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个离我们似乎很远又很近的东西,其实大部分人对爱情的理解都是懵懂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回答的出来,但就是让人向往无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如果一个人符合你对理想伴侣所有的期望,却偏偏你对她没有感觉,那么你会和她结婚吗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会。但调查结果十分有趣,从古至今,大多数人会因为政治、经济、实用、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而结婚,却偏偏很少是因为纯粹的爱情。因为浪漫的爱情而结婚是现代,是近些年来才逐渐产生的需要。
什么是爱情心理学一、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聊一聊,主要从下面两方面出发:
1、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观
2、喜欢和爱的区别
二、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观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爱情理论:爱情三元观。他将爱情分为亲密、激情、承诺三个部分。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温暖和分享等部分。事实上,温暖的友情就包含在其中。亲密是爱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想和一个人成为恋人,你可以先看看两人能否成为聊得来的朋友。激情,就是前面一章文章介绍的:爱情的感觉了。你觉得忽然对她来电了,被她吸引了,甚至对她产生了一些欲望。你的脑海里全都是她了。这其实就是爱情产生的征兆。承诺,这是三元论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当你决定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做出了爱她的承诺。爱情的维系其实是在承诺中维持的。脱离了对对方的承诺,爱情将不复存在。
三、喜欢和爱的区别
很多人说自己区别不了到底是爱她还是喜欢她。事实上,非常容易区分,喜欢更加偏向于爱情三元论里的亲密。而爱情不同,爱情三者都有,而且非常明显的一点是,爱情具有排他性。一个人喜欢一样东西,不会排斥别人也去喜欢她,反而会因此觉得高兴,喜欢的东西我们会愿意分享。而爱不同,爱是自私的,是排他的,当你区别不了自己到底只是因为欣赏她而喜欢她,还是真的爱上她了的时候。想想另一个异性在她身边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你就会明白了。
好的爱情观是什么1、爱情至上主义
什么是爱情至上主义呢就是感情至上,你是我的白月光。我什么都可以不要,我只要纯粹的爱情。我相信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是真正适合我的人,只要我用心的等待,那个人一定会来到我身边。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在宣扬这种爱情观。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梁祝》等等,各种作品中,都是男女主角相遇后,彼此确定终生、此生不渝。纯真不渝的感情固然美好,但我们却忽略了复杂的人性和人一生当中所经历的动态变化。人的一生处于不断地变化中,每个人也在不断地成长中,他的审美偏好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现在爱的死去活来的对象,若干年后看,也许都不明白当时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那个人。以不成熟的心智模式认定的对象,怎么可能承载住一生的岁月蹉跎崇尚“爱情至上主义”的人,实际思维模式过于简单,把爱情当成了童话,而童话注定一碰现实就碎。
2、现实至上主义
现实至上主义的人,找对象一定是按照普遍标准找的:男人要有房有车,女人要有才有貌。而他们过日子也是按照普遍的标准来过:要扮演一个人人称颂的好父亲的角色;要做别人眼中的好丈夫;要做别人眼中的好儿子。这样的人,谱出了一副美满的生活蓝图,人人称道,可是到了40岁,最容易出轨的就是他们。他们在别人的标准中活了太久,到了40岁了,终于想清楚了,下定决心要为自己活一回。所以他们很多时候出轨得十分坚决。而按照这种别人眼中美好模式生活的女人,往往最后很失败。她们觉得:我不图你钱,不图你别的,就图你对我好。只要你对我好,我的婚姻就是美满幸福的。但她们往往最后可悲地发现,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变心了,不再对她唯唯诺诺的好了。他会说:“我累了。我一直等着你爱上我,但永远只有我一个人付出,我很累。我要去找个爱我的女人。”
3、坏的爱情观
以上两种爱情观,为什么都是坏的爱情观呢因为它只是懒惰和省力的代名词。你以为爱上一个人就会一生一世,从此再也没有伤害和挫折;你以为找一个爱你的人就可以省事了,不用费神,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都是典型的“省力、占便宜”的思想。这两种爱情观的本质就是“什么都不用做”,一切都等天注定。而爱情实际上是需要用心呵护的,需要彼此的关心、彼此的照顾,需要双方互相的能量输入和付出。不付出、不用脑,是得不到爱情的。
4、好的爱情观
1)、好的爱情观,是动态的爱情观。
