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第1张

这是一位拥有20多年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写给父母孩子的情感沟通书。

通常, 当原生家庭悲剧发生时,矛头通常都会指向父母。

父母其实也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方法,是从上一辈那里继承来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才能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不仅拥有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能解开自己的心结,拥抱新生。

这本书不仅讨论亲子关系,同时也在帮助解决父母心理问题。

1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错误行为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 “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在童年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那么他在未来就会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这句话放在亲子关系上也是合适的,如果你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关系,大多也是因为孩子并没有在童年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和爱。

听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就要反驳了:不关我事,我很爱自己的孩子,他小时候我对他要多好有多好,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让他吃饱穿暖的,但孩子长大了还是叛逆、不懂事。其实父母说的这些都对,只不过呢,大多数父母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今天孩子放学,妈妈去接他。孩子对妈妈说:“我想吃冰淇淋”,妈妈温柔地对孩子说:“冰淇淋太凉了,你吃了会肚子疼,咱不吃了好吗?”结果呢,孩子不高兴了,他哭闹了起来,大喊说:“不行,我就要吃,我想吃”。妈妈看到孩子在校门口哭闹,脾气立马就上来了,心想我都跟你讲道理了,你当着这么多的人,哭闹个什么劲,于是一改刚刚温柔的语气,立马吼到:“说了不准吃就是不准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结果孩子哭得更凶了。

类似的场景,做父母的可能都遇到过,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通常都会觉得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更何况我们已经跟孩子讲过道理了对吧。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顺着孩子体会一下他今天的生活,就会发现事情的另一面。事情的另一面是这样的:早上,孩子兴奋地跟你聊天,结果你脑子里惦记着的都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只是敷衍地回应了孩子几句,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敷衍,他带着小小的失望情绪去上学了,结果上课的时候,老师又因为他忘记带课本或者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批评了他几句,孩子更不开心了。等到放学的时候,孩子不开心的情绪,已经积攒到了一个顶点,他想吃个冰淇淋缓解一下,结果这个要求又被妈妈拒绝了,他只好大哭了起来,没想到妈妈不但不安慰自己,反而又把自己训斥了一顿。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怎么知道孩子在学校里经历了这些事情呢?正是因为做父母的没有办法知道孩子所经历的一切,所以很多父母常常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就是忽略和否认孩子的感受,就像上面那个例子中提到的那样。

我们不妨再回到刚刚放学的场景中。当孩子跟你说:“我想吃冰淇淋”的时候,如果妈妈能够首先接受,而不是忽略孩子想吃冰淇淋的情绪,妈妈可能会先问孩子:“今天怎么想吃冰淇淋了呢?”又或者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没有下意识就去否定孩子的情绪,认为是孩子不懂事所以在哭闹,她可能就会问孩子:“怎么了,是因为妈妈不给你买冰淇淋,你不高兴了是吗?”当妈妈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很有可能就会主动告诉妈妈,是因为自己今天在学校里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所以想吃一个冰淇淋。

很多家长听到这里可能就不同意了,认为这样做不就是向孩子妥协吗,难道孩子每一次提出什么要求父母就要满足他吗?并不是这样的。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孩子因为要吃冰淇淋而大吵大闹,甚至哭了起来,但并不是你最终就要给他买冰淇淋。但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在做决定的时候,把他的感受也考虑进去,孩子就能体会到被理解,被尊重,就会在无形中化解掉自己心中的不愉快。

你发现区别了吗?当我们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其实是在帮助孩子。而当我们忽略和否定孩子的情绪时,比如说把他的哭闹当作无理取闹,就会失去走近孩子的机会。

而事实上,忽略和否定孩子情绪的事情经常在家庭生活中上演。

比如说当孩子跟父母解释没考好的原因时,父母下意识就会说:“别找借口了,你就是粗心大意”;当孩子跟父母提出一些要求时,父母可能会说:“你的生活条件已经够好的了,别要这要那的”;又或者当孩子因为一些挫折而忍不住哭了起来的时候,父母第一时间可能会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光知道哭”。

