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第1张

中职生由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渐趋成熟,已经产生了朦胧的爱情意识,但对爱情的认识还处于较茫然的阶段。由于可能会受网络、影视、口袋书等品味不高甚至不太健康的爱情内容的影响,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爱情观,他们对爱情是好奇而无知、向往而无措。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必要在引导学生赏读爱情类文学作品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让中职生对爱情这一人类高尚美好的情感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并正确感受和理解丰富的爱的感情。但在教学现实中,学校和教师的诸多顾虑,使得对情感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只在文学鉴赏或写作课上对亲情和友情大下功夫,而对刻骨铭心的爱情和学生中存在的朦胧的爱情意识,却总是羞答答不愿也不敢撩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许多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课上对爱情文学作品或者回避不讲,或者运用隐曲的语言简单提及。由倪文锦、于黔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五单元里,所选课文全部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有表达新时代女性对男女真正平等爱情向往与呼唤的爱情宣言——舒婷的《致橡树》;有男性为了心爱的女子甘愿奉献一切,甚至付出生命的爱情表白——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有中学语文课堂上成功的爱情教育课——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有凄美的爱情悲剧——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还有军人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雪山上的红盖头》。另外分散在教材里,散文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小说有莫泊桑的《项链》、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戏剧有曹禺的《雷雨》等等。这些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是“人的生活教科书”,对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有必要对中职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这些爱情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爱情观。

如何用文学作品引导中职生认识爱情针对中职生的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爱情教育,让学生自然走近“爱情问题”,并在鉴赏爱情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一、把爱情搬到讲台上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但他们不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的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时,街头那些*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的镜头及网络中美眉便乘虚而入,成为学生心中“挡不住的诱惑”,欲望中的食粮。这个时期的中职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性知识缺乏科学理智的认识,性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再说,时代已走向开放化的阶段,成年人的恋爱已公开化,大街小巷都是年轻人卿卿我们的特写镜头,**网络都有为“爱”作宣传广告,唯独对中职生实行“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显然只会把学生推到极端。要知道,越神秘越好奇,越禁止越想探求。宁可让那些不良的*秽的垃圾乘虚而入,不如大胆公开的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如在进行国外文学作品《我愿意是急流》的授课时,教师即能够为学生们进行讲述:该作品是作者裴多菲送于未婚妻子尤利娅的一首爱情诗篇,作为一首向心爱的姑娘表白的诗篇,诗人自爱情观进行着手,阐述了自身对于爱情甘愿奉献的思想。诗人认为:对于爱情就是要保持忘我的投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为心爱的人带来幸福。通过为学生们讲授该诗篇中所描绘的爱情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倾听中,形成对于爱情的个人感知,且教师还能够为学生们穿插相应的课外小知识,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认可度。如:诗人在充分奉献自身的精神下,终于感动了其心爱的姑娘尤利娅,在写下此首诗篇后的不久,诗人便与尤利娅共结伉俪。使学生明白,只有真诚的奉献付出自身的努力,担负起对爱人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忘我投入,方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非简单的行动便可得来,那样的话对于自身而言即为责任的缺失,以此使学生明晰自身的爱情观念。

二 、 让学生在爱情艺术的领域中享受美

爱情是个敏感的话题,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就会变成低俗无聊的谈论,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教育,反而使课堂变成真正谈情说爱的场所,老师成为早恋学生的教唆者,其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对于教材中的爱情作品,课堂上可以抛弃讲经布道的分析,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使审美的发现的喜悦闪耀眉间。讲授《雨霖铃》一课教学时,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的恋情,品味婉恻动人的离情美。比如讲授诗歌《致橡树》时配乐朗读,13网管班的曾嘉敏同学推荐配音《一生只爱一人》,非常吻合诗歌主题,被采用后并叫她朗诵,同时安排学生用手机录像,然后当场回放,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浓情境界,使学生进入纯美的氛围,感受爱情的美好,这对学生好老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三 、引导学生分清爱情美与丑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指出:“教授的艺术就是如何懂得引导。”中职生鉴赏力差,模仿性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是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低强弱差异,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对美的评判固然不同。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项链》一课,看似不写爱情,可实际上它是一篇爱情赞歌,可引导学生认识玛蒂尔德尽管花十年的青春去赔偿一条项链,可她是幸福的。理由是在这艰辛的十年中,她的丈夫始终支持她、关心她、爱她,她的艰辛始终有爱的陪伴。借助这种观念让使学生懂得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交易,而是患难中的扶持,挫折中的安慰。《雷雨》中所描绘的三角恋情,更暴露封建资产阶级道德的败坏,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爱情是专一的,是圣洁的。在语文教学中进渗透爱情教育,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爱情篇目进行合理的整编。大部分篇目大都分散在教材的各册中,都受制于不同的知识点、不同体裁或训练目的,爱情主题不明显、不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整编,突出其爱情主线,明确其思想内容。其次,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领会爱情的真谛。教材告诉我们,爱情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本质。

1爱情的精神本质。爱情作为异性之间特有的一种感情,是人类最崇高圣洁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感情的升华,是异性间心灵碰撞、感情交融而绽放出的绚丽的光芒。《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的爱情。要做到这点,双方必须在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基础上,相亲、相爱、相扶、相持。只有这样,才能幸福、才能长久。诗歌《致橡树》就告诉我们,像凌霄花那样攀附式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像痴情的鸟儿那样,“夫唱妇随”,由于缺乏个性,也不是真正的爱情,至于“像泉流”“险峰”“日光”“春雨”那样的爱情,尽管它可以给情侣带来慰藉和“衬托他的威仪”,由于女性始终处于陪衬的地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橡树之与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两人“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各自独立,“又终身相依”。  

