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草根越是贫穷,越要背叛原生家庭

越是草根越是贫穷,越要背叛原生家庭,第1张

1、

这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原生家庭也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

总有人会这么问:为什么我这么努力,每天拼命加班,收获却还是那样微不足道?

为什么我总觉得别人有的都是我得不到的?

为什么有的人能和每个人都关系那么融洽,而我却是只社恐?

我为什么老担心上级不满意我、中意的女(男)朋友不满意我,我自己也不满意我?

如此等等,诸如此类。

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形成的惯有的心理和逻辑。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当你因为某一件事很开心或者很生气的时候,像不像从前你父母的开心或生气的表现方式?

如果像,说明你其实一直还处在原生家庭行为逻辑的影响中。

不是说原生家庭行为逻辑不好,只能这么说,越是草根家庭,想发展,越要摆脱或者克服原生家庭行为逻辑的影响。

成年以后,我们要明白一点,父母发展的天花板就是你的起点。

如果超过了这个起点,那就到了父母认知以外的世界了,他们无能为力或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无效。

你只能自己做出判断。

一位一辈子务农打工为生的父亲,他无法为在钢筋水泥丛林讨生活的你提供更好的人生解决方案。

一位大半生郁郁寡欢觉得所遇非所人的母亲,估计也无法为恋爱当中纠结的你提供更好的 情感 取舍意见。

2、

视野,的确能决定格局。

我自己家老爹就算个好案例。

当年从部队退伍时履历优秀、一身笔挺、剑眉星目,省城有几家单位可以去,首先接受对口安排当了一名狱警。

制服上身威风凛凛,可是穿了不到两年,他觉得自己制服穿够了,想当文人。

领导同意,安排去了子弟中学。

表现优秀、业务能力突出,组织派送公费去湖南第一师进修了两年。

一切应该都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了吧。

玉皇老仙也没猜到我老爹神奇的脑回路:他居然想调回老家乡里!

一跟领导提,领导都被他气笑了:别人都只想进城,哪怕是干个清洁工,那时也是编制铁饭碗啊,有工资有福利还有住房分配。

谁还会从省城想着调回乡里去啊?

我老头就有这么倔,领导爱才,一直拖着没办。

他就天天找还发脾气,领导也火了,大笔一挥批了,只是跟他说:以后要是后悔了,提都不要提我!

我老爹斩钉截铁:我绝不后悔!

为啥我爹非得从省城回那个当时电都不通的乡里呢?

只因我奶奶总念叨:幺儿啊,你到城里,妈就难得看到你了哦。

我奶奶中年守寡一人带大我爹三兄妹,我爹考虑兄长孱弱生怕老娘吃亏。

为了自己老娘,义无反顾地回来乡里,而且首先只能是到隔壁乡镇,过了十来年,才调回自己家这边。

到了乡里,马上经人介绍,和乡里大妞——也就是我妈,成为夫妻。

从四十五岁后,老两口再也没挪过窝,就在那所偏僻的乡村中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吵吵闹闹。

到现在,老头偶尔翻到过去的相册,老妈就在旁边取笑,指着其中某位女士对我们讲:这就是当年喜欢你爹给你爹洗衣的那个英语老师啦。

老头讪讪一笑,不否定不肯定。

有一次我问他,遗憾吗?

他说,我自己没啥遗憾,对你们妈妈也没啥遗憾,就是觉得有点亏欠你们兄妹。

你看看,当年我那些同事,哪个不是在省城几套房,谁谁家儿女在国外留学定居了,老孙全家移民去了澳洲。

瞅眼看看我:你自己多努力吧。

如果换做是我,打死我,我都不会在当时回去的。

可以在省城扎下根再将老娘接过来嘛。

可谁都没有开上帝视角。

我奶奶一句念叨决定了我老爹的人生。

当然,也离不开骨子里他的思乡情节。

小时候,骂我打我狠了,我就会哭着说:你其实就是一农民。

3、

原生家庭经年累月对人形成的思维和认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或者终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逻辑和成长轨迹。

很多的原生家庭都非常注重节俭,从骨子里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

这个本没错,但当这种节俭运用到人际关系处理上那就大概率会表现为小家子气、小格局只看眼前。

而关于“得失”的逻辑就是“舍得”:有舍才有得。

九十年代初期,高中毕业生好像有政策经过统一培训和考核可以去新疆支边工作,解决文凭、解决工作、解决户口、解决干部待遇,只是要干满十年才能调回内地,只是要自己掏这一万培训费。

我们村上有个屠夫,小学三年级学历,常用汉字都认不全。

他砸锅卖铁、求爷爷告奶奶、信用社主任家的门槛都被他踩烂了,各种软磨硬泡硬是凑足了这一万元。

送他儿子去新疆,出门前一天,大办宴席,红光满面。

儿子走后,越发勤快地杀猪。

天天守着猪肉和老婆吃糠咽菜,还钱。

今天,他早就去他儿子那享福去了。

城里呆烦了就回乡里自己盖的小别墅。

儿子现在早已经是省内某市的干部了。

当年那些嘲笑他的村邻,他们的儿子继续着他们农忙时在土地里洒汗农闲时在工地上洒汗的日子。

贫穷的草根家庭如果不改变其惯性的思维格局和行事逻辑很难有本质上的改变和迭代。

4、

原生家庭对性格的成长和塑造成型也是影响深远的。

或者说,你的性格里隐藏着原生家庭所有好与不好的折射。

我表姑当年啥都不要就一门心思地想嫁给我表姑父。

直到现在,上了年纪的乡邻们坐一起闲话聊起我表姑父,空气里总是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据说,表姑父第一次来到我们村子的时候就引起了轰动。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盘亮条顺。

175的个头、一身没有领徽的军装、皮肤白皙腿儿硕长,尤其,一笑满口白牙还有俩酒窝。

皮肤白是因为表姑父总是用牙膏洗脸,这是后来村里堂客们发现的。

啧啧,那个年代就知道护肤了啊。

最关键是这人,他到哪儿,哪儿就快活,满脸笑意,讲话活泼有趣,爱交朋友。

现在叫情商高。

用表姑父自己喝高了的话说:走遍天下,到处是他的朋友。

表姑父是湘乡人,爱喝酒,那真是“喝杯白酒交个朋友”,不管到哪里,一回生二回就是好兄弟,一起喝酒吃肉,六六六。

我爸经常调侃他,到底是北京皇城呆过的,见过世面。

表姑父是北京某部队退伍的,看那军营照片,站如松眉如电,一个字:帅!