首先必须有对对方付出的意识和行动,要问对方需要什么,自己能不能给到一个女孩子个性很好强,在一次比赛中落败了,内心十分失落和懊恼。A男子在旁边跟着也很丧气,于是说:“你看你这次怎么弄的连个奖都没有拿到。”而B男子说:“只是一场比赛而已,你在我心中永远是最优秀最棒的。”如果是你,你会选择A男子还是B男子A男子也许没有坏心,但是他说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个性好胜的女孩,他并不是那个可以安抚她、接受她所有的荣耀与失败的人。而B男子的思维模式适合女孩子,显然更加适合这个女孩。你能不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你的爱人恰当的安慰和支持呢不是你要给他什么,而是他需要的,你能不能给到
爱情中的心理学效应1、 恋爱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恋爱中的表现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当你愿意为自己多付出,不断完善自己,你的个人魅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个人吸引力;而当你一味讨好对方,则会让对方恃宠而骄,你在投入过程中不断“贬值”,对方却在投入过程中不断“增值”。
2、 间歇性强化
在感情中,随机奖励制十分适用,他每次约你出门,你都有求必应,时间久了他自然就会觉得约你见面毫无挑战性,产生懈怠心理;但你每次都不出门,他则会觉得毫无余地直接放弃;只要随机“答应”,才会让对方猜不透、摸不着,每次都抱着蠢蠢欲动的试探心理去约你,新鲜感会一直存在。最聪明的“驯服”方法,让他永远对你欲罢不能。
3、 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
当在对对方情感基础相同的情况下,外在阻力越多。他们就对对方爱得越深。阻碍越多,感情越深。
4、 首因效应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带来的印象“余波”最深远。精心打扮的你,会给对方传达一种“精致”的印象,即便你以后不常打扮,这个刻板印象在对方的脑海里也很难挥去。第一面的感觉直接决定了对方对你的整体印象。
5、 吊桥效应
也许你常有过这样的感觉:某一瞬间,在某一场景下,会对一个平日里完全没有感觉的人忽然心动,于是你以为自己喜欢上对方了,继而做出无数行为来迎合自己的假象。其实这可能就是当时的环境引起了你生理上的紧张、心跳加速,于是你会把这种情况归于对在你身边的人心动。“心动”不代表“喜欢”。
6、 古烈治效应
人类为什么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特性在很多哺乳类动物身上都能体现,人类作为高等哺乳动物,同样不可避免地保留着这一痕迹。所以每个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7、 恋爱补偿效应
人总是最先注意到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两情相悦”的群体里,有相当一部分归功于“恋爱补偿效应”。人类总是对那些对自己有好感的人产生兴趣。当一个人表现出喜欢你的倾向,只要他的自身价值还算过得去,你就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身上的长处,不知不觉地也容易喜欢上对方。
8、 振奋效应
正确的爱人会让你变得更优秀。越是对自己爱的人刻骨铭心,你越会想为了他变得更优秀。应了朱茵的那句话:如果你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越来越好,恭喜你,你找到对的人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你尝遍生活中的苦时,也可以感受到爱的那一抹甜蜜。
周迅不缺爱。
她的原生家庭,父母健全,夫妻恩爱,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样的稳定婚姻和家庭,周迅曾公开表示过羡慕。
她说:我父母两个人的状态,我是复制不了的。
而且,一直以来,父母对周迅都极尽关爱,用心培养,尊重她的每一次选择。
中学之前,父母一直给周迅规划的路线是上重点高中,但是周迅偏对艺术感兴趣,就想上艺校。父母面对爱女的坚持,最终选择了妥协,遵从女儿的理想。
艺校毕业后,导演谢铁骊因为筹拍《古墓荒斋》,通过一张挂历看中了周迅,要让她饰演“狐狸精”的角色,于是千辛万苦找到她,邀请她去北京。
这样好的机会,周迅自然是求之不得,但父母又是一万个不愿意,可最后还是拧不过周迅,任她自由飞翔了。

所以说,这样的环境成长出来的周迅,和很多女星因为从小缺爱导致对男人格外依赖的情况完全不同。
但从1993年认识窦鹏开始,周迅身边的男人就换了一个又一个,每个时间都不长,直到40岁那年,才选择嫁给了高圣远,然而这段婚姻,也仅仅维持了6年。
不缺爱的周迅,到底是图啥呢?
1993年,19岁的周迅遇到了窦唯的堂弟——窦鹏。和窦唯一样,这哥俩在音乐上都很有才华,所以窦鹏一开口,周迅就沦陷了。
那个时候,谁都不出名,恋爱谈的认真且隆重。
窦鹏为了周迅出行方便,不至于天天挤地铁,和自己家人借了8000块钱,硬是买了辆二手车给周迅。
周迅也很努力,拍完戏就跑到酒吧唱歌,每晚挣150。
两个人的梦想也很简单——在北京买房,结婚。

结果有一天,房子真的买到了,可两人却因为各种琐事开始吵闹。
都年轻气盛,互不相让,没多久,这段感情就再也没有曾经那么温情了。
和窦鹏这段爱,算得上是周迅时间比较长的恋爱了,有5年。
1998年,周迅靠窦鹏的资源,接拍了娄烨的《苏州河》,在这里,和周迅搭档的男演员,叫贾宏声。
认识贾宏声的时候,周迅和窦鹏的感情已经走向了尾声。贾宏声出现的时机刚刚好。
两人因戏生情。当时贾宏声问她:要不要做我女朋友。
周迅也干脆:好啊。
就这样,贾宏声成功接盘窦鹏,成了周迅的下一任男友。但贾宏声这人,不仅离过婚,还吸毒。看不见哪好,可周迅就偏偏喜欢。

不过也正是因为贾宏声,周迅才得以在娱乐圈进一步深入,有了拍摄《大明宫词》的机会。
其实一开始周迅是陪贾宏声试镜的,当时周迅很不出彩,个子不高,瘦瘦小小,说话还结巴。李少红根本没注意到她。贾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至上派
走向纯抽象——俄国前卫艺术