这些话听上去是不是非常耳熟呢,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在父母看来,这些话可能非常正常,但实际上,这都是在忽略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切断自己和孩子的沟通,孩子不仅得不到理解,甚至还要被教育不要想太多,那么以后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想跟你分享他的事情。

我们要知道的是,通常来说,孩子是没有办法非常有条理去说出自己的需求的,所以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情绪来表达,比如说他们饿了可能不会说:“我饿了”,而是会哭。

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也暂时还不懂得处理自己委屈的情绪,所以会吵着要吃冰淇淋来发泄自己。当我们在忽略或否定孩子情绪的时候,其实打压的是孩子背后的真实需求。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在工作上受气了,情绪低落,心情非常不好,回到家想跟另一半吐槽几句,得到一些安慰,结果对方毫不关心地继续看手机,忽略你的感受,更过分的甚至否定你的情绪,说什么:“多大点事儿啊?不至于吧,你这人就是太脆弱了。”

如果这样的事情一次次地发生,你就不会再想跟对方交流,或者忍不住地要跟他吵架,你们之间的距离也会变得更疏远,感情也会出现裂缝。

因为我们希望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情绪,总会有人接纳我们,无论我们感觉有多糟糕,也总会雨过天晴,继续面对生活。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一次次地忽略和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自己是不被理解的。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用两种方式来处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一种方式是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选择自己吞下那些负面的情绪,关闭父母和自己沟通的途径。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女儿英子表面看很顺从妈妈,当着妈妈的面,总是乖巧的样子,但实际上,她对妈妈一肚子牢骚,宁愿背地里吐槽妈妈,也不愿意好好跟妈妈沟通,因为妈妈总是否定英子的兴趣爱好,长期逼迫英子学习只为考一个好大学。

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孩子一回家就关上房间的门,平时和父母交流总是一脸不耐烦,不愿意好好说话呢?听到这里,你可能心里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另一种方式则是选择用大吵大闹来获得父母的注意力,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和父母吵架也比父母的毫不关心要好,因为至少孩子知道父母的心中有他。这类孩子往往会变成家长眼中的“麻烦孩子”,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些麻烦孩子就是父母自己“训练”出来的,他们的情绪不被重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能用夸张、出格的行为来表达不满,亲子关系也在一次次争吵中变得更差。

2了解原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代际传承,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在她小的时候,父亲对她非常严厉,每天早上都要她去操场跑1000米,不许她照镜子,不允许妈妈给她做新衣服,还经常在饭桌上数落她,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董卿经常是边哭边吃饭。

即使后来董卿成为了央视一姐,成为了别人眼中无比优秀的人,她依然非常没有安全感,只能继续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能达到父亲的期望。后来,她有了孩子,她也延续了父亲严厉的教养模式,她曾经在采访中说,父亲对我的教养方法影响了我,也会影响我的孩子。

作者菲利帕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反思自己是怎么长大的,不去反思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响,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然跟自己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一模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有个小孩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大堆礼物,十分高兴,爸爸想让他把礼物分给其他小朋友玩玩,但是小孩不愿意,说了一句“这是我的”。爸爸继续说:“我知道那是你的,但是你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下行不行?”,小孩还是坚持说:“不行,这是我的”。听到小孩执拗的语气,爸爸心里的怒火蹭地一下就冒出来了,他忍不住向孩子大吼:“你这孩子,真的是被惯坏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这个孩子拥有那么多东西还不懂得分享,确实有错。但你仔细想想,孩子收到那么多礼物是他的错吗?冲一个几岁的孩子发火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你觉得收到礼物的孩子就应该表现得大方一点,是不是你潜意识里认为,小孩子就不应该拥有那么多东西呢?

作者菲利帕的观点是: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最好警惕起来,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的怒火,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被唤醒了,是我们的情绪被过去的经历影响了。

面对这种情况,菲利帕会让这位爸爸停下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总是有大人要求他分享自己的东西,如果他拒绝分享,就来招来一顿臭骂。有了孩子以后,孩子就像一条导火索,激发了这位爸爸的不安全感,对着孩子大发脾气,只是将自己过去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这就是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教养方式就像是基因一样,在亲子之间不断地复制和继承。如果我们的父母是个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或者是一个总是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情绪的人,那么我们很有可能从父母身上继承这种错误的教养方式,然后我们又把这种错误的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不仅如此,当孩子被错误对待后,他们在未来也会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那我们要如何才能打破魔咒,避免这种错误的继承呢?