2爱情的物质基础。爱情不是幻想,而是一种很现实的情感生活,它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散发出诱人的温馨。爱情的物质基础首先是心理基础,它必须是两个人格成熟、心理稳定的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一见钟情或纯粹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欲望,不能说是爱情。其次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爱情赖以存在并为之发展的物质生活基础。缺少了物质基础,爱情就无以为继。《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之所以长期陷入痛苦之中,固然是因为她有不切实际的追求所谓高雅生活的虚荣心,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物质基础在爱情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中职生连生活都得依靠父母,当然谈不上爱情基础了。

3爱情的道德本质。爱情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因此,爱情还必须受到社会道德的规范。诚实守信、忠贞专一是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遭受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初衷。《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因贪图一时的虚荣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他们并没有“夫妻似鸟同林宿,大难来临各自飞”,而是咬紧牙关,同心协力,一起分担巨额债务而毫无怨言,这也是女主人公虽有缺点,但还不令人讨厌的原因之一。《雷雨》中的周朴园,先是爱上女仆人鲁侍萍,在她生了两个孩子后,便迫不及待把她赶出家门而迎娶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子繁漪,然而,这新娶来的妻子却与他同床异梦,爱上了他的儿子……这种玩弄女性,道德沦丧的人是注定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的。

4爱情的责任与义务。要使爱情花之长开不败,弥久益醇,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爱情的责任与义务。爱情的责任具体的说,就是对对方负责、对家庭负责,进而对社会负责,因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成份。恋爱毕竟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的组合,因此,爱情的义务,就是双方为了爱情都应该有所付出、有所奉献、甚至做出牺牲。《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等一群妇女,毅然承担了全部农活和照顾老小的家务,全力支持丈夫参军。那种不想负任何责任、不想尽任何义务的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的。对中职生进行爱情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情爱的迷宫,迈上健康向上的发展之路。一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一些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爱情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一群妇女也是这样一种典型,她们能够把爱丈夫和爱国家结合起来,个人的情爱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对中职生进行爱情教育,并非要教学生去恋爱,而是教育他们认识爱情的本质而成为懂得情爱的人,明确爱情的责任和义务而成为有责任的人,坚持爱情的道德标准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一句话,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也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也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 、让学生畅谈对爱情的看法

身为教师,责任是引导学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接受自己观点,在授课中,定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尽可能做到以朋友的身份来平视学生,用赞赏的眼光来注视学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大胆地畅谈“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对学生的言论,老师绝不能歧视,若学生谈的是真实的体会,更应该以鼓励为主,即使有偏见,也要友善的引导。可以通过辩论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评价婚恋作品或说出自己的看法。《雷雨》一课内容分析后,便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辩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学生便在辩论的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只要我们老师更新观念,带着一颗平常的心态,正确看待婚恋作品,引导学生在爱情作品中感受美感受善,教材中的婚恋作品就能真正发挥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本着教师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职责,怀着“师者,父母之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时刻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洞察当代青少年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充分利用“语文”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辛勤播种,努力耕耘,适时适当地渗透爱情教育,收获中职生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双赢。

文学有多少种表现题材/形式 这个问题具体的不好回答

文学是人类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过去,我们常常停留在这一认识水平上。实际上,从更为本质的方面来看,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类把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人类内在的和本质的需要。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这个方面就越是突出。人类的生存正是以满足这种更内在、更本质的需要而展开的,从这一意义来讲,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傅道彬(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文学他的表现题材/形式是不限定的,简单的说是以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学问。有各种文体、说唱等等。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

  除了了解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以外,在绪论中,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

  征。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一般分为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散文、戏剧

先来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诗与词同是诗歌,但在形式、内容和用词方面都有分别。

a写作目的:诗除个别情况外,一般不是为供演唱用的;词在没有和音乐方离以前,一般是按曲谱填写以供演唱的。

b内容:过去的看法是「诗言志,词抒情」,诗主要是用来表达志趣或抒写怀抱,词是用来抒写感情的。

c用词:过去的评论认为「诗人之言,终为近雅,与词人之冶荡有殊」,即是说,诗的语言要典雅含蓄,不同於词的语言那样浮浅随便,接近口语化。

d形式:可从字数、句数、押韵、对仗等方面论述。

e字数:近体诗规定五言或七言;词是长短句,由一字至九字都有。

f句数:诗的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排律除外);词则根据不同的词牌而定句数,参差不齐。

g押韵:诗的正例限用平声韵,而且不能转韵,韵脚在双句(首句可押可不押);词韵平仄声皆可用,可以转韵,韵脚灵活。

h对仗:律诗颔、颈二联必用对仗,其余两联可随意运用;词一般没有规定用对仗,只有少数词牌例外

然后我们再来看:

1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2散文的起源

散文的起源当晚于诗歌;散文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产生的。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散体文字是商代的甲骨卜辞和商代的铜器铭文。商代甲骨卜辞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如: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 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

  青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文句大都简短,文意深奥。如: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唯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 日。