20世纪初期,俄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与欧洲较为接近,这使俄国对欧洲现代艺术的吸纳有了精神上的某种相通。当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此起彼伏的艺术运动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刚刚被理解和接受时,它们马上也在俄国艺术界得到了响应。新的观点被迅速传播,并揉人俄国艺术中。这种输入,一方面得益于《艺术世界》、《金羊毛》等前卫杂志的贡献,另外,也通过艺术家们的出国旅行。此外,富有的大收藏家史库金、莫洛佐夫收藏有几百件毕加索、马蒂斯、莫奈、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作品,这些珍贵的藏品包含了许多诸如马蒂斯的《舞蹈》、《音乐》这样的精品佳作,令艺术家大开眼界。面对俄罗斯的学院式写实绘画传统,年轻的前卫艺术家们有些急不可待。于是在几乎没有过渡的情况下,他们将艺术直接引向纯抽象之路。1913年3月,“靶子画展”展出了首批“辐射主义”作品,这是拉里昂诺夫及其支持者冈察洛娃在绘画的非具象性方面所作的实验。辐射主义使用平行和交错的色线在画面上表达“光的滑动所造成的超时空感觉”以及可称为“四维空间”的印象。拉里昂诺夫将辐射主义看作是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俄耳浦斯主义的综合体。在对运动和光线的关注方面,它与未来主义也有某些联系。当然,在抽象性方面要比它们彻底得多。辐射主义存在于1911—1914年间,虽然历时短暂,但对其他的俄国前卫艺术家有重要启迪。另一位走得更远的抽象主义者是马列维奇,他所创立的仅他一人的“至上主义”绘画算得上不折不扣的纯抽象艺术。以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纯粹几何形和单纯黑、白色组构出的画面排除了一切再现因素,纯感觉至上,表现“纯粹的感情” 和“单纯化的极限”,从而绘画被一下子推向了非具象的极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是1913年的白底子上的黑方块,最后一件作品是1919年的白底子上的白方块,随后马列维奇宣称至上主义结束。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反映了抽象主义绘画最早的理性追求,是以后以几何形为基础的抽象探索的起源。“在该时代,它似乎徒劳无功,但却从中产生出艺术的一个全新方面,而且,直至今日仍未枯竭”。除绘画外,俄国前卫艺术还包括雕塑领域的“构成主义”,它以塔特林、加波等人为代表,将雕塑引离了传统的材料和技术,引离了模仿而走上抽象之路。
1910—1920年的俄国是国际前卫艺术的中心。虽然人数不多,历时较短,但成果卓著。由于政治原因,到20年代初期它们逐渐消声匿迹。1922年,加波受政府派遣出国,以后再未回来。康定斯基亦离开俄国进入包豪斯。塔特林成了工业图案设计者,而马列维奇则在默默无闻中过着贫困生活。俄国前卫艺术的辉煌时刻一去不复返,它的影响随着艺术家的迁居而移至域外。
《蓝色辐射主义》,拉里昂诺夫作,布上油画,1912年,648x699厘米,巴黎,私人收藏。
《群猫》,冈察洛娃作,1912年,布上油画,83.8x84.4厘米,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
《白底上的黑色方块》,马列维奇作,铅笔素描,1913年,列宁格勒俄罗斯国立博物馆藏。
至上主义绘画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描述性成份,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呈现。那些平面的几何形,不具有丝毫的体积感和深度感,这与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可谓异曲同工。然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也是显见的。蒙德里安追求沉静的画面气氛,而马列维奇则强调动感。在马列维奇的作品中,那些几何构图自由而奔放,在画面上形成一种旋转的或离心的动感,这可能与未来主义及辐射主义的影响有关。此外,马列维奇绘画中的表现性特质,也是蒙德里安那种冰冷的、中性的抽象画所不具有的。对马列维奇来说,一个方形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性个性;而对蒙德里安来说,一切具有自身表现性特点的要素统统要排除在绘画之外,构图的全部重点是不带任何感情因素的直角系统。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影响了塔特林的结构主义和罗德琴柯的非客观主义,并通过李西茨基传人德国,对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产生影响。20年代初,苏联文艺界对非写实艺术不再包容和接受,马列维奇只得终止其对抽象艺术的探求,而以教学谋生。1927年,他唯一的一本理论著作《非客观的世界》在德国出版。1935年,他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离开人世。马列维奇首创了几何形绘画,留存于世的那些作品在这么多年以后,仍以它的单纯简约而令人惊讶。他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抽象绘画的伟大先驱。
《绘画浮雕》,塔特林作,1914—17年,木板上金属及皮革,63x53厘米。
《构成99》,李西茨基作,1924—25年,木板上油画,128.3x98.4厘米,耶鲁大学美术馆藏。
《Trekhgoraoe啤酒的广告画》,罗德琴柯作,1923年。
《意大利女人头像》,佩夫斯纳作,1915年,油画,81.3x81.3厘米,巴塞尔美术馆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