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绘画谈谈艺术意蕴的分析方法

结合绘画谈谈艺术意蕴的分析方法,第1张

一、何谓美术作品之意蕴

  

  意蕴,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美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艺术构思利用线条与色彩将作品的神韵包藏在画面之中。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人的眼睛、面孔、皮肉乃至整个躯体形状都共同包装着心灵。美术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感悟、体味。而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意蕴是美术生命之所在,所以,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画得像或不像,还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比如,欣赏梵高的《割了耳朵后的自画像》,不仅要欣赏梵高作画时所追求的肖似、光和外形的逼真,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梵高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理解作品蕴藏的对现实 社会

的抗争与愤慨。美术创作如何融入意蕴?这得依赖于意境。艺术作品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上焉者,意与境浑”。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必须首先架构创作的基本思路,然后捕捉

自然

中客观存在的物象,并从对这些物象的体味中激发创作灵感,从而产生情感世界的波动,使头脑中意与象的关系得到不断调整,做到缺意就炼意,缺象就寻象,不断实现意与象的平衡,力求从意获象,从象取意,深化构思,移情于构思,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入美术形象中,营造出深邃的艺术意蕴。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与“景”(意象)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画要诗化,诗要画化”,物我同一。诗画同理,比如,汉儒董仲舒的“人有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寞。”诗中情与境水乳交融,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寄托着诗人对安静纯朴的山村生活的热爱,可以说写景中含情,抒情中藏景,真正做到了情与景交融。

  著名画家席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画面透露出奄奄一息的人们重燃生的希望的烈火。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则以黝黑的皮肤和深邃的皱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意境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是情景交融、情形兼备、物我同一的艺术形象。对美术创作而言,景、形、物是实,情、神、我是虚。虚与实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对应的两种事物。因此,美术创作应当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互补,虚实相生,变化无穷,从而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透过显现的形象去领略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而进行美术创作时,则要力求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深远的思想意蕴。

  

  二、美术创作中意蕴表达的特点

  

  美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因此,传达思想意蕴的表现 方法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美术作品表现主题的方式应当具体而多样。在进行美术 教育 时,教师要有机地激活创作主体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做到百花齐放,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由于创作主体所受教育的环境背景不尽相同,他们在 历史 、文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自身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精神资源、审美心理意识及创造能力等也不尽相同,他们头脑中形成多样的且与众不同的意蕴表达个性,这是美术创作过程中意蕴表达的基本特点。美术创作总是体现创作主体对“精神家园”的找寻,将人生之徒劳而绝望、欢喜而幸福、崇高而赞美、羡慕而向往等情感融入线条与色彩之中。一件美术作品中意蕴的具体表达,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思想倾向和创造意识,将作者的情感意蕴融入作品的意象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作用。当创作主体头脑中的表象抽象为概念,理性思维便开始了,表象升华为意象,则迈出了形象思维的最关键一步。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合了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蕴也随之落地生根,深深地融化在作品的线条与色彩之中。

  人们把美术欣赏活动说成是对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意蕴的表达方法有助于欣赏者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对作品意蕴的理解既存在共性的审美意识,又存在个性的审美理解。共性审美意识是把审美对象带给人的审美由个别、零散、偶然的意蕴,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的美。

  所谓审美个性就是审美活动,存在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鲜明的审美要求。对审美接受者而言,美术作品的鉴赏,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首先是以感受、理解和评判为主的理性的鉴赏性接受,其次是以审美感受为主的浅层次的观赏性接受。对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作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不管是创作美术作品或者是欣赏美术作品,都应当努力营造和挖掘作品能引起大部分人共鸣的东西。作品的意蕴,绝不仅仅是轻松的赏心悦目,而是起兴动情,激发内心深处冲动的“东西”,能使读者反复玩味,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美术课应当抓住意蕴表达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时,对美术作品进行

分析

比较,挖掘作品的审美表现,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意象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欣赏杜米埃的绘画作品《三等车厢》,不仅应当理解人物外形传神的具象,更应该把握作者深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阶级批判意识。又如写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法通过农妇纯朴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意蕴:

工业 革命的快速 发展 促成了大都会的形成,农业劳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小镇和 农村 逐渐衰落,只有回到小镇和农村,才能找回“最亲切的情感”。

  