首先,我们要把焦点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下次再遇到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生气的时候,先别忙着责怪孩子,深呼吸几口然后告诉自己,我会感到愤怒,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过往的经历,让我们产生了这种不愉快的情绪。

然后,我们可以去仔细寻找自己这种情绪的根源在哪里,比如说孩子考试不及格,你忍不住想要打孩子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你的父亲是不是在你做错事的时候就会打你。

所以你就只学会了打孩子这一种教育方法。更进一步,你还可以试着思考,自己在孩子这么大的时候,遇到同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感受?我能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呢?当你冷静下来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的时候,你才能够打破这种愤怒的情绪,避免把错误的情绪传递给孩子,造成亲子之间的裂痕。

当然了,人在愤怒的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的情绪爆发只需要6秒钟的时间。很多父母听到这里,可能会忧心忡忡地问,自己以前经常失控,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叫、怒骂甚至贬低,那要怎么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呢?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孩子道歉。

哪怕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道歉也是有用的,比如你可以说:“对不起,妈妈前阵子在学校门口对你发脾气了,但那并不是你的错”。如果孩子大一点,你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在你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对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不过,有不少父母都担心,道歉会不会带来负面作用,比如说这会让父母的权威大打折扣,让孩子发现原来父母也会犯错。但实际上,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完美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真实可信的父母。父母选择道歉,反而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你,也能够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各种情绪,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3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

我们都说,做父母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没有人生来就懂得这项技能。为人父母是一件要花费无数精力,无数时间的事情,如果我们越早懂得正确地和孩子相处,那么在未来也不用因为孩子不愿意跟自己交流而头疼了。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讲到了很多父母和孩子友好相处的方式,我们需要重点做好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跟孩子保持沟通的畅通,另一个方面是采用合作型的管教方式。

我们先说第一个方面: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以为只有面对面谈话才叫做沟通,父母的所有行为都是沟通,所以父母要在家中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前不久,微博上出现过一条热搜,叫做“父母那些你难以接受的逻辑”,热门的评论中充斥着大量父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比如说自己在背后随意说亲戚坏话,却让孩子在亲戚面前保持礼貌;又比如对自己的承诺从来不记得,却经常数落孩子做过的错事等等。

虽然这些评论并不能代表大部分父母,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孩子会把父母的言行记在心上,并做出判断。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首先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保持自己行为的得体,因为这是跟孩子之间无声的沟通。

所谓合作型的管教方式,就是说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扮演一个辅导员的角色,让孩子来主导,我们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够让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和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管教方式呢?我们可以分为四步来行动。

下面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假如孩子的房间乱糟糟的,你希望孩子能够把它收拾干净。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跟孩子达成合作关系呢?

第一步是规定你自己,而不是规定孩子要去做什么事情。例如你希望孩子可以收拾一下房间,你可以说,我希望你的房间能够保持整洁,我希望你能够收拾一下自己的玩具,而不是直接地说,你快点去收拾你的玩具。

听到你的话,孩子可能会有些小情绪,他并不想收拾房间。

这时,我们需要采用第二步: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他为什么不想收拾房间?是因为今天太累了,还是因为房间是被弟弟弄乱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温和地询问孩子,指引孩子说出他的想法。

当孩子说出他的想法后,我们就需要采取第三步:确认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孩子认为是弟弟把房间弄乱了,所以不想收拾,你可以说:“替弟弟收拾房间,你是不是觉得对你很不公平。”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他的真实想法,他会说:是的。

这种情况下,看似问题陷入了僵局,你就需要采用第四步:跟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解决方案,让孩子充分调动他的大脑,他可能会想到:“让弟弟收拾”“房间就这样也挺好的”,还有“我可以收拾一下书桌,妈妈你帮我收拾一下衣柜”等等。你可以在一边慢慢地等待孩子想出解决办法,也可以时不时地给他提供一些建议。然后在各种解决方法中,挑选一个你们俩都认同的方法去执行。