              《丁巳尊》见《殷文存上》

  这是商代铜器铭文。周代铜器铭文字数一般较商代的有所增加,内容涉及武功、赏赐、征伐等。

3小说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4戏剧

先秦时期周朝的宫廷音乐、南方楚国的巫风巫舞、宫廷优人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叙事性、表演性的戏剧美学特征,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中国古代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迩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小说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其他体裁

赋: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史传文学,笔记,骈文参见赋,回忆录,书信,游记,短文是字数相对较少的文学形式,古文,八股文,杂文,小品文是从作者的观点来讨论某一议题,应用文,书话,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迩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小说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编者的话

关之英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

  从第二期到第三期通讯出版,已经有九个月了。原因是:经费不足及人手不够的影响。

  这一期的内容有:写作题目的介绍。编者在本年四月复活节期间,曾到内地的小学观课。在上海,华颖老师的写作教学进行得真精彩。编者有幸,取得了华老师的教案。 另外,香港教育学院学生卓志坚同学,根据全语文精神而写的教案以及编者所设计的简单教案,都一并登在本期通讯中,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作为讨论的材料吧!

全语文写作题目

关之英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

  去年笔者曾收集各校所用的全语文写作题目,经整理归纳后,想老师们或许觉得有参考价值。以表列形式显示如下:

各级所用的母题

年级 小一 小二 小三

母题 我的家

公园

玩具

故事

新校

xx的自述

xx的麻雀

新年

暑假

第一次xx

我想做xx

我得到xx

xx来了

在梦中,我到了xx

xx跑了

兔年祝愿

动物

我的新xx

自己编故事

新校

xx的自述

xx的小麻雀

农历新年

冬天

我最喜欢xx

我想变做xx

我要学xx

我学会了xx

我最怕xx

我是xx

为什麼我喜欢xx

一天,我在街上拾到xx

xx怎麼办呢

一件难忘的事

我不再xx

xx变成隐形人

我迷上了xx

一个下雨天

圣诞梦中记

说话

学校

喜爱的故事

游xx

复制xx

我心目中的xx

今天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我进入了xx

新校

帮他想个办法吧

我的xx

小食部

夏天

我喜爱的xx

圣诞节

我喜爱的活动

理想中的xx

我最怕xx

我是xx

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xx我被抛弃了

xx不见了

记一件xx的事

加多一点xx

情境想像

(为何人喜欢看星)

我和圣诞老人去xx

xx,我想对你说,

一小时的探访旅程

难忘的一天

 

年级 小四 小五 小六

母题 复制xx

我心目中的xx

桌子

告别一城

舍不得xx

xx的日子

没有xx的日子

快乐

我的xx

圣诞节

假如xx

xx不见了

xx的秘密

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小小记者

(卡通人物专访)

要是我来处理

xx改变了

我最怕看xx

偶像

时光隧道

我最喜爱的季节

假如我是xx

阅读的xx

我最xx的一天

自由题

xx惊魂

新校

这个xx不太x

颜色

xx,我要向xx说xx

我最敬仰的xx

复制xx

xx缩小了

兴建我心目中的xx

假如我是xx

xx年后的我

xx,请听我说

我最喜欢的地方

xx为我

我的第一次

我发明了xxx

要是由我来处理xxx

选词写文

没有xx的日子

歌词创作

我立志xxx

礼貌

集体故事创作

回顾xxx

xx的早晨

香港的xx

xx游记

时间,我的xx

xx我的教育营

我最喜爱的xx

我心目中的xx

xx的生活

新校

xx和xx的对话

xx年后的xx

xx惊魂

第一次

秋天

给xx的信

xx的自述

xx与我

给猪八戒xx

xx,对不起

我是xx

我迷上了xx

我向xx申请xx

访问记

xx的菜谱

没有xx的日子

假如让我处理xx

xx桌前xx

新诗创作

兴建我心目中的xx

xx斗xx

xx的经历

我的好朋友xx

记xx一行

送走虎年迎兔年

xx之夜

日记一则

  除了可以参考以上的题目外,老师还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订母题:

按时事

可以按时令、社会当前发生的事或配合学校的活动订题目。也可以与课程统整的计画配合,以主题教学。

(可参考:林惠真主编(1999)《海阔天空开放教育》1—7册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香港教协田园或乐文等书店有售)

按个人发展

可按儿童或青少年的发展订题目,以青少年为例,可以有:

自我认知、快乐哲学、爱的真谛、认同对象、价值澄清、角色定位、亲子关系、做事方法、人生态度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可参考:王淑芬(1999)《王淑芬妙点子故事集》1—8册 台北,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景行出版社有售)

与图书配合

可以与图书的内容配合,然后进行写作。图书的主题或可分为:

关怀生态、亲密家人、生活故事、本土文化、死亡教育、残酷战争、温馨友谊、旅游探险、另类英雄、人物传记、科幻和科技、性教育和两性教育等。

(可参考:张湘君、葛琦霞编(1999)《开放教育总动员—25本童书教学活动设计》 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写作教学教案举例一

拼拼写写(创新作文指导)

华颖

上海新黄埔实验学校

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的:

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选材、组材的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从口头→书面)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思维、想像

训练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2'

同学们,你们在数学课上学到过哪些几何图形?还知道些甚麼?(学生讲,老师出示)

曾经有同学玩过一种游戏,把几个几何图形组合起来,可以形象地表现一种事物,你们想试试吗?