  三、如何培养意蕴表达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必须提高学生的作品意蕴表达能力。我们知道,任何素养的养成都必须借助于实践活动,意蕴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实践中磨练提高。因此在美术课中,除了坚持抓好美术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拓宽学生

学习

美术创作的空间,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品的鉴赏活动,领略学习先人意蕴表达的高超技艺,并注意运用到平时的创作实践。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多媒体的介入使美术鉴赏课如虎添翼。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高效的教学资源,加大美术创作的训练量,使学生在练习中练就意蕴表达的本领。

  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象,常常令人玩味,不可忘怀。而优美的意境总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营造。所以,想象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包括两种基本力量,即再造和创造。美术创作需要依靠想象来进行艺术构思,而艺术想象源于对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因此,要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意蕴表达能力,必须相应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能力,启发引导他们走出艺术的象牙之塔,奔向生活的十字街头,去亲历体验生活,构筑深厚的生活功底。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

总结 对生活艺术体验的经验,结合

时代

精神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虚构,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将其艺术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中,把对生活的艺术体验转化为美术作品。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就不能把生活的真谛艺术地传达出来,作品也会因缺乏深沉的意蕴而苍白无力。生活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的意蕴表达方法,可以在生活的艺术体验中获得启迪。

①艺术创作与情感的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说:“艺术即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毕加索曾说:“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使他在他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都与他的个人情感密不可分。《格尔尼卡》就是他在听到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消息后,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的情况下挥笔创作出来的,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乐》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5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3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再终场以后感动得晕去。贝多芬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唐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当然这种情感也与艺术家的人生观、立场、境遇有直接关系。如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创作的饱含着浓厚的伤感情绪的词作,表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寄人篱下、终日以泪洗面的可怜虫的个人情感;而岳飞一曲《满红红》抒发的是民族大义。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魄,与李煜的悲悲切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再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相思病危之际,禁不住泪如泉涌,独自躲进一间堆柴的屋子里哭泣。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注解;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中的女主角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禁不住失声痛哭。有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我的包法利夫人死了。”

②艺术接受与情感的关系——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1876年,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福楼拜在短篇小说《一颗纯朴的心》中,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当女仆的乡下姑娘纯朴的心灵,描绘了她平凡而又惨淡的一生,表现了作家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同样有着丰富的下层劳动者生活体验的高尔基,被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从而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强烈情感共鸣。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注解;维特是个富有市民的儿子,才华出众。一年春天,他避居到城郊,在与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的交往中,他感到心情舒畅。不久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绿蒂是一位法官的长女,由于母亲早逝,担负起照顾全家的责任,绿蒂的音容美貌和体态举止都令维特神魂颠倒。绿蒂虽已订婚,却对维特非常倾心。此后,维特常沉浸在幸福之中,但绿蒂未婚夫的归来,却叫维特烦恼失望。为了摆脱这种心境,他离开了绿蒂,到一个公使馆当了秘书。不久,终因不堪忍受官场的庸俗丑陋,愤而辞职。他想从军,又得不到旁人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他感到才华无法施展,理想难以实现。时隔一年,他又回到绿蒂身边,而此时,绿蒂已为人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为避人言,绿蒂不得不疏远维特。绿蒂的态度使维特失去了生活信念,他给绿蒂留下了一封信,便开枪自杀了。这部小说描写了作者个人的感受,反应“狂飙突进”时代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迷惑、苦闷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出版后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关注。

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然进入学习之境;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新课程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新课程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欣慰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三)使新课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情感的表达本来是比较含蓄的, 情感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在心理和精神面上的, 美术情感不像美术技能一样可以直接从画面上表现出来, 也不像情绪一样可以直接宣泄出来, 美术情感有的只是不断的升华我们的精神思想和壮阔我们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有一颗健康、 强大、 富有感情的心灵

绘画创作中心思想是绘画作品的核心,它表达了画家想要表达的意义和内涵。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绘画创作中心思想的建议:

1 表达情感:绘画作品可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感受,如喜悦、悲伤、愤怒、爱等。通过画面中的色彩、形态、线条等元素,可以传达出画家的情感。

2 传达理念:绘画作品也可以传达一些理念和思想,如对生命的思考、对环境的关注、对美的认识等。通过画面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可以让观众获得启示和思考。