当你经常和孩子达成合作关系,孩子的思维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且方案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也会更有动力。同时,他还能够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充分的尊重和认同,这样一来,亲子关系就会变得更亲密。

家长教育孩子适合看的书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跟大家推荐过多次,被我誉为“育儿圣经”。当年看完后如获至宝,一口气在某当买了二十本,身边的朋友同事生孩子就送一本,在我看来,这比送什么奶粉尿片都要珍贵的多。然后也有很多人看过了之后在孩子教育上仍无所适从,我只能说这当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对于一本有用的书,有的人只是翻了翻,有的人认真看了,而有的人照做了。 请允许我在这里大书特书一下这本书的好处。  尹建莉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个成功的妈妈,和市面上汗牛充栋的家教类书籍相比,尹建莉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于,她从自己多年的教子和当老师育人的实践当中去用心摸索出这些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这中间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付出多少的努力,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是其一。 其二是她特别善于总结和提炼,能够将这些理念和方法的精华从众多的细枝末节中拎出来,直观地展示给你看,这个本领是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种功力需要多年的历练,就像甚至也需要一些天分,其三就是尹老师能用平实却不乏生动的语言,深刻又贴切地比喻,流畅又充满文采的行文将这些道理展示地淋漓尽致,不得不服。  这第三点我想是和尹老师自己多年的大量阅读分不开的。尹老师一再强调,经年累月的阅读是让孩子写出好文章的不二法门,这个过程很漫长,实际上却是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 小莉从小到大没有特别崇拜的偶像,当妈之后才开始有了榜样,她让我知道同样是当妈,人与人的差别竟然可以这样大,就像我现在做的事情,同样是给宝贝讲故事,我希望自己可以像尹老师这样做到极致。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如果你没有时间只能看一本书,那么就请看看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吧!八月份尹老师的第二本书会上市,强烈期待! 

2、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微信上有很多文章经常比较国内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别,看了这本书,我似乎悟出了什么。  其实,人家在孩子教育上遇到的问题不比我们少,只是人家愿意用科学的方法,用谦卑的态度的来总结这些问题,并且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是像在对待数学题一样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亲子间沟通的问题。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跟孩子之间沟通的技巧,重点是给出了很多的漫画和实例,甚至设计好了一些对白供你练习。  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经常有冲突,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让你有收获。 另外国外翻译过来的书还推荐《六A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麦道卫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婚姻与子女教育专家,是四个孩子的爸爸,六A指六大积极教育子女的原则,帮助你成为孩子眼中的英雄。很多国外翻译过来的书,理念虽然很好,但读起来总感觉没有咱中国人写的书舒服,这本书译得不错,例子也非常丰富,可读性很强。  

3、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龙应台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家。读她的文字总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她的文学作品一向以尖锐犀利著称。但她写的亲子系列书,却揉进了无限的母性柔情。  我常引用她关于学英文的一个比喻,“英语,当然非常重要,因为对于非英语人而言,它是一个简便的万用插头,放在旅行箱里,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拿出来,插上电。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以为电的来源就是这万用插头,事实上,插头不能供电,英语也给不了思想和创造力。” 在她的书里,看不到具体的育儿方法,也没有谆谆教导,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款款深情,她的书可能不会让你有茅塞顿开的感受,却吸引着你读了又读,这就是龙应台的文字特有的力量。  她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以及写父亲逝世、母亲苍老、儿子离开的情感散文集《目送》也是书架上常被取下的两本。  4、孙瑞雪《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  孙瑞雪的这两本很出名,那时候让小拍上蒙氏早教也和看了这两本书有关系。爱和自由是教育孩子过程中需要始终平衡和把握的。也是看了这两本,才慢慢领悟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存在物,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某个阶段特别爱做某些事情。  “什么是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5、小巫《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育儿手记》  前几年小巫的书很风靡,印象最深的《让孩子做主》,对我当时坚持母乳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本《接纳孩子》,在女儿2岁经历所谓叛逆期时,也让我明白接纳孩子才是爱的基础。丢掉“家长”的威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去听去看去感受,是我该修炼的功课。这两本看的时间距离现在太久了,很多内容都不记得,感觉比较适合家有小宝宝的父母。

