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赋》歌曲原唱是李军和梦苇。
《梅花赋》这首歌曲由2021年11月6日安华作词,王艺歌作曲,京剧名家李军与青年歌手梦苇共同演绎。该作品歌词富有诗意、励志走心,借歌颂梅之傲骨来激励世人。其旋律悦耳上口、意气昂扬,具有浓郁的现代京剧韵味。
两位演唱者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李军苍劲激昂的唱腔与梦苇温婉圆润的歌声交叠呼应,听得人精神抖擞。据悉,该作品是他们联袂打造的京韵歌曲专辑《歌咏皮黄·妙如君梦》中的第二首,后续仍将有作品推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梅花赋》简介
《梅花赋》是一首正能量的歌曲,曲调朴实婉转优美,但是却又有着坚定的信念,高音和低音都非常的突出,其中还有我国传统民乐扬琴的声音,刚柔并济。
梅花那如玉的花瓣沾满雪花,绛红色的花萼上遍布白霜,就如擦搽上了一层白粉,真像是白面傅粉的何郎,稀疏的花朵暗暗散发香气,淡淡的梅香渐渐充溢四周。
梅花赋这首歌表达的意义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素雅高洁,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拆银森韵,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搏旦的景象中,动了徘恻之心,向北风传达自己的怜惜之意。
梅花赋的全词曲如下:
男:几度春风里
看花谢花开
含羞的春蕾令人爱
女:这前世的缘怎能不在
今生呵护你永不残败
合:倘若风雨他日来
枝叶凋零还有傲骨在
即便寒冷雪花飞
我伴梅花报春来
男:一抹斜阳下
谁婀娜多彩
百媚千姿涂粉黛
女:俏不争春立两岸
花香直挂云天外
合:倘若风雨他日来
枝叶凋零还有傲骨在
即便寒冷雪花飞
我伴梅花报春来
倘若风雨他日来
枝叶凋零还有傲骨在
即便寒冷雪花飞
我伴梅花报春来
梅花赋的意义
《梅花赋》是一首融通俗和京剧于一体的戏歌,这首歌曲由2021年11月6日安华作词,王艺歌作曲,京剧名家李军与青年歌手梦苇共同演绎,该作品歌词表达的意义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
梅花赋寓意坚强、百折不屈、不畏困难,是一首正能量的歌曲,体现了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梅花赋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象征着人们应该像梅花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不畏惧挑战,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富有诗意、励志走心,借歌颂梅之傲骨来激励世人。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梅花,是中国的四君子之一,本就是用来比喻圣人的品德的事物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流传了非常久的时间,每个朝代都对其有着非常鲜明的喜爱,而"梅花崇拜"的风气一直到了宋朝才有。
宋朝为何盛行"梅花崇拜"之风,为什么"梅花崇拜"又偏偏在宋朝出现呢?宋朝对于梅花的喜爱比前朝更甚吗?还是宋朝有一些独特的原因让梅花作为意象发展得更广阔的了呢?