到我们这第三回时,就和我们那几位年轻后生成了拜把子兄弟,还认了一门干爹。

姐姐妹妹的可能也认了一堆,只是那个没啥仪式。

表姑父可能属于志大才疏型的,一辈子没干出啥大名堂出来。

可他儿子,我那表哥可就不一样了。

表哥没有继承他爹的美貌,可是却将他爹善于交际的性格特点发扬光大了。

初二没读完就辍学了。

辍学后学了电焊氧焊,进了工程队。

到处拜兄弟认干爹,二十来岁就已经风生水起成了小包工头。

现在已经是一家工程公司的老板,身家千万肯定是有的。

掏钱后在乡里修路建桥,还是某某委员了。

表姑父虽老了,依然是老帅哥一枚,有儿子事业的滋润,每天在村里的广场舞中依然是耀眼明星一般的存在,大妈们围着他转不停。

每次过年遇见我这位财大气粗的表哥,我总是生怕他说:混得咋样,要不,来我这干吧?

性格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性格的形成跟原生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我们要能分辨出性格当中的利弊,进行有效地调整。

记住一条:性格是天生的不能改变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草根“背叛”原生家庭,不是讲真的要背叛过去、忘记过去。

而是要清楚地认知原生家庭对成长的不利影响,从藩篱里跳脱出来,拓宽自己人生可能的发展空间。

如果依着惯性运行,原生的东西将始终伴随终生。

越是草根,越要“背叛”过去。

越要迭代升级。

我总结了一下在我咨询过程当中,长期都处在“母胎单身”和“一直不谈恋爱”这种状态的女生,往往都可能是以下情况当中的一种,甚至多种:

1 原生家庭的阴影让她们不敢面对亲密关系

我们很多人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们父母的影响:如果我们父母的关系不和谐,会让我们对亲密关系这件事产生很强的恐惧感,导致我们到了最后对于和一个人在一起这件事,产生一种迷茫和焦虑的情绪。

有的女生在和我咨询的时候就表示:我也想恋爱,但是我一想到我父母,在一起二三十年之后每天都在争吵,甚至是打架,我就会感觉十分崩溃。

所以,原生家庭不幸福,很有可能就是导致女生不愿意恋爱,不想面对长期关系的原因。

2 人际圈子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和异性接触的机会

这种姑娘一般是这样的状态:在上大学的时候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忙着找实习和考公考研,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把太多的时间精力放到接触异性这方面,错过了恋爱的红利期。

进入工作之后,更是会面对一个特别尴尬的问题: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场地,就是办公室,但是办公室恋情又不被允许;真正等到了周末,自己又没有心情出去和异性接触。

长此以往,就进入了一个“舒适区”:自己也懒得改变了,自己也没有那个想法了,就这么单着算了。

其实这种姑娘的问题真的不大:她们只是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用完成任务的方式,去强推自己和其他异性相处就好。

她们最缺的是一个规划,而只要有一个对应的规划,只要能坚定的执行和完成这个规划,她们就有很大的概率可以脱单。

3 恋爱对于她们来说,真的不重要

这种女生对于恋爱的态度,真的是可有可无:她要么是长期忙于工作,要么是长期忙于学业,要么是周围有一群很好的朋友恋爱这件事,对于她们来说需求真的不大。

有的时候我也会问我身边一些长期单身的朋友:为什么你们单身?

而她们的反问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脱单对于我而言,有什么必要呢?”

我们选择进入一段感情,无非是在追求稳定感,陪伴感,认可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一个稳定的预期和规划。

但是如果这些他们自己本身就可以拥有,为什么还要选择恋爱呢?

恋爱真的不是人生的一个必须的选项,对于有的人来说:如果她们的生活当中就压根没有这个诉求,她们为什么要选择恋爱?

就好像有的人不结婚可以过得相当好,但是你偏偏要让这个人去结婚相亲:你觉得你在帮这个人,但实际上你是在耽误这个人。

4 对于恋爱的品质标准要求不一样

我们就说一件事:谈恋爱需要什么?

对于有的人来说,谈恋爱甚至都不需要喜欢一个人,自己寂寞了,对方也空着,就可以谈恋爱;对于有的人来说,谈恋爱至少需要喜欢的感觉;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喜欢的感觉”本身也分层次——这个人对恋爱对象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喜欢,还要契合。

我之前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女生,当她们和我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给的解决方法就很直接:在我看来,没有绝对高到不能实现的标准,只有不够多的样本量,以及没到位的周围环境。

也就是说:觉得自己是因为标准太高所以找不到对象的女生,可以考虑往以下这两个方向努力一下——

和第二种女生一样,真的把“见异性”当成是自己的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真的认真去通过各种渠道去发展认识异性:你潜在对象总共就三个,你还都不满意,你怎么可能找到合适的对象?