我看过最好的是《有吸收力的心灵》。此书是蒙台梭利女士的封笔之作,是集蒙台梭利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我们成为成人已经太久,以至于我们早就忘记了我们曾是儿童的事实。童真时的心理我们早已遗忘,儿童成长的规律我们还来不及探寻。所以一直以来,儿童教育都充满了错乱、误解与无知。伟大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始创的蒙氏教育法,对过去错误的儿童教育方法进行了颠覆式的革命与创新,取得了奇迹般的教育成果。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笔者认为,看过了《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就无需再看蒙台梭利的其余作品,因为这本书是她最知名、最系统、全面的体现她教育思想的一部作品。一直以来,儿童都被认为是尚未长大的成人,童年的意义在于尽早长大。蒙台梭利首创式的提出了儿童呈现的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人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年里,学到的知识最多且最密集。是儿童成就了成人,我们追溯成人行为的背后,都离不开他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所受教育。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便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儿童跟随着自己内心的指引,踏上一场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

而今风行中国当代的许多亲子教育专家,其思想根源都来源自蒙台梭利,蒙台梭利通过她创立的“儿童之家”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发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及敏感期,提出了0-6岁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人的智力和心理都在这一阶段发展乃至定型,并给出了儿童不同时间段的成长窗口期,比如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就在童年,成人以后学到的任何语言都不能与母语相提并论,她把儿童这种强大的从环境中吸收信息,获取成长的心理类型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孩子自身有其强大的内生力量,成人要做的,无非只是顺应孩子的内生力量,为其成长成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干扰孩子成长。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必须以环境为工具才能影响儿童,因为儿童能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吸收,而后对自己进行创造。“所有婴儿在出生之时都是相似的,并且都以同样的规律成长。”所以,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思维能力,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动手能力,只要在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为孩子提供顺利成长发展的环境,孩子就能像海绵一样的吸收,并表现出成人望尘莫及的提升和进步。在书中,作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想象力、四肢运动、五官感觉、手脑协调发展、性格及社会意识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成长,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正处在不同能力敏感期的孩子,该如何提供好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读者完全可以对号入座。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长的需要,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真正适合他成长的环境,进而帮助孩子成长。

由于时代与文化原因,本书读来也许有些枯燥。但真正经典的作品,正是因其内涵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让人无法如读畅销书一般简单易读,而需要深入的思考与仔细的体会。试着耐心些,平心静气的潜入经典内涵深处,一定会给你的心灵与思想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与焕然一新的变化,并让你的教育价值观和品味都有明显提升。也许,你还会恍然大悟,原来当代无数教育类书籍,都是在拾蒙台梭利之牙慧,不愿亲近经典的读者,一次次的错过了原著最极致的智慧,却在重复与转述的文字泡沫里打转,在思想的影子与模型间来回求索,苦心探寻它的本来面目。如此行为,岂不可惜?

此外推荐几本:

《一岁就上常青藤》

本书作者薛涌,著名旅美学者,曾被《南方人物》评为“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作者从自己养育女儿的点滴成长经历入手,提出如何从孩子1岁开始,就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给孩子灌输常青藤理念,实施常青藤教育的一本教育心得和手记。

本书所倡导的常青藤原则,是从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

作者认为,常青藤原则作为一种优秀的品格和素质,并不仅仅是常青藤盟校所独有,也不是进入常青藤盟校就一定能获得。常青藤原则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不上常青藤大学也一样足够优秀;如果不具备常青藤原则的优秀品质,即使进入了常青藤盟校,未来一样难有作为。说白了个人本身的素质优秀与否才是根本,是否拥有一个名校标签并不是最重要的。