今天,我们先用三个图形来拼一拼,选哪三个呢?请三位同学自己来选,每人选一个。

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三个图形来一拼,画一画,看看它们组成哪些图形。

板书:拼一拼 画一画

 

二、学生拼画 3' 看谁拼得多,拼得像(放录音)

 

三、介绍拼图 8'

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你用这三个图形拼成了甚麼?

刚才两位同学都用陈述的语气来介绍,谁能换种语气讲讲?在说话过程中可以用上感叹号、问号。

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同学抓住事物的特徵生动地向大家介绍。(或:××同学已抓住了××的特徵,介绍了……,很生动,谁能学著他的样说?)

同学商量商量,准备一下

交流,点评(形状、用途)(3人)

过渡

同学用不同的语气,抓住图形的特徵,清楚地介绍了自己的拼图,你们的想像很丰富。有些想像看上去很幼稚,离我的生活很远,但是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时代就需要你们这种大胆的想像,这样才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老师知道你们对这样的想像还不满足,那麼再发挥想像力,好好地想一想,编一个故事。

板书:想一想 编一编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设计的图形,其他同学拼出的图形,你喜欢也可以用。可以一个人独立地编,也可以小组裏几个同学共同合作来完成。

 

四、小组编故事

小组讨论

代表交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一个同学介绍时,大家认真听,可以补充、修改,老师也和你们一起讨论。

点评(3个):抓特徵、用不同语气、生动介绍(时代感)

过渡同学们编的故事真有趣,今天这堂创新作文指导课就是

板书:拼拼写写

刚才小组代表交流了,我知道在坐的很多同学也有新奇、有趣的故事,想讲给大家听吗?好,那麼就很快地把你们刚才讲的故事写写吧。

(板书:写一写)

 

五、学生写作 12 '

 

六、交流欣赏

一部分同学写完了,没写完的停一停,课后再继续写。现在我们先挑选几篇欣赏欣赏,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他们读完后,大家要议一议,品一品

(板书:议一议,品一品)你欣赏谁的作品,欣赏他哪一点?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拼出了那麼多图方,编出了那麼多有趣的故事,写出了那麼生动的文章,高兴吗?是啊,看上去彼此分割的三个普通的图形,但经过你们的想像和创造把它们组合起来,形象地表现某种事物的形态,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它们进行精彩的描述,使这些图形富有生命力了,活起来了,你们真了不起!

十分钟

学生能对阅读材料之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学生默读

阅读材料

讲述:现在老师派发每人一份阅读材料,请看看假如恐龙回了,会发生甚麼事情。 派发阅读

材料

十分钟

学生能说出阅读材料之内容 教师提问

提问:故事中恐龙有没有真正再临地球?(没有)

提问:故事中的小朋友想像恐龙重临地球可以为人类做甚麼事情或替代甚麼机器工作?

(伐木、吓跑小偷、代替梯子、割草机之工作等)

十五分钟

学生能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分组

进行讨论

讲述:现在老师派发每组一张讨论卡,请观察恐龙之身型、习性及外貌等特徵,然后按指示进行讨论,看看为甚麼恐龙可以帮助人类。 派发讨论卡

十分钟

学生能将讨论结果汇报全班 学生汇报

 

指示:现在请每组同学派一名代表轮流汇报讨论所得之结果。 请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汇报

十五分钟

学生能知道创意想象需要抓著事物之特徵与特性为根据,而非完全胡乱凭空想像。 教师讲述

讲述:你们刚才所讨论的故事,那小朋友把恐龙比喻为每一样事物都有其根据,并非胡乱凭空想像。例如巨大的霸王龙不会游泳,是因为它的体型并不适合游泳,故若说霸王龙可以做潜水艇便不当,这样的文章便写得不好。所以想像时要抓著事物之特徵与特性,不应胡乱凭空想像。

提问:假若老师说「海豚身手灵活,可带我们漫游星空」,这样写好吗?

(不好,因为海豚根本不能飞翔,故此写得不好)

提问:若老师说「大象的力量巨大,可取代起重机搬运木材」,这样写好吗?

(好,因为大象的力量巨大是事实。)

讲述:因此,你们写比喻句时,必需注意本体与喻体之共同特点,忌胡乱使用比喻手法。

五分钟

学生能运用适当之比喻写作句子 提问:现在请你们用一些恰当之比喻手法作句。

(学生自由答)

第二教节:

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提问/指示/讲述

安排

五分钟

引起动机 教师提问

提问:记得上一课我们看过的有趣故事吗?

(记得)

讲述:今天我们便一起看看怎样写一篇好文章,好像上一次所看的课文一般。

十五分钟

学生能明白利用脑图作为写作大纲之好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昼脑图

讲述:要写作一篇好的文章,只有好的创作意念是不足够,还要有好之组织。利用脑图作为写作大纲,可帮助我们组织文章。

提问:你们观察霸王龙会留意他甚麼?

(外表、性格、习性等)

讲述:对了,所以要在脑图的正中位置,即「霸王龙」这个大圈的四围昼上几个小圈,并在小圈内填上外表、性格、习性等观察范畴。

提问:你们留意到霸王龙个子如何吗?(高大)

讲述:对了,故在「外型」之圈外昼上一个小圈,填上「高大」;并用线连上「外型」之圈。

提问:除了高大以外,你们留意到霸王龙外表有甚麼特徵?(牙齿锋利)

讲述:对了,故在「外型」之圈外昼上一个小圈填上「牙齿锋利」,并用线连上「外型」之圈。

讲述:脑图便是这样昼的,需要先从主题之大范畴想,然后再缩窄范围画

板贴「霸王龙」之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昼脑图

二十分钟

学生能掌握利用脑图作为写作大纲之技巧 学生试画脑图 指示:你们现在假设要作一篇题目为「难忘的一件事情」之记叙文,试画一幅脑图作为写作大纲。

第三教节:

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提问/指示/讲述

安排

五分钟

引起动机 教师提问

提问:记得上一课我们学了画甚麼东西代替写作大纲?