3 呈现审美观念:绘画作品也可以呈现画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如抽象派、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通过画面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表达出画家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点。

4 反映社会现实:绘画作品也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如战争、革命、文化交流等。通过画面的主题和表现方式,可以反映出现实问题和历史进程。

总之,绘画创作中心思想应该是具有思想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能够让观众获得启示和感受。画家应该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思考和表达,让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承担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和希望。而初中美术教学是学生接触高层次艺术、形成优良思想的通道,为使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堂内加入情感教育,并高效且全面的实施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更贴近学生的内心,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并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及需求。[1]所以,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美术教育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巨大进步。下文将对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 加强师生互动

在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较少,并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课堂不被重视,多数学生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与鉴赏与绘画。[2]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因为没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一个完整的课堂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若全程只由教师在讲述,学生没能得到发挥,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并且师生若缺乏交流那教师便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也不会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情感教育的最基本以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交流,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互动提升情感,让学生的性格更为开朗。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也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在提问时问题的难度不要大,也不要太脱离学生的认知范围,若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也会失去学习的热情或者养成不动脑只想听答案的不良习惯。

在美术鉴赏课上,学生需要对一些著名的画作进行鉴赏,教师可在上一节课提前告知学生将要鉴赏的画作是哪幅,让学生课后先自行进行鉴赏。用《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为例子,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名叫达·芬奇的画家创作的,这幅画在现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鉴赏此幅画作时需打破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以便使情感教育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当中。因上一节课教师已告知学生鉴赏的画作是什么,本节课就可以先用“《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是在哪个时期诞生的?画上的蒙娜丽莎漂亮吗?”等轻松愉悦的问题先把课堂活跃起来,再顺势进入正式的课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可并鼓励,学生回答完毕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与勇气。这样简单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力更为集中了,学习的效率更高。课后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较好的画册书籍,将这种互动延续至课后,情感的教育也能更深一步的渗透到美术教学中。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课堂上均已引进了高端的新媒体技术,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并能在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中加强情感教学,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设备。[3]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不仅仅拘束于课本内的知识,对于平常生活中所见不到或者没有留意到的美都能进行直观的欣赏,这对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时,也可询问调查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学生接受的能力更强,特别是在鉴赏课上时,教师可通过播放诗歌、音乐等与画作相结合,一同进行鉴赏,使学生更能体会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在鉴赏风景画时也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审美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用《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作为例子,此画是由傅抱石和关山目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画的一幅画,教师在用多媒体设备对此画进行鉴赏时可播放人民大会堂的,因学生无法去到人民大会堂感受此画的宏伟,所以在鉴赏时,教师还可配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来进行辅助鉴赏。在以及诗词的辅助下,学生能更好地对画作进行鉴赏,一种骄傲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能得到较大的波动。所以使用故事、游戏、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情感教育能得到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此种氛围活跃的课堂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对于美术学习的乐趣,更能使学生打消厌学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时结合实际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丰富思想。

3 进行户外写生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渗透情感教育,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野外活动,学生在大自然之中能够释放心中的压力,获得新的体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很好的释放,情感教育的目的本就是进一步的为学生减压,户外写生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绘画活动的进行,也需要进行写生,才能实现下一步的绘画。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展一定的户外写生活动,来促进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良好渗透。在开展写生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安全与纪律等问题,到了写生地点,可对学生进行命题作画,也可让学生自由作画,并告知学生有和任何情况都需要立即告知教师。

常去的写生地点为郊外,空气清新且风景宜人,学生在户外自由度更高,也更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因此更不会吝啬于情感的释放,在写生活动中,师生间的距离也会更加贴切,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学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可命题作画,如《荷叶》等有关风景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可画出你眼里所看到的荷叶荷花,也可画出你内心的荷叶荷花,具象的也行抽象的也行,总之可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画作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以便对每位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写生也是释放内心压力的一个方式,它能使你拥有更平静的内心,使你的思维更清晰,这就是写生的力量。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对于美术教学的情感得到升华,情感教学也得到了更全面的渗透。

4 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从加强互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户外写生三个方面将情感教学育全面渗透于课堂之中。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良好渗透,是现代教育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这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情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形成良好的品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在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情感教学的意义与现状,应用与策略之后,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情感教学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5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