1、 梅花文化在前朝积淀,得以在宋朝爆发任何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影响极大的风气,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在宋朝盛行的"梅花崇拜"也是如此,在宋朝之前,前面的朝代对梅花都是十分喜爱的,这种喜爱逐渐积累,到了宋朝的时候,喜爱度到达了一个临界点。
因而宋朝就有了"梅花崇拜"风气的盛行,所以我认为前朝梅花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宋朝能够产生"梅花崇拜"之风的重要原因。
梅花,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因其能够在冰天雪地中盛放自己最美的花朵,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到了文人的手中,就变成了梅花具有孤芳清逸、凌霜斗雪的气质,进而开始拿来形容要有傲骨之人。
梅花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作为文中意象、诗中意象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梅花的使用价值要大过它的文化价值,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两汉魏晋时期。
到了六朝的时候,这时候社会动荡,文化不受限制的发展,文人开始重视梅花作为文化意象的作用,梅花开始真正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也真正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意象进入中国文学史。
在六朝到隋朝的时间内,歌咏梅花的作品有24首,这24首诗几乎将梅花的个性等等观察殆尽,还可以用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哀伤和忧愁,逐渐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固定的形象,这非常有助于"梅花崇拜"在宋朝的盛行。
梅花作为文学意象的含义被发掘殆尽,到了唐朝的之后,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巅峰,而诗歌巅峰中自然不会缺少梅花的运用。
例如唐玄宗的得力大臣宋璟就写了一首名叫《梅花赋》的诗作,更是增加了梅花所能表达的意境,不仅仅是做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将前朝的所有梅花文化都在唐朝传承了下来,以至于当宋朝开始出现"梅花崇拜"之风后,梅花的意象能够源源不断地支持着这股盛行之风。
有了前朝的梅花文化做铺垫,等到了宋朝的时候,梅花俨然成为了文人心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学创作意象,有了前朝的深厚基础,宋朝文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
所以我认为前朝对于梅花文化意象和审美意象的挖掘、积累和沉淀,给宋朝的"梅花崇拜"之风打下了一个非常深厚的基础,以至于崇拜之风可以一直盛行下去。
2、 重文抑武的国策,改变了宋朝人的性格重文抑武是宋朝最有名的国家政策,这种政策不仅能给国家造成极大的影响,还给宋朝人带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宋朝人的性格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所以我认为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得宋朝人性格发生转变,渐渐都投身于文化事业,因而"梅花崇拜"之风在宋朝人的推动下就开始盛行了。
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他作为开国皇帝在吸取前朝和自己建国的教训和经验后,选择了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但是在思想文化上,极大地改变了宋朝人的性格。
在宋朝之前,大部分的男儿都是想上战场杀敌来取得功名,可是到了宋朝之后,这样的政策使得他们再怎么想上战场都是徒劳的,还不如多读书,考取功名,做一个国家重视的文官,若是前朝也是这样的主张,也许不会有这么多矛盾所在。
在宋朝的前一个朝代是唐朝,唐朝是尚武的,而宋朝确实尚文的,宋朝许多人的思想转变有些苦难,但又未事实而苦恼,无奈之下也就只能埋头苦读,可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宋朝人想要的。
但长期的埋头苦读,使得宋朝人的身体素质下降,性格也开始发生转变,从以前的豪爽正直变成多愁善感。多愁善感的思绪,想要冲破思维的束缚寄托于文学作品中,宋朝的文学创作习惯是借助小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想,所以梅花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首先是要抒发自己心中想要为国建功立业却不得的无奈之情,其次是想要抒发自己的高洁的品格,就像梅花一样孤傲高洁等等,梅花就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人最喜爱的文学意象了。
宋朝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将豪放正直的宋朝人的性格转变为多愁善感、优柔寡断,心中郁结不得抒发就会让身体每日愈下,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在借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懑和忧愁。
而梅花在前朝的深厚基础,给了宋朝人最好的文化意象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我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给宋朝人的性格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借梅花来抒发感情的人越来越多,"梅花崇拜"之风也就因此开始盛行了。
3、 宋朝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动"梅花崇拜"梅花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诗词的创作中,还表现在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的发展中,所以我认为在宋朝文学艺术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地推动"梅花崇拜"在宋朝盛行的这一风气。
宋朝的词,本来就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又比词本身多了一点韵味,宋朝人对于梅花的入词是非常喜爱的,这同样可以表现在音乐上,宋朝出现很多表现梅花的曲调。
例如《梅花引》《东风第一枝》《梅香慢》等等已经有的传统的梅花的曲调,还有很多人自创了关于梅花的曲调,例如姜夔《暗香》《疏影》《隔溪梅令》等等,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几乎可以说是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有的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把一种或几种花画好。画好一种花是不容易的。中国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国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中国朝代/年份中国梅花文明中国梅花文明:一月梅花花神梅妃江采萍!