(脑图)

讲述:今天你们便尝试利用脑图来写作文章吧!

  学生能利用创意想象力写文章

 

指示:现在你们都有作文工作纸,你们需要以母题「火星人」为题材,作一篇不限题目、不限字数之短文。然后按文章内容,为文章自定子题,例如「假如火星人到了地球」、「假如我是火星人」等。记紧想像要抓著事物之特徵与特性。

指示:你们作文之先,请自己试昼一幅脑图,於脑图正中之圈填上母题,然后再想想你的文章内容,把它画成脑图。昼完后便按脑图之大纲作文,最后为文章自定一个子题。

文学作品特定的样式,指各种文学作品形式上的类别。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文学体裁是历史地形成的。各种文学体裁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文体分类的依据。

  文体分类的沿革 中国历史上对于文体的分类,早在周秦时代就已萌芽。如在《论语》中就曾出现过“诗”、“书”和“诗”、“文”等名目,但当时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性著作还没有严格地区别开来。到了两汉,随着辞赋等纯文学的发展,出现了“文章”、“文学”等名目。当时所谓“文学”,亦称“博学”,一般指经、史等学术著作;而所谓“文章”,亦称“文辞”,则指带有辞章意义的作品,包括诗歌、辞赋、史传、奏议等。这类名目的出现,意味着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开始有所区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文学体裁的日益多样化,文学分类理论逐渐形成。曹丕《典论·论文》所谓“夫文本同而末异”之说,可以看作文体分类的滥觞。他根据这个原则把当时认为属于文学的著作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稍后,西晋陆机的《文赋》,提出了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事物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主张。他把文学作品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对每一种体裁的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

荷花淀的主要内容: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扩展资料: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小说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融小说、散文、诗歌为一体,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宛如带露沾水的荷花,既有绚丽多姿的风采,又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醉人清香。如作品开始描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的场景,作者用“雪地”、“云彩”。

比喻水生女人编成的大片苇席,又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样富有水乡气息特征的事物,寥寥几行就点染出荷花淀的风貌。

这样优美的景色与主人公萦徊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接着写夫妻话别,话别语言则是质朴无华而感情真挚的深沉。这一切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当时的环境和人物思想生活的特点。

——荷花淀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荷花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花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听信号四散追逐跑、躲闪,提高快跑、躲闪的技能。

 2、能迅速正确应答儿歌,体验问答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准备自制荷叶帽一顶;活动前幼儿熟练掌握儿歌《荷花荷花几时开》。

  玩法与规则:

 1、1名幼儿蹲着做“荷花”,其他幼儿手拉手成圆圈状围着“荷花”,逆时针走,边走边问:

 “荷花荷花几时开?”“荷花”答:“一月不开二月开。”又问:“荷花荷花几时开?”答:“二月不开三月开。”如此重复,直到“荷花”答:“六月荷花满池开。”答完,立即起来追捉周围幼儿。而其他幼儿一听到“荷花六月开”,便立即四散跑开。“荷花”捉住一名幼儿后,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2、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当听到“六月荷花满池开”时,其他幼儿才能四散跑开,扮荷花的幼儿才能捉人。

 3、做荷花的幼儿可在圈内自由做手臂动作,以增加角色的趣味性。

 4、幼儿人数较多时,可分成几个组同时进行,间距大些,避免之间的碰撞。

 5、此游戏开展的时间或内容可结合四季有代表;性的花开放的时间进行改编,如迎春花、菊花、水仙花等。

荷花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

荷花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真了不起”等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荷花图,看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姿态是那么美!通过学习课文第1段,知道荷花的味是那么清香(板书:闻、香),吸引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板书:看)美丽的荷花引起作者哪些想象?(板书:想)你们愿意和作者一同去看看吗?

 (二)、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来到荷花池边,我们和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图,指名说)(板书:叶、花)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然后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2、谁来读你画的描写荷叶的句子。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

 3、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边读边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哪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多、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板书:多、绿、大、圆)作者写得好,我们是不是也要读得好。谁来试一试。

 4、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那么谁来读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学生交流)这句和老师找的一样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师设疑:荷花明明是“长”出来的,怎么能说是“冒”出来呢?在这里你们觉得这个“冒”字用的怎么样?

 (2)学生交流:从“冒”可以感觉到荷花往上升,突现出来。

 谁还来读一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

 (3)(随学生回答出示幻灯4-6句及插图)

 ①莲蓬,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鼠标指图,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②“饱胀”,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 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最好。(饱满得要胀破开来)。

 那么这几个句子描写了哪几种姿态的荷花?(学生回答:才开、全开、将开,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这三种花)。这里,作者用三个有的把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板书:才开、全开、将开)看屏幕,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哪个同学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

 5、(指图),同学们看图,满池的荷花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美)

 6、下面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7、(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边板书:活的画),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说这一池的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指名说)谁能把这一池的荷花读“活”呢?(男女生赛读)

 8、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幻灯)

 (三)、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那你们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谁来做做动作?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一看: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入迷了)

 4、同学们,你们也愿意做一朵美丽的荷花仙子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然后把你想象到的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谁说的最丰富、最奇妙!