另一个方式,就是改善自己的圈子:有的时候不是样本量不够多,而是你所在整个环境导致你样本量再多也没啥用处——

你想要更多优质的异性,你就在一个小县城,你找不到;你想要更多高收入群体的潜在对象,你就在一个人均收入三四千的行业,你找不到;你想找一个常青藤名校硕士学历的人,你自己就是一个专科,你找不到

所以,不是真的因为找不到对象所以一直不谈恋爱,而是我们没有扩充足够的样本量,没有改善我们自己的环境。

5 对自己的价值评估没有到位

其实我很不想说这件事,因为太得罪人,但是确实这在我们的咨询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有的人一直不谈恋爱,往往也是因为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评估出现了问题,简而言之:这个人想要的对象,以她的条件根本找不到。

所以我一般会建议那些很想找对象,但是一直都出现问题的人,真的找到一个情感婚恋领域的从业人员(可能是咨询师,可能是婚恋中介),分析一下自己的条件和择偶标准。

我知道在那里,你很有可能听到很多让你感觉很不适的评价和分析,但是不要仅仅因为你不爽,就拒绝听这些评价和建议——

因为虽然有些话很扎心,但是别人之所以能从事这个工作,说明这个人多少比你更加了解现在的环境和择偶市场。

跳广场舞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锻练身体,广交朋友,陶冶情操,比闷在家里当宅男或宅女要好,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姐妹相约踏着欢快的舞步,随着音乐的旋律而舞动腰肢,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广场舞是利用舞蹈来抒发情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决定广场舞自娱乐性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广场舞自产生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广场舞蹈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它的个性特征在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广场舞蹈能够最广泛地使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成为精神金字塔的建设者。

广场舞弊端也不少,一,高分贝的音响影响小区居民休息,而引起小区居民的反感,有的小区居民与广场舞者发生吵架或打人的事件。,二,广场舞由于人多占地面积大,挤占其它的娱乐项目。三,由于广场舞人员鱼龙混杂,相互之间发生争吵,打架时有发生,有个别广场舞者容易激动而发生突发疾病或死亡。四,个别孤男寡女或有夫有妻者成为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

综上所述,可看出广场舞有利有弊,它既有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有利面,也有影响居民休息和引发矛盾冲突的不和谐性因素。就我个人而言,只要政府和社区对广场舞的发展引导好、管理好、监督好,制定好相应的广场舞公约,让人们去自觉地遵守,让广场舞的排练有专门的场所,并在场所周围做好相应隔音措施,以降低广场舞伴奏的分贝,广场舞利大于弊,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此广场舞不应该被我们所摒弃。

01

杨澜在自己的作品《世界很大,幸好有你》里这样“吐槽”婚姻:

“太不公平了!结婚20年是“瓷婚”,25年是“银婚”,只相差5年,怎么人家就从泥土上升为贵金属啦?20年,7300多个日日夜夜,总该比“瓷”结实一点儿吧。”

在这个节奏快,选择多,压力大的时代,任何一对夫妻能够携手走完20年真的不容易,因为在这过程里,两个人不仅需要克服彼此间的矛盾,还需要克服周围环境投射进来的矛盾。

很多时候,引起两个人的婚姻出现裂痕,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失望堆积而来,而是两个人新组建的家庭附带的亲属关系导致的。

简单来说就是,婚姻的距离有多远,除却夫妻关系的和谐,还有就是彼此原生家庭牵连进来的亲属关系。

尽管很多人都会抱怨婆媳关系难处理,妯娌关系让人头疼,岳父岳母难伺候,婆家娘家顾此失彼等等,但只要我们能够拎得清分寸感,所谓的难也就成了易。

所谓的拎得清,需要夫妻双方都能从各自的原生家庭里抽离出来,这样才能以理性的态度,公平对待周围环境投射来的矛盾。

如果说夫妻某一方存在偏袒,做不到与原生家庭完全意义上的抽离,那么带来的必然是自我婚姻质量的缩水,距离上的拉近。

02

嫁给自己老公何海后,由于婚后跟公公婆婆分开过,加上婆婆年纪不大,思想上还比较开放,曹月跟婆婆的关系还算融洽。

比方说,曹月逢年过节回去,穿得特别的时髦,婆婆不仅不会说她不正经,没个当儿媳的样子,还会夸她漂亮,懂得打扮。

结了婚后,曹月跟老公两个人用各自这几年的积蓄,加上从身边几个朋友那里借来的钱,在县城里买了套房子,供两个人婚后住。

曹月的公婆都是退休工人,怕跟儿子儿媳住在一起闹矛盾,影响了他们的感情,就把老家的房子翻新一下,供他们下半生住。

老家到县城还有段距离,平时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曹月跟公婆基本上没什么交往,也就逢年过节陪老公何海回去一趟。

虽说曹月跟婆婆关系没有大多数婆媳间的“苦大仇深”,但两个人的感情也谈不上有多好,只是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

曹月跟老公两个人都算是有主见的人,对未来都有规划,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刚结婚那段时间,房贷,车贷都紧张,曹月那时候工作又没稳定下来,两个人就把生孩子这事往后推了推。

等一切忙的差不多了,两个人才把生孩子这事提上日程。原以为生孩子是件让一大家子都开心的事,哪知道却让曹月跟婆婆的关系闹掰。

由于自己的父母离住的地方太远,曹月也不好意思让母亲大老远跑来照顾自己,就让老公何海跟自己母亲说说,让她过来照顾自己坐月子。

本来曹月觉得婆婆照顾儿媳坐月子是件特别正常的事,毕竟孩子跟他们家一个姓,哪知道婆婆来了句:

“家里事太多,你爸身体最近还不太好,抽不出身,你让大海照顾你吧,实在不行你就请个人照顾。”

既然婆婆都这样说了,曹月也不好意思继续说下去。

“没想到你妈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怎么没听你爸说他最近身体不好啊,前段时间你妈不是还在朋友圈发她跟几个阿姨跳广场舞的视频,不来就不来,找那么多借口干什么!”