美国曾有位企业领袖说: 你就是让那些哈佛的新生不上学、随便干点什么,等20年后他们还会比别人成功。关键不在于哈佛教了他们什么,更在于哈佛选了什么样的人。正如作者所言,要使孩子到时候具有这种常青藤素质 ,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用常青藤的哲学、原则和方法对之进行教育。这样,即使你的孩子在现实中没有机会进常青藤,也会具有常青藤素质。常青藤教育要从小开始,这也是本书的标题《一岁就上常青藤》的来历。

如何获得常青藤素养中包含的一切内涵呢?薛涌综合了许多常青藤圈子中的经验。这包括常青藤出身的父母、常青藤学生的家长以及作者自己的育子经验,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与具体操作细则。从如何应对孩子的啼哭,到用古典音乐帮助孩子入睡;从有机识字法,到如何发展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领导才能;从让孩子早早打工,到华尔街如何培养孩子;从少儿总裁班,到怎样培养金融家。其中既有颠覆传统、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也有汲取美国常青藤教育精髓后,举重若轻、具体简单的教育方法。本书既是作者生养教育孩子的亲子日记,又是作者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思考感悟的总结归纳。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全面详细的揭示了美国教育的真相,还原了竞争无处不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分中外的真相,告诉了国人不要盲目选择留学,因为要接受良好的精英教育,不管在哪里都必须拥有最精英的能力,付出最极端努力。所谓外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轻松的现象,不过是存在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公立学校。不少美国高知阶层的母亲,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高中,甚至不惜辞去高薪工作陪读。这对我们过去对西方教育的认识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启发,也让我们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到美国精英教育的本质。

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家庭,他们的未来都取决于孩子,而孩子的未来又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原则方法,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父母,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与其花大价钱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如掌握常青藤原则要领,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获得常青藤人格魅力与素养,成就更为幸福充实的人生。

作者的劝诫犹如一声当头棒喝,这份醍醐灌顶、拨云见日的提醒与指引,无疑是当前盲目留学热潮下一针智慧的清醒剂,也让行有不得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家长,获得了一面反求诸己、指导实践,在家领略常青藤教育的魅力的指南针。我想这也是此书的最大价值与意义所在吧。

《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先生的《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从哲学与人生的角度,给我们传递了不一样的声音,帮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教育。

说到周国平先生,想必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他是一位思想者,《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思考《人与永恒》;他是一位朝圣者,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测量《守望的距离》;他是一位诗人,在《宋人弦歌》里咏叹《忧伤的情欲》。他还是一位父亲,为女儿所写的《妞妞》一书荣曾获首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这本《周国平论教育》。

作为一名思想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理解,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多了一份直指本质的深刻和返璞归真的智慧。他认为,所有教育的问题,都和人生的问题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他告诉那些急功近利、恐慌焦虑的家长,孩子就如同土壤里的种子,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自由生长,只有天性得到充分生长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守候人性的珍宝,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他呼唤,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只有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升学就业的压力,这样的教育,早已远离其本质。

作为一名诗人,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感悟,有着诗人一般的理想与超然,也正是诗人的理想主义气质,让他更有一双慧眼来观察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篇幅是谈论儿童教育的,其中甚至还特别谈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周国平先生特别看重孩子的单纯、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最有慧根,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慧根,千万别让孩子的智慧随着岁月的渐长而慢慢枯萎,他说,智慧是和童心相连的,智慧其实就是日渐成熟但却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一定要留住孩子“心智觉醒的时刻”。大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作为一名朝圣者,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认识,比普通大众多了一份冷眼旁观的理性和淡泊宁静的平和。在无数家长挤破脑袋追逐名校时,他却告诉家长要结束恐慌,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就在于父母的引导与陪伴,与其追求名校,不如让自己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在普通教育者还在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时,他却冷静而关切的告诉我们,生命教育与灵魂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成功的真谛在与优秀与高贵,生命中有太多不可错过的美好需要我们去珍惜,去好好体验,这远比单纯的功利性教育重要得多。