 5、同学们,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用感叹的语气来赞美)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好吗?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画:画一幅荷花图,配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2、写一写: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3、背一背:这篇课文写的很美,我要把它背下来。

荷花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熟悉课文: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在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

 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分析情节线索:

 1、让学生概括文中几个场面的内容:

 ①月夜编席

 ②夫妻话别

 ③探夫遇敌

 ④助夫杀敌

 ⑤学夫杀敌

 2、让学生找出这篇小说的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崐──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3、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4、小说要表现那些人物?

 明确: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学生集体朗读: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注意神态描写)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总是”有自豪也有嗔怪。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也表现了她的忠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

 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

 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板书:

 追问 体贴、温柔

 对 机敏、稳重

 赞同 顾大局

 话 明大义

 应嘱 吃苦耐劳

 勇敢

 5、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三、小说的主题:

 描写了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

  四、艺术特点:

 语言简洁传神,充满诗情画意。点面结合,剪裁得当。

  孙犁的文学观与其代表作《荷花淀》

  ——郭文富 李子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较有成就的作家群之中,孙犁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作家。

  我们说他有特点,一是说,他在文学创作生涯中,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那就是他是先有理论而后有创作的‘二是说,他的有成就的作品,多是以农村青年妇女为创作对象,又多是放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之中。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他自己的风格。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孙犁的文学观做粗略的阐释。并通过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荷花淀》,对其文学观在实际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做以分析和概要的说明,以求批评指正。

  一、孙犁的文学观

  孙犁的小说和散文的声誉是很高的,而这些声誉多少有些掩盖了他在理论上的成绩。在他纯净优美的作品中,绝少说理的成分,然而,他的作品又都闪烁着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的光华。

  孙犁理论文字的写作虽不很多,但也积有了一部又 103篇( 1941年由编辑心得构成的《文艺学习》和 103篇文论),虽非企图构建一个理论体系,但对文学理论却颇有深刻的见地。

  1937年冬,在冀中发表的《现实主义文论》、《鲁迅论》,标示着作者初上文学征途,即服膺于我国“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师承于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奠基者,是所谓的“渊源有自,追求先贤”。文中也清楚地体现出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由于这种师承和影响,也由于 40余年的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实践,就形成并发展了孙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我们说,文学观上的现实主义,并不是指一些具体的创作手法,它的主要之点,是文学反映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文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的社会功用的看法。孙犁对现实主义的论述,所着重的是这些方面,并且具有独到的见地。

  孙犁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一个基本点是:强调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生活孕育和决定作家的作品,作家应与时代相结合,表现时代精神。

  孙犁把社会实践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看作是文学的源泉和动力。他说:“群众的斗争和生活,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才是文艺的真正源泉。”“文艺的自然土壤,只能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斗争。植根于这种土壤,文艺才能有饱满的生机。”他自己的文学创作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文学观。他在回顾自己的文学道路时说:“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写作竟出乎意料地成为我后半生的主要职业。”“因为我有机会参加了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我才能写出一些反映这两个时期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

  文学的反映生活,是渗透了作家的主观情绪和对生活的认识的。它要求作家的是,必须首先有对待生活的真实感情。孙犁把对文学作品的真诚与作家思想感情的真诚,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看待的。这是孙犁突出的艺术要求,反映了他的人格特点。他提出,“创作的命脉在于真实”,“是生活的真实和作家意态的真实”。

  关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孙犁有两点突出的见解。其一是要着力于表现时代精神;其二是要在创作中实现个人与时代的完满结合。他说,“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他的种种特点。因此,每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家群,也都有他们特殊的标志。”这才决定了这些作家既不同于前,又有异于后的文学生涯。“反映这一时代(指抗日战争)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多数。”在写作这些作品时,我的“思想、感情,和我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拍节之处。”实现了“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忠诚于时代、忠诚于人民,其感情与时代和人民相通,创作与时代契合。又可看到,作家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反映时代的脉搏,并在作品中融进作者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真诚地“表现自我”,使作品“反过来作用于时代”。

  孙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另一个,也是核心内容是: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主张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孙犁一贯主张文学是为人生的,要求文学作品要具有一种理想的力量、人情与人性的力量、美与善的力量,也就是人道主义的精神。他说:文艺这个东西,应该是为人生的,应该使生活美好、进步、幸福。我们要提倡。“我们所追求的文学,它是给我们人民以前途、以希望的,它是要使我们的民族繁荣兴旺的,充满光明的”。他的创作实践和作品都有力的证明了他的理论不是空的。

  文学的为人生,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和魅力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不只要深刻地反映现实,还要“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文学艺术,“除去给人以美的感受外,”还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教育手段。”孙犁的作品从实践上对他的文学观做了深一层次的诠释。他的作品,向以诗意优美浓郁、情意深婉动人著称。这除了题材描写、语言等原因外,更深一层的是得力于作者在人物身上倾注的深情、对人物美好善良品质的发掘和由此而形成的崇高的生活境界与思想境界。孙犁说过,“即使是风景画吧,抒情诗吧,也应该是和现实生活现时斗争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美,绝不是抽象的东西,也绝不是孤立的东西。必须在深刻反映现实并鲜明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才能产生,才能有力量。”作者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妇女,如:秀梅、水生嫂、浅花、吴召儿、春儿等,作者无不充满着感情,传神地描绘着她们心灵变化的历程,欣喜和感佩浸入其中。构建出一道由一系列具有美好心灵和丰富性格的农村妇女形象的人物画廊,展示了他的文学观的实践和成果。