曹月的一番话,让站在一旁的老公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事就算了,我抽时间照顾你。”

因为坐月子这事,曹月跟婆婆的关系变得没以前那么好了,甚至连平淡都没了。

03

眼瞅着产假就要结束,曹月又舍不得放弃现在的工作,可工作的话,孩子又没人照顾,思考来思考去,为了孩子,曹月只好放弃工作。

因为这事,曹月心里对公婆开始产生了恨意,她实在想不明白,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怎么就没这个心帮衬照顾?

最让曹月恼火的是:公公婆婆每个月都有自己的退休金,年纪又不大,每个月老公还给他们两千生活费。

本来有了孩子,加上自己又辞了职,生活质量就没之前那么好了,家庭负担也比过去重很多,没想到老公还是跟以往一样,月月给生活费。

为了这事,曹月跟老公吵了很多次,但次次老公都说不管他母亲现在对他们做了什么,但作为子女就应该孝顺他们。

“我月薪一万,给我父母两千,有问题吗?”

“有问题,你父母才60,还有退休金,能自给自足,日子过得比我们都要好,完全没这个必要,而且这几年,你妈是怎么对我跟孩子的,你多少都知道。”

“我妈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孝敬他们不是应该的吗?”

每次提个这个事,曹月跟老公都闹的不愉快,曹月想让老公把工资卡交给自己,可次次老公都拿理由搪塞过去。

原本两个人幸福的婚姻也因为婆媳关系的不愉快间接性变得不愉快,甚至曹月的老公拿孩子夜里闹腾为理由跟她分房睡了,两个人的婚姻质量也在慢慢缩水。

04

有这么一句话: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婆婆是怎么对待儿媳的,有一天儿媳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回赠”。

很多时候,夫妻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还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去慢慢恢复,可一旦是婚姻附带的亲属关系出现了裂痕,就没沟通这么简单了。

毕竟夫妻关系的形成是彼此间的爱情,而附带的亲属关系形成仅仅是两个人组建的新家庭,这种关系的维系靠的仅仅是两个人,某一方的拎不清必然导致关系失衡。

对我来说,曹月老公的做法并不都是错误的,作为儿子,他是对的,但作为老公与父亲,他是错的。

对与错之间的界限感,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出的“能否让自己从原生家庭里彻底彻底抽离出来”。曹月老公错就错在他未能把自己从原生家庭里抽离出来,他爱曹月,但他更爱自己的父母。

明知道父母一直没把自己的妻子当成儿媳去看待,换句话说就是没尽到长辈的责任(照顾儿媳坐月子,帮衬着照顾孙子),可他还是把父母放在妻子前面,不听妻子劝,孝敬父母。

这样的男人,是父母眼里的孝子,但永远都不是妻子眼里的好老公,只会让处在其中的女人心寒,然后是婚姻质量的逐渐缩水。

其实,真正融洽的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应该是相互独立且相互依赖,既不啃老,也不啃小,多体谅包容,一家人才能和和睦睦。

在轰轰烈烈的全民追剧热潮中,今晚电视剧《小敏家》终于画上了一个温馨的句号。

作为“柠萌影业+黄磊+汪俊”组合的第三部作品,《小敏家》从开播到收官,始终在向观众明确传递:这是一部不一样的家庭伦理剧。

在这里,代际冲突和子女教育等传统话题成为点缀,陈卓和小敏之间的中年爱情才是描绘的重点,这突破了观众和市场的思维定式,带来有别于以往家庭剧的观看体验。

先锋必然伴随一些争议,但争议更加体现了《小敏家》的价值。

让中年爱情被看到、被关注、被讨论。

《小敏家》通过对陈卓和小敏恋爱过程的细细描绘,让许多观众第一次在荧屏中看到属于中年人的爱情。伴随着两人相恋、分手、重逢、结婚等一个个节点,观众关于中年爱情的讨论热度一路上升,不断产生社交平台话题,还衍生出了“中年爱情就是”的各种定义。

让家庭伦理剧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小敏家》因时代变化而生,没有过往家庭伦理剧中必定大掀波澜的老一辈和小一辈,相比较呈现冲突,更加愿意尊重家庭中的每个个体,这种符合当下中国家庭中越来越理性开明的代际关系,其实才是未来家庭伦理剧创作的基础,而不是总停留在过去。

让播出平台和柠萌影业获得了高热度和流量。

年底向来是一向是各大影视公司和平台“神仙打架”的时段,都铆足了劲上大剧、好剧。在一众竞品之中,《小敏家》的表现足够亮眼,开播首周就成为了湖南卫视收视年冠,并取得了优酷年度流量冠军的好成绩,其他剧播出同期在数据上无出其右。

那么《小敏家》是如何做到的?

塑造一个非典型母亲

“刘小敏身上没有‘妈妈味’!”

从《小敏家》播出伊始,围绕女主角刘小敏的争议就没有断过,尤其是关于她身为母亲的设定。但仔细思考社交平台中的类似言论,会发现“妈妈味”一词所隐含的刻板偏见,一定是先入为主的为母亲的外观和行动套入模式。

在这种偏见下,漂亮、干净、体面,甚至还有一些少女感的刘小敏,就成了一个异类,一个非典型母亲。

但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意识到刻板偏见的问题,开始为刘小敏说话,为所有非典型母亲说话,这正是《小敏家》希望达到的 社会 效果。

文艺作品始终是时代精神和大众诉求的集合体,而优质的文艺作品在反映时代的同时,还会起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小敏家》中反常态的母亲角色刻画,其实就是在扭转观众的刻板印象。

《小敏家》总制片人徐晓鸥曾在映前看片会上对媒体陈述创作理念:“刘小敏是一个特殊母亲,在她的人生排位当中,你会看到她更多地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因为对孩子有亏欠,而后悔之前的人生选择。”

所以观众看到的刘小敏是一个成熟女性。

在工作上认真专业,身为主任护士能力出众,教育下属遵守职业道德;在生活上自律自得,靠多年打拼买房安居,保持运动和读书的习惯;在爱情来临的时候,甚至能够勇敢接受是自己发小前夫的陈卓。

