)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多接触社会,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4)要提高业务能力,更新观念,博览群书,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竞争与挑战。意识调节、自我宣泄、暗示微笑、体育锻炼、变换环境、升华转移等方

  现代职业的发展建立在对于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对于艺术品位的不断追求的基础之上。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但使职业表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一勾蟠蠼档椭耙抵谱鞯睦投�慷取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传统教育是以书本为主的应试教育,而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强调学生的个性发挥,主张因势利导,注重理论但又决不闭门造车。

现代职业教育是包罗广泛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综合性是它的特征。随着现代职业涉及的领域日益广阔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职业教育必然要建立相适应的体系。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现代职业教育决不等于放弃传统,放弃已有的好东西。传统的职业教育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它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至于盲从于流行趋向。因此,用“继往开来”形容现代职业教育是比较确切的。

职业教育关系到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中国职业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从职业的本质与发展看现代职业教育

研究职业教育首先应当研究“职业”。职业教育的内容核心是“职业”,不了解“职业”又如何能搞好职业教育因此在探讨完一些有关“职业”的问题之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以科学方法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这里的科学方法是指对于职业本质与发展的正确认识与展望。抓住本质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用发展的眼光看代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局。而“体系”的建立则是完成教育目的必要途径。

从事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职业”的本质,也就是要明白“职业”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内容的教育,它有自身的特点。搞不清“职业”的本质就等于在黑暗中行走而没有方向。因此,了解职业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研究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本质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清晰、明确。传统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就十分注重对于职业本质的研究。

如果说传统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研究职业的“本质”与“形成”,那么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就应当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的进步使职业的概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与应用领域也越加广阔……于是,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的职业人才自然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同时也应注意现代职业教育来源于传统职业教育,是对于后者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研究传统职业教育的优点和经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是基于对职业“本质”与“发展”的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体系,既是注重传统基础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是面对未来的教育体系,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由于对于现代职业发展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系统地体现出现代职业发展的“多元化”与“素质化”。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1、艺术与商业并重

“职业”是“艺术”还是“商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被体现了出来。“职业”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职业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但应当指出,任何一部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作品必然具有很鲜明的艺术性,否则它的可视性值得怀疑。因此,“职业”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需要将两者很好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在“职业”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方面,观点有很大区别。传统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职业作为艺术的属性从而忽视了职业在商业上的客观要求。这种教育培养的学生想法多,却能力弱,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现代职业教育研究职业的发展,了解职业的发展需要商业上的成功,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将艺术与商业教育作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来看待。

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职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艺术上的追求是其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但同时,职业也是一门需要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专门学科。因此职业的艺术与技术并不矛盾,应相互补充的。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职业艺术的表现空间更加广阔,而艺术上的追求又使职业技术不断的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将艺术与技术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来研究,使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艺术教育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而技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代动画教育是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是注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育体系。

3、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现代职业教育的另一大特点是开放式的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运动学。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单靠一两个学校的力量想要完全建立这种体系,是一件既费力又难以实现的事情。而封闭自守、故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学习也难以将动画教育搞好。

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的吸收其它院校以至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职业教育开放式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4、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改变原有的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同时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如此。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的综合学科,并且每一个学生因其天资、学识、生活经历的不同,在学习兴趣与能力上就自然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表现。因此,因势利导,使学生学有所长,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其能够在有专长或有兴趣的方面尽情的发挥,成为有用之人,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

5、培养未来时的职业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同传统职业教育的另一大差异在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现代时”的职业人才,而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未来时”的职业人才。“现代教育要有前瞻性。”很显然,如今时代进步速度之快远非我们的想象所能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致使学校同社会产生断层。因此,教育需要创新,需要研究时代的发展方向,需要具有培养未来人才的特点。尤其像“职业”这样的带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教育类型。

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是这门综合艺术成长与发展的最好土壤。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那么首先应当研究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职业的未来发展是需要走一条民族化的道路。“职业”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其能够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民族文化并不一定就代表古老的文化现象和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民族化应该是本民族人文精神、道德品质、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内涵与外延的深度再现。世界各国的动画业都将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其植根与发展的土壤。美国人的幽默与随意,法国人的轻松与浪漫,德国人的严谨与哲理……都在其生产的动画片中得以体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寻找个性才能使中国职业在世界职业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要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方向来研究。当然,传统的文化艺术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来说并不是一挥而就的,它的作用在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职业教育关系到职业发展的未来,不容忽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在继承传统教育优秀经验的同时,又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融入其中。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并且综合性较强的教育体系,想要通过这样一篇短文将其谈清楚,实在是有些困难。在此,我只希望此文能够抛砖引玉,为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3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