  综上所述,孙犁的文学观的基本内容,用一句“以为人生的热诚,真实深刻地反映 时代生活”可以概括。他的文学观虽非是独树一帜,但他有其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效果。而在创作中能完满成功地实践理论,又有其相当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说,孙犁确实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文学家。

  二、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

  孙犁的理论修养是很高的,并且在创作中成功地实践了理论。我们仅以其代表作《荷花淀》为例,对其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情美”这一方面,做以简要分析,以窥其文学观与创作实践相统一之一斑。

  《荷花淀》是孙犁 1945年创作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小说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是以轻松的笔调,通过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满腔热情的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同时,也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

  人情美 ,并不是简单的人的情感的美 ,它是实践主体——人的生活的灿烂多姿的美 ,其表现在人与人的深厚交往 ,表现在个人对集体、个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大公无私是一种人情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人情美 ;见义勇为、肝胆相照是一种人情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一种人情美。

  孙犁在关于《荷花淀》的创作中谈到:“农民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他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 ,自己的生命 ,自己的家园 ,自己的妻子儿女 ,都没有保障 他们要求保家卫国 ,他们要求抗日……至于那些青年妇女 ,我已经屡次声言 ,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 ,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 ,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小说正是通过普普通通的农民对壮丽山川草木的迷恋钟爱之情的渲染 ,深挖了蕴含于他们心底的人情美 这才是陷日寇于灭顶之灾之最深厚的社会根源。

  本篇小说富有优美的人情味 ,其中开头的写景、夫妻对话、妇女们探夫,闪耀着人情美的光辉。

  开头的写景:

  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白洋淀,守户编席的**,洁如雪的苇席,香飘万里的荷叶荷花香,作者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反复勾画白洋淀的湖光水色,风姿秀态,其目的正是为了抒发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勤奋劳动,创造了美好的家园的自豪情怀。人民对于经过他们祖祖辈辈改造,疏理,美化过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深情。这种辛勤的建设家乡,改造家乡的乡情乡爱,正是白洋淀人民的人情美。

  夫妻话别和妇女们探夫这两个场面,从人物的表情、对话中揭示了人物的人情美。

  夫妻话别场面: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 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了一下”乃至“划破”,这一细节分外逼真地反映了参军一事在水生嫂心中如晴天霹雳,非同小可。她对丈夫出征显然是没有思想准备的,感情上一时难于转过弯来,依恋不舍之情难于割断。说明她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圣女”,而是有丰富柔情的年轻的妻子。可另一方面,水生嫂虽然一时难于接受丈夫参军的现实,但她毕竟是一位贤惠明智的劳动妇女,并未大吵大叫地阻拦丈夫正义行动而是习惯地把划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不声不响地听丈夫说报名参军的经过,把内心矛盾尽量解决在自己心中,不增加亲人的负担,听了丈夫说他“第一个举手报名,”她低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既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举动又赞赏又“怨恨”的含糊态度,又反映了她在理智上肯定,在感情上否定的矛盾心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开明取代了狭隘,由此闪现了水生嫂顾大局、识大体的人情美,这是合情合理的。有水生嫂这样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情美的妻子,水生抗日还能有后顾之忧吗?这也是陷日寇于灭顶之灾的根源之一。

  妇女们探夫场面:

  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到水生家里来”,议论要去探望她们参军的丈夫。明明因为自己思念丈夫,却转弯抹角说:“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明明是自己想去探望丈夫却说什么“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好看头啊!”这些话十分真实地突出了 40年代的农村青年妇女,因受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耻于公开说思念丈夫的社会心理,迫使他们编出如此天真可笑的瞎话,为探夫制造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说明她们的思夫之情该有多么强烈,多么痴迷!这种真情实感和善良愿望以及毫无矫情虚假之意,正体现了妇女们的人情美。有着这样人情美的妇女们,她们一定能同丈夫一样参军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从自己的家园中赶出去。

  正是因为白洋淀人民有这样的人情美,所以妇女们的参军抗日以及她们的慷慨奉献才显得真实可信,这正是陷日寇于灭顶之灾的最深厚的社会根源。

  从以上对《荷花淀》的简要分析看,孙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体现的也是较充分的。首先,它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民族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坚决消灭侵略者的时代精神;其次,在作品中,实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亲人的安危与抗战、小家与大国的思想碰撞,最后得以统一,完美地结合于时代精神;第三、体现着为人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创作倾向成功地融进人物形象上,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理想力量、人情与人性的力量、美与善的力量。

  孙犁在评论《红楼梦》时说:“作者用了多大的热情,写了那么多可爱的人物。这些人物可爱,并不因为她们是女孩子,而在于作者赋予她们的可爱的性格。”“众多的善良的人物性格和高尚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读了以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爱。”对《红楼梦》的评价,也是为自己立下了艺术目标。我们可以说,孙犁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了这一目标,因为他笔下的人物除此之外,还具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气息。

  语短意无穷,美在含蓄中——谈谈《荷花淀》中水生女人的对话美

  作者:湖南省安…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资源站 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05-11-24