《小敏家》只用了寥寥几个镜头,就将刘小敏描绘的如此立体。然后儿子金家骏来到北京,她才逐渐开始学着做一个妈妈。从刘小敏延伸出去,《小敏家》中的女性群像同样也在突破观众脑中的思维定式,剧中既没有完美女性,也没有工具型的坏女人,每个女性的行为都自成逻辑,能够让观众理解和共情。

例如剧中陈卓的前妻、女强人李萍,一出场就是风风火火的大女人形象,与洪卫结婚、高龄怀孕、收养丈夫的孩子等每一个决定,都是出于自身感受和需求,绝不是过往影视剧里忍气吞声的豪门媳妇。但她也不完美,爱八卦、会妒忌,优点和缺点集合,组成了独特的李萍。

而刘小敏的妈妈更是近年影视剧里极为少见的母亲形象,早年离婚,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长大,面对大女儿小敏的新恋情和小女儿小捷的离婚消息能够坦然接受,甚至劝告两个女儿不要随意再次步入婚姻,显示出了新时代长辈的开明。

这些鲜明、立体、独特的女性构成了《小敏家》的女性群像。不过《小敏家》在创作中贯穿的女性主义,不仅仅是对女性的关怀,还拓展为对家庭中所有个体的尊重,每个人都不是推进剧情的工具人。

剧中突然到来,让刘小敏开始学着做妈妈的金家骏,有着自己的童年创伤,他不断求学、逃离、面对的过程,也是治愈创伤的过程。而小敏的恋人陈卓虽然没有那么复杂的过去和人际关系,但也曾面临中年危机的困扰。

这些足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角色,承载着《小敏家》想要输出的价值观,即扭转过去对母亲的刻板偏见,尊重家庭中每个个体的选择。在价值观和人物成立的基础上,才有《小敏家》反常规的中年爱情。

中年人也配美好爱情

时代变了,中年人也有追求美好爱情的权利。

这句话是《小敏家》创作灵感的凝练。以往的家庭伦理剧,提到中年人,似乎都是家长里短鸡飞狗跳,心动和爱情被生活磋磨,变成了搭伙过日子般的凑活。

但市场中少见不代表生活中没有中年爱情,也不代表观众没有观看需求。

“中年人也配得起一段美好的爱情,因为爱在每个年龄中,都应该是美妙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因为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家里需要一个男主人或者女主人所以才结婚,我们希望能够突破市场对中年爱情的描摹。”徐晓鸥说道。

但突破过往定式该如何做?

《小敏家》没有选择直接给中年爱情下定义,而是将小敏和陈卓的爱情放在一个个细节之中来体现。

剧中有一个情节,小敏因家庭关系陷入低落,此时陈卓打来电话邀请小敏约会,小敏本来有犹豫,但打开窗看到陈卓楼下打招呼,马上就下楼了。

见面时,小敏对陈卓,也是对自己发问:“一直觉得我会和一个我崇拜的人在一块,为什么我被你一约就下楼了呢?”

仅仅一句台词,就将中年爱情的特点描绘殆尽,即中年爱情没有年轻时设置的那么多条条框框,更受内心原始驱动,快乐和舒服才是两人相处下去的动力。

再往下一层,虽然更受内心驱动,但中年人都不像年轻人一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双方都有各自的父母儿女、人际关系等等,这也让中年爱情之中,有着更多真实而温暖的烟火气息。

小敏和陈卓在相处的过程里,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互相对对方的帮助和支撑。

尤其是在金家骏到来之后,小敏常常会和陈卓讨论 育儿 的经验,例如在要不要给儿子洗内裤、如何和儿子沟通、怎么相处不尴尬的问题上,陈卓给了小敏非常多的建议。

不过从戏剧结构上来考虑,这些零散小细节需要大情节来串起推动,故事中小敏和陈卓背后相互关联的人物关系产生了相对密集的矛盾,为故事增加了戏剧性和观看效果。

例如剧集开场就是小敏的儿子从老家来到北京,让陈卓和小敏的恋情转为地下。前夫金波因为金家骏和躲债也来到北京,多人之间的纠葛成为《小敏家》前期的主要矛盾。

但中年爱情的特殊性也由此得以呈现,那就是不以外力而动摇,考验的是恋人之间的勇气和信任。

试探和退缩本身就是中年爱情的一部分。《小敏家》中有一段对话十分精彩,发生在陈卓和小敏妈妈见面之后。

“你妈要是支持咱们在一起,你愿意和我结婚吗?”

“如果我妈支持,你愿意娶我吗?”

用假设隐藏真意,用问题回答问题,这段话放在任何一个年轻爱侣身上,可能都会产生 情感 动荡,但在小敏和陈卓之间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这是独属于中年人的默契。

《小敏家》的大情节和小细节都是为了描绘中年爱情的面貌,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剧其实没有呈现强冲突。

“我们对原著进行了非常多的改编,尤其是在叙事节奏上,尝试细水长流讲故事,因为《小敏家》的人物关系做激烈冲突其实是很容易的,但我们想让它更接近生活本身,用智慧去化解矛盾。”

从市场和观众反馈来看,柠萌影业所尝试的慢节奏叙事方式和中年人爱情故事,获得了不错的接受度,为此后同类型作品的创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伴随着 社会 发展和新思潮不断涌现,不同代际之间的误解已经不像许多年前那样根深蒂固,逐渐取而代之的是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

比如年轻一辈对长辈婚恋的态度在《小敏家》中发生了变化,因为他们生长在婚姻自由的时代,对父母的离婚和再婚更能够坦然接受。剧中陈佳佳会因为陈卓独自照顾自己多年而内疚,希望爸爸早日找到自己的幸福,并且对父亲的恋情表示支持。这和曾经家庭伦理剧里孩子总是仇视家庭新成员的剧情形成非常明显的变化。