作为一名父亲,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期望,与其他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都对儿童给予了无限关注;不过,与一般家长不同的是,对于儿童教育,他有着属于自己独到而智慧的理念。他认为,对于孩子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孩子形成阅读的习惯,养成阅读的爱好,读经典的书,读永恒的书,才能提高精神境界与品位,进而提高人的综合修养与素质。谈到读书,他说出了一个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到道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阅读的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除了应付考试外,实在微不足道。相信许多人也一样有此感触。

周国平先生说,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我想此书最大的价值,就是用哲学的眼光,滤去了功利的杂质,终止了短视的惶恐,平息了焦虑与浮躁,用更为深邃的目光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给予读者了直指本质,拨云见日的启迪,告诉我们教育该如何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来吧,孩子》

世界上有一种爱,最是没道理可讲,这边是母爱。女作家池莉《来吧,孩子》一书开篇就开宗明义的强调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可是,爱的能力虽然与生俱来,爱的方式却千差万别,如何让父母之爱和子女同频共振,共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交响乐,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了。池莉的这本《来吧,孩子》,就是作者以我手写我心,记录了自己和孩子亦池的点滴生活经历,告诉读者如何让孩子在简单生活中体验最好的教育。

池莉,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曾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奖项。本书是作者陪同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一本亲子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的记录。通过女儿亦池的亲子教育经历,作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向读者展现了家庭教育里的那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作者以平常心态,采取平常手段,在急功近利的教育大背景下,取得了不平常的收获,这正是教育领域里大道至简的最好证明。

全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似其他谈论亲子教育类的书籍,以强大的专业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来说服人,而是作者从一位母亲、一位家庭主妇的角度着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生活里亲子教育的的点点滴滴。在作者眼里,无论是客厅书房,厨房走廊,亦或是大院围墙·····哪里都是孩子成长的场地,哪里都有孩子教育的机缘。

书中,池莉提出了“育儿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让孩子尽情的与小朋友玩耍。因为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一辈子的功课,通过玩耍让孩子从小就获得广泛的识人和阅世机会。二是让孩子在最欢喜最开放中接受自然的启蒙。作者和孩子一起养花、养蚕,游园、爬山。所有的自然风光都让孩子一一领略。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懂得并学会愉悦、敬畏、怜悯。三是给孩子讲故事和阅读。选择好适合孩子的读物,不光是为教育孩子而讲故事和阅读,更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坐拥书城的书香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就是要贴近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了无痕迹的获得教育和成长。书中甚至还特别提到了“厨房教育:”作者不但让孩子烹饪和洗碗做饭。还以饮食作为缘由,上下五千年、天南海北、文学诗歌地给女儿讲故事。作者说,吃饭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和体面,一旦学好了,它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会给孩子带来难以估价的自信。这些教育方式其实都很简单,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能捕捉得到。在看似柴米油盐、玩耍逗乐、不务正业之间,就这样完成了正襟危坐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当然,无论怎样超然的教育,都无法回避升学考试这一沉重命题。作者从小升初母女如何同心背水一战,到讲述孩子如何战胜恐怖的中考,再到跨国求学的经历。其中都有无数值得反思、借鉴和回味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方法。一路走来,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的生活点滴里,蕴藏着孩子成长路上最宝贵的经历,而那些经由生活检验和实践探索而来的教育心得与感触,也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呈现眼前。

作者平实而真诚的笔触下,没有兜售成功经验的居高临下、自鸣得意。有的只是一味平凡母亲的平凡生活,在养育孩子的平凡经历中,记录的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成长片段经历。因为真实与平凡,远离了那些图书市场被过度包装炒作而裹挟的急功近利,也还原给读者一份最简单真实的家庭教育样板,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最大限度与可能。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作者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致父母

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里的幻景。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

《父母的觉醒》一书首先强调的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遭遇挑战是自然而然的事。作者也完全理解,每一位父母都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尽最大努力去教养孩子。  

《父母的觉醒》是写给所有同孩子打交道的读者的,不限年龄。无论你是单亲父母,还是计划建立家庭或刚刚成家的年轻人;无论你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还是为人祖父母,或是幼教界人士;本书都承诺为你提供各得其所的普遍原则,相信它能为你和你的孩子带来转变。