  孙梨的代表作《荷花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农村青年的故事,它反映了冀北人民的战斗生活。它写战争,却没有战争的血腥味和恐怖感,通篇洋溢着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富有和谐柔媚秀雅含蓄之美,读起来如同咀嚼一首优美动人的散文诗,给人一种温柔、轻松、心旷神怡的美感。正是这些闪光美点,使得《荷花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独放异彩的一朵奇葩。

  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含蓄深沉的语意,清新明丽的文字,贴切传神、通俗、精湛而又典型化的人物对话,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的美。尤其是“夫妻话别”一场中水生女人对话的含蓄美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生从区上很晚才回来。女人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这看似平淡的一句问话,语意中却有着忧虑、关切、责备和自豪等丰富的内含。当水生说,会上决定成立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很值得仔细地咀嚼,反复地品味。“你总是……”其口气本来是在爱意中表示不满,表现了女人对丈夫的依恋的感情。“总是”一词,看似平常,其蕴藉却十分丰富。因为它熔铸进了女人十分丰富、细腻的感情活动。“总是……”什么呢?“很积极的”。从这个后续短语“很积极的”来看,女人又确乎在称赞丈夫,她为丈夫“第一个举手报了名”而感到自豪。这就是说,女人是在用不满的口气表示满意的心情。她没有因依恋丈夫而拖他的后腿,而是称赞他的积极,含蓄地表示对丈夫行动的支持。这种又嗔又爱,又舍又恋的含蓄深沉的复杂情感,这种识大体、明大义的崇高品质,不是通过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这样的一句很简单的日常用语来表现的。

  “你总是很积极的”。虽表明女人实际上是对丈夫行动的支持,但还是含有那种剪不断情丝的女人所特有的不满口气。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因而就更恨鬼子,现在丈夫要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决不会阻拦。但她毕竟是个女人。丈夫这一去说不定是生离死别,因而在水生进一步作解释,力求将思想工作做透时,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你走,我不拦你”,这就是当抗日风暴来到时,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对民族对国家所作的切实回答,这个回答表现了女人在党的教育下不断觉醒的意识和时代的灵魂。“家里怎么办?”说明女人在深明大义的同时,想到丈夫走后家里的担子问题,感到难处,不能不实事求是地摆出家庭困难,这是一种女人潜意识的本能。当水生进一步做了工作之后,女人鼻子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而是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女人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业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女人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这句话表明她决心挑起家庭的重担,可以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有血有肉有思维的农村女人对丈夫唯一的嘱咐:希望丈夫到部队以后记着这一家子人,记住妻子的一颗心——人分离了,心永远不分离!这句话虽然有着感情上的矛盾,但这不仅没有损害人物的形象,反而更实实在在表现了水生女人特有的含蓄的精神世界。因为她在国家、民族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矛盾时,舍小家,为大家,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毅然支持丈夫抗敌卫国的爱国行动。

  当水生从别人家里回来的时候,女人还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来嘱咐自己。丈夫的嘱咐句句在理,女人轻轻地连答两次“嗯”。这两个“嗯”字一诺千金,颇有份量,意味着她要挑起丈夫留下的生活、生产、进步、识字等重担。但真挚多情的女人并未满足于丈夫这些勉励的话,最后耐不住了便反问道:“还有什么?”待丈夫说出了那句最要紧的话后,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表面上看是丈夫嘱咐妻子,但实际上是妻子对即将出征的丈夫表白自己的忠贞。这是儿女情长吗?是的!这种儿女情长是正常的,它体现了女人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感情。因为丈夫是去打仗,真要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是难于想象的,所以她才流下了眼泪。这眼泪表现了女人的意志软弱吗?不是的,而是反映出妻子的决心——她是流着眼泪答应了丈夫的要求。自古英雄有泪不轻弹,水生女人的泪也是不轻弹的。只有在这敌人进行大扫荡,形势异常紧张,不论丈夫或自己,都有牺牲的可能。所以他们的分离,既是生离,也可能是死别的时候,她才流泪答应。两个“嗯”字,一个流泪答应,传神地表现出女人此时复杂的思绪,饱含了多少韵味,蕴含了多少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在这含蓄而富有深意的话语里,既有应允,赞许,也有决心、刚烈,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品质,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农村妇女,那种可杀不可辱,为党和革命的事业贡献一切的高贵品质,尽在其中了。

  女人在丈夫临别之际,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豪言壮语,而是将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热爱这两种伟大的感情自然地统一在朴素的语言中。这简短的几句话,无不语短意长,字字千钧,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像和创造空白,从而获得一种无限的含蓄的美感享受。

一、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做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往往使课堂没有了生气,学生没有了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而课前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语,课堂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手势,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个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有的同学为之泪下;在导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立足教材,强化延展,走进生活,寻找感动。

(一)、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二)、走进生活,寻找感动,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分一厘真诚的捐助,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无言的爱,无不触动人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发现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而感动。让学生在生活的感动中,提升其思想境界;在对感动的记载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三、以感动为契机,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爱,培养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爱”与“责任”的情感教育主题,教师应抓住“感动”这一契机,“感动”是学生学会“爱”,形成责任感的情感基础,也是学生能真诚地付出“爱”勇敢地承担责任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之中,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去发现真、善、美,去触动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感动,并抓住“感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组织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如何报,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除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展相关的以感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我感动,我要说,我要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可开展“他(她)受伤后的报道”、“本校贫困生之现状”等等语文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使自己的心灵感动,使自己懂得爱与责任,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情感素养的提升,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出事学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2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