剧中对老一辈的描绘更是令观众和市场惊喜。近几年影视剧里的女主角母亲的形象,几乎都是重男轻女的恶毒妈妈,但《小敏家》里的王素敏却表现出了开明的一面,对女儿的 情感 生活甚少干涉。

围绕着三代人,《小敏家》有着丰富精彩的人物群像,几乎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带入的情绪和经历。

中年一代的刘小敏和陈卓承载了最多的用户共情。他们是早年来到北京打拼奋斗留下来的人,尤其是小敏,主任护士的工作强度让她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工作上,参加儿子运动会请假都是按半天来算,闲暇时间也要学习英文来提升自己,这和许多中年甚至年轻观众的工作状况相符。还有小一辈的高考求学经历,老一辈养老问题穿插其中。

《小敏家》中新的代际关系和精彩的人物群像不是凭空而来,依靠的是柠萌影业对于当下 社会 关系的深刻洞察。

“我们其实将原著中的很多设定,进行了和现代 社会 的对标,把人物放在当下的价值观去解读。”徐晓鸥说道。

这就需要创作团队有把握时代的能力,从女性成长系列开始,柠萌影业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方法,即依靠大量采访和调研,不断挖掘现实生活,将其从一个个片段编织为影像故事。

如果给《小敏家》一个定义,“新家伦”比简单的家庭伦理剧标签更能代表这部剧。

对影视行业创作者而言,突破固有创作模式虽然难,但一旦打开新思路,就会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的创新剧集。

《小敏家》就是这个新开始,以新的主题和叙事方式为创作者打开视野,引领行业持续 探索 依托于中年生活的温暖现实主义题材,或许属于“新家伦”的时代已经到来。

由周迅、黄磊共同主演的都市 情感 生活剧《小敏家》接近尾声,让观众万万没想到的是,《小敏家》竟然在即将大结局的时候狂洒狗血。

其实《小敏家》之前的剧情已经很圆满了,陈卓和刘晓敏经过重重阻隔,终于结婚。两人携手走过喧闹的大街,在床上紧紧相拥、互相取暖的画面真的感人至深。

结果在最新的剧情中突然峰回路转,陈卓竟然患了肾癌,还非要和小敏离婚。

这样的故事走向被不少网友吐槽编剧是从韩国进修回来的,不然怎么会把韩剧中的“撒狗血套餐”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

而且,陈卓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积极治疗,而是为了不拖累妻子选择离婚,而刘小敏当然坚定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离开他,并且要和他一起携手抗击病魔。

陈卓拖着病体交代后事,把自己的资产安排好,让前妻李萍照顾好女儿。他害怕自己万一离开这个世界,会让自己一手带大的女儿受到沉重打击,从而一蹶不振。

这样的剧情很温情,但是也很俗套,简直就像是为了给这对中年相爱的半路夫妻加戏而狂撒狗血。

最后,患癌的陈卓手术成功,这与小说原著不同。原著中陈卓死去,留下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剧版中,编剧进行了改编,这改编很符合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性格。

除此之外,徐正与小婕的纠葛没完没了,也让网友疯狂吐槽。

观众眼看着刘小捷一步步落入徐正用爱设下的圈套,又看到她在婚姻里受尽伤害,没想到两个人好不容易离了婚,编剧竟然还给徐正疯狂加戏。

一会儿让徐正因为病态的占有欲进精神病院,让小婕同情他,一会儿又让徐正从精神病院逃出来跟踪前妻,给小婕制造恐慌。

而且还让徐正这个板上钉钉的“变态”向前妻刘小捷“深情告白”,说什么自己跟踪对方是因为害怕吓到小婕,自己精神问题已经治好了,想到之前对她的伤害,想要当面向小婕道歉。

《小敏家》越往后看,故事剧情就越套路,黄磊饰演的陈卓也越来越像他之前监制的“小”系列中的人物角色。

包括并不限于各种鸡汤说教,还有即兴的台词,都有一种让观众串台的感觉,但是没了“小”系列以孩子的成长压力为主线的核心之后,《小敏家》越往后就越拖沓零碎。

不过,也有网友说,剧中展现的琐碎与“狗血”,其实就是中年人生活的日常。《小敏家》所做的,只不过是把中年危机拿出来暴晒。

这部剧以中年视角为金线,串起的却是全龄段的都市生活。在家庭本位的故事空间中,对中年恋爱、代际关系、青春成长、老有所养等切面的全面关照,成为了可能。

这部剧追求日常美学,从衣食住行到商旅教医,都市人的生活场景和习惯被准确地呈现在镜头前,演绎成了让人同频共振的生活流。

这部剧还用轻喜剧的态度探照黏稠现实。不期而遇的生老病死、炽灼人心的爱怨念求,这些生活中的胶着地带《小敏家》没有绕道而行,而是让主角们用笃定和乐观淌过滞涩。对观众而言,这种现实关照既是抚慰的心态预演,也是有用的人生攻略。

《小敏家》的播出成绩也证明了它对全龄向观众的无差别感染。《小敏家》开播首周,便刷新了2021年省级卫视在酷云、CSM全国网、CSM63城的收视率纪录,优酷最高站内热度突破9938。

如今的剧集创作环境中,圈层、信息茧房、用户画像等术语,不断重塑着我们对观众的理解。在分众传播的大语境下,寻找共性与共通似乎成为了过时的话题。《小敏家》的热播更像一种提醒——观众依旧需要集体性的围炉夜谈。家庭生活作为现实的“最大公约数”,至少在都市剧领域,依旧具有不小的开掘空间。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都可爱