梅花象征:梅花为中国特产,梅花寓意不畏霜雪严寒,凌霜傲雪。坚贞不屈,是民族与英雄的象征。梅花美丽、清香、挺拔,顶寒傲雪,传芳几千年,遍及河山几万里,是中华之魂魄,代表中华气节 。
梅花寓意:吉祥喜庆、美满和谐、竹寓夫梅寓妻、春信之花;如《梅开五福》(五花瓣象征五福:快乐、幸运、场所、顺利、太平)、《十全十美》(一枝梅花有10多花插于瓶中、灼伤防止10枚古铜钱)、《竹梅双喜》(祝贺新人)、《喜上眉梢》……。 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应用梅子。3000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引种梅花。秦用梅花的果实作为调料。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题咏诗是陆凯的《赠范蔚宗诗》。六朝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谢燮《早梅》。何逊《咏早梅》。唐代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
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钟爱梅花也写有《梅花》的诗。
如、齐己的《早梅》。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宋朝是梅花文化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赋梅诗的增多,梅花文化涵义扩展并定性,梅花开始入画,梅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南宋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北宋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李纲《梅花赋》。元朝王冕以画梅著称、别号梅花屋主、作《墨梅》《白梅》、《墨梅图卷》。明朝高启《梅花九首》。陈继儒《梅花册》。清朝郑燮的《牡丹梅花图》赞颂梅花。民国定梅花为国花。中国朝代/年份中国牡丹文明
中国牡丹文明: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已形成牡丹种植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第七届牡丹观赏节在巢湖市召开时,巢湖市市长夏望平就指出:“牡丹观赏节的宗旨在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科技唱戏。——[”为什么对于哪种花能够入选国花大家如此紧张?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对于花、花文化的热爱,还有其他利益的考虑。一旦一种花得到“国花”的尊贵称号,它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魏晋南北朝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就已有记载“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朝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还可依稀看到唐人对牡丹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
。杨贵妃尤好牡丹。 明朝时牡丹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曰:“国花寺”。
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这些,都是梅花的象征意义。
梅先天下春,这是梅最可贵之处。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元代诗人杨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梅原产我国, 我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
到南北朝,有关梅花的诗文、轶事也多了。《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说明当时人们也爱梅成风。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唐代名臣宋环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有感,遂作《梅花赋》,诗中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谅不移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曾一度为唐明皇李隆基大见宠幸的江采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
1191年冬,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填了两首咏梅词,名曰:《暗香》、《疏影》,音节谐婉,极受范的赞赏。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 “望梅止渴”故事改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毛泽东同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众多的诗词吟咏梅花之外,我国绘画史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宋代著名画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地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仅在我国是珍贵花卉,在国外也很受人喜爱,但国外仍以东方栽培较多。日本的梅是我国传去的,朝鲜也有)。日本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出版发行专门刊物《梅》。到19世纪传人欧洲,本世纪初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但不及东方国家之盛。
梅的故乡在鄂西、川东。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花镜》上说:“古梅多著名于吴下、吴兴、西湖、会稽、四明等处,每多百年老干。”《花镜》在梅的注解中说: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县内,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带,雅砻江流域会理县的海拔1900米的山间,都有野梅生长。广西兴安县山区、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古代都是盛产梅的地方。广东增城县的罗浮山,历来以产梅花著称于世,“罗浮”后来就成了梅花的别名。
梅树的寿命都很长,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沧桑,至今犹能保存下来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两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当推湖北黄梅县的“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了。它饱经风霜,树干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开花,花开满树,整个开花期达冬春两季。还有浙江天台山“国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凯大师亲手植的。这株隋梅虽数度枯萎,但如今经人们精心培育,已返老还童,枯木逢春。主干苍老挺拔,四周嫩枝丛生,几年前树上还结了数千个梅子。
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其云:“真州城东十余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并出,相传为宋时物。康熙中,树忽死,垂四十年复活,枝干益繁,花时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间名士阮元题其名曰:返魂梅。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 “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京胡独奏用52弦。
梅花赋这首歌表达的意义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
主张正义的人。素雅高洁,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动了徘恻之心,向北风传达自己的怜惜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