如果你正在辛苦地独自养育孩子,得不到太多帮助,《父母的觉醒》或许会为你卸下一些包袱。如果你是一位全职照顾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父母的觉醒》会使你的教养经验更为丰富。在那些确实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案例中,你会发现有些人始终坚持着本书提出的原则,而这也将对你养育孩子大有益处,尤其是如果你的孩子还不满6岁的话。教养孩子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使我们抛却陈规陋习,吸纳新的事物,从而成长为更加有觉悟的父母--在这样的机会面前,我始终保持谦虚敬畏。

—沙法丽

1《正面管教》

作者:简·尼尔森,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

推荐理由:

养孩子是人生头等大事,可是要怎么教育孩子既管用又不会伤害到他呢?

那就不得不说到《正面管教》这本书了,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孩子也不骄纵孩子的管教方法。

本书用阿德勒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新的理念“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需要大人去识别才能帮助孩子改变。

本书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问题的解决,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2《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经常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办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和正面管教策略方面的讲座,并担任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下属的 SAMHSA 分支发起的一项早期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社会推广总监。

推荐理由:

你知道吗?比起玩具和电视,孩子最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而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父母们常用的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可能导致孩子用错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本书提出的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关爱,情感引导型父母会把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

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作者:阿黛尔·法伯,纽约大学教育学硕士,曾在纽约市高中任教8年,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伊莱恩·玛兹丽施,专业画家和作曲家,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两位作者均师从于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并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被美国《儿童》杂志评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图书”,是全球最畅销的家教书之一,改变了无数个家庭的相处模式。

本书作者在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热爱学习方面,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

对于不少的家长而言,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家庭当中的头等大事。只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才能够让其拥有健全而且优秀的人格。不过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还是欠缺经验。无论是与孩子的交流,还是习惯养成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时候就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从中总结经验,并学习方法用来教育孩子。

一、《倾听孩子》

这本书的作家是来自于美国的惠芙乐,而她也花费了多年的时间用于研究家庭教育。在她的教育理念当中,孩子们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时候,都需要家长来倾听他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在书中她也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将自己的心声讲出来。同时也提到了,当孩子们面对恐惧焦虑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因此对于许多的家长而言,这本书的实用性是非常高的。

二、《儿童的人格教育》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而他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儿童教育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这本书当中提出的理念是,人格一般都是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慢慢形成的。因此如果想要解决心理上面的问题,就要从儿童的人格教育方面进行着手。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当中也会导致自卑的情绪存在,因此本书就讲解了该如何对儿童的人格进行培养。

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孩子都对玩具异常的着迷,看到玩具都走不动路。但事实上家长就是孩子们最好的玩具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电视手机游戏机的陪伴,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的关心与爱。不少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走了歪路,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导,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更多的是需要理解,陪伴,关怀。

值得所有妈妈反复翻看的育儿书

1、正面管教

如果你只看一本育儿书,那这一本就是最好的选择!畅销400多万册,被翻译为16种语言畅销全球,是美国迄今为止最经典最权威的育儿工具书该书1981年本书第一版出版,已经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讲述如何不惩罚不娇纵的有效管孩子,建议每个家长必读。

2、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二十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书。已授权31个国家,长踞家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讲的是如何培养亲子关系,什么因素阻碍了亲子沟通,怎么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深厚,还介绍了父母可能会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弥补犯下的错误。让孩子能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

3、父母效能训练

世界50多个国家正在传授推广的父母培训课,被翻译为33种语言的全球畅销亲子沟通教程。英文版销量高达500万册。这本书将无数父母引入了他的新家教哲学,让亲子沟通高效而简单。

4、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

美国家教类图书累计销售第一名,销售300多万册,被翻译为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长踞家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出版30年畅销不衰。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神奇之书,是一本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必读之书。

5、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作者是美 金伯莉·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该书是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情感引导书,世界上第一本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经典之作。

6、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养手记。到2017年中国大陆销量已达700万册。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难得的家教读本。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是比较实用的工具书。

7、捕捉儿童敏感期

影响千万人的本土原创早教经典,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册。收录了200多个孩子 (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5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