《小敏家》是一部打捞中年人形象的都市剧。

不是说之前没有以中年人为主角的都市剧,但能像《小敏家》这样把中年人从“上有老小有小”的修辞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坦荡张扬自己的志气和欲望的都市剧并不多。

周迅饰演的刘小敏是这部剧的钥匙人物,也是人物关系的中心。命运坎坷的她是传统中年群体的边缘人。在九江的老家人眼中,她一定是那个每家都有的“怪亲戚”:离异单身,常年在外工作,孤僻少言,甚至跟儿子都关系生疏。在北京的同事看来,她也是刻意保持距离的那一个,足够认真专业,也十分严肃冷感。

可放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比量,这种中年女性形象又很容易让人共鸣。她就是波伏娃所说的那种,要自由不要廉价的幸福的女性。

因此,在九江因为莫须有的“桃色事件”弄得满城风雨时,她选择结束了有害的婚姻关系。在北京,她也总是拒绝无效的关系社交,把精力放在了职业成长上。当前夫金波追到北京来,洗心革面蜕变成顾家暖男后,她依旧没有妥协于形式上的圆满家庭,而是选择了心之所向。与儿子金家骏的渐进交心、换位体谅更是高质量代际关系的样板。

刘小敏是遭际波折的中年人,也是终生成长的理想态。周迅独立、敏感的气质滋养了人物,刘小敏也因为她的内敛演绎越加动人。

黄磊诠释的陈卓,我愿意把他看成当代都市里的“张大民”。他不是世俗评价标准中最成功的那一类人,但却是都市奔忙人流中少有的乐天派。他对幸福的体认,不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而是懂得幸福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后的自觉选择。他将自己定义成实用主义者,但事实上,这份安定和圆融更多来自于他对自己普通人身份的认可。他给了刘小敏拥抱生活不确定性的勇气,让女儿在离异家庭长大却依旧能乐观豁达不乏同理心。

如果说,经历曲折的小敏是这部剧人物关系的中心,那么世俗乐观的陈卓就是这部剧的精神中心。

事实上,从《小别离》《小欢喜》乃至综艺《向往的生活》中,黄磊一直尝试张扬的都是这种当代“张大民”的形象。这次,在《小敏家》中,兼任编剧的他将这种世俗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涂松岩饰演的金波、秦海璐演绎的李萍,则是都市剧里少有的中间人物。

相较于主角刘小敏、陈卓,他们最重要的身份是前夫、前妻。但这两个人既没有沦为生发矛盾的工具人,也没有为了反衬主角而被“妖魔化”。更难得的是,《小敏家》还不忘把他们为人父母的付出,做女婿、当儿媳的体贴,尽数表现。如此,婚姻不在亲情在的微妙关系,便被巧妙勾勒了出来。

金波虽然被剧迷戏称为,前半部“气死人”,后半部“喜剧人”,但这个人物的心理逻辑、 情感 逻辑是连贯且动人的。他与小敏的婚姻之所以失败,除了两人性格不合,还与他在时代浪潮中的职业身份失落有关。到北京,经历了债务风波后,他痛定思痛,跨过了前半生一直逃避的人格独立难关。少了内耗的怨气,既会疼儿子又会哄丈母娘的金波,自然变得可爱了。

李萍更是直率果断的大女人代表,在她身上看不到“前妻”类角色常有的扭捏和占有。她对女儿的爱简单直接,虽然有时难免细腻不足,但“好妈妈”的称号是全家盖章认定的。她与陈卓的相处也是得体大方,好聚好散后终成老友,说的正是这种关系。剧集后半段,她先后经历了第二次婚变和事业崩盘。但她却能很快重整,一身豪气地南下深圳闯荡。这就是中年人的笃定和自信。

除了对中年人形象的打捞,《小敏家》还用不多的笔墨,侧写了青年人的纯粹、热烈,老年人的坚定、完满。

金家骏和陈佳佳两人,一个安静细腻、一个爽朗明媚。这两个人打个照面,就能激活一连串与青春相关的美好字眼。小敏妈妈和陈卓爸爸,一个体面内敛、一个张扬乐呵,看着这俩人在养老院里的斗嘴推拉,晚年生活就没有寂寞这一说。

细数下来,《小敏家》十几个主要角色,没有一个流于刻板印象。这与它从生活中挖故事、取节奏的创作方法不无关系。人人都爱“生活流”

四十多集看下来,明明没什么大事发生,为什么总还是想拖回进度条咂摸滋味?剧迷们在短评中的高频词“生活流”,也许是最好答案。

确实,尽管都拍婚姻恋爱、职场家庭,但能让都市剧有“生活流”的滋味却并不容易。《小敏家》的熨帖人心,是日常美学统筹下制作、剧作和表演三点发力的结果。

制作是为剧中人提供活动的情境,营造时空氛围的关键。《小敏家》在家庭情境、 社会 空间的织造上都下了大力气。

先说家庭情境。陈卓和刘小敏两个人、两个家,各有各的老小安排,尽管领证结婚后依旧难同居,这是中年恋爱的客观局限。

单以刘小敏的家为例,整体装修的风格淡雅复古,符合她骨子里的浪漫气质;主卧独卫、门口消毒,这是她医务工作者卫生习惯的家庭延续;客房儿子骏骏住的时候是学术极简风,母亲王素敏住的时候是70年代复古风,每一个空间都是角色性格的外化,没有一点马虎。至于门口那个没有淋浴间的客用卫生间,就更是私人情绪发酵室,陈卓在里面发过牢骚,家骏在里面躲过尴尬……一面镜子、一个水龙头,只用表情不要台词就是一场大戏。

到了 社会 空间,《小敏家》就更有讲究。

举一个小例子。小敏和陈卓有很多 情感 推动,都是在车里发生的。一周年的纪念日,是在 汽车 后备箱里过的;领完证之后的庆祝,是在车里吃栗子;沙尘暴的天气里,这俩人还在车里来过一次即兴野餐……

为什么车戏这么多?文化研究者把车里的空间和时间叫做“流动的私藏”,这就是属于都市人不多的私人时空。对小敏和陈卓这两个各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车里的时空就更是难得。受了委屈、遇了难事,一起开车出去吃碗面,牵着手相视一笑,就好像拥有了对抗全世界的能力。

都市剧里能像《小敏家》这样,把空间拍得那么有意味的,不多见。

剧作上,《小敏家》顺延了柠萌影业“小”字系列的整体风格,情节与细节密集交织,矛盾的起伏可能不大,但节拍的密度和滋味很足。

有些情节在剧作上可能只是过场戏,但《小敏家》却拍出了更多的意味。

比如,在陈卓和小敏领证结婚之后,有一场他送小敏去医院上班的戏。这本就是一个简单的过场,却靠细节的充实拍出了三层意味。

一层是台词上的,陈卓领证“上岗”后喜形于色,跟小敏商量着能不能把车大大方方地停到医院门口;一层是动作上的,小敏在空调出风口暖着她最爱吃的栗子,这和第一集中她和陈卓的出场戏前后呼应,修成正果了,栗子自然也更甜了;还有一层是情绪上的,多少有点即兴意味,陈卓光顾着开心在家门口迷了路,一边傻乐呵一边穷念叨,这细节就看得人嘴角上扬。

还有些戏只是交代结果的单场戏,却拍出了潜台词。比如,李萍把第二任前夫的私生子洛基从美国接回来,本打算送回老家。没想到,女儿佳佳回家一开门,就是被小朋友闹得直要逃的陈卓爸爸,还有忙得打转,急着要把洛基关到房间里消停一会儿的李萍。明里解释,李萍说是老家人势利眼,带不好洛基,自己不能眼看着小孩子受委屈。潜台词上,她已经习惯了洛基自然而然叫出的那句“妈妈”,从内心接受了他。

这些细节,也许不推动情节发展,但却是人物心理、 情感 逻辑发展的重要标点符号。

在表演上,《小敏家》更是以细节取胜。中生代的周迅、黄磊、涂松岩、秦海璐,老一辈的刘莉莉、韩童生……每个人的表演风格都不同,却总能调适到可以相互对话、激发火花的合适阈值内。

就拿陈卓患癌的关键情节来说,他选择在养老院的小广场上跟小敏坦白。广场上是跳着舞的子女和父母,广场边是情绪接近崩溃的小敏和陈卓。但在公共场合,成年人不能崩溃,因此两人把表演的动作收敛到最小,用控制不住的表情的抽动和避人的肢体动作戳中了观众泪点。

李萍得知陈卓患癌的情节,自知如果面对面定会绷不住的她,选择了跟他视频。在镜头前依旧是假装坚强的劝慰,眼泪则留给了挂掉视频之后的自己。这也是一段在 汽车 后座的戏,动作非常有限,但情绪极其饱满。

到了陈卓父亲那里,韩童生为他的戏剧化性格设计了戏剧化的反应,知道消息后路也走不稳、腿也站不直,嘴里哭哭啼啼,硬是被金波扶到了医院。《小敏家》是部轻喜剧,在处理这段低沉情节时,这么一段表演上的插曲很有必要。

结语

最后,想说说《小敏家》和现实的互动。

自播出以来,由这部剧激发的相关 情感 话题讨论就很多。比如,中年恋爱到底该不该谈,该怎么谈?女性假如像刘小捷那样,陷入了有害的亲密关系中,该怎么自拔?中年创业究竟有多难?和00后一代的亲子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在观剧过程中,这些议题确实也曾引起我的注意,但更让我有代入感的是《小敏家》对生老病、爱怨求的全面展现。

李萍和洪卫夫妇对孩子的期盼,是每个家庭都有的普遍期待。但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因为想要儿子就重男轻女、厚此薄彼。《小敏家》对“生”的表现,挑战了近两年都市剧造就的“原生家庭”刻板印象。

老有所养是一切文明 社会 的共同追求,但怎么养才是合乎老人心意、顺应老人身心 健康 发展的养,需要持续 探索 。尽管女儿挽留,王素敏依旧选择了去养老院生活,重新回归社群。这是她选择的生活方式,她也劝女儿不要被 社会 偏见所困。

陈卓患癌是《小敏家》后半部剧中最大的转折。很多观众觉得这个情节来得太突然,但我却觉得这是可贵的人生预演。当我们陷于日常琐碎,忘了生命的有限性时,常常会低估爱的珍稀和怨的破坏性,等到直面疾病时又会慌乱追悔。《小敏家》则向我们展现了面对不确定的人生,内在笃定的真正可贵。

当我们提到都市剧要关照 社会 话题,第一反应都是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性议题。从当下性来看,那些话题固然重要。但只有生老病死、爱怨念求才是永恒的公共议题,只有不忘对这些现实领域的探照,一部剧的国民性才能有支点。

我想,这是《小敏家》这个圈层审美时代的“国民剧”,留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小区内可以跳广场舞,但跳广场舞时不得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以邻水县为例,邻水县出台了《邻水县城区广场舞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此规定,广场舞实行“政府引导、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广场舞活动管理机制。

公安部门负责广场舞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城管部门负责城市广场舞活动噪声污染、破坏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损坏城市市政设施等行为的日常监管;环保部门做好城区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标准解释,负责广场舞活动环境噪声监测和技术指导等。

扩展资料:

跳广场舞本身为健身娱乐的好事,广场舞的练习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用心灵共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并以高超的舞蹈技艺形神一致地表现出各种动与静的姿态,塑造出各种美妙的组合,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与力高度结合的意境,给人们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

因此,广场舞练习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参加排舞练习是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强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以及增加骨骼的骨密度,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作用。

广安市政府——邻水县出台城区广场舞管理暂